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的病理诊断

合集下载

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

由于BE早期粘膜内病灶常局 限,内镜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简 便经济、组织损伤小等优势。因 此,已得到消化医师的初步认可。
(1)多极电凝术(MPEC):
双极或多极电凝:组织损 伤的深度限制性在3mm以内, 因而穿孔的可能性较单极小
Sampliner首次证明了 MPEC联同抑酸剂可以逆转BE, 之后又用MPEC辅以奥美拉唑 治疗异型增生BE58例,6月随 访85%的患者内镜下证实得到 逆转,78%内镜和组织学证实 得到逆转,4例(6.9%)残留 肠上皮化生。
二、Barrett 食管的概况和流行 病学
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人群,
BE的内镜下诊断率为6-12%, 非选择性的人群中,BE的
内镜下诊断率为1%或更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平 均发病年龄为40岁,多发于白 人男性,男女比例为3:1。
Gerson等对110例行乙状结 肠镜检查的无上消化管症状者 进行了上消化道检查,发现:
Gossner等以5-ALA为光敏 剂的PDT法对BE合并高度异型 增生者10例,合并粘膜内腺癌 者22例进行治疗,前者HGD均 被清除,后者中17例(77.3%)
癌灶被清除,其中原病灶< 2mm的癌均被清除,随访1~30 个月无复发,
Ackroyd 等 以 5-ALA 为 光 敏 剂的PDT法对BE合并异型增生 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36 例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
(2)内镜粘膜切除(EMR):
EMR可获得较大面积组织, 能准确分期并估计边缘切除情 况,近年来常用于治疗BE合并 高度异型增生和粘膜内腺癌。
ELL等用EMR治疗61例粘 膜内腺癌和3例高度异型增生患 者,其中51例病灶被完全清除, 随 访 4~20 个 月 , 有 7 例 出 现 复 发或新生癌。

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

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

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摘要]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的内镜检出率、BE分类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近4年我院确诊为BE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计算BE检出率及各型BE的比率、BE病理类型及合并症的发生率。

结果胃镜检查7938例中确诊BE44例,检出率为0.59%。

其中全周型8例(18%),岛型26例(59%),舌型10例(23%);长节段BE (LSBE)4例(9.1%),短节段BE (SSBE)40例(90.9%)。

病理类型为胃底型14例(31.8%),贲门腺型8例(18.0%),特殊肠化生型22例(50.2%)。

肠化检出率为全周型6例(75%),岛型12例(46.2%),舌型4例(40%);LSBE 4例(100%),SSBE18例(45%)。

合并症有反流性食管炎10例(22.7%),其中全周型4例、岛型4例、舌型2例。

结论各型BE中以岛型BE检出率最高,全周型及LSBE检出率低,但后两型BE中肠化检出率高,提示可能更易发生癌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Barrett食管;胃镜;病理学Barrett 食管(BE)是食管下段腺癌惟一公认的癌前病变[1-3],是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发生伴有杯状细胞的肠上皮化生现象。

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50倍,加大此病的研究对食管腺癌的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现将我院近4年来确诊BE患者的内镜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7 938例中确诊为BE患者44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19~76岁,平均50.0岁。

1.2 BE诊断标准按2006年8月海南三亚全国胃食管反流病学术研讨会达成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的规定,BE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

当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有明显柱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证实时即可诊断。

1.3 BE分型(1) 按化生柱状上皮的长度分类。

Barrett食管内镜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Barrett食管内镜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21 0 0年 5月第 4 8卷第 1 5期

临床 研 究 ・
Brt ae 食管内 床 及 特点 析 rt 镜临 诊断 病理 分
何 敏 杨莉丽 ( 北京大学深圳 医院消化 内科 , 广东深圳 5 8 3 ) 10 6 【 摘要】目的 分析 B r t食管的临床症状 、 ar t e 镜下表现及病理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2 0 0 7年 1 O月 一20 0 9年 1 0月间由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wee w i c d r f x ttlt , tln mb ra d a i la a c me w r inf a t ce e . o rd, h l a i e u oa me t a u e cd ce r e t e e sg i c l i ra d Co c u i n T e e w s n i i c n e l i o n n i in yn s n ls o h r a o sg f a t n i d f r n e i e s mp o ew e a rt e o h g s a d g sr e o h e e u ie e w t e fr e s a s r u o l a o f h t ie e c t y t msb t e n B r t s p a u n a to s p a a r f x d s a . i t m ra e o s c mpi t n o e l — nh e g l l s hh o i ci t a
【 b ta t O jc ie T n l etecnc mp ms n n ocpcadpto g a f tr f arteohg sMe h d Art - A sr c 】 b e t oaa z l i s t de dso i n a l i le ue o B r t spau. t o s r v y h i a y o a l h o c a s e eo

