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文献辨伪学
文献学之古书的辨伪及其学术意义
• 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
• 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 为伪书所误。研究的基础先不稳固,往后的推论结论更不用说了…几千年 来,许多学问都在模糊影响之中,不能得忠实的科学根据,固然旁的另有 关系,而为伪书所误,实为最大原因。所以要先讲辨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
古书的辨伪及其学 术意义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 1.什么是“辨伪”
• 古典文献有“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把古典文献中那些有伪的图书文献、 或某部图书文献中有伪的内容、篇章揭示出来,这就是“辨伪”,也有人主 张应该称为“辨真”,提法不同而实质相同。
• 辨伪是文献实证——考据的形式之一,是传统学术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是文 献学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 辨伪有广义、狭义之分。
• 广义的辩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实性。它 的涵盖面很大,凡是有问题的古史事、古书籍、古器物、古碑刻、古字画等 均在辨识的范围内。
• 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任务是认 定文献的其实作者、年代,体现其献归属,而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 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
• (4)一部被认为是“伪”的古书,经考证可能被恢复“半真”的身份,即其 中某些篇章有伪,如《尚书》;
• (5)一部被认定是“全伪”的古书,经考证可能发现某些“真”的文段。
• 2.辨别伪书的意义
• 辨伪是一切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时间概念、空间概念、个体概念这三者之 间的不断变化就构成了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链条。
• 又如唐圭璋先生《全宋词》初版中尚有一定的伪篇,后再版时重加整理 考辨,将其中的伪篇剔除,或重新确定作者归属。
古典文献学(娄银娜)
宁波大学答题纸(2015 —2016学年第 1学期)课号: 053C11BA1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改卷教师:薛显超学号: 153000742 姓名:娄银娜得分:论述先秦到清朝的辨伪学的发展历程【摘要】本文总结了清以前文献辨伪学发展的历史及其成就。
文献辨伪学发端于先秦,形成于两汉,经隋唐、宋元明清数百年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清朝时期呈现的文献辨伪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辨伪学发展历程成就引言文献辨伪学是关于甄别文献真伪的学问,它也包括文献辨伪实践和文献辨伪理论研究两方面内容。
重视对学术史的研究与回顾,不但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文献辨伪学研究亦当如此。
中国的文献辨伪学有悠久的历史,先贤的辨伪研究涉及了哪些文献、提出了哪些见解、运用了哪些方法、提出了哪些理论、他们的主张如何、他们的局限怎样等等,这都是我们现在回顾辨伪学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考辨存在真伪问题的文献一直是辨伪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辨伪学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本文就从先秦开始对文献辨伪学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个回顾。
一、文献辨伪学发端时期—先秦先秦时期有文献造伪现象的最早记载,文献的辨伪是伴随着文献的造伪而出现的。
那么文献造伪始于何时?人类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练的模仿力一旦出现以及争强好胜等复杂的念头萌生,出现假托伪造的行为是不足为奇的,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明代的胡应麟在考辨群书真伪的过程中也谈到这个问题,其言:《山海经》,古今语怪之祖,刘歆谓夏后伯阴翳撰。
无论其事,即其文,《典》、《谟》、《禹贡》迥不类也。
余尝疑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侈大博极之,杂傅以汲冢《纪年》之异闻,《周书·王会》之诡物,《离骚》、《天问》之遐旨,《南华》、郑圃之寓言,以成此书。
【1】同样的,清人龚自珍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伪书不独后世有之也,战国时人依托三皇五帝矣,或依托周初矣,汉之俗儒,已依托孔门问答矣。
中国文献学综述
文献辨伪学综述一、引言辨伪是指针对有真伪问题的事和物进行鉴别辩证以区别真伪的一种考证方法,它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辨伪指涵盖一切事物,而狭义的则为针对典籍文献的真伪的鉴别考察。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载,传统文献浩如烟海,然其中伪书甚多,这给中华历史、文化的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阻碍了古籍整理、文史编撰、治学研究等文化进程。
