初中语文《雪》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浙江省优质课《雪》教学设计+反思+点评8002字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刘新颜(一等奖)一、设计说明1、教学理念:一般来说,语文学习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那就是“文字”、“文学”和“文化”。
只要识字,我们都可以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这是最浅层面的阅读。
深一层的,是鉴赏其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即对作品文学性的欣赏,而语文课的“内核”,应该是在文化层面。
言为心声,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作者一种人生态度的流露,文学活动也就是人们用文字来提升生命觉悟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靠深厚的人文内涵去感染学生,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但是,语文课毕竟不是思品课,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必须借助于对文字的品析和对文学的鉴赏,因而这三个层面既是逐步深入又是互相融合的。
2、教学设想:散文诗《雪》是鲁迅作品中为数不多的色彩明丽的文章之一。
文中对江南雪景的描绘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对朔方的雪更是倾情讴歌,极力赞美。
美丽的雪景,美丽的文字,都吸引着我们去欣赏,去品读。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又是怎样的情感在驾驭着这些美丽的文字呢?我想,我们可以借助文字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那虽然孤独但仍不屈抗争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去创造自己美好的人生,这应该是我们阅读本文以后最大的收获吧。
二、教学预设[教学目标] ①通过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②通过比较,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③通过仿写,内化情感,引导学生坚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教学难点] 江南的雪对孤独感的衬托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江天《鲁迅赞·有一个人》屏幕上有一小节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学生齐读)这是马来西亚诗人江天的诗《鲁迅赞·有一个人》中的一小节,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也许,读了鲁迅的《雪》之后,我们能找到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4)下阕层次:①承上启下(前二句)②评论古代帝王(中七句)③抒发壮志豪情(后三句)(说明: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所以划分层次是分析艺术手法的前提。
)四、三读诗词,分析上阕艺术手法。
1.引导学生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3.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
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预设:(1)“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
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
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写法上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2)“望”——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
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
“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
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可见,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3)“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
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长城、黄河是静态。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一个“欲”字,把山、原拟人化,生动描绘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写它们“舞”“驰”是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
初中语文汇报课教案《雪》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汇报课教案《雪》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雪》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
2.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描写雪的诗歌?它们分别描绘了怎样的雪景?”然后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雪》。
2.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解读诗歌,分享自己的理解。
(3)教师解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诗歌欣赏(1)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2)学生尝试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诗歌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诗歌写作(1)教师提出写作要求,如:以“雪”为主题,写一首诗或一段话。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教师给予点评。
(3)教师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乐诗朗诵、写作训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在诗歌分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不足之处:在诗歌解析环节,部分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初中语文优质课《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优质课《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北京四中房山校区郭建军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学习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深入领会作品蕴含的崇高情感。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通过问答讨论,使学生在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情况下,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探究,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借辽阔景象表达的伟大胸怀、坚定的信心,获得诗词鉴赏的审美愉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本首词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诗词主旨,初步学会知人论世的阅读赏鉴方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教学难点:了解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体会诗词大气磅礴的创作特点源于献身国家、民族的伟大的人格与胸怀。
三、教学策略1.教学实践中不主张在一篇文本中面面俱到讲很多琐碎的知识点,无论是在学习方法、知识技能、情感价值的哪一方面,都要力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课有一得,突出重点。
2.由于本文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历史背景又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激发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
本课主要采用扩展思维的学法,调动历史课及日常积累的学习成果,贯通文、史、哲思维为语文课堂所用。
