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高频课程设计图

高频课程设计图

高频课程设计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三章“代数与方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代数式的概念及其各种运算规则。

2.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3.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4.能够熟练地进行代数式的化简、求值和变形。

5.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6.能够理解和运用函数的概念,分析函数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三章“代数与方程”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代数式:代数式的概念、各种运算规则。

2.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

3.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

4.函数: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代数式、方程和函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程和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加深对代数式、方程和函数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数学课本》第三章“代数与方程”。

2.参考书:《代数与方程手册》。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教学视频等,以直观展示代数式、方程和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高频课程设计调幅发射机

高频课程设计调幅发射机

高频课程设计调幅发射机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

具体包括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调幅电路的组成、调幅信号的传输和调幅技术的优点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掌握调幅发射机的搭建和调试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介绍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包括调幅电路的组成、调幅信号的生成和传输等。

2.调幅电路的组成:介绍调幅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放大器、调制器、滤波器等,并解释它们在调幅发射机中的作用。

3.调幅信号的传输:讲解调幅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特点和优点,以及调幅信号在通信中的应用。

4.调幅技术的应用场景:介绍调幅技术在实际通信中的应用场景,如无线电广播、卫星通信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法:学生进行调幅发射机的搭建和调试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调幅技术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调幅技术的应用。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实验经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掌握调幅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形象地展示调幅发射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高频课程设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高频课程设计是一种针对特定需求和目标制定的教学计划,旨在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通过本报告,我们将探讨高频课程设计的定义、目标、设计原则以及评估方法。

2. 高频课程设计的定义和目标2.1 定义高频课程设计是指教师或培训师根据特定的学习需求和目标,设计和组织高频的课程内容。

高频课程设计注重提供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相关的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目标高频课程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设计易于实施的实践活动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设计高频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3. 高频课程设计的原则3.1 目标导向性高频课程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为导向。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实现其学习目标。

3.2 实践性高频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适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和项目,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3.3 问题导向性高频课程设计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激发兴趣高频课程设计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5 教学评估和反馈高频课程设计应该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4. 高频课程设计的评估方法高频课程设计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

4.1 定性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个案分析,从而评估高频课程设计的效果。

常用的定性评估方法包括教学观察、学生访谈、实际操作评估等。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_调频发射机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_调频发射机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_调频发射机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课程背景 (3)1.2 报告目的 (3)1.3 报告结构 (4)2. 调频发射机概述 (5)2.1 调频通信原理 (6)2.2 调频发射机组成 (7)3. 调频发射机设计要求 (8)3.1 系统指标 (10)3.2 性能要求 (11)4. 设计方案与实现 (11)4.1 发射机结构设计 (13)4.2 高频电路设计 (14)4.3 调制和解调电路设计 (15)4.4 电源模块设计 (17)5. 调试与优化 (19)5.1 测试方法 (21)5.2 调试过程 (22)5.3 性能优化 (23)6. 测试结果与分析 (25)6.1 发射功率 (26)6.2 频谱纯度 (27)6.3 调制质量 (28)6.4 系统稳定性 (30)7. 结论与展望 (31)7.1 设计总结 (32)7.2 存在问题 (34)7.3 未来改进方向 (35)1. 内容概述本报告详细介绍了调频发射机的高频课程设计,围绕其工作原理、设计要点、实现路径以及未来改进方向展开深入探讨。

从调频发射机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讨论了信号调制、载波频率的调整以及功率放大等关键技术点。

报告紧密结合实际工程需求,详尽阐述了调频发射机的工作著魔步骤和各个模块的功能设计,包括射频前端、调制器、功率放大器等核心部件。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复杂信号环境下的抗干扰性设计,确保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清晰度。

通过对调频发射机的仿真和数据分析,本报告优化了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本课程设计报告还包括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同时讨论了调频发射机在现代无线通信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市场潜力。

报告最后展望了的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调频发射机性能的潜在技术和创新方向。

通过本报告的学习与应用,读者能够获得关于高频调频发射机设计过程的全面了解,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高频电路课程设计