因此,文献辨伪呼之欲出且获得了飞跃的发展,逐渐发展为与目录、版本、校勘等学科并列的文献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历史文明的研究进程,与此同时它还创设了去伪存真,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其对中国传统与现代文明都意义深远。
鉴于郑教授未对辨伪学这部分做一个详尽的介绍,而它与目录、版本、校勘等分支同等重要,余以为不宜忽略,特至图书馆查找关于辨伪学的相关书刊,作此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纵观各参阅书籍,其对辨伪学的介绍及研究都着眼于三大方面的研究:辨伪的理论(包括伪书的定义、辨伪的意义),辨伪方法,辨伪历史。
现我们亦以此为主线,对其综述介绍:一伪书的定义及产生之因1、伪书的定义:辨伪,首先当明确何为伪书。
张大可先生在《中国文献学》中提到伪书即为:“凡作者姓名或著作年代不可靠的古代文献。
”而董恩林主编的《中国传统文献学概论》中则更为精辟地指出:“伪书就是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造假的典籍。
”胡应麟按伪书形成的原因和形式将其分为20 种(详见胡应麟先生的《四部正讹》),梁启超则在《古书真伪及年代》中将其归为10种情况:(1)全部伪;(2)部分伪;(3)本无其书而作伪;(4)曾有其书,因轶而作伪;(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6)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7)内容、书名皆不伪而人名伪; (8)盗袭割裂旧书而伪;(9)伪后出伪;(10)伪中益伪。
然伪书很多,各家的分类方法不同(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1955年,第15——17 页)2、伪书产生之因,多数文献学者皆持以下观点,大致归为六点:1、托古,古人向来尊古而贱近,厚古薄今,例如《易》托名于伏羲,《本草》托名于神农,《礼》托名于周公;2、邀赏。
文献的辨伪08
• 刘向《晏子书录》 • 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 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 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 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 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
伪书不可一概废弃
• • 伪书有无使用价值,要作具体分析。有些伪书,置于所 伪的时代,固无足取,然而放在它伪作的成书时代,却 未尝没有史料价值。也能够保存古代的神话、制度、思 想、语言、佚书等资料。 • 如托名周公所作的《周礼》,实际上是战国至汉初才逐 步写定的,用它来研究西周的典章制度,并不适合,若 用来研究战国至汉初的制度,却是很有价值的文献。 • 《列子》题作列御寇撰,自属伪书,若把它作为魏晋文 献来研究,却有它的作用。《列子》书中还有一些仅存 的古代资料,例如杨朱的学说,现在只有《列子·杨朱 篇》保存的记载最为详细。
• (四)分析作品内容。 • 文史著作,所表现的学术思想,所采用的文体文 法,所使用的辞语,所表现的文字风格,无不带 有时代的特征,因而必须把这些纳入特定的时代 范畴之中,分析比较,找出其相符或矛盾之处, 作为判断书籍真伪的参考。 • 《孔丛子》,托名秦末陈胜博士孔鲋所撰。 • 朱熹:“《孔丛子》说话多类东汉人文,的积习,是古人作伪的一大心理基础。 • 《淮南子·修务篇》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 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 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指明为托古作伪的,就 有数十例。 • “诸子略”农家有《神农》二十篇,注云:“六国时, 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 古人不仅在学术争论中造作伪书,为自己的见解 张目,在政治斗争中,党同伐异,势如水火,伪 造书籍,诬蔑对方,更是常有之事。唐代牛、李 之争中,李德裕的门人就曾伪撰《周秦行记》一 书,题作牛僧孺撰,藉以攻牛。 • 北宋魏泰假冒梅尧臣之名撰《碧云騢》,指骂当 朝官吏,以引起公愤。 • 道佛争胜之伪书《老子化胡经》。
辨伪学
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班级:2011级社会科学系历史班姓名:张熬光学号:20110702022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辨伪学”是针对“伪科学”进行辨别区分的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
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其主要标志是:在辨伪理论上,由过去传统的、较为零散的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辨伪方法上,由过去主要是乾嘉考据辨伪方法,逐渐加入了现代科学方法,包括考古学、社会学、逻辑学、计算机等等;在学科体系上,构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清代文献辨伪学是一个学术性和思想性兼具的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尚未有人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
笔者有感于此选作该题,勉力为之。
本文主要讨论以下五方面内容:(1)探讨了有关辨伪学、文献辨伪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并对二十世纪初年迄今,文献辨伪研究的状况进行回顾。
