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十四章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合集下载

外国美术史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外国美术史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弗朗斯·哈尔斯(1580/1591~1666年)
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 哈尔斯出身低微,一生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他
性情豪放,嗜酒如命,常常与酒徒为伍。一生两 次结婚,前后共有12个儿女,为了糊口而疲于奔 命,最终穷困潦倒,死后竟无亲友为其料理后事, 只能由市政府出资为其发丧。 哈尔斯却是一位相当出色且极富个性的艺术家, 他创作的肖像画最大特点就是善用豪放的笔法捕 捉人物瞬间的欢乐表情,因而被时人称为“描绘 微笑的画家”。
他的作品曾一度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广泛欢迎。1624年, 由于创作《夜巡》一画,伦勃朗同订件人发生诉讼,伦勃 朗败诉,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声誉,在经济上也蒙受了巨大 损失,致使最后破产。陷入贫困的伦勃朗不得不搬到贫民 区居住,但他的艺术创作并没有停止。在这一时期,由于 结交了中下层的广大市民,视野更为广阔,对人生也有了 进一步的认识,他的艺术技巧也愈成熟,艺术思想更深刻。
弗兰德斯美术美术特点
受弗兰德斯上层社会享乐主义风气的影响, 美术风格具有明显的贵族气质。
艺术形象生动饱满,热情奔放、豪华气派、 充满活力、色彩富丽笔法流畅。
也有少数作品流于浮华的形式,缺乏理性。
彼得·保罗·鲁本斯
1577年6月28日出生于德国的茨根小城。9岁时随父母移居佛兰德斯, 定居安特卫普。曾在宫廷当侍童、精通八种欧洲语言。
他的雕刻热情奔放、动作性强,富于运动感和戏 剧性。他的许多作品打破了建筑、绘画及雕刻之 间的界限,形成了如同舞台艺术的综合效果。他 在雕刻、建筑及绘画上的杰出贡献对欧洲巴洛克 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17世纪的意大利美术
贝 尔 尼 尼 圣 德 丽 莎 的 幻 觉
·
贝 尼 尼 阿 波 罗 和 达 芙 妮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工艺美术风格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工艺美术风格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工艺美术风格第一次听说巴洛克风格是来自于一次偶然翻阅建筑设计书是,对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富丽堂皇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穿插着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非常的震撼。

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和西班牙文“barorueco”意为“畸形珍珠”,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和西班牙文“barorueco”意为“畸形珍珠”和“不合常规”合常规”。

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意为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直接起源于,大概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期间,后来扩展到整个,至18世纪中叶后扩展到整个及其所有海外殖民地;是一种复杂、奢侈与的艺术。

最初是新古典主义理论家用来嘲笑 17 世纪意大利艺术风格。

后来为史学界所沿用,单指整个 17 世纪世纪意大利艺术风格。

来为史学界所沿用。

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7—18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19世纪初,一些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们用洛可可来形容18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装饰式样。

在法国主要是指摄政期(1715—1723)和路易十五时期(1723—1774):在英法德均指18世纪中期。

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

巴洛克是17 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到了18 世纪,轻快、秀气、纤细典雅的洛可可风格取代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成了全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洛可可(ROCOCO)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引申含义指“像贝克表面一样闪烁”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艺术风格。

巴洛克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洛可可风格虽保有巴洛克风格之综合特性,但却缺乏巴洛克风格之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尤其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十四章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十四章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 亨利四世(Henri Ⅳ,1553—1610)的重振王权和枢机主 教黎世留(Richelieu,1585—1642)的王权强化已使法 国专制制度得到了巩固,特别是“太阳王”路易十四 (LouisⅪⅤ,1638—1715)为了无限扩展王权和增加国 库收入,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利用一切最新的科学技术成 就,大力发展生产和对外贸易,使法国成为全欧的中心, 因此法国人称 17 世纪是“伟大的世纪”,是充满荣誉和 伟大成就的时期染织工艺的中心 是法国,此时的法国织锦工 艺在巴洛克的基础上出现了 历史的高峰。高档家具的衬 垫、室内壁毯和服饰对织锦 需求量很大。 现藏巴黎卢佛尔美术馆的一 件戈贝兰织锦壁毯的设计就 出自布歇之手,壁毯中央椭 圆形内表现的是希腊神话故 事,其内容和形式与周围的 洛可可式装饰纹样相互生辉 (图14-3)。
(四)英国 英国巴洛克式家具工艺 的兴起和繁盛时期是在 英王查理二世 (Charles Ⅱ,1630— 1685)和安妮皇后之间 的半个世纪中。早期的 家具一方面是受荷兰影 响在民间流行的风格素 朴的胡桃木家具,另一 方面是具有奢华精美风 格的宫廷家具,二者都 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宫 廷家具多用珍木制成, 采用透雕细工、贴金花 饰或垂花雕刻等精致的 装饰手法,而且大多以 天鹅绒或织物包衬,从 而在装饰华丽的程度上 绝不亚于法国的家具 (图14-8)
(三)德国 • 德国的巴洛克式家具直到“三十年战争”后才稍露萌芽,
真正出现是在1660年以后,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形成高 潮。 • 德国早期的巴洛克式家具显然受到荷兰的影响。但是,较 之荷兰式的朴实谨严之风,德国家具具有生动活泼、注重 装饰的特点。 • 德国巴洛克式家具工艺风格的确立是在17、18世纪相交 的阶段。南部家具不仅在设计上注重优美曲线的运用,而 且实木和贴木的模塑技艺都已达到较高水平,著名的法兰 克福式碗橱就集中体现了这样的成就。北部的汉堡式双门 或四门大型碗橱也很有特色,它模仿建筑式半附柱、柱头, 以饰带和山形墙作为主要装饰手段,但都以莨菪叶饰和花 果雕饰破除了装饰的沉重感。此类橱柜在北部地区相当流 行。 • 另外,德国家具在17世纪末期也与荷兰一样受到中国明式 家具的影响,其最为明显地表现在传统的后扭式直腿为中 国式的弯腿所代替,同时也出现过一些受中国家具启示而 创作的漆绘家具。

巴洛克与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区别

巴洛克与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区别

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区别巴洛克风格以大小不一,剧烈运动的弧线和无穷的,大量反复的群曲线,以及交叉,对比的线条为主要图案语言,构图复杂,运动感强。

