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必修1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之《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9张PPT)
香港首任 行政长官 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华
别 了 , 不 列 颠 尼 亚
学习目标:
• 了解新闻的特点。 • 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写作特点。 • 了解史实,培养爱国热情。
新闻,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 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 广义: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有关现 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 特写等。
• 狭义: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 最关心的事实的报道,也叫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 生的重要事 实的报道。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文字少 •篇幅小
新闻的六要素:
• when 何时 • where 何地 • who 何人 • what 何事 • why 何因 • how 何果
标题:全文的“眼睛” 。
3、文中写了三次降旗,意义一样吗? 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 降下来,这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 治。 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次降旗是 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 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 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是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 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 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 结束,也标志着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新闻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2、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形势如何? 3、举行广告大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 • • •
标题: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导语:第一段 主体:第二三段 背景: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办的世 界广告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 家和地区举行,至今已举办了38届。中国曾 派代表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大会。2001年 11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中 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 世界广告大会主办权。 • 结语:第四段
别 了 , 不 列 颠 尼 亚
学习目标:
• 了解新闻的特点。 • 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写作特点。 • 了解史实,培养爱国热情。
新闻,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 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 广义: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有关现 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 特写等。
• 狭义: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 最关心的事实的报道,也叫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 生的重要事 实的报道。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文字少 •篇幅小
新闻的六要素:
• when 何时 • where 何地 • who 何人 • what 何事 • why 何因 • how 何果
标题:全文的“眼睛” 。
3、文中写了三次降旗,意义一样吗? 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 降下来,这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 治。 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次降旗是 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 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 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是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 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 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 结束,也标志着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新闻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2、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形势如何? 3、举行广告大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 • • •
标题: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导语:第一段 主体:第二三段 背景: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办的世 界广告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 家和地区举行,至今已举办了38届。中国曾 派代表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大会。2001年 11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中 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 世界广告大会主办权。 • 结语:第四段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 概念。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 新闻 特写、报告文学、评论等。 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
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经过、 结果。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
新闻的特征
真实准确
新鲜有价值
及时迅速
新闻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例析
(15分钟,18分)
规范答题
答案要点化 要点序列化 序列垂直化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
题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 式”?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 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 起”。这句话有什么深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 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 一起的?(6分)
总之: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即表 层含义);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即深层含 义)。 解读深层含义,需注意标题是否是比喻、双关、 象征等手法,联系全文内容、情感或主旨作答。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 式”?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 “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 有阳光照耀。 ②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 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 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又时值日落,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 落仪式”。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 概念。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 新闻 特写、报告文学、评论等。 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
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经过、 结果。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
新闻的特征
真实准确
新鲜有价值
及时迅速
新闻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例析
(15分钟,18分)
规范答题
答案要点化 要点序列化 序列垂直化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
题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 式”?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 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 起”。这句话有什么深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 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 一起的?(6分)
总之: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即表 层含义);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即深层含 义)。 解读深层含义,需注意标题是否是比喻、双关、 象征等手法,联系全文内容、情感或主旨作答。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 式”?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 “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 有阳光照耀。 ②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 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 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又时值日落,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 落仪式”。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别了-不列颠尼亚》
标题
普京称俄将研发新型核武
事实力,俄罗斯将研发新型核武器。他还警告美国不要无视莫 斯科在欧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反对意见。 普京在电视直播节目中回答民众提问时明确表示, 他决心利用石油和天然气带来的巨额收入,重振俄罗斯的军事 威望。他说:俄罗斯已经制定了增强军事实力的宏伟计划。普 京没有具体谈论新型核武器,但他说,我们的国防计划不仅内 容广泛,而且很宏伟,并完全可行。我们的武装部队将更加精 干且更有战斗力,更能可靠地保障国防安全。直播节目中还出 现了最近“白杨---M”导弹在俄罗斯北部普列谢茨克空间基地 进行试射的镜头。国家电视台称,导弹成功击中了几千英里外 位于太平洋上的目标。
标题:新闻要点概括
导语:新闻内容概括 主体:新闻内容细节
背景:新闻背景穿插
结语:新闻意义评说
标题
•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
国防部网9月25日电 今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 导语 “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航母入列,对于提高中 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 主 力,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 体 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 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7年7月1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 港行使主权。这是中 华民族的一大盛事, 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 件大事。如果你是一 名记者,你会怎样报 道这一件事?