同时对本文的选题意义、理论方法等进行了简要说明。
(2)回顾了清以前文献辨伪学发展的历史及其成就。
文献辨伪学发端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复经隋唐、宋明数百年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清人的文献辨伪研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分析了清代文献辨伪学发展的动力和环境问题。
文献辨伪学的存在和发展同所处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
清代的文献辨伪学能够继续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是清代学术和社会对其提出的内在要求和它们所给予的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4)分清初、清中期和清后期三个阶段,系统考察清人文献辨伪研究的状况。
笔者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顾炎武以降数十名学者的文献辨伪成就进行个案分析,还专设“图书”辨伪、《古文尚书》辨伪、《周礼》辨伪、《竹书纪年》辨伪等专题,此外还对《总目提要》的辨伪学成就进行了全面研究。
(5)最后总结了清人文献辨伪学研究的学科体系、辨伪学成就和清代文献辨伪研究的现代启示等。
档案文献编纂“伪”字辨伪
学术园地THE ACADEMIC FIELD天地2019年第5期25一、问题的提出:档案文献编纂题名在涉及日(满)伪政权时是否要加“伪”字对于长期从事编研工作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个“伪命题”。
很多人可能脱口而出要加“伪”字,因为这是常识。
但是,笔者在考察过去一部分编研成果时,的确发现在涉及非法政权特别是抗战时期的日伪政权时在档案题名中有不加“伪”字的情况,甚至同一本书中都不统一。
而跟具体从事编研工作的人员讨论时,也存在涉及非法政权可以不加“伪”字的看法。
这引起了笔者的深思。
笔者认为,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在档案文献编纂领域就会产生非法政权以合法形式存在的乱相。
长此以往,会不会误导我们的子孙对民族历史特别是日本侵略那段历史的认知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问题就有讨论的必要。
在讨论之前,我们要明确档案文献编纂的概念与特征。
档案文献编纂包含于档案编研之中。
有研究者指出:“所谓编研,是档案文献编研工作的简称。
它是指以馆(室)藏档案资料为主要物质对象,以主动提供或报导档案信息内容为主要目的,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着一定的题目范围,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成为不同形式的出版物,供社会或有关方面利用。
”其主要内容“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利用档案撰写论文、专著、编史修志,这是其最高形式;二是把档案文献依其原文编纂成书,即档案文献编纂;三是编制各种参考资料和检索工具”。
由此可见,档案编研是将档案文献信息进行选择、提炼、加工转化为出版物的过程。
其目的是将档案信息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以向社会提供最原始资料的形式,为研究学者、历史专家、社会民众、政府机关等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它的成果形式以公开出版物为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档案编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量珍贵有价值的档案被开发出来,向社会公众公开,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维护我国主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档案编研是用档案说话,为党和国家书写历史,让民族文化传承的崇高事业。
第十四章文献辨伪学
唐代学者对于古书的辨伪,较汉人要自觉得多。 刘知几在其所著史评名著《史通》中,撰有《 刘知几在其所著史评名著《史通》中,撰有《疑 古》、《惑经》两篇,指斥“五经”与上古之书 惑经》 真伪不分、 “隐没者多”,主张轻传闻重经历, 以杂史、雅言及出土资料与古史相印证。 韩愈在 《答李翊书》中也曾讲到,他平日读书, 答李翊书》 非常注意“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 昭然黑白分矣”。与韩愈齐名的柳宗元,也是一 位疑古的学者 ,著专文以辩《鬼谷子》、《亢仓 ,著专文以辩《鬼谷子》 子》、《吴子春秋》、《鹖冠子》、《文子》诸 吴子春秋》 鹖冠子》 文子》 书之伪。所有这些,都对后世文献辨伪的工作产 生过一定影响。
又有姚名达综合《诸子辨》 又有姚名达综合《诸子辨》、《四部正讹》、 四部正讹》 《古今伪书考》三书,列成《宋、胡、姚所论列 古今伪书考》三书,列成《 古书对照表》,附于顾颉刚校点的《古今伪书考》 古书对照表》,附于顾颉刚校点的《古今伪书考》 后行世。 后来黄云眉以姚、顾二人之书既各证不足,又各 是其说,依违之间,尚无确论,乃详征博引以补 正之,略仿朱彝尊《经义考》,作成《 正之,略仿朱彝尊《经义考》,作成《古今伪书 考补正》一书,于30年代韧首次印行。此后张心 考补正》一书,于30年代韧首次印行。此后张心 瀓另起炉灶,又将宋、胡、姚三书拼合补缀,总 汇于一编,集结为《伪书通考》一书,于30年代 汇于一编,集结为《伪书通考》一书,于30年代 末出版。初版时,全书共收录论辨之书1059部, 末出版。初版时,全书共收录论辨之书1059部, 50年代修订时增入45部,使总数达到1104部,考 50年代修订时增入45部,使总数达到1104部,考 证丰繁,检索亦方便,为日前所见最完整的一部 综合性辨伪工具书。