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好象梵蒂岗的教堂或者歌剧院,富丽堂皇,外面有弯曲的弧面。

例如大圆顶,上头有好多雕塑,看起来整个就像个大雕塑,叫它巴洛克风格多半没错。

洛可可是巴洛克的延续,是巴洛克刻意修饰走向极端的结果,其起源于法国宫廷。

具有纤巧秀美,繁絮和精致的女性化特点,极具装饰性,常采用短小,具有圆润转折的C形,S形,和漩涡形的丰富变化的弯曲的曲线。

当你看到一座建筑第一眼感觉就是好娘,里头充满了镜子小碎花和家具全是金光闪闪的,墙上也要捆金边,还带点粉红色和薄荷绿,什么东西都卷来卷去的,绝对是洛可可风格。

设计分享--洛可可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的区别2013-11-19 艺思设计艺思饰品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好象梵蒂岗的教堂或者歌剧院,富丽堂皇,外面有弯曲的弧面(例如大圆顶,上头有好多雕塑,看起来整个就象个大雕塑,叫它巴洛克风格多半没错。

(巴洛克风格是一个广义词,意大利巴洛克,法国古典,洛可可都算)当你看到一座建筑第一眼感觉就是好娘,里头充满了镜子小碎花和家具全是金光闪闪的,墙上也要捆金边,还带点粉红色和薄荷绿,什么东西都卷来卷去的,绝对是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主要是室内设计)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哈利波特的霍格华兹,城堡又粗又圆又高又破时,那叫做中世纪建筑风格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巴黎圣母院,又瘦又高又尖时,感觉还有很多刺的,那叫做哥特式风格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克里姆林宫,是个洋葱头,或者不是纯洋葱头,但是上面有个明显十字架,而且很柱子形状的时候,那多半是拜占庭风格。

(巴洛克或罗马式的圆顶个人感觉不象柱子,没那么瘦高)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很象美国的帝国大厦,又感觉象上海的外滩,方方的很对称外头又没什么花巧,那叫做ART DECO风格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建筑的区别: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是天主教会炫耀财富的产物。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异同_雷光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异同_雷光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异同文ˉ沈阳理工大学ˉ雷光ˉ韩成惠[内容摘要]本文以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进行对比,探讨二者在形式与功能上的异同,通过比较研究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与相同之处背后的文化内涵。

巴洛克工艺美术在西方工艺美术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它是洛可可风格工艺美术的一个声势浩大的节奏,是向欧洲近代工艺美术过渡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夸张浪漫混搭华丽繁缛玲珑细巧柔美一、比较两种文化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对于巴洛克(Baroque)与洛可可(Rococo)的来源与定义在此我不做过多的阐释。

17世纪被后人称之为巴洛克时代,是建筑和绘画为主要形式的时代,雕塑不再像文艺复兴时那样以一门独立艺术地位出现,它被降低到作为建筑的装饰地位。

巴洛克的工艺美术主要围绕的是因建筑而兴起的染织工艺、木工艺和玻璃工艺等。

建筑是巴洛克时代的主要形式,其他工艺美术都是为其服务。

这种巴洛克式的建筑比以往的建筑更多地去炫耀权威和财富,它大量采用各类贵重的材料,在各个细部采取最华贵的也最繁复的装饰;另一方面建筑师也鼓励去追求那些最“耳目一新”的效果以震慑大众。

他们强调运动,强调变化,仿佛赋予了石头生命的色彩。

波罗米尼的《圣卡罗教堂》是个极好的例子,其主要特征:规模宏大,巧夺天工,奢侈的装饰和大量采用圆柱、重叠柱、圆顶、断檐波浪形墙面。

建筑外形呈波浪状,运动感极强。

其建筑外表附贴大量的饰物。

与建筑同样,巴洛克风格织锦、木工艺、玻璃工艺、金银工艺、陶工艺、石工艺造型也是十分的烦琐复杂、大气,极具韵律感。

比如德尔夫特陶器《青花花草纹轮形陶壶》,从形制上我们可以感觉出它与古典的风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设计把腹部变成中空的车轮状,中部有高浮雕装饰,其口部外张,颈部略较口部小,底座分几层与腹部相连。

器形奇特、韵律感强,加上坚硬的质感让人感觉到阳刚的男性气息。

贝尼尼的雕塑也如此,比如其作品《四大河喷泉》,人物形象健硕,充满阳刚之气。

比较洛可可艺术与巴洛克艺术的异同

比较洛可可艺术与巴洛克艺术的异同

比较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异同一、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 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 它的鼎盛期是在17 世纪。

“巴洛克”( Baroque) 一词本义是指畸形的珍珠, 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 用于贬义泛指各种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以及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

当时人们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 它一反文艺复兴优美而静雅的艺术风格, 强调夸张、浪漫的戏剧感, 这种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 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具有很强的宗教气息, 它的风格形成恰逢天主教复兴的需求。

16 世纪的意大利, 社会骚乱动荡, 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彼此结党攻诘, 天主教皇极力捍卫自己的权威, 吸引异教徒重返天主怀抱。

此时的教廷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来为宗教改革服务, 他们不惜重金把教堂和祭坛进行精心装点, 教堂中体现出华丽的巴洛克样式风卷残云般的动摇了文艺复兴的美学根基,以此来宣扬天主教至高无上的权力, 激发信徒的畏惧敬仰之情。

在天主教会的推波助澜之下, 巴洛克艺术风格日渐成熟。

其特点是追求韵律感、运动感、空间感、和豪华感, 追求标新立异、华丽绚烂的装饰性, 有时还带有宗教的热情和神秘。

作品强调形式的变化, 不求细腻的深入刻画, 具有自由奔放、大气磅礴、豪放不羁的气质特征, 同时洋溢着雄伟浑厚、豪华高贵的气韵, 这种风格在16、17 世纪的建筑、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 其丰富变化的视觉效果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二、巴洛克艺术当历史进入18 世纪以后, 法国引领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进行着艺术形式的改革。

1715 年伴随着专制君主“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离世, 巴洛克艺术也随之暮色降临, 继承王位的路易十五引领着洛可可的艺术风潮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之取代了巴洛克风格。

“洛可可”( Rococo) 一词来源于法文, 它的原意是指“贝壳”, 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

