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权现状与意义

合集下载

海权对国家的重要性

海权对国家的重要性

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

海权紧密的联系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

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中美海上冲突论”,断言海上冲突将成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重要形式。

新世纪以来,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先提出“中美陆权-海权平衡论”,暗示作为传统陆权国家的中国只有不去挑战美国海权,东亚才能维持一种奇妙的“和平地理学”;2009年他又提出“中国海军民族主义论”,断言以“发展航母”、“扩充海军”为手段,以“洗刷近代耻辱”、“收复失地”、“突破岛链封锁”为目标的“中国海军民族主义”,将导致“美中之间代价巨大的关系紧张”。

近年来,西方媒体还不断炒作中国的海上“珍珠链战略”,称中国“正在从中东到南海的海上通道沿线建立战略关系”,缅甸实兑港、斯里兰卡的卡汉班托特港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构成了“珍珠链战略”的“海上安全战略三角”。

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巡航更是引发了西方的无穷猜忌。

在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有学者疾呼中国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有学者从地缘政治制约性、综合国力的支撑能力、与霸权国冲突的风险等角度,主张要避免进入“海权的误区”,尤其要避免重演历史上德国挑战英国海洋霸权而遭失败的历史悲剧。

海权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海权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海权对我国的重要意义(一)政治方面: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

西方国家及南亚部分国家对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的高度关注,中国在应对马六甲困境问题中的努力正体现了海权问题的深刻影响。

当前,中国强调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断强调“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从而为捕捉和利用机遇推进中国海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必然实现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得到发展其国际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

(二)经济方面: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近代以来,海权发展与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一直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乏力的固有弊端,并且对中国经略海洋的思维观念造成消极影响。

为适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要求,正确认识海权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中国需要转换思路,重点不应放在盘算减少本来已经非常低的海军国防投入,而是寻找思路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提高它的综合国力贡献,进而为海军力量的发展提供动力,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确保海权问题的稳固。

(三)安全方面: 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

各种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常会提到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我国海权现状与发展.

我国海权现状与发展.

我国海权现状与发展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我国海洋现状: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有6个国家与我海上为邻,我国东南部诸海,除渤海为内海以外,黄海、东海和南海都与其他海上邻国存在共同海域,到了近现代,积弱的海权形势直接导致了中华帝国的衰落。

如今作为“和平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海洋战略构成我国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维护和拓展我国国家利益的现实因素。

但从地理上讲,我国所面临的却是一个封闭与半封闭型的海洋区域,海区外缘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列岛到菲律宾有世界上最长的岛链环绕,只有经由朝鲜海峡、琉球诸水道、台湾海峡、巴士诸海峡、马六甲海峡或巽他海峡才能与外部世界相沟通。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西太平洋国家海洋开发和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我国来自海上的战略压力逐渐增加,海上防卫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也进一步加剧。

近些年来,我国在相关领域存在三大热点问题:美国强化西太平洋战略地位问题,中日钓鱼岛纠纷及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以及中国与南海周边家复杂的南海问题。

这些未定之局必将对我国的海洋权益乃至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南海岛礁及相关权益之争使该地区仍然潜伏着危机南中国海位于新加坡和马六甲海峡的东北面、台湾海峡的西南面,约有35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南海问题中的南海是指位于南中国海北部的9条断续海疆线(也称U型线)内水域,面积约为南中国海水域面积的一半。

一些周边国家无视中国对南沙岛屿主权,对其非法占领下的岛屿强化防务、铺设机场跑道和发展观光事业以及不尊重我国在传统海疆线内的历史性权利,签订捕鱼协定以及开发石油协定,损害我国的海洋权益。

此外,区域内国家大多高度注意国防投入,增强海军军备,使该地区处在一种不稳定的情势之中。

近年来,日本和美国等区域外国家也以所谓公海“航行自由”为借口对南海问题不同程度地介入,增加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

中国海权意义与战略

中国海权意义与战略

国际海权竞争与国家安全战略——中国海权意义与战略海权,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海洋与国家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海洋而屹立。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约1.8万公里的海岸线和65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我国还拥有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3。

海权紧密地联系着我国的经济、政治和安全。

一、海权的重要意义(1)海权对我国的经济意义海洋,是国家经济利益的重要战略空间。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地球的陆地资源不断被消耗,因此海洋资源显得特别重要。

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对海上通道有控制权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潜力和势头强劲。

中国也不例外,海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地位上升。

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5%以上,海洋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还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进口的主要通道。

我国对外贸易和石油进口90%以上依赖海上运输。

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石油需求量将有3/4依靠进口。

总之,海权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2)海权对我国的政治意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国的核心国家利益。

