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2姜夔毛笔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_PDF密码解除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https://img.taocdn.com/s3/m/b53f2d2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12.png)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中的小调。
它创建于三国魏朝的仲由。
他是最杰出的隶书权威,楷书的笔法脱胎于韩立,笔法生动如在大海中飞翔。
但结构宽平,横画长直画短,官分遗风犹存。
然而,模型方法已经准备好了,它实际上是官书的祖先。
王羲之到了东晋,对小楷书法的研究更加细致,使之臻于完美,也为中国小楷书法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欣赏标准。
汉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
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
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
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
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隋唐首先要提的是写经体,特别是敦煌写经,这些墨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是当时民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些不容忽视。
姜夔的书法如何
![姜夔的书法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f99bc81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6c.png)
姜夔的书法如何姜夔书法说到姜夔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南宋大词人,有些人也许不知道他不仅词写得好,也擅长音律,可以自己作曲。
然而关于他的文学造诣可不止这些,除了是为人熟知的词人、作曲家之外,他还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书法家,在南宋时期的姜夔书法,自有一番风味,而且,至今也被世人所查看研究。
姜夔书法欣赏姜夔作为一位书法家,他不仅书法方面成就非凡,而且善于总结和发明,他的书法理论也是传世佳作。
其中主要有《续书谱》,根据资料显示,姜夔的《续书谱》是仿效初唐大家孙过庭的《书谱》而撰写的,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在中国书法领域的理论著作。
其中十分系统的在研究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然后更加全面的介绍当时中国的书法状况,书中很多地方值得人们深刻研究,十分具备史料价值。
另外,《禊帖源流考》、《绛帖平》还有《跋王献之保母志》都是他的作品中的佳作,也是现如今书法研究中的著作。
姜夔的书法研究在当时具备很不一般的角度,他的所论所感涉及书法艺术的诸多方面,还有很多他自己的实际研究,结合古人的研究,给我们后人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教育意义。
作为词人却是南宋书论中算得上成就最高,也是影响最大的姜夔,是在令人佩服。
如今国家全面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实在古代这些不一样的文学修养已经在如今为人所知的大家们身上体现出来了。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跋王献之保母帖》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书法代表作,他的遗世真迹并不多,但《跋王献之保母帖》足以见得姜夔在书法方面的造诣。
《跋王献之保母帖》为小楷纸本,全长共316毫米,全文总计101行,如今被故宫博物馆所珍藏。
该帖中姜夔的笔法精妙、典雅俊俏。
且姜夔深受唐代初年各位书法家书作风格的影响,不随大流,清新脱尘。
《跋王献之保母帖》书法欣赏“跋”是一种文体,于大多数人而言,最为熟知的体裁是“序”,既有类似于论说文的,也有记叙文形式,除此之外还有抒情散文之类。
有的序于议论中掺杂着感慨,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政治意见以及人事态度,而有的则夹叙夹议。
跋王献之保母帖译文
![跋王献之保母帖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23ad41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0.png)
跋王献之保母帖译文(原创版)目录1.介绍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2.介绍姜夔及其文学成就3.阐述《跋王献之保母帖》的背景和意义4.提供《跋王献之保母帖》的全部译文正文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
