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决定大国兴衰

合集下载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海权论鼻祖马汉把历史经验上升为一种战略理论——海权论。

马汉认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安全都与海权具有密切的关系,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和陆上战争的胜负,而且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

他还指出,海权的强弱取决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6方面的因素。

马汉的海权理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历史。

在英国,马汉的书被视为“国家的福音书”;在日本,此书被列为日本海军军官的必读书之一,人手一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这样表达他阅读马汉《海军战略论》一书时的心情:我不只是在阅读这本书,我简直是想把它一口吞食下去……马汉海权理论在特定的时代迎合了一些国家统治者的扩张野心。

这些国家通过建立强大的海军,发展海外贸易、开疆拓土、积累资本,最终成为盛极一时的海洋强国。

作为海洋大国的中国,历史上多次错过成为海洋强国的机遇。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历史上曾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宋代,“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为近海航行提供了天文学知识和航海技术。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建造战船、组建水军、组织庞大舰队始于元代。

元朝海上行动,最大规模可组织水军7万人、战船500艘。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曾派“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远航,通好亚非诸国,标志着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展到历史的高峰。

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使朝廷中的有识之士猛醒,开始认识海权的意义。

于是,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军工,筹备船政,培养海军人才,组建北洋、南洋、广东、福建4支舰队。

到甲午战争前夕,历时26年,共造各类舰船55艘,这在中国造船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当权者把北洋海军舰队视为拱卫京畿的活动式“要塞”,奉行消极防御的战略,不可避免地使北洋水师遭到全军覆没的下场,海军强国梦破灭了。

当年的中国没能成为一个海洋强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一点是没有正确理解海权理论的精髓,没有认识到海权是国家综合国力在海洋方向的表现。

海权对国家的意义

海权对国家的意义

海权对国家的意义翻开历史的长卷,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从曾经三国时期的得中原者得天下,到后来明朝郑和下西洋,体现了古代帝王逐渐意识到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清末朝廷闭关锁国,放弃了广袤海洋的控制和利用,导致清朝与世界发展脱轨,与西方列强差距越来越远,最终被帝国主义轰开了大门,千万华夏子女陷入了水深火热中,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铁骑肆意蹂躏,旧中国陷入了长达百年的黑暗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东方的巨龙再一次苏醒,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刻明白“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掌握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政府也更加重视对于海洋的控制和利用。

(一)海权对国家政治的意义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

世界上濒临海洋的国家有很多,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然而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谁掌握了重要的深水良港、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实际的控制权力,谁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这也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权对一个国家的政治意义十分重大。

(二)海权对国家经济的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海洋已经是经济的大动脉,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

据统计,2000年,世界海上运输的货物总吨位达55亿吨,按重量计算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为95%。

在海上运输货物的构成中,大宗战略物资的运输占首要地位,其中能源运输的比重就占了运输总量的50%。

以石油为例,2000年,世界海上运输的原油总计为17.628亿吨,占总货运量的30%,通过海上运输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50%左右,仅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运输量就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25%。

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只有控制了海洋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因此海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_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_刘中民

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_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_刘中民

第21卷第8期太平洋学报Vol.21,No.82013年8月PACIFIC JOURNALAugust 2013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刘中民1(1.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世界海权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启示。

第一,世界海权兴衰交替的历史表明,海权建设是以资本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综合性过程,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社会发展各领域,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应走综合性海权的发展道路。

第二,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战略深受其地缘政治缺陷的制约,其成败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陆海统筹和平衡能力,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应走陆海统筹的复合型海权发展道路。

第三,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建设必须选择合适的限度和区域,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应走有限性、区域性海权的发展道路。

第四,新兴海权的成败取决于新兴海权国家如何处理与既有海洋霸权的关系,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中国应妥善处理与美国海洋霸权的关系,走和平式海权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海权;大国兴衰;经验教训;海洋强国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049(2013)08-0074-10收稿日期:2013-05-09;修订日期:2013-07-01。

作者简介:刘中民(1968—),男,河北唐山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①胡锦涛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②[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著,隋丽君等译:《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James E.Auer ,Robyn Lim ,“The Maritime Basis of American Security in East Asia ”,Naval War College ,Winter 2001,Vol.54,No.1,pp.39-47.③[美]陆伯斌:“和平地理学:21世纪的东亚”,《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1期,第69-73页。

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

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

海权对中国的重要性中国近代有两次差点陷入亡国灭种的深渊: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在这两次灾难中,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都与丧失制海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温故知新,著名学者张文木指出,为了统一台湾,为了保护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命脉,为了捍卫我们日益巨大的海外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制海权是造就现代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从经济史来说,人类迄今经历的所有经济形式可概括为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从军事史来说,制陆权与制海权是造就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杠杆。

中世纪国家是依靠地区性和封闭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维持的。

在这样的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国家,便会形成地区性贡赋体系中的中心国家,并保持其大国的地位;而保持这样地位的国家的军事前提就是强大的制陆权,比如古代埃及、中国、印度、巴比伦都曾是这样的国家。

