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身临其境

合集下载

如何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如何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如何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务必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把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现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1. 引入新知生活化在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就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提问“同学们在家会骑自行车吗?你知道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吗?如果做成长方形的行吗?为什么?”这样引入新知,学生就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中秋节那天妈妈买来4个大月饼?送给爷爷和奶奶,请问:“平均每人能分到几个?”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

教师接着说那天买月饼的人很多,而且月饼又很少,妈妈买到2个大月饼。

请问:“这时爷爷和奶奶平均分到几个月饼?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

教师继续接着说:假如妈妈只买到1个大月饼,那爷爷和奶奶平均分到多少个月饼?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这时许多学生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

教师进一步追问:“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

此时,一个新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渴望。

2. 例题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儿童亲身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课题方案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课题方案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教学成效课题研究方案一、问题的提出小学数学为一门基础课,其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常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学习起来枯燥乏味。

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的心理,随之会产生厌学情绪。

要改变这一状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力就明显呈下滑趋势。

要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老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变被动、疲倦的学习为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

孔圣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想让学生“乐之”,则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凡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者,则会全神贯注地学习,千方百计地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

”反之,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丧失了信心就没有学习效率,成绩下降。

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去诱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人体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的兴趣就会得到有效的保护,形成一种教与学的需求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全面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目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兴趣发展的动力,从而不断地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他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欢乐、主动地学习,体验数学的快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成效。

三、研究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策略,并服务于教师的数学教学。

3、通过课题研究,使小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的喜悦,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数学的综合素养。

数学听课心得体会(30篇)

数学听课心得体会(30篇)

数学听课心得体会(30篇)数学听课心得体会(精选30篇)数学听课心得体会篇1听了这五堂数学课,让我感受颇深,有年龄大的老师,也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他们的课有太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下面我就谈一下听了这几课以后给我的启发一、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具有语言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语言要做到严谨简练,并且要具有亲和力,对孩子要多表扬,多鼓励。

王老师虽然是一名男教师,但语言很轻柔,很具有亲和力,他儿童化的语言一直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及时的表扬孩子,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刘老师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其语言已经做到了严谨简练。

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应时刻注意的一点。

二、数学源于生活,最后必须要回到生活当中。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如果脱离实际来学知识的话,其学习的意义不大。

所以在数学课上,必须让学生知道在现实中的应用。

这几位老师在讲课的最后,都会把今天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也是我以后课堂上应该做的。

三、教师灵活的教育机智,在巩固练习环节,翟丽华老师反馈纠正及时,分解了题的难度。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

总之,这几位老师的课基本功过硬,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综合魅力,很值得我学习。

今后一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在教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长乐路小学,听了赵文渊老师的一节植树问题。

这节课通过几个环节的活动,让学生感知数与间隔的关系。

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的特点自主探究,你是园林工人应怎样做?最后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

在练习中,着重逆向思维完成练习,通过课件体现知识的探究过程。

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教师过多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任务没有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

浅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摘要】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长期以来从事数学教学的老师来说,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文章通过笔者在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领会,从构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习动机、优化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具体的看法一【关键词】学习数学;兴趣: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愉快地学好数学,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热点和难点: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内因,占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都必须通过学生主体才能发挥作用。

学牛一旦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思维活跃,自觉性增强,效率提高,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挖掘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因素,充分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疑、创造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一、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表明:学生在气氛沉闷的环境中学习,是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状态接受知识的,心理状态不佳,没有自主性,也就不可能有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行为,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但是,当学生具有轻松愉快学习环境和氛围的时候,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以愉快的心境学习,发挥自主性,充分发挥其潜力、潜能,才能学会知识。

因此,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应该做到构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微笑教学,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共同学习者、探索者和倾听者。

关爱学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喜悦的心情上好每一节课一尽可能减少统一要求,容忍学生的不同意见,甚至鼓励学生尝试错误。

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理解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表现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和机会,使学生能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去行动、去讨论。

创造性的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从而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论在什么阶段,培养学生学习动机都是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水平,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水平。

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注重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协助学生理解自我,建立信心。

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水准的发展。

所以,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动手水平,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诚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尚少,但教师如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三方面试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升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要走多少步,量一量自己每步多少米,然后计算自己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