Barrett食管的临床分析

Barrett食管的临床分析
5.2放射性核素扫描
过锝酸盐(99mTc-pertechnetate)能选择性被胃黏膜上皮浓聚,静脉注射后,当BE柱状化生上皮为胃上皮型(含有壁细胞),在食管内可探及核素的出现。此项检查对诊断BE胃上皮型有重要意义,而肠上皮型则呈阴性。
5.3内镜检查
有学者建议应测量BE的范围,因其与GERD的程度及致癌的危险性直接相关。但精确测量显然较困难,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标准化的内镜图像可更准确得出BE的面积。
2.3 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
和其他消化道肿瘤一样,BE癌变涉及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变化,有关的基因包括细胞周期调控基因、染色体17p和5q等位基因的缺失、p53基因突变、APC基因突变、p16基因失活等。有研究表明:Barrett食管癌变的发生除饮食、反流和化学致癌物等外部致癌因素外,还有其内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Barrett食管的临床分析
摘要:Barrett食管(Barret’s esophagus,BE)是指齿状线以上至少2cm处的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本文旨在探讨Barrett食管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并发症、辅助检查及诊断。
关键词: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Barret’s esophagus,BE)是指齿状线以上至少2cm处的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认识这种食管上皮化生的重要性,在于其特殊型柱状上皮化生恶变率高[1]。Barrett食管本身并无症状,但发生Barrett食管炎、溃疡、狭窄、癌变时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烧心、吞咽困难、吞咽时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等。可并发食管溃疡(Barrett溃疡)、食管狭窄、上消化道出血及食管腺癌。
患者年龄分布曲线为双高峰(0~15岁,48~80岁),以中年居多(40~50岁)。男女均可罹患,男性患病率(0.97%)约为女性(0.49%)的2倍。BE主要见于白种人,在黑人和亚洲人中较少见,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亦在上升。

Barrett食管诊断与治疗

Barrett食管诊断与治疗
界处。
C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柱状上皮累及食管胃交界处。
D期
在C期基础上并发食管腺癌。
03 Barrett食管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抑酸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 拮抗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缓解
胃食管反流症状。
促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以促 进食管蠕动,减少胃食管反流。
粘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可以保护 食管粘膜,减轻炎症和损伤。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 胖,有助于降低Barrett食 管的风险。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对预 防Barrett食管有积极作用。
定期复查和监测
定期内镜检查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内镜检 查,以便早期发现Barrett 食管的癌变倾向。
监测症状变化
留意是否有胸痛、反酸、 烧心等症状,及时就医检 查。
05 结论
Barrett食管的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Barrett食管的发病机制
进一步探索Barrett食管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 论依据。
寻找更准确的诊断方法
研究新的检测技术和手段,提高Barrett食管的早期诊断率,降低漏诊 和误诊的风险。
优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情和病程的Barrett食管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
通过内镜观察食管黏膜 变化,是诊断Barrett食
管的主要方法。
组织学检查
通过活检获取食管黏膜 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 确定是否存在Barrett食
管。
食管pH监测
评估食管酸碱度,有助 于判断Barrett食管与胃

干货分享读懂食管检查病理报告:Barrett食管

干货分享读懂食管检查病理报告:Barrett食管

干货分享读懂食管检查病理报告:Barrett食管出现食管癌的报警信号后,需要及时做胃镜检查。

经过检查后,医生会通过内镜取食管活检,病理医生会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情况。

然后出具一份报告,对每一个活检样本进行诊断。

病理报告中的信息对于后续的诊疗都很重要。

小编会分4次分别为大家介绍癌前病变、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反应性或反流性改变、食管癌。

今天为大家带来食管检查病理报告的Barrett食管部分内容。

前情回顾↓↓↓干货分享 | 读懂食管检查病理报告: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伴有或不伴有不典型增生)GEJ是什么意思?食管是把口腔和胃连接起来的管状器官。

食管与胃的交接的地方被称为胃食管交界处,英文简称GEJ。

Barrett,杯状细胞或肠上皮化生食管内壁称为黏膜。

当黏膜的最表层由鳞状细胞构成时,称为鳞状上皮。

鳞状细胞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与鱼鳞相似的扁平细胞。

大多数的食管内壁由鳞状上皮覆盖。

杯状细胞通常在肠道内壁,而不是食管。

当杯状细胞在一个他们不该出现的地方被发现时(如食管黏膜),称之为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可以在任何部位正常黏膜形成。

当肠上皮化生取代食管的鳞状上皮时,它被称为Barrett食管。

(这是以发现它的胸外科医生的名字Norman Barrett命名的)。

什么原因导致了Barrett食管?胃内容物(消化液和食糜)的慢性或长期反流进入食管,损害正常食管内层的时候,就形成了Barret食管。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很多年才能发生。