清代考据学大盛,文献辨伪也取得了显著 的成就。这里首先要说到万斯同和姚际恒。 万斯同是清初著名历史学家,他在《 万斯同是清初著名历史学家,他在《群书 辨疑》一书中对《易传》 辨疑》一书中对《易传》、《周礼》、 周礼》 《仪礼》、《左传》等书都提出了疑问, 仪礼》 左传》 在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姚际恒则是清初 勇于疑古的学者,史传称他多“言人所不 敢言”,写有《九经通论》 敢言”,写有《九经通论》其专为辨伪而 作的,则有《古今伪书考》 作的,则有《古今伪书考》。
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共3篇
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共3篇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1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清代文献辨伪学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文献资料的可信度、真实性备受争议。
因此,清代文献辨伪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的历史渊源、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价值。
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的历史渊源清代文献辨伪学起源于清朝正史编纂之中。
据传,清朝正史编纂工作自康熙年间开始,历时长达百年之久。
在编纂过程中,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捏造、被篡改等原因,使得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受到了严重的质疑。
因此,清代编纂官员普遍具有较强的文献辨伪能力,对历史资料进行了科学的甄别与整理。
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如清代学者李文蔚与王夫之等人。
他们对历史资料的认真研究和整理,为清代文献辨伪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代文献辨伪学的研究方法清代文献辨伪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四种,即外部考证、内部考证、笔迹考证和经史考证。
其中,外部考证是指从文献的形制、材料、印章、纹饰、题款等方面进行甄别;内部考证是指从文献本身的语言、体例、内容、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甄别;笔迹考证是指从文献的字迹、笔墨、布局、样式等方面进行甄别;经史考证是指从经、史、子、集等类别的文献内容及与先秦、汉唐隋等历史时期的关系进行甄别。
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清代文献辨伪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并且成效显著。
研究价值清代文献辨伪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清代历史,并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文献资料。
同时,清代文献辨伪学也为文献鉴定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鉴定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清代文献辨伪学的研究方法,在今天的历史学研究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是历史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分支,它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清代正史编纂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留下了一批真实可靠、有价值的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辨伪学
历史文献辨伪学【原因】尊古: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争胜射利(献书、沽书以求获利)嫁祸诽谤自耻借重:借助时贤之名,区别于尊古借助于先贤好事求名:古代少见,现代多见误题:原书无作者,后人误题炫耀逃禁【方法】1.胡应麟•变伪八法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讬核之传者以观其人2.梁启超•辨伪公例12条(1)某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2)某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3)某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4)某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
(5)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左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
(6)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7)某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篡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必慎加鉴别。