高频电路课程设计

高频电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高频电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了解高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对电磁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理解高频电路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高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3.了解高频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高频电路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阅读和理解有关高频电路的文献和资料;3.能够独立进行高频电路的设计和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对高频电路应用的认知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高频电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以及高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部分:介绍高频电路的定义和特点,包括频率范围、信号传输特性等;2.第二部分:讲解高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包括谐振电路、放大电路等;3.第三部分:介绍高频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无线电通信、雷达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高频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高频电路案例,帮助学生了解高频电路的实际应用;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高频电路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高频电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高频电路知识;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高频电路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高频电路的原理和应用;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高频电路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操作。

multisim高频课程设计

multisim高频课程设计

multisim高频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Multisim高频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高频电路的基本概念、设计和仿真方法。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了解高频电路的特点、分类和应用,掌握Multisim 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该软件进行高频电路的设计与验证。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能独立完成高频电路的设计与仿真,具备分析和解决高频电路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培养对高频电路设计与仿真的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频电路基本概念,介绍高频电路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第二部分是 Multisim 仿真软件的使用,讲解Multisim 软件的安装、界面及其基本操作;第三部分是高频电路设计与仿真,包括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等常见高频电路的设计与仿真;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讲授法,用于讲解高频电路基本概念和 Multisim 软件的使用;讨论法,在课堂或课后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高频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包括《高频电路》、《Multisim 仿真软件教程》等;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多媒体资料,包括教学PPT、视频等;实验设备,包括电脑、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用于进行高频电路的设计与验证。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团队协作等情况;作业包括课后练习和实验报告,用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考试则分为期中和期末两次,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频频率及课程设计

高频频率及课程设计

高频频率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高频频率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运用。

2. 学生能掌握频率分布表的制作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数据分布的特点。

3. 学生能运用统计学知识,对高频频率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或统计软件进行高频频率的计算和分析。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频率分布表的制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高频频率的知识,培养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

3. 学生通过对高频频率的实际应用,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以统计学为基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年级,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需要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对课程目标进行有效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选定以下教学内容:1. 高频频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频率的定义与性质- 高频频率的计算公式- 实际问题中的高频频率分析2. 频率分布表及其制作:- 频率分布表的概念与作用- 制作频率分布表的步骤与方法- 频率分布表的解读与应用3. 统计数据分析与推断:- 数据分布的特征参数- 高频频率数据的统计分析- 数据推断与预测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高频频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引入频率的定义,讲解计算公式,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和练习。

第二课时:频率分布表及其制作,指导学生动手制作频率分布表,分析数据分布特点。

第三课时:统计分析与推断,运用频率分布表进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推断和预测。

高频课程设计小结

高频课程设计小结

高频课程设计小结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熟悉XX学科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4.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6.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绍XX学科的核心概念,阐述其内涵和外延,以及相关的基本原理。

2.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概述XX学科的起源、发展阶段和重要成就,分析当前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3.XX学科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介绍XX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等,并分析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章节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XX学科导论》等。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演示文稿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使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简易对讲机高频课程设计

简易对讲机高频课程设计

简易对讲机高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简易对讲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高频电路的相关知识。

2. 学生能描述对讲机中调制与解调的过程,了解频率、波长与传播特性的关系。

3. 学生能掌握对讲机天线的设计原理及其对通信效果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搭建一个简易对讲机模型,进行基础的通信实验。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科学方法,对对讲机通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简易对讲机的制作过程,培养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和爱好。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学会相互尊重、沟通与交流,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知识和动手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兴趣,为未来深入学习电子信息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简易对讲机的设计与制作展开,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基本原理学习:- 电磁波传播原理与特性- 高频电路基础知识- 调制与解调技术2. 对讲机结构与功能:- 对讲机各部分组成及其作用- 天线设计原理与通信效果关系- 模块化电路设计3. 实践操作:- 简易对讲机模型的搭建- 调试与优化通信效果- 通信实验及问题分析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介绍电磁波传播原理与特性,引导学生了解高频电路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讲解调制与解调技术,分析对讲机各部分组成及其作用。

第三课时:学习天线设计原理,探讨其对通信效果的影响。

第四课时:分组进行简易对讲机模型的搭建,进行实践操作。

第五课时:调试与优化通信效果,开展通信实验,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紧密,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生逐步掌握简易对讲机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高频电子课程设计

