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决定大国兴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是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瞩目早前的青岛大阅兵,三大舰队精锐尽出,数十艘战舰盛装满旗,29国海军代表团、14国21艘军舰前来助兴。那是自郑和下西洋600多年来,中国海军最威武的阵容,也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00多年来,外国军舰群集中国最多的一次。
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海军身上,记载着一个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
郑和下西洋:与海洋大国的机遇擦肩而过
2005年,美国女作家李露晔以优美的文字写下《当中国称霸海上》,再现郑和七下西洋史迹。同年,中国庆典活动的重头戏是抗战胜利,但海外却更关注中国对郑和下西洋600年的纪念。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中国的“正史”中,不过是由明代当朝皇帝对前朝余孽的一次海上搜索行动演变成的一场奢靡而空洞的猎奇旅行,因此被一笔带过。直到20世纪初,有感于马汉“海权论”风靡全球,世界列强无不乘风破浪竞相扩张海权,而中国身受其害却只能望洋哀叹。一代文豪梁启超于是用他的如椽大笔,写下《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三宝太监才突然一下子“挺拔”起来,成为空前绝后的人物。这种“聊以自慰”延续下来,并被郑重地写进给孩子们看的中学课本。课本中说:郑和航海,“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比世界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一边是以祖宗与现实“比阔”的人们,另一边是以现实进行反思的人们。香港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就问道:郑和下西洋早于哥伦布航海将近90年,为什么后者却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也曾无限感慨地说:“如果当时的中国也像后来的欧洲一样拓地殖民的话,今天中国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就不是1/6,而是1/2。”更有人疑惑:郑和当年的船队和近代大英帝国的蒸汽舰队和现代美国的核动力航母舰队规模、实力相同,为什么郑和与明朝没有以相同的全球制海权创建自己的帝国体系?
笔者经常作毫无意义的假想:如果作为中央帝国的尖兵,郑和与他的船队,本可以开疆拓土,建不世之功;如果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商队,郑和与他的船队本可以丰厚的利润开辟出一条世界贸易之路——像后来的欧洲国家那样。如此,也许资本主义的萌芽将最早在中国出现。可惜,历史不能“如果”。郑和耗费巨资打造的船队没有明确目的,当然也没给明王朝带回来任何实际利益,甚至没有让国君和国民从此培育出一点海洋意识。郑和之后,明代中国的蓝色大门轰然关闭。农耕民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短暂的狂野冲动消失得和滩头的退潮一样快,保守、自足、封闭的黄土本性重新回归。梁启超一针见血刺破中国国民性特征:“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当中国的郑和死去的时候,世界的“郑和”们却纷纷降生并绵延不绝。中国的大风帆落下的时候,西方的工业文明开始起航。就在这些寻找黄金的欧洲木帆船后面,跟着后来蹂躏中国的蒸汽舰队。500年后,这支蒸汽舰队来到虎门,来到中国所有的海岸线。这时,中国才惊慌地意识到海洋,但500年的疏隔,它已经不认识海洋了。当世界都以海洋为通途的时候,清朝却以举国之力,试图将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延伸到海上。北洋水师——一堵移动的帝国城墙,就这样出现了,但却没有了郑和那样扬帆世界的雄心。不要说下西洋,连近在咫尺的东洋也不敢“下”。最后,它在自己的国门前,像搁浅的鲸鱼一样被人肢解。
甲午战争:对中华民族忽视海洋的惩罚
历史安排海洋民族的日本对中国进行残忍的虐杀和羞辱,真是别有深意。甲午战争是一场具有多重意义的战争,其中之一是:对中华民族忽视海洋的惩罚。
曾经决定了中日两国百年命运的甲午战争,以当时的眼光看,不过是一场小小的海战。但几艘日本军舰却摧毁了一个庞大的王朝,彻底中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世界战争史和政治史上不多见
海权决定大国兴衰□戴 旭(军事战略专家、空军上校)
专题策划的。大约同时代的日、俄“对马海峡海战”,英、
德“日德兰大海战”的规模都要大得多,但没有哪
个国家因为一场海战陷入如此深重和长久的灾难。
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甲午战争——和近代