他的书法造诣极高,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有《洛神赋》、《中秋帖》等,其中《跋王献之保母帖》是他的一部代表作。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他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姜夔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他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艺术全才。
《跋王献之保母帖》是姜夔为王献之的《保母帖》所作的跋文,讲述了王献之学习书法的过程以及《保母帖》的创作背景。
王献之幼年时,其母为他请了位名师教授书法,这位名师便是张芝。
张芝教王献之书法时,曾让他在缸边习字,因此有了“王献之依缸习字”的典故。
王献之通过刻苦学习,终于在书法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跋王献之保母帖》的全部译文如下:敬跋王献之保母帖,昔在临沂,有张芝字伯英,好书而狂,逸势奇状,不容于世。
时人谓之张颠。
颠之草书,出于意外,盖其用心之至,其臂若垂,而其腕若绾,其意常在笔先,而其迹常在纸后。
自伯英之始,后之学者,率以伯英为法。
伯英之书,如神仙授之,非人力也。
献之幼年,依缸习字,自伯英始,后至献之,独步天下,虽百代之人,莫能及也。
献之书法,能继父志,而自成一家,岂偶然哉?观其字,如龙腾虎跃,骏马奔腾,信可谓之书之圣也。
愿后之学者,秉笔如献之,得其神而忘其形,则伯英之书,庶几可继矣。
保姆贴
![保姆贴](https://img.taocdn.com/s3/m/b42694e5783e0912a2162a95.png)
三希堂法帖(魏晋篇)六《保姆贴》
王献之《保姆贴》,传说是王献之在二十二岁的时候,为他家的保姆所书写的一篇墓志。
此帖不仅文辞精妙,其书法更是绝妙至极,深得《兰亭集序》之精髓。
结构上安排的十分严谨,通篇神采飞扬,这也算是王献之书法的代表作品了。
此帖中缺少了十二个字,根据南宋书法家姜夔考证,应该是:“中冬既望,葬会稽山阴之黄閍(beng)。
”最后一行缺少两个字,目前已不可考证。
留有明崇祯八年己亥季春徐守和题跋。
该帖是行书拓本,尺寸不详,藏地不详。
骨气劲峭典雅俊润——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赏析
![骨气劲峭典雅俊润——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ed9563a6c30c2258019e51.png)
30/书 画 艺 求 ·1月 号
之
喜也 偏
年 ,晚 得 笔 法 于 单 丙 文 ,世 无知
者 。 ” 宋 周 密 《齐 东野 语 》载 :
‘
典
旃
粤
叙
“叉有 单 炜 丙 文者 ,沅 陵 人 ,博 学 能 文 ,得 ‘二 王 ’ 笔 法 ,字 画 道 劲 , 合 古 法度 ,于 考 订 法 书 尤 精 。武举得 官 ,仕至路 分 ,著 声
束 , 前后 保 持 了稳 定 、一 致 的
上 ,此 作 行 距 大 、 字 距 小 , 但 跋 》 。 它 与
.
《跋 耶祁王 铗献慷之 租(太保原母 碟故大今首
书 写 特 征 , 没 有 丝 毫 懈 怠 。 但 字 与 字 、 行 与 行 前 后 均 保 持 了 帖 )》属 于 同一 时期 作 品 。比较
少 婴 乓
-)-
江湖 间 ,名 士 大 夫 多与 之 交 , 自 号 定 斋居 士 。 与 羌章 投 分最 稔 , 亦 韵 士 也 。 ” 据 此 可 以 大 致 推
(魏晋)王献之---《保母帖》
![(魏晋)王献之---《保母帖》](https://img.taocdn.com/s3/m/82cda87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5.png)
(魏晋)王献之---《保母帖》王献之《保母帖》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流散后,本帖和部分题跋存弗利尔美术馆(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姜夔、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温情提示:移动文件较大,请稍等或重新刷新即可分享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小楷。
纸本,三百一十六毫米,全文计一百零一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姜夔传世墨迹不多。
从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中可以看出他用笔精到,典雅俊润,且受初唐诸家书风影响,不随时俗,清新脱俗。
【释文】嘉泰壬戌六月六日,□□钱清三槐王畿字千里,得晋大令《保母志》并小研于稽山樵人周,二物予皆亲见之。
志以砖刻,砖四垂,其三为钱文,皆隐起,已断为四。
归王氏,又断为五。
凡十行。
末行缺二字,不可知(按,元迹“知”字旁笺)。
第六行缺十二字,犹可考,曰:“中冬既望,葬会稽山阴之黄<门方>。
”(今作“礻方)砚背刻“晋献之”,字上近右,复有“永和”字,乃划成,甚浅瘦。
“永”字亡其磔,“和”字亡其口。
砚石绝类灵璧,又似凤味,甚细而宜墨,微洼其中。
或以为王氏旧物,用故洼,非也。
按米氏《书史》,晋、唐砚制皆如此,点笔易圆也。
自兴宁距今八百三十载八(按,“八载”,元迹倒写),异哉!物之隐显,抑有定数,而古之贤达,皆前能(按,“能前”,元迹倒写)知之欤?又按《画记》,大令以晋孝武太元十一年,年四十三乃终,上推至乙丑岁,年廿二,其神悟已如此,言语翰墨之妙,固不论也。
此字与《兰亭叙》不少异,真大令之名迹。
不经重摹,笔意具在,犹胜定武刻也。
梁虞和云:“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郡。
故三吴之地,偏多遗迹。
”盖右军自去官后,便家山阴,今蕺山戒珠寺乃其故宅,而云门寺乃大令故宅,去黄<门方>皆不远,宜有是物也。
保母志有七美,非他帖所及。
一者,右军与怀祖(王述)同家越右……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江西波阳)人。
他的《保母帖》,题跋竟如众星捧月!