高频电子课程设计

高频电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理解并掌握振荡器、放大器、滤波器等高频元件的工作原理;2. 使学生了解高频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指标,如频率范围、带宽、增益等;3. 引导学生掌握高频电路的调试与测试方法,了解各类高频电子仪器的使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高频电子电路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高频电路故障并进行调试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高频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高频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团队中沟通、协作的能力;3. 引导学生认识高频电子技术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振荡器、放大器、滤波器等高频元件的原理图绘制;2. 学生能够使用高频电子仪器进行电路测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完成高频电子电路的设计与调试。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高频电子电路基本原理:- 振荡器原理及其分类;- 放大器原理及高频放大器的设计;- 滤波器原理及其分类。

2. 高频电路实际应用及相关技术指标:- 频率范围、带宽、增益等参数的介绍;- 各类高频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分析;- 高频电路的阻抗匹配原理。

3. 高频电路调试与测试方法:- 高频电子仪器的使用及操作方法;- 高频电路调试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故障分析与解决方法。

具体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 第1-2课时:高频电子电路基本原理;2. 第3-4课时:高频电路实际应用及相关技术指标;3. 第5-6课时:高频电路调试与测试方法。

教材章节及内容:1. 教材第3章:振荡器、放大器、滤波器基本原理;2. 教材第4章:高频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分析;3. 教材第5章:高频电路调试与测试方法。

高频线路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高频线路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高频线路课程目标:1. 理解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内容:1. 高频电子线路基础知识2. 高频放大电路3. 高频滤波电路4. 高频振荡电路5. 高频调制与解调电路6. 高频电路仿真与测试二、教学计划1. 课程安排- 第一周:课程介绍、高频电子线路基础知识- 第二周至第四周:高频放大电路、高频滤波电路- 第五周至第七周:高频振荡电路、高频调制与解调电路 - 第八周至第十周:高频电路仿真与测试-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课程设计及答辩2.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应用。

-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课程设计1. 设计目标- 设计一款高频电子线路产品,如高频放大器、滤波器等。

- 实现产品功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 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设计能力。

2. 设计步骤- 明确设计要求,确定设计目标。

-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技术。

- 进行电路设计,包括原理图绘制、PCB设计等。

- 实验验证,测试电路性能。

- 优化设计,提高电路性能。

3. 设计内容- 电路原理图设计- PCB设计- 仿真与测试- 报告撰写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30%)2. 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等(30%)3.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设计过程、设计成果等(40%)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频电子线路》2. 课件:教师自编课件、网络课件等3. 实验设备:高频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4. 网络资源:相关技术论坛、学术期刊等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设计能力的提高等。

高频课设资料

高频课设资料

高频课设资料一、引言高频课设资料是指用于高频课程设计的相关材料和资源。

高频课程设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高频课程设计,学生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以支持他们的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频课设资料的标准格式和内容要求。

二、标准格式高频课设资料的标准格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封面:封面应包括课设名称、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姓名等基本信息。

封面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信息。

2. 目录:目录应列出课设的各个章节和子章节的标题及其对应的页码。

目录应清晰、有条理,方便读者查阅。

3. 摘要:摘要应概括地介绍课设的主要内容、目的、方法和结论。

摘要应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

4. 引言:引言应对课设的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明确课设的目标和研究问题,并简要介绍课设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5. 理论基础:理论基础部分应对课设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支持后续的研究和实践。

6. 方法与过程:方法与过程部分应详细描述课设的研究方法和实施过程,包括数据采集方法、实验设计、样本选择等内容。

7.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部分应对课设的实验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支持课设的结论和讨论。

8. 结论与讨论:结论与讨论部分应对课设的研究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9.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部分应列出课设中引用的所有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文章、网页等。

10. 附录:附录部分可包括一些课设中使用到的原始数据、图表、程序代码等。

三、内容要求高频课设资料的内容要求如下:1. 清晰明了:资料应清晰明了,表达准确,避免使用模糊的词汇和术语。

2. 逻辑严谨:资料应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和展示,确保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和连贯性。

3. 数据支持:资料应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包括实验数据、统计数据等,以支持研究和分析的结论。

4. 参考文献准确:参考文献应准确无误,格式应符合学术规范,遵循相应的引用格式。

高频声音识别课程设计

高频声音识别课程设计

高频声音识别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声音的频率特性,识别高频声音。

2. 学生能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并分析高频声音的传播差异。

3. 学生能够掌握声音频率与音调之间的关系,提高音乐素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验和观察,辨别不同频率的声音。

2. 学生能够运用音频软件对声音进行分析,识别高频声音,并制作简单的音频作品。

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合作,开展声音识别实践活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培养探索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增强团队意识。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关注环境保护,避免噪声污染。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探究课程,通过实践、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声音频率识别的方法。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激发情感。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和反馈。

