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

合集下载

梁实秋《过年》

梁实秋《过年》

过年梁实秋①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

炕桌上呼三喝六,没有孩子的份。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

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

“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

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

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

大年初一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

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

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

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

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

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②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

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

”日上三竿,骡子轿车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奉命到几家最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

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

否则一声“请”,便得升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

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③民国前一两年,我的祖父母相继去世,家里由我父亲领导,在家庭生活方式上作维新运动,革除了许多旧习,包括过年的仪式在内。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分装四个圆笼,除夕挑到家中,自己家里也购备一些新鲜菜蔬以为辅佐。

梁实秋烧饼油条读后感

梁实秋烧饼油条读后感

下午,偷一点闲,把冰冷的脚泡在温热的水里,翻开《雅舍菁华》,感觉一下子惬意满足到了极致。

随手翻到的一篇是《烧饼油条》。

梁实秋先生中年到台湾,台湾与北京不止是南国北国,而且还隔着一道海峡,生活、饮食习惯自然别如霄壤,对生长生活在北平的他来说,离家的日子想起家乡的小吃,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台北也有烧饼油条,但毕竟不是北京的款式和味道,偶尔吃到不那么正宗的却也聊胜于无,大感安慰,但终究难以释怀。

就如作者所述:“扳开螺蛳转儿,夹进麻花儿,用手一按,卡吱一声麻花儿碎了,这一声响就很有意思,如今我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

”在怀念和回忆里的这单调的一声,在作者耳里一定妙如韶乐吧,所以“如今我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一句就略显悲凉。

看到这“卡吱”一响,我也想起了家里平日楼周边那些早点摊,也有烧饼夹油条的,刚出锅的油伞子,往烧饼里一塞,就是一阵噼里啪啦,听着就有胃口。

伞子酥脆,外壳涂着一层蜂蜜芝麻的烧饼外焦心儿软,一副下肚,总是满足得不得了,常常是上牙床被磨破了也不知觉。

所谓油伞子,就是形状像小栅栏似的油条,上下两端封口,中间一柱柱的,被塞进烧饼的瞬间,小栅栏就会被拦腰折断,甚至粉碎,可见它的酥脆。

我们那儿还有一种杠油条,大大的,趁着刚炸得焦香,往豆浆或胡辣汤里一按,软里透着丝丝的焦,真是美得很。

每次回家我总会去吃,虽然小摊不那么干净,可真要是换了一尘不染的餐馆,恐怕还吃不出那个味儿,只有坐在小板凳上,听老板收钱叫卖,才有感觉。

杠油条还有另一种吃法:倒一碗开水,放上足足几大勺白糖,将刚买来的杠油条泡在水里,顿时油花浮满水面,经过糖水浸过的油条,甜香软糯,吃完后剩下的一大碗糖水,被油条泡过恰恰也格外香甜,一饮而尽,跑出去玩儿一上午也不觉得饿。

这是我上小学前的早点,也是那时的家庭常见的吃法。

想来我已有20多年没这样吃过,因为现在的早餐有太多选择,而且知道那种糖和油脂的堆积也不甚健康。

有时也想再试试这种吃法,但总是没有付诸实践,其实也有点怕再也吃不出童年的味道而抹掉这么满口留香的记忆。

梁实秋:味至浓时即家乡

梁实秋:味至浓时即家乡
饺子 锅巴 豆腐 烧羊肉 菠菜 龙须菜
鸽 味精 豆腐干风波 康乃馨牛奶 关于苹果 由熊掌说起 千里莼羹 未下盐鼓酪 粽子节 面条 狗肉 烧饼油条
窝头 炸活鱼 大菜 《饮膳正要》 读《媛珊食谱》 读《中国吃》 再谈“中国吃” 读《烹调原理》 记日本之饮食店 吃在美国 “麦当劳”
梁实秋:味至浓时即家乡
西施舌 火腿 醋溜鱼 烤羊肉 烧鸭 狮子头 两做鱼 炝青蛤 生炒鳝鱼丝 酱菜 水晶虾饼
汤包 核桃酪 铁锅蛋 瓦块鱼 溜黄菜 酸梅汤与糖葫芦 锅烧鸡 煎馄饨 核桃腰 豆汁儿 芙蓉鸡片
乌鱼钱 韭菜篓 蟹 炸丸子 佛跳墙 栗子 海参 满汉细点 菜包 糟蒸鸭肝 鱼翅
茄子 莲子 白肉 干贝 鲍鱼 咖喱鸡 烙饼 笋 黄鱼 八宝饭 薄饼