到了近代,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市场和利润成了生产的导向,此时国家兴衰取决于其在资本全球化和资源全球性配置中的地位。

既然世界资源配置方式已突破中世纪的地域性封闭性质并转化为世界性的开放方式,而海洋又是畅流世界各个角落的最便捷的载体,那么从军事上控制海上主要战略通道即掌握制海权,就成为大国控制世界资源并据此保持其大国乃至霸权地位的主要方式。

同样,新兴国家也正是通过优先发展海军并争取与大国平等分享海权利益而进入大国行列的。

比如英国与西班牙的海上较量、美国与英国、西班牙的海上较量的结果都是这样。

当然,后来又出现制空权、制太空权(外层空间)的军事技术革命,但其性质还是服务于制陆权和制海权的。

在21世纪的今天,建立在卫星信息监控技术和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与准确拦截技术的制海权,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杠杆。

美国在20世纪末发动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及21世纪初的阿富汗战争中取得的军事胜利,就是很好的说明。

要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在军事上要赶上军事技术革命。

南斯拉夫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想-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想-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想_
海权历史是国家间的斗争史, 因此要紧是战争史。

马汉认为, 国家的繁荣、进展与安全都与海权具有密切的关系, 海权不仅能够决定海上与陆上战争的胜负, 而且能够决定历史的进程。

他还指出, 海权的强弱取决于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性质6方面的因素。

欧洲国家受海权论的影响, 建立了强大的海军, 在17世纪进入了疯狂的对外扩张。

中国的北洋舰队也是应运而生, 然而却输得一塌糊涂, 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 不难发现, 想要成为海权霸主, 还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是, 开明的民主政府比独裁的专制政府更能够制定完善的海军。

英国17世纪已经建成了君主立宪制, 君主的权利被大大限制, 政府开明, 因而成为了当时的海上霸主;而之后的中国, 即便意识到了海权的重要性, 但是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势力的禁锢中, 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一次便飞灰湮灭。

第二, 海上强国比海陆双强的国家在海战中有更大的优势可言, 能够联合更多的盟友, 充分保障自己的国际贸易优势并给对方的海上贸易以毁灭的打击。

第三, 海权的存废不存在于海军的强大或者者海上贸易的兴旺, 而是两者的结合体, 强大的海军保障了海上贸易的兴旺, 而海上贸易的兴旺又给耗费巨大的海军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与进展的动力。

这三点是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这
书给我的思考。

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的重要性人类历史的上古时代是河流时代,只有靠近河流的文明才能发展壮大。

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人类发现海洋并不是截断文明之间联系的深渊,而是联系全世界的纽带。

纵观近代以来,所有的大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在试图获取同一件事物:控制海权。

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文明。

海洋国家的富强总是和强大的海权成正比关系,强大的海权保障了国家财富的积累,而丰足的财富又强化了国家海权。

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然而,受传统“陆权至上”思想的束缚,我们的海权意识薄弱以致中国近代两次险些亡国。

一次是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由于没有海权,差点让西方国家把我们中国给肢解了;另一次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原因是日本在近代是在亚洲率先实行海权战略,要获得强大的海权并有日本可控制的安全外围国家和地区。

可见,要捍卫我们的利益,中国必须发展强大的海权。

从世界历史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

自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主导世界经济潮流之后,海权就成了工业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助推器和国家发展战略极重要的部分。

海洋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最廉价的运输载体。

比如,从欧洲陆上运货到中国要穿经多个国界,而海上航行则没有国界障碍,在公海上它是畅通无阻的。

从军事角度看,与陆上运输比,从海上集中调动装备、军力等所需时间应是最快的;与陆地防务相比,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在广阔的海上拥有基地可大大减少战时所用守备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运输线,就可以最机动的方式集中最优势兵力在海外某一区域实施作战。

从军事史上来说,制海权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杠杆。

制海权曾是造就古今大国兴衰的重要扛杆之一。

制海权弱则受人欺凌,所以拥有绝对的制海权就必然需要拥有强大的海军实力作为支撑。

生存·发展·海权

生存·发展·海权
, 。
拉 夫军 人谈 的时候 他 们 都 设 想 等敌 人 进 来后 他 们一 拨 一 拨 地 退 然后再打巷战
,
力 等 所 需时 间应 是 最快 的 由于 海洋 的 天 然屏 障 与陆地 防务 比 在 广 阔 的 海上 拥有基 地