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美术

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美术

洛可可:假发开始逐渐被淘汰, 只在正式的宫廷场所才能看到。
巴洛克时期的女装
1663年,法国禁止使用花边 和精致的针织品。法国女士 的领型变成翻领或者坦胸, 领窝挖的深而宽, 裙子是鼓起式的,但已很 少用撑架,穿多层在脚步打 褶的肥大内裙。罩的外裙有 时是封闭的,但大多数是敞 开的。这样内外的裙子在色 泽、质地、花纹上产生对比, 史整个效果更为华丽。
头发
与巴洛克相比,洛可 可时代的头发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头发极度夸张, 极度高耸。妇女们把大量 的时间都用在化妆与穿着 上。人们采用各种方法来 填充和卷汤头发。
洛可可时代头发
综述
巴洛克 :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 有主导地位。巴洛克风格的服装大多采用大量华丽的缎带、 花边以及无数的花饰,上衣流行紧身胸衣,因为不穿裙撑, 所以这个时期的女子使用多穿裙子的方法,在腰间打褶是裙 子膨大起来。
巴洛克1640年的男装
洛可可1740年的男装
巴洛克
路易十四华丽的装束 在路易十四的推动下,精美的花边,褶带和 缎带的服装,镶有钻石的鞋,带羽毛的帽子 假发,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鸠斯特科尔
洛可可
男子背心—趋于简单化
1750
头发
巴洛克:这一时期那行长发, 假发做装饰,使之有增高效果, 并以卷曲发为主。
洛可可: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 样式。。 艺术上的洛可可时代,是一个女性的时代,弥漫着 一种柔性文化的因素。其中蕾丝是当时女性服装中必不可少 的要素。还要配备夸张的高发式和各种高跟鞋。
这两个风格的显著区别是巴洛克注重男士奢华,洛可可注 重女女装
这一时期妇女的服装主 要为紧身衣和鸡笼般撑 开的长裙。与巴洛克时 期不同,女装繁琐而浮 华,裙撑将裙身两侧夸 张的延伸。穿着起来非 常不便,但贵妇们也乐 此不彼。

巴洛克与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区别

巴洛克与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区别

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区别巴洛克风格以大小不一,剧烈运动的弧线和无穷的,大量反复的群曲线,以及交叉,对比的线条为主要图案语言,构图复杂,运动感强。

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好象梵蒂岗的教堂或者歌剧院,富丽堂皇,外面有弯曲的弧面。

例如大圆顶,上头有好多雕塑,看起来整个就像个大雕塑,叫它巴洛克风格多半没错。

洛可可是巴洛克的延续,是巴洛克刻意修饰走向极端的结果,其起源于法国宫廷。

具有纤巧秀美,繁絮和精致的女性化特点,极具装饰性,常采用短小,具有圆润转折的C形,S形,和漩涡形的丰富变化的弯曲的曲线。

当你看到一座建筑第一眼感觉就是好娘,里头充满了镜子小碎花和家具全是金光闪闪的,墙上也要捆金边,还带点粉红色和薄荷绿,什么东西都卷来卷去的,绝对是洛可可风格。

设计分享--洛可可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的区别2013-11-19 艺思设计艺思饰品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好象梵蒂岗的教堂或者歌剧院,富丽堂皇,外面有弯曲的弧面(例如大圆顶,上头有好多雕塑,看起来整个就象个大雕塑,叫它巴洛克风格多半没错。

(巴洛克风格是一个广义词,意大利巴洛克,法国古典,洛可可都算)当你看到一座建筑第一眼感觉就是好娘,里头充满了镜子小碎花和家具全是金光闪闪的,墙上也要捆金边,还带点粉红色和薄荷绿,什么东西都卷来卷去的,绝对是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主要是室内设计)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哈利波特的霍格华兹,城堡又粗又圆又高又破时,那叫做中世纪建筑风格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巴黎圣母院,又瘦又高又尖时,感觉还有很多刺的,那叫做哥特式风格当你看到一座建筑象克里姆林宫,是个洋葱头,或者不是纯洋葱头,但是上面有个明显十字架,而且很柱子形状的时候,那多半是拜占庭风格。

(巴洛克或罗马式的圆顶个人感觉不象柱子,没那么瘦高)当你看到一座建筑很象美国的帝国大厦,又感觉象上海的外滩,方方的很对称外头又没什么花巧,那叫做ART DECO风格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建筑的区别: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是天主教会炫耀财富的产物。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课件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课件