月是故乡明——梁实秋乡愁散文产生的原因

月是故乡明——梁实秋乡愁散文产生的原因

31 —
维普资讯


月是故 乡明——梁 实秋 乡愁 散文产生 的原因
月 是 故 乡 明
梁 实秋 乡愁散 文产 生 的原 因
杨 梅
( 尔多斯教 育 学院 , 鄂 内蒙古 鄂 尔 多斯 070 ) 10 0
梁 实秋 台湾被誉 为 一代 文学 大师 。他 在 离
开 大 陆后 , 写 了 大 量 的 乡 愁 散 文 。 在 他 的 笔 下 , 抒 长 于乱 世 。 中 年 时 , 由于 战 乱 , 实 秋 四处 奔 走 , 梁 从
独特 的乡愁 文 化。舒兰 的 < 乡色酒》 余光 中的《 、 乡 愁》 莹 子的< 、 白茸 》 李春 生 的《 月 的望》 纪 弦 的 、 无 、 《 片槐 叶》 李 佩 的微 < 一 、 井水 》 林 海音 的 < 南 旧 、 城 事》 於梨华的< 、 梦回青 河》 …在 这些作 家的笔下 , … 山水云月 , 鸟草虫 , 花 都成 了赖 以抒 情 的依 托 , 都不 可避免地打下 了“ 怀乡” 的烙 印。文化来 自一处 , 血

台湾 乡愁文化 的影响
的凄凉处境。“ 过年时 须要在 家乡里才 有味道 。羁
在人类 的感情 领 域 , 基本 , 原 始 的就是 亲 最 最 情 与乡情。炎黄子孙不管 到 了哪 里 , 的心 总难 忘 他 故土 , 怀念 故 园。台湾 长期 与 大陆 隔绝 , 活在 那 生 里的 同胞 久 怀思 乡之 痛。他 们 寻 根追 源 , 祭 祖 遥 先, 代代相传 , 萦绕着对 家乡故土 的思念 , 对祖 国大 陆的 向往 , 种长期积淀的 民族 心理 就形成 了台湾 这
点:

平到台湾。他有 二女 一子 , 台后 , 人 只有 小 女儿 梁 文苗在身边 , 女 儿梁 文茜 和儿 子梁 文祺 在 大陆 。 大 梁实秋到台湾后一去就是三 十年 , 一直 没有 回过 大 陆。骨肉分离 , 亲情 难 聚 , 自是痛 楚。《 北平 年 景》

《雅舍谈吃》——梁实秋

《雅舍谈吃》——梁实秋

《雅舍谈吃》——梁实秋豆汁儿豆汁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就好像说鸡蛋的时候鸡子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若没有这个轻读的语尾,听者就会不明白你的语意而生误解。

