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决定大国兴衰

合集下载

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的重要性人类历史的上古时代是河流时代,只有靠近河流的文明才能发展壮大。

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海洋并不是截断文明之间联系的深渊,而是联系全世界的纽带。

纵观近代以来,所有的大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在试图获取同一件事物:控制海权。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文明。

海洋国家的富强总是和强大的海权成正比关系,强大的海权保障了国家财富的积累,而丰足的财富又强化了国家海权。

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然而,受传统“陆权至上”思想的束缚,我们的海权意识薄弱以致中国近代两次险些亡国。

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由于没有海权,差点让西方国家把我们中国给肢解了;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原因是日本在近代是在亚洲率先实行海权战略,要获得强大的海权并有日本可控制的安全外围国家和地区。

可见,要捍卫我们的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从世界历史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

自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主导世界经济潮流之后,海权就成了工业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助推器和国家发展战略极重要的部分。

海洋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最廉价的运输载体。

比如,从欧洲陆上运货到中国要穿经多个国界,而海上航行则没有国界障碍,在公海上它是畅通无阻的。

从军事角度看,与陆上运输比,从海上集中调动装备、军力等所需时间应是最快的;与陆地防务相比,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在广阔的海上拥有基地可大大减少战时所用守备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运输线,就可以最机动的方式集中最优势兵力在海外某一区域实施作战。

从军事史上来说,制海权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杠杆。

制海权曾是造就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扛杆之一。

制海权弱则受人欺凌,所以拥有绝对的制海权就必然需要拥有强大的海军实力作为支撑。

论海权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论海权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论海权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海权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战略概念。

在经典的意义上,海权指的是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也就是由本国和本民族利用和控制海洋,而剥夺对手利用海洋的机会和权利。

1890年美国人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提出“海权论”,认为“海权是决定世界强国兴衰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因素”。

①“海权论”主张国家要建立和拥有强大的占优势的远洋舰队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海外市场、海上航行、海外利益,同时把国家的政治意志和外交影响投射到世界,并借以影响陆上事态和进程。

海权,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

在这里我想由海权概念切入,结合中国新世纪化实践的海权概念体系及建立于其上的理论体系,来思考中国海权实践的现实问题,并希望找到有助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途径。

我将通过三个问题来展开我的观点。

一、海权问题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何重要意义?1、海上力量的强大有利于保证我国的防卫安全古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而拥有完整的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②比如日本这个没有纵深可守的国家,就大力发展海军来保证自己国家的战略纵深,达到国土不受侵略的目的。

如今海洋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

从目前世界各沿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的分布情况看,世界上大约有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都集中在距离海岸线200千米以内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安全和稳定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

而对于一个不重视海洋、没有强大海军和稳固海防的濒海或者海洋国家来说,海洋不仅起不到屏障作用,而且往往成为侵略者的海上坦途。

从国家安全利益角度出发,海洋方向的防卫能力实际上就是国家战略防卫的一部分。

因此,通过更多地占有海洋来扩大国家的防卫纵深,对于增强国土防御的稳定性,确保国家战略后方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中国主权问题

论中国主权问题

论中国主权问题,谈中国海洋权益及其维护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伴随着边疆险象环生的危局,中国海疆也出现“新危机”。

世界海洋中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已不再是科学家的语言,而是正在实施的先杀。

因此,世界上的144个沿海过都十分重视维护本国的海洋权益。

海洋权益是一个国家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目前与海上8个周边国家都有海洋争端,面积约我国海洋管辖区的二分之一。

我们必须捍卫自己的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关键词:中国海洋权益南海问题钓鱼岛对策海权与国家兴衰机器密切。

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未有过的概念,即海权。

“海权即是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马汉的这一论述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

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责包括已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即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

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

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际政治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要素。

中国海权如今面临着严峻形势。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海上国际通道由于受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有时还做不到畅通无阻;中国的海洋意识、经济、科技、法律、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

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

1.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中国近代有两次差点陷入亡国灭种的深渊: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在这两次灾难中,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都与丧失制海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温故知新,著名学者张文木指出,为了统一台湾,为了保护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命脉,为了捍卫我们日益巨大的海外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1.1.制海权是造就现代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从经济史来说,人类迄今经历的所有经济形式可概括为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从军事史来说,制陆权与制海权是造就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

中世纪国家是依靠地区性和封闭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维持的。

在这样的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国家,便会形成地区性贡赋体系中的中心国家,并保持其大国的地位;而保持这样地位的国家的军事前提就是强大的制陆权,比如古代埃及、中国、印度、巴比伦都曾是这样的国家。

到了近代,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市场和利润成了生产的导向,此时国家兴衰取决于其在资本全球化和资源全球性配置中的地位。

既然世界资源配置方式已突破中世纪的地域性封闭性质并转化为世界性的开放方式,而海洋又是畅流世界各个角落的最便捷的载体,那么从军事上控制海上主要战略通道即掌握制海权,就成为大国控制世界资源并据此保持其大国乃至霸权地位的主要方式。

