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新技术1
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
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摘要]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的内镜检出率、BE分类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近4年我院确诊为BE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计算BE检出率及各型BE的比率、BE病理类型及合并症的发生率。
结果胃镜检查7938例中确诊BE44例,检出率为0.59%。
其中全周型8例(18%),岛型26例(59%),舌型10例(23%);长节段BE (LSBE)4例(9.1%),短节段BE (SSBE)40例(90.9%)。
病理类型为胃底型14例(31.8%),贲门腺型8例(18.0%),特殊肠化生型22例(50.2%)。
肠化检出率为全周型6例(75%),岛型12例(46.2%),舌型4例(40%);LSBE 4例(100%),SSBE18例(45%)。
合并症有反流性食管炎10例(22.7%),其中全周型4例、岛型4例、舌型2例。
结论各型BE中以岛型BE检出率最高,全周型及LSBE检出率低,但后两型BE中肠化检出率高,提示可能更易发生癌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Barrett食管;胃镜;病理学Barrett 食管(BE)是食管下段腺癌惟一公认的癌前病变[1-3],是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发生伴有杯状细胞的肠上皮化生现象。
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50倍,加大此病的研究对食管腺癌的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现将我院近4年来确诊BE患者的内镜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7 938例中确诊为BE患者44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19~76岁,平均50.0岁。
1.2 BE诊断标准按2006年8月海南三亚全国胃食管反流病学术研讨会达成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的规定,BE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
当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有明显柱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证实时即可诊断。
1.3 BE分型(1) 按化生柱状上皮的长度分类。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13例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13例吴汉周【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15)002【总页数】2页(P10-11)【关键词】Barrett食管;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作者】吴汉周【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5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8.2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并发症,是食管下段胃食管交界上方黏膜发生异常变化,食管下端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含有杯状上皮的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被认为是重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
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治疗方法,已证实能使BE黏膜消除且诱导鳞状上皮再生[2],笔者自2008年5月~2010年10月应用APC治疗BE食管13例并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内镜中心经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的Barrett食管患者,共13例。
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25~70岁;临床表现以腹胀、反酸或上腹部不适为主,其中腹胀、反酸6例,胸骨后疼痛3例,上腹部不适4例,有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后哽噎感。
诊断标准[3]:内镜下表现为胃食管结合部(CEJ)上方异常的黏膜组织,经活检病理证实为柱状上皮化生;表现为舌形、环形、单发或多发的岛状、斑片样的橘红色黏膜,表面光滑、边界清晰。