(8)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
(10)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划,多读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
(11)各时代之社会状态,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以推见崖略。
若某书中所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其伪。
(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其伪。
3.杜泽逊• 辨伪方法廿条授受源流(早期目录书)被依托之人首先传出该书之人与作者生平之矛盾当事人的揭发文体文章风格特殊词语之起源声韵系统与时代之矛盾因袭称引佚文史事称谓(史讳)制度(职官)地理(行政区划、地名)与作者思想观点之矛盾与作者学术水平之矛盾与作者学术专长之矛盾学术史之倒置(出土文献版本)【伪史料】伪书失校或妄校为尊者、亲者、贤者讳正闰史观(如陈寿的《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屈从藩邦之请(如有关朝鲜光海君和仁祖大王权力交替的史实)后人增补统治者篡改(孔子学生子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史德(专指著史者的心术)材料认识水平(由于著史者的材料不全面或认识水平有限造成的,不管有意无意,都是缺乏史德的表现)【选读】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八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旧本题朝散郎尚书礼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李焘经进考宋史艺文志及焘本传惟载所著续通鉴长篇无此书之名盖亦当时麻沙坊本因焘有续通鉴长编托其名以售欺也續宋編年資治通鑑十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舊本題朝散郎尚書禮部員外郎兼國史院編脩官李燾經進考宋史藝文志及燾本傳惟載所著續通鑑長編無此書之名蓋亦當時麻沙坊本因燾有續通鑑長編託其名以售欺也。
中国古代文献辨伪的方法体系述评
作者: 王林艳
作者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出版物刊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3-3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文献 辨伪 作者 文本 流传
摘要:中国古代文献学家在长期的文献辨伪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从文献作者、文本内容以及文献流传三个方面入手考辨文献真伪的方法体系。
从文献作者角度辨伪,主要考查书籍与撰作者的行迹、思想、学术水平、生卒年代等方面的矛盾,进而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从文献文本出发辨伪,主要从文本中的文体、风格、语词、史实、称谓、制度、地理沿革等内容来考察是否与事实相符,继之判断文献真伪。
从文献流传角度辨伪,主要考察文献在社会上流传时是否见之于目录记载、是否被别人征引以及是否有佚文流传等,依靠文献流传时存留下的印痕来辨其真伪。
古代文献学家围绕文献的产生、内容和流传所形成的辨伪方法体系,是中国历史文献学极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
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刘重来 中国文献辨伪学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由构建学科体系到多元发展的道路。
文献辨伪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和可观的学术成果,但真正构建成一门学科却是本世纪的事。
其主要标志是:在辨伪理论上,由过去传统的、较为零散的归纳总结逐渐形成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辨伪方法上,由过去主要是乾嘉考据辨伪方法,逐渐加入了现代科学方法,包括考古学、社会学、逻辑学、计算机等等;在学科体系上,由过去附庸于其他学科之中而逐渐构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回顾本世纪中国文献辨伪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本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时期;第二个时期,从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多元发展,成就突出的时期。
回顾和反思中国文献辨伪学在本世纪的历史轨迹,对文献辨伪学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从本世纪初到30年代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时期。
首先应该明确,辨伪与辨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辨伪是指对有真伪问题的事和物(在此主要是指有真伪问题的典籍文献)进行考察鉴别。
而辨伪学则是对辨伪的研究,包括对辨伪理论、辨伪方法、辨伪历史、辨伪成果等的研究,使其成为一门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辨伪学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初步形成时期。
(一)辨伪理论的构建辨伪理论的奠基人是梁启超。