题材比较
总结词
巴洛克艺术多选取宗教、历史等题材,表现强烈的情感和动感;洛可可艺术则更 倾向于选取日常生活、风景等题材,表现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详细描述
巴洛克艺术的题材多来自宗教、历史和神话故事等,通过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 表达来展现出一种庄严和神圣的氛围。洛可可艺术则更加关注日常生活和自然风 景等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表达来呈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04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的影响
Chapter
对欧洲美术的影响
推动欧洲美术发展
促进了艺术家地位的提升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风格的出现,为 欧洲美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欧 洲美术的创新与发展。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的艺术家获得了 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认可,推动了艺术 事业的发展。
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在绘画、雕塑和 建筑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为欧洲艺术 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细节处理
巴洛克和洛可可美术在细节处理上 都非常出色,对艺术家在创作中注 重细节刻画有所启示。
对艺术欣赏的启示
审美体验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作品 所呈现出的独特美感,为 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 验。
文化背景理解
深入了解巴洛克与洛可可 美术背后的文化背景,有 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作品 。
情感共鸣
通过欣赏巴洛克与洛可可 美术作品,观众可以感受 到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 产生共鸣。
罗马教廷为了加强天主教会的地位,大力推崇巴洛克艺 术,使其盛行于整个欧洲。
欧洲各国君主也纷纷支持巴洛克艺术,将其作为彰显权 力和财富的手段。
巴洛克美术的特点
01
强调运动和变化, 追求强烈的动感和 戏剧性效果。
02
注重表现情感,强 调画面的情感表达 和感染力。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卢浮宫
凡尔赛宫
圣 彼 得 大 教 堂
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比较
前者讲究线条的韵律感、量感、空间感 和丰富而有变化的立体感,并带有绘画般 的效果。 •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更讲究壁面的形 式美,利用繁复多变的曲线和装饰性的绘 画布满壁面,甚至利用镜子或烛台573-1610年) • 二、弗兰德斯的鲁本斯 (1577-1640年)
一、意大利的卡拉瓦乔(1573-1610年) 年
卡拉瓦乔摒弃理想化的表现方法, 卡拉瓦乔摒弃理想化的表现方法, 写实。以他为标志. 主写实。以他为标志.以人为主题的 绘画逐渐代替了以神为主题的绘画。 绘画逐渐代替了以神为主题的绘画。 卡拉瓦乔的笔法雄健有力,色彩沉 卡拉瓦乔的笔法雄健有力, 着朴素,他尤其善于运用明暗 善于运用明暗, 着朴素,他尤其善于运用明暗,把光 照的亮度增加了, 照的亮度增加了,把日光变成灯火的 光影单纯、清晰,体积感加强, 光,光影单纯、清晰,体积感加强, 人物具有雕刻般的重量感。 人物具有雕刻般的重量感。
巴洛克艺术的特征
总体上,它代表了一种对绚丽、激情、 总体上,它代表了一种对绚丽、激情、 宏伟、豪华、运动的热爱, 宏伟、豪华、运动的热爱,是艺术由严 肃到轻松的一种交替。 肃到轻松的一种交替。 加强形式和视觉效果,摒弃了尺度和 加强形式和视觉效果, 规范,酷爱曲线和斜线,剧烈的扭转, 规范,酷爱曲线和斜线,剧烈的扭转, 展示一切可以造成人们惊奇、 展示一切可以造成人们惊奇、赞叹的东 西。
精致而偏于繁琐
反映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 的生活趣味
洛可可艺术的特色给人的印象首先 必须是豪华
相当 华丽
Text in here
精华就 是夸张
洛可可绝 不是低调 的风格
婚纱的风格依旧是宫廷的瑰丽和奢靡, 婚纱的风格依旧是宫廷的瑰丽和奢靡,繁复 的刺绣和精湛的工艺令人赞叹, 的刺绣和精湛的工艺令人赞叹,是洛可可风 格的极致 。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劫 夺 吕 西 普 斯 的 女 儿 们
海 伦 芙 尔 曼 和 他 的 孩 子
.
苏 珊 娜 芙 尔 曼
.
凡艾克:人物朴实自然,阔落大方,富贵而不 浮饰,以严谨著称。《查理一世行猎图 》
查 理 一 世 行 猎 图
4、西班牙 委拉斯凯兹:作品分为“厨房时期”或“旅馆时 期”、马德里时期,在艺术上洗去了鲁本斯和提 香二人的装饰色彩并有所发展,而且喜爱银色色 调,有“金色的提香,银色的委拉斯凯兹”之说。 他能够利用室外光线强化形象结构的表现力,把 人物和光源巧妙地融为一体,并使人产生一种心 理上的幻觉。作品始终散发着一般人的气息。代 表作品《教皇英罗森十世像》《纺织女》
召 唤 圣 马 太
花 神
贝尔尼尼:是杰出的雕刻家、建筑家、戏剧 家、非专业画家和巴罗克具有代表性德作 家。代表作品有《圣德列萨斯祭坛 》《圣 . 彼得大教堂广场及列柱》
圣 德 列 萨 斯 祭 坛
圣 .彼得大教堂广场及列柱
(2)荷兰 哈尔斯:荷兰画派的奠基人,杰出的风景画 家和肖像画家。作品多是画笑着的人,美 术史上称其为“笑的画家”。代表作品有 《吉卜赛的女郎》《微笑的军官》
拉 奥 孔
奥 尔 加 斯 伯 爵 的 葬 礼
牟利罗:是为具有晚期巴罗克艺术优雅华丽 的画家,被称为赛维尔的拉斐尔。他的绘 画善于使用银灰色和清淡的棕黄色,朴素 真实。《吃甜瓜与吃葡萄的孩子》《圣母 受孕图》
吃 甜 瓜 与 吃 葡 萄 的 孩 子
圣 母 受 孕 图
二、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一词由法语的岩石、贝壳、精巧而来, 大意为用石子或贝壳堆成的盆景之类,这 个词用到艺术上原为对洛可可艺术过于纤 细温柔的嘲笑和鄙视。又因流行于路易十 五时代,故又称为“路易十五样式”

外国美术赏析(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绘画)

外国美术赏析(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绘画)
外国美术赏析 —绘画 我们毕业啦
其实是答辩的标题地方
SZM
早期绘画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绘画
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绘画


写实主义绘画 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 20世纪绘画
SZMBiblioteka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绘画1 2 3
洛可可画家选用清淡鲜明的颜色和精致的曲线构图,喜欢用基路伯小天使和 爱情神话中等来点缀画中氛围,令画面变得优美而神秘。
SZM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绘画
《舟发西苔岛》 1721,
华托,突显洛可可 画风的琐细和美感
《舟发西苔岛》是法国 画 家 让 ·安 东 尼 ·华 多 于 1717 年创作的一幅油画。 画中题材是取自当时的 一个歌剧,描写一群贵 族男女,梦寐以求地幻 想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爱 情乐园。
西苔岛,是希腊神话中爱情 与诗神游乐的美丽岛屿,传 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之地。 华多尽情描绘贵族男女准备 出发去那里访问的情景。既 然那是个行乐的天地,画家 就以蔚蓝色大海为背景,远 望烟波浩渺,使人展开渴求 这种环境的幻想翅膀。
SZM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绘画
秋千 弗拉戈纳尔
765 年,弗拉戈纳尔在沙龙展览《高尔索 斯和卡丽荷耶》(Coresus and Callirrhoe), 使他成为当代历史画大师。1767年之后他 不再参加沙龙展,此后他为了迎合私人顾 客之所好,大部分作品都以调情的画面、 田园风景及装饰画为主,并以此闻名,其 作品现作品现在分散在法国、美国各大博 物馆中。 《秋千》一画描绘的是一个年轻美貌的少 妇正在荡着秋千;在她的身后,坐在石凳 上哄着少妻玩耍的是一个至少比这个“少 妇”大40岁的老夫。少妻玩的非常开心, 老夫心里自然也非常高兴。但是,他万万 没有想到使他妻子开心的并不是他这个老 夫,而是深藏在树丛中的一个小伙子。这 个少妇不停的向小伙子眉目传情,还有意 把鞋甩向这个小伙子的方向。

美术史论文-巴洛克洛可可风格赏析及对比

美术史论文-巴洛克洛可可风格赏析及对比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的对比一、简介:1.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是一种欧洲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它是16世纪的古典主义者对16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在意大利的,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流行于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