所有病例病理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按化生的柱状上皮长度分类:短段(<3 cm)10例,长段(≥3 cm)3例,平均BE长度为2.84 cm(范围2~5 cm)。
1.2 设备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GIF.260电子胃镜,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300型氢离子凝固治疗仪及ICC.200型高频发生器。
1.3 禁忌症①严重冠心病以及心肌损伤伴严重心功能不全者;②食道狭窄或贲门部梗阻;③主动脉瘤;④出血性休克;⑤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⑥肺炎或其他感染伴有高热,哮喘性呼吸困难;⑦患者不予合作或精神不正常者。
Barrett食管内镜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
临床 研 究 ・
Brt ae 食管内 床 及 特点 析 rt 镜临 诊断 病理 分
何 敏 杨莉丽 ( 北京大学深圳 医院消化 内科 , 广东深圳 5 8 3 ) 10 6 【 摘要】目的 分析 B r t食管的临床症状 、 ar t e 镜下表现及病理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2 0 0 7年 1 O月 一20 0 9年 1 0月间由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wee w i c d r f x ttlt , tln mb ra d a i la a c me w r inf a t ce e . o rd, h l a i e u oa me t a u e cd ce r e t e e sg i c l i ra d Co c u i n T e e w s n i i c n e l i o n n i in yn s n ls o h r a o sg f a t n i d f r n e i e s mp o ew e a rt e o h g s a d g sr e o h e e u ie e w t e fr e s a s r u o l a o f h t ie e c t y t msb t e n B r t s p a u n a to s p a a r f x d s a . i t m ra e o s c mpi t n o e l — nh e g l l s hh o i ci t a
【 b ta t O jc ie T n l etecnc mp ms n n ocpcadpto g a f tr f arteohg sMe h d Art - A sr c 】 b e t oaa z l i s t de dso i n a l i le ue o B r t spau. t o s r v y h i a y o a l h o c a s e eo
窄带成像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分析
窄带成像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评价窄带成像(nbi)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
方法将180例经nbi内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barrett食管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其中a组90例在nbi 内镜下行apc治疗,术后常规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8周,部分患者8周后继续给予ppi按需症状控制治疗,b组90例单纯服与a组相同的药物,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后每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进行复查,两组进行对比,评价nbi内镜下apc治疗barrett 食管的疗效。
结果 a、b两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食管黏膜内镜表现和组织学与a组相比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不良反应 a组治疗后主要不良反应:32 例出现胸骨后疼痛,5例出现食管黏膜下气肿,6 例吞咽不畅,出现不良反应占47.8%,经抑酸,抗反流和黏膜保护剂治疗,3 d至1周症状均能缓解,1~3周后疼痛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穿孔和食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
a、b两组均未出现服用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2.3 治疗效果 a组和b组治疗后于第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分别有78例、82例、85例、86例和72例、79例、84例、85例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个月复查,a组治愈76例,复发14例,均为长段型、全周型或多发岛状病灶者,残余的be黏膜全部为岛型,征得患者同意,再次行 apc 治疗。
b组无一例治愈,病理均仍见有柱状上皮化生,内镜下表现13例有好转,其余无明显好转,其中包括所有长段型或全周型患者。