小学数学学习沉浸式体验效果爆棚

 小学数学学习沉浸式体验效果爆棚

小学数学学习沉浸式体验效果爆棚小学数学学习沉浸式体验效果爆棚在当今教育领域,数学学习被认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学习的效果,教育界开始应用沉浸式体验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学习沉浸式体验方法的实施效果及其潜在优势。

一、沉浸式体验教学方法沉浸式体验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营造沉浸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知识的方法。

通过虚拟实境、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不仅理解数学问题和概念,还能在实践中运用和体验。

二、沉浸式体验教学的具体实施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画面、音效等手段,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2. 虚拟实境技术:借助计算机或虚拟现实设备,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实际情境相似的虚拟环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和实践。

3. 实地考察与角色扮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实际场所,如商场、公园等,让他们在观察和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并通过角色扮演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 互动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互动参与,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沉浸式体验教学的优势1. 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和参与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沉浸式体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应用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角色扮演,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4. 增强记忆效果:学生在沉浸式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加深记忆和理解。

5. 促进情感发展:通过情境的创设和互动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积极体验,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沉浸式体验教学的应用案例1. 小学数学角色扮演:学生在实地考察商场的情境中,扮演消费者、收银员等角色,通过购物计算和找零等实践,深入理解货币和数学运算的概念。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即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会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所以,新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关注生活,感受发现数学问题;体验生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实践探究,提高发展数学能力;应用创造,发挥数学应用价值,展示数学神奇魅力。

一、创设数学情境,感受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感受发现数学问题。

如一年级小朋友上学的第一堂课就是《认识我们的校园》,带着他们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学校有几个大花坛,几块草坪,几棵树,几幢教学楼……在观察中,学生通过数一数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有序思考,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初步感知10以内的数。

这样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数学的存在,学生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自然产生亲切感,不但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而且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也有利于学生理解领会,同时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二、体验生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说的是教学活动中不能把数学知识简单地呈现传授,而应通过创设情境、挖掘梳理已有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

身临其境、深度学习——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身临其境、深度学习——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身临其境、深度学习——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摘要:数学知识是人们对生产与生活的提炼与总结,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但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合适的情境中。

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采用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进而提高教与学的成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运用策略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具有一定可视性、或者可操作性的情境,以充实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反应,能更深入的学习和感悟。

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开展情境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小学生年龄小,对理论性比较强的数学知识缺乏直观的感知,这就需要具体、直观的情景作为学习的媒介,实现身临其境的教学过程。

另一方面数学知识的本质是对生活与生产的抽象加工,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情境中能实现感同身受的教学成效。

一、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是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完成的目标,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论性、逻辑性比较强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提不起兴趣。

针对这一情况,需要教师能结合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这一兴趣爱好,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津津有味的故事情节中,能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为接下来的深入教学奠定基础。

对于故事情境的创设,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与故事有关的动画片、纪录片、图片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布置有趣的故事情境。

对于故事的内容要与教师所要讲解的知识结合起来,还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例如,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节知识点的讲解,教师要避免用“题海战术”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而是能与一年级学生喜爱的绘本故事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选择《小鸡卡梅拉》来创设故事情境。

教师可以结合故事情节,借助计算机软件,将几个重要故事动画人物设计在一个鸡窝里,设计的故事情节是卡门带着几个小鸡外出寻找过节的食物,还有两只小鸡在卡梅丽多的带领下留在鸡窝中。

数学心得感受100字左右(精选8篇)

数学心得感受100字左右(精选8篇)

数学心得感受100字左右(精选8篇)数学心得感受100字左右篇1我校举行了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培训,经过集中和分散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对我今后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实现教学最优化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下面就根据我自己这次的培训学习谈点心得体会。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也在不断地整编。

新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研究知识之间的整合;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新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得出有关结论。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一方面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又为我们教师指明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新教材有它的新理念、新方法。

我们要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新教材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

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活用教材。

通过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要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

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

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论文

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论文

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在于以兴趣激发动机,促进思维和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至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善于激发表扬和鼓励学生,逐步培养浓厚的兴趣。

一般地,兴趣的激发培养主要通过学校、家庭等途径,采用多条途径综合培养模式,以学校教学为主,同时辅之积极有效的家庭活动。

一、学校教学中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很大关系,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要求我们“寓教于乐”、“教学有方”,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

(一)从培养师生间的感情入手,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有恰当的教学方法、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外,微笑往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每当我面带微笑走进教室上课时,学生也以同样的微笑回报我,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瞬间拉近了,学生紧张的情绪减少了,和蔼的语言打动了学生,大家都乐意和我交流、研究和讨论。