同样,新兴国家也正是通过优先发展海军并争取与大国平等分享海权利益而进入大国行列的。

比如英国与西班牙的海上较量、美国与英国、西班牙的海上较量的结果都是这样。

当然,后来又出现制空权、制太空权(外层空间)的军事技术革命,但其性质还是服务于制陆权和制海权的。

在21世纪的今天,建立在卫星信息监控技术和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与准确拦截技术的制海权,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杠杆。

美国在20世纪末发动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及21世纪初的阿富汗战争中取得的军事胜利,就是很好的说明。

要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在军事上要赶上军事技术革命。

【与名师对话】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十五 图文混合类非选择题专项训练.doc

【与名师对话】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十五 图文混合类非选择题专项训练.doc

题型十五图文混合类非选择题专项训练1.(2015·四川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遏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解析]第(1)问,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从促进世界交流的因素以及世界各地交流的表现、影响等角度解读材料一,从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交流是双向的,从“玉米”“番薯”“小麦”“麻疹”“天花”等可知利弊兼有。

第(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高产作物广泛种植和导致水土流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产作物的种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同时使得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1)新航路开辟;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2)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

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2.(2015·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来自日本、朝鲜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

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

论“海权”的重要性

论“海权”的重要性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论“海权”的重要摘要:海权,一直是一个大国得以强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它属于权利政治的范畴。

所谓“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正是对海权在综合实力上所有的作用的印证,也无疑适用在各个时代的国家发展中。

关键词:海权中国利益发展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四大洋的面积占了地球表面积的70%,为名副其实的水球。

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海洋的控制权是非常重要的。

海权,一直是一个大国得以强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它属于权利政治的范畴。

所谓“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正是对海权在综合实力上所有的作用的印证,也无疑适用在各个时代的国家发展中。

19世纪末,美国海军上校马汉出版了《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简称《海权论》)一书,提出了“海洋中心”说。

马汉认为,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

这说明了有史以来海洋在有些国家和有些人心目中所具有的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翻开历史,确实如此。

15世纪末,在西欧人领导下,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成为近代海上强国,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体系。

17世纪,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

第三代霸主美国的崛起正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把马汉的海权理论带进白宫后开始的,二战后美国迅速控制了世界海洋。

日本的振兴是因为明治天皇从美国海军准将柏利仅带四条军舰就叩开国门的屈辱中领悟到,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必须“拓万里之波涛”。

反观中国,自清朝闭关锁国后,海洋中国的发展态势在鸦片战争前越来越走向式微,终致后来沦落为任欧洲列强宰割的“鱼肉”。

随着二十一世纪海洋世纪的到来,海洋成为国际重大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新领域,如此广阔的“蓝色国土”,其中蕴藏的丰富海洋资源,以及在运输上、国防上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便利,显然都是中国海权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
6
* 本文为 2006 年教育 部 新 世纪优 秀人才 支持计 划 项 目成果 ;
2004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地重大项 目 世界海 洋政治的 发展与中国海洋战略选择 ( 04JJD ZH 017 )阶段性成果。 以上观点可参见如下文献 : M art in W igh t , Pow er P olitics , Leices ter : Leicester U n ivers ity P ress , 1978 ; R ob ert G ilp in , W ar and Change in W orld P olitics , N ew Y ork: C amb ridge U n iversity P ress , ton & Company Ltd . , 2001 . Fareed Zakaria, F rom W ealth to P ow er : The Unu s ua l O rig in s of Am erica sW orld Role, N ew Jersey: Prin ceton U n iversity Press , 1988, p 1 . 1981 ; John J . M earshe i m er , The Trag edy of G rea t Pow er P olitics , N ew Y ork : W. W. N or -

问题的提出
新兴的海权国家尤其是陆海复合国家 ( 兼具陆地与海 洋双重属性的国家 ) 在追求海权的过程中扮演着现有 海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权挑战者的角色 , 并引发国际体系的冲突与动
在世界事务中 , 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 来不是 一成不变的 , 主要是各国的增长速度不平衡以及技术 和组织上的突破可以使一国比另一国具有更 大的优 势。 这一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言的大国崛起。西方 国家关于大国崛起理论的特点及其影响包括: 崛起国 家具有扩张的本性, 崛起大国挑战现有霸权 造成国 际体系的动荡, 新兴大国挑战既有领导者的霸权导致 周期性的全球战争。 有西方学者指出, 从两千多年前 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 20 世纪德国的崛起 , 几乎每出现 一个新兴大国都会引起全球的动荡和战争。 如果进 一步放宽视野, 审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关于海权与大

海权论

海权论

马汉“海权论”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

直至今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

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

一是地理位置。

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

二是自然结构。

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

三是领土范围。

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

四是人口数量。

人口以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员为主,可以为海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兵员。

五是民族特点。

一个海军强国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质利益,追求国内外有利可图的商业往来,也可概括为一个民族强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