他于20年代撰写了《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年)、《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7年)等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构建了新史学理论,也以求实求真的理性眼光,运用近代科学演绎、归纳等方法,构建了辨伪学理论。
在这三部书中,他对伪书的种类、作伪的原因、辨伪的意义、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等等做了系统的阐述,进行了具有规律性的理论总结。
档案文献辨伪延展说论析
档案文献辨伪延展说论析张会超2012-11-21 16:25:44 来源:山西档案》(太原)2011年3期【英文标题】An Analysis of Extension Theory on Distinguishing Archival Documents【作者简介】张会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档案学系,上海200234【内容提要】档案文献辨伪具有明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档案人员参与到档案鉴辨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鉴别的对象不仅仅只是档案文献本身,而且还要注重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
关于辨伪的方法,在了解作伪方法基础上,既要沿用传统的文献辨伪方法,又要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广泛借鉴相关领域的方法。
The work of distinguishing archival documents is of obvious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It has obvious advantage for archival workers to participate in distinguishing archives, which will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distinguishing work is not only about the archives itself, but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archives also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Based on knowing well the forging methods, both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methods and the new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in fake-identification work should be use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other methods in related fields should be used broadly for reference too.【关键词】档案文献/辨伪/历史联系Archival documents/Distinguish the true from the false/Historical connection作为文献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档案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文献学之考辨伪书的方法
• 至于古书中出现的称谓、专用名词以及某些特定的提法,往往是考辨真伪 最好的线索。
•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指出:
• “《周穆王》篇记儒生治华子之疾,儒生之名,汉世所通行, 先秦未之闻 也。”
• 仅仅抓住“儒生”这一个名词,就把伪作《列子》的时代上限,限制在汉 代以后了。
• 先秦所用的韵和《广韵》有种种不同。如“为”、“离”今在“支”韵, 古在“歌”韵。《诗》《易》都不以“为”、“离”叶“支”。
• 集中所述时事,亦皆在南渡以后,这些都不是苏过所能接触到的。
• 清人编《四库全书》,发现南宋词人刘过(1154~1206年)《龙洲集》 所载之诗与此尽同,所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要》判断此书“盖作伪者因二人同名为过, 而抄出冒题为《斜川集》以渔利耳”。
• 从上述例子看来,凡作者时代和书的内容有明显出入,或作者传记根本未 载曾有此种著作,就有必要引起注意;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提出辨伪书的十二条公例: • 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徵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 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
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 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 本题某人旧撰 为不确
• 如果发现书中所载事迹,明显在作者时代之后者,可断其书为伪,或者杂 有部分伪篇。
• (三)分析作品内容:
• 文字作品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书中所叙述的历史事实、典章制度, 以及所表现的学术思想、所采用的文体文法、所使用的词语、所表现的文 字风格,无不带有时代的特征,必须把这些因素纳入特定的时代范畴之中, 分析比较,找出其相符或矛盾,作为判断书籍真伪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宋是辨伪风气盛行的时期。此时汉学衰落,理 学大兴,学者们由不信汉学旧注,进而大胆怀疑 古经典。他们或攻传注,或弃序说,或疑全书为 晚出,或疑部分为质品,从而使辨伪古籍开始成 为较为系统而有条理的工作,并且方法渐密,范 围渐广。 如欧阳修辨《易系解》,吴戜辨《古文尚书》 如欧阳修辨《易系解》,吴戜辨《古文尚书》, 司马光疑《孟子》,王安石考《春秋》 司马光疑《孟子》,王安石考《春秋》,郑樵攻 《诗序》,洪迈、汪应辰非《周礼》《孝经》, 诗序》,洪迈、汪应辰非《周礼》《孝经》 叶适、黄震不信《管子》 叶适、黄震不信《管子》、《宴子》等, 都极其 宴子》 有名。尤其是朱熹的辨伪,恣肆汪洋,遍及群经 诸子,所指伪书竟达60余种,颇能体现宋人治学 诸子,所指伪书竟达60余种,颇能体现宋人治学 的开放精神。
他曾不无感慨地说:“天下多少是伪书, 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 又总结自 己的经验说: “熹窃谓生于今世,而读古 人之书,所以能别其真伪者,一则以义理 之所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 质之,未有舍此两涂,而能直以臆度悬断 之者也。” 这不仅是谈辨伪的途径,也是 谈辨伪的原则和方法,非精熟古籍的大家 学者不敢出此语。他在《孝经刊误·附记》 学者不敢出此语。他在《孝经刊误·附记》 里还说过想作一部辨伪的专书,可惜未能 实现。
一、我国伪书的数量及类型 1、伪书数量: 世界文献之最= 世界文献之最=世界伪书之最 伪书数量大、范围广、起源早 《史记.货殖列传》说西汉初年“吏士舞文弄法, 史记.货殖列传》 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没于赂遗也。” 赵高、李斯之伪秦始皇诏书 张心瀓1957年版《伪书通考》 张心瀓1957年版《伪书通考》正、续篇统计,有 真伪问题且经历代学者讨论过的古书达到1104部。 真伪问题且经历代学者讨论过的古书达到1104部。 邓瑞全等《中国伪书综考》 邓瑞全等《中国伪书综考》统计(包括近代)伪 书达1200种。 书达1200种。
又有姚名达综合《诸子辨》 又有姚名达综合《诸子辨》、《四部正讹》、 四部正讹》 《古今伪书考》三书,列成《宋、胡、姚所论列 古今伪书考》三书,列成《 古书对照表》,附于顾颉刚校点的《古今伪书考》 古书对照表》,附于顾颉刚校点的《古今伪书考》 后行世。 后来黄云眉以姚、顾二人之书既各证不足,又各 是其说,依违之间,尚无确论,乃详征博引以补 正之,略仿朱彝尊《经义考》,作成《 正之,略仿朱彝尊《经义考》,作成《古今伪书 考补正》一书,于30年代韧首次印行。此后张心 考补正》一书,于30年代韧首次印行。此后张心 瀓另起炉灶,又将宋、胡、姚三书拼合补缀,总 汇于一编,集结为《伪书通考》一书,于30年代 汇于一编,集结为《伪书通考》一书,于30年代 末出版。初版时,全书共收录论辨之书1059部, 末出版。初版时,全书共收录论辨之书1059部, 50年代修订时增入45部,使总数达到1104部,考 50年代修订时增入45部,使总数达到1104部,考 证丰繁,检索亦方便,为日前所见最完整的一部 综合性辨伪工具书。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更留下不少有关辨伪的言 论。如所载《文子》 论。如所载《文子》九篇下注: “老子弟子与孔 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神农》 神农》 二十篇下注, “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 耕农事,托之神农。”这一类的文字,在《汉 耕农事,托之神农。”这一类的文字,在《 书·艺文志》中约有20余条。 艺文志》中约有20余条。 稍晚,经学家马融又写了否定《尚书·泰誓》 稍晚,经学家马融又写了否定《尚书·泰誓》的文 章。他指出“《泰誓》 章。他指出“《泰誓》后得,案其文似若浅露”, 又列举《春秋》 又列举《春秋》、《国语》、《孟子》、《荀 国语》 孟子》 子》、《礼记》历引《泰誓》之文谓“今文《泰 礼记》历引《泰誓》之文谓“今文《 誓》皆无此语”,从而肯定此篇为西汉伪作。象 这样有理有据的考辨工作,是前人所未尝做过的。 东汉末,郑玄在注经过程中,也曾做过考订经书 真伪及其年代的工作。如他从时令、观制等方面, 证明《礼记·月令》 证明《礼记·月令》为秦代的作品。
明初学者的辨伪,尚承宋人义理考辨的余 风。如宋濂的《诸子辨》 风。如宋濂的《诸子辨》,辨周秦至宋代 诸子之书计44条。 诸子之书计44条。 至明代中叶,随着私家藏书的兴盛与鉴别 古书的需要,辨伪工作又渐次别开生面。 当时在辨伪方面成就最为突出者为胡应麟。 他撰过一部48卷的考据名著《 他撰过一部48卷的考据名著《少室山房笔 丛》,书中收有《四部正讹》3卷,被认为 ,书中收有《四部正讹》 是我国第一部文献辨伪的专著。在达部书 中,他首先说明了辨伪的重要性,然后将 古籍中的伪书条分缕析,作了相当详尽的 辩证;所辨之书达10 4种,范围也扩大到经、 辩证;所辨之书达10 4种,范围也扩大到经、 史、子、集。
总之:辨僞之學,在先秦已有萌芽。漢代已 有了專門的辨僞篇章,唐代辨僞成爲風氣, 宋元明清的學者辨僞更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歷代專門的辨僞著作很多,明宋濂《諸子 辨》、胡應麟《四部正譌》、清姚際恒 《古今僞書考》、今人黃雲眉《古今僞書 考補證》、張心澂《僞書通考》、邓瑞全 王冠英《中国伪书综考》是其中的代表。 當然,前人已考定爲僞書的並不一定就都 要遺棄。