![他的《保母帖》,题跋竟如众星捧月!](https://img.taocdn.com/s3/m/42eddac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ba.png)
他的《保母帖》,题跋竟如众星捧月!没想到王献之《保母帖》居然有这么多名家题跋!▲王献之《保姆帖》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
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保母帖》,属清宫旧藏,流散后,本帖和部分题跋存弗利尔美术馆(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姜夔、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
今天,我们欣赏这幅帖的同时,也来一览题跋之精彩~翻刻本虽然无法再现王献之原帖风采,该帖的关注度也远远不如《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但是,此帖后面的题跋可是一个赛过一个的精彩。
首先,最负盛名的无疑是下面这幅宋代大词人姜白石的题跋。
姜白石题跋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小楷。
纸本,三百一十六毫米,全文计一百零一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姜夔传世墨迹不多。
姜夔“崇晋贬唐”,反对俗书,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相一致。
但他对“唐法”并非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对“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并从肯定和解释引申了“晋韵”古法。
他传世墨迹不多。
从《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出于二王一路,用笔精到,典雅俊润,且受初唐诸家书风影响,不随时俗,清新脱俗。
其释文也对王献之此帖进行了考证。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王易简的题跋。
王易简题跋宋代王易简小楷书跋王献之保母砖,故宫博物院藏王易简,又名王简易,字理得,号可竹,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而颖悟,幼孤。
宋末考中进士,除瑞安主不赴,隐居城南。
工词曲,常与周密相酬答,笃于议论之事。
著有《山中观史吟》。
后来,这个帖被元代赵孟頫收藏了,于是赵孟頫的题跋豁然在旁:赵孟頫题跋赵孟頫题跋王献之《保母帖》,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当然,赵子昂收藏的名帖,他的好友鲜于枢也不能放过。
跋王献之保母帖译文
![跋王献之保母帖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94045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5.png)
跋王献之保母帖译文
摘要:
1.介绍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2.讲述《跋王献之保母帖》的背景和意义
3.概述姜夔及其文学成就
4.介绍《跋王献之保母帖》的译文及价值
5.总结全文
正文:
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
他的书法造诣极高,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献之的诗歌也颇具特色,以清新脱俗、婉约优美的风格为后人所称道。
《跋王献之保母帖》是王献之一篇重要的书法作品,该帖内容为悼念其保母所写,表达了王献之对保母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此帖书法笔墨丰富,变化多端,被后人誉为“楷中之草”,是王献之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尽管命运多舛,姜夔却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他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对《跋王献之保母帖》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译成中文。
他的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了王献之的情感和意境,为后人理解和欣赏这篇书法作品
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姜夔的译文也体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能,使《跋王献之保母帖》在书法和文学领域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总之,《跋王献之保母帖》是一篇兼具书法和文学价值的重要作品。