从而消除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地位,有的只是一个大姐姐在和他们一块学习,一块交流,做他们的好朋友、好伙伴。

教师的微笑,能感染学生,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能打开学生的心扉。

微笑可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可增加师生的情谊,可使学生“爱屋及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多看、多动手、多体会,以加强数学的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直观、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实物很感兴趣,能在人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通过直观实物来了解、说明数学概念、性质和公式等,不仅能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将抽象的学习知识,寓于学生的乐趣之中,寓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之中。

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深信不疑、记忆深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奇幻森林在森林中探索数学的奥秘

数学奇幻森林在森林中探索数学的奥秘

数学奇幻森林在森林中探索数学的奥秘数学奇幻森林:在森林中探索数学的奥秘数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为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隐藏的规律和奥秘。

然而,对许多人来说,数学并不总是那么有趣和吸引人。

为了改变这种观念,一群热爱数学的教育家和创新者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数学奇幻森林。

数学奇幻森林是一个以数学为主题的互动教育项目,旨在通过游戏和探索,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它的理念是将学习与娱乐相结合,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数学奇幻森林中,你将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充满了神奇的生物、神秘的景观和令人惊叹的数学现象。

这个森林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你可以触摸、感受和亲身体验数学的真实应用。

首先,你会遇到生物学家亚历克斯,他将带领你参观森林中的各种神奇生物。

这些生物都展示了数学的应用,例如黄金比例兔、菲波那切数列蜗牛和对称美丽的蝴蝶。

通过观察它们的形态、行为和生态系统,你将了解到数学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

接着,你会遇到一位来自宇宙的旅行者安娜。

她会带你穿越星际空间,并展示数学在天文学中的神奇之处。

你将看到行星轨道的数学模式、星座的几何形状,以及数学模型在探测宇宙奥秘中的应用。

在森林的深处,你会发现一座古老的迷宫。

这个迷宫有着许多有趣而复杂的数学问题等待着你去解决。

通过推理、逻辑和数学技巧,你将寻找到通往迷宫出口的路径,并在其中发现隐藏的数学宝藏。

除了探索数学的理论和应用,数学奇幻森林还鼓励学生们进行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

在每个任务中,你将与其他参与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

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奇幻森林的学习体验不仅局限于实地探索,还包括虚拟现实、游戏和在线平台等多种形式。

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游戏和模拟实验来学习数学概念和技巧。

在线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社区讨论,让学生们能够随时随地扩展他们的数学知识。

通过数学奇幻森林的学习,学生们将不再把数学视为无趣的学科,而是享受其中的乐趣和挑战。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意义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意义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数学是学生初步接触数学学科的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数
学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活化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日常
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
谈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意义。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过于抽象,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公式和题目难以产生实际的体验感受,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情绪。

而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用身边的实例和故事讲解数
学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生活化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
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生活化教学方法能
够让学生从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分析、解决和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
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方法。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法能
够让学生学习数学时感到身临其境,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让他们
乐于探索数学的奥秘。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也能够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效率和质量。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情景引入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情景引入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情景引入教学教学情境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背景,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背景。

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多数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如果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那么就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或是练习课,情景引入教学都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入环节中则更为重要,好的引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动学生的心灵,触动学生的灵魂,是一堂高效课堂良好的切入口。

如何创设好问题情境,在短短的几分钟就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呢?这是我们教师经常在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下面就谈谈如何在初中数学中创设好的问题情境。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现象来源于生活,而它又要服务于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方法。

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内在魅力,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某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首先,安排了一个由学生全员参与的数学活动——“你最喜欢哪些美丽的动植物?”。

活动中,涉及到的信息只是学生们平时最最普通的生活经验,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要学生们说出自己早上最喜欢的动植物,并不是件难事。

很多学生都能脱口而出:“我最喜欢蝴蝶、蜻蜓、孔雀、银杏、梧桐、……”(板书)。

就这样,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激情中,毫不费劲地就把游离在学生们脑海的零散信息收集起来了,同时也诱发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究的情绪。

这时,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并引出所要探究课题,顺理成章的把学生带入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二、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除知识本身的内在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以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的、自觉的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_一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_一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_一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

低年级的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

因此,低年级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足以证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将如何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一、带领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同样,生活中离开了数学,那将是一个空洞虚无的世界。