国家领土分为领陆、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和领空3个部分,上及高空,下及底土。

领水附随于领陆。

海洋属于领海,坚决捍卫海权,是捍卫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体现。

领土完整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维护正当的海洋权益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为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海洋战略,致力于推进中国海权事业的发展,从而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随着中国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中国海权得以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地国际政治地位和政治安全,提升我国国际事务影响力。

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及分析

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及分析
南沙群岛不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因此,许多周边国家都垂涎三尺,均想分一杯羹。现在,南沙群岛形势十分危急。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有驻军外,越南竟然占领29个岛屿、菲律宾占领8个,马来西亚占领5个。除此之外印尼和文莱也宣称对于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他们都想通过实际占领而达到合法化,进而进一步变为他们的合法领土。
一、概念及其误用
自《海权对历史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及相关着作发表的近百年来,海权问题成为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人广泛地将英文 sea power 的概念转译为汉语"海权"。
因此中国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天经地义;“睦邻之道无它,首在自强”,中国要维护海洋权益,必须加快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科技水平和军事现代化的突破,加快从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的步伐。
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对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 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 power)。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中国海权的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只是不包括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
这里还需要区分的是"海权"与"制海权" (command of sea)概念。二者虽都与汉语"权"字相联系,但意思大不一样。海权,如上所述,是一种属于法权范畴的概念,而"制海权"中的"权"则是指一种由"权势"引申出的"有利的形势" 的意思。因此,它与我们所讲的法权意义上的"海权"也不是一个意思,当然我们也不能将二者混用。

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

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对于一个大国的意义来说是不同非凡的,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在政治方面: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

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深水良港、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

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国家不能无视本国政治边界之外的安全隐患,不能局限于政治边界内采取安全措施和行动,国家安全空间必须超越领土空间。

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必须能向本土之外进行投射,海洋是投送权力的首要渠道,海权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在本国之外行动的能力,代表着国际化的国家权力。

全球化蕴含着对海洋的巨大依赖,这是国家必须发展海权的必然逻辑。

社会历史进入全球化深入发展阶段后,运用海权保护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就不再是个别大国的专利,而成为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国的普遍要求。

2、在经济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保卫海外能源自由贸易权利的能力取决于海外军事投送能力的远近。

没有海上军事投送能力,海外贸易的保护就只是一纸空文。

海权(形势与政策论文)

海权(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海权与海洋战略思考一、海权概念与海洋策略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发展历程和不同的地缘政治环境,现代意义上的“海权”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为中国人所认识的,可以说“海权”概念完全是一个舶来品。

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海权是海上战争实践的产物,是自古以来随着海上武装斗争的发生、发展而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战略概念。

其实质是国家通过运用海上力量实现对海洋的控制权力,从而获取海洋利益。

现在的海权思想在传统海权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1)传统海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作为海上战略通道的任用上,即通过控制和利用海洋开展海上贸易、进行海外扩张,从而实现对陆地的控制。

而随着现代海上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海上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洋底矿业开采的兴起,海洋自身的巨大资源价值开始显现,甚至超过了其作为运输通道的价值。

作为战略通道和资源宝库的海洋,其战略地位自然进一步提高。

(2)传统海权的目标就是控制海上交通线,谋求海外殖民地,现代海权的目标则进一步扩展和具体化,包括对海域、岛屿、海洋资源、海洋通道等多方面的控制权,谋求利益的范围更广。

总而言之,海权问题是人类海洋斗争的核心问题,海权的历史主要是记述国家与国家之间海上斗争的历史。

而海权理论则是直接服务于海洋军事斗争需要的,是国家制定海洋战略的指导方针。

二、中国海权特征中国的“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

中国的“海权”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伸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而不是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

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相一致。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统一的国家,中国东部海区是实现中国“海权”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支点。

实现对台湾、南海诸岛的主权,既是中国实现统一的正义事业,又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国“海权”的关键步骤。

实现国家统一进程与实现国家“海权”进程的统一,这既是中国“海权”的特点,也是中国“海权”的优点。

中国海权问题

中国海权问题

中国海权问题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国力逐步强大了起来,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历史问题正在慢慢解决。

摆在眼前的海洋权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如此广阔的“蓝色国土”,其中蕴藏的丰富海洋资源,以及在运输上、国防上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便利,显然都是中国海权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政府和海军在遥远的异国海域书写下的远洋史上和军事史上浓重一笔,并不意味着中国海权高枕无忧,也不意味着中国对海洋的彻底征服。