胃内容物回流到食管有时被称为胃食管反流病或GERD。

有时病人会感觉到胃灼热感。

Barrett 食管镜下表现巴雷特食管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吗?是的。

患有Barrett食管的病人患食管癌的风险更高。

Barrett食管和不典型增生有时Barrett食管的细胞会变得更不正常,即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

虽然这些细胞是不正常的,但它们没有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能力,这种情况可以治疗。

巴雷特食管(barrett)的分类与诊疗

巴雷特食管(barrett)的分类与诊疗

巴雷特食管(barrett)的分类与诊疗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黏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

广义的概念包括食管的胃上皮化生或异位,以及柱状上皮化生。

为与食管下段的贲门黏膜柱状上皮区分, 曾规定病变范围在胃食管连接处(GEJ) 3cm以上(即所谓的3cm法则)。

近年来的概念倾向于指内镜下发现并被病理组织学证实在食管与胃黏膜交界的连接线(GEJ)以上出现的任何长度的原有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情况。

更严格的定义是指GEJ线以上原有鳞状上皮被含杯状细胞的特殊柱状上皮替代情况。

这些新的定义包容了短节BE,后者特别将与癌变关系密切的肠上皮化生才定义为BE, 提出了BE属于癌前病变的概念,而将胃黏膜异位和胃上皮化生排除在BE之外。

本病病因未明,临床上多继发于胃食管反流(GERD)、裂孔疝。

反流的各种成分,包括胃液、碱性胆汁、胰液等均可以引起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受损,由耐酸、再生能力强的柱状上皮进行修复,从而形成BE。

因其有肠化,一般认为是癌前病变。

Barrett食管为癌前病变,可发展为食管贲门腺癌,在英、美等国家,约占食管癌的30%~50%。

本病目前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一些医生因为概念不清,因此文献中报道的检出率较低。

症状体征Barrett食管本身并不产生症状,患者的症状主要由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伴随病变引起。

最常见的症状为反酸、胃灼热,其次为胸骨后疼痛和上腹痛。

当出现食管狭窄时,突出的症状为咽下困难,吞咽困难的原因是:1. 鳞-柱状上皮交界处的狭窄;2 .慢性食管炎所致管壁纤维化,食管蠕动功能减退;3. 食管急性炎症引起的食管痉挛;4. 发生于柱状上皮的食管腺癌造成的管腔梗阻。

有些患者早期有烧心症状,经一段长时间的无症状期,直至并发症发生后才出现症状,原因是柱状上皮对消化液的刺激不如鳞状上皮敏感。

Barrett食管出血可以大量,但常呈慢性缺铁性贫血。

Barrett食管32例临床病理分析

Barrett食管32例临床病理分析
253-254. (收稿日期:2016-05-13)
机体内高血压环境推进分布于基底神经位置脑小动脉形成微 型瘤体,在血压急剧上升时,瘤体可能发生破裂,进而导致脑出 血。②脑部动脉血管壁中层膜和外膜生理结构脆弱,在血压上 升时可能发生脑出血[2]。③在血压急剧上升时,脑部小动脉会发 生痉挛,氧气供应不足,进而引起脑部水肿和点状出血现象。④ 血压上升时,可加快纤维样与玻璃样坏死速度,血管内膜管壁 变薄,诱发夹层动脉瘤,引起脑出血。
Barrett 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远端的鳞状上 皮被化生的腺上皮所替代,是由于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而引起 的严重并发症,由于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密切而引起高度关注, 食管反流是 Barrett 食管的主要原因。约有 10% ̄20%的胃食管 反流患者发生 Barrett 食管,也可继发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活动性 食管炎[1]。目前,由于纤维内镜的广泛应用,本病的发现率也有 所上升,本文对 32 例 BE 患者的病因、内镜下特征及临床病理 特点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见表 1。
表 1 2 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5 15 12


94.29
对照组 35
6.48
P
<0.05
3 讨论
HICH 病理病机为脑血管损坏,血液进入到脑实质内而产
生自发性出血反应。该疾病发生发展对患者神经系统造成极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 2010 年 1 月—2015 年 7 月收治 的门诊和住院 BE 患者,男 19 例,女 13 例;年龄 30 岁  ̄74 岁, 平均年龄 51 岁;从出现症状至确诊的时间 4 周  ̄3 年,平均 8 个 月。 1.2 方法 本组 32 例均经 GIF-160 内镜(日本 olym-pus 公司生产)检查,在疑为 BE 上皮部位取活检,组织经福尔马林 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 染色。 2 结果 2.1 BE 患者临床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反酸、 嗳气和胸骨后烧灼感,胸骨后疼痛及不同程度的吞咽不适等症 状,部分症状有重叠,其中反酸 7 例(22%),胸骨后烧灼感 9 例 (28%),胸骨后疼痛 6 例(19%),吞咽不适 5 例(15%),无症状 5 例(15%)。 2.2 内镜检查结果 BE 在内镜下分为全周型、岛型和舌 型,本组全周型 15 例 (47%),岛型 9 例 (28%),舌型 8 例 作者简介:刘宝珠,男,本科,副主任医师。