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意思。

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

2. 洛可可风格:洛可可(ROCOCO)艺术是产生于18世纪法国的一种艺术形式。

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引申含义指“像贝克表面一样闪烁”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艺术风格。

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合并而来。

Rocaille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而Barocco即巴洛克(Baroque)。

洛可可后来被新古典主义取代。

二、特点以及代表作品:1.巴洛克风格特点以及代表作品:①.巴洛克的风格特点比较明显,因其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神相背离,其主要特点可归结以下几点:·豪华。

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激情。

巴洛克艺术需要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支撑;·运动。

强调运动与变化,排斥单调的重复与简单的变化;·空间感与立体感。

这与以上几点是相统一和谐的;·综合性。

巴洛克艺术涵盖方方面面,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等,同时作为每一方面又与其它方面紧密相联。

例如一座巴洛克建筑中,往往具有很多的雕塑与绘画的成分,甚至有音乐、戏剧、文学的成分;·优雅与浪漫。

巴洛克是可以归为浪漫主义的。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美术课件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美术课件

题材比较
巴洛克艺术常常以宗教、历史和神话为题材,表现强烈的情 感和戏剧性场景;而洛可可艺术则更倾向于以日常生活和肖 像画为主题,注重细节和人物情感的表达。
巴洛克风格的绘画常常采用宏大的场景和复杂的构图,表现 强烈的动感和紧张的气氛;而洛可可风格的绘画则更加注重 细节的描绘和柔和的色彩搭配。
技巧比 较
感谢各位观看
01
02
贝尼尼
《大卫像》、《圣德列萨祭坛 》
鲁本斯
《抢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
03
伦勃朗
《夜巡》、《卖珠人》
04
委拉斯贵支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02
洛可可时期美术
洛可可艺术的起源
18世纪初
洛可可艺术起源于18世纪初的法国, 随着路易十四时代的结束,宫廷文化 逐渐衰落,资产阶级兴起,洛可可艺 术应运而生。
05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的艺术评价
艺术价值
01 02
丰富的表现力
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艺术作品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情感著称。 艺术家们通过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想象力,将作品呈现出动感和活力,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精湛的技艺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拥有高超的绘画和雕塑技艺,他们能够通过细腻的 笔触和精湛的技艺,将作品刻画得栩栩如生,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意大利的影响
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对洛可可艺术的 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洛可可艺术家 们从巴洛克艺术中汲取灵感,发展出 轻盈、优雅的艺术风格。
洛可可艺术的特点
轻盈、优雅
洛可可艺术风格以其轻盈、优雅 的特点著称,注重细节和装饰,
追求华丽、纤巧的美感。
曲线与自然的运用
洛可可艺术家们善于运用曲线和自 然形态,如贝壳、卷草等,使作品 呈现出一种轻松、自然的美感。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的异同(全文)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的异同(全文)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的异同一、比较两种文化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对于巴洛克(Broque)与洛可可(Rococo)的来源与定义在此我不做过多的阐释。

17世纪被后人称之为巴洛克时代,是建筑和绘画为主要形式的时代,雕塑不再像文艺复兴时那样以一门独立艺术地位出现,它被降低到作为建筑的装饰地位。

巴洛克的工艺美术主要围绕的是因建筑而兴起的染织工艺、木工艺和玻璃工艺等。

建筑是巴洛克时代的主要形式,其他工艺美术都是为其服务。

这种巴洛克式的建筑比以往的建筑更多地去炫耀权威和财富,它大量采纳各类贵重的材料,在各个细部采取最华贵的也最繁复的装饰;另一方面建筑师也鼓舞去追求那些最“耳目一新”的效果以震慑大众。

他们强调运动,强调变化,仿佛给予了石头生命的色彩。

波罗米尼的《圣卡罗教堂》是个极好的例子,其主要特征:规模宏大,巧夺天工,奢侈的装饰和大量采纳圆柱、重叠柱、圆顶、断檐波浪形墙面。

建筑外形呈波浪状,运动感极强。

其建筑外表附贴大量的饰物。

与建筑同样,巴洛克风格织锦、木工艺、玻璃工艺、金银工艺、陶工艺、石工艺造型也是十分的烦琐复杂、大气,极具韵律感。

比如德尔夫特陶器《青花花草纹轮形陶壶》,从形制上我们可以感觉出它与古典的风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设计把腹部变成中空的车轮状,中部有高浮雕装饰,其口部外张,颈部略较口部小,底座分几层与腹部相连。

器形奇特、韵律感强,加上坚硬的质感让人感觉到阳刚的男性气息。

贝尼尼的雕塑也如此,比如其作品《四大河喷泉》,人物形象健硕,充满阳刚之气。

与“男性风”的巴洛克工艺美术不同,洛可可工艺美术秀气柔美,那是种极具女性气息的艺术。

其建筑装饰多采纳“C”形、“S”形曲线做装饰,极其繁缛,极尽奢华,看完后无不让人感叹其工艺的精细。

比如鲍夫朗设计的巴黎苏必兹府公主厅,在其房间内本来垂直的墙角被处理成曲面并用极其精巧、纤细、优美的盘旋植物纹样装饰,晶莹的水晶吊灯、纤细的家具、清淡娇艳的色彩等众多因素结合起来制造出优雅迷人的效果。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纹样的异同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纹样的异同

巴洛克时期纹样与洛可可风格纹样特点的异同巴洛克是一种艺术风格,从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盛行于欧洲。

在欧洲,最常见的定义是“通过动态运动,显性情感和自信的修辞为特点的艺术风格,衍生与发展了矫柔造作洛可可艺术”。

天主教会的普及和巴洛克风格的成功感到鼓舞的罗马天主教教会,这使已在安理会的遄达,响应时代决定的新教改革,认为艺术应直接沟通和情感参与主题。

贵族也看到了作为一个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手段,那就是表示胜利的动力和控制戏剧性的巴洛克建筑和艺术风格。