在朗读中不追求表面的抑扬顿挫,而是加大思考力度,赏读、评议结合,以真正的情感领悟自然地带动朗读语气,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今天学生对毛主席已经非常生疏的教学背景下,注重在课文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伟人、诗人毛泽东,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阅读毛主席诗词的兴趣。
初中语文_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绘的两地雪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3、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上项第1、2条教学难点:上项第3条三、课型设计:语言赏读课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几年,我们北方的雪比较罕见,但是去年不错,我们这里连续降了几场大雪。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鲁迅先生的《雪》,又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呢?二、欣赏雪景,大家谈感受。
三、检查字词,明确文体。
胭脂()()褪尽()脂粉奁()磬口()消释()凛冽()()火焰()塑雪罗汉()目光灼灼()明确散文诗极其特点。
四、背景介绍这篇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鲁迅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了北方人民的斗争行列。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雪?作者分别写了南北方不同的雪景:第一部分(1~3段):江南雪景第二部分(4~6段):北国雪景六、学习课文1、试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江南的雪:总特点:滋润美艳特点:1、健康、富有生命力2、鲜艳美丽3、孕育生命、盎然生机4、带来快乐2、作者对江南的雪的情感态度如何?美好的回忆、喜爱、温情3、朗读第四段:思考朔方的雪的特点?特点:试用以下句式概括朔方的雪的特点。
例句:一个勇猛的斗士。
特点:试用以下句式概括朔方的雪的特点。
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一个热情的舞者。
一个抗争的战士。
一个昂然向上的涅槃者。
一个孤独、寂寞的侠客。
4、作者对朔方的雪的情感态度如何?热爱、感叹、赞美、5、本文使用写作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6、理解左后一句话的含义:是的,那是孤独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
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
小学语文教案:初识《雪》
小学语文教案:初识《雪》》一年四季,自然界的变化都会令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轨迹。
而在仲冬,漫天飞舞的白雪,显然吸引了很多人们的注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雪的诗歌《雪》。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雪》这首诗歌的大体内容及描述方式。
2.培养学生用诗歌语言表达对雪的感受。
3.引导学生赏诗并体会詹天佑先生娓娓道来的画面之美。
二、教学准备1.《雪》的诗歌材料及录音设备。
2.幻灯片和屏幕等相关教具。
3.画板、五颜六色的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形成对雪的印象,教师可以抛出“雪”这个词语,并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他们对于雪的感觉。
借此,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眼中世界。
2.具体分析请学生仔细地听这首诗歌《雪》。
在听取一遍之后,请学生思考这首诗歌中描写的场面以及使用的描写方式,了解诗歌的大纲。
3.集中回答在学生完成思考之后,重新播放语音,听完后请选出几位做回答。
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由学生们互相讨论,扩展自己的视野,多一点互动的环节。
4.帮助学生做句式表达在慢慢领略了《雪》中描绘的梦幻美景之后,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词汇表达自己对于雪的感受。
比如,“白茫茫一片”、“纤细的雪花从空中飘荡”,等等。
5.让学生绘画表现自己的理解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让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雪景用画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包括不同的颜色和形态等。
6.总结归纳在倾听清晰的声音之后,学生们可以再次思考这首诗歌《雪》的意思,并做出自己的唱诵。
四、教学小结通过对《雪》这首名诗的学习,学生们既懂得了如何欣赏诗歌中的美感,也懂得了如何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对于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是多声多色的授课方法,既讲授,又互动,让学生参与进来,由此渐渐感受到美。
我觉得在帮助学生养成激发文学情感和审美意识方面,这样的方式很有帮助。
学好语文,需要我们去寻找诗歌中的美感,通过学习建立对文学的感官感受和审美意识,这是我们今后应该一直坚持的追求。
初中语文_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效果分析这堂课我注重整体的朗读、感悟。
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从效果上看,学生由一开始的读不出感情到后来的读得较有感情,看出朗读的训练的还是有效的的,一部分同学还能声情并茂地读,说明他们能感受到山河的壮美,和诗人热烈的情感。
指导不是特别细致,不具有阶梯性,所以有几句没读出应有的情感和气势。
赏析的环节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
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从效果上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已经初步学会了赏析简单的句子,并且对作品有自己的感悟与理解,这是最大的收获。
在本节诗词教学中本着重培养了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
但在处理下半阙时有些仓促,指导朗读不到位,显得有些头重脚轻。
对于毛泽东政治家的胸襟和革命的信心没能体味到位。
学情分析我所执教的班级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小学也接触过诗词,像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清平乐》,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初一上学期期也接触了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有了一定的词的阅读经验和对此的初步认识。
将诗词背会默写对这些孩子来说不是难事,但对于理解诗词的意蕴之美和思想内涵就比较困难了,因为据学生反映情况来看,他们除了背诵很少赏析诗词,更别提体悟诗词之美,获得美的熏陶了。
由于年龄和阅历,他们思考问题不够深入细致,赏析能力较差和朗读能力都较差,所以我设计课堂环节时,将朗读和赏析作为重点,也是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希望孩子们能边賞边读,以读代赏,从反复的诵读中获得感悟,理解作品和作者的情怀。
考虑到时代距离孩子们较远,所以特意补充了两处作品和词人的背景,帮助他们理解诗词内涵。
沁园春雪教后反思传统的诗词教学教师的讲授有余,学生的活动不足;理解、分析内容和含义等逻辑思维有余,而体味、感悟意境等形象思维不足。
八年级语文《雪》教案5:写雪的基本功
【八年级语文《雪》教案5】写雪的基本功一、教学目标1.掌握写雪的基本功法:速写、对比、黯淡、贴近;2.了解不同风格的雪景描写,体验不同雪景等级的思想感受;3.形成独立思考、感受和表现雪景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1.掌握写雪的基本功法中的黯淡:准确把握雪景的明暗关系,对于白色和黑色的使用要有深刻的认识;2.培养学生对于不同雪景等级的思想感受,强调塑造活泼、思维敏捷的思想境界。
三、教学准备纸张、笔、画笔、钢笔、白墨水等。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雪的基本功法写雪必须把握的基本功法有四个:“速写、对比、黯淡、贴近”。
1.速写写雪的速度要快,采用简略的作画方式,一次性把握雪景的基本姿态,不要过于拘泥细节。
快速作画能更好地把握雪景的意境和特点。
2.对比对比是写雪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法。
应该注意利用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等错落有致的对比,营造出丰富多样的雪景氛围。
3.黯淡雪景的黯淡应该是白色和黑色的组合,不是单纯的白色。
把握好明、暗的关系,让雪景更具丰富的柔和色调和质感。
4.贴近写雪要贴近,那么艺术家应该从直接观察到雪景本真的“感性记忆”中,进而对雪景进行再造,完全融入雪中,提高作品的作者度,使读者更好地感知雪的气息与风味。
(二)不同风格的雪景描写雪景有多种不同的风格,涵盖了诗意的、写实的和超现实的。
每种风格都有其特点和表现手法。
1.诗意风格诗意的雪景是更注重情感细腻的刻画,诗意坦荡,姿态与神韵各不相同。
艺术家在写诗意风格雪景时,应突出艺术性的情感魅力。