相反,无论是在可控还是不可控的范围内,中国海权都面临挑战。

因此,中国海权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海权问题研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中国海权挑战对策正文:领海: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大宽度不超过12海里的一带水域。

国家主权及于该水域的上空、水覆水域、海床和底土。

海军某科研单位的范晓虹委员介绍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我国有着3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内水和领海;另据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家管辖海域除内水、领海外,还包括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这些置于国家主权和管辖下的地域空间的海上部分称为“海洋国土”,照此算法,我国实际拥有海洋国土面积应为300多万平方公里。

海权(Thalassocracy ;Sea Power),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我国海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海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海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人马汉提出了著名的“海权论”,所谓“海权“指“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国际军事格局深刻变化。

如何在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崛起成为每一个青年不可逃避的责任。

而作为国家利益的突出组成部分——海洋权益更需要我们去捍卫,去保护。

从物质形态上来说,海权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的综合实力。

以此看,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

因此在面临海权问题时我们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将这个问题摆在国家的战略高度。

从历史来看,当年英国在与法国的百年战争中正是通过其强劲的海上综合实力最终打败了后者,从而开启了其百年海上霸主的地位,而当今的美国也莫不如此。

对比而言,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如此封闭的环境中,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的农耕性格,对海权不甚重视。

新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从战略层面意识到海权之重要,中国之海权问题才有所改善。

当前,中国强调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断强调“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 ,从而为捕捉和利用机遇推进中国海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必然实现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得到发展,其国际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

所以,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统一认识,团结一致,为中国海权之争提供基础。

我国当前海权现状:目前我国海权主要面临两个挑战:东海争端的悬而未决,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受损;南海局势的暗潮涌动,各方势力暗自角逐。

总体而言形,势不容乐观。

而区域内外势力的交错使形势更加扑朔迷离。

先关注东海问题,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中国要保持在东亚地区的领导地位就必须捍卫自己的海权。

我国海洋国土的现状及权益捍卫的思考

我国海洋国土的现状及权益捍卫的思考
2012-5-18 南京林业大学 14
2012-5-18
南京林业大学
6
《公约》实质上是对海洋的归属和管辖 公约》 的一次重新调整, 的一次重新调整, 是海洋资源和权力的一 次再分配。尽管《公约》 次再分配。尽管《公约》中有不少条项是 笼统的, 笼统的, 但它仍称得上是当代国际社会关 于海洋权益和海洋秩序的基本文件, 于海洋权益和海洋秩序的基本文件, 标志 着新的海洋国际秩序的建立。 着新的海洋国际秩序的建立。
2012-5-18
南京林业大学
12
70 年代以来, 我国的海洋国土在缩小, 因为 年代以来, 我国的海洋国土在缩小, 我们对一些属于我国的海洋国土, 仅仅停留在“ 我们对一些属于我国的海洋国土, 仅仅停留在“自 古以来”的观念上, 没能及时进行战略上的控制和 古以来”的观念上, 事实上的开发,因此, 事实上的开发,因此, 中国面临着依法维护海洋权 益的艰巨任务。 益的艰巨任务。 就目前而言, 存在“重复水域” 就目前而言, 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 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2012-5-18
南京林业大学
5
三、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 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 对大陆架享有主权权利。这一权利是专属的, 对大陆架享有主权权利。这一权利是专属的, 即: 如果沿海国不勘探大陆架或开发其自然资源, 如果沿海国不勘探大陆架或开发其自然资源, 任何 人未经沿海国明示同意, 均不得从事这种活动。 人未经沿海国明示同意, 均不得从事这种活动。而 且, 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也不取决于有效或象征 性的占领或任何明文公告; 性的占领或任何明文公告 四、规定公海自由, 属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规定公海自由, 属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以上的深海海洋底乃底土“ 五、规定占世界65 %以上的深海海洋底乃底土“区 规定占世界 以上的深海海洋底乃底土 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的继承财产, 域”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的继承财产, 由国际海底 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管理权。 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管理权。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海洋权益问题 中国海洋问题解决机制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海洋权益问题  中国海洋问题解决机制

1.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的海军力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积极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实现了海军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巡航。

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

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中美海上冲突论”,断言海上冲突将成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重要形式。

新世纪以来,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先提出“中美陆权-海权平衡论”,暗示作为传统陆权国家的中国只有不去挑战美国海权,东亚才能维持一种奇妙的“和平地理学”;2009年他又提出“中国海军民族主义论”,断言以“发展航母”、“扩充海军”为手段,以“洗刷近代耻辱”、“收复失地”、“突破岛链封锁”为目标的“中国海军民族主义”,将导致“美中之间代价巨大的关系紧张”。