新 闻
1. 新闻的概念: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 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 一种及时准确地报道新的、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 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有时也 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 有特殊的必要,一般不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 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 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 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10课+短新闻两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 北京时间 2008 年 9 月 25 日至 28 日, 中国成功 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计划。火箭辞人 间秋风,游天宫取仙气; “神舟”载华夏梦想,翔 宇宙扬国威。茫茫太空,空间无限,资源无穷,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太空探索必将是其中辉煌的一 笔。我们更相信中华民族征服太空的决心、意志, “嫦娥奔月” 的传说是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万户火箭焚身的尝试是中华民 族飞天的壮举。中华民族面对太空从不缺乏梦想,也从来不缺 乏勇气。梦想和勇气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短新闻两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一个让人心碎的地方,因为这里埋 藏着一段历史,一段让人不忍回首的往事。400 万 犹太人,永远地闭上了愤怒和无奈的眼睛,化作了 历史的见证。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 同面对这样的耻辱, 这样的罪恶。 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 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今天我们 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更应该培养自己的历史责任感, 完成 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第 10 课
短新闻两篇
作者简介 周婷、杨兴: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 《别了, “不列颠尼亚”》 选自 《通讯名作 100 篇》 (新华出版社 2000 年版)。 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 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其中,周树春 是新华社副总编辑、 《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三)博览悦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体现出的新闻实录性 第一,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 “目击”和“视觉”中, 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 (通讯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 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 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 25 任港 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 中降下旗杆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 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 添马舰营区升起”等等,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使 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 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 读后犹如品尝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 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
辽宁省北票市高中语文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新人教必修1
香 港 会 展 中 心
香 港 维 多 利 亚 港 夜 景
课后练笔
写一篇读后 感,语言要简洁, 能把感想写得有 理有据。
住 港 三 军
天安门广场庆祝回归
以下为附加内容 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 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天金
2013˙05˙07
陕西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本文 正文由的 那几个部 分组成:
1、导语 (第1段) 2、主体 (2—10段) 3、结语 (最后1段) 香港 维多利亚港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 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 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 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 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几个 场景。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 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 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 旗。(第五自然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 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
别了,“不列颠尼亚”
香港街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
知识积累
作者:周婷 杨兴 体裁:通讯(特写)
通讯是新闻的一种。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新闻可分为:
消息
新闻
通讯
1人物通讯 2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 4风貌通讯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用事实说话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10课短新闻两篇
• 时间:4:30 • 地点:港督府。 • 末任港督彭定康降旗离府。
末任港督 彭定康
港督府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场面二(5--7)
• 时间:6:15 • 地点:添马舰军营东面 • 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第二次降旗。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场面三(8--9):
• 时间:子夜时分。 • 易帜交接。米字旗降下,五 星红旗升起,解放军接管香 港防务。
易 帜 交 接
米字旗徐徐降下……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将至,英国旗徐徐降下
手 捧 刚 刚 降 下 的 情 英 黯 国 然 国 旗 ︐ 彭 定 康 神
1997年7月1日
英军卷旗走人
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场面四(10):
• 时间:零点40分 • 英人回国:英王储查尔斯及第 28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回国 。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
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游轮与邻近大厦上的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景
0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湾,消失在南海夜幕中
7月1日凌晨,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喜迎香港回归祖国
新闻的六要素
•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起因 • 事件发展 • 事件结果