16世纪一度流行的样式主义,由于其刻意模仿盛期文艺复兴大师而缺少创新的艺术创作,因而没有激情和新的艺术表现力。

巴洛克艺术的出现正是为了在表达激情和寻找新的艺术表现力方面实现突破。

另外,扩大的陆地疆界和无限的空间的观念鼓舞了艺术家们向新的领域和风格扩展。

产生背景:1、天主教为了吸引信徒的给信徒以满足感,艺术的作用受了重视。

(巴洛克首先在罗马出现,同时大量的订单来自天主教会)2、社会上涌现出的巨富新贵使得豪华享受之风盛行,对艺术的需求增长。

3、大权在握的君主希望国家生活在各个方面展示和表达其权威的伟大。

特点: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总体上,它代表了一种对绚丽、激情、宏伟、豪华、运动的热爱,是艺术由严肃和轻松的一种交替。

巴洛克风格在其艺术观念中,含有加强形式和视觉效果的因素。

它摒弃尺度和规,逐渐打破容与形式的平衡。

它酷爱曲线和斜线,剧烈的扭转,展示一切可以造成人们惊奇、赞叹的东西。

巴洛克风格产生的戏剧性效果和表现力是强烈和巨大的。

洛可可风格应形成于18世纪,巴洛克风格是它的前身。

洛可可是法国王室的末代风格,洛可可沿袭了巴洛克时期的技术和风格,沿袭了巴洛克柔和的线条及有人的色彩,巴洛克时期的绘画主要描述圣经和古典艺术中高贵景象,洛可可艺术时期则大相径庭,它表达的是更私密、更强烈的感情。

作品中充满了感官上的喜悦,它描述的是爱。

洛可可是法国的艺术风格,它的时代相当于路易15的执政时期,它起源于巴洛克风格,巴洛克在17世纪是一项重大变革,但在进入18世纪时,洛可可艺术将前期艺术改造升华成为一种更精美、更柔和、充满曲线的艺术风格,所以洛可可是一种更为优雅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异同及历史地位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异同及历史地位

总第期416Litera ture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异同及历史地位�李锦林巴洛克文化艺术的兴起和洛可可文化艺术的崛起对当今世界文化艺术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这两种文化艺术分别起源于世纪和世纪,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艺术风格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但其过度追求奢华及享乐,也为现实主义者诟病.正确看待两者在艺术风格流派中的地位,对养成辩证艺术观,并让其融会贯通到当代艺术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尝试在这方面作一初浅探讨."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意思为"奇形怪状的珍珠".见过现场开蚌壳取珍珠的人可能会看到,由于珍珠在形成过程中受制于各种条件,不是每粒初胚珍珠都像珍珠制品那般珠圆粒润,也有相当一部分长得相当"纠结",如果能看到或是想到这种形态的珍珠,那就是巴洛克的最初意思了.其在法语和英语中的拼写都为"",被命名到艺术领域后,已经远非原意那么简单了,而是遍及绘画,建筑,音乐和戏剧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的代名词了.巴洛克风格在各类文化艺术范畴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主要从造型艺术角度进行阐述.巴洛克风格最早出现在罗马耶稣会教堂建筑,是教会做的建筑改革,而后被法国宫廷发展到极致.其主要成就反映在教堂和宫殿的建筑和装饰上,具有气势雄伟,生机勃勃,强烈奔放的特征.在造型上,大量采用椭圆平面布局,曲线和旋涡形,注重形态上的变化和动态.色彩运用大胆奔放,意境上富于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和神秘的色彩.世纪的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及列柱是巴洛克建筑永恒的经典.在绘画艺术上,佛兰德斯的大师鲁本斯作品的构成之博大,气势之巍然,色彩之金碧辉煌,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法国凡尔赛宫也是巴洛克艺术的巅峰之作."洛可可"源于法文,原意是岩石或是贝壳装饰物,后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文化艺术是流行于世纪欧洲的装饰纹样.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装饰性,造型上多用形,形和涡卷形,色彩甜美柔和,艳丽浮华.在世纪的法国,贵族们倾向于轻松的艺术风格,洛可可应运而生,宫廷中路易十五的两个情妇杜芭利和蓬芭杜夫人权倾一时,宫廷审美趣味向柔美转变,洛可可艺术呈现出一种讨好,赞美女性的倾向,同时期东方艺术在法国也大行其道,洛可可又充斥着中国情调.在建筑设计上,法国的皮埃尔�勒波特尔被称为"洛可可之父",在宫殿宅邸等建筑的装饰设计上体现了全新的艺术风格.由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师勃夫杭设计的巴黎俾斯麦府邸的客厅是洛可可装饰的代表作品.在绘画方面,著名的绘画大师布歇深受当时蓬芭杜夫人的喜爱和支持,为其所作的�日升日落�是其创作的高峰.虽然两者在产生的时间上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但普遍认为洛可可艺术是巴洛克艺术产生的一种衍生品.就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而言,洛可可实际上是巴洛克刻意修饰而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甚至有人认为洛可可是巴洛克的余晖.可见,两者在艺术风格上有着较大的共通性和类似性,但是毕竟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层面的审美趣味的反映,仍然是有所差别的,我们不妨将两者并列起来,作一番比较,使两者更为清晰.在社会的层面上来看,经济基础都是这两种文化艺术风格产生的前提条件.无论教会利用巴洛克来炫富还是宫廷和贵族利用洛可可来追求享乐,都是基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集中.没有经济后盾,以华美繁缛为特征的两者便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从造型艺术角度看,两者都采用充满装饰效果的曲线形和艳丽浮华的色彩作为构成元素,在视觉效果上充满张力,富丽堂皇,造就一种现实人间的生活享受.但两者也是各有特征而相互区分的,首先从形成的时间和缘由上来看,巴洛克产生于��世纪,主要是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运动,为满足教众对现实审美的欲望,是教会对世俗观念的妥协.这种风格进入法国后,路易十四修建的凡尔赛宫是为了彰显君主的豪华气派和宫廷享乐,进而带动贵族对这种豪华风格的追崇.洛可可的缘起主要是路易十五的宫廷艺术,反对路易十四时期那种过于刻板的宫廷氛围,而提倡轻松自由,加之其宠幸的情妇权势较大,艺术风格便倾向于轻盈柔和的女性化状态.另外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工艺品那种柔和的曲线,润滑的光泽,轻盈的感觉,对洛可可艺术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一度有人称洛可可为"中国�法国式样".