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
《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5篇第一篇:《我与地坛》(最终版)教案《我与地坛》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第2页)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地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二、板书课题、作者。
(PPT第4页)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颁奖词)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维纳斯双臂的失去,引来无限遐想,但是21岁的正在清平湾挥汗如雨的史铁生,这个生活在现实里的活生生的人,他突然双腿残废,却并不是那么容易面对的,可是大家看史铁生的照片(屏幕展示),他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开朗,他究竟是如何走出这条黑暗的精神隧道的呢?他的心路都留在了他的字里行间,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我与地坛》,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
《我与地坛》教案八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自读课)。
学生活动设计:预习: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质疑,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朗读精选的部分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音乐《命运交响曲》,此曲洋溢着一种抗争命运、抗争苦难的激情。
贝多芬也正因此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堂课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叙述抗争命运挑战艰辛的__《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
(多媒体,作者像)二、__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__仅仅写了我、地坛吗?(还写了母亲,多媒体)现在请同学们搜寻__,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多媒体显示)三、朗读、分析、评价(一)第一部分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坛的吗?__中如何叙说的?(它等待我出生双腿)2.独自去地坛时,作者可不是挂着这般灿烂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写第一次去地坛的句子。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自己的身影)当时他的内心感受怎样?找出关键词句。
(失魂落魄、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无聊赖,孤独,颓废,残废自伤)3.于是我们常常能在地坛,夕阳下,月光下,看到那个凄惨伤感的身影,找一找总是4.作者总是到地坛去,这说明地坛与作者之间一定有着什么灵犀相通之处。
作者由憔悴自怜、萎靡颓废走向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地坛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坛的特点,概括。
(荒芜,不衰败,坦然)朗读写荒芜的句子:四百多年来自在坦荡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座古老祭祀场所,境内有寺庙、宫殿、神坛等建筑物,是明清时期皇室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老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地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
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将地坛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活动。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这一角度,阐述地坛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相关文化知识和意义;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感受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内容(1)地坛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2)地坛建筑群的设计和特点。
(3)地坛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4)实地观察和调查。
(5)图文阅读和文化思考。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其他方式,引入地坛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基本信息。
(2)知识讲解介绍地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4)文化思考在归来后,安排阅读相关文献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地坛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并引导学生可以用图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地坛的看法和认识。
(5)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参与度、思考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表现优异的积极性。
二、教案教学设计本教案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
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1)阅读《我与地坛的缘分》。
(2)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语言表达。
3.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并预习相关课文知识。
我与地坛的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的教案设计第一章:了解地坛的历史与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地坛的起源与发展史。
2. 地坛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 地坛相关的民俗活动与传说。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地坛的历史背景。
2. 组织学生参观地坛,亲身感受其文化氛围。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坛文化的理解。
第二章:探索地坛的建筑与布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建筑特点与布局风格。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地坛的主要建筑及其功能。
2. 地坛的布局特点与象征意义。
3. 地坛建筑艺术的价值与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研究地坛建筑的样式与结构。
2.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地坛,观察其布局特点。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地坛建筑艺术的特点。
第三章:体验地坛的民俗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亲身参与地坛的民俗活动,感受其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地坛庙会的起源与发展。
2. 地坛庙会的主要活动与特色。
3. 地坛庙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地坛庙会,亲身体验民俗活动。
2. 引导学生观察庙会中的传统手工艺品与美食。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民俗活动的感受与认识。
第四章:地坛故事与传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坛的相关故事与传说。
2. 培养学生对民间传说的兴趣与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地坛的传说故事及其背后的意义。
2. 地坛故事在民间的流传与影响。
3. 地坛故事对传统文化的体现。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听地坛故事的录音或观看相关视频。
2. 组织学生讨论地坛故事的主题与寓意。
3. 让学生编写自己的地坛故事或传说。
第五章:地坛环境保护与传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我与地坛》教案范文6篇我与地坛教案第一课时,供大家参考。
《我与地坛》教案4篇
《我与地坛》教案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材内容】《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__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__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__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__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作品、文学地位等。