在教学中,要时时领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身边的数学”。

一年级的学生尽管刚刚开始学习数学,但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

在教学中,颐蔷鸵朴诎蜒谏钪谢鄣某J缎灾逗途樽梢恢挚晒┎僮鳌⑻致邸⑺伎嫉难安牧稀T凇断执⊙返谝徊峤滩闹校幸徊糠种妒牵阂笱杂裳≡癖曜冀蟹掷唷F涫嫡庖徊糠种对谘娜粘I钪芯S龅剑皇敲挥腥烁嫠咚钦庑┚褪鞘R虼耍谘笆蔽已≡窳苏庋恍┪锲罚何骱焓痢撞恕⒂L摇⑵还⒗苯贰⑼愣埂⑹磷咏贰⑵咸选⒙懿贰⒉葺S捎谡庖凰夭睦醋匝煜さ纳睿堑乃嘉幌戮捅患せ盍耍致燮鹄匆环⒉豢墒眨河械乃担骸拔野阉欠殖闪街郑L摇⑵还⑵咸押筒葺撬骱焓痢撞恕⒗苯贰⑼愣购吐懿肥鞘卟恕!庇械乃担骸拔野阉前囱丈郑焐囊焕啵杏L摇⑵还⒙懿贰⑽骱焓梁筒葺O碌氖橇硪焕唷!被褂械乃担骸拔野阉欠殖闪街郑恢质怯L液筒葺鞘俏蚁不冻缘模O碌奈叶疾幌不冻浴!薄诟惺芡蕴煺娴耐保腋畹靥寤岬椒掷嗨枷胧侨绱似邮档靥延械闹逗途檎媸鞘萄У囊恢直蟛聘缓妥试础M獠糠种兜难埃且捕昧耍鹤约旱纳肀叽Υκ鞘醋约壕蜕钤谑氖澜缰小?br>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数学的面纱被揭开了,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