近年来,西方媒体还不断炒作中国的海上“珍珠链战略”,称中国“正在从中东到南海的海上通道沿线建立战略关系”,缅甸实兑港、斯里兰卡的卡汉班托特港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构成了“珍珠链战略”的“海上安全战略三角”。

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巡航更是引发了西方的无穷猜忌。

在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有学者疾呼中国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有学者从地缘政治制约性、综合国力的支撑能力、与霸权国冲突的风险等角度,主张要避免进入“海权的误区”,尤其要避免重演历史上德国挑战英国海洋霸权而遭失败的历史悲剧。

国内外之所以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观点,从国际方面看,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如何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从国内方面看,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

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

中国海权意识及演进

中国海权意识及演进

三、中国海权问题背景
2.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逐步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地 位日益显著,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 国家的的敌视和危机感,它们害怕中国 的崛起对其现有的地位和利益产生冲击, 企图围困中国,以达到其有效遏制我国 快速发展的目的,想要打破这种围困, 除了在内陆打破僵局外,更重要的是要 打开海洋局面,突破现存的海洋困境, 真正地走出去,才能打开一片新局面。

• • •

四、中国海权问题现状
1.国民对海权观念不够了解和重视 2.大国崛起依托海权战略具有普遍性 3.海权战略符合中国的现实利益 1) 从严峻复杂的地缘政治危势的分析 2) 随着中国能源战略的全球化 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 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 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上国土——专属经 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 的需要。同时,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 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 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 临着严重威胁。 3)从贸易安全角度来看 4.中国海权战略符合区域利益
五、中国海权建设思考
• 1.维护我国的海权,最根本的方法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大力发展经济。一个国家只有“固本”才能“强身”,大 力发展生产力为我国建立强大的海上威慑力打下牢固的基 础。 2.建立一支以高科技为支撑,具有强大的海上作战和 打击能力的现代化海军。适时进行军事演习,震慑一些对 我国海洋领土有不良企图的国家,表明犯中国者,虽远必 诛。 3.加大对海洋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国民具有健全的海 洋知识,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构成一股维护海权的 强大的社会舆论,构成维护海权的国民统一战线。 4.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 势,使人民看到确实的经济利益,使维护海权的行为获得 人民的认同。 5.利用外交手段在联合国会议中使我国维护海权的政 策和行动获得与会国的支持,使之上升到一种公认的维护 正义的行为。 6.在维护中国海权的过程中,应尽量以和平为主,但 是应保留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武力手段的权利。

我国海洋国土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海洋国土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海洋国土的现状及思考世界海洋中存在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而海洋国土,则是一个我们近年来从陌生逐渐熟悉的词语。

由古至今,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海上大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因海促成了阿姆斯特丹的繁荣;西班牙也曾凭借其无敌舰队攫取了无数财富;大不列颠的坚船利炮也为其打开了世界所有的门户;到如今,悬挂着星条旗的舰队随时都会出现在全球任何一处与“美国利益”有关的地方。

中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最大可管辖以下6大海洋区域:港口、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

据此规定,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海岸线总长32000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000公里。

在这片海域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就有65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8%。

有常驻居民的岛屿460多个,人口近4000万。

其中台湾、海南岛及港澳地区就有3000多万人。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在属于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中,近一半存在争议,海域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情况较普遍。

我国版图上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已名存实亡。

我国的8个海洋邻国,对我海洋国土和权益均提出不同程度的无理要求,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

但是,除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外,其他海区与周边国家的海域界线还都没有完全划定。

因此,出现了许多争端问题。

我国岛礁被占的情况中,以钓鱼岛和南沙群岛的形势最为严峻。

以南沙群岛为例,越南占了29个,是占据最多的国家;菲律宾占了8个,是占据最早的国家;马来西亚占了5个,是占据最肥的国家。

此外,还有印尼和文莱分别占了2个和1个。

一些邻国在南海本来应该属于我国管辖的海域实施海洋资源开发,年产石油数千万吨。

在东海,日本则极力主张以所谓的“中间线”划分界线。

前不久,日本政府首次向钓鱼岛派常驻可搭载直升机巡视船的决定,以及菲律宾国会通过把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列入其版图的决议,进一步损害了中国主权,使我国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

中国海权现状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中国海权现状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中国海权状况及分析一、中国海权介绍中国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事务繁杂。

2010年,中国海域遭遇多事之秋,美韩、美越联合军演;希拉里推动南海问题多边化对话;日本在钓鱼岛海域扣押中国渔船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外交与军事压力告诉我们,中国的海洋权益保障形势严峻,维护海洋安全刻不容缓。