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新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 闻 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的 主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 要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结 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构
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末任港督 彭定康
港督府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场面二(5--7)
• 时间:6:15 • 地点:添马舰军营东面 • 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第二次降旗。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场面三(8--9):
• 时间:子夜时分。 • 易帜交接。米字旗降下,五 星红旗升起,解放军接管香 港防务。
易 帜 交 接
米字旗徐徐降下……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午夜将至,英国旗徐徐降下
手 捧 刚 刚 降 下 的 情 英 黯 国 然 国 旗 ︐ 彭 定 康 神
1997年7月1日
英军卷旗走人
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
场面四(10):
• 时间:零点40分 • 英人回国:英王储查尔斯及第 28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回国 。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
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游轮与邻近大厦上的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景
0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湾,消失在南海夜幕中
7月1日凌晨,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喜迎香港回归祖国
新闻的六要素
•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起因 • 事件发展 • 事件结果
新闻的一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新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 闻 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的 主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 要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结 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构
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简析
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
字旗。 6 层解:今昔对照,包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 的易帜。在 1997 年 6 月 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 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 终结。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
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5 7 时 45 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
次降旗仪式。156 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
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
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 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层解:最后一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港岛统治 的开始与结束。
新华社香港 1997 年 7 月 1 日电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 本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女王的话意味着什么? 提示:写“雨越下越大”再一次增添了悲凉凄苦的意味。 英国女王的告别演讲,虽是“赠言”,其实更多地表明了英 国的无可奈何,“日不落帝国”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6 这节文字写升旗、降旗特别精确交代时间(“156 年 前”“今天”),有何用意?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不列颠尼亚”号与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 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 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殖民 统治的结束。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 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最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0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3张PPT)
精确的时间统计,写出了中国人民 漫长的等待和这段历史的刻骨铭心。
插入背景材料:
如同电影中的回闪一样,将现实 场景与历史背景以镜头方式交错出现, 丰富了文章的信息内涵,增强历史厚 重感和画面感,突出了英国在港统治 结束这一主题。
四、赏析品味
报道香港回归事件,写英方撤离, 作者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而是于平 实语言中客观抒情。 从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作者心潮 的起伏?
找出来,读一读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同桌交流)
第4段: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 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 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 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 的陈迹。(港督府的建筑状况)
末代港督已经离去, 香港殖民统治这段屈辱的 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第7段: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 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 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 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
一升一降,对比鲜明,饱 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 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 之情。
第11段: 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 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 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 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计算殖民统治时间)
最后一次降旗仪式结束后,彭定康将离去。世界 各大媒体的记者都把镜头对准了港督府。镜头中末代 港督神色黯然,降落的米字旗叠放在他的膝头,带有 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并未驶离,而是缓缓地围着 港督府绕起了圈子„„
假如你是当时的记者,正在向全世界现场直播, 你将如何解说?
七、课堂小结
何以慰相思一百年天高地迥夜夜芳魂萦 故里 不堪嗟往事整世纪子远亲疏年年酣梦盼 回归。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精品课件
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
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
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
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
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图案形 成鲜明对比,标志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 治的结束和香港自治的开始。这也是景 物烘托。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 式”?