开展数学项目学习,身临其境理解销售问题

开展数学项目学习,身临其境理解销售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综合与实践”部分,给出了一种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路径,即“实际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解决问题—形成报告—展示交流”.实践这条路径的方式之一就是项目学习.在课题组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探索,这条路径越来越能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切实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下面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难点为例,展示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一、项目学习及设计项目的缘起1.项目学习根据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的理论,项目学习是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1)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学习是给学生构建一个环境,提供一些关键素材,学生通过组建团队在此环境里解决问题来学习,包括规划项目、实施规划、调整计划、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完成作品、获取知识、习得技能、理解思想等.项目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通过一个既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关注学生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技巧和能力.(2)项目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在做项目时,学生需要梳理清楚他们已经知道的,他们需要知道的,去哪里,以及如何获得新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随着项目的推进,会不断地调整原有的策略,力求更好地完成项目作品.这种学习是具有挑战性的、耗时间的,但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能主动探索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形成技能.(3)项目学习通常是在一个学习小组中进行的.学生在小组中有各自的角色,小组成员需要合作完成项目任务.项目学习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动手能力、计划能力和执行能力.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支持、建议和指导来帮助学生学习.开展数学项目学习,身临其境理解销售问题贾凤梅1收稿日期:2018—07—03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课标的“习得性”项目学习实践研究(FHB170581).作者简介:贾凤梅(1977—),女,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摘要:按照项目学习的特征,根据已有的教学尝试,针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中的难点——销售问题设计项目,通过设计项目实施的任务单、记录表和评价标准,来帮助七年级的学生顺利完成项目和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开展项目学习,使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并且掌握了实践技能,提升了学习兴趣和能力,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项目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关键词:项目学习;一元一次方程;销售问题中国数学教育ZHONGGUO SHUXUE JIAOYU2018年第11期(总第191期)№11,2018General ,№1912.项目设计的缘起(1)学习中的顽疾,需要项目学习来破除.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中涉及到多种需要该知识点解决的生活问题,其中的销售问题是难点所在.分析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学生不理解销售过程中各个量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二是同样的量在不同的实际问题中会用不同的名词表达;三是具体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不固定.所以当学生读完题之后会感觉到读不懂题意,无从下手.基于已往的教学经验,七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把教材上的知识和生活中的问题结合到一起,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一个项目,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解决此问题.(2)教学中曾经的尝试,让灵感具体化.在以往的教学中,针对销售问题,教师往往采取如下教学方式: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花时间讲一个买卖物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进价、售价、利润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师提前布置购物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买卖过程,如圣诞节期间让学生去售卖苹果.这些措施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是很好,遇到过程稍微复杂一点的销售问题,学生就感到难以理解.所以结合项目学习,计划让学生做一次完整的、大型的销售活动,或许效果会好一些.(3)步入陈旧的新教室,催生了项目学习. 2017年七年级新生入学,被分配到的教室是三年前粉刷过的,墙上还有上一届学生留下的痕迹,现在看着感觉很破旧.1709班的学生刚刚步入一个新的学段、新的年级,如果能有一个漂亮的环境,一定能给他们的新生活增加很多乐趣和学习的动力,所以就想到以此为驱动任务开展项目学习.这个任务可以分两个部分完成:第一,赚取美化教室的经费,这是一个代数项目,可以学习方程应用的知识;第二,布置教室,这是一个几何项目,可以学习几何图形的知识,甚至还可以再往后延伸.二、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在如上背景下,教师设计了项目“美化我们的家园”.1.项目的驱动问题及成果首先,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美化自己班级的教室.美化教室需要经费,那么经费从哪里来呢?通过一个明确的目标,引出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确定通过售卖商品赚取利润获得经费.这种销售活动,不是简单的买卖赚钱,而是要将买卖过程中遇到的关于销售的术语、含义和买卖的数据全部留存.因此该项目的成果有两个:一是销售活动的报告;二是布置教室的经费.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目的明确,并构成了对结果的期待或者寻找,于是就形成了学习的动力.2.项目实施的任务安排教师在准备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发现实际问题具有高度复杂性,因此需要指导得更具体,指令更明确,毕竟这是学生第一次独立完成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反复编写并修改了项目学习的任务安排.以下是教师设计的具体项目任务安排.数学项目学习:美化我们的家园.背景:新学期开始了,分别了一个假期的同学又聚到了一起,大家非常的高兴.可是我们的教室里都是上学期布置的内容,我们想把教室重新布置一下,让新学期有新感觉,让我们的教室变成一个温馨的家园.可是我们没有经费,经过商量,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挣钱,美化家园.