2. 简介《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地坛公园、史铁生与地坛的关系等。
3. 提出讨论话题:为什么史铁生会写下《我与地坛》?【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作者史铁生的相关背景。
2. 学生阅读《我与地坛》原文,了解文章大意。
3. 小组讨论:为什么史铁生会写下《我与地坛》?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章:分析文章结构【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我与地坛》的文章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梳理《我与地坛》的文章结构:引子、、结尾。
2. 分析部分的三层内容:记叙、议论、抒情。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的三层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学生练习分析其他文章的结构。
第三章:品味语言与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我与地坛》的语言美。
2.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欣赏《我与地坛》中的优美语句。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象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2. 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心得。
3.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深入理解主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人与自然、生命感悟等。
2.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探讨《我与地坛》所表现的主题:人与自然、生命感悟等。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主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
《我与地坛》教案优秀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作家简介2、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3、欣赏文章第一部分进入古园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园,古园是怎样的古园呢?(师生共同诵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样的“我”呢?(师生共同诵读:“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我”眼中“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园中的沉思(师生共同诵读:“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沉思”时的古园(师生共同诵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3、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研习习文本为主,并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课前三分钟听乐曲,并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简介贝多芬(可让学生自己解说,师明确):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勇敢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新课推进:(一)关于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1至4自然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5至7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2、学习本文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3、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
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介绍地坛(幻灯片)(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4、研习课文(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明确:失魂落魄。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的教学主题为《我与地坛》。
这是一篇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道士,并斩蛇除妖,保护了人民的安全。
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思想,并加深他们对勤奋和努力的理解。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与导入在本节课中,教师将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教师将要求学生预读课文,并用一些提问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情节。
例如:谁是故事的主角?主角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重要事件会在故事中发生?等等。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本节课中,学生将整体阅读《我与地坛》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故事,并对其中的生词解释。
接下来,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例如,主角在故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他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故事的基调是什么?等等。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与展示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被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定的时间来讨论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以及对主角的人物形象和心路历程的理解。
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每组都理解了他们讨论的主题。
接下来,每个小组将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为其他小组提供回复。
第四课时:道教思想与观念在这节课中,教师将向学生介绍道教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帮助学生了解道教的核心概念,例如道、禅、符、仙等。
教师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这些概念,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道教思想。
第五课时:生动化学习这节课将提供一些小组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和道教思想。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制作符咒的工作坊,了解符咒的用途和制作方法。
教师也可以组织室外活动,例如远足、观察大自然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并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静默。
第六课时:综合学习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和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思考。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检验学生对故事和道教思想的理解是否到达预期的目标。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理解并思考文章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我与地坛》中象征、暗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理解并思考文章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丰富修辞手法。
2. 深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深刻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并欣赏文中的精彩片段。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母爱、生活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我与地坛》的特殊意义。
2. 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 问题探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等。
4.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并欣赏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母爱,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人生哲理,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我与地坛》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体验进行复习。