六是政府性质。

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识且对海军重视,政策上具有连续性。

(3)海权与陆权之间的关系。

马汉认为:海权与陆权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视陆上“依托”对海上力量的意义。

(4)海权的运用必须遵守“战争法则”。

马汉在书中用大量战例具体阐释了一些重要原则,如集中优势兵力原则、摧毁敌人交通线原则、舰队决战原则和中央位置原则等。

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

海权意识与大国崛起初探

海权意识与大国崛起初探

海权意识与大国崛起初探海洋,深邃而神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或者充满了神秘或恐惧,或者洋溢着浪漫的气息,但是唯有强者,才会产生征服海洋的梦想。

西方最早的有组织的攻击船队出现在爱琴海。

这里山岭纵横,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所以不适合发展农业;但是这里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所以非常适合发展商业,特别是海外贸易。

于是早在公元前8世纪的时候,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古希腊文明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由于海洋成为生存发展的最主要依托,我们也可以称古希腊文明为一种海洋文明,如果用颜色来标明,这就是蓝色文明。

与古希腊文明同一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的大幕则刚刚拉开,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一个以铁器牛耕为主要标志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时代已然来临。

对于中国来说,黄河和长江都是我们的母亲河,因此相对于古希腊的蓝色文明,我们则可以称中国为黄色文明。

从汉唐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中国的统治者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多么重要,于是后来随着国力的衰退自明中后期开始,干脆实行了海禁,清初则更是在海禁的基础上闭关锁国。

而西方则全然相反,无论何种类型的统治者均高度重视海外贸易,可以说海洋已经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正如15世纪英国航海家华尔特·雷利说的那样:“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于是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一系列国家伴随着其征服海洋的壮举,实现了其大国崛起的道路。

最先崛起的是殖民先锋葡萄牙和西班牙,紧接着是荷兰、法国和英国。

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国家击溃了所有对手并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权,这就是英国。

在18世纪中期英国被称“日不落帝国”,这说明其海外市场广阔。

市场的扩大要求其进行技术革新,于是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了工业革命,美国人富尔顿更是造出了蒸汽轮船,从而使以后的战舰更新了动力系统。

出于对商品市场、原料产地的需求,英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这一次打击的对象,则是闭关自守的中国。

海权——决定国家命运的砝码

海权——决定国家命运的砝码

海权——决定国家命运的砝码在当今世界,海权可以说是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砝码,其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海权即生命。

所谓海权(Thalassocracy ;Sea Power),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20世纪60年代后,大陆架的开发和对200海里海洋权的要求引起了海洋秩序的深远变化。

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取在海洋上的利益,纷纷要求扩大海域管辖范围,国际极力促成新的海洋法律制度的建立,于是传统的领海之外即公海的海洋格局被打破了。

以近海大陆架为基础的专属经济区外沿就是海上的战略边疆,它所构成的海域就是国家的海洋国土。

中国坐拥1.8 万公里海岸线,有近300 万平方公里的富饶海洋国土,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条件之一。

但是目前的现状是我们只有部分实际控制权,情况十分严峻。

如此广阔的“蓝色国土” ,其中蕴藏的丰富海洋资源,以及在运输上、国防上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便利,显然都是中国海权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政府和海军在遥远的异国海域书写下的远洋史上和军事史上浓重一笔,并不意味着中国海权高枕无忧,也不意味着中国对海洋的彻底征服。

相反,无论是在可控还是不可控的范围内,中国海权都面临挑战。

前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以及南沙群岛的问题,都要求我们国家及时有力地处理海权问题。

海权问题就是国家的利益问题,而我们的利益走向哪里,我们的安全边界就得走向哪里,我们的军事力量就得走向哪里。

经济走向世界,外交、政治也应走向世界,我们不能不考虑保护我们在世界上的利益。

显然,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中国就肯定没有伟大的未来。

海军关乎中国的海权,海权关乎中国的未来发展。

没有海权的大国,其发展是没有前途的。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我们对海权的诉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近代中国吃亏主要来自海上。

现在通过对美国海权发展的分析来说明海洋军事实力的重要性。

在一战时期,美国抓住机遇实施海洋扩张战略,利用战争之机,迅速扩展海军实力;利用参加欧战之机,建立了完善的大西洋护航体系;适应战争的需要,努力提升海运能力,发展海外贸易,促进经济繁荣,提升了综合国力。

由海权的重要性来浅谈我国的海权问题

由海权的重要性来浅谈我国的海权问题

浅谈维护海权的重要性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脱离海洋而存在.海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海权成为事关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它的重要性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方面。

自改革开放后,有关中国的海权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几年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就海权问题发生很多的矛盾和摩擦,然而海洋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解决海权问题迫在眉睫,我国现在需要一个符合国情的海权发展策略。

在《海权论》中马汉首次明确的提出:“自有史以来,海权都是统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国家要称霸世界,并在国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繁荣与安全,控制海权为首要之务。