,

一直让敌人陷人

,
,
人 民 战争 的汪 洋大 海之 中 证 明他 们 的想 法 落伍 了 国人 打 仗
,

,
在军 事 上 南斯拉夫 跟 南斯
。 , ,
穿经 多个国界 有 国界 障 碍

, ,
,
而 海上 航 行 则 没
,

在 公 海上 运 翰 是 杨

在这 个 问题 上 犯 了 错 误
通 无 阻 的 从军 事 角 度 看 与陆 上
运 输 比 从 海上 集 中调 动 装备 军
制陆权 与制 海权 是造 就 古 今 大 国 兴 衰的重要 杠杆 中 世纪 国 家 是 依 靠地 区 性 和封 闭条 件 下 的 资 源 配 维持 的 在 这 样 的 资 源配 置 中占有 主 导 地 位 的 国 家便 会 形 成 地 区 性贡 斌 体系 中 的 中 心 国 家

的部 队 比 陆地 使 用 起 来会 更加 高效 海军 可 以在 一 国沿海 自由 运 动 并 拥 有 广 阔 的 打击 面
军 则不能
。 ,

而陆
陆军 只 能靠 数 盆 扩 大 新 兴 国 家 也正 是 通 过

既 然 世 界资源配
世 界 性的 开 放方 式
,
方 式 已突 破 中
,
防卫 面

世 纪 的地 城 性封 闭性 质 并 转 化 为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略海洋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略海洋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钓鱼岛
东海
目录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战略思维上的重大 突破 二、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需要 三、建设海洋强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 要保障 四、近期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任务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战略思 维上的重大突破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战略思维上的重大突破
1.海洋强国的实践与理论
崇尚海权的海洋文明,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都为世界提供了繁荣富强的例证。

煤、铁等固体矿产。 世界许多近岸海底已开采煤铁矿藏。日本海底 煤矿开采量占其总产量的30%;智利、英国、 加拿大、土耳其也有开采。日本九州附近海底 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亚洲一些国家 还发现许多海底锡矿。已发现的海底固体矿产 有20多种。中国大陆架浅海区广泛分布有铜、 煤、硫、磷、石灰石等矿。




到16世纪早期,葡萄牙已占领非洲西岸、非洲东岸、印度西岸的 一些地区,控制了欧洲绕非洲到印度的航路。16世纪初,葡萄牙 主要以侵占亚洲为主。主要掠夺香料。人口150万,香料价值 350万英镑。 西班牙侵略以美洲为主,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除巴西外的中、 南美洲广大地区,都被划入西班牙殖民帝国版图。菲律宾也沦为 西班牙殖民地。仅黄金白银,自1521年---1544年间,从拉美年 均输入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1544年后黄金增至 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 欧洲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 民带来深重灾难: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土著居民锐减,引起黑奴 贸易。流入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源之 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新航路开辟和西方殖民时代开始,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欧洲人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控制、经济剥削和掠夺。
西、葡的海洋扩张

【与名师对话】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十五 图文混合类非选择题专项训练.doc

【与名师对话】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十五 图文混合类非选择题专项训练.doc

题型十五图文混合类非选择题专项训练1.(2015·四川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遏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解析]第(1)问,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从促进世界交流的因素以及世界各地交流的表现、影响等角度解读材料一,从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交流是双向的,从“玉米”“番薯”“小麦”“麻疹”“天花”等可知利弊兼有。

第(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高产作物广泛种植和导致水土流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产作物的种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同时使得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1)新航路开辟;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2)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

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2.(2015·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来自日本、朝鲜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

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

马汉海权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马汉海权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马汉海权论的主要观点包括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年-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的影响:1793-1812》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联系》,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世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

直至今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仍被认为是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军事名著之一。

马汉的海权论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四点:(1)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

马汉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海权。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马汉的这一论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权的内涵和外延。

他所说的海权应该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前者包括所拥有的舰队,包括附属的基地、港口等各种设施,后者则包括以海外贸易为核心的,和海洋相关的附属机构及其能力,也就是国家海洋经济力量的总和。

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

建立和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促使国家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夺取制海权和打赢海上战争以及维护国家国际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观点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

因此,马汉的海权论实际上是论述如何通过夺取制海权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理论。

(2)影响海权的六个要素:一是地理位置。

如岛国,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把目标指向海洋,比大陆国家拥有更明确的向海洋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发展海权的优越条件。

二是自然结构。

致力于发展海权的国家,必须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要有许多能够得到保护的深水港湾以及深入内地的大河等条件。

三是领土范围。

国家发展海上力量必须要有一定面积的领土作为依托,领土的大小要与国家人口的数量、资源及其分布状况相称。

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

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

2.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海权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海洋空间内的事物,而是国家总体战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一万八千里海岸线的国家,其海权问题更是紧密联系于其政治和经济安全,在海权问题上实现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地位提升、经济发展也必要有重大意义。

从世界地图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地缘政治方面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海陆的双重易受伤害性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在国家大战略上选择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

而在历史上,应对陆疆的压力始终是处于农业文明的中国历代王朝的防务重心,明朝中叶以来,中国才开始面对来自陆海的双重压力,这一情况,在清朝演变成日趋严重的“塞防”与“海防”危机并存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然深受陆海复合国家双重易受伤害性的困扰,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陆海方向的双重挤压,使得国家的安全环境极其恶劣,直到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得到了极大改观,中国海权发展的较好战略机遇期才宣告到来。