2. 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回忆与地坛的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析文章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3.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母爱的深情描绘。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1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篇1教学设计理念解读《我与地坛》《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解读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生命话题材的文章,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
现实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张海迪、海伦·凯特等勇敢挑战生命的人物,所以对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叙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结合高中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现实,及其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态度与表现,我想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明白: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地生活。
痛苦,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惟一方式。
痛,并快乐地活着。
……总之,给学生一点关于痛苦的哲学观点,给他们自以为痛苦的高中生活铺垫一点理论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为数众多的散文学习,熟练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本身也不会构成学习的难度。
而关键在于“景为什么能成为情的依凭所在?”这个问题。
学生在解读《我与地坛》时,可能会对地坛为什么能给予作者生命的启示这里形成阅读障碍,一方面是因为地坛包蕴的历史内涵与人文精神本身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此造就了学习中的难点,教学过程要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关注。
《我与地坛》教案7篇
《我与地坛》教案7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简介贝多芬: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而后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9篇)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9篇)我与地坛篇1刘星河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2、理解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的情味。
3、品味评价作者沉静、抒情的语言。
4、通过学习,培养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父母的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在地坛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2)在理解文意、分析思路、揣摩语言等方面释疑解难。
2、难点:(1)理解文中母亲给作者的生存的启发。
(2)领会本文饱含感情,又充满哲理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读导入1、(听音乐《命运交响曲》)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他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最强音。
古今中外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厄运、奋起拼搏成为生活强者的人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近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等。
还有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暗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些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注释。
《我与地坛》教案-5
《我与地坛》教案【精华】《我与地坛》教案四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2、增强学生直面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体验探究式学习的乐趣3、学习作者的预言教学重点: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教学方法:师生讨论,领悟、鉴赏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今天同学们穿的衣服好漂亮,请穿红衣服的女同学谈谈,今天为什么穿这样的衣服?(以衣服的选择和心情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史铁生与地坛)二、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解释词语:宿命心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解释)三、课文研读:1、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⑴史铁生为什么选择了地坛?明确: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生命荒芜地坛的特点: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史铁生选择地坛是因为他们相似,还因为地坛“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⑵地坛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⑶不衰败的表现?明确:“蜂儿”、“蚂蚁”、“瓢虫”、“露珠”的活动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处处有生命的律动)2、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3、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作者对地坛的描绘,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教学步骤】1. 教师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章:作者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学成就,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作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与地坛的关系,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情感。
【教学步骤】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文学成就。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关注作者与地坛的关系。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作者和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分析课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描绘,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对地坛的描绘,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绘,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课文阅读,体验作者对地坛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 体验作者对地坛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2.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阅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感受作者对地坛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我与地坛(节选)一、识作者轮椅上的文坛硬汉——史铁生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
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1998年初史铁生因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
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①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译本在国外出版。
[伴读] ①对强者而言,磨难也能成为礼物。
二、知背景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1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②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