陆权国家,如果没有出海口,无论其国土如何广袤,最后终难免于衰亡的命运。

一个国家如果能用海军力量控制了海上平原,并保持强大的商船队,则全世界的财富资源,便都可以供他役使。

”由此可见海权对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性一下便是我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防安全方面来谈谈海权的重要性:1.政治方面.在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是隔海相望,国与国的政治实力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一些重要的海峡,港口,海湾,海上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必争之地.哪个国家掌握了这些海洋的控制权,就等于在国际上掌握了发言权,因此海权的掌握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力量强弱的代表.为了稳定增强国家的政治,近年来有关海权问题的争夺越来越严重.2.经济方面:在当今国际环境下,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渐加深.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一些自然资源能源的输送,都要通过海运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资源的运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并且海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要推动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各国都明白要想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要确保海权的掌握。

3.文化方面: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

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

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

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海权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从历史上可以看出,那些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

西塞罗曾经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优势。

《海权论》作者塞-马汉说: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而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则毫不讳言的说:控制着海洋就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就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就意味着胜利,控制海洋就意味着权力。

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

从中国的地缘位置可看出,中国正处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环太平洋地带的中心地区,未来的世界怀太平洋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区。

当然在这块地区的国家间关系也是最为复杂多变,大国博弈力量多变,利益冲突也是来来往往。

中国有着300多万的海洋国土,但是中国的海军现在还仅仅停留在一支黄水海军的水平。

中国海军出入世界大洋的出口也全部被美国的两道岛链封死了。

一道是北起韩国经冲绳台湾岛菲律宾在到新加波,一到是从日本开始中间有关岛经印尼再澳大利亚,两道封锁线把中国死死的困住在大陆沿岸,大大制肘了中国海军的发展。

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世界各个大国的崛起对于依托海权战略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现在我们且不论传统意义上的美日英等海洋强国的崛起实例需要中国借鉴,就是法德传统大陆型国家依靠海洋战略支撑起大国地位的努力也值得中国学习,更是那不可一提的后起之秀印度,其强国之路也时刻秉承着“印度洋战略”。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略海洋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略海洋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矿产资源

石油、天然气。 世界石油极限储量1万亿吨,可采储量3000亿 吨,其中海底石油1350亿吨;世界天然气储 量255~280亿立方米,海洋储量占140亿立方 米。上世纪末,海洋石油年产量达30亿吨,占 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0%。中国在临近各海域油 气储藏量约40~50亿吨。由于发现丰富的海 洋油气资源,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五大石油生 产国之一。
海洋中还有众多的鱼 虾,真是人类未来的 粮仓。据目前所知, 海洋鱼虾的蕴藏量 325吨,据估算,在 不破坏资源的情况下 ,每年可提供30亿吨 水产品,这是目前每 年从海洋中获取水产 品总量的30多倍。

煤、铁等固体矿产。 世界许多近岸海底已开采煤铁矿藏。日本海底 煤矿开采量占其总产量的30%;智利、英国、 加拿大、土耳其也有开采。日本九州附近海底 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亚洲一些国家 还发现许多海底锡矿。已发现的海底固体矿产 有20多种。中国大陆架浅海区广泛分布有铜、 煤、硫、磷、石灰石等矿。
海洋资源的具体分类

水资源: 海水不仅是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 化学资源。 海水淡化 海水直接利用(海水直接利用是以海水直接代 替淡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直接运用,包 括海水冷却、海水脱硫、海水回注采油、海水 冲厕和海水冲灰、洗涤、消防、制冰、印 染 等。)。

海水化学资源。是指从海水中提取的各种化学 元素(化学品)及其深加工技术所产生的化工 资源。主要包括海水制盐、苦卤化工,提取钾 、镁、溴、硝、锂、铀及其深加工等,现在已 逐步向海洋精细化工方向发展。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战略思维上的重大突破
2.中国的海洋现状
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构成了中华民 族的半壁江山。但受陆地中心文化的影响,海洋的重要性一直没

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刘中民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国内外之所以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观点,从国际方面看,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如何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从国内方面看,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

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

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

讲演者小传刘中民1968年生,河北省迁西县人。

1991年和1994年于河北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河北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任教,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东政治、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外交。

发表学术论文和译文100余篇;著有《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挑战与回应: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评析》、《当代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研究》、《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合著)、《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合著)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等课题多项。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的海军力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积极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实现了海军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巡航。

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

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中美海上冲突论”,断言海上冲突将成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重要形式。

新世纪以来,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先提出“中美陆权-海权平衡论”,暗示作为传统陆权国家的中国只有不去挑战美国海权,东亚才能维持一种奇妙的“和平地理学”;2009年他又提出“中国海军民族主义论”,断言以“发展航母”、“扩充海军”为手段,以“洗刷近代耻辱”、“收复失地”、“突破岛链封锁”为目标的“中国海军民族主义”,将导致“美中之间代价巨大的关系紧张”。

海权——21世纪国家兴衰的关键

海权——21世纪国家兴衰的关键

海权——21世纪大国兴衰的关键近些年来,我国周边海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海上争端,这些争端凸显了当前我国在海权维护方面的不足,得到了国人越来越多的关注,民间和政府对于海权的呼唤也是越来越多。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