二、我国海权现状(一)钓鱼岛问题。

段时间以来日方态度有所强硬。

此次在钓鱼岛海域,日方非法抓扣中方渔民渔船,其后又接连采取升级行动,严重违反了中日第四个政治文件,即关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原则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精神。

实际控制钓鱼岛的日本,近年来一方面不断加强对钓鱼岛的各项军事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多方制造事端,试图将钓鱼岛最终并入日本版图,其单方面的行动已使得“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根本难以实现。

近期日本更为变本加厉,一意孤行地非法扣押我方船长詹其雄,从而使得该海域的安全形势变得更为复杂、严峻。

(二)南海岛礁被占。

目前, 在我国的南海中的南沙群岛, 已经形成六国七方分割占领的状况" 除中国大陆控制的永暑礁等8个岛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 南海周边等国已经陆续占据了40多个岛礁,其中菲律宾占据9个, 马来西亚占据5个, 越南占据29个。

2009年3月10日, 菲律宾总统不顾中国的反对,正式签署领海基线法,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入菲领土:加09年3月15日, 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登上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和光星仔礁宣示主权:越南! 马来西亚2009年5月6日联合向联合国提交的外大陆架划界方案, 几乎瓜分了南沙海域,我国版图上划的传统海上疆界九段线已名存实亡"。

(三)南海资源被掠夺。

南海周边国家在我国南海海域非法进行油气资源开采" 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在南沙群岛海域钻井1000多口, 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 个,现已投入生产的500余口油气井中, 100多口位于我南海断续线内, 每年开采的石油资源就达5000万吨,天然气546亿立方米。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摘要: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海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然后探讨了中国应采取的对策,以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并实现和平发展。

一、引言二、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1.国际竞争加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海洋已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领域。

许多国家都希望通过探索和开发海洋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海洋权益重叠问题和领土争端正在加剧这种竞争。

2.美国的压力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一直在海洋问题上保持着强势。

美国对中国的海洋权益采取了威慑和遏制的战略,试图阻止中国成为海洋主导力量。

例如,美国曾派军舰在南中国海进行自由航行行动,以维护航行自由。

三、中国海权的对策1.和平发展中国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合作与论坛,加强与沿海国家的合作,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推动国际法治的发展。

2.加强海洋防卫能力中国需要加强自己的海洋防卫能力,确保自身的海洋利益得到保护。

这包括建设现代化海军、空军和海岸警卫队,完善海洋监测和情报系统,提高解决海洋争端的能力。

3.推动区域合作中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推动建立共同利益和互信机制。

例如,中国可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推动制定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四、结论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必须面对海权问题。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和美国的压力等形势。

为了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并实现和平发展,中国应采取和平发展、加强自身防卫能力以及推动区域合作等对策。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海洋问题上取得更大的影响力。

1.王毅.(2024).《走向45度仰角辨析中国航母发展与安全》.中国军事科学出版社.2.吴亚军.(2024).《南海问题:理性应对》.国际出版社.3.郑永年.(2024).《海洋强国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形势与政策之海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形势与政策之海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海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海权,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是一个大国得以强大发展的重要保证。

海权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正向海权国家转型中,这也是国家发展必然的结果。

对海洋国家来说,不存在海权和陆权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而是在整个国防体系运作中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及随战场空间变换二者如何协作的问题。

海权能够凝聚分散的陆权势力从而形成合力,因而是陆权的"倍增器",获得强大海权的陆权帝国的影响力和寿命要远远超过没有海权的陆权帝国。

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海权对陆权具有绝对的优势,掌握制海权的一方可在世界范围调动各种资源来压垮坚持陆权战略的一方。

了解海权的意义对国家发展尤其重要。

英国和美国就是很好的例子。

英国曾经凭借其强大的海上力量而成为世界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

美国也正是知道了这一点,所以建立了一支具有强大进攻的强大海军。

在美西战争中打败了西班牙,接着控制了加勒比海、波多黎各和关塔那摩,并占领了菲律宾。

借助于菲律宾,美国相继吞并了夏威夷、威克岛、关岛等一连串踏脚石,走上了向亚洲扩张的道路。

其实力也从19世纪80年代的世界第二跃居世界第一位。

海权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来,海洋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海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二,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其广阔的海面为各国进行海外贸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三,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海洋作为一个国家的天然保护屏障,为国家安全带来了优势。