在文化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巴洛克多采用强烈运动感的波状曲线,波及的幅度大,色彩厚重热烈,力求使建筑,绘画,雕刻融为一体,造成一种具有幻觉和神秘感的天地.洛可可则多采取委婉的波状218曲线,波及的幅度比之巴洛克小,室内装饰多以贝壳,藤蔓,卷叶和花卉为主题.喜用青,黄和娇嫩的色调,极具享乐意味.在审美趣味上,巴洛克具有雄伟磅礴的气魄,讲求富丽堂皇,奇形怪诞.洛可可追求的是柔美轻佻,讲求的是小巧玲珑,光滑润洁.前者趋向壮美,后者趋向秀美,因此有人说,雄心大志多出巴洛克,享乐多出洛可可.说两种艺术风格的历史地位,必须探寻一下这段时间艺术史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漫长的中世纪神权统治后,迎来了欧洲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文艺复兴.在文艺复兴浪潮的冲击及宗教本身改革运动的背景下,巴洛克风格产生在富丽堂皇的教堂建筑上,而法国的路易十四大张旗鼓地推崇,一时间该艺术风格很是流行.而洛可可风格,在美化女性,甚至女权至上的路易十五时代,也自然而然地上位,成为当时流行趋势.可见两种艺术风格是在适当的时间出现在适当的地点,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迎合了当时大部分人群的趣味,当然一切也尽符合了历史规律.到了世纪末,崇高庄重典雅的新古典主义逐步兴起,其既反对巴洛克的虚张声势,也排斥洛可可的温柔媚艳.诚然,在晚期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走向了装饰的极端,丧失了艺术应有的生命力,加上法国大革命的需要���推崇圣贤和偶像,新古典主义替代洛可可也是历史规律所致.其实,从后来的浪漫主义代替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对浪漫主义的否定,而后兴起的印象主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感觉.从一系列的变迁来看,艺术始终在向多元化发展,而每一种艺术风格都是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无论哪一种艺术风格它所呈现的特征是什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存在并兴盛,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的,如同黑格尔所言:"凡是存在都是合理的."因此在评价巴洛克和洛可可两种艺术风格时,我们要以辩证的方法论来看待,才能得出其价值的真正所在.首先,两种艺术风格是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符合艺术历史发展的规律,这点在前文中已论述.其次,从造型艺术角度来看,两种风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他艺术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巴洛克艺术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艺术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反映了时代风貌,追求标新立异的表现.它把人们的创造思想,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风格强烈奔放,奇特诡异,大气磅礴,艺术作品充满着韵律,量感和空间感,在欧洲艺术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洛可可以其高超精湛的技艺,为后来的造型艺术门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三,在艺术创作思想领域,拓展了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巴洛克艺术的浪漫主义精神,开阔了当时的艺术创作题材.既能呈现幻觉意象世界,又能描绘人真实的感情,不仅反映上层人物,也重视普通人群.洛可可也是从反对刻板的生活模式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的,追求抒情的轻歌曼舞的婉转,两者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对传统进行大胆的革新,艺术发展乃至历史的发展无不证明只有对传统进行变革,才能有创新与进步.虽然不是每种变革都会十分成功,但显然,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出现是成功的.它们给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使人们对艺术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积极和消极,或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尽相同的表象.巴洛克发展到晚期,忽略了内容的深入刻画和细腻表现,而洛可可艺术在审美上倾心于对某些古典艺术形式盲目地生搬硬套,刻意追求繁复的装饰效果,特别是在工艺美术上,走向了追求纯粹装饰的极端,忽略了实用功能,从而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奢靡和单纯追求玩味的倾向.诸如此类,是我们要进行批判的方面.综上所述,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以其辉煌的光芒,在艺术发展史上描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涌现出大批影响深远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大师,是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们的存在丰富了世界艺术,当然也呈现出为人所诟病的缺陷,但不足以掩盖其灿烂的光辉,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是永远属于时间和空间的伟大艺术.[参考文献][�]�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00�.[�]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00�.[�]周锐,范圣玺,吴端.设计艺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00��[�]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00�.[�]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陈晓春.多姿多彩的巴洛克文化���.北京:中华读书报,�00�.[作者简介]李锦林(�����),男,湖南岳阳人,硕士,现任教于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学研究及教学管理研究.�责任编辑李佳怡�艺术争鸣219。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美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美术