胡金铨先生在谈老舍的一本书上,一开头就说,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

这话一点儿也不错。

就是在北平,喝豆汁儿也是以北平城里的人为限,城外乡间没有人喝豆汁儿,制作豆汁儿的原料是用以喂猪的。

但是这种原料,加水熬煮,却成了城里人个个欢喜的食物。

而且这与阶级无关。

卖力气的苦哈哈,一脸渍泥儿,坐小板凳儿,围着豆汁儿挑子,啃豆腐丝儿卷大饼,喝豆汁儿,就咸菜儿,固然是自得其乐。

府门头儿的姑娘、哥儿们,不便在街头巷尾公开露面,和穷苦的平民混在一起喝豆汁儿,也会派底下人或者老妈子拿沙锅去买回家里重新加热大喝特喝。

而且不会忘记带回一碟那挑子上特备的辣咸菜,家里尽管有上好的酱菜,不管用,非那个廉价的大腌萝卜丝拌的咸菜不够味。

口有同嗜,不分贫富老少男女。

我不知道为什么北平人养成这种特殊的口味。

南方人到了北平,不可能喝豆汁儿的,就是河北各县也没有人能容忍这个异味而不龇牙咧嘴。

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

二在烫,只能吸溜吸溜的喝,不能大口猛灌。

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

越辣越喝,越喝越烫,最后是满头大汗。

我小时候在夏天喝豆汁儿,是先脱光脊梁,然后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

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己。

有一年我路过济南,在车站附近一个小饭铺墙上贴着条子说有“豆汁”发售。

叫了一碗来吃,原来是豆浆。

是我自己疏忽,写明的是“豆汁”,不是“豆汁儿”。

来到台湾,有朋友说有一家饭馆儿卖豆汁儿,乃偕往一尝。

乌糟糟的两碗端上来,倒是有一股酸馊之味触鼻,可是稠糊糊的像麦片粥,到嘴里很难下咽。

可见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勉强不得。

薄饼古人有“春盘”之说。

通俗编.四时宝鉴:“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盘即后来所谓春饼。

春天吃饼,好象各地至今仍有此种习俗。

我所谈的薄饼,专指北平的吃法,且不限于岁首。

《北平年景》阅读答案

《北平年景》阅读答案

《北平年景》阅读答案《北平年景》阅读答案北平年景●梁实秋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

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

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

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

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

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

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

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都在香烟缭绕之中。

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

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

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

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一一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

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

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

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是为“压岁”。

新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

房梁上有“对我生财”的横披,柱子上有“一入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

北平年景

北平年景

年景□梁实秋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而所谓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上无双亲,下无儿女,只剩下伉俪一对,大眼瞪小眼,相敬如宾,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

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

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

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

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

家中大小,岀出进进,如中风魔。

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

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在香烟缭绕之中,享用蒸裡。

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

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

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

一锅纯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内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悖悖”。

城里人也把煮悖悖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悖悖,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

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悖悖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

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

描写过年习俗的名家名篇

描写过年习俗的名家名篇

描写过年习俗的名家名篇一、篇一:文/鲁迅《年》今年上海的过旧年,比去年热闹。

文字上和口头上的称呼,往往有些不同:或者谓之“废历”,轻之也;或者谓之“古历”,爱之也。

但对于这“历”的待遇是一样的:结账,祀神,祭祖,放鞭炮,打马将,拜年,“恭喜发财”!过年而不停刊的报章上,也已经有了感慨;但是,感慨而已,到底胜不过事实。

有些英雄的作家,也曾经叫人终年奋发,悲愤,纪念。

但是,叫而已矣,到底也胜不过事实。

中国的可哀的纪念太多了,这照例至少应该沉默;可喜的纪念也不算少,然而又怕有“反动分子乘机捣乱”,所以大家的高兴也不能发扬。

几经防遏,几经淘汰,什么佳节都被绞死,于是就觉得只有这仅存残喘的“废历”或“古历”还是自家的东西,更加可爱了,那就格外的庆贺一这是不能以"封建的余意”一句话,轻轻了事的。

叫人整年的悲愤,劳作的英雄们,一定是自己毫不知道悲愤,劳作的人物。

在实际上,悲愤者和劳作者,是时时需要休息和高兴的。

古埃及的奴隶们,有时也会冷然一笑。

这是蔑视一切的笑。

不懂得这笑的意义者,只有主子和自安于奴才生活,而劳作较少,粗失了悲愤的奴才。

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噓”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二、篇二:文/老舍《北京的春节》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