胃食管反流病、Barrett食管和食管胃交界腺癌病理诊断共识

胃食管反流病、Barrett食管和食管胃交界腺癌病理诊断共识

胃食管反流病(GERD)
糜烂性食管炎
糜烂性食管炎的诊断
内镜发现: 食管黏膜红斑、水肿、糜烂、溃疡 组织学发现: 黏膜水肿、炎细胞浸润、糜烂、溃疡形成等。
糜烂性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炎
糜烂性食管炎
糜烂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GERD)
非糜烂性反流病
非糜烂性反流病的诊断
依赖症状学特点: 烧心和反流症状典型
烧心症状为主诉,除外其它烧心病因,内 镜无食管黏膜损伤。 学术界的共识: 食管病变的组织学表现是NERD诊断的重要依据。
上皮内炎症细胞浸润
4 细胞间隙扩张
• 发生情况: 糜烂性和非糜烂性食管炎中均可见到
• 光镜下特点: 鳞状细胞紧密连接丧失,出现泡状或
梯状机构
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细胞间吻合紧密 (Well Sealed Each Other)
细胞间隙小而不规则的扩张
NERD细胞间隙 不规则的扩张
NERD细胞间隙不规则的扩张
胃食管反流病(GERD)
◆ 糜烂性食管炎 (Erosive esophagitis, EE) ◆ 非糜烂性反流病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
Comment:
GERD的三种类型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 转化少转化, 但有些学者则认为这三者之间可能有相关性。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 global evidence-based consensus.
Am J Gastroenterol 2006; 101: 1900–1920 )
胃食管反流病(GERD)
发生有一定地区和种族差异 欧美国家: 10-20% 亚洲各国:中国 2.95-6.2%; 日本 6.6% 韩国 3.5%; 新加坡 10.5%。

Barret食管的内镜诊断

Barret食管的内镜诊断

Barret食管的内镜诊断*导读: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换的一种病理现象。

本身可无特殊症状,当呈现食管炎、溃疡、癌变时才会出现相应的反流症状,部分Barrett上皮易发生癌变。

……正常食管黏膜为粉白色,胃黏膜为橘红色,两者界处形成不规则的波浪线即为齿状线(“Z”线) ,也被称为鳞柱交界处(SCJ ) 。

生理情况下,SCJ 与胃- 食管连接处( GEJ ) 在同一部位,当发生BE 食管时,Z 线向口端移位,内镜下诊断BE 食管的关键是明确GEJ 和SCJ 的位置,日本学者以食管下端栅状血管网作为食管末端的标志。

他们认为,发生BE 时,尽管柱状上皮代替了鳞状上皮,但其下方的血管网仍为栅状,以此判断SCJ 下的组织为胃贲门黏膜还是BE。

内镜下染色有助于诊断:美蓝可使肠化的上皮呈现蓝色,正常的食管和胃黏膜不染色;卢氏碘可使鳞状上皮呈褐色, BE 上皮不着色;乙酸可使食管色泽变苍白,BE 上皮呈微红色。

BE 在内镜下按形态可分为3 型: (1) 全周型,橘红色黏膜向食管延伸累及全周,与胃黏膜无明显界限,其游离缘距食管下括约肌在310 cm 以上; (2) 岛型,齿状线110 cm 处以上出现斑片状红色黏膜或红色黏膜内残留岛状灰白色黏膜; (3) 舌型,与齿状线相连,伸向食管呈舌形或半岛状。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内镜下病变的长度,分为3 型: ①长节段BE ,食管下段黏膜受累长度≥310 cm; ②短节段BE ,病变长度 310 cm; ③超短节段BE ,内镜下无法确定位于GEJ 上,病理学检查有柱状细胞存在。

内镜下对BE 的诊断应包括:明确描述SCJ 和GEJ 的位置;病变远端到门齿的距离;病变近端到门齿的距离;病变的形态。

在2003 年,美国胃肠病学会芝加哥会议,专家组建议诊断BE 必须进行组织学检查,活检方法为用大活检钳进行系统的四象限间隔210 cm 活检。

有前瞻性研究显示,这一活检方法可在首次内镜检查时,发现大多数在5 年中进展成癌的病灶。

Barrett食管临床表现和诊断

Barrett食管临床表现和诊断

GERD的‎并发症Ba‎r rett‎食管B‎a 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远端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学‎现象,又称‎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 Ba‎r rett‎食管(BE‎)是指食管‎远端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学现‎象,又称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