6个月后复查,a组治愈83例,复发7例,3例长段型或全周型者仍有残余的岛状be黏膜,病理仍见有柱状上皮化生,征得患者同意,行第三次 apc 治疗。
原治愈患者未见复发。
b组见3例治愈,均为岛型者,15例有好转,但病理仍见有柱状上皮化生。
Barrett食管的临床特点及内镜病理表现
Barrett食管的临床特点及内镜病理表现于兰;崔立红;浦江;付山峰;王晓辉;王少鑫【摘要】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且诊断为BE的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9 263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BE患者80例,检出率为0.86%,其中男性52例(65.0%),女性28例(35%).临床症状:反酸22例(27.5%),烧心19例(23.8%),胸骨后疼痛12例(16.2%).内镜形态:短段BE 69例(86.3%),长段BE 11例(13.8%).黏膜形态:岛型46例(57.5%),舌型24例(30%),全周型10例(12.5%).病理分型:贲门型29例(42.6%),胃底型25例(36.8%),特殊肠化型14例(20.5%).特殊肠化型的异型增生率(78.5%)明显高于胃底型(31%)及贲门型(32%)(P<0.05).舌型的异型增生率大于岛型和全周型,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E好发于男性,内镜下以短段BE及岛状型居多;病理组织学以胃底型及贲门型居多;特殊肠化型较少但异型增生率高.【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8【总页数】4页(P827-829,848)【关键词】Barrett食管;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异型增生【作者】于兰;崔立红;浦江;付山峰;王晓辉;王少鑫【作者单位】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1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一种癌前疾病,是指食管下段单层柱状上皮取代原有复层鳞状上皮的一种病理现象[1]。
Barrett食管的内镜介入治疗
Barrett食管的内镜介入治疗李小林;余倩;张学彦【摘要】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被公认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食管腺癌的发生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因此,对癌前病变进行有效地干预是降低食管腺癌发病率和控制死亡率的关键.目前,BE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抑酸药物治疗、外科食管切除术、内镜介入治疗等.近年来多种内镜介入治疗技术应用于BE和食管腺癌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BE各种内镜介入治疗方法作一概述.【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5(024)005【总页数】3页(P603-605)【关键词】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重度异型增生;内镜介入治疗【作者】李小林;余倩;张学彦【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地方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1Barrett 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化生为柱状上皮[1]。
BE 可分为三类:(1)BE 不合并异型增生;(2)BE 合并轻度异型增生(low-grade dysplasia,LGD);(3)BE 合并重度异型增生(high-grade dysplasia,HGD)[2]。
BE 合并HGD被认为是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的癌前病变,35% ~40% 的患者在5 年后发展为EAC[3]。
BE 在西方发达国家患病率较高,但近年来在亚洲国家发病率也明显升高。
BE 患者比普通患者EAC 发病率高出30 ~50 倍[4],对于BE 的诊断和治疗已成为临床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目前内镜介入治疗已成为BE 相关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5]。
内镜对21例Barrett食管的诊断分析
部) 3 ( 他非椎体骨折 ) ] 、4 % 其 D 。其对 高转换率 的骨丢失具
有 良好 的抑 制 和维 持 骨 量 的作 用 。男 性 原 发 性 骨 质 疏 松 的 骨 转 换 常 处 于 低 水 平 ,本 组 实 验 选 择 一 组 男性 原 发 性 骨 质 疏 松 病 人 ,予 以 降 钙 素 序 贯 治 疗 , 通 过 观 察 骨 合 成 指 标 B , GP 骨吸收指标 N TX、C P在 治 疗 期 间 的 变 化 , 了解 降 钙 素 对 L 低 转 换 率 骨 代 谢 的影 响 。通 过 完 整 的实 验观 察 ,我 们 看 到 降 钙 素 治 疗 后 1 尿 NT 即 明 显 下 降 ( 0 0 ) 2周 X P< . 5 ,而 B GP 也 有 所 下 降 ,但 其 差 异 性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提 示 降 钙 素 治 疗