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一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梁实秋的饺子读后感

梁实秋的饺子读后感

梁实秋的饺子读后感《饺子》是梁实秋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饺子这一中国传统美食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和家庭的深情眷恋,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对家乡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饺子”这一传统美食作为切入点,展现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他用“饺子是中国人的食物,不是中国人的食物,是中国人的心灵”这样的语言,表达了对饺子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包的饺子,那种温馨和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

接着,作者通过对包饺子的过程和技巧的描写,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他说“包饺子是一门艺术”,“包饺子是一门手艺”,这表达了对包饺子这一传统技艺的尊重和珍视。

这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年味,想起了妈妈教我包饺子的情景,那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让我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

最后,作者通过对吃饺子的场景和意义的描写,展现了对家庭的眷恋和对团圆的渴望。

他说“饺子是中国人过年的象征”,“饺子是中国人的年糕”,这表达了对吃饺子这一传统习俗的尊重和珍视。

这让我想起了家乡的年夜饭,想起了和家人团聚吃饺子的场景,那种温馨和幸福的感觉让我感到无比感动和激动。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我对家乡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明白了饺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和记忆的载体;我明白了包饺子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传统和文化的传承;我明白了吃饺子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家庭和团圆的象征。

因此,我深受感动,对家乡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会继续传承和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让饺子这一美食成为我心中永远的记忆和情感的寄托。

愿家乡的年味永远存在,愿传统文化永远传承!。

佛跳墙--梁实秋

佛跳墙--梁实秋

佛跳墙--梁实秋佛跳墙的名字好怪.何物美味竞能引得我佛失去定力跳过培去品尝?我来台湾以前没听说过这一道菜.心读者文摘冲(一九八三年七月中文版)引载可巨的一篇短文《佛跳墙》,据她说佛跳墙“那东西说来真罪过,全是荤的,又是猪脚,又是鸡.又是海参、蹄筋,炖成一大锅。

……这全是广告味头,说什么这道菜太香了,香得连佛都眺墙去偷吃了。

”我相信她的话,是广告味头,不过佛都跳墙.我也一直的跃跃欲试。

同一年三月七日C青年战士报》有一位郑木金先生写过一篇《油画家杨三郎祖传菜名闻艺坛—佛跳端耐人寻味》.他大致说:“传福州的佛跳端……在台北各大餐馆正余的佛跳绪已经品尝不到了。

……佩尔在一般乡间家庭的喜挂里也会出现此道台湾名菜,大都以芋头、鱼皮、排骨、金针菇为主要配料。

其实源自福州的佛眺墙,配料极其珍贵。

杨太太许玉燕花了十多天闲工夫才能做成的这道菜,有海参、猪蹄筋、红枣、鱼翅、鱼皮、栗子、香菇、蹄膀、筋肉等十种昂贵的配料.先熬鸡汁,再将去肉的鸡洲一和这些配料予以慢工出细活的好几遥煮法.前后计时将近两星期·一已不再是原有的各种不同味道.而合为一味。

香醉甘美,齿颊留香,两三天仍回味无穷。

.这样说来.佛跳墙好像就是一锅煮得稀巴烂的高级大杂烩了.北方流行的一个笑话,出家人吃斋茹素,也有老和尚忍耐不住想吃荤腥.暗中买了猪肉运入僧房,乘大众入MR94纳肉于釜中,取佛堂琳利之蜡烛头一谁,轮番点燃绪烛头于釜下烧之。