在政治方面,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西方国家及南亚部分国家对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的高度关注,中国在应对马六甲困境问题中的努力正体现了海权问题的深刻影响。

当前,中国强调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断强调“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从而为捕捉和利用机遇推进中国海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必然实现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得到发展,其国际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

海国的兴衰-海权对1500-2000年世界历史的影响

海国的兴衰-海权对1500-2000年世界历史的影响

海国的兴衰:海权对1500-2000年世界历史的影响海国的兴衰:海权对1500-2000年世界历史的影响The Rise and Fall of Sea Power当亨利·史汀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美国陆军部长时,他以一句著名的俏皮话概括马汉“海权论”在本国海军中的流行程度:“海军部有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它似乎经常脱离逻辑王国,退回到朦胧的宗教世界里。

在那个世界,海神犹如上帝,马汉扮演先知,美国海军则是唯一的正统教会。

”这样的揶揄可以说犹嫌不足,因为建立供奉海神教会的绝不止美国海军一家。

曾几何时,德皇威廉二世亲口承认他正在“狼吞虎咽地啃着马汉上校的书……(德国)海军的每艘舰艇上都有这么一本书”;日本海军大佐肝付兼行则宣称,“马鸿(即马汉)氏之海权论,大得吾人之心”,认定它揭示了海洋国家“益国威于世界”的机理。

当马汉在1893-94年指挥“芝加哥”号巡洋舰访问英国时,从维多利亚女王到罗特希尔德男爵在内的名流都设宴款待他,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同一个星期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这位不久前还默默无闻的海军上校在美国国内也成了追捧的对象: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视马汉为值得信赖的顾问,美国历史学会选举他为主席,纽波特市考斯特岛上由他参与创建的海军战争学院每天都在讲解厚达2000多页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系列著作,状如基督徒诵读福音书。

然而,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及其学说的命运也像他的中年成名那样富于戏剧性: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书系声名鹊起的第一天起,职业历史学家就谴责它们搬弄史迹,“将复杂化为简单,将多样性化为单一性”;和平主义者和大海军反对者批评马汉是新帝国主义者,他写作的“主要冲动仅仅在于为扩充海军提出论据”。

由于在建造单一口径主炮战列舰的问题上与海军高层对立,马汉在“一战”前夕已很难对美国海军的发展施加影响。

在据说是忠实依据马汉学说建立的德国“公海舰队”于1919年折戟沉沙之后,出版仅四年的《马汉论海战》被“请”出了安纳波利斯海军官校的教科书名单;“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书系虽然仍旧具有重要性,但绝不比朱利安·科贝特、拉乌尔·卡斯特等20世纪思想家的地位更显赫。

中国海权问题的思考形势与政策课程期末考试论.

中国海权问题的思考形势与政策课程期末考试论.

中国海权问题的思考学院:物电学院级别:09电信姓名:涂也学号:0908********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目前中国除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海上国际通道由于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有时还做不到畅通无阻;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海权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海权问题研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于中国海权概念,叶自成认为中国海权是指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

孙璐强调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硬实力和海洋软实力、海洋权益(海洋权利和外围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海洋硬权力和海洋软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

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

李小军认为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并不失时机地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张文木提出中国海权是有限海权,其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

换言之,即是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一致;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上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

形势与政策之海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形势与政策之海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海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海权,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是一个大国得以强大发展的重要保证。

海权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正向海权国家转型中,这也是国家发展必然的结果。

对海洋国家来说,不存在海权和陆权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而是在整个国防体系运作中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及随战场空间变换二者如何协作的问题。

海权能够凝聚分散的陆权势力从而形成合力,因而是陆权的"倍增器",获得强大海权的陆权帝国的影响力和寿命要远远超过没有海权的陆权帝国。

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海权对陆权具有绝对的优势,掌握制海权的一方可在世界范围调动各种资源来压垮坚持陆权战略的一方。

了解海权的意义对国家发展尤其重要。

英国和美国就是很好的例子。

英国曾经凭借其强大的海上力量而成为世界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

美国也正是知道了这一点,所以建立了一支具有强大进攻的强大海军。

在美西战争中打败了西班牙,接着控制了加勒比海、波多黎各和关塔那摩,并占领了菲律宾。

借助于菲律宾,美国相继吞并了夏威夷、威克岛、关岛等一连串踏脚石,走上了向亚洲扩张的道路。

其实力也从19世纪80年代的世界第二跃居世界第一位。

海权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来,海洋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海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二,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其广阔的海面为各国进行海外贸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三,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海洋作为一个国家的天然保护屏障,为国家安全带来了优势。

当前,中国积极发展着“外向型经济”,而国际海权竞争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海权在各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各国在海洋的争夺焦点向公海及国际海底区扩展;国际海洋规约体系严重缺失成激化竞争的诱因;国际海洋秩序面临深刻调整,各国在海洋问题上的合作、斗争更趋复杂激烈。

