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命题人:杨喜丽审题人:夏银花
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1.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
A. 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
C. 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D. 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依据“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可知,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想通,故C 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错误;此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故BD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思想
2.黄宗羲、唐甄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A. 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产生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批判君主,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故B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故C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唐甄的思想
3.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

“他”是
A. 程灏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程颢生活在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他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
4.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

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 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 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 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 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制度到宋代则大大强化,庶族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从而影响到宋代文化生活的运行,故A正确;儒家本就讲究慎终追远,材料反映的祭祖两分局面变为共享,与理学的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小农经济是否发达并不影响民间祭祖,更不能决定民间祭祖行为的重要性上升,故C错误;文化氛围的宽松不等于庶民阶层政治话语权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与题干所述现象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D错
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科举制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相关知识,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另一方面,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5.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

下列思想不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是
A. 民贵君轻
B. 君舟民水
C. 君权神授
D. 为政以德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国朝廷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

”体现了“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正是“民本”思想的体现,“为政以德”是在“民本”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思想,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君权神授”的思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题目的本意是要找出中国统治者的与人民之间和谐关系的政策。

从四个选项不能体现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相处的和谐性的即可。

6.“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

明朝后期,民间广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

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

这一演变反映了
A.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 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 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 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传统社会价值体系问题。

材料不是反映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的问题,不能选A,也不是反映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以及大一统国家的问题,不能选B、D,而只是在强调“天地君亲师”这个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被认可、逐渐被确立的一个过程,故本题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确立
7.东西方思想文化具有相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反对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②墨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逻辑
③王阳明和马丁•路德都强调个人的主观作用
④山水画和现实主义绘画都追求写实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东西方思想文化具有相通性。

在做题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山水画追求的一种意境而不是追求写实,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①②③又均是对东西方思想文化相通性的正确描述,故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相通性
【名师点睛】实际上解答历史试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学生在答题时必须要多联系,放宽视野,不要只局限于某个历史事件。

要学会中外联系、横向比较。

学生自己在平时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多训练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历史试题,以期在正式考试时能适应试题的难度。

8.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

”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

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D
试题分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

排除AB.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

排除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9.“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该材料的核心思想是
A. 人民主权
B. 社会契约
C. 分权制衡
D. 天赋人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人民主权否定主权在君,认为主权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人民主权遵循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可代表、绝对不容侵犯且永远属于人民,和题意无关,排除;社会契约用契约关系解释社会和国家起源的政治哲学理论,和题意无关,排除B;天赋人权指自然权利,即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和题意无关,排除D。

由“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体现了分权制衡思想,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10.但丁在《神曲》中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述了理想情人的妩媚和他的感情;《十日谈》多半故事都以爱情、男女关系为主题。

文艺复兴的这一共同点
A. 充分反映出人文主义者放纵欲望
B. 是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的直接结果
C. 根源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世风日下
D. 深受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直接影响
【答案】B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类的正常情感,是对当时人性的解放,而不是过渡纵欲,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当时教会宣扬的是一种苦行式的禁欲主义思想,而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
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宗教禁欲主义,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阐释的是正常的人类情感,并非世风日下,故C项排除;《十日谈》属于现实主义文学风格,故D项排除。

【点晴】透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材料中阐释了正常的人类情感,旨在反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据此分析便可获取正确答案。

11.18世纪一位法国思想家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
A. 批判神权统治
B. 提倡人性解放
C. 倡导思想自由
D. 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中的枷锁应该是封建专制制度;“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意思是君主如果不好好统治,人民有权把他推翻,这是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D项正确;17.18世纪,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倡导科学、自由和平等,为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蓝图,促使近代人文精神发展到高峰阶段,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材料中无法体现批判神权统治、提倡人性解放、倡导思想自由等主张,排除ABC,所以选D。

12.卢梭曾写信给伏尔泰说:你的诗使我失去慰藉,并且濒于绝望,并迫使我反对上帝。

(但这)片刻也无法诱使我怀疑自己灵魂的永存和精神的上帝;我感受它、坚信它,我向往它、期待它,并且只要有一息尚存,就要捍卫它。

这表明
A. 伏尔泰的主张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卢梭并非真正的启蒙思想家
C. 伏尔泰提倡开明君主制,抨击君主专制
D. 卢梭对理性主义有着自己的见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卢梭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材料揭示的是卢梭的思想主张,看不出伏尔泰的主张问题,
排除A;题干所示差异反映出法国启蒙运动逐渐深入发展,卢梭是启蒙思想家,B项错误;C 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片刻也无法诱使我怀疑自己灵魂的永存和精神的上帝”,能够体现卢梭对理性主义有着自己的见解,D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

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主张
13.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名言“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 “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 “存天理,灭人欲”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强调对生命热爱、同情和敬畏,属于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这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故答案选择C项,A项反映了奴隶社会中奴隶悲惨的地位、命运,故A项不正确;B、D项反映了发人性的禁锢。