因‎为首先是由‎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D‎o rman‎Barr‎e tt 提出‎,所以后来‎这种病变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 B‎E在欧洲和‎北美常见,‎亚洲人和黑‎人少见。

西‎方国家食管‎腺癌比鳞癌‎更常见,在‎西欧近30‎年来,食管‎腺癌发病率‎上升了8倍‎,上升率超‎过任何一种‎实体肿瘤。

‎在亚洲食管‎腺癌也有上‎升的趋势。

‎B E患者中‎每年大约有‎0.5%发‎展为腺癌,‎因为观察到‎B 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BE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Bar‎r ett食‎管病理特征‎‎Barr‎e tt食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破坏‎了正常的鳞‎状上皮之后‎,导致对消‎化液有较强‎抵抗能力的‎化生性柱状‎上皮形成的‎一种病理过‎程。

在这一‎病变的基础‎上,经常发‎生消化性溃‎疡、食管狭‎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直至‎腺癌。

‎ B‎a rret‎t食管诊断‎标准是,食‎管黏膜中有‎柱状上皮存‎在即可诊断‎。

诊断的准‎确与否有赖‎于内镜下取‎材部位的确‎定,通常是‎在食管下括‎约肌以上出‎现胃型或肠‎型上皮而确‎定诊断。

B‎a rret‎t食管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为含有类‎似于胃、肠‎(小肠和大‎肠)的不同‎类型的上皮‎细胞,构成‎了表面上皮‎成分和其下‎方的黏膜腺‎体成分。

胃‎型上皮为柱‎状上皮和胃‎贲门黏液腺‎或胃底腺;‎肠型上皮为‎吸收柱状上‎皮、杯状细‎胞、潘氏(‎P anet‎h Cel‎l)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等。

这种病‎变可形成完‎整的黏膜层‎,形似完全‎的胃黏膜结‎构或具有绒‎毛和乳头状‎增生的肠黏‎膜。

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和治疗现状课件

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和治疗现状课件
特征
主要特征包括食管下端鳞状上皮 被柱状上皮替代,以及在此基础 上可能发生的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Barrett食管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胃酸反流、遗传、环境因素等 有关。
发病机制
Barrett食管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 的相互作用,包括食管下端鳞状上皮 的损伤、柱状上皮的再生以及基因表 达的改变等。
04
Barrett食管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避免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长期使用PPI可能导致胃食管反流,进而引发Barrett食管。因此,应避免无必要的长期使 用PPI。
控制体重
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的一个危险因素,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Barrett食管的发生风险。
戒烟
吸烟会增加胃酸分泌,加重胃食管反流症状,戒烟有助于预防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和 治疗现状课件
contents
目录
• Barrett食管概述 • Barrett食管的诊断 • Barrett食管的治疗 • Barrett食管的预防与护理 • Barrett食管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Barrett食管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Barrett食管是一种食管下端鳞状 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病理现象 。
其他诊断方法
01
其他诊断方法包括食管测压、pH 监测、核素扫描等,可以辅助诊 断Barrett食管及其并发症。
02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食管功能和酸 碱平衡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全 面评估病情和治疗方案。
03
Barrett食管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抑酸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 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

巴瑞特食管诊断标准

巴瑞特食管诊断标准

巴瑞特食管诊断标准
巴瑞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或帕内特氏柱状上皮替换的一种病状。

这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种并发症。

以下是诊断巴瑞特食管的一些标准:
1. 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换:这是诊断巴瑞特食管的主要标准。

这通常需要通过内镜检查来观察和确认。

2. 胃酸反流:巴瑞特食管通常与胃酸反流有关。

患者可能会有烧心、反流等症状。

3. 巴瑞特食管的病理学改变: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大肠杆菌、肠球菌等肠道菌群在食管内定植,这也是巴瑞特食管的一个诊断标准。

4. 巴瑞特食管的影像学检查:如食管X光检查(钡餐)、食管超声检查、食管MRI等,可以帮助诊断巴瑞特食管。

请注意,诊断巴瑞特食管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检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如果有疑虑,请及时就诊。

