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营养(二)

合集下载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2课时+精品教案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2课时+精品教案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2课时)◆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说出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3.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说出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教学难点】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说出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教学过程
【表格梳理】几种维生素的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

强调: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绿色蔬菜、瓜果和胡萝卜等食物中却含有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

【过渡】在常见的食物成分表中除了含有
【表格梳理】几种无机盐的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

【过渡】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水的重要作用。

《食物中的营养》说课稿4篇

《食物中的营养》说课稿4篇

《食物中的营养》说课稿《食物中的营养》说课稿4篇说课稿,是一名称职教师的必备功课,在学习和教学中多做总结和积累,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

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食物中的营养》说课稿,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食物中的营养》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类主要营养成分;通过实验掌握鉴别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

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

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将食物的图片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便了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接下来的两课是指导学生探讨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因此这节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

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四、教学重难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五、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

以游戏激趣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暗示引导;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各类营养成分,并能通过实验加以鉴别。

六、说学法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力,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

是在前一课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的基础。

因此,是承上启下的一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其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在能力方面属于“实验能力”的系列,本节课的内容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节课分为三部分教学:1、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成分;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3、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已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调查、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习本课的能力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对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对一天的食物已经有了丰富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我们是通过食物获取营养的,这是我们能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知识基础。

c$a8cBu3|T}"Oc0 在生活中,学生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的认识还相当有限,部分学生甚至一无所知,这是学习本课的障碍,又恰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我们是通过食物获取营养的,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基础。

但孩子们对于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认识是相当有限的,甚至是一无所知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障碍,【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

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食物中的营养》教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二、教学重难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三、实验准备脂肪和淀粉鉴别实验器材食物:肥肉、花生、水、馒头、马铃薯、萝卜实验工具:碘酒、白纸、滴管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人的一天需要吃许多的食物,有的人吃得骨瘦如柴,有的人吃得肥头大耳,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却因为吃进了医院。

说明吃还是一门学问。

2.新课教学要想吃得健康,我们就要了解食物重的营养成分。

如何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1)查资料食物的营养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糖类: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主要来源于主食、土豆、芋头、较甜水果……蛋白质:人体肌肉、内脏和血液等的主要成分。

主要来源于豆类、肉类、水产类、蛋类、内脏。

脂肪: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主要来源于油类、巧克力、鸡蛋、鸭蛋、花生、核桃、果仁、芝麻……维生素: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矿物质: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需求量小,但是很重要。

主要来源于蔬菜、水果、食盐、海带、木耳……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约占人体组成的70%(2)做实验实验的材料:食物:肥肉、花生、水、馒头、马铃薯、萝卜实验工具:碘酒、白纸、滴管实验1:寻找脂肪。

分别用肥肉、花生等在白纸上挤压、滑动。

在纸上涂抹水。

观察实验现象:几分钟以后,肥肉、花生挤压、滑动过的地方留下油脂的痕迹,涂抹水的地方没有痕迹。

总结实验结果:说明肥肉和花生里面有脂肪,水里面没有痕迹。

实验2:寻找淀粉。

根据碘酒遇到淀粉会变成蓝色,分别在馒头、马铃薯和萝卜上涂抹碘酒。

观察实验现象:馒头上的碘酒变成了蓝色,马铃薯上面有少量蓝色,萝卜上没有蓝色。

小学科学四上2-5《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上2-5《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5.食物中的营养【教材简析】《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年册第二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

学生在之前已经对一天中吃过的食物进行调查、统计和分类,发现人们一天需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本节课,将对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认识到人们一天需要从食物中获得丰富的营养,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均衡的基础。

聚焦板块通过提问“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来了解学生的最初想法,并引领学生思考食物有哪些营养。

探索板块,设计了检验淀粉和脂肪这两个简单的实验。

运用碘酒和淀粉发生变色反应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淀粉;运用脂肪在白纸上擦一擦或者压一压会产生油渍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脂肪;在教师或成年人的指导,运用双缩脲试剂(燃烧法)鉴别食物中蛋白质;另外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所以教科书提醒学生可以阅读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将“一天的食物卡”完善成为“一天的食物营养卡”,学生就能回答“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这个问题了。

接着让他们找找“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让学生了解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为后面的均衡膳食作铺垫。

同时使学生明白,在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的时候也就是面对着丰富的营养。

【学情分析】学生对营养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每个学生的差异也很大,也有些是错误的认知。

因此,在课前和课中要给予学生暴露前认知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调整,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全面和深入。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二课时)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二课时)

