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2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_23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2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_5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2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_5](https://img.taocdn.com/s3/m/4f0b9e466c85ec3a87c2c580.png)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服饰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关系,由此体会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2)能力目标:学习用联系、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巧夺天工的纺织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从服饰看社会,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服饰与气候的关系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两张照片。
请大家看看。
你们能否看出,这两张照片各是什么季节照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
2、同学们根据老师穿的服饰,准确地判断出了冬季和夏季,由此可以知道服饰与什么有关?学生说,师板书:季节气候(二)服饰与职业的关系1、出示课件,说一说他们分别是什么职业?2、你们是根据什么断定的?3、由此看来,服饰还与什么有关?学生说,师板书:职业。
(三)刚才我们知道了服饰与季节气候、职业有关,那么服饰还和什么有关呢?学生说,师结合学生说板书。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服饰与季节气候、职业身份、经济水平、制作技术等有关。
接下来,我们用服饰与相关事物的联系,来了解当时社会的情二:服饰起源与人类文明进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坐着时光机器去畅游历史。
1、让我们一起出发吧!第一站远古时代。
(课件出示图片,分别是赤身裸体和穿树叶的远古人。
)2、同是远古的人,有什么不同?(一张图片上的远古人没穿衣服,一张是穿了树叶的。
)3、远古时期的人们从赤身裸体到懂得用树叶遮身,从这一过程中,你可以猜测出什么?学生说。
4、小结:人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知道要穿衣服,大家赤身裸体地走来走去,认为是很自然的事,后来人们懂得了遮羞,他们开始用树叶来遮挡自己的身体,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
(板书:人类进步)5、出示课件。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吃穿住话古今》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吃穿住话古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122af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01.png)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吃穿住话古今》教案一. 教材分析《吃穿住话古今》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今的吃穿住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古代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深入了解历史,同时,通过对比古今的生活方式,使学生更加珍惜现代的生活,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向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今吃穿住的变化,知道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珍惜现代生活,向往未来。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古今吃穿住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2.难点:理解并体会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珍惜现代生活,向往未来。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吃穿住。
2.对比法:通过对比古今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更加珍惜现代的生活。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深入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收集古代和现代的吃穿住的图片。
2.历史资料:关于古代的生活方式的介绍。
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代和现代的吃穿住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生活的差异,引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关于古代的生活方式的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古今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更加珍惜现代的生活。
巩固(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向往。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吃穿住话古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吃穿住话古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6765c4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4.png)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吃穿住话古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吃穿住话古今》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吃、穿、住三个方面的发展变化,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习俗和风情,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饮食、服饰和居住三个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古今生活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古代社会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饮食习惯、服饰特点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古今生活的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服饰特点和居住环境,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进步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饮食方面的变化:如古代的饮食习惯、餐具等。
2.服饰特点:如古代的服饰款式、颜色等。
3.居住环境的变化:如古代的住房结构、家具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今生活的差异。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古今饮食、服饰和居住方面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收集古代饮食、服饰和居住方面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视频: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生活。
3.PPT: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学习和回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古代饮食、服饰和居住方面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采用PPT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饮食、服饰和居住方面的变化。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吃穿住话古今》(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吃穿住话古今》(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14327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3.png)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吃穿住话古今》(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吃穿住话古今》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饮食、服饰、建筑和交通工具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和发展。
通过对比古今生活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古代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饮食、服饰、建筑和交通工具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和发展。
2.能力目标: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中国古代的饮食、服饰、建筑和交通工具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理解这些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和发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故事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今生活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视频、图片等素材,分别展示中国古代的饮食、服饰、建筑和交通工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的生活。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饮食、服饰、建筑或交通工具),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这些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和发展。
4.巩固(5分钟)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在聆听过程中,对比古今生活的差异,巩固所学知识。
品德与社会人教五年级下册《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1
![品德与社会人教五年级下册《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07ade6ddaef8941ea76e05ca.png)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服饰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关系,由此体会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用联系、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巧夺天工的纺织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从服饰看社会,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
三、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发展思维:首先我用两张照片(一张是冬天照的,一张是夏天照的。
)来导入本课与服饰的相关联系。
结合课件来让学生探究服饰与季节气候有关,在出示一组照片(厨师、消防员、护士、农民、警察),让学生探究透过服饰看到制作水平,职业身份、经济水平、等之间的关系。
2、服饰起源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接下来请出同学们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多啦a梦,让他做我们学习上的伙伴,用他的时光机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走进远古。
第一站:远古时代。
课件出示:分别是赤身裸体和穿树叶的远古人。
让学生找出区别并探究树叶的用处(遮羞),再出示穿兽皮的远古人,这一过程让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 1、让学生了解人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知道要穿衣服,大家赤身裸体地走来走去,认为是很自然的事,后来人们懂得了遮羞,他们开始用树叶来遮挡自己的身体,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
(板书:人类进步)。
2、很多年前我们的地球,气候四季如春,既无严寒,又无酷暑。
后来地球开始逐渐变冷,当严寒降临的时候,人们缩在洞穴里,生火取暖,要出洞去打猎、采集时,他们就用兽皮来御寒。
这是人类服装史上的一大进步。
3、服饰变化与社会发展:(一)让学生看课文(麻布和丝绸服饰图片),学生再比较麻布与棉布、丝绸、化纤的异同处?体会由棉、丝、化纤、代替麻料的必然性。
同时引导学生从衣服的变迁中明白社会的不断发展。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吃穿住话古今(二)-冠军奖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吃穿住话古今(二)-冠军奖](https://img.taocdn.com/s3/m/890fec4e1a37f111f0855b5e.png)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第二课吃穿住话古今(二)
中华食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2、感受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教学重点: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中华饮食文化中闪烁着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一个词和吃有关,男女通用、猜一猜是什么?