宋王易简小楷《跋保母帖》,静雅若水
![宋王易简小楷《跋保母帖》,静雅若水](https://img.taocdn.com/s3/m/a849acd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9.png)
宋王易简小楷《跋保母帖》,静雅若水(宋)王易简小楷《跋保母帖》。
故宫博物院藏。
放大:
释文:
黄閍断刻得者谁,双松下殉方壶螭。
其文记述保母李,云是大令之所为。
点画安知尚年少,笔不可制从儿时。
当其翰墨托久计,异哉岁月如前期。
为怜樵人巧收拾,岂无行道犹嗟咨。
残砖裹送平原家,阅古众帖奚独遗。
穷诹远引商是非,具眼落落多传疑。
尘埃尺纸拂陈迹,闻君好事卷赠之。
简编无端发汲冢,陵谷何年沈岘碑。
坐中赏识本易厌,世外隐伏劳旁窥。
骚人胜士一朝玩,孝子慈孙千古悲。
君不见钟侯书法亦大奇,下穿墟墓求其师。
山阴王易简。
跋王献之保母帖译文
![跋王献之保母帖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a5635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66.png)
跋王献之保母帖译文摘要:I.引言A.介绍王献之保母帖B.保母帖的背景和历史II.王献之简介A.王献之的生平B.王献之的书法造诣III.保母帖的翻译A.原文内容概述B.原文翻译IV.跋王献之保母帖的解读A.跋王献之保母帖的文学价值B.跋王献之保母帖的书法价值C.跋王献之保母帖的寓意和象征意义V.保母帖的影响和传承A.保母帖对后世的影响B.保母帖的传承和保护VI.结论A.总结跋王献之保母帖的意义和价值B.展望保母帖的未来正文:I.引言王献之保母帖是一幅著名的书法作品,由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献之所书。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本文将详细介绍王献之保母帖的译文,并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
II.王献之简介王献之,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也是东晋书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献之的书法造诣极高,尤以行书、草书见长,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III.保母帖的翻译保母帖原文内容概述:保母帖是王献之写给母亲的信,信中表达了王献之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并承诺将努力学习,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保母帖原文翻译:尊敬的母亲:您养育了我,让我长大成人,我感激不尽。
我会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不辜负您的期望,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IV.跋王献之保母帖的解读跋王献之保母帖的文学价值:跋王献之保母帖是一篇充满感激之情的家书,展现了王献之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篇家书不仅表达了王献之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还表达了他对家庭、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跋王献之保母帖的书法价值:跋王献之保母帖的书法风格独特,融合了行书、草书的特点,既有行书的流畅,又有草书的奔放。
这篇家书是王献之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跋王献之保母帖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跋王献之保母帖表达了王献之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寓意着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这封家书是王献之对母亲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他对家庭、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的表现。
跋王献之保母帖译文
![跋王献之保母帖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4085e2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1.png)