二、教学内容1. 声音基础知识回顾: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声音的世界》。

2. 高频声音的认识:高频声音的定义、频率范围、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五节《声音的频率与音调》。

3. 声音识别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掌握识别高频声音的方法。

相关教材章节:实验活动《声音的频率识别》。

4. 声音识别应用:介绍高频声音在生活、科技、艺术等领域的应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第六节《声音的应用》。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声音识别实验,运用音频软件分析声音,制作音频作品。

相关教材章节:实践活动《声音的探索》。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拓展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频课程设计

高频课程设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 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 绩等
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 馈,对课程设计进行改进和优化
在线教育中的应用
课程资源:提供丰富的课程 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图 片、文字等
实时互动:通过视频、音频 等方式实现师生间的实时互 动
学习进度跟踪:记录学生的 学习进度,方便教师了解学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高 频 课 程 设 计 概 述
02.
高频课程设计的方法 和步骤
03.
高频课程设计的实践 应用
04.
高频课程设计的挑战 与展望
05.
高频课程设计案例分 析
高频课程设计的概念
高频课程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一系列高频次的课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和技能。
高频课程设计注重实践和应用,强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频课程设计通常包括多个环节,如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练习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掌握知识。
高频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评价,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和教 学方法。
高频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高频学习, 学生可以更快地 掌握知识,提高 学习效率。
增强记忆:高频 学习可以帮助学 生更好地记住所 学知识,增强记 忆。
生的学习情况
作业和考试:提供在线作业 和考试功能,方便教师对学
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互动式教学:通过线上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实时反馈:通过线上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哈工程高频课程设计报告

哈工程高频课程设计报告

哈工程高频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高频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包括振荡器、放大器、滤波器等关键组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2. 学会分析高频电路的频谱特性,理解信号传输与接收过程中噪声的影响及抗干扰措施。

3. 掌握高频电路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能够阅读并理解相关电路图。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射频通信电路,并进行仿真测试。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搭建并调试高频电路,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项目实施,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高频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面对挑战。

3. 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观念,让学生认识到高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工程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本课程针对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程。

结合学生特点,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我国高频技术领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高频电子电路设计与分析的基本能力,为后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高频电路基础理论:包括高频电路的基本概念、特点、应用领域;振荡器、放大器、滤波器等关键组件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

教材章节:第1章 高频电路概述,第2章 振荡器,第3章 放大器,第4章 滤波器2. 信号传输与接收:分析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噪声与干扰,介绍抗干扰措施及信号接收技术。

教材章节:第5章 信号传输与接收,第6章 噪声与干扰3. 高频电路设计方法:讲解高频电路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教材章节:第7章 高频电路设计方法,第8章 设计实例分析4. 动手实践与项目实施:分组进行高频电路设计与搭建,进行仿真测试,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高频调频器课课程设计

高频调频器课课程设计

高频调频器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高频调频器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应用场景。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高频调频器的基本构成、调频原理、解调原理;掌握高频调频器的性能指标,如带宽、频率、功率等;了解高频调频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分析高频调频信号的波形和频谱;能够使用仪器仪表对高频调频器进行调试和检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频调频器的基本原理,包括调频原理和解调原理;第二部分是高频调频器的性能指标,如带宽、频率、功率等;第三部分是高频调频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是高频调频器的调试和检测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高频调频器的基本原理和性能指标;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高频调频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调试和检测高频调频器,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通信原理》、参考书《高频电子线路》、多媒体资料(包括教学PPT、视频教程等)、实验设备(包括高频调频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

这些教学资源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频调频器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对高频调频器知识的学习成果,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作业则包括课后练习和实验报告,用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则分为期中和期末两次,全面测试学生对高频调频器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评估结果将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参考,同时也将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高频课程设计怎样做

高频课程设计怎样做

高频课程设计怎样做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技能,能够进行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对XX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以及科学探究和实验技能训练。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以《XX学科》教材为主,辅助以《XX学科实例与应用》等参考书籍。

2.章节安排:第1-4章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第5-8章为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第9-12章为科学探究和实验技能训练。

3.教学内容列举:•基本概念和原理:XX现象的定义,XX定律的表述,XX模型的构建等。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分析XX行业中的实际问题,探讨XX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科学探究和实验技能训练:学习XX实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XX实验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讨论法:用于实际应用案例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XX学科》、《XX学科实例与应用》等。