当前,中国积极发展着“外向型经济”,而国际海权竞争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海权在各国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各国在海洋的争夺焦点向公海及国际海底区扩展;国际海洋规约体系严重缺失成激化竞争的诱因;国际海洋秩序面临深刻调整,各国在海洋问题上的合作、斗争更趋复杂激烈。

形势与政策—海权

形势与政策—海权

马汉创立的“海权论”认为“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由此可看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

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

海权对一个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和国家安全,对海权的争夺已成为综合制权的较量。

回顾近代中国屈辱史,八国联军、日本人都是从海上而来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目前,海上安全依然是中国安全的较大威胁。

中国航海家郑和也说过,“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海,危险也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

”在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近一半存在着争议:海域被分割,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的情况非常普遍。

中国版图上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早已名存实亡,海域连续遭到周边国家的蚕食染指,海洋邻国均不同程度地对中国海洋国土和权益提出了无理要求。

从20世纪末以来,中国东部面临的海上安全压力,特别是台湾、南沙部分岛屿的安全压力日益严重,而中国应付这些危机的手段及其乏力。

在与台湾分裂势力的斗争和日益严重的东部海上安全的形势中,中国意识到海军发展滞后以至不能保护中国最基本的海洋权利和国家安全问题。

可能出现的"台湾独立"恶果还会牵动从日本到东盟整个东亚政治的格局,牵动中国现代化的全局。

正是在这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才特别强调捍卫海权,全力发展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积极展开海军军事外交,以保障国家的安全。

海权影响国家安全进而影响国家政治局势,目前中国尚未完全实现统一。

未统一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中国海区,这些地区既是中国领土,又是在实现中国海权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支点。

台湾及其周围属于中国的岛屿,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前沿基地,又是中国东部地区经济黄金地带的前锋拱卫;南沙群岛,又是护卫中国在马六甲海峡通行自由权利的最前沿的基地。

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1890年美国人阿尔弗雷德·T.马汉提出“海权论”,认为海权是决定世界强国兴衰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因素。

“海权论”主张国家要建立和拥有强大的占优势的远洋舰队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海外市场、海上航行、海外利益,同时把国家的政治意志和外交影响投射到世界,并借以影响陆上事态和进程。

海权,对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一海权的定义:海权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战略概念。

在经典的意义上,海权指的是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也就是由本国和本民族利用和控制海洋,而剥夺对手利用海洋的机会和权利。

中国海权是中国的海上力量和影响,也就是利用、开发、管辖和控制海洋,有效地维护海洋利益及整个国家利益进而实现国家强大的能力。

中国海权包含运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和拓展海洋权力的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和进程,包括了海洋国土的维护、海洋通道的保障、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防卫力量的构建等四个重要内容。

中国海权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的根本问题:一是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问题,使中国能够顺利地利用世界的资源加快中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二是解决全球化时代中国海洋方向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问题,使中国具备捍卫全球性国家利益的全球性军事自卫手段;三是解决中国未来国家战略发展方向路径选择和国家大战略的转型问题,使中国由传统的依赖陆地资源、陆上力量的“大陆型”国家转变为主要依托海洋(外)资源和海上力量的“海洋型”国家,从而使中国进入通向世界强国的最佳战略轨道。

随着世界的急速发展,各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的凸显出来,慢慢的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海洋,关注自己的海洋权益,这也标志着一场海上争夺战开始了。

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在这场海洋争夺战中维护好自己的海洋权益。

二:中国海洋现状:首先我们先要认清我们现在的海洋现状,那样我们才能做好对策迎接挑战。

关于中国海权问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中国海权问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中国解决海权问题的思考内容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目前中国除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海上国际通道由于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有时还做不到畅通无阻;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海权问题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海权问题研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中国的海权维护完整利益关于中国海权的概念、特征与功能关于中国海权概念。

叶自成认为中国海权是指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

孙璐强调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硬实力和海洋软实力)、海洋权益(海洋权利和外围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海洋硬权力和海洋软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

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

李小军认为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并不失时机地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关于中国海权特征。

张文木提出中国海权是有限海权,其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

换言之,即是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一致;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上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权发展的现状与意义海权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战略概念。

在经典的意义上,海权指的是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也就是由本国和本民族利用和控制海洋,而剥夺对手利用海洋的机会和权利。

1890年美国人阿尔弗雷德·T.马汉提出“海权论”,认为海权是决定世界强国兴衰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因素。

“海权论”主张国家要建立和拥有强大的占优势的远洋舰队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海外市场、海上航行、海外利益,同时把国家的政治意志和外交影响投射到世界,并借以影响陆上事态和进程。