跋王献之保母帖译文【实用版】目录1.介绍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2.讲述《跋王献之保母帖》的背景和意义3.概述姜夔及其文学成就4.介绍《跋王献之保母帖》的译文及价值5.总结王献之和姜夔的艺术成就及影响正文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
他的书法造诣极高,与父亲王羲之一起被誉为“二王”,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献之的诗歌也颇具特色,以清新脱俗、含蓄婉约著称。
《跋王献之保母帖》是王献之的一部书法作品,书写于东晋时期。
这部作品是王献之为其保母所写的一篇悼文,表达了对保母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书法作品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王献之书法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姜夔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他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跋王献之保母帖》的译文为:“献之顿首,敬谢保母。
侍奉多年,常恐甘旨不周,莫敢自私。
顷者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患难见真情,保母之恩,永世难忘。
献之无任感激,敬书此帖,以表衷意。
时光荏苒,转眼已过数年。
献之虽为俗务所累,但每念保母,未尝不悲痛于心。
今托诸君,代为传颂,使保母之名,永垂不朽。
”这篇译文深入浅出地表达了王献之对保母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姜夔对王献之书法艺术的敬仰和传承。
这篇译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书法艺术价值,对于研究中国书法史和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王献之和姜夔的艺术成就及影响,可以看出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成就被誉为“二王”,对中国书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姜夔则是南宋文学、音乐领域的全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献之《保母帖》
![王献之《保母帖》](https://img.taocdn.com/s3/m/1c7cb30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5.png)
王献之《保母帖》王献之《保母帖》,清宫旧藏,流散后,本帖和部分题跋存弗利尔美术馆(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姜夔、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小楷。
纸本,三百一十六毫米,全文计一百零一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姜夔传世墨迹不多。
从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中可以看出他用笔精到,典雅俊润,且受初唐诸家书风影响,不随时俗,清新脱俗。
释文:嘉泰壬戌六月六日,□□钱清三槐王畿字千里,得晋大令《保母志》并小研于稽山樵人周,二物予皆亲见之。
志以砖刻,砖四垂,其三为钱文,皆隐起,已断为四。
归王氏,又断为五。
凡十行。
末行缺二字,不可知(按,元迹“知”字旁笺)。
第六行缺十二字,犹可考,曰:“中冬既望,葬会稽山阴之黄<门方>。
”(今作“礻方)砚背刻“晋献之”,字上近右,复有“永和”字,乃划成,甚浅瘦。
“永”字亡其磔,“和”字亡其口。
砚石绝类灵璧,又似凤味,甚细而宜墨,微洼其中。
或以为王氏旧物,用故洼,非也。
按米氏《书史》,晋、唐砚制皆如此,点笔易圆也。
自兴宁距今八百三十载八(按,“八载”,元迹倒写),异哉!物之隐显,抑有定数,而古之贤达,皆前能(按,“能前”,元迹倒写)知之欤?又按《画记》,大令以晋孝武太元十一年,年四十三乃终,上推至乙丑岁,年廿二,其神悟已如此,言语翰墨之妙,固不论也。
此字与《兰亭叙》不少异,真大令之名迹。
不经重摹,笔意具在,犹胜定武刻也。
梁虞和云:“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郡。
故三吴之地,偏多遗迹。
”盖右军自去官后,便家山阴,今蕺山戒珠寺乃其故宅,而云门寺乃大令故宅,去黄<门方>皆不远,宜有是物也。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
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一生中有两位正妻。
一位是他的表姐郗道茂;一位是东晋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褔。