1 2周 后 ,骨 吸 收 已 经 受 到 明 显 抑 制 ,成 骨 与 破 骨 之 间 的 偶
1 Ge s n u e sP,B o e ,Ni , e a. E fc o a n c li n n o n nS j J t 1 f t fs mo a t i s e co
养 液 中 加入 降 钙 素 数 小 时 后 ,破 骨 细 胞 即 出 现 活 动 减 少 , 骨
侧 刷 状 结 构 减 少 , 之 后 细 胞 皱 缩 , 骨 陷 窝 变 浅 甚 至 消
失 ] 。许 多 临 床 试 验 已 证 实 降 钙 素 可 以 提 高 腰 椎 的 骨 量 , 更 重 要 的是 降钙 素 可 以明 显 地 减 少 骨折 事 件 的发 生 。可 以 降 低 新 发 椎 体 骨 折 3 , 显 著 降 低 高 龄 患 者 骨 折 危 险 性 5 6 3 ( 7 > O岁 ) 2 ( 7 、6 > 5岁 ) 降 低 非 椎 体 骨 折 5 , 4 ( 髋
Barrett 食管的诊断和管理
Barrett食管的诊断和管理Barrett食管(BE)是胃肠病医生最常遇见的疾病之一。
在本篇文章中,美国胃肠病学院更新了这些患者治疗的最佳实践指南。
这些指南继续赞同对BE高风险患者筛查;然而,常规筛查仅限于有反流症状和多个其他风险因素的男性中。
近期数据显示非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患者的恶性进展风险低,内镜监测间隔在这一人群中应该减弱;非异型增生BE患者应该接受不多于3~5年一次的内镜监测。
无论是常规生物标志物的应用还是先进的内镜成像技术(高度清晰内镜检测)在本指南中都被推荐应用。
内镜消融治疗推荐给BE和高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以及T1a期食管腺癌患者。
根据近期的1级证据,尽管内镜监测仍然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内镜消融治疗也推荐给BE和低度不典型增生患者。
鉴于目前消融后BE复发常见,我们建议增加消融后内镜监测间隔。
虽然很多给出的推荐是证据不足或者专家观点,这篇指南为BE患者治疗提供了一个实用架构。
BE的筛查NO.推荐内容推荐强度证据级别1当鲑鱼色黏膜扩展到管状食管,延伸≥1cm且与经活检证实的IM冒食管交界处相邻,应该可以诊断为BE强烈推荐低2在正常的Z线或Z线<1cm的可变范围内取内镜活检强烈推荐低3在BE存在的条件下,内镜医师应该描述化生程度,包括应用Prague分类的圆周和最大段长度条件性推荐低4膈裂孔位置,胃食管交界处,鳞状柱状上皮接合处应该有内镜报告条件性推荐低5在疑似BE患者中,至少应该获取8个随机活检,以最大程度带来组织学上IM产率。
在疑似BE短段(l-2cm)患者中,8处活检无法实现,全周型BE每1cm至少取4个活检,舌型BE每1cm应该取1个活检条件性推荐低6在疑似BE和组织学上缺少IM的患者中,应该在排除BE1-2年内考虑一次重复的内镜检查条件性推荐极低7BE筛查应该在长期(>5年)和/或频繁(每周一次或更多)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或反酸)以及较多BE或EAC风险因素的男性中考虑。
ACG:Barrett 食管最新诊疗指南
ACG:Barrett 食管最新诊疗指南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 10%~15% 发生 Barret 食管(BE)。
后者因与食管腺癌(EAC)密切相关,其诊治受到广泛关注。
2015 年 11 月,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在 Am J Gastrolenterol 杂志上在线发布了更新的 BE 临床诊治指南,对该病诊治提供了更多的循证依据,尤其是对需要筛查的高危患者范围规定以及内镜治疗的新内容更是亮点。
该指南共有 45 条推荐意见,分为诊断、筛查、监测、治疗(药物、内镜、手术)、内镜治疗后续处理、内镜培训等几个方面。
采用 GRADE 系统,证据等级分为:高、中等、低、极低四级,推荐等级分为:强烈、有条件二级(详见表 1)。
部分内容解读及循证依据1. BE 诊断的建立突起长度 < 1 cm 不诊断 BE 的原因为不同观察者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及发生 EAC 的风险极低。
在美国诊断 BE 要求存在肠上皮化生(IM),而英国不要求。
研究发现 BE 发生 EAC 风险与 IM 有关,因此本指南仍以 IM 做为诊断 BE 的条件。
而 IM 的检出率与取材量正相关。
未证实 IM 者需在 1~2 年内复查,因有研究发现约 30% 会在复查时检出 IM。
2. BE 的流行病学及自然史发生 BE 的危险因素包括:慢性(5 年以上)GERD 史、年龄 >50 岁、男性、吸烟、中心型肥胖、白种人。
饮酒并不是危险因素,甚至可能是保护因素。
BE 患者的一级亲属更易罹患。
BE 患者发生异型增生及 EAC 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E 的突起长度、中心型肥胖、吸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质子泵抑制剂(PPI)/ 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足。
BE 不同阶段与癌变的关系:无异型增生者癌变率约 0.2%~0.5% / 年,轻度异型增生(LGD)0.7%/ 年,重度异型增生(HGD)7%/ 年,>90% 的 BE 患者并非死于 EAC。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一、Barrett上皮的定义和病因Barrett上皮是指胃食管反流病(GERD)引起的食管下段黏膜特异性变性,由食管上皮转化为类似于胃黏膜的柱状上皮,其创面可被食管酸液腐蚀,从而导致继发性食管炎和食管癌的发生。