☆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的很快消失
☆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降旗仪式 ☆查尔斯王子出席的告别仪式 ☆广场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的很快消失
☆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降旗仪式 ☆查尔斯王子出席的告别仪式 ☆广场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的很快消失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说明了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
呼应了标题。含蓄地鞭挞了英国的殖民
主义,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
国人的自豪。
体味: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
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
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体味: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
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 内容的主要部分。叙述具体的新 闻事实。
新闻(消息)的结构:
(1)标题(主标、副标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新闻(消息)的结构:
(1)标题(主标、副标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它无固定的位置,主要指事
件的历史背景 。
新闻(消息)的结构:
(2)导语: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19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闻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 如实地报道出来叫做 新闻。 2、新闻的特点 ? 真实性、 及时性
3、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 结尾、背景
研读课文
• 标题: • 导语:(1)
别了,不列颠尼亚 英国撤离香港
• 主体: (2-10) 具体叙述了英殖民者 的告别仪式 • 结尾: (11)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从海上去
• 0:00 中英交接仪式: 降米字旗 升五星红旗 • 0:40 “不列颠尼亚”离港
→
பைடு நூலகம்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 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对现实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
把现实与背景进行对比,突出事件 的历史意义
小结: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
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 使人们多么激动,而却选择英方 撤离这一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 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这一事件放在深厚的 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 件的历史意义。
研读课文
新闻事实
• • • • •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举行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 → → → → → 背景材料 告别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 插叙港督府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插叙 156 年前英国占领港岛,今天降 下了米字旗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 治宣告终结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运用对比手法,包含无穷的意蕴:当 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 上离去。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统 治,回归祖国。
新闻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 如实地报道出来叫做 新闻。 2、新闻的特点 ? 真实性、 及时性
3、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 结尾、背景
研读课文
• 标题: • 导语:(1)
别了,不列颠尼亚 英国撤离香港
• 主体: (2-10) 具体叙述了英殖民者 的告别仪式 • 结尾: (11)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从海上去
• 0:00 中英交接仪式: 降米字旗 升五星红旗 • 0:40 “不列颠尼亚”离港
→
பைடு நூலகம்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 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对现实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
把现实与背景进行对比,突出事件 的历史意义
小结: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
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 使人们多么激动,而却选择英方 撤离这一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 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这一事件放在深厚的 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 件的历史意义。
研读课文
新闻事实
• • • • •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举行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 → → → → → 背景材料 告别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 插叙港督府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插叙 156 年前英国占领港岛,今天降 下了米字旗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 治宣告终结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运用对比手法,包含无穷的意蕴:当 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 上离去。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统 治,回归祖国。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
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精警的语言。 这篇新闻用词简练准确,意味隽永,情感浓郁。写参观 者的话就一句,仅用两个字——“够了”,就淋漓尽致地表 达了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
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还有很多语句精警有力,发人
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写法 领悟 (2)细节描写。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
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 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 象、可感。这样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 节很多。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
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
仇”。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
没有忘记。每当犹太纪念日那天,德国总理总是跪在营前,默 默悔过。男儿跪地惊天动地,何况总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没有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
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 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 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 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 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③简洁明快。对标题内容,不仅只保留核心部分和事情
发展的结果,省去那些不必要的过程、细节、消息来源和
不必要的议论,还要通过锤炼字句和适当采用简称等办法 使标题简洁明快。 ④旗帜鲜明。标题要有明确的是非、鲜明的爱憎。新闻 中所报道的事实,有的令人气愤,有的令人欣喜,有的令 人同情,有的令人悲哀,拟写新闻标题不能无动于衷,要 明确表达立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共33张PPT)
新闻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如实地报道 出来叫做新闻。 2、新闻的特点 ? 真实性、 及时性、准确性、意义性
3、新闻的分类?
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消息
• 4、新闻的体裁分类? •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 和报告文学
• 5、新闻的结构?
•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结语(最后1段) 与开头呼应,交代英国 在香港的统治背景。
2、本课的结构 ①、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②、导语: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第1段)。 ③、主体: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日落仪式”; 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④、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⑤、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别了, “不列颠尼亚”
作者:周婷 杨兴
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 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这也是中华民族洗 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 时刻。在这样一件百年盛事之际。数位新华社 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 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 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新闻。
5.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这 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
明确: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
每一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厚度,因
而虽然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说出仪式
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研读课文
• • • • • • • • 0 : 40 港 –新闻事实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4:30 港督旗帜降落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0:00 中英交接仪式 “ 不列颠尼亚”离
上课新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
Jinxing education
/bkpt
(2)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 整个新闻的总印象。 根据其主体部分拟写导语,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概括性强。常见的导语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和结论式等。 通常情况下,导语部分除时间、地点(报道具体时间、具 体地点的动态新闻要有时间、地点要素 )外,其余要素均应具 有。
Jinxing education
/bkpt
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 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 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 旅大(旅顺-大连)。其中,《七子之歌· 澳门》 被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改编选作主 题曲,由于该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 12月20日澳门回归主题曲。此外,《七子之 歌· 台湾》与《七子之歌· 广州湾》也被改编谱 曲为现代歌曲。