2.写实风格写实的雪景是清晰的、精准的、真实的雪景描写,主要采用横线和点作为独特的画法,表现出清澈、明亮和美妙的氛围。
3.超现实风格超现实的雪景,总是摆脱现实中的束缚,超越性的色彩和形态,带有神奇、梦幻的意味,在感受雪的同时又体验超现实的想象空间。
(三)思想感受与表现不同等级的雪景产生的思想感受是不同的,因此,艺术家需要在感受雪景的同时,要准确把握不同等级的雪景,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初中语文_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雪(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首先播放有关雪的视频画面,让学生获得对雪的直观感受,老师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学习:同学们,1924年12月30日,北京纷纷扬扬落了一场大雪,鲁迅在日记中写下:“雨雪。
……下午霁,夜复雪。
”第二天,他又在日记账写下“大风吹雪盈空际。
”这八个字已隐隐含有诗意,过了十八天之后,一篇题为《雪》的散文诗诞生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雪》,去感受他激昂的文字和深邃的情感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散文诗的最好方法是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鲁迅书签(摘自朱熹《训学斋规》)学生快速默读,思考:鲁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有什么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回答。
老师点评并明确。
(三)精读课文,品味赏析1、我们遵循文本思路,走进南国的雪:滋润美艳。
艷:豐(fēnɡ),丰大;色,色彩。
丰大而有色彩。
——汉典网重点体会: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2、甲骨文中的“雪”意为雨落到地上用手取之,捧之。
雪,凝雨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由此引出“塑雪罗汉”,指名读:假如你参与了,你最想干什么活?重点体会品读“也来帮忙了”、“偷”、“灼灼”以及“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其中蕴含的惋惜遗憾与伤感。
3、这毕竟是成年鲁迅对儿时的回忆,作家黄蓓佳这样评价:当他(鲁迅)在纸上写下那些关于江南之雪的文字的时候,他的姿态应该是恬静的,嘴角的笑容是温情的,心里的渴念是悠远、惆怅而又饱满的。
也许他的眼睛里还有些微的湿润,因为昔日不可重来,记忆只能留存于想像……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一点一点,时时浮出,像他手中须臾不离的烟卷一样,深吸一口,五脏六腑都被滋润得舒服,而后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而去,使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硬……——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教师配乐范读结尾三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雪》教学设计
《雪》[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哪怕是其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经过作者的艺术观照,也已经是人话了的自然,折射出社会生活,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鲁迅先生写的散文诗《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倾向: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激活审美想象,畅谈读后感受,把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描写雪景的句子,感受语言美;2.勾画描写江南雪和北方雪的语句,能准确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把握江南雪和北方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领悟本文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品味教学准备:1.要求学生预习,扫除阅读障碍;2.搜集关于《野草》及《雪》的写作背景等资料;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看到我手中的这根粉笔,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表达。
师:本来就是一根普通的粉笔,经过大家的联想和想象,它竟然有了这么多丰富的内涵,已经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笔了。
其实,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某些自然景物也会超脱固有形象,表现出更多的意味。
当然,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被赋予的意义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刚刚我们对粉笔的认识。
再比如自然界中的“雪”,在被贬的柳宗元笔下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传达出幽冷孤寂的心态,而在盛唐岑参笔下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心态。
初中语文雪的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雪》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能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课文《雪》的作者鲁迅及其背景资料。
2. 展示一些与雪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雪》两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内容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教师进行指导。
四、语言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精彩表达,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读后感的撰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开展与雪相关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内容分析,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
在写作练习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公开课《雪》说课稿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雪》说课稿教案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内容《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
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自人教版把编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意欲通过教学,从本单元教学重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二)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四点。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反复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并能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的感受。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标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据此,我确定的的教学重难点为: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课案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在指导学生进行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三、说教学过程:(一)快速抢答,激趣导入:模拟幸运52擂台赛的抢答题,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文章虽不长,却秉承了鲁迅的一贯风格,深沉冷峻,寓意深邃,文字较难理解,因此,我在导入环节中直接以作者简介为切入点,紧扣文本,以节省课堂时间。
)1、作者作品简介:这是一个__文学家,他是__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__唯一一位位列世界十大文豪的作家,他就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斗士、被誉为民族魂的。
初中语文《雪》教案
初中语文《雪》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