故B、D 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的含义。

以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的名言为切入点,旨在考察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西方人文主义,除了考查其不同时期的含义外,还要注意不同时期的代表思想家及其思想观点,高考近几年多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如2011全国(新标卷)
14.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B.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 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D. 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思想和政治的现代化,而中国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曲折,现代化运动与救亡图存结合,故中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故C正确。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没有突出中国救亡图存的背景,故A排除。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片面强调文化方面,故B排除。

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片面强调政治方面,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15.“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中相似的是
A.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B.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C.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D.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可知此应为智者运动,该运动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即“以人为本”;“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贤明政治”即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所倡导的“仁”的思想,故排除属于法家思想的A项、道家思想的B项;儒家思想本质上仍为专制统治服务,故排除D项。

本题应选C 项。

16.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
据分别是
A.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话本和小说
C. 汉赋和唐诗
D. 元曲和京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时间限制可直接排除C项汉赋和唐诗;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风俗画、元曲、小说、京剧都是文化世俗化的体现,排除BD;而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画,风俗画则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世俗化,因此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绘画艺术
17.某历史学家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该学者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A. 科学技术决定论
B. 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C. 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历史评价相关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可知,该历史学家把“中体西用”放在了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的,肯定了当时“中体西用”的合理性。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其余ABD三项说法与题干意思不相符合,均不正确。

考点:历史理论知识·历史评价·历史评价标准
18.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写道:“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

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

”又说:“爱国者何?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

”此论述旨在阐明
A. 爱国的前提是国家要保障人民权利
B. 国家应具备土地、人民、主权等形式
C. 国家创立的根本途径是缔结社会契约
D. 一国人民要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国家
【答案】A
【解析】
“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谍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表明了爱国的前提,故A项正确;“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但与“旨在阐明”不符,故B项错误;“缔结社会契约”是启蒙思想,但忽略了“爱国心与自觉心”的主题,故C项错误;据“爱国者何?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的论述,陈独秀不可能要求人民要自觉地热爱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故D项错误。

19.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几次灾难性战争失败的刺激下,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文明,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

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不同阶级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B. 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
C. 中西文化融合中碰撞的激烈性
D. 近代中国探索民族独立富强的艰难性
【答案】D
【解析】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主张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救国思潮的多样性从本质上来说是近代中国探索民族独立富强的艰难性的表现,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说法片面,排除ABC项。

点睛: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各个阶层相继掀起救亡运动的高潮。

农民阶级发动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等,每个运动的主张各不相同,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也大相径庭,从根本上说反映了救国之路探索的艰辛。

本题的解答要抓住题干的要求“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来确定答案。

20.赫胥黎原著《天演论》的本意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只适用于“生物界”,而不适用于“人类社会”。

“生物界”没有道德标准,而人类有着相亲相爱、互助互敬的本性,其发展模式必然不同于“生物界”。

但严复却在译著里公然宣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

严复的做法实质上反映出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
B. 严复企图以进化论观点来宣传维新思想
C. 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B
【解析】
严复将赫胥黎的《天演论》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改造,严复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社会发展也适用,这是为了维新变法做铺垫,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C选项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选项材料中涉及的不是科学发展。

2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存。

”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 太平天国
B. 洋务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戊戌变法
【答案】D
【解析】
钱穆认为政治制度必须与本国的传统相适应,否则将失去生命力。

A选项没有涉及到吸收外国先进理论,其中的《资政新篇》也没有实行;B选项涉及的不是制度问题,故排除;C选项是思想文化领域,故排除;D选项符合题意。

22.在抗战当中,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大肆宣扬“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

宣扬“一次革命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等等。

针对这种情况,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上,毛泽东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的环境提出要建立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结合的新中国的口号。

论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文化:在政治上,强调革命要分两步走……。

这一讲话A. 标志毛泽东思想成熟
B. 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 成为抗战的指导思想
D. 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一九四〇年一月九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表现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清楚认识,对整个中国未来发展问题的一个判断,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说法错误,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C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材料时间过晚。

23.孙中山在1905年之前发表的文章中对满族和清朝政府有“满洲鞑子”“满奴”“满
贼”“异种”“外国人”等近20种蔑称,但他在1906年又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他在1912年进而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上述现象可以说明
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②孙中山最终完全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③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经历了艰难的思想历程
④历史人物的历史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A. ①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全面、公正,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客观上所起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还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故①中“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说法错误;②表述过于绝对,不恰当,排除;从材料看出孙中山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逐步改变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主张团结各族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建立民族国家,故③④正确,故选C。

24.2014年春晚中,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被称为马年央视春晚最感人节目。

一句“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的歌词使多人反省自己的忙碌与生活质量,春晚总导演冯小刚当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