20、30年代以来,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 20、30年代以来,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 史辨”派为廓清有关古文的荒谬传说,继 承乾嘉学派的传统,做了大量相当透彻的 考辩工作。郭沫若则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武 挽对先秦文献史料做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 批判,力图为这些“仅有的”史料安排一 个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时代序列,从而把文 献辨伪工作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般认为,辨伪工作约始于西汉。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 “整齐百家杂语”, 又谓“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实际 是指斥百家语中有很多伪材料。 西汉来年,刘向在校理群书时所作的叙录, 对古书也多有疑辞。如《神农叙录》 对古书也多有疑辞。如《神农叙录》谓 “疑李悝及商君所说”,《黄帝泰素叙录》 “疑李悝及商君所说”,《黄帝泰素叙录》 谓“或言韩诸公孙之所作”,都是由对原 书作者不能肯定而生疑。 东汉初年,王充在所著《论衡》 东汉初年,王充在所著《论衡》一书中, 则以《书虚》 则以《书虚》、《儒增》、《艺增》、 儒增》 艺增》 《语增》四篇,专攻“多不诚实”的“伪 语增》 书俗文”,提出要“辨然否之实”’ “立 真伪之平”。
2、伪书的类型 按形成原因和形式分类(明代《胡应麟〈 (1)按形成原因和形式分类(明代《胡应麟〈四部 正訛〉概括): 正訛〉概括): 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 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伪作于近代而世反惑之者;掇 古人之事而伪者;挟古人之文而伪者; 古人之事而伪者;挟古人之文而伪者;传古人之名而 伪者;蹈古人之名而伪者;惮于自名而伪者; 伪者;蹈古人之名而伪者;惮于自名而伪者;耻于自 名而伪者;袭取人而伪者;假重于人而伪者;恶其人, 名而伪者;袭取人而伪者;假重于人而伪者;恶其人, 伪以祸之者;恶其人,伪以诬之者;本非伪, 伪以祸之者;恶其人,伪以诬之者;本非伪,人托之 而伪者;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伪而非伪者; 而伪者;书本伪,人补之而益伪者;伪而非伪者;非 伪而实伪者;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 伪而实伪者;当时知其伪而后世弗传者;当时记其伪 而后人弗悟者;本无撰人,后因近似而伪托者; 而后人弗悟者;本无撰人,后因近似而伪托者;本有 撰人,以后人因亡佚而伪题者。 撰人,以后人因亡佚而伪题者。
4)曾有其书图佚而作伪。此类书数量亦不少, 4)曾有其书图佚而作伪。此类书数量亦不少, 例如《列子》 例如《列子》在《汉书 ·艺文志》中曾有著录, 艺文志》 但后来亡佚,魏晋间人张湛便辑佚若干古书材 料,趁机作伪而成书。 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 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 6)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此类书亦 不在少数,例如《管子》 不在少数,例如《管子》、《商君书》等,均 商君书》 为先秦古书,但又非管仲、商鞅本人所著,而 系时人采摘其言行,杂之以有关史料而成书, 因此书名与作者皆不符。
7)内容及书名皆不伪,而人名为。 8)盗袭割裂旧书而伪。 9)伪后出伪。 10)伪中益伪。 10)伪中益伪。
二、伪书伪文的危害 1、危害对文献本身的正确认知。 如:文献的时代、作者、价值等方面 2、危害学术研究。 如学术史、思想史、史料的真实性等 3、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三、辨伪是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 辨伪始于怀疑,其渊源亦可追溯到先秦。 如孔子的弟子子贡曾说过: “纣之下乱不 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 恶皆归焉。”这是对文献记载中有关商纣 王暴行的夸大描述表示不满。 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曾说道: “尽信书, 不如无书。吾于《武成》 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矣。仁人无敌于天,以至仁伐至不仁,而 何其血之流杵也?”这表明他对《尚书》 何其血之流杵也?”这表明他对《尚书》中有 关记载的怀疑比子贡还要深。不过这些还 只是疑古的开端,不能算是实际的辨伪。
唐代学者对于古书的辨伪,较汉人要自觉得多。 刘知几在其所著史评名著《史通》中,撰有《 刘知几在其所著史评名著《史通》中,撰有《疑 古》、《惑经》两篇,指斥“五经”与上古之书 惑经》 真伪不分、 “隐没者多”,主张轻传闻重经历, 以杂史、雅言及出土资料与古史相印证。 韩愈在 《答李翊书》中也曾讲到,他平日读书, 答李翊书》 非常注意“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 昭然黑白分矣”。与韩愈齐名的柳宗元,也是一 位疑古的学者 ,著专文以辩《鬼谷子》、《亢仓 ,著专文以辩《鬼谷子》 子》、《吴子春秋》、《鹖冠子》、《文子》诸 吴子春秋》 鹖冠子》 文子》 书之伪。所有这些,都对后世文献辨伪的工作产 生过一定影响。
清末民初,学者们重视对前代辨伪工作的 总结,其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检讨前人 辨伪的实际,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 一套辨伪的方法;二是汇集前人的辨伪成 果,编一部总其成的资料性工具书。对于 前者,梁启超做了大量工作,最堪称道; 对于后者,则以《伪书通考》 对于后者,则以《伪书通考》的问世为一 大成就。 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 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在近世流行行后, 先是顾实撰《重考古今伪书考》 先是顾实撰《重考古今伪书考》,专辨姚 书的辨伪以正其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