高频课程设计仿真

高频课程设计仿真

高频课程设计仿真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XXX基本概念,了解XXX的基本原理,能够描述XXX的特点和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XXX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XXX技能,提高XXX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XXX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XXX领域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X基本概念、XXX的基本原理、XXX的特点和应用。

1.XXX基本概念:介绍XXX的定义、性质和分类,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XXX基本概念。

2.XXX的基本原理:讲解XXX的工作原理、影响因素和操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XXX的基本原理。

3.XXX的特点和应用:分析XXX的优势和局限性,介绍XXX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XXX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XXX的应用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XXX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XXX》作为主要教材,提供系统的XXX知识体系。

2.参考书:推荐《XXX》等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XXX的原理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亲手操作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频课程设计am

高频课程设计am

高频课程设计am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高频课程设计am》的相关知识,理解其中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了解高频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理解高频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和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高频电路的设计和分析。

5.能够运用实验方法和技巧进行高频电路的实验操作。

6.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高频电路的仿真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频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高频电路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组成部分。

2.高频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电路的选择、参数的计算和电路的优化。

3.高频电路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的处理。

4.高频电路的仿真和优化方法,包括计算机软件的选择和运用。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第1周:高频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第2周:高频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步骤第3周:高频电路的实验方法和技巧第4周:高频电路的仿真和优化方法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高频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高频电路的设计和实验方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高频电路的应用和优化方法。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高频课程设计am》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教学PPT和视频资料,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谐振放大器的稳定分析1.摘要在具有电阻R、电感L和电容C元件的交流电路中,电路两端的电压与其中电流位相一般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调节电路元件(L或C)的参数或电源频率,可以使它们位相相同,整个电路呈现为纯电阻性。

电路达到这种状态称之为谐振。

在谐振状态下,电路的总阻抗达到极值或近似达到极值。

按电路联接的不同,有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电路。

所谓谐振放大器是采用谐振回路(串、并联及耦合回路)作负载的放大器。

根据谐振回路的特性,谐振放大器对于靠近谐振频率的信号,有较大的增益,对于远离谐振频率的信号,增益迅速下降。

谐振放大器又可分为调谐放大器(通称高频放大器)和频带放大器(通称中频放大器)前者的调谐回路需对外来不同信号频率进行调谐;后者的调谐回路的谐振频率固定不变。

工作稳定性是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晶体管的参数、电路元件参数等发生变化时,放大器的稳定程度。

电路的增益变化,中心偏移,通频带变宽,谐振曲线变形等进而会影响高频谐振放大器的工作稳定性。

其内部原因与反馈有关,反馈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晶体管内部的反馈(自激),二是晶体管外部电磁干扰。

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减少传输导纳,单向化,减少噪声与干扰等稳定电路的方法。

2. 谐振电路在谐振状态下,电路的总阻抗达到极值或近似达到极值。

研究谐振的目的就是要认识这种客观现象,并在科学和应用技术上充分利用谐振的特征,同时又要预防它所产生的危害。

按电路联接的不同,有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两种。

2.1 串联谐振电路在电阻、电感及电容所组成的串联电路内,当容抗XC 与感抗XL相等时,即XC=XL,电路中的电压U与电流I 的相位相同,电路呈现纯电阻性,这种现象叫串联谐振。

当电路发生串联谐振时,电路的阻抗Z=√R2+XC-XL2=R,电路中总阻抗最小,电流将达到最大值。

2.2 并联谐振电路并联电路形式如右图。

写出其端口的导纳随频率的关系电纳部分的频率特性如右图所示。

谐振条件:当B=0 时,|Y|最小,且Y=G 为纯阻。

端口上电压与电流同相, 称电路发生并联谐振。

3.高频小信号放大器一、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分类高频小信号放大器若按器件分可分为晶体管放大器,场效应管放大器,集成电路放大器;若按通带分可分为窄带放大器,宽带放大器;若按负载分可分为谐振放大器,非谐振放大器。

本章主要讨论单级窄带负载为LC调谐回路的谐振放大器,这种放大器不仅有放大作用,而且有选频作用。

二、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质量指标1. 增益(放大倍数)放大器输出电压V O(或功率P O)与输入电压V i(或功率P)之比,称为放大器的增益或放大倍数,用A v ( 或 A p ) 表i示(有时以dB数计算)。