几百年来,大多数世界强国都拥有着实力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于海洋的控制赋予了他们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其他国家无可匹敌的巨大优势。

首先,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最根本的动力是海外贸易。

一个依靠大陆的内向型经济国家是不会着力发展自己的海上力量的。

一个国家的经济对于海外贸易的需求越大,对海权的诉求也就越大。

比如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立志:“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由于那时经济不是外向型,因而海军建设处于落后状态。

最近几十年里,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海外贸易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石油、矿石等原料都需要大量从外国进口,产品需要销往世界各地,“海洋生命线”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建立强大海上力量的需要变得越来越现实。

而且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自然资源,随着内陆资源的逐渐减少,人类会越来越多得从海洋中获取资源。

其次,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还有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像中国、法国、德国这样既有海洋属性又有大陆属性的海陆复合型国家上。

陆海复合型国家需要在国家战略上做出艰难的选择,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国家资源分配分散化,必须努力在海陆两个方面保持平衡。

同时还需要极高的外交策略来克服海上和陆上的易受伤害性。

简而言之——海权的强弱,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战略和其外交策略。

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面已经提到,经济全球化使海外贸易在国家经济结构中越来越重要,海上生命线的安全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强大的海上力量可以为商船保驾护航,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其次,对于与海洋接壤的国家而言,海洋是陆地的天然屏障,如果能利用广阔的海洋,依靠强大的海上力量将敌人拒之千里之外,就能有效地保障陆地的人民和财产安全。

大国兴衰的地理因素

大国兴衰的地理因素

大国兴衰的地理因素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

----马汉美国战略家,“海权论”建立者荷兰两个因素决定了荷兰的失败。

首先,荷兰是一个小国。

狭小的国土不仅使荷兰的作战纵深有限,更决定了荷兰生产能力有限(所以,荷兰只能当“海上马车夫”,即中间商),物资不能自给,最怕被封锁。

因此,三次英荷战争虽然时间不长,荷兰却很也快趴下了。

法国束缚了这个欧洲的同样是糟糕的地理位臵:法国既濒临大西洋,又濒临地中海。

这就把他的舰队一分为二。

更要命的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还在英国人的手里。

所以七年战争中,高卢鸡注定要败给约翰牛。

英国为什么英国笑到最后?首先,英国四面环海,因而必须把海军放在首位。

另外,英吉利海峡也阻止了欧洲战火波及英国本土,有利于保存实力。

当然,等到希特勒拥有了拿破仑所没有的空军,英国人就遭殃了。

德国德国曾是欧洲第一强国。

一战前,她的钢产量是英法俄三国之和。

但这并不妨碍她被英法等国痛扁。

因为地理上的不力同样拖了他的后腿。

首先德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几个对手(如法,俄)都以陆军见长。

可以说,陆军的强弱决定了德国的兴衰。

(德国最阔气的年代正是二战时陆军横扫欧洲大陆之时)这种情况下,海军只好排第二。

以至于铁血宰相俾斯麦根本不愿发展海军。

德皇威廉二世觉得这老爷子八成老年痴呆了:不发展海军,德意志怎么当老大呢?我怎么取代我那老祖母当盟主呢?(德皇威廉二世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是亲戚。

论辈分,老伊丽莎白是小威廉的奶奶)就把老头赶下台,坚持扩充海军。

但一战时,德国海军居然无所作为。

这就涉及到德国的另一老大难为题:海岸线狭小,只有北海一个出海口。

这直接导致德国海军活动空间狭小,一举一动都逃不过英国人的眼睛。

(北海对面就是英伦三岛)一战中,英国人把北海一堵,德国舰队就基本成了摆设。

俄国俄国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情况比法国,德国更糟。

首先,由于海岸线大部被冰雪覆盖,俄国严重缺乏海军所必需的不冻港。

其次,俄国过于宽广的领土也使得其领海无法连成一片。

海权决定大国兴衰

海权决定大国兴衰

2009年是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瞩目早前的青岛大阅兵,三大舰队精锐尽出,数十艘战舰盛装满旗,29国海军代表团、14国21艘军舰前来助兴。

那是自郑和下西洋600多年来,中国海军最威武的阵容,也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00多年来,外国军舰群集中国最多的一次。

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海军身上,记载着一个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

郑和下西洋:与海洋大国的机遇擦肩而过2005年,美国女作家李露晔以优美的文字写下《当中国称霸海上》,再现郑和七下西洋史迹。

同年,中国庆典活动的重头戏是抗战胜利,但海外却更关注中国对郑和下西洋600年的纪念。

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中国的“正史”中,不过是由明代当朝皇帝对前朝余孽的一次海上搜索行动演变成的一场奢靡而空洞的猎奇旅行,因此被一笔带过。

直到20世纪初,有感于马汉“海权论”风靡全球,世界列强无不乘风破浪竞相扩张海权,而中国身受其害却只能望洋哀叹。

一代文豪梁启超于是用他的如椽大笔,写下《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三宝太监才突然一下子“挺拔”起来,成为空前绝后的人物。