我们的决定是通过售卖商品赚钱获得经费.为此,制定了下面几个任务.任务1:市场调查.想办法了解市场上商品促销的方式有哪几种,了解本校学生最需要的商品有哪些,了解从哪里进货比较便宜.学生需要填写的记录表如表1、表2和表3所示.调查地点促销方式表1:市场调查表需要购买的商品名称想要购买的人数表2:市场调查统计表商品名称批发市场批发价格零售价格表3:调查结果任务2:设计方案.根据调查回来的结果,小组内几位成员分析商议后,设计了合理的销售方案,并明确了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分工.销售方案:首先根据计划,从批发市场购进商品,然后选择合适的地方摆摊售卖.在售卖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干活,有负责吆喝招揽顾客的,有负责卖货的,有负责收钱记账的,还有负责给活动拍照录像的.为了能给下一次活动积攒一些经验,我们把整个活动的全过程都用相机记录下来,并完成了如表4所示的表格.需要完成的事情完成的方法主要负责人表4:小组成员分工表任务3:售卖商品.在售卖活动后填写如表5所示的账目表.商品名称进价售价促销方式促销后价格利润利润率表5:账目表在售卖的过程中根据前期的调查和销售情况,我们还搞了一些不同的促销活动,经过全组学生的努力,我们终于把购进的商品全部卖出.但是我们在做账目时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是要了解销售过程中的一些名词:进价、售价、利润、利润率、打折后价格;其次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些名词之间的关系.不过这些困难难不倒我们,经过全组成员的努力,我们攻克了难关,记好了账目,并理解了上述名词,而且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任务4:整理数据.经过几天的辛苦,看着我们的收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根据账本的记录,我们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算出了总利润和每件商品的利润率分别是多少,还写了一份成果报告与同学们分享,也为我们下一次再做这样的活动总结了经验.3.项目学习的实施过程每名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兴趣是不同的,每名学生的恐惧点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求他们必须先认真研读上述任务安排,领会活动目标,然后小组内部自己交流,在具体活动之前先要讨论得出一个活动计划,确定每个人的分工.在这个分工过程中即保留了他们的个性,更加强调他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和交流.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模式去完成任务.活动的前期应该是小组内成员共同学习的过程,学习项目中涉及到的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进入实践的第一环节——市场调查,有目的地去了解相关知识,同时能在调查中明白每一个销售名词对应的是哪一个量,了解销售过程中的常用语和表述方式.实践的第二环节——购进商品并且售卖.任务中明确规定必须是购进商品再售卖,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价、售价、利润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商品都售卖完毕,进入第三环节——统计核算,学生通过总结、计算,得出此次活动的利润和利润率,并且体会这两个量的计算公式,以及它们与进价、售价之间的关系.三项实践活动结束后,小组内部的几个人共同完成活动记录表,共同交流,总结提升.学生会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其中的关系,学会与其他学生合作并从中有所收获.在此环节中,配套上述任务单,要求学生纪实性填写实践记录表.与前面的表格类似,此处略.4.项目学习的验收仅仅做实践活动,是达不到预期学习的目标的,七年级的学生会忘我在愉快的活动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能内化提升,教师还设计了如下的评价验收标准,并提前告知学生,用评价引导项目学习.数学项目学习:美化我们的家园.小组报告评价标准如下.(1)市场调查表:调查获得四种及其以上促销方式得10分;三种促销方式得8分;两种促销方式得6分.(2)市场调查统计表:有调查问卷、调查过程性资料、调查结果统计得10分;缺一个得8分;只有调查结果得6分.(3)调查结果:选择售卖五种及五种以上商品得10分;售卖四种商品得8分;售卖三种商品得6分.(4)小组成员分工表:分工内容全面合理,工作内容、方法叙述详尽合理得10分;分工具体、内容叙述清楚得8分;小组成员有明确分工得6分.(5)账目表:账目表记录清楚,促销方法合理,各数据之间关系正确得10分;促销方法合理,并且灵活得8分;账目表记录清楚得6分.(6)活动报告(50分):①每一个活动都有记录:视频和照片,要重点突出,按照活动流程将视频和照片编号;②小组内每个成员分工明确,并且参与活动;③活动过程记录表书写工整、详细,并且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7)活动结束之后需要提交的材料:①纸质的过程记录表,活动总结报告;②活动过程中的视频和照片;③电子版的过程记录表和活动总结报告.按照上述标准,教师对每个小组交回的活动过程记录表都进行评价,并在班内展示,包括讲解活动安排、活动过程和活动收益,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解决一道数学问题,有的小组还能够自己编写一道数学应用题来考考其他学生.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展示小组的内容,并且用自己在活动中掌握的知识解决展示小组给出的数学题,然后再由活动小组的学生去讲解.形成一个先由无知而主动学习,进而再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后还能灵活应用知识给其他学生进行讲解的一个知识学习过程,即“知识的学习(模仿)—知识的理解(变通)—知识的转化(升华)”.这次活动1709班全员参与,前期的售卖活动是各小组独立完成的,后期的展示是面向全班学生进行的,这个阶段每个小组又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提高.特别是后面展示的小组,在不断地学习前面几个小组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不能简单重复,所以后面的学生讲得更加精彩、透彻.三、项目学习的反思项目学习的特点是以终为始,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定出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学生就不会因思维太发散而无从下手.项目学习的可操作性强,评价贯穿全程.学生的每一步实践活动都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引导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去做.这一次的活动是完整的,从设计到实施,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缺少,尽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让他们感受完整做事情的环节和过程.一个项目学习下来,学生的收获应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显性的收获是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隐性的收获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欲望的提升,甚至在时间管理、统筹安排、思维方式这些方面的收获更大.希望这种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会慢慢渗透内化到学生的认知行为中,在日后其他项目学习、生活实践中会自觉地应用.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任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薛红霞.PBL下数学项目化实验教材的编写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42-44.微信扫描本期封二二维码,立即观看线上增刊《中国数学教育·研学》,即可获取本期配套视频、课件、文章等资源和服务。