课堂学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 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几个场景? 提示:写了五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时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时15分,在添马舰东面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
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7时45分,英方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 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五: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 香港。
Jinxing education /bkpt
2.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五部分。 (1)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有主标题 (一行标题 )和副标题 (多行标题 )之分。其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 事实;副标题 (又称辅题、子题 )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 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概写标题通常要求的是主标题 (即一行标题 )的概写。
优质课件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 (共58张PPT)
如:第4、7、11自然段。
1、从写法看,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重要内容,是 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 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联词衔接在一起,历史与现 实自然过渡,浑然一体,前后鲜明对比,洋溢着中华 民族雪洗百年耻辱后的自豪情怀. 2、从主旨看,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 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 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 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 大,使历史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也使人在丰 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1 象征意义:用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代表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2 讽刺意义:词语“别了”表明英国在香港的 统治结束。 3 强调作用: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 前。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 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 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自学指导二
• 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完成下列问 题,五分钟后指名同学回答. • 本文正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 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找出这几个场景 和对应时间,并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本文正文由哪 几个部分组成:
1、导语
(第1段)
2、主体 (2—10段)
教学目标
• 1.掌握本文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报道的特点. 2.掌握本文运用现场景物寓意抒情的写法, 学习本文选材上的特色,体会富有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的 语言.
自学指导一
• 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注意感情色彩,语速适中,掌握 字词. • Chè jīng zhǔ zài • 撤离 紫荆花 瞩目 接载 • zǎi • 载 :记载 载入史册 年 三年五载 • zài • 载:1 装载 2 盛放 3 负荷,承受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4 乘坐,乘车 5 满,充满 (怨声载道) 6助词(汎汎杨 舟,载沈载浮.(诗经)载歌载舞 载欣载奔)
精选-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_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构思创意
课堂讨论
• 1、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 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 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彭手 定捧 康刚 神刚 情降 黯下 然的
英 国 国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 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载 1、 zǎi 年:一年半载;记在书报上:登载 2、 zài 用交通工具装:装载;充满;怨声载
悄 1、 qiāo 没有声音:静悄悄
2、 qiǎo忧愁:悄怆;寂静无声:悄然无声
三、重 点 词 的 解释
凝重 掩映 瞩目 子夜 易帜
字词解释
• 凝重:庄重 •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 子夜:半夜 •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 升 中国国旗
不列颠尼亚号
离开
课堂讨论
本文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本文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语言平实,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了中国 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 欣喜之情。
• (1)“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的英国舰长带领士 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 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跨进温暖的家门
别了,“不列颠尼亚”
特写
时 • 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 头”的手法反应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 客 效 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的消息文体。
观 性 • 特写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 性 、 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
高中语文必修一:10 《别了2C不列颠尼亚》 (共34张PPT)
英国米字旗降落,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品味语言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 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 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句话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表达了 这样的意思: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任港 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 经永远地成为了过去。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1段)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
4时40分:末代港督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4段插叙) 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1段)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 婷 杨 兴
新闻的定义
消息,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 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 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 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 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 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 关心的事实。
新闻的特征:
1 、迅速及时 —— 当日的 新闻是金子; 2 、内容真实 —— 用事实 说话,引用数据; 3、语言简明扼要。
板书: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 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 式 7时45分:英国举 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 接仪式上的易帜
住 港 三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军
概括性 通过具体的 人物或事件 来反映现实 生活
较长
比消息稍弱
感 品味语言 知 课 文 品读课文——
品味语言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 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 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句话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表达了 这样的意思: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任港 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 经永远地成为了过去。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1段)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
4时40分:末代港督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4段插叙) 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1段)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 婷 杨 兴
新闻的定义
消息,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 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 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 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 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 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 关心的事实。
新闻的特征:
1 、迅速及时 —— 当日的 新闻是金子; 2 、内容真实 —— 用事实 说话,引用数据; 3、语言简明扼要。
板书: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 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 式 7时45分:英国举 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 接仪式上的易帜
住 港 三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军
概括性 通过具体的 人物或事件 来反映现实 生活
较长
比消息稍弱
感 品味语言 知 课 文 品读课文——
最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第10课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73张ppt)课件
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和结尾有时则蕴涵 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6) 新闻标题,它是用来
、
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 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 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 容,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
引标题、副标题
(7)、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
概括,说明最主要的事实或思想.字 体最大的. 副标题 :又名子题,位于 主标题之后,是对正题的 补充和解释。
这离散和哭泣,伤痛与屈辱已成为历史,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 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 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 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 已铭记这一刻,中华儿女更会铭记这一刻,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别了, ‚不列颠尼亚‛》,让我们再 次感受这一历史时刻!