海权,对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

本文由海权概念切入,从一般到特殊,试图提出符合汉语语义和中国新世纪化实践的海权概念体系及建立于其上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回答中国海权实践的现实问题。

中国海权是中国的海上力量和影响,也就是利用、开发、管辖和控制海洋,有效地维护海洋利益及整个国家利益进而实现国家强大的能力。

中国海权包含运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和拓展海洋权力的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和进程,包括了海洋国土的维护、海洋通道的保障、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防卫力量的构建等四个重要内容。

中国海权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的根本问题:一是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问题,使中国能够顺利地利用世界的资源加快中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二是解决全球化时代中国海洋方向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问题,使中国具备捍卫全球性国家利益的全球性军事自卫手段;三是解决中国未来国家战略发展方向路径选择和国家大战略的转型问题,使中国由传统的依赖陆地资源、陆上力量的“大陆型”国家转变为主要依托海洋(外)资源和海上力量的“海洋型”国家,从而使中国进入通向世界强国的最佳战略轨道。

在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有学者疾呼中国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有学者从地缘政治制约性、综合国力的支撑能力、与霸权国冲突的风险等角度,主张要避免进入“海权的误区”,尤其要避免重演历史上德国挑战英国海洋霸权而遭失败的历史悲剧。

国内外之所以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观点,从国际方面看,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如何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从国内方面看,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

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

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英、美);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法、德);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英、美),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如俄-苏)。

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海权发展的历史动力与支撑要素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既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

同时,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决定海权盛衰的重要支撑性要素。

海权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历史机遇在于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地理大发现,不同国家面对海洋的不同选择,尤其是东西方国家对历史机遇的不同把握,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命运。

欧洲国家抓住了历史机遇完成了国家崛起,而东方国家尤其是创造了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奇迹的中国,却与近代世界权势变革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美国学者斯塔夫利亚诺斯的一连串发问深刻地说明了明代中国与西方对海洋的不同认识和选择:“明朝的这些远航(指郑和下西洋),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为何是由宫廷太监而不是合股公司组织和领导;为何返航时带回的是供帝国朝廷观赏的斑马、鸵鸟和长颈鹿,而不是投入国内市场、可生产商业利润的货物;为何接到中国皇帝的命令便会完全地、无可挽回地停止。

”世界海权兴衰的历史表明,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既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

考察西方海权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其发展的历史线路是:商业冒险与劫掠式殖民扩张(葡萄牙、西班牙)—商业资本扩张(荷兰)—工业资本扩张(英国、美国)。

其中,殖民地、海军构成了其重要的支撑,但最根本的历史动力及其支撑因素无疑是资本扩张的能力。

世界历史还表明,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决定海权盛衰的重要支撑性要素。

在历史上,海上霸权国都分别主导了各自时代的技术革新,如葡萄牙的多桅帆船、荷兰的麦卡托航海图、英国的战列舰、美国的海军航空学等。

世界霸权国不仅是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国。

由此可见,海权国家要成就世界霸权,不仅需要足够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必须是世界科技的创新国,必须主导世界经济的领先产业。

因此,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尤其要摆脱那种强调大国崛起离不开海权支撑,而忽视海权背后一系列复杂社会因素的简单化思维。

二、海权发展的地缘政治条件地理因素对于海权发展的影响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对于地理因素利弊的战略处理和安排。

客观地讲,海权发展的地缘政治条件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相关的地理环境因素是否有利于海权的发展。

就海权发展战略而言,地理因素对于海权发展的影响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对于地理因素利弊的战略处理和安排。

这一问题对于英美等海洋国家相对容易,而对于兼具海洋与大陆属性的陆海复合国家如法国、德国、中国等则十分困难,其原因就在于陆海复合国家的国家战略始终深受其地缘环境双重属性的制约。

我国的国际问题专家时殷弘先生认为,陆海复合国家面临的难题,一是战略选择方向上的两难;第二,海上和陆上的双重易受伤害性,克服这一弱点需要极高的外交谋略;第三,服务于战略目标的国家资源分配分散化,必须努力在海陆两个方面的发展保持一定平衡;第四,陆海复合对一国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历史上,陆海复合国家地缘战略选择的经验与教训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处理陆海兼顾与平衡。

历史上西班牙、法国、德国都因未能有效处理这一问题留下了许多历史教训。

第二,如何做到陆海兼顾中有重点。

濒海强国在陆海兼顾时,一般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在兼顾的同时,注意根据威胁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或侧重陆地方向,或侧重海洋方向。

但是,在现实中如何把握时机和幅度需要高超的战略智慧。

第三,如何防止海陆强国联合包围。

历史上所有的濒海强国都是被海陆强国联盟打败的,因此濒海强国应把防止海陆强国结盟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第四,保持军队结构平衡。