让孩子有学习数学兴趣论文

让孩子有学习数学兴趣论文

让孩子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摘要】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

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动机,改变态度。

浓厚的兴趣还能激励孩子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牢固地记忆。

也能促使孩子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师语言、教具、课件、运用情境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怎样让孩子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呢?1.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我教学生这样认识数字:“铅笔1,小鸭2,耳朵3,小旗4,鱼钩5,口哨6,锄头7,葫芦8,气球9。

”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

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具体形象的事物中去,让孩子们感到亲切,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利用故事情境,唤起学习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喜欢“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而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

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

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

数学教学中的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数学是一门需要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学科,对很多学生来说,它常常被认为是枯燥难懂的。

然而,通过情景模拟法的运用,数学教学可以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数学知识。

情景模拟法,是指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出具体的情境或场景,使学生能够在情景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说明情景模拟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以“购物打折”为题。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一个“商场购物活动”来运用情景模拟法。

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可以扮演购物者的角色,根据不同商品的价格和折扣,计算实际支付的金额。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对打折计算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消费意识和计算能力。

其次,我们以“图形的投射”为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投影仪的制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投影仪。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调整镜面的角度和位置,观察到不同图形在投影中的变化。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图形的投射原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再次,我们以“计算面积”为题。

教师可以利用校园内的一块空地,进行面积计算的实地教学。

在这个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了解到不同形状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通过这样的实地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面积计算的技巧,还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证能力。

最后,我们以“投资理财”为题。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虚拟的投资理财项目,让学生在班级中进行模拟投资体验。

在这个项目中,学生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和理财产品,进行资金的投入和收益的计算。

通过这样的模拟体验,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投资理财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决策能力。

通过上述的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情景模拟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角色扮演教学法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角色扮演教学法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到真实或虚拟的数学情境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角色扮演教学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运用该方法。

一、角色扮演教学法的重要性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以下重要性: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数学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角色扮演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促进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切换,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角色扮演教学法通常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有效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方法有效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生动的角色扮演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角色扮演情境,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进行角色扮演教学时,教师应该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扮演不同角色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3. 提供适当的角色分配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要,教师可以适当分配角色,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4. 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三、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案例以下是一个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案例:教师设计了一个数学建模的角色扮演情境,学生们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孩子等角色。

用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用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用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发表时间:2017-11-15T11:36:24.13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12月第298期作者:王清梅[导读] 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

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138000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

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新的课堂教学组织中,如何构建师生平等、人人主动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共享知识经验的“学习共同体”,如何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创设“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生活化”,成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就要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情境,就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数学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创设“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生活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数学—身临其境
【内容摘要】:
数学知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数学教师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处处离不开生活经验。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抽象。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经验身临其境
【正文】: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先生的这一段话,让我们认识到数学知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数学教师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处处离不开生活经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时,让学生从数学课堂走进生活,然后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灵活解决生活问题。

基于这样的数学理念,我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大家想不想轻松一下,现在我们到超市逛一逛,你们想去吗?学生兴趣很浓,接着我提出要求,大家喜欢什么东西自己挑选,但必须把应付的钱算出来。

现在,大家看看货架上的物品,自己选选吧!
1、学生自由选择,然后谈想法:
生1:我买2包薯片,4元钱。

生2:我想买3条毛巾,2本作业,应付6元4角。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算的吗?)因为一条毛巾2元,3条毛巾应付3×2=6(元)。

本子每本5角,2本正好是5×2=10(角)=1元,6元加1元是7元。

(说的真棒)
生3:我想买一个面包和2瓶牛奶,应该付11元,因为6+5=11.
师:大家想一想,这位小朋友的计算得对不对?(不对,因为5角不能和6元相加)
那大家帮他算算好吗?哦,他把5角看成是5元了,应该付6元5角。

如果老师要求大家必须买3种以上的物品,你应该怎样付钱呢/
生:先把买各种物品的应付的钱算出来,最后在把它加起来。

讲得真好,但是在计算时要注意“元”与“角”的关系。

2、各小组交流,各自把自己想买的东西和应付的钱说给大家听听,看看自己算错没有。

3、让学生扮演超市的营业员,按照超市的单价进行营业活动。

刚才老师带同学们逛了超市,学到了什么知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小红拿30元去买6瓶牛奶,牛奶每瓶3元,小红用去多少元?还剩多少元?生1:用了18元,还剩12元。

因为他有30元,买了6瓶牛奶付去6×3=18(元),用30-18=12(元)。

生2:我是这样想的,先算用了多少钱,再算剩下的钱,就是用手里的钱-应付对比钱=剩下的钱。

象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生活出发,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抽象。

在教学中,时刻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时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主题图,人学生发现有哪些图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在教室内找出这样的四边形……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让学生从实际出发,说说你周围的学生在哪个方向;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来学校的,这样通过生活情景,学生亲身经历,容易理解,使数学知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数学,不仅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同时发现数学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服务的!
2014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