生:吃货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华食文化
师:说一说民以食为天,天是什么意思?
生:重要、天大的事
师:毛主席说中国人对世界有两大贡献、一是中国菜二是中医
师:请大家欣赏精美的中国菜(出示课件)
师:说一说中国菜的特点
生:精致漂亮
师:板书(精美)
师: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师: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先民的精品意识
师:吃吃喝喝不可等闲视之
师:中国人朋友离别、送往迎来都要吃,吃体现一个“情”字
(板书:情)
师:老人孩子客人在一起吃饭要排座次这体现一个什么字?
板书(礼)
师:筷子文化是中华食文化的代表
生:读31页奇妙的筷子
师:房子古代叫箸
师:利玛窦说中国人手中有两根小魔棒,手能做的事它都能做。
师:请同学讲吃中的故事
师:总结: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食文化。
我们要敬食、惜食。
做一个美食家板书:中华食文化
精美情礼
食不厌精夫礼之初
脍不厌细始诸饮食
课堂练习:
1、把各自收集的美食故事,小组合作交流,交流之后谈感情。
2、说一说中餐、西餐利与弊。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1d623eaaea998fcc220ed8.png)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服饰、纺织和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认识服饰,建筑的地域特点,它们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
由此体会到人的创造与社会发展。
2、过程与技能:学习用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服饰和建筑艺术的神奇、美妙和丰富多彩。
二、教学重点:了解我国服饰、纺织和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认识服饰,建筑的地域特点,它们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
由此体会到人的创造与社会发展。
三、教学难点:学习用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四、教材分析:《吃穿住话古今(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
主要是了解我国服饰特点,服饰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
感受我国服饰的神奇、、美妙和丰富多彩。
五、教学思路: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所以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大。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服饰的特点,以及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
感受我国服饰和建筑艺术的神奇、美妙和丰富多彩,使学生生成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使命感。
因此大致思路是:①导入教学②通过对比图片,观看图像,了解服饰与气候和职业的联系。
③通过展示课件,了解服饰变化与社会发展关系。
④师生交流收获。
六、学情分析:因为五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相对窄一些;但是在现今的信息的时代,它们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观察了解;为此我想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看书交流,重点让学生了解和体验。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产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祖先如何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基本认识。
教学要从学生年龄以及生活阅历出发,重点不在学生掌握多少,了解多少,而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八、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九、课时:1节十、板书:丝绸之路从服饰看社会、历史家居文化与变迁十一、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我们平时都穿什么?2、服饰。
3、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服饰。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2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_17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2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_17](https://img.taocdn.com/s3/m/3f43bc1fdd88d0d232d46a31.png)
家居文化与变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认识建筑的地域文化特点。
2、了解它们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体会人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
通过搜集网络资料,课堂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了解建筑的地域文化特点,它们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体会人的创造与社会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建筑艺术的神奇、美妙、美妙和丰富多彩。
2、学习用比较、发展、传承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历史与文化厚重感课前准备:1、课前收集我国各年代以及自己身边有特点和艺术造型特色的老房子、古建筑的图片。
2、收集中国建筑和家具的图片以及资料。
3、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视频《城市变奏曲》:展示城市变迁发展的一个过程。
师(声情并茂):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原始的居室建筑就被祖先创造出来,但那只是藏身之所。
当古朴的建筑融入了人类的感情、信仰和智慧,铸就了紫禁城的威严、凯旋门的辉煌、金字塔的雄伟和摩天大楼幕墙饿炫目之后,它们才成为建筑物,是固化了艺术和文明的见证。
今天一起走进远古时代,去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家具文化知识(二)走出巢穴了解原始人和人类当最初的房屋。
1、观看课件: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请仔细观察,边看边思考:(1)人们为什么在树上搭窝,在地上挖穴而居呢?(2)他们的房子的风格与当地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呢?(3)人们最初的房子和他们住的巢、穴有什么相似之处,与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了解原始人的居住状态,知道原始人根据自己居住地的特点创造了最早的房子。
)2、小组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态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
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它满足了原始人地最低要求。
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2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_11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二单元 追根寻源 2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_11](https://img.taocdn.com/s3/m/fb6210a40066f5335b812143.png)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服饰和建筑艺术的神奇、美妙和丰富多彩,体会到人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