马克思恩格斯论海上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及其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论海上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及其启示

品位•经典经典解读马克思恩格斯论海上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及其启示O娄亚萍(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近代以来,欧洲大国之间为了争夺海上霸主地位曾展开一系列的海上争霸战争。

这些争霸战争成为决定权力转舵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关注这些战争与大国兴衰的关系,他们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哲学方法论,研究了海上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和运动法则。

马克思恩格斯对海上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历史规律的揭示,以及关于经济发展、海上争霸战争、国际权力格局变革、大国兴衰的分析和判断,仍然可以给予我们新的时代性启K o【关键词】海上争霸;大国兴衰;经济实力近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海上贸易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由陆地转向海洋,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海上争霸战争轮番上演。

特别是14~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海洋的作用日益突出,海战成为各大国之间常规的战争形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及之前发生了几次重要的海战——第一次布匿战争、1588年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战争、克里木战争。

这些海上争霸战争极大地影响了交战国的命运乃至地区和世界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恩格斯关注这些战争与大国兴衰的关系,他们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哲学方法论,研究了海上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和运动法则。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提升,建设海洋强国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海上争霸战争与大国兴衰的论述,对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避免重蹈海上争霸的覆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第一次布匿战争与古罗马在海上的崛起恩格斯在《海军》条目中,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分析了海军的发展史,其中就涉及了古代一次重要的海战——第一次布匿战争。

战争双方为古罗马和迦太基。

这次海战成为奠定古罗马帝国海上霸权的重要基础。

恩格斯认为:“自从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了迦太基的海上霸权以后,古代史上就再也找不到具有丝毫研究价值的海战了,而罗马统治权的建立,很快就消除了以后在地中海发生任何海战的可能。

没有海权就没有未来

没有海权就没有未来

有名的是严复。严复生逢中国衰落的年代 , 度 上 获 得了历史 的主动 权 。
洋, 所以我们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没有
曾到英 国学习海军 , 回来后任职于北洋水师 均不中, 终郁 闷不乐, 染上 分命 运托 强大 的海军便不会有国家的一切。 关于中国的海权 , 至今还有人认 为中国
近代中国吃亏主要来 自海上。那时, 我 海 权利益而进 人大国行列的。近代 历史表 家利 益所 在 即我们 国家安 全边 界之所在。
国知 识 分 子 中出 现 过 海 权 思 想 先 驱 , 比较 明, 率先获得制海权 的国家, 也就在相当程 而联 系全 球各地区的最便 捷的通道就是海
需 的石油已有三分之一靠进 口, 但我们对海 不需要发 展强大的海权 , 认为 “ 中国始终无
学堂 。但 那时不认 洋文凭 , 复三次 乡试 付 给了没有安全保 障 的世 界。我们 现在所 严
与严 复同时代 的美 国海权理 论先驱人 外石油进 口线的保护几乎无能为力, 它完全 法在发展海上力量上倾注太多的资源 ( 海军 物艾尔弗雷德 ・ 塞耶 ・ 马汉 , 生逢 美国崛起 掌握在美国海军手里 , 这对当代中国来说是 比陆军 昂贵得多)。但 问题是, ” 如果不发展 大好 时代 , 他的海权及 国家海军建 设理论 致命性的。在公 道的情况l 我们按照世贸 海权 , 下' 中国东部 的国民经济命脉如何保护? 得以广泛实践。就在太平洋西岸 的严复在 组织的规则做事, 问题不大。但我们遇到不 我们的海上石油等资源运输线如何保障?
没有海权 就 没有未来
我们的利益走向哪里, 我们的安全边界就得走向哪里, 我们的军事力量就得走向哪里。 经济 走 向世界 , 交、 治 也应走 向世界 , 外 政 我们 不 能不 考虑保护 我们在 世界 E 的利益 。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略海洋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形势与政策)中国经略海洋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矿产资源

石油、天然气。 世界石油极限储量1万亿吨,可采储量3000亿 吨,其中海底石油1350亿吨;世界天然气储 量255~280亿立方米,海洋储量占140亿立方 米。上世纪末,海洋石油年产量达30亿吨,占 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0%。中国在临近各海域油 气储藏量约40~50亿吨。由于发现丰富的海 洋油气资源,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五大石油生 产国之一。
海洋中还有众多的鱼 虾,真是人类未来的 粮仓。据目前所知, 海洋鱼虾的蕴藏量 325吨,据估算,在 不破坏资源的情况下 ,每年可提供30亿吨 水产品,这是目前每 年从海洋中获取水产 品总量的30多倍。

煤、铁等固体矿产。 世界许多近岸海底已开采煤铁矿藏。日本海底 煤矿开采量占其总产量的30%;智利、英国、 加拿大、土耳其也有开采。日本九州附近海底 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之一。亚洲一些国家 还发现许多海底锡矿。已发现的海底固体矿产 有20多种。中国大陆架浅海区广泛分布有铜、 煤、硫、磷、石灰石等矿。
海洋资源的具体分类