3、结语(最后1段)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 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 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 活用此题。
(3)、一语双关,匠心独运。
标题有两层含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 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 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
实际的意思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中英双方代表签订《南京条约》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 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 让香港岛给英国。
香港问题由来
1860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 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 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 个岛屿,租期99年。
背景和结尾有时则蕴涵 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6) 新闻标题,它是用来
、
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 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 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 容,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
引标题、副标题
(7)、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
概括,说明最主要的事实或思想.字 体最大的. 副标题 :又名子题,位于 主标题之后,是对正题的 补充和解释。
这离散和哭泣,伤痛与屈辱已成为历史,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 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 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 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 已铭记这一刻,中华儿女更会铭记这一刻,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别了, ‚不列颠尼亚‛》,让我们再 次感受这一历史时刻!
3、结语(最后1段)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 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 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 活用此题。
(3)、一语双关,匠心独运。
标题有两层含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 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 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
实际的意思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中英双方代表签订《南京条约》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 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 让香港岛给英国。
香港问题由来
1860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 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 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 个岛屿,租期99年。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件: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件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 这里升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 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 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1、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 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 2、“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 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 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 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香港回归视频
祖国富强了,香港回归了,九七年六月三十号这天,是所有中国人都该 感到骄傲的一天,就让我们怀着这份自豪的心情去回顾下这段历史吧。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 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 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 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 间进行。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 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 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 制”制度。
今日的香港
美丽的“东方之珠”
游 艇 内 部
1954年1月11日首航。是英国历 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1953年至 1997年间服役。被吉尼斯世界 纪录大全评选为世界上最大的 游艇。
• 新闻,也叫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 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 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特征是 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及时; 语言简明扼要。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 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 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 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 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 亚”号离开香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品味“好新闻”的妙处。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下面的
标题相比,有何特别之处?
《日不落帝国,再见了》
相关背景链接
不列颠尼亚(Britannia)
(1)也译作布列塔尼亚,是罗马帝国对 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也是建立的不列 颠尼亚行省的名称。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 化,称不列颠女神,后演变为英国的化身和 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
在这篇别具特色的新闻报道中,你 认为还有哪些别有深味的语句,找出来并 谈谈理由。
相关文学知识链接
1932年,美国 作家海明威在作品 《午后之死》中,
提出著名的“冰)
好结构(思路清楚) 好材料 (①新闻事实、新闻背景与作者评价的自
然奇妙融会②选材精当,详略得体)
好语言
“海底冰山”(情感态度)
政权回归 军权回归 主权回归
称谓
对港督彭定康的称呼有哪些变化?这 样变化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离任港督
末任港督
藏 玄
末代港督 机
客观事实的叙述
不会再有继任,最后一任, 对个人而言
标志一个时代的结束,对 时代、世界、国家而言
第28任港督
用数字清楚的强调出这段 漫长地殖民历史,让中国 人深刻地铭记。
探寻新闻语言背后潜藏的情感与态度
当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曲,英国击败了对手, 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正是唱这首歌 曲,英国进攻大清王朝,占领了香港等地。
标题
含深意
《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下面的
标题相比,有何特别?
《日不落帝国,再见》
降旗
本文写了几次降旗?不同地点的降旗有何 不同的意味?
港督府的降旗 有
学习目标:
品味“好新闻”的妙处。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下面的
标题相比,有何特别之处?