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

生活方式的调整
饮食调整
避免食用高脂肪、高热 量、高盐的食物,增加 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 入。
适量运动
定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 动,如散步、慢跑、游 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 代谢水平,降低Barrett 食管的风险。
控制饮酒
饮酒过量会增加Barrett 食管的患病风险,应尽 量控制饮酒量或戒酒。
患者中发病率较高。
危险因素
Barrett食管的危险因素包括胃食 管反流病、吸烟、年龄、性别等, 其中胃食管反流病是最主要的危险 因素。
病程与预后
Barrett食管的病程和预后因个体差 异而异,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食管 腺癌,需要定期进行监测和随访。
02
Barrett食管的诊断
诊断标准
食管下端鳞状上皮被 柱状上皮替代。
定期复查和监测
定期内镜检查
对于已经确诊为Barrett食管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内镜检查,以便 及时发现并治疗癌前病变。
监测症状变化
留意自己是否有胸痛、反酸、烧心等症状,若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检 查。
遵循医生建议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复查计划,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进行定期复查和监测。
THANKS
如减肥、避免过度饮食、避免高 脂饮食等,有助于减轻胃食管反
流症状。
药物治疗
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 等,可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
反流。
胃底折叠术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 考虑胃底折叠术等手术治疗方法
,以减少胃酸反流。
内镜下治疗
内镜下射频消融术
通过射频消融技术,破坏Barrett食管黏膜的柱状 上皮,促进鳞状上皮再生。
内镜下激光治疗
利用激光能量破坏Barrett食管黏膜的柱状上皮, 促进鳞状上皮再生。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一、Barrett上皮的定义和病因Barrett上皮是指胃食管反流病(GERD)引起的食管下段黏膜特异性变性,由食管上皮转化为类似于胃黏膜的柱状上皮,其创面可被食管酸液腐蚀,从而导致继发性食管炎和食管癌的发生。

产生Barrett上皮的机制有多种,包括长期胃酸反流、外科手术创伤、食管平滑肌松弛等。

而GERD是最常见的Barrett上皮病因,其表现为胃酸反流到食管中,导致食管黏膜受损。

长期受损的黏膜逐渐适应底层环境并转化为Barrett上皮。

二、诊断结果和分类在胃镜检查中,Barrett上皮的表现多样性大,可以表现为柱状上皮形态、颜色的改变,也可以表现为食管黏膜纹理发生明显的改变,如丰富的黏液积聚,黏膜下有多发结节等。

根据食管柱状上皮的长度,Barrett上皮主要分为3种类型,如表1所示。

表1:Barrett上皮分类类型描述上皮长度C1M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存在长度<1cm C1E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存在长度≥1cm C2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和胃柱状宽度≥3mm上皮同时存在三、治疗方法Barrett上皮一旦发生,即使症状不明显,也应该积极治疗。

防止GERD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恢复食管的正常黏膜,预防癌症的发生。

治疗措施如下:1、饮食疗法减少摄入高脂、高蛋白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过餐喝水,避免进食太快,减轻胃肠道负担,减少GERD的发生。

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PPI、H2受体拮抗剂等。

药物可以直接阻断胃酸分泌,抑制GERD的发生。

但是,药物并不能长期治愈Barrett上皮,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抚平重复的腔内病变、手术切除Barrett 上皮、嗉囊索肌成形术等。

手术适用于继发癌症的情况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

四、注意事项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油、过咸、过甜的食物,要注意生食、生肉,避免感染细菌,保持饮食卫生。

Barrett 食管的诊断和管理

Barrett 食管的诊断和管理

Barrett食管的诊断和管理Barrett食管(BE)是胃肠病医生最常遇见的疾病之一。

在本篇文章中,美国胃肠病学院更新了这些患者治疗的最佳实践指南。

这些指南继续赞同对BE高风险患者筛查;然而,常规筛查仅限于有反流症状和多个其他风险因素的男性中。

近期数据显示非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患者的恶性进展风险低,内镜监测间隔在这一人群中应该减弱;非异型增生BE患者应该接受不多于3~5年一次的内镜监测。

无论是常规生物标志物的应用还是先进的内镜成像技术(高度清晰内镜检测)在本指南中都被推荐应用。

内镜消融治疗推荐给BE和高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以及T1a期食管腺癌患者。

根据近期的1级证据,尽管内镜监测仍然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内镜消融治疗也推荐给BE和低度不典型增生患者。

鉴于目前消融后BE复发常见,我们建议增加消融后内镜监测间隔。

虽然很多给出的推荐是证据不足或者专家观点,这篇指南为BE患者治疗提供了一个实用架构。

BE的筛查NO.推荐内容推荐强度证据级别1当鲑鱼色黏膜扩展到管状食管,延伸≥1cm且与经活检证实的IM冒食管交界处相邻,应该可以诊断为BE强烈推荐低2在正常的Z线或Z线<1cm的可变范围内取内镜活检强烈推荐低3在BE存在的条件下,内镜医师应该描述化生程度,包括应用Prague分类的圆周和最大段长度条件性推荐低4膈裂孔位置,胃食管交界处,鳞状柱状上皮接合处应该有内镜报告条件性推荐低5在疑似BE患者中,至少应该获取8个随机活检,以最大程度带来组织学上IM产率。