恐香气外溢.乃密封其釜使不透气一罐蜡烛头于一夜之间烧光.细火久炯,而釜中之肉烂央。

而且酥软昧胶,通异寻常。

戏名之为“蜡头炖肉’。

这当然是笑话,但是有理。

我没有方外的朋友。

也没吃过蜡头炖肉,但是我吃过“坛子肉’。

坛了就是瓦钵,有盖,平常做储食物之用。

坛子不19大,高半尺以内最宜。

肉及佐料放在坛子里,不需加水.密封坛盏.文火慢炖,稍加冰箱。

抗战时在四川,冬日取暖多用炭盆,亦颇适于做坛子肉,以坛t定盆中:烧一大盆缸炭,坐坛子于炭火中而以灰筱炭,使徐徐燃烧,约十小时后炭末尽成烬而坛子肉熟矣。

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故园情结

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故园情结

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故园情结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故园情结梁实秋生于乱世长于乱世。

他原名治华,祖籍河北沙河,1903年1月6日生于北京。

1915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国,先后就学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1926年回国,由于战乱,梁实秋四处奔走,从北平到青岛,从青岛到广州,从广州到四川,再从四川到北平,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1948年梁实秋从北平移居台湾。

二女一子,只有小女儿梁文蔷随他入台,大女儿梁文茜和儿子梁文骐留在大陆。

梁实秋到台湾后一去就是三十年,一直没有再回过大陆。

山川阻隔,骨肉分离,飘泊旅,因此在梁实秋的散文作品里,浓烈的故园之思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思乡和念旧,是梁实秋散文情感的主旋律。

他的这份乡愁到了晚年越是热烈,因思乡心切,他一会儿想喝北京的豆汁儿,一会儿又想吃故乡的栗子,可由于两岸未实行三通,这些均成泡影。

梁实秋几乎有半数的散文小品都是念旧之作,他的好友、旧交、文坛故人、亡妻,都如生地出现在他的作品里。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对家乡和往事固执的怀念,就形成了梁实秋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

“过年时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

旅凄凉,到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心情?”晚年的梁实秋是一个典型的漂泊无依的老人,得了严重的“思乡病”。

对故园强烈的思念使得梁实秋提笔写下了大量的带有浓郁思乡情结的文章,《雅舍谈吃》即是代表。

《雅舍谈吃》所写的都是作者 30 多年前足迹所至的大陆生活,即北平、上海、青岛、武汉、重庆和广州等地当年的美食,尤其是对于北平四时八节的`饮食风尚,名楼饭庄的佳肴名厨,街头巷尾的零食小吃,不断流露出赞赏之情,寄托着对故土家乡的眷恋和向往。

作者曾说:“偶因怀乡,谈美食以寄兴。

”道出了写作的真意。

事实上,也确实是“借一饮一啄,品味久历人生,回首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著文谈吃以遣怀寄兴来过瘾,作一番回乡的梦和精神漫游。

梁实秋生长在北京,凡是与北京有关系的,他讲起来无不如数家珍,且充满了一脉深情。

梁实秋《北平年景》品鉴

梁实秋《北平年景》品鉴

北平年景――梁实秋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而所谓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上无双亲,下无儿女,只剩下伉俪一对,大眼瞪小眼,相敬如宾,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祭灶过后,年关在你迩。

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

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

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

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

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

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

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在香烟缭绕之中,享用蒸* ;,这时节孝了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

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

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

一锅纯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内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

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

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

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

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拜年

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拜年

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拜年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拜年引导语:“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下文是有关梁实秋先生《雅舍小品》中的《雅舍》与《拜年》原文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雅舍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过年梁实秋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阅读理解答案

“过年梁实秋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阅读理解答案

“过年梁实秋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阅读理解答案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过年梁实秋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

炕桌上呼三喝六,没有孩子的份。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

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

“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

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个桃脯蜜枣沾上一层灰尘。

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

大年初一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锅子、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

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

芥末堆素面筋,十香菜,比较的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

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煎熬()桃脯()番薯()罄()腌白菜()咸疙瘩()芥末()饽饽()2.文段写的是除夕守岁,共写了几件事?请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段的第二句:“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