史上所有的败仗都不一样,中国是在国力、兵力、
兵器、战场均占优势的情况下战败的。作为资本主
义扩张产物的海军,从一诞生就带有天然的进攻
性,但是,它却被不适当地赋予保卫落后、腐朽封
建王朝的使命。清军以陆地防御战略用于指导海洋
决战,战略偏差带来战术的走形,一败涂地,使一
个诞生过孙子兵法的战略古国千载蒙羞。甲午战争
表明,一个对海洋陌生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可能真
正拥有和正确使用海军的。它可以买来最优良的战
舰,但它买不来海洋意识和海战理论。此战教训之
深,后果之重,为中华5000年历史所未有。这一教
训,今天仍是暮鼓晨钟。
甲午战争,日本这条丑陋而瘦小的“鬣狗”却
扑倒了比它大几十倍的中国“水牛”,极大地刺激
了其他野兽的胃口。甲午战前,中国购兵舰、修军
港、编练新军,“新军事变革”看上去很有成效。
西方被洋务运动的表象所迷惑,一度将晚清看作远
东的庞然大物,然而甲午一战一下子暴露了大清帝
国的“黔驴”真相。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
发现了中国”。
只有非洲大草原上才会出现的群兽争食的场
面,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上演了。余痛所及,1912
年12月,孙中山在悲悼民国海军第一任总司令黄钟
瑛逝世时,还在“伤心问东亚海权”;海军出身的
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谭嗣同更挥笔写
下:“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即便
被后世鞭笞的李鸿章,赴日签约途中也“秋风宝剑
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感伤万分。台湾民众
“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军心悲沉,几无斗
志。五年后,八国联军两万人马,如入无人之境,
直捣京师,而大清国近十万大军,竟望风披靡!
甲午战后,日
本得到了中国价值
1亿两白银的战利
品和2.3亿两白银的
赔款,这笔巨款相
当于日本当时7年
的财政收入。海军
对日本的贡献如此
重大,以至于日本
从此定下海洋立国
战略。日本从一个
被人忽视的蕞尔小
国,一跃登上世界
政治军事舞台,二
战中竟同时向中、苏、美、英四大国开战。即使是
经过二战的浩劫,日本仍迅速在经济上崛起,并意
图再次走向政治和军事大国。究其本源,实始自明
治维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国策。
反观中国,经甲午一战,一蹶不振。此后50
年,竟再也没有建立起一支像样的海军。以至抗日
战争时,国民党海军228艘舰船只能自沉于长江充当
炮台。这是近现代中国海军在50年内第二次全军覆
没。纵观世界海军史,有此记录的大国海军,独中
国一家。
美国历史学家房龙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一部地
理书中悲观地写道:“我不是先知。我不知道在未来
的10年或15年中,会发生什么事情。条件不会有太大
改善,因为中国追赶队伍开始得太迟。也许上苍会如
她所做过的那样怜悯他们,因为他们需要偿还一个多
么大的账单啊!天啊,多大的一个账单啊!”
甲午战争给中国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海权课。
商业时代: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
令全世界都感到诧异的是,如此惨烈、空前绝
后的甲午战争,竟然没有焕发出国民的精神。第一
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赞奋
斗不息》中,这样警戒美国国民:“我们决不能扮
演中国的角色……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
享乐的民族,在其他好战、爱冒险的民族的进攻面
前是肯定要衰败的。”
用这面历史的镜子,照照今天的国人,有多少
“醉生梦死于小天地中”?有多少“畏惧战争、闭
关锁国、贪图安宁享乐”?看看弥漫全国的洗浴城
吃喝风,看看我们今天海域的狼烟四起就知道了。
有感于此,笔者曾写下一部《盛世狼烟》试图警醒
国人,但无异于狂飙中的一片落叶一样轻飘。
清朝赔进了一个帝国,民族赔进了百年屈辱,
都不足以偿还这个大“账单”。短命的袁世凯、北
洋政府连偿还这个“账单”的机会都没有。但蒋介
石是有的。1945年10月,美国政府专门致函中国国
民政府,商请中国派出一支由5万人组成的军队,
协助盟国占领日本,并特别希望派遣由孙立人率领
的曾参加过印缅作战的新一军去,并以归还琉球为
谢。可是,蒋一心在准备内战,驻军计划终成泡
影,琉球也终未收复。改变中国地缘战略和心理态
势的千载难逢之良机就此放过,令人扼腕!蒋介石
之没有海洋意识的战略短见,于此可见。由于这一
历史性失误,使中日之间本应彻底解决的种种问题
未及清算,留下巨大的后遗症,时至今日还在折磨
着台海两岸的中国人。南海亦然。蒋军当年虽代表
中国接收了南沙群岛,却安居太平岛坐视列国蚕食
中国海域,为民族又增一片忧心之地。明朝把大海郑和下西洋(想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