在疑似BE短段(l-2cm)患者中,8处活检无法实现,全周型BE每1cm至少取4个活检,舌型BE每1cm应该取1个活检条件性推荐低6在疑似BE和组织学上缺少IM的患者中,应该在排除BE1-2年内考虑一次重复的内镜检查条件性推荐极低7BE筛查应该在长期(>5年)和/或频繁(每周一次或更多)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或反酸)以及较多BE或EAC风险因素的男性中考虑。

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

2023-11-06CATALOGUE目录•Barrett食管概述•Barrett食管的临床表现•Barrett食管的诊断与评估•Barrett食管的治疗•Barrett食管的预防与护理•Barrett食管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参考文献01 Barrett食管概述定义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端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

背景Barrett食管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并发症,与长期胃食管反流病密切相关。

定义和背景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包括抗反流屏障功能障碍、食管酸清除功能障碍、食管黏膜防御功能下降等因素。

Barrett食管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发病机制疾病进程与自然史Barrett食管的自然史包括柱状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癌变等阶段。

疾病进展风险Barrett食管患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较高,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干预。

02 Barrett食管的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反酸患者可能出现反酸症状,尤其是在平卧或弯腰时,酸性的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有时会伴有胸痛或咳嗽。

烧心Barrett食管最常见的症状是烧心,表现为胸骨后或上腹部的烧灼感,通常在餐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

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主要是由于食管狭窄或食管炎症所致。

恶心与呕吐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和呕吐症状,尤其是在病情较重时。

胸痛胸痛是Barrett食管的另一个常见症状,通常在烧心和反酸症状的基础上出现。

由于炎症和瘢痕形成,Barrett食管可能导致食管狭窄,从而引发吞咽困难和胸痛等症状。

食管狭窄食管炎食管癌Barrett食管可能导致食管炎,表现为吞咽疼痛、胸痛、恶心等症状。

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导致Barrett食管发生癌变,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消瘦、乏力等症状。

03并发症0201Barrett食管需要与胃食管反流病进行鉴别诊断。

虽然两者都有烧心、反酸等症状,但胃食管反流病通常没有食管狭窄和癌变的风险。

胃食管反流病Barrett食管需要与食管癌进行鉴别诊断。

Barrett食管诊断共识

Barrett食管诊断共识

Barrett食管诊断共识Barrett食管简称BE,是指食道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

临床表现: Barrett 食管(BE)本身通常不引起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胃食管反流病(GRED)症状,如烧心、反流、胸骨后痛和吞咽困难等。

但约25%的患者无GRED症状,因此在筛选BE病例时不应仅局限于有反流相关症状的人群,在行常规胃镜检查时,对无反流症状的患者也应注意有无BE存在。

BE的诊断: BE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结果。

当内镜检查发现食道远端有明显的柱状上皮化生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时,即可诊断为BE。

1. 内镜表现:内镜表现对明确区分鳞、柱状上皮交界(SCJ)和胃食管交界(EGJ)对识别BE十分重要。

⑴ SCJ内镜标志:为食管鳞、柱状上皮交界处构成的齿状Z线。

⑵ EGJ内镜标志:为管状食管与囊状胃的交界处,其内镜下定位的标志为最小充气状态下胃黏膜皱襞的近侧缘和(或)食管下端纵行栅栏样血管末梢。

⑶ BE内镜下的典型表现是EGJ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即SCJ与EGJ分离。

BE的长度测量应从EGJ开始向上至SCJ。

内镜下美兰染色有助于对灶状肠化生的定位,并能指导活检。

2. 病理学诊断:⑴ 活检取材:推荐使用四象限活检法,即常规从EGJ开始向上以2 cm的间隔分别在4 个象限取活检;对疑有BE癌变者应向上每隔1 cm 在4 个象限取活检;对有溃疡、糜烂、斑块、小结节狭窄和其他腔内异常者,均取活检行病理学检查。