”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的“我”不能领略过年给祖上叩头的含义,想想看,在这个仪式中寄托着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三个“满”字,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段是作者回忆幼时过年的经历,语言不乏幽默风趣,试举一两句加以分析。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烙饼》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烙饼》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烙饼》引导语:烙饼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辅之以鸡蛋、芝麻、青椒、小葱等烙制而成并深受百姓喜爱的汉族传统面食之一,可以配各种肉、蛋、蔬菜一起食用。

下文就是有关出自梁实秋《雅舍谈吃》的《烙饼》原文,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饼而曰烙,可知不是煎、不是炸、不是烤,更不是蒸。

烙饼的锅曰铛,在这里音撑,差亨切,阴平声。

铛是平底锅,通常无足无耳无柄,大小不一定。

铛是铁打的,相当的厚重,不容易烧热,可是烧热了也不容易凉,最适宜于烙饼。

洋式的带柄的平底锅,也可以用来烙饼,而且小巧灵便,但是铝合金制的锅究竟传热太快冷却也太快,控制温度麻烦,不及我们的铛。

烙饼需要和面。

和面不简单。

没有触摸过白案子,初次和面,大概会弄得一塌糊涂,无有是处。

烙饼需用热水和面,不是滚开的沸水,沸水和面就变成烫面了。

用热水和面是取其和出来软。

和好了面不能立刻烙,要容它“醒”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可长可短,看情形而定。

如果做家常饼,手续最简单。

家常饼是薄薄的,里面的层次也不须太多,表面上更不须刷油,烙出来白磁糊裂的,只要相当软和就成。

在北平懒婆娘自己不动手,可以到胡同口外蒸锅铺油盐店之类的地方去定制,论斤卖。

一斤面大概可以烙不大不小的四张。

北方人贫苦,如果有两张家常饼,配上一盘摊鸡蛋(鸡蛋要摊成直径和饼一样大的两片),把蛋放在饼上,卷起来,竖立之,双手扶着,张开大嘴,左一口、右一口,中间再一口,那简直是无与伦比的一顿丰盛大餐。

孩子想吃甜食,最方便莫如到蒸锅铺去烙几张糖饼,黑糖和芝麻酱要另外算钱,事前要讲明几个铜板的黑糖,几个铜板的芝麻酱。

烙饼要夹杂着黑糖和芝麻酱,趁热吃,那分香无法形容。

我长大以后,自己在家中烙糖饼,乃加倍的放糖,加倍的放芝麻酱,来弥补幼时之未能十分满足的欲望。

葱油饼到处都有,但是真够标准的还是要求之于家庭主妇。

北方善烹饪的家庭主妇,作法细腻,和一般餐馆之粗制滥造不同。

一般餐馆所制,多患油腻。

在山东,许多处的葱油饼是油炸的,焦黄的样子很好看,吃上一块两块就消受不了。

《拜年》(梁实秋)鉴赏开头结尾

《拜年》(梁实秋)鉴赏开头结尾

《拜年》(梁实秋)鉴赏开头结尾
拜年不知始自何时。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正月元旦,夙与盥嗽,啖黍糕,谓年年糕,家长少毕拜,姻友投笺互拜,谓拜年。

”拜年不会始自明时,不过也不会早,如果早已相习成风,也就不值得特为一记了。

尤其是务农人家,到了岁除之时,比较清闲,一年辛苦,透一口气,这时节酒也酿好了,腊肉也腌透了,家祭蒸尝之余,长少毕拜,所谓“新岁为人情所重”,大概是自古已然的了。

不过演变到姻友投笺互拜,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有人向我说:“你别自以为众醉独醒,大家的见识是差不多的,谁愿意把两腿弄得清酸,整天价在街上狼奔豕窜?还不是闷得发慌?到了新正,荒斋之内举目皆非,想想家乡不堪闻问,瞻望将来则有的说有望,有的说无望,有的心里无望而嘴巴里却说有望,望,望,望,我们望了十多年了,以后不知还要再望多么久。