水资源: 海水不仅是宝贵的水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 化学资源。 海水淡化 海水直接利用(海水直接利用是以海水直接代 替淡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直接运用,包 括海水冷却、海水脱硫、海水回注采油、海水 冲厕和海水冲灰、洗涤、消防、制冰、印 染 等。)。

海水化学资源。是指从海水中提取的各种化学 元素(化学品)及其深加工技术所产生的化工 资源。主要包括海水制盐、苦卤化工,提取钾 、镁、溴、硝、锂、铀及其深加工等,现在已 逐步向海洋精细化工方向发展。


一、建设海洋强国是战略思维上的重大突破
2.中国的海洋现状
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构成了中华民 族的半壁江山。但受陆地中心文化的影响,海洋的重要性一直没

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刘中民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国内外之所以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观点,从国际方面看,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如何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从国内方面看,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

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

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

讲演者小传刘中民1968年生,河北省迁西县人。

1991年和1994年于河北师范大学获法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河北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任教,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东政治、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外交。

发表学术论文和译文100余篇;著有《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挑战与回应: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评析》、《当代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研究》、《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合著)、《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合著)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等课题多项。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的海军力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积极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实现了海军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巡航。

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

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中美海上冲突论”,断言海上冲突将成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重要形式。

新世纪以来,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先提出“中美陆权-海权平衡论”,暗示作为传统陆权国家的中国只有不去挑战美国海权,东亚才能维持一种奇妙的“和平地理学”;2009年他又提出“中国海军民族主义论”,断言以“发展航母”、“扩充海军”为手段,以“洗刷近代耻辱”、“收复失地”、“突破岛链封锁”为目标的“中国海军民族主义”,将导致“美中之间代价巨大的关系紧张”。

海权——21世纪国家兴衰的关键

海权——21世纪国家兴衰的关键

海权——21世纪大国兴衰的关键近些年来,我国周边海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海上争端,这些争端凸显了当前我国在海权维护方面的不足,得到了国人越来越多的关注,民间和政府对于海权的呼唤也是越来越多。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

几百年来,大多数世界强国都拥有着实力强大的海上力量,对于海洋的控制赋予了他们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其他国家无可匹敌的巨大优势。

首先,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最根本的动力是海外贸易。

一个依靠大陆的内向型经济国家是不会着力发展自己的海上力量的。

一个国家的经济对于海外贸易的需求越大,对海权的诉求也就越大。

比如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立志:“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由于那时经济不是外向型,因而海军建设处于落后状态。

最近几十年里,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海外贸易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石油、矿石等原料都需要大量从外国进口,产品需要销往世界各地,“海洋生命线”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建立强大海上力量的需要变得越来越现实。

而且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自然资源,随着内陆资源的逐渐减少,人类会越来越多得从海洋中获取资源。

其次,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还有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像中国、法国、德国这样既有海洋属性又有大陆属性的海陆复合型国家上。

陆海复合型国家需要在国家战略上做出艰难的选择,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国家资源分配分散化,必须努力在海陆两个方面保持平衡。

同时还需要极高的外交策略来克服海上和陆上的易受伤害性。

简而言之——海权的强弱,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战略和其外交策略。

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面已经提到,经济全球化使海外贸易在国家经济结构中越来越重要,海上生命线的安全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强大的海上力量可以为商船保驾护航,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其次,对于与海洋接壤的国家而言,海洋是陆地的天然屏障,如果能利用广阔的海洋,依靠强大的海上力量将敌人拒之千里之外,就能有效地保障陆地的人民和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是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瞩目早前的青岛大阅兵,三大舰队精锐尽出,数十艘战舰盛装满旗,29国海军代表团、14国21艘军舰前来助兴。

那是自郑和下西洋600多年来,中国海军最威武的阵容,也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00多年来,外国军舰群集中国最多的一次。

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海军身上,记载着一个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

郑和下西洋:与海洋大国的机遇擦肩而过2005年,美国女作家李露晔以优美的文字写下《当中国称霸海上》,再现郑和七下西洋史迹。

同年,中国庆典活动的重头戏是抗战胜利,但海外却更关注中国对郑和下西洋600年的纪念。

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中国的“正史”中,不过是由明代当朝皇帝对前朝余孽的一次海上搜索行动演变成的一场奢靡而空洞的猎奇旅行,因此被一笔带过。

直到20世纪初,有感于马汉“海权论”风靡全球,世界列强无不乘风破浪竞相扩张海权,而中国身受其害却只能望洋哀叹。

一代文豪梁启超于是用他的如椽大笔,写下《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三宝太监才突然一下子“挺拔”起来,成为空前绝后的人物。

这种“聊以自慰”延续下来,并被郑重地写进给孩子们看的中学课本。

课本中说:郑和航海,“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比世界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一边是以祖宗与现实“比阔”的人们,另一边是以现实进行反思的人们。