元代鲜于枢《南宋姜夔书法王大令楷书保母砖题跋卷》,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鲜于枢《南宋姜夔书法王大令楷书保母砖题跋卷》,故宫博物院藏](https://img.taocdn.com/s3/m/a964f93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6.png)
元代鲜于枢《南宋姜夔书法王大令楷书保母砖题跋卷》,故宫
博物院藏
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赵孟頫齐名。
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
元代鲜于枢《南宋姜夔书法王大令楷书保母砖题跋卷》,故宫博物院藏。
鲜于枢第二次跋《王献之保母砖》。
至元戊子鲜于枢再观同曹彦礼。
更多鲜于枢内容点击浏览
鲜于枢行书帖《游高亭山广严院记》
鲜于枢草书真力饱满,奇态横生
鲜于枢《楷书老子道德经卷》
鲜于枢《韩昌黎送李愿归盘谷序》
鲜于枢回腕法草书《乱泉飞下》如醍醐灌顶,甚是畅快!鲜于枢草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鲜于枢55岁小行书题跋《幽竹枯槎图》
鲜于枢行草书《奉酬约之见招》
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卷》
鲜于枢36岁行草书王安石杂诗《示元度》
鲜于枢行草书欣赏《韩愈进学解》卷
鲜于枢行楷《麻徵君透光古镜歌》
鲜于枢草书《韩愈石鼓歌》卷,筋骨遒劲,能出己意
鲜于枢《草书杜甫魏将军歌诗》
鲜于枢《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结体疏朗,笔势雄浑
鲜于枢《唐人诗十二首》册页
鲜于枢行书《五绝诗· 复愁》
元代鲜于枢大书二十字轴
鲜于枢行书《赠笔工范君用帖》
鲜于枢草书《论草书帖》慷慨、豪气
鲜于枢《行草诗赞卷》骨力劲健,真力饱满。
乾隆跋《王献之保母墓砖》(初搨绝少,今乃得之)
![乾隆跋《王献之保母墓砖》(初搨绝少,今乃得之)](https://img.taocdn.com/s3/m/9c32d25b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d.png)
乾隆跋《王献之保母墓砖》(初搨绝少,今乃得之)
乾隆跋《王献之保母墓砖》
释文:
保母墓砖至宋宁宗嘉泰癸亥始见于世,其文有八百余,载之语若前,知者周必大《平园集》中亦尝及之。
要知名迹流传有数,固无足怪董香光摹入戏鸿堂帖中。
临池家遂人有其书,而初搨绝少,今乃得之,正香光藏本,谓是晋搨,纵未必然,其为大令亲书于砖,晋人所刻固无可疑。
宋潜溪以兰亭乃唐人钩摹入石,此固当胜一语足为定论,姜尧章辨证转辞费耳。
乾隆庚午小除夕秉烛御识。
这小楷真难得:典雅俊润,不随时俗
![这小楷真难得:典雅俊润,不随时俗](https://img.taocdn.com/s3/m/7386b742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c.png)
这小楷真难得:典雅俊润,不随时俗KnowArt|张振鹏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其一竖图局部嘉泰壬戌六月六日,{?}钱清三槐王畿字千里,得晋大令《保母志》并小研于稽山樵人周,二物予皆亲见之。
志以砖刻,砖四垂,其三为钱文,皆隐起,已断为四。
归王氏,又断为五。
凡十行。
末行缺二字,不可(知)。
第六行缺十二字,犹可考,曰:“中冬既望,葬会稽山阴之黄。
”{?}(今作{?})砚背刻“晋献之”,字上近右,复有“永和”字,乃划成,甚浅瘦。
“永”字亡其磔,“和”字亡其口。
砚石绝类灵璧,又似凤味,甚细而宜墨,微洼其中。
或以为王氏旧物,用故洼,非也。
按米氏《书史》,晋、唐砚制皆如此,点笔易圆也。
自兴宁距今八百三十载八,异哉!物之隐显,抑有定数,而古之贤达,皆前能知之欤?又按《画记》,大令以晋孝武太元十一年,年四十三乃终,上推至乙丑岁,年廿二,其神悟已如此,言语翰墨之妙,固不论也。
此字与《兰亭叙》不少异,真大令之名迹。
不经重摹,笔意具在,犹胜定武刻也。
梁虞和云:“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郡。
故三吴之地,偏多遗迹。
”盖右军自去官后,便家山阴,今蕺山戒珠寺乃其故宅,而云门寺乃大令故宅,去黄皆不远,宜有是物也。
《保母志》有七美,非他帖所及。
一者右军与怀祖(王述)同家越,右军郎邪族,怀祖太原族,故大令首言郎邪,所以自别。
古人之重氏族如此。
二者世传大令书,除《洛神赋》是小楷,余多行草。
此乃正行,备尽楷则,笔法劲正,与《兰亭叙》、《乐毅论》合,已外虽《东方赞》、《黄庭经》亦不合也。
三者《兰亭叙》世无古本,共宝定武本。
定武本刻于数百年之后,宁不失真?此乃大令在时刻,笔意都在,求二王法,莫信于此。
四者不惟书似《兰亭》,文势简秀,亦类其父。
又与叔夜、伯伦、渊明、远公所作,同一‘标置。
五者定武《兰亭》乃前代巧工所刻,尝以他古本较之,方知太媚。
此刻甚深,惟取笔力,不求圆美。
“双”字之掠,“夫”字之磔,“载”字之戈,“志”字之心,再三刻削,乃成附: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小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