贝尼尼
圣 女 德 烈 萨
教 皇 乌 巴 诺 八 世 墓 碑
贝尼尼
祭 坛
圣路德维卡· 阿尔贝托尼之死
阿波罗与达芙妮



宙斯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叫"阿波罗",他是一个俊美的男生,他力大无比是 专门掌管黎明的"黎明之神"。女儿则是掌管狩猎的"狩猎之神"。 有一天阿波罗接到父亲的指示去射杀一个妖怪~在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在玩弄一 张弓他就走到孩子的面前说:"你们小孩不可以玩弓",并提起射杀的妖怪给他看,说了 很多轻蔑的话。那个小孩就是掌管爱的丘比特。丘比特因阿波罗的话十分生气就说:"你 信不信我会用我的箭射中你?阿波罗当然不相信,于是丘比特对着天空射出了两支特 别的箭第一支箭会使人深深陷入爱河,第二只箭则使人不会对异性动心。 第一支箭射中了阿波罗第二只箭射中了河神的女儿,一个名叫达芙妮的美丽少女,她 是神界中第一大美女,阿波罗一看到达芙妮就深深爱上了她,他对她的爱就像疾病一 样无法控制。他如影随形地跟着达妮芙,不过那名少女崇尚月亮女神,想追随她成为 一个永恒的处女,因此对男性非常排斥,根本不理会阿波罗的追求。可阿波罗并没有 放弃,一天阿波罗在树林里见到了达芙妮,就走过去想向她表白。可是,因为丘比特 的箭的作用她不停的逃开他。达芙妮越跑越惊慌,因为这一次阿波罗是铁了心肠不让 她离开,就在他快要追到的时候,终于她停住了,因为他被一条大河拦住了。达芙妮向 他前面的大河喊救:"爸爸你请你张开大口把我吞下去吧."河神向来疼爱这个美丽的女儿, 因此施展河神将她变成一株月桂树.阿波罗看到了变成月桂树的达芙妮,感到懊悔万分, 他轻拥着月桂树向她道歉,并且言明虽然她无法成为自己的妻子,但他对她的爱慕永 远不变,他要用她的木材做他的竖琴,用她的花朵装饰他的弓箭,让她永远青春永驻, 不必担心衰老。后来取下月桂枝编织成桂冠,赐给一切有成就的人,这就是“桂冠” 的由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洛可可”(Rococo)源于法文“罗卡伊尔”(rocaille), 意为岩石或贝壳饰物,后来该词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 色的艺术风格。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是一些新古 典主义艺术家们用来形容18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装饰 样式。在法国,它主要是指摄政时期(1715—1723)和路易 十五时期(1700—1774);在英、意、德等国均指18世纪 中期。
现藏巴黎戈贝兰博物馆的《路易十四加冕式》(图 14-2)是 《国王的故事》中的一幅壁毯。作品中人物众多,场面壮观。
• 大型的织锦壁毯是用竖机制作的。经线多用麻或锦,纬线 则是丝或毛,并加金线或银线。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纬线 起花的工艺已极为成熟,较之经线起花更便于模仿绘画的 效果。尤其是当时的织物师已考虑到因壁毯质料的不同而 造成光线反射的因素。在戈贝兰织物所里还制作了大量写 实花卉纹样的织锦壁毯,同样是以著名画家的作品为粉本, 构图繁密,色彩丰富。
• 巴洛克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对新世界 的探索,中产阶级的兴起和中央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以 及宗教改革运动的起伏斗争。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具有气势 雄伟、生机勃勃、强烈奔放的特征,同时洋溢着庄严高贵、 豪华壮观的气韵,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了各种旧艺术风格的 常规。
• 17世纪以前,尤其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直在 欧洲艺坛扮演着重要角色。17世纪以后,随着意大利教廷 势力的衰败,代之而起的是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的日益 强大。因此,巴洛克艺术虽然起源于意大利,但整个17世 纪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是在法国。
• 亨利四世(Henri Ⅳ,1553—1610)的重振王权和枢机主 教黎世留(Richelieu,1585—1642)的王权强化已使法 国专制制度得到了巩固,特别是“太阳王”路易十四 (LouisⅪⅤ,1638—1715)为了无限扩展王权和增加国 库收入,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利用一切最新的科学技术成 就,大力发展生产和对外贸易,使法国成为全欧的中心, 因此法国人称 17 世纪是“伟大的世纪”,是充满荣誉和 伟大成就的黄金时期。
•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装饰性, 多用C形、S形和涡卷形的曲线和艳丽浮夸的色彩作装饰构成。
•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首先从社会历 史背景来看,18世纪中期,法国的工商业获得了大力发展, 已成为当时除英国以外欧洲最发达的国家。
• 其次,就装饰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而言,洛可可风格的形成 实际上是巴洛克艺术刻意修饰而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晚期 的巴洛克艺术已经在某些方面呈露出洛可可艺术的端倪。
• 17世纪佛兰德斯和荷兰的织锦壁毯工艺也相当兴盛。绘画 大师鲁本斯(R. Rubens,1577—1640)也为壁毯制作设 计过精彩的样稿,现藏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织锦壁毯 《罗马皇帝的故事》就是他所设计的。荷兰画家弗美尔 (J. Vermeer, 1632—1675)取材于罗马神话设计的样稿 也很有特色。可见,当时织锦壁毯工艺所取得的成就是与 17世纪欧洲高水平的绘画艺术分不开的。
• 最后,18世纪的欧洲普遍受到东方艺术的强烈冲击,在洛可 可艺术风格的特征中洋溢着东方特别是中国情调。
第二节 染织工艺
一、巴洛克时期的染织工艺
17世纪欧洲的织锦壁毯工艺在追 求豪华奢侈生活的富裕的王公贵 族的提倡下,由无数优秀的画家 和织物师共同努力取得了辉煌的 成就,它的繁盛之地便是路易十 四统治下的法国巴黎,以及佛兰 德斯的安特卫普和荷兰的阿姆斯 特丹等城市。 路易十四的宰相戈培尔曾于1662 年将分散在巴黎的织锦壁毯作坊 集聚起来,成立了宫廷性质的 “戈贝兰织物所”,负责人就是 宫廷画家夏尔·勒布伦 (Charles Lebrun,1619— 1690),闻名于世的“戈贝兰式 花壁毯(Gobelins tapestry) 即由此而来(图14-1)。
第十四章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学习目标
1.了解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时代背景。 2.掌握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总体特点。 3.掌握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染织工艺的风格特点和主要成就。 4.掌握巴洛克与洛可可木工艺的特色和主要成就。 5.掌握巴洛克时期玻璃和金属工艺的主要特点。 6.掌握德尔夫特陶工艺的风格特征、欧洲瓷器的产生以及这 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的瓷窑及成就。 7.掌握洛可可时期金属与玻璃工艺的风格特征。 8.掌握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的关系。
二、洛可可时期的染织工艺 洛可可时期染织工艺的中心 是法国,此时的法国织锦工 艺在巴洛克的基础上出现了 历史的高峰。高档家具的衬 垫、室内壁毯和服饰对织锦 需求量很大。 现藏巴黎卢佛尔美术馆的一 件戈贝兰织锦壁毯的设计就 出自布歇之手,壁毯中央椭 圆形内表现的是希腊神话故 事,其内容和式与周围的 洛可可式装饰纹样相互生辉 (图14-3)。
• 法国18世纪染织工艺的时代 特点较为明显地反映在纹样 的变更上。在18世纪初染织 品的纹样还基本上保持着巴 洛克时期的特点,即纹样的 构成运用中心轴呈左右对称 状,同时一种以菱形结构出 现的植物纹样也较流行。从 18世纪30年代开始,洛可可 式的染织纹样大体形成。它 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 方面:一是自然主义的植物 纹样的表现;二是构成上注 意非对称性的处理;三是更 多地表现了绘画性的特点, 如丰富的层次和明暗关系处 理。
第一节 概 述
• “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词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 有三:一是葡萄牙文“barroco”和西班牙文 “barorueco”,意为“畸形珍珠”“不合常规”等;二 是中世纪拉丁文“baroco”,意为“荒诞的思考”“繁 缛可笑的神学讨论”;三是意大利文“barocchio”,意 为“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它被 18 世纪末新古典主义 理论家用来嘲笑17世纪意大利盛行的一种奇异的艺术或文 学风格,认为它完全背离了现实生活和古典传统,于是,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为史学界所沿用, 不仅指文艺复兴之后的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也包 括17世纪整个欧洲的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