人是血肉做的,一生有几个十多年?过年放假,家中闲坐,闷得发慌,会要得病的,所以这才追随大家之后,街上跑跑,串串门子,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谁还真个要给谁拜年?拜年?想得好!兴奋之后便是麻痹,难得大家兴奋一下。

”。

旅游过年:中间阶层的美好生活

旅游过年:中间阶层的美好生活

旅游过年:中间阶层的美好生活春节历来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不管身在何方,岁末时节,“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念兹在兹的情结。

正如梁实秋所言:“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1]然而,全球化进程之下,作为一种传统民俗的春节正在逐年淡化。

曾被老舍津津乐道的种种春节年俗,现如今也已不大被重视。

由农耕文明孕育的春节,本是古人在秋收之后、春耕之前,用来休闲玩乐的时节,同时也承担着维系宗法社会的家庭伦理与血缘共同体的重要功能。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春节的这一种传统意义趋向失落。

尤其对于习惯城市生活的青年群体而言,基于宗族制度的人情往来反而沦为节日的负担。

身处现代社会,春节最重要的意义或许在于可以享有一段自由支配的闲暇时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以旅游的方式度过春节假期。

经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2018春节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旅游收入4750亿元,同比增长12.6%。

[2]2018年春节,旅游过年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一、旅游的意义:休闲、抵抗与超越虽然自古便有旅人及旅行活动,但现代旅游的概念却来自18世纪末的英国。

如果说春节体现的是一种四季更迭、辞旧迎新的传统时间观,旅游的兴起则与18至19世纪资本主义扩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线性时间观密切相关。

现代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旅游呢?因为旅游的首要目的是休闲和愉悦。

农业社会的时间安排基于劳作的节奏和自然的时序。

然而,自工业革命兴起以后,为了最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益,欧洲的工业生产通过规训时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精确、理性以及标准化的时间观。

在這一过程中,工作和休闲开始两极分化,于是劳作之余的非生产性时间成为令人期待的“自由时间”。

工作的专门化和机械化,促使人们在工作之外的世界寻求激活个体生命的方式,以避免完全为工作所异化。

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撕裂成两个对立的世界,一方面是令人疲惫不堪的日复一日的工作时间,另一方面则是休闲、愉悦却短暂的自由时间。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再谈<中国吃>》范文精选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再谈<中国吃>》范文精选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再谈<中国吃>》前些时候写了一篇《读〈中国吃〉》,乃是读了唐鲁孙先生大作,一时高兴,补充了一些材料,还有劳郑百因先生给我作了笺注。

后来我又写了一篇《酪》,一篇《面条》,除了嘴馋之外也还带有几许乡愁。

有些朋友们鼓励我多写几篇这一类的文字,但是也有人在一旁“挑眼”。

海外某处有刊物批评说,我在此时此地写这样的文字是为贵族阶级的奢侈生活张目,言外之意这个罪过不小。

有人劝我,对于这种批评宜一笑置之。

我觉得置之可也,一笑却不值得。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见《史记·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所谓天,乃表示其崇高重要之意。