产生Barrett上皮的机制有多种,包括长期胃酸反流、外科手术创伤、食管平滑肌松弛等。
而GERD是最常见的Barrett上皮病因,其表现为胃酸反流到食管中,导致食管黏膜受损。
长期受损的黏膜逐渐适应底层环境并转化为Barrett上皮。
二、诊断结果和分类在胃镜检查中,Barrett上皮的表现多样性大,可以表现为柱状上皮形态、颜色的改变,也可以表现为食管黏膜纹理发生明显的改变,如丰富的黏液积聚,黏膜下有多发结节等。
根据食管柱状上皮的长度,Barrett上皮主要分为3种类型,如表1所示。
表1:Barrett上皮分类类型描述上皮长度C1M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存在长度<1cm C1E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存在长度≥1cm C2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和胃柱状宽度≥3mm上皮同时存在三、治疗方法Barrett上皮一旦发生,即使症状不明显,也应该积极治疗。
防止GERD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恢复食管的正常黏膜,预防癌症的发生。
治疗措施如下:1、饮食疗法减少摄入高脂、高蛋白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过餐喝水,避免进食太快,减轻胃肠道负担,减少GERD的发生。
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PPI、H2受体拮抗剂等。
药物可以直接阻断胃酸分泌,抑制GERD的发生。
但是,药物并不能长期治愈Barrett上皮,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抚平重复的腔内病变、手术切除Barrett 上皮、嗉囊索肌成形术等。
手术适用于继发癌症的情况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
四、注意事项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油、过咸、过甜的食物,要注意生食、生肉,避免感染细菌,保持饮食卫生。
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和治疗现状课件
护理方法
饮食调整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 料,如辛辣、酸甜、油腻 食物,应选择清淡、易消 化的食物。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抑酸 药、促胃动力药等药物, 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 量。
定期复查
对于已经确诊为Barrett食 管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内 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 处理病变。
患者教育及生活指导
04
Barrett食管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避免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长期使用PPI可能导致胃食管反流,进而引发Barrett食管。因此,应避免无必要的长期使 用PPI。
控制体重
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的一个危险因素,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Barrett食管的发生风险。
戒烟
吸烟会增加胃酸分泌,加重胃食管反流症状,戒烟有助于预防Barrett食管。
02
Barrett食管的诊断
诊断标准
诊断Barrett食管需 要满足的条件
食管下端鳞状上皮细 胞内出现肠化生细胞 。
食管下端鳞状上皮被 柱状上皮替代。
诊断标准
短段Barrett食管:病变长度小 于3cm。
中段Barrett食管:病变长度在 3-5cm之间。
长段Barrett食管:病变长度大 于5cm。
特征
主要特征包括食管下端鳞状上皮 被柱状上皮替代,以及在此基础 上可能发生的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Barrett食管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胃酸反流、遗传、环境因素等 有关。
发病机制
Barrett食管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 的相互作用,包括食管下端鳞状上皮 的损伤、柱状上皮的再生以及基因表 达的改变等。
Barrett食管的流行病学
Barrett食管内镜下治疗进展
关 键词 :art食 管 ; Br t e 内镜治疗 、
Pr g e so n o c p c t e t n fBa r t , e o ha u o r s fe d s o i r a me to r ets s p g s
国医 国药 ,0 7,8 1 :5 1 . 2 0 1 (O)2 2 —2
[6 3 ]张 [7]张 3
伟, 吴
瑕 , 玲娣. 红 四物 汤加 味 治疗 黄褐 斑 7 韩 桃 2例