电压增益: (3-1)功率增益: (3-2)分贝表示: (3-3)(3-4)2. 通频带放大器的电压增益下降到最大值的 0.7(即 1/ )倍时,所对应的频率范围称为放大器的通频带,用BW=2Δf 0.7表示,如图 3-1 。

2Δf 0.7也称为 3 分贝带宽。

图 3-1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通频带由于放大器所放大的一般都是已调制的信号,已调制的信号都包含一定的频谱宽度,所以放大器必须有一定的通频带,以便让必要的信号中的频谱分量通过放大器。

与谐振回路相同,放大器的通频带决定于回路的形式和回路的等效品质因数Q L。

此外,放大器的总通频带,随着级数的增加而变窄。

并且,通频带愈宽,放大器的增益愈小。

3. 选择性从各种不同频率信号的总和(有用的和有害的)中选出有用信号,抑制干扰信号的能力称为放大器的选择性,选择性常采用矩形系数和抑制比来表示。

(1)矩形系数按理想情况,谐振曲线应为一矩形。

即在通带内放大量均匀。

在通带外不需要的信号得到完全衰减。

但实际上不可能,为了表示实际曲线接近理想曲线的程度,引入“矩形系数”,它表示对邻道干扰的抑制能力。

矩形系数 (3-5)(3-6)2Δf0.1、2Δf0.01分别为放大倍数下降至 0.1 和 0.01 处的带宽,K r愈接近于1 越好。

(2)抑制比表示对某个干扰信号fn 的抑制能力,用dn表示。

(3-7)图 3-2 理想的与实际的频率特性图 3-3 对f n的抑制能力A n为干扰信号的放大倍数,A v0为谐振点f 0的放大倍数。

4. 工作稳定性指在电源电压变化或器件参数变化时,以上三参数的稳定程度。

一般的不稳定现象是增益变化,中心频率偏移、通频带变窄等,不稳定状态的极端情况是放大器自激,以致使放大器完全不能工作为使放大器稳定工作,必须采取稳定措施,即限制每级增益,选择内反馈小的晶体管,应用中和或失配方法等。

5. 噪声系数放大器的噪声性能可用噪声系数表示:(3-8)N F越接近 1 越好,在多级放大器中,前二级的噪声对整个放大器的噪声起决定作用,因此要求它的噪声系数应尽量小。

三、高频Y参数等效电路图3-6 高频Y参数等效电路晶体管接入回路的接入系数p1=N12/ N13负载接入回路的接入系数p2=N45/ N13I’S=p1 2I S=p1Y fe U beg’oe=p1 2g oe,C’oe=p1 2C oeg’L=p2 2g L,C’L=p2 2C Lg =g‘oe+g‘L+g PC∑=C‘oe+C‘L+C导纳Y ∑=g ∑+jw C∑+1/jw L输出电压U‘o=-I‘s / Y∑=-p1Y fe U be / Y∑=U o / p24.影响谐振放大器稳定性的因素工作稳定性是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晶体管的参数、电路元件参数等发生变化时,放大器的稳定程度。

电路的增益变化,中心偏移,通频带变宽,谐振曲线变形等进而会影响高频谐振放大器的工作稳定性。

其内部原因与反馈有关,反馈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晶体管内部的反馈(自激),二是晶体管外部电磁干扰。

一、自激(一)产生自激的原因4.1放大器等效输入端回路反馈导纳 B F ,其中 g F 改变了回路的 Q L 值 , b F 引起回路失谐。

g F 是频率的函数,在某些频率上可能为负值,即呈负电导性,它使回路的总电导减小,Q L 值增加,放大器的通频带减小,增益也因损耗的减少而增加。

即负电导g F 供给回路能量,出现正反馈,当g F = gs +g ie 则回路总电导 g = 0 ,放大器失去放大性能,处于自激振荡工作状态。

(二)产生自激的条件(假设输入回路与输出回路相同)\ξ;()()()()1e y y e 1G g g g r e f e j re fe 2j 2L oe ie s =ξ+++ϕ+ϕϕ()()()112=+++oe L ie s y y g G g g ξ幅值条件:上式说明,只有在晶体管的反向传输导纳|Yre|足够大时,该式左边部分才可能减小到1,满足自激的幅值条件。