能力:学习用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知识:了解我国服装、纺织和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认识服饰、建筑的地域特点、它们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关系。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对服装比对建筑更熟悉些,因此,对服装的感受和审美能力要强一些。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学生对服装和建筑的功能性了解得要多一些,而对我国服装、纺织和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及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关系不够了解。
此外,农村小学五年级学生对本地的服装及建筑了解得多一些,对本地之外的服装与建筑的了解,则更多借助于电视媒体及相关图片,并没有体验和感受。
通过对学生的现状和障碍的分析,我们认为,农村学生对服装和建筑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对服装和建筑中融入的人们的创造和智慧体会不深,感受不到中国服饰和建筑艺术的神奇与美妙。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服装、纺织和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认识服饰、建筑的地域特点以及它们与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我国服饰和建筑艺术的神奇、美妙和丰富多彩,体会人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
为突破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从服装材料和服装制作工具的变化,及不同时期的服饰、建筑特点中,了解服饰、建筑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人类居住条件的变化,感知凝聚在房屋中的文化,体会人们的智慧和创造。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服装、纺织和建筑的产生与发展,认识服饰、建筑的地域特点、它们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我国服饰和建筑艺术的神奇、美妙和丰富多彩,体会人的创造与社会的发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自己身边建筑的特点及周边的建筑物和家具文化,哪些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哪些吸纳了国外的风格。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吃穿住话古今》(第二课时)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吃穿住话古今》(第二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b91975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a.png)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吃穿住话古今》(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吃穿住话古今》是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古代和现代人们的生活差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围绕饮食、服饰、居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的变化,知道古代和现代人们生活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的变化,古代和现代人们生活的差异。
2.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的体现和传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古诗《饮中八仙歌》导入,让学生感受古人饮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的变化。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古代和现代人们生活的差异。
4.讨论交流:各组汇报探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在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的体现和传承。
6.实践环节: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美食、设计服饰、搭建房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和现代人们的生活差异。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5
![人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5](https://img.taocdn.com/s3/m/2061605131b765ce0508149d.png)
吃穿住话古今(二)——中国服饰·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中的第二课《吃穿住话古今(二)》第一个知识点设计的一堂中国服饰课。
主要由生活中的“穿”切入中国丝绸文化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让学生学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让学生在探究中国文化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大,重在了解和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产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祖先如何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基本认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用学生自已搜寻到的历史知识来关注生活,生成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使命感。
·设计理念·本课由古今中外的服饰进行对比,探究服饰文化的同时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从服饰的发展角度去看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透过服饰的互相影响,让学生发现国内的服饰不但影响到国外,同时国内服饰也受国外服饰地影响。
整节课从同学们喜欢的服装布料、服装款式、到服饰变迁,一切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
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材、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联系、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认识中国的服饰文化。
2、通过古今服饰的对比让学生掌握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关系。
3、培养学生对中华服饰文化内涵的崇拜。
·教学重点·(1)培养和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2)了解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对中华服包年文化内涵的崇拜。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服饰面料、款式和有关服饰的历史文化内容。
教师准备:·教学流程及评析·(“【】”内为针对某一部分设计的意图说明或评析;楷体文字为课上实录,主要再现的是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2.2 吃穿住话古今(二) 学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2.2 吃穿住话古今(二)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22954eeefdc8d376ee3286.png)