[ ] 四川 中医,0 3,12)5 J. 20 2 ( :8—9 . 会. 桃红 四物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 6 3例 [ ] 河北 中医, J.
4 内镜 黏 膜 下剥 离术 内 镜 黏 膜 下 剥 离 术 ( nocpc sb uoa d sc o , edso i u m csl i et n s i
种非接触 性的凝 固技术 , 可将高频 电能通过 电离的氩气传送 至病变组织表面 , 使其发 生凝 固变 性甚 至坏死 。治疗 功率 一 般设置从 4 9 首 次报道 A C用 于 B 0~ 0w, P E治疗 是 在 19 93
的圆周的 内镜 射频 消 融技 术 应用 于无 异 型增 生 的 B E患者 中, 并进行 1年的随访 ,0 7 %患者 B r t上皮 完全 消除 , ar t e 无相 关 的食管狭窄和 B 出现 , B 的消除是一 主要 的进 步 , M 而 M 因 为这 提示 B E复 发率 的下 降。R A是一 种安全 、 F 高效 的治疗
年 ,0个 患 者 中 有 3 4 8个 部 分 或 完 全 达 到 鳞 状 上 皮 再 生 。 现 A C 已成 熟 应 用 于 消 融 Br t上 皮及 异 型增 生 , 期 治 愈 P ae rt 短
Barret食管的内镜诊断
Barret食管的内镜诊断*导读: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换的一种病理现象。
本身可无特殊症状,当呈现食管炎、溃疡、癌变时才会出现相应的反流症状,部分Barrett上皮易发生癌变。
……正常食管黏膜为粉白色,胃黏膜为橘红色,两者界处形成不规则的波浪线即为齿状线(“Z”线) ,也被称为鳞柱交界处(SCJ ) 。
生理情况下,SCJ 与胃- 食管连接处( GEJ ) 在同一部位,当发生BE 食管时,Z 线向口端移位,内镜下诊断BE 食管的关键是明确GEJ 和SCJ 的位置,日本学者以食管下端栅状血管网作为食管末端的标志。
他们认为,发生BE 时,尽管柱状上皮代替了鳞状上皮,但其下方的血管网仍为栅状,以此判断SCJ 下的组织为胃贲门黏膜还是BE。
内镜下染色有助于诊断:美蓝可使肠化的上皮呈现蓝色,正常的食管和胃黏膜不染色;卢氏碘可使鳞状上皮呈褐色, BE 上皮不着色;乙酸可使食管色泽变苍白,BE 上皮呈微红色。
BE 在内镜下按形态可分为3 型: (1) 全周型,橘红色黏膜向食管延伸累及全周,与胃黏膜无明显界限,其游离缘距食管下括约肌在310 cm 以上; (2) 岛型,齿状线110 cm 处以上出现斑片状红色黏膜或红色黏膜内残留岛状灰白色黏膜; (3) 舌型,与齿状线相连,伸向食管呈舌形或半岛状。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内镜下病变的长度,分为3 型: ①长节段BE ,食管下段黏膜受累长度≥310 cm; ②短节段BE ,病变长度 310 cm; ③超短节段BE ,内镜下无法确定位于GEJ 上,病理学检查有柱状细胞存在。
内镜下对BE 的诊断应包括:明确描述SCJ 和GEJ 的位置;病变远端到门齿的距离;病变近端到门齿的距离;病变的形态。
在2003 年,美国胃肠病学会芝加哥会议,专家组建议诊断BE 必须进行组织学检查,活检方法为用大活检钳进行系统的四象限间隔210 cm 活检。
有前瞻性研究显示,这一活检方法可在首次内镜检查时,发现大多数在5 年中进展成癌的病灶。
表浅巴雷特食管癌的内镜诊断
表浅巴雷特食管癌的内镜诊断巴雷特食管及巴雷特食管癌的诊断这块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十分友好。
究其原因,在巴雷特食管的定义上就有多个版本,看文献的时候,就会有“欧美如何,日本如何,我国如何”,甚至会出现英国、美国、德国等各有不同的概念。
本文旨在对相关概念做简要归纳,希望有助于大家快速理解。
首先,诊断巴雷特食管,需要明确胃食管交界(EGJ)和鳞柱状上皮交界(SCJ)两个概念,后者在内镜下比较容易判断,EGJ的判断则给我们带来第一个困惑,在欧美和日本对EGJ的内镜下判断方法有不同表述,分别是通过胃纵行皱襞的口侧末端与食管下段栅栏状血管网下端来判断。
近期的日本文献对EGJ的判断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建议首先食管下段栅栏状血管网下端观察,如不能判定,则通过胃纵行皱襞的口侧末端来判断。
解决了EGJ的位置判断问题,就可以通过SCJ与EGJ的分布位置来判断在EGJ上方是否存在柱状上皮,若柱状上皮出现在食管内,则可诊断巴雷特黏膜,进而,可以诊断巴雷特食管。
这个时候,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又出现了。
下图对各国不同标准中存在差异的几个要点进行了归纳。
主要差异在于:1.巴雷特食管的诊断是否需要合并特殊型肠化生;2.是否要求巴雷特黏膜长度超过1cm。
另外,对于短段BE(SSBE)与长段BE(LSBE)的标准也有不一致之处。
欧美采用布拉格分类方法,对于M3以上者即作为长节段BE来加强随访。
日本的LSBE与SSBE的分类。
我国的《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2017,万宁)》中描述的分类。
渡边玄等《食管胃交界部癌与Barrett食管癌是否需要鉴别,基于病理学立场》一文中对Barrett食管癌给出的明确定义,要理解“肿瘤中心”这一提法,需要理解日本食管学会在《食管癌处理规约》中提出的食管胃交界癌的分类方法,是根据肿瘤中心的位置相对于EGJ的位置关系来进行分类的。
表浅巴雷特食管腺癌的概念来自表浅食管癌,早期巴雷特食管腺癌的概念来自早期食管癌,对于巴雷特食管腺癌黏膜下浸润分期中SM1的判断标准则参照早期胃癌(500μm),不过仍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