香港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就问道:郑和下西洋早于哥伦布航海将近90年,为什么后者却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也曾无限感慨地说:“如果当时的中国也像后来的欧洲一样拓地殖民的话,今天中国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就不是1/6,而是1/2。

”更有人疑惑:郑和当年的船队和近代大英帝国的蒸汽舰队和现代美国的核动力航母舰队规模、实力相同,为什么郑和与明朝没有以相同的全球制海权创建自己的帝国体系?笔者经常作毫无意义的假想:如果作为中央帝国的尖兵,郑和与他的船队,本可以开疆拓土,建不世之功;如果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商队,郑和与他的船队本可以丰厚的利润开辟出一条世界贸易之路——像后来的欧洲国家那样。

如此,也许资本主义的萌芽将最早在中国出现。

可惜,历史不能“如果”。

郑和耗费巨资打造的船队没有明确目的,当然也没给明王朝带回来任何实际利益,甚至没有让国君和国民从此培育出一点海洋意识。

郑和之后,明代中国的蓝色大门轰然关闭。

农耕民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短暂的狂野冲动消失得和滩头的退潮一样快,保守、自足、封闭的黄土本性重新回归。

梁启超一针见血刺破中国国民性特征:“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当中国的郑和死去的时候,世界的“郑和”们却纷纷降生并绵延不绝。

中国的大风帆落下的时候,西方的工业文明开始起航。

就在这些寻找黄金的欧洲木帆船后面,跟着后来蹂躏中国的蒸汽舰队。

500年后,这支蒸汽舰队来到虎门,来到中国所有的海岸线。

这时,中国才惊慌地意识到海洋,但500年的疏隔,它已经不认识海洋了。

当世界都以海洋为通途的时候,清朝却以举国之力,试图将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延伸到海上。

北洋水师——一堵移动的帝国城墙,就这样出现了,但却没有了郑和那样扬帆世界的雄心。

不要说下西洋,连近在咫尺的东洋也不敢“下”。

最后,它在自己的国门前,像搁浅的鲸鱼一样被人肢解。

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忽视海洋的惩罚历史安排海洋民族的日本对中国进行残忍的虐杀和羞辱,真是别有深意。

甲午战争是一场具有多重意义的战争,其中之一是:对中华民族忽视海洋的惩罚。

曾经决定了中日两国百年命运的甲午战争,以当时的眼光看,不过是一场小小的海战。

但几艘日本军舰却摧毁了一个庞大的王朝,彻底中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是世界战争史和政治史上不多见海权决定大国兴衰□戴 旭(军事战略专家、空军上校)专题策划的。

大约同时代的日、俄“对马海峡海战”,英、德“日德兰大海战”的规模都要大得多,但没有哪个国家因为一场海战陷入如此深重和长久的灾难。

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甲午战争——和近代史上所有的败仗都不一样,中国是在国力、兵力、兵器、战场均占优势的情况下战败的。

作为资本主义扩张产物的海军,从一诞生就带有天然的进攻性,但是,它却被不适当地赋予保卫落后、腐朽封建王朝的使命。

清军以陆地防御战略用于指导海洋决战,战略偏差带来战术的走形,一败涂地,使一个诞生过孙子兵法的战略古国千载蒙羞。

甲午战争表明,一个对海洋陌生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拥有和正确使用海军的。

它可以买来最优良的战舰,但它买不来海洋意识和海战理论。

此战教训之深,后果之重,为中华5000年历史所未有。

这一教训,今天仍是暮鼓晨钟。

甲午战争,日本这条丑陋而瘦小的“鬣狗”却扑倒了比它大几十倍的中国“水牛”,极大地刺激了其他野兽的胃口。

甲午战前,中国购兵舰、修军港、编练新军,“新军事变革”看上去很有成效。

西方被洋务运动的表象所迷惑,一度将晚清看作远东的庞然大物,然而甲午一战一下子暴露了大清帝国的“黔驴”真相。

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只有非洲大草原上才会出现的群兽争食的场面,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上演了。

余痛所及,1912年12月,孙中山在悲悼民国海军第一任总司令黄钟瑛逝世时,还在“伤心问东亚海权”;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谭嗣同更挥笔写下:“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即便被后世鞭笞的李鸿章,赴日签约途中也“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感伤万分。

台湾民众“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军心悲沉,几无斗志。

五年后,八国联军两万人马,如入无人之境,直捣京师,而大清国近十万大军,竟望风披靡!甲午战后,日本得到了中国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白银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

海军对日本的贡献如此重大,以至于日本从此定下海洋立国战略。

日本从一个被人忽视的蕞尔小国,一跃登上世界政治军事舞台,二战中竟同时向中、苏、美、英四大国开战。

即使是经过二战的浩劫,日本仍迅速在经济上崛起,并意图再次走向政治和军事大国。

究其本源,实始自明治维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国策。

反观中国,经甲午一战,一蹶不振。

此后50年,竟再也没有建立起一支像样的海军。

以至抗日战争时,国民党海军228艘舰船只能自沉于长江充当炮台。

这是近现代中国海军在50年内第二次全军覆没。

纵观世界海军史,有此记录的大国海军,独中国一家。

美国历史学家房龙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一部地理书中悲观地写道:“我不是先知。

我不知道在未来的10年或15年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条件不会有太大改善,因为中国追赶队伍开始得太迟。