洪范八政,一曰食。

文子所说“老子日,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基也”,也是这个意思。

对于这个自古以来即公认为人生首要之事,谈谈何妨?人有富贵贫贱之别,食当然有精粗之分。

大抵古时贫富的差距不若后世之甚。

所谓鼎食之家,大概也不过是五鼎食。

食日万钱,犹云无下箸处,是后来的事。

我看元朝和斯辉撰《饮膳正要》,可以说是帝王之家的食谱,其中所列水陆珍馐种类不少,以云烹调仍甚简陋。

晚近之世,奢靡成风,饮食一道乃得精进。

扬州夙称胜地,富商云集,放烹调之术独步一时,苏、杭、川,实皆不出其范畴。

黄河河工乃著名之肥缺,饮宴之精自其余事,故汴、洛、鲁,成一体系。

闽粤通商口岸,市面繁华,所制馔食又是一番景象。

至于近日报纸喧腾的满汉全席,那是低级趣味荒唐的噱头。

以我所认识的人而论,我不知道当年有谁见过这样的世面。

北平北海的仿膳,据说掌灶的是御膳房出身,能做一百道菜的全席,我很惭愧不曾躬逢其盛,只吃过称羼有栗子面的小窝头,看他所做普通菜肴的手艺,那满汉全席不吃也罢。

一般吃菜均以馆子为主。

其实饭馆应以灶上的厨师为主,犹如戏剧之以演员为主。

一般的情形,厨师一换,菜可能即走样。

师傅的绝技,其中也有一点天分,不全是技艺。

我举一个例,“瓦块鱼”是河南菜,最拿手的是厚德福,在北平没有第二家能做。

【名师讲题】梁实秋《馋》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梁实秋《馋》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本一:馋梁实秋①馋,在英文里找不到一个十分适当的字。

罗马暴君尼禄,以至于英国的亨利八世,在大宴群臣的时候,常见其撕下一根根又粗又壮的鸡腿,举起来大嚼,旁若无人,好一副饕餮相!但那不是馋。

埃及废王法鲁克,据说每天早餐一口气吃二十个荷包蛋,也不是馋,只是放肆,只是没有吃相。

对于某一种食物有所偏好,对于大量的吃,这是贪得是馋,只是放肆,只是没有吃相。

对于某一种食物有所偏好,对于大量的吃,这是贪得无厌。

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

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②也许我们中国人特别馋一些。

馋字从食,兔声。

兔音馋,本义是狡兔,善于奔走,人为了口腹之欲,不惜多方奔走以膏馋吻,所谓“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

真正的馋人,为了吃,决不懒。

我有一位亲戚,属汉军旗,又穷又馋。

一日傍晚,大风雪,老头子缩头缩脑偎着小煤炉子取暖。

他的儿子下班回家,顺路市得四只鸭梨,以一只奉其父,父得梨,大喜,当即啃了半只,随后就披衣戴帽,拿着一只小碗,冲出门外,在风雪交加中不见了人影。

他的儿子只听得大门哐啷一声响,追已无及。

越一小时,老头子托着小碗回来了,原来他是要吃榅桲拌梨丝!从前酒席,一上来就是四干、四鲜、四蜜饯,榅桲、鸭梨是现成的,饭后一盘榅桲拌梨丝别有风味(没有鸭梨的时候白菜心也能代替)。

这老头子吃剩半个梨,突然想起此味,乃不惜于风雪之中奔徒一小时。

这就是馋。

③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时间。

希腊神话中之谭塔勒斯,水深及颚而不得饮,果实当前而不得食,饿火中烧,痛苦万状,他的感觉不是馋,是求生不成求死不得。

馋没有这样的严重。

人之犯馋,是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搔抓作痒,只好干咽唾沫。

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

对于家乡风味总是念念不忘,其实“千里莼羹,未下盐豉”也不见得像传说的那样迷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实秋: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
来源:人民网更新时间:[ 2017-02-07 09:23:00 ]
[摘要]所谓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上无双亲,下无儿女,只剩下伉俪一对,大眼瞪小眼,相敬如宾,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
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

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而所谓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上无双亲,下无儿女,只剩下伉俪一对,大眼瞪小眼,相敬如宾,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北平(编者著:1928—1949年,北京称作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祭灶过后,年关在你迩。

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做一年一度的大擦洗。

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

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

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地装着送上门来。

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

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

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

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

新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

房梁上有“对我生财”的横批,柱子上有“一入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

墙上本来不大干净的,还可以贴上几张年画,什么“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可以收补壁之效。

自己心中想要获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

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的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花。

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

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闹的多,买东西的少。

赶着天晴雪霁,满街泥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

“喝豆汁儿,就咸菜儿,琉璃喇叭大沙雁儿”,对于大家还是有足够的诱惑。

此外如财神庙、白云观、雍和宫,都是人挤人,人看人的局面,去一趟把鼻子耳朵冻得通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