这种“聊以自慰”延续下来,并被郑重地写进给孩子们看的中学课本。

课本中说:郑和航海,“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比世界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一边是以祖宗与现实“比阔”的人们,另一边是以现实进行反思的人们。

香港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就问道:郑和下西洋早于哥伦布航海将近90年,为什么后者却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也曾无限感慨地说:“如果当时的中国也像后来的欧洲一样拓地殖民的话,今天中国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就不是1/6,而是1/2。

”更有人疑惑:郑和当年的船队和近代大英帝国的蒸汽舰队和现代美国的核动力航母舰队规模、实力相同,为什么郑和与明朝没有以相同的全球制海权创建自己的帝国体系?笔者经常作毫无意义的假想:如果作为中央帝国的尖兵,郑和与他的船队,本可以开疆拓土,建不世之功;如果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商队,郑和与他的船队本可以丰厚的利润开辟出一条世界贸易之路——像后来的欧洲国家那样。

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_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_刘中民

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_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_刘中民

第21卷第8期太平洋学报Vol.21,No.82013年8月PACIFIC JOURNALAugust 2013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刘中民1(1.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世界海权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启示。

第一,世界海权兴衰交替的历史表明,海权建设是以资本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综合性过程,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社会发展各领域,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应走综合性海权的发展道路。

第二,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战略深受其地缘政治缺陷的制约,其成败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陆海统筹和平衡能力,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应走陆海统筹的复合型海权发展道路。

第三,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建设必须选择合适的限度和区域,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应走有限性、区域性海权的发展道路。

第四,新兴海权的成败取决于新兴海权国家如何处理与既有海洋霸权的关系,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中国应妥善处理与美国海洋霸权的关系,走和平式海权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海权;大国兴衰;经验教训;海洋强国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049(2013)08-0074-10收稿日期:2013-05-09;修订日期:2013-07-01。

作者简介:刘中民(1968—),男,河北唐山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①胡锦涛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②[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著,隋丽君等译:《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James E.Auer ,Robyn Lim ,“The Maritime Basis of American Security in East Asia ”,Naval War College ,Winter 2001,Vol.54,No.1,pp.39-47.③[美]陆伯斌:“和平地理学:21世纪的东亚”,《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1期,第69-73页。

海权对一个国家的政治

海权对一个国家的政治

海权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及安全的作用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

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如英国,美国;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如法国,德国;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如葡萄牙,荷兰;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如苏联。

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

由此可见,海权的重要性在一个国家的兴衰上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近年来,学界与舆论界围绕中国海权发展战略一直存在尖锐的思想分歧。

如何走出困境,无疑是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

1、中国的地缘安全战略要科学统筹海陆两个发展方向在地缘政治方面,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海陆的双重易受伤害性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在国家大战略上选择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

在历史上,应对陆疆的压力始终是处于农业文明的中国历代王朝的防务重心,明朝中叶以来,中国才开始面对来自陆海的双重压力,并在清朝演变成日趋严重的“塞防”与“海防”危机并存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然深受陆海复合国家双重易受伤害性的困扰,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陆海方向的双重挤压,国家的安全环境极其恶劣。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得到了极大改观,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我国北部陆疆的安全环境处在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目前,中国与南亚陆上周边国家虽然仍然有中印等边界问题,但总体态势是好的。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西北和西南陆疆的安全环境是建国以后甚至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而也为中国相对集中力量发展海权提供了较好的战略机遇期。

陆上安全环境相对改善的同时,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现实与潜在威胁却不断上升。

因此,中国未来应该在继续经营陆缘战略的同时,对海上战略加以平衡甚至一定的倾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是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瞩目早前的青岛大阅兵,三大舰队精锐尽出,数十艘战舰盛装满旗,29国海军代表团、14国21艘军舰前来助兴。

那是自郑和下西洋600多年来,中国海军最威武的阵容,也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00多年来,外国军舰群集中国最多的一次。

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海军身上,记载着一个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

郑和下西洋:与海洋大国的机遇擦肩而过2005年,美国女作家李露晔以优美的文字写下《当中国称霸海上》,再现郑和七下西洋史迹。

同年,中国庆典活动的重头戏是抗战胜利,但海外却更关注中国对郑和下西洋600年的纪念。

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中国的“正史”中,不过是由明代当朝皇帝对前朝余孽的一次海上搜索行动演变成的一场奢靡而空洞的猎奇旅行,因此被一笔带过。

直到20世纪初,有感于马汉“海权论”风靡全球,世界列强无不乘风破浪竞相扩张海权,而中国身受其害却只能望洋哀叹。

一代文豪梁启超于是用他的如椽大笔,写下《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三宝太监才突然一下子“挺拔”起来,成为空前绝后的人物。

这种“聊以自慰”延续下来,并被郑重地写进给孩子们看的中学课本。

课本中说:郑和航海,“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比世界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一边是以祖宗与现实“比阔”的人们,另一边是以现实进行反思的人们。