4. 能够提高朗读和默写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雪》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2. 提问:作者鲁迅在《雪》中想表达怎样的观点?二、理解课文(15分钟)1.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如雪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雪的描写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朗读和默写(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进行默写练习,让学生默写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如雪景。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2. 提出拓展问题,如作者鲁迅的其他作品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引导。
同时,学生在写作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可以增加写作练习的时间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雪的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雪的试讲教案学科:初中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描绘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雪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描绘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激发学生对雪的兴趣,让学生谈谈对雪的了解和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雪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雪的?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查阅字典理解其含义。
2. 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描绘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堂讲解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教育1.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雪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保护自然环境。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关于雪的诗歌或散文,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沁园春·雪》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手法的把握。
(2)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谈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2)简介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雪》。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进行诗歌仿写,锻炼文学表达能力。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雪》。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祖国河山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默写和作文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文学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参考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ing4) 忙碌(lu4) 脂粉奁(Iian2)
灼灼(zhuo2) 嘻笑(xi1) 褪尽(tui4)
朔方(shuo4) 凛冽(lin3lie4)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
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二、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
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野草》共
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三、初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体会。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提问: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
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
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
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提问: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t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
雪罗了人的生命。
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
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六、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
虽是回忆,却是展望。
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
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
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
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朗读课文。
听写词语:博识、消释、褪尽、凛冽、嘻笑、朔方。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4至6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明确:
第二部分可概括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提问: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
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
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
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
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
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
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
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三、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题,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第2题,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第3题,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
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四、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明确: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
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
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训练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
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
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
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
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
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