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伴读] ②实际上,他比所有拥有双腿的人,都要更加健全,也更加崇高。
三、拓知识1.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③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
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伴读] ③很多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坛。
2.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方向。
④[伴读] ④倘若你觉得人生幸运,那么,你应该读读史铁生。
倘若你觉得人生充满不幸,那么,你也一定要读读史铁生!四、理基础1.记字音①荒芜.(wú) ②剥蚀.(shí) ③琉.璃(liú) ④淡褪.(tuì) ⑤坍圮..(tān pǐ) ⑥玉砌.雕栏(qì) ⑦亘.古不变(ɡèn) ⑧撅(juē) ⑨捋.麻绳(lǚ) ⑩蝉蜕.(tuì) ○11窸窣..(xī sū) ○12颓.墙(tuí) ○13嘈.杂(cáo) ○14灼.烈(zhuó) ○15倔强..(jué jiàng) ○16熨.帖(yù) ○17隽.永(juàn) ○18教诲.(huì) ○19譬.如(pì) ○20祈.祷(qí) 2.识字形①⎩⎨⎧祷(dǎo )祷告畴(chóu )平畴 ②⎩⎨⎧辙(zhé)车辙澈(chè)清澈③⎩⎨⎧猝(cù)猝然淬(cuì)淬火 ④⎩⎨⎧恪(kè)恪守络(luò)联络 3.辨词义(1)坚忍·坚韧 [辨词] “坚忍”,强调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
多用来指人(意志)。
“坚韧”,坚固有韧性,既可形容人,也可指物。
[选词] ①黄杨木质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泽湿润,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
②2019年春节前夕,新春走基层报道组走进潜水班,穿上重型潜水装具,走入冰冷河水中,体验和感受陆军潜水兵的坚忍和担当。
(2)祈求·乞求[辨词] 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多指精神方面的心理活动。
乞求:请求给予。
多指要求物质方面的施舍,也用于请求别人的宽恕等。
[选词] ①腊八是古人拜祭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重要日子,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②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再度向美国和欧盟强硬喊话,表示不会为了乞求援助而放弃他的扫毒政策。
4.积成语[语境呈现]①家国情怀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多少文人墨客把它久久吟咏歌颂。
②先民以精卫填海的意志开疆拓土,其坚忍不拔....的精神为后代子孙所景仰。
③在我国有许多寺庙历经沧桑....,风雨剥蚀,已变得斑驳陆离。
④他因为嗜赌酗酒,弄得声名狼藉....。
⑤霹雳虽然只击倒一人,但更多的人被吓得失魂落魄....。
⑥这篇游记写得很生动,我读了以后身临其境....一般。
[释义]①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连续不断。
②坚忍不拔: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③历尽沧桑:比喻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
④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⑤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⑥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了某种切身感受。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文本构建结构图示主旨归纳这篇散文通过写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写母亲,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及他所体悟到的母爱。
透过这些朴实、纯净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史铁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净的思想和深切的感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考。
任务探究任务探究一地坛,永远的精神家园——分析“地坛”的意义任务导引地坛,安静祥和、与世无争地伏在那个角落里,默数这个城市的花开花谢,倾听着过客的悲欢离合;被遗忘,或者偶尔又被想起。
史铁生通过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地坛,成为他永远的精神家园。
任务设计1.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答案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
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
2.课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写地坛,一部分写母亲,二者有什么关联?要抓住二者的相同点,再从对作者的启发上思考作答。
答案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
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3.地坛中卑微的草木昆虫及园子的状态如何?它们分别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这是由物及人、触景生情的一种写法。
答案(1)草木昆虫的状态: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丽。
启示: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活下去。
(2)园子的状态:荒芜但并不衰败。
启示:人残废但心不能颓废,人活着就应活得灿烂。
4.(拓展延伸)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结合地坛在史铁生人生中的意义,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
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
答案(示例)(1)命若地坛,勘破天机成大道;笔耕天国,感怀地母著新篇。
(2)地坛里顿悟,清平湾不再遥远;困厄中历练,合欢树永世流芳。
任务探究二写给母亲的忏悔之歌——赏析地坛里的母亲形象任务导引如果说地坛是用来安慰人的心灵、引导作者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那么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
母亲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心里的轮椅上站起来;母亲去世之后,又成了儿子心中不倒的丰碑。
任务设计1.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概括要力求全面准确。
答案(1)隐忍宽容的形象。
容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最辉煌的时候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但却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
(2)倔强坚韧的形象。
母亲为了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默默注视着儿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用她那坚韧的性格感染着自己的儿子。
(3)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母亲。
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并且思想深刻,考虑长远。
(4)体贴关怀的形象。
母亲心思细腻,注重每个细节;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每次我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她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寻找,坚持不懈。
2.本文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的?答案(1)行动描写。
写母亲默送儿子去地坛、翘首伫望、焦急地寻找以及一时找不到“我”时的步履茫然而急迫……在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显示母爱的伟大,使人难以忘怀。
(2)心理描写。
借“我”之口,直接写母亲的心理活动,她对残疾儿子不断地“暗自祷告”“自我安慰”,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这些直接的心理描写,把深挚的母爱写得感人肺腑。
(3)侧面烘托,文中反复抒写“我”对母亲的思念、痛悔之情难以遏制,从侧面烘托出母爱动人的力量。
3.(拓展延伸)请分别概括下面文段中“母亲”的形象。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②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
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
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胡适《我的母亲》答案(1)勤劳质朴,吃苦耐劳。
(2)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理解、体谅、包容儿子。
(3)严厉并会科学地管教儿子,能保护儿子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