香港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就问道:郑和下西洋早于哥伦布航海将近90年,为什么后者却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也曾无限感慨地说:“如果当时的中国也像后来的欧洲一样拓地殖民的话,今天中国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就不是1/6,而是1/2。

”更有人疑惑:郑和当年的船队和近代大英帝国的蒸汽舰队和现代美国的核动力航母舰队规模、实力相同,为什么郑和与明朝没有以相同的全球制海权创建自己的帝国体系?笔者经常作毫无意义的假想:如果作为中央帝国的尖兵,郑和与他的船队,本可以开疆拓土,建不世之功;如果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商队,郑和与他的船队本可以丰厚的利润开辟出一条世界贸易之路——像后来的欧洲国家那样。

如此,也许资本主义的萌芽将最早在中国出现。

可惜,历史不能“如果”。

郑和耗费巨资打造的船队没有明确目的,当然也没给明王朝带回来任何实际利益,甚至没有让国君和国民从此培育出一点海洋意识。

郑和之后,明代中国的蓝色大门轰然关闭。

农耕民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短暂的狂野冲动消失得和滩头的退潮一样快,保守、自足、封闭的黄土本性重新回归。

梁启超一针见血刺破中国国民性特征:“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当中国的郑和死去的时候,世界的“郑和”们却纷纷降生并绵延不绝。

中国的大风帆落下的时候,西方的工业文明开始起航。

就在这些寻找黄金的欧洲木帆船后面,跟着后来蹂躏中国的蒸汽舰队。

500年后,这支蒸汽舰队来到虎门,来到中国所有的海岸线。

这时,中国才惊慌地意识到海洋,但500年的疏隔,它已经不认识海洋了。

当世界都以海洋为通途的时候,清朝却以举国之力,试图将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延伸到海上。

北洋水师——一堵移动的帝国城墙,就这样出现了,但却没有了郑和那样扬帆世界的雄心。

不要说下西洋,连近在咫尺的东洋也不敢“下”。

最后,它在自己的国门前,像搁浅的鲸鱼一样被人肢解。

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忽视海洋的惩罚历史安排海洋民族的日本对中国进行残忍的虐杀和羞辱,真是别有深意。

甲午战争是一场具有多重意义的战争,其中之一是:对中华民族忽视海洋的惩罚。

曾经决定了中日两国百年命运的甲午战争,以当时的眼光看,不过是一场小小的海战。

但几艘日本军舰却摧毁了一个庞大的王朝,彻底中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是世界战争史和政治史上不多见海权决定大国兴衰□戴 旭(军事战略专家、空军上校)专题策划的。

大约同时代的日、俄“对马海峡海战”,英、德“日德兰大海战”的规模都要大得多,但没有哪个国家因为一场海战陷入如此深重和长久的灾难。

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甲午战争——和近代史上所有的败仗都不一样,中国是在国力、兵力、兵器、战场均占优势的情况下战败的。

作为资本主义扩张产物的海军,从一诞生就带有天然的进攻性,但是,它却被不适当地赋予保卫落后、腐朽封建王朝的使命。

清军以陆地防御战略用于指导海洋决战,战略偏差带来战术的走形,一败涂地,使一个诞生过孙子兵法的战略古国千载蒙羞。

甲午战争表明,一个对海洋陌生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拥有和正确使用海军的。

它可以买来最优良的战舰,但它买不来海洋意识和海战理论。

此战教训之深,后果之重,为中华5000年历史所未有。

这一教训,今天仍是暮鼓晨钟。

甲午战争,日本这条丑陋而瘦小的“鬣狗”却扑倒了比它大几十倍的中国“水牛”,极大地刺激了其他野兽的胃口。

甲午战前,中国购兵舰、修军港、编练新军,“新军事变革”看上去很有成效。

西方被洋务运动的表象所迷惑,一度将晚清看作远东的庞然大物,然而甲午一战一下子暴露了大清帝国的“黔驴”真相。

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只有非洲大草原上才会出现的群兽争食的场面,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上演了。

余痛所及,1912年12月,孙中山在悲悼民国海军第一任总司令黄钟瑛逝世时,还在“伤心问东亚海权”;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谭嗣同更挥笔写下:“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即便被后世鞭笞的李鸿章,赴日签约途中也“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感伤万分。

台湾民众“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军心悲沉,几无斗志。

五年后,八国联军两万人马,如入无人之境,直捣京师,而大清国近十万大军,竟望风披靡!甲午战后,日本得到了中国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白银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