⑵ 组织分型:① 贲门腺型,与贲门上皮相似,有胃小凹和黏液腺,但无主细胞和壁细胞。

② 胃底腺型,与胃底上皮相似,可见主细胞和壁细胞,但BE上皮萎缩较明显,腺体较少且短小。

此型多分布于BE远端近贲门处。

③ 特殊肠化生型,在化生的柱状上皮中可见杯状细胞是其特征性改变。

3. BE的异型增生:⑴ 低度异型增生(LGD):由较多小而圆的腺管组成,腺上皮细胞拉长,核染色质浓染,核呈假复层排列,黏液分泌很少或不分泌,增生的细胞可扩展到黏膜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tr r tto fdy p a i,we e s ne p ea in o s l sa r umma ie n t i ril rz d i hs atce. Ke o ds Ba rt o a us Pah lg ; Dig o i; M ea l sa Dy plsa yw r re tEs ph g ; t oo y a n ss tp a i; s a i
和预 后评 估 本 文 就 B 的病 理学 特 征 、 理诊 断 的 影 响 因素 、 型 增生 诊 断 的 临床 意 义 等 问题 作 一 概述 , E 病 异 旨在进 一
步提 高 临 床 医师 对 B E病 理 诊 断 的认 识 。 关键 词 B r t食 管 ; 病理 学 ; 诊 断 ; 化 生 ; 异 型 增 生 ar t e
B r t食 管 ( E) 初 定 义 为食 管 远 端 正 常 鳞 状 上 皮 被 ar t e B 最
间 型 细 胞 。 胃食 管 反 流病 ( E D) 者 胃食 管 连 接 处 ( E ) G R 患 G J 的组 织学 标 志— — 复 层 上皮 ( u i y rde i ei 中包 含 m hl ee pt l m) a h u 大 量 中 问 型细 胞 .其 形 态 兼 具 鳞 状 上 皮细 胞 与 柱 状 上 皮 细
t a , a r l be p to o i a ig o i o E i fge ts n f a c o t e fr lt n o l ia h r p u i s h me a d h t ei l ah l gc ld a n ss fB so r a i i c n e t h o muai fci c l e a e t c e n a g i o n t c a s sme t f r g o i. I r e mp o e t e u d rtn i gb l iin n te p too i a da n sso , s v r l s e s n o n ss n o d r o i rv n esa d n yc i ca s o ah lg c l ig o i f op t h n h BE e ea is e , i cu i g t e p to o ia e tr s o E, t e i f e t l fco n p t oo ia ig o i a d t e ci ia su s n l d n h ah lg c lf au e f B h n u n i a tr o ah l gc l da n s n h l c l l a s 皮而 不 考 虑 其 受 累 长 度 .活 检 证
实 存在 肠 化 生… 。该 定 义强 调 了 与食 管 腺癌 发 病有 关 的 肠 化 生 的存 在 。 据 该定 义 . 断 B 根 诊 E必须 有 组 织 学改 变 , 食 管 即 远 端 出现 杯状 细 胞 . 而不 考 虑 其 受 累长 度 。2 0 0 5年 . 华 医 中 学 会 消化 病 学 分 会在 重 庆 会 议 上形 成 的 B r t 食 管 诊 治共 a et 识 ( 案) B 草 将 E定 义 为 : 管下 段 复 层 鳞 状上 皮 被 化 生 的 单 食 层 柱状 上皮 所 替 代 的 一种 病 理 现 象 .可 伴 肠 化 生 或 无肠 化
G soneo g, otw s H silT eT i la d a U i rt C og i 4 03) at e t l y Suh et o t, h hr Mit yMew nv s? hnqn 0 0 8 r ro pa d ir l e i, g(
Cor e p r s Ond nc o ANG a c un e e t :F Din h ,Emah f n d a c un h t i.o i a g i n h @ o malc m
Abta t I i gnr l acpe ht a e ’ eohg s(E sape usr f sp ael dncri m . o s c ts e eay ce t t r t S sp au B )i rcr ohga aeoac o a F r r l d aB t ooe n
胃肠 病 学 2 1 第 1 第 1 0 0年 5卷 0期
6 5- 3
B r t食 管 的病 理 诊 断 ar t e
张 亚飞 王 鹏 房殿 春
第三 军 医 大学 西 南 医 院消 化 内科 ’4 0 3 病理 科 。 ( 0 0 8)
摘要
B r t 食 管 ( E 作 为 食 管腺 癌 的 癌 前 病变 已得 到公 认 . 正 确 的病 理 诊 断 有 助 于 I 治 疗方 案 的制 定 ae rt B ) 其 临床
P too i l ig oi o a rU’ E o h g s Z A G y i W G P n, F N i c u. D p r e tf ah l c a n s fB re S sp au H N , AN eg A G Da h n gaD s n eat n o m
胞 的 特征 。 究{ 研 蛔显示 复 层 上皮 中的 中间 型 细胞 有 向 柱状 上 皮 细 胞化 生 的潜 能 。
柱 状 上 皮所 替 代 . 累 长度 ≥3c 然 而 其 确 切 定 义 迄 今 仍 受 m,
存 在争 议 。 国 胃肠 病 学 会 于 1 9 美 9 8年 提 出 的 B E定 义 为 : 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