《日不落帝国,再见了》
相关背景链接
不列颠尼亚(Britannia)
(1)也译作布列塔尼亚,是罗马帝国对 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也是建立的不列 颠尼亚行省的名称。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 化,称不列颠女神,后演变为英国的化身和 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
在这篇别具特色的新闻报道中,你 认为还有哪些别有深味的语句,找出来并 谈谈理由。
相关文学知识链接
1932年,美国 作家海明威在作品 《午后之死》中,
提出著名的“冰)
好结构(思路清楚) 好材料 (①新闻事实、新闻背景与作者评价的自
然奇妙融会②选材精当,详略得体)
好语言
“海底冰山”(情感态度)
政权回归 军权回归 主权回归
称谓
对港督彭定康的称呼有哪些变化?这 样变化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离任港督
末任港督
藏 玄
末代港督 机
客观事实的叙述
不会再有继任,最后一任, 对个人而言
标志一个时代的结束,对 时代、世界、国家而言
第28任港督
用数字清楚的强调出这段 漫长地殖民历史,让中国 人深刻地铭记。
探寻新闻语言背后潜藏的情感与态度
当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曲,英国击败了对手, 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正是唱这首歌 曲,英国进攻大清王朝,占领了香港等地。
标题
含深意
《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下面的
标题相比,有何特别?
《日不落帝国,再见》
降旗
本文写了几次降旗?不同地点的降旗有何 不同的意味?
港督府的降旗 有
【课件】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帜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第三个场景 (第8自然段)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个场景 (第10自然段)
7月1日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第一场景: 4点30分, 港督府, 降下港督旗帜。 (第三自然段)
第二场景 6时15分, 告别仪式, 降下英国国旗。 (第五自然段)
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
———
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
降旗后的议论,
对比强调意义,
侧面烘托兴奋。
第4段
背景材料与现实场景的 穿插增强历史厚重感,
今昔对比烘托骄傲之感。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
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
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
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
构成这个“日__落_仪__式_”的背景。
通过描写,喻指殖民主义太 阳在香港永远落下了。
(委婉嘲讽)第6段 Nhomakorabea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
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
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
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
终。”
————————————————————————
——————
议论中骄傲之情无法自抑
第7段
背景材料与现实对比, 突出情感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 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 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 —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 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 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 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第三个场景 (第8自然段)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个场景 (第10自然段)
7月1日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第一场景: 4点30分, 港督府, 降下港督旗帜。 (第三自然段)
第二场景 6时15分, 告别仪式, 降下英国国旗。 (第五自然段)
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
———
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
降旗后的议论,
对比强调意义,
侧面烘托兴奋。
第4段
背景材料与现实场景的 穿插增强历史厚重感,
今昔对比烘托骄傲之感。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
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
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
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
构成这个“日__落_仪__式_”的背景。
通过描写,喻指殖民主义太 阳在香港永远落下了。
(委婉嘲讽)第6段 Nhomakorabea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
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
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
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
终。”
————————————————————————
——————
议论中骄傲之情无法自抑
第7段
背景材料与现实对比, 突出情感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 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 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 —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 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 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 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文字
较短,不超过一行。常见的有三种方式:①说明相关的背景、 意义、目的、 原因、气氛、方法等引出主题。②直接叙述主
干事实的起始部分来引出主标题;③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
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副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
充和解释。解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标题不写事实,只提
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东方之珠”——香港
香港会展中心
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
繁华的香港街道
第二课时
新闻体裁学法指导
1. 了解文体的特点及规律。 2. 根据特点及规律筛选文中信息。 3. 对比分析,探究鉴赏,培养能力。
学习指导,文体知识 新闻的定义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
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一种及时准确地报道新的、重要事实 的新闻体裁。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有时也 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 一般不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
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 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 事实的简短报道。
⑤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 行占领了中国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明写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 坐 “不列颠 尼亚号” 离开,实指英国殖民统 治的结束,点明了题意。 这里 没有讽刺,没有痛 骂,我们却从作者平实 的语言中,感受到心潮 的起伏。
合作学习,文本探究
文中有些句子看上去虽然平实,其中却蕴含了深 厚的感情,非常耐人寻味。找一找这样的句子,并说 明你所认识的作者的情感。
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 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 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 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 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 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 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 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所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新闻的主体部分自然要
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经过、结果) 、原因五要素。 其在事件的叙述中,有时还插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内 容。压缩主体时,自然要删去那些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 及其他相关内容。
结尾(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息的最后
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它用于提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标题、导语、主 体、结尾 ? 提示: ① 找主标题 ② 课文第一段 ③ 按时间顺序 ④ 课文最后一段 (2)结合标题,谈谈这篇新闻报道了什么事实 ? 标题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