海军对日本的贡献如此重大,以至于日本从此定下海洋立国战略。

日本从一个被人忽视的蕞尔小国,一跃登上世界政治军事舞台,二战中竟同时向中、苏、美、英四大国开战。

即使是经过二战的浩劫,日本仍迅速在经济上崛起,并意图再次走向政治和军事大国。

究其本源,实始自明治维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国策。

反观中国,经甲午一战,一蹶不振。

此后50年,竟再也没有建立起一支像样的海军。

以至抗日战争时,国民党海军228艘舰船只能自沉于长江充当炮台。

这是近现代中国海军在50年内第二次全军覆没。

纵观世界海军史,有此记录的大国海军,独中国一家。

美国历史学家房龙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一部地理书中悲观地写道:“我不是先知。

我不知道在未来的10年或15年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条件不会有太大改善,因为中国追赶队伍开始得太迟。

也许上苍会如她所做过的那样怜悯他们,因为他们需要偿还一个多么大的账单啊!天啊,多大的一个账单啊!”甲午战争给中国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海权课。

商业时代: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令全世界都感到诧异的是,如此惨烈、空前绝后的甲午战争,竟然没有焕发出国民的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赞奋斗不息》中,这样警戒美国国民:“我们决不能扮演中国的角色……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的民族,在其他好战、爱冒险的民族的进攻面前是肯定要衰败的。

”用这面历史的镜子,照照今天的国人,有多少“醉生梦死于小天地中”?有多少“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看看弥漫全国的洗浴城吃喝风,看看我们今天海域的狼烟四起就知道了。

有感于此,笔者曾写下一部《盛世狼烟》试图警醒国人,但无异于狂飙中的一片落叶一样轻飘。

清朝赔进了一个帝国,民族赔进了百年屈辱,都不足以偿还这个大“账单”。

短命的袁世凯、北洋政府连偿还这个“账单”的机会都没有。

但蒋介石是有的。

1945年10月,美国政府专门致函中国国民政府,商请中国派出一支由5万人组成的军队,协助盟国占领日本,并特别希望派遣由孙立人率领的曾参加过印缅作战的新一军去,并以归还琉球为谢。

可是,蒋一心在准备内战,驻军计划终成泡影,琉球也终未收复。

改变中国地缘战略和心理态势的千载难逢之良机就此放过,令人扼腕!蒋介石之没有海洋意识的战略短见,于此可见。

由于这一历史性失误,使中日之间本应彻底解决的种种问题未及清算,留下巨大的后遗症,时至今日还在折磨着台海两岸的中国人。

南海亦然。

蒋军当年虽代表中国接收了南沙群岛,却安居太平岛坐视列国蚕食中国海域,为民族又增一片忧心之地。

明朝把大海郑和下西洋(想象图)当成门前戏水的池塘;清朝则把大海当成了皇宫的护城河。

如果说郑和下西洋的昙花一现,让我们印象模糊,甲午战争至今110多年,我们总该明白海权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了。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认知:近代以来,海权的有无、大小与国家的强弱一直成正比。

原为大陆国家的俄罗斯,通过在远东的大肆扩张,获取了出海口;又通过二战,牢牢地控制着日本的北方四岛,说到底也是为了海权。

英国的战略家富勒说:1588年西班牙舰队的失败就好像一个耳语一样,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的耳朵,那就是在一个商业的时代,赢得海洋要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

除了历史上的英国、日本,美国是另一个“发现”海洋的国家。

美国通过一系列战争,打败老牌的海上强国,取得海上立足点,然后又通过两次世界大战,攫取世界全部的大洋。

为了不让它的对手意识到这样一个奥妙,美国自二战结束后一直在对苏联实行声东击西瞒天过海的大战略:组建北约,构建美日军事同盟,一是从陆地上压迫苏联,一是从海上拦截,诱使苏联把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国家战略资源用于陆地,无力发展海上力量,从而为美国在全球海洋上闪开通路。

世界上只有海洋是相连的,要想成为全球大国,必须首先是海洋大国。

游牧民族后裔的苏联,在陆地和它的祖先一样扩张成性,但眼界却比海洋民族后裔的美国人低了许多。

双方按照各自的战略理念,竞赛到1991年,终于见了分晓:苏联被挤碎了。

用基辛格的话说:俄罗斯民族丢掉了它300年中从陆地上得到的一切。

后来俄罗斯痛苦地意识到,没有海权,“任何国家都不能长期成为强国”。

近300年的历史早就告诉世界:一个不拥有海洋也不能走向海洋的国家,是没有出路的国家。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在21世纪初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

中国海军青岛阅兵透射出来的最直接的信息,就是如此。

中国要敢于理直气壮地发展合理军力当笔者瞩目今天中国海军高耸的桅杆,脑海里仍然晃动着郑和舰队的帆影。

中国失去历史上这个长达300年的机会,实际上已再难有成为海洋大国的机会。

中国军队在陆地和天空都留下过经典战例,唯独海上乏善可陈。

由于历史的欠账,不仅中国海军连续错过战列舰时代和航空母舰时代,也导致海军思想的断层,致使近代以来,中国没有出现一位被世界公认的海军理论家,也没有一部有影响的海军著作。

毫无疑问,中国海军60年来取得了巨大发展,自己和自己纵向比,中国海军处于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但放到横向的世界坐标上,我们还是要有足够的清醒:中国海军并不像某些人说的处在世界第四、第五的位置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