而当|Yre|较小时,左边的分数值总是大于1的。

|Yre|愈小分数值愈大,离自激条件愈远,放大器愈稳定.根据(3.2.2)式可以推导稳定系数(3.2.3)、分别为 y fe 、 Yre的相角, S 表示放大器能稳定工作的条件。

当满足 Y s + Y i = 0 时, S = 1 放大器自激; S < 1 时放大器更自激; S > 1 时放大器存在潜在不稳定;只有当 S > >1 时内部反馈最小,放大器才工作稳定。

二、电磁干扰电磁干扰的耦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电容性耦合:导线与导线之间,导线与器件之间,器件与器件之间均存在着分布电容。

当工作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些电容会起作用,信号从后级耦合到前级。

2arctg22ferefereferetgϕϕξϕϕξϕϕϕ+=+=,+=相位条件:2.电感性耦合:导线与导线之间,导线与电感之间,电感与电感之间,除分布电容外,在高频情况下,还存在互感。

流经导线或电感的后级高频电流产生交变磁场,可以与前级回路产生不必要的耦合。

3.公共电阻耦合:当前后级信号流经同一公共导线或电阻时,后级电流会产生电压,从而对前级产生影响。

4.辐射耦合:当工作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后级的高频信号可以通过电磁辐射的方式耦合到前级。

5.谐振放大器稳定的措施克服自激的方法自激的产生是由于Yie的内部反馈所引起的放大器不稳定。

像输入输出端之间的空间电磁耦合,公共电源的耦合等是不能在理论上讨论的,必须在工艺结构上采取措施、。

由于晶体管存在Yre的反馈,所以它是一个双向的器件。

你如果我们消除Yre的反馈,变双向为单向,则可消除反馈的影响。

因此,增强放大器的稳定性可以考虑晶体管的单向化。

单向化的方法有两种:⑴中和法消除yre的反馈⑵失配法使GL或gs的数值增大,因而使输入和输出回路与晶体管匹配一、中和法此种方法起着消除Y re的反馈作用。

它是在晶体管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引入一个外加的反馈电路(中和电路),由于Y re 中包含电导分量和电容分量,因此外部反馈电路也包括电阻分量R N 和电容分量CN两部分,并要使通过RN、CN的外部反馈电流正好与通过Y re所产生的内部反馈电流相位差180°,从而互相抵消,变双向器件为单向器件。

通常是在输出回路与晶体管基极之间接入一个电容来实现中和作用,该电容亦称中和电容。

具体线路如图 C N 为外接电容。

图为其电桥等效电路。

4.1.1中和法的原理图当电桥平衡时, CD 两端的回路电压不会反映到 AB 两端,即输出不影响输入,变双向器件为单向器件。

电桥平衡时,两对边阻抗之比相等。

因此外接电容(4.1.1)由于y re 与 w 有关,故中和法只能在一个频率上完全中和。

接收机中常用的中和电路如图4.1.2接收机中常用的中和电路就是中和电容,通过相应的反馈可以互相抵消。

图中的CN二、失配法此方法是指信号源内阻不与晶体管输入阻抗匹配,晶体管输出端负载阻抗不与本级晶体管的输出阻抗匹配。

由于阻抗不匹配,输出电路的影响也随之减小。

因此失配法是用牺牲增益换来提高放大器的稳定性。

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放大器等效输入导纳为(4.1.2)要使放大器输入导纳 Yi 等于晶体管短路输入导纳 Yie,即使后项为零,则必须加大 Y′L。

晶体管实现单向化,只与管子本身参数有关,失配法一般采用共发一共基级联放大器实现,如图 4.1.2。

因为共发电路中输入、输出阻抗较高,共基电路中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高,而共基的输入阻抗是共发的负载,所以Y L大。

4.1.2共发一共基级联放大器Y o≈yyyyibrbfbob-(4.1.3)又因为共发的Y oe较小(阻抗大),对 BG 2 来说, BG 1 的输出导纳就是它的信源内导纳Y s ,Y s ( Y oe ) 小则 BG 2 输出导纳Y0 就只和共基极晶体管 BG 2 本身有关,而不受它的输入电路的影响。

所以复合管的输入和输出导纳基本上不再互相依赖,可把它看成单向器件。

但是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中和法的优点是电路简单,增益不受影响;其缺点是只能在一个频率上完全中和,不适合宽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