也许上苍会如她所做过的那样怜悯他们,因为他们需要偿还一个多么大的账单啊!天啊,多大的一个账单啊!”甲午战争给中国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海权课。

商业时代: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令全世界都感到诧异的是,如此惨烈、空前绝后的甲午战争,竟然没有焕发出国民的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赞奋斗不息》中,这样警戒美国国民:“我们决不能扮演中国的角色……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的民族,在其他好战、爱冒险的民族的进攻面前是肯定要衰败的。

”用这面历史的镜子,照照今天的国人,有多少“醉生梦死于小天地中”?有多少“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看看弥漫全国的洗浴城吃喝风,看看我们今天海域的狼烟四起就知道了。

有感于此,笔者曾写下一部《盛世狼烟》试图警醒国人,但无异于狂飙中的一片落叶一样轻飘。

清朝赔进了一个帝国,民族赔进了百年屈辱,都不足以偿还这个大“账单”。

短命的袁世凯、北洋政府连偿还这个“账单”的机会都没有。

但蒋介石是有的。

1945年10月,美国政府专门致函中国国民政府,商请中国派出一支由5万人组成的军队,协助盟国占领日本,并特别希望派遣由孙立人率领的曾参加过印缅作战的新一军去,并以归还琉球为谢。

可是,蒋一心在准备内战,驻军计划终成泡影,琉球也终未收复。

改变中国地缘战略和心理态势的千载难逢之良机就此放过,令人扼腕!蒋介石之没有海洋意识的战略短见,于此可见。

由于这一历史性失误,使中日之间本应彻底解决的种种问题未及清算,留下巨大的后遗症,时至今日还在折磨着台海两岸的中国人。

南海亦然。

蒋军当年虽代表中国接收了南沙群岛,却安居太平岛坐视列国蚕食中国海域,为民族又增一片忧心之地。

明朝把大海郑和下西洋(想象图)当成门前戏水的池塘;清朝则把大海当成了皇宫的护城河。

如果说郑和下西洋的昙花一现,让我们印象模糊,甲午战争至今110多年,我们总该明白海权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了。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认知:近代以来,海权的有无、大小与国家的强弱一直成正比。

原为大陆国家的俄罗斯,通过在远东的大肆扩张,获取了出海口;又通过二战,牢牢地控制着日本的北方四岛,说到底也是为了海权。

英国的战略家富勒说:1588年西班牙舰队的失败就好像一个耳语一样,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的耳朵,那就是在一个商业的时代,赢得海洋要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

除了历史上的英国、日本,美国是另一个“发现”海洋的国家。

美国通过一系列战争,打败老牌的海上强国,取得海上立足点,然后又通过两次世界大战,攫取世界全部的大洋。

为了不让它的对手意识到这样一个奥妙,美国自二战结束后一直在对苏联实行声东击西瞒天过海的大战略:组建北约,构建美日军事同盟,一是从陆地上压迫苏联,一是从海上拦截,诱使苏联把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国家战略资源用于陆地,无力发展海上力量,从而为美国在全球海洋上闪开通路。

世界上只有海洋是相连的,要想成为全球大国,必须首先是海洋大国。

游牧民族后裔的苏联,在陆地和它的祖先一样扩张成性,但眼界却比海洋民族后裔的美国人低了许多。

双方按照各自的战略理念,竞赛到1991年,终于见了分晓:苏联被挤碎了。

用基辛格的话说:俄罗斯民族丢掉了它300年中从陆地上得到的一切。

后来俄罗斯痛苦地意识到,没有海权,“任何国家都不能长期成为强国”。

近300年的历史早就告诉世界:一个不拥有海洋也不能走向海洋的国家,是没有出路的国家。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在21世纪初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

中国海军青岛阅兵透射出来的最直接的信息,就是如此。

中国要敢于理直气壮地发展合理军力当笔者瞩目今天中国海军高耸的桅杆,脑海里仍然晃动着郑和舰队的帆影。

中国失去历史上这个长达300年的机会,实际上已再难有成为海洋大国的机会。

中国军队在陆地和天空都留下过经典战例,唯独海上乏善可陈。

由于历史的欠账,不仅中国海军连续错过战列舰时代和航空母舰时代,也导致海军思想的断层,致使近代以来,中国没有出现一位被世界公认的海军理论家,也没有一部有影响的海军著作。

毫无疑问,中国海军60年来取得了巨大发展,自己和自己纵向比,中国海军处于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但放到横向的世界坐标上,我们还是要有足够的清醒:中国海军并不像某些人说的处在世界第四、第五的位置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