吃穿住话古今(二)【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服饰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关系,由此体会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2.学习用联系、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了解我国服饰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关系,由此体会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服饰我们的祖先曾经披着兽皮与,在风雨中徘徊了数万年,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二三千年前,我国已有了种植。
2.从服饰看社会中国的服饰史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博大的文化宝库,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几千年来的变迁,体现出社会的及人们对美的向往。
3.家居文化与变迁最初,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是在树上搭窝,后人称之为“”,想出这种办法的人叫做“”。
生活在北方的人则在地上挖穴,以避风寒。
中国古代建筑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有着近的延绵不断的历史,这在世界建筑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建筑。
我们今天的建筑文化和家居文化在保留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融入了其他国家和的文化,并具有新时代的气息。
二、合作探究1.从古到今,人们制作衣服所用的衣料有哪些发展?2.透过服饰,我们能够了解什么呢?3.阅读教材第38页,说说在那个时期,我们的丝绸到了哪些地方?4.阅读教材第39页,说说为什么他们想起在树上搭窝,在地上挖穴呢?5.阅读教材第40页,说说它们是怎么安装上去的?6.说说你周边的建筑物和家居文化,哪些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哪些吸纳了国外的风格?【达标检测】1.中国是最早()、()、生产()的国家。
2.早在()年前,我国精美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大量传入西方。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人一直称我国为()国,即产丝之国。
3.最初,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是在树上搭窝,后人称之为()。
4.用()将木块咬合在一起的方法,结实美观,是中国独特的建筑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服饰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关系,由此体会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用联系、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巧夺天工的纺织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从服饰看社会,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
三、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发展思维:
首先我用两张照片(一张是冬天照的,一张是夏天照的。
)来导入本课与服饰的相关联系。
结合课件来让学生探究服饰与季节气候有关,在出示一组照片(厨师、消防员、护士、农民、警察),让学生探究透过服饰看到制作水平,职业身份、经济水平、等之间的关系。
2、服饰起源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接下来请出同学们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多啦a梦,让他做我们学习上的伙伴,用他的时光机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走进远古。
第一站:远古时代。
课件出示:分别是赤身裸体和穿树叶的远古人。
让学生找出区别并探究树叶的用处(遮羞),再出示穿兽皮的远古人,这一过程让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人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知道要穿衣服,大家赤身裸体地走来走去,认为是很自然的事,后来人们懂得了遮羞,他们开始用树叶来遮挡自己的身体,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
(板书:人类进步)。
1、很多年前我们的地球,气候四季如春,既无严寒,又无酷暑。
后来地球开始逐渐变冷,当严寒降临的时候,人们缩在洞穴里,生火取暖,要出洞去打猎、采集时,他们就用兽皮来御寒。
这是人类服装史上的一大进步。
2、服饰变化与社会发展:
3、(一)让学生看课文(麻布和丝绸服饰图片),学生再比较麻布与棉布、丝绸、化纤的异同处?体会由棉、丝、化纤、代替麻料的必然性。
同时引导学生从衣服的变迁中明白社会的不断发展。
这一过程中两个重要环节
(2)丝绸之路,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其贡献。
以及欣赏丝绸制作的服饰,感受这些服饰与远古的树叶、兽皮做的服饰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透过服饰的变化,我们能看到当时社会怎么样?(板书:社会发展)
4、[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巧夺天工的纺织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内涵,并积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这是我们的第二站:唐朝时代。
课件出示几套唐朝服饰。
让学生做个“小小预言家”,来猜一猜:这几套唐朝服饰分别是什么人穿的?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课件展示结果。
(皇帝穿龙袍,武士穿战袍,宰相穿官服等)我们从这些可以看出,那时候服饰与什么有关?(板书:身份。
)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远古时候的树叶兽皮做的服饰是用来遮羞、暖体的,而现在这些服饰已经成为不同身份地位的标志。
我们的服饰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
(三)课件出示唐服与和服。
同学们感觉日本和服与唐朝服饰有相似的地方吗?中国和日本是不同的国家,两套服饰为什么那么相似?让学生议一议。
得出结论:和服受到唐朝服饰的影响,成了日本的国服。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和服受到唐朝服饰的影响,成了日本的国服。
(四)时间过的真快,第三站清末民初。
课件出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在很多中国人还在穿长袍马褂时,西方国家的人们却普遍穿着这样的服装,我们称之为西装。
后来,有人吸取了西装的优点,设计出了中山装,中山装出现后,很快受到我国许多男士的喜爱,并将它看作是中国的民族服装。
[设计意图]: 让学生理解透过服饰的相互影响,我国的服饰不但影响了国外,同时还受到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
(五)现在我们已经做着时光机器回到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穿的一些服饰,请同学们说一说哪些是从我们祖先那里沿袭下来的,哪些是从外国学来的?课件出示(牛仔服、T恤衫、旗袍、唐装)。
然后通过同学们摸一摸,看一看自己穿的衣服,再根据自己平时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说一说,现在的服饰还用了一些什么面料做的?(丝绸、棉、麻、化纤、纳米、莱卡、腈纶……)[设计意图]:我们现在服饰的面料可以说不计其数,不但有传统的棉、麻、丝绸等面料,还有化纤、羊毛、莱卡、腈纶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服饰的面料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未
来的服饰面料还会更加丰富多彩。
(六)欣赏同伴们多姿多彩的服饰。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古到今,人们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它不仅仅只是用来遮羞、保暖或者封建社会时候的身份标志,它已成为美丽的化身。
通过服饰的变化,我们不仅看到了当代服饰的繁荣景象,更感受到了社会的开放,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六、作业设计:
看了同伴多姿多彩的服饰,是不是也对衣服的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呢?那就试着给自己设计一件衣服吧!
七、板书设计:
吃穿住话古今(二)
季节气候
服饰职业身份人类进步
经济水平社会发展
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