提示: ① 查尔斯王子和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② 屈辱洗雪,恢复统治,寓虚境于实境。
代表着英国殖民统治的
结束。含蓄地表达了一 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驶 主权时的庄严而喜悦的 心情。
④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 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 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 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 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 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 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 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
出一种论断或疑问,标题所准备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标题 中。另一类是,主标题已承担一部分叙事的任务,副标题所作
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灵活。补充也有两种:一是补充
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 。
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形式上为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 文字 。一般为简明扼要地概括一下新闻事实或点出消息中的新 闻事实、目的和结论,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诱导读者进一 步看下面的具体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是其特点。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主体部分围绕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
春等四人写了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新
闻,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 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这篇新 闻,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 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
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
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
不列颠尼亚号
周婷 杨兴
三亚博雅中学 李亚权
课文学习重点
1. 了解新闻的特点。 2. 结合课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 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自主学习,研讨内容
①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
主体:
4时30分: 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 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 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 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文中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一 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①找背景材料 ②衬托现实场景 ③有历史 厚重感 (4)在众多的报道中,本文独具特点,说说其独 特在那里? 提示:①报道角度新颖 ②历史背景,增加历史 厚重感
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
3. 2007 (福建卷) 第17小题“拟新闻标题” 考点: 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
合作学习,课堂演练
一句话新闻
示例:把下面的一段简讯压缩为15字以内的一句话新闻。 陈一峰任教于广东惠州大学艺术系,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
员。他曾历时两年游历祖国大江南北,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
画下几千幅速写。他的作品,渗透着强烈的乡土情怀。1998 年10月20日至25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惠州大学主办的陈 一峰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的50幅作品,大部分是 他近年来的新作。这些作品造型敦实朴拙,用笔沉郁、厚重, 其中的两幅巨制《战争》与《和平》,画面宏大,用笔豪放, 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新闻的特征 真实性,时效性、文字少,篇幅小 新闻的分类 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 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
新闻标题(消息),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
一段最简短的文字。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 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其字号一 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 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 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 心的作用。
学习指导,高考链接
1. 2007(山东卷) ① ② ③ ④ 第六题 阅读(二) 《梦碎雅典》 ( ( ( (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 ) ) )
考查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考查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理解句子的含义。 考查探究能力。
2. 2007 (北京卷)第23小题 考点:
“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②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 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 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这句话平实的语言,对比的鲜明,其中饱含了中国 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③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 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 统治宣告终结。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 征,英国米字旗的降下,
展的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也可以用激励启发性的 语言给人希望,发人深思,催人振作,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除 基本要素“人物” “事件”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 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 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 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合作学习,文本探究
陈一峰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每日思考
香港回归, 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 泪的时刻 ;香港回归, 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 孙开颜的瞬间 。搜集有关香港史的资料,写 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的重大 意义。:下午6:15,添马舰东面广场降英国国旗。 场景三: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
府,
场景四: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香港。
②当你了解到经过156年5个月零4天,中国国旗 重新飘扬在香港上空,你有何感想?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 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湖四海 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 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 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课内延伸,知识拓展
对繁华的香港这颗“东方之珠”,你还知 道多少?香港回归祖国,你知道哪位国家领导
在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吗?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 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 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 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 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 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 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邓 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 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 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