由于濒海强国的主要威胁时常摇摆于陆地海洋间,因此在和平时期就要注意保持陆海军平衡,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结构均衡的军队。

海军建设周期长、丧失容易恢复难,更应放在长远的历史时期内加以规划,循序渐进、逐步增强。

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陆海复合国家的海权战略仍然深受其地缘政治缺陷的影响和制约,并在战略选择上出现偏差与错误,进而影响国家的安全乃至国际地位,历史上欧洲陆海复合国家与近代中国的衰落均与未能有效处理海权与陆权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海权发展的限度:俄苏个案在数百年的争夺中,海权的扩张固然构成了俄苏崛起的一个因素,但长远来看,对海权的过度追求又构成了俄苏走向衰落的根源之一。

从16世纪开始,俄罗斯沿西、南、东三个方向走上全面追求海权的道路。

在数百年的争夺中,海权的扩张固然构成了俄苏崛起的一个因素,但长远来看,对海权的过度追求又构成了俄苏走向衰落的根源之一。

俄苏海权扩张的西线是西进波罗的海,进而进入大西洋,这是俄海洋战略最成功的部分,它直接促进了俄罗斯的崛起。

西向扩张使其通过圣彼得堡的建立具有了海权国家的特性,避免了在西欧海权崛起后从属于西方的命运,而对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窃取更建立了其抵御西方的“缓冲地带”。

在美国学者斯塔夫里亚诺斯看来,这甚至是当时俄国避免跌入第三世界的原因之一。

俄苏海权扩张的南线是南下印度洋。

彼得大帝确立了俄南下地中海、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印度洋的三条扩张路线,深刻影响了俄苏的对外战略。

这一战略由于受到英美等海权国家的遏制而深受挫折,除早年在与奥斯曼土耳其的争夺中在黑海有所收获外,后来在土耳其、伊朗和阿拉伯国家、阿富汗三线都遭遇沉重打击。

俄苏海权扩张的东线是东进太平洋战略。

俄苏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中国领土的蚕食而取得了通向太平洋的入海口海参崴,并以此为基地建立了太平洋舰队,成为俄苏在远东地区施加影响的主要砝码。

但是东向扩张先是在日俄战争中惨遭败绩,而后在与美国的争夺中败下阵来,同时其过分贪婪的欲望,尤其是谋求通过建立联合舰队控制中国海军的无理要求,直接恶化了中苏关系。

从俄苏海权扩张取得的成果来看,三个方向的海权扩张,除南下目标没有实现外,在波罗的海、黑海和日本海,俄苏都打开了通向海洋的通道,从而使其身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地缘政治缺陷得以改变,这也许是俄罗斯在近代以来的权势争夺中占据重要一席的原因之一。

但是,过分的海权扩张对俄苏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制约作用和消极影响,甚至说埋下了走向衰落的历史隐患:第一,受内陆国家地缘政治结构以及过于贪婪的海权扩张野心的制约,俄苏背上了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的沉重负担,力不从心、难堪重负。

第二,由于多方位的海权扩张,使得俄苏在战略上树敌太多而疲于应付,其经济与军事发展尤其是综合国力难以支撑。

第三,地处欧亚内陆的俄苏,在许多地区需要征服并跨越数个陆权国家和地区才能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海洋,导致其不断将异族纳入帝国版图,造成地缘政治结构的异常复杂。

俄罗斯的对外扩张形成了一种悖论:扩张的目的是为了安全,但扩张的结果却增添了新的不安全因素——新的种族地域集团的增加和新的可渗透边疆的增加。

四、新兴海权与既有海洋霸权的关系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的历史中,海权构成了许多国家的战略诉求,但盛衰成败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其关键取决于新兴国家大战略的选择,即挑战既有霸权体系,还是融入国际体系并通过灵活的手段实现和平崛起。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的历史中,海权构成了许多国家的战略诉求,但盛衰成败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新兴海权处理与既有海洋霸权关系的模式不同。

在世界事务中,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国的增长速度不平衡,以及技术和组织上的突破,可以使一国比另一国具有更大的优势,并对国际体系力量格局、秩序、行为准则产生重大影响。

这一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言的大国崛起。

在历史上,与大国崛起相伴随的往往是国际体系的动荡和战争。

西方关于大国崛起引发国际冲突的理论认为,首先,崛起国家有扩张的本性,“崛起国家”之所以会扮演现有国际体系的“挑战国家”的角色,其原因在于对现存国际秩序不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