佝偻病(鸡胸、X 形或O形腿);特 别是中老年妇女 缺钙易骨质疏松
厌食、贫血、肌 无力、骨痛等
缺铁性贫血(乏 力、头晕等)
奶和奶制品、牡蛎、胰腺、 肝、谷、粗粮、干豆、坚果、 蛋、肉、鱼等
含蛋白质多的食物如鱼、虾、蛋、瘦肉、 内脏、干豆类、杏仁、核桃、南瓜子等, 磷的含量都很高
海带、黑木耳、紫菜、香菇和芝麻酱;其次 是动物的内脏、血、瘦肉;黄豆、蚕豆、豇 豆等;干鲜果品中桃、红枣、杨梅、葡萄干、 桂圆、松子仁、南瓜子等
病例五:小明最近感到自 己吃什么都没有味道,就 好像失去了味觉一样……
你知道小明是什么病 吗?该怎么治疗呢?
含锌的无机盐(微量): 缺乏症:生长发育不良,味 觉发生障碍。
食物来源:
蛋类、动物肝脏
几种无机盐的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含钙的无机盐 含磷的无机盐 含铁的无机盐
B地方性甲状腺肿
(3) 海带
C夜盲症
(4) 辣椒
D坏血病
(5) 猪肝
E神经炎和脚气病
(6)鱼肝油
F佝偻病
(7)黄豆
含铁的无机盐: 缺乏症:缺铁性贫血(乏力、 头晕等)。
食物来源: 黑木耳、香菇;动物的内脏、 血、瘦肉;黄豆、蚕豆等;桃、 红枣、葡萄干、桂圆、松子仁、 南瓜子等
病例四:
地方性 甲状腺 肿
含碘的无机盐(微量): 缺乏症:地方性甲状腺肿, 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 障碍(呆小症)。
食物来源: 海带、紫菜、虾、海盐等
食物来源: 奶类、豆类、虾皮等。
病例二:小芳最近不爱吃 饭,并且有些贫血,常常 感到浑身无力……
你知道小芳是什么病 吗?该怎么治疗呢?
含磷的无机盐: 缺乏症:厌食、贫血、肌 无力、骨痛等。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3.2 食物中的营养| 教科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3.2 食物中的营养| 教科版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第二节内容。

前一节《一天中的食物》中,已组织学生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并根据多种方式对这些食物进行分类整理,了解了食物的多样性。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主要内容分成三块:1.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3.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这些营养分别有什么作用、如何来鉴别食物中的营养等知识和方法,并促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在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建立饮食健康的意识,同时也为后面的均衡膳食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通过对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一天中的食物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认识。

此外,对于“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这些话题,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已经得到一些相关的信息,这为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但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对于水这种人体最基本的营养成分,也常常会被忽视;甚至学生会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糖类,学生已有的经验可能局限于白糖、水果糖之类。

此外,“营养成分”这个概念,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去鉴别食物中的营养……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分类、实验、讨论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习本课的能力基础,而且学生对于“食物和营养”这个贴近生活的话题也比较感兴趣。

相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重建、丰富本节课的概念。

三、材料准备教师材料:PPT、“滴管的使用”微视频、碘酒、棉签、烧杯、滴管、饼干等。

学生材料:1.“食物的分类”记录单(每位学生)2.脂肪的辨别实验材料(12组)肥肉、花生、冬瓜、食用油、培养皿、棉签、水槽、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手套、实验记录单。

2-5《食物中的营养》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2-5《食物中的营养》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食物中的营养》这一课的教学后,我深感这次教学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食物与营养之间关系的理解,也促使我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进行了反思与调整。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一些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人体所需营养的来源、种类以及每种营养的作用,并通过实验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并能通过实验辨别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

这表明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营养的认识从模糊变得清晰。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1.聚焦环节的有效引导:通过播放学生日常食物的图片,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吃这么多种类的食物”,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课的主题——食物中的营养。

这种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的成功实施:通过动手实验检测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方法,还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实验过程中的小组合作、观察记录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资料阅读与研讨的深入:在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食物中的其他营养成分,并通过研讨活动分享观点、达成共识。

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1.时间分配需优化:在实验环节,部分小组由于操作不熟练或记录不详细,导致实验时间延长,影响了后续的教学进度。

未来在教学中,应提前进行预实验,确保实验步骤的简洁明了,并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2.学生参与度需提高: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仍有少数学生表现出兴趣不高或参与度不足。

这可能与他们的前概念水平较低或课堂管理有关。

未来教学中,应更加注重个别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5《食物中的营养》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5《食物中的营养》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5《食物中的营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营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关爱身体健康,养成合理饮食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营养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颗苹果,提问:苹果里有什么?学生回答:苹果里有水分、糖分、维生素等。

2.课堂探究活动一:认识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教师展示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活动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种食物,如鸡蛋、牛奶、面包等。

各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食物中的营养。

各小组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如鸡蛋中的蛋白质、牛奶中的脂肪等。

3.实践活动教师出示一份食谱,让学生分析食谱中的食物是否营养均衡。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师强调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爱身体健康。

四、课后作业1.观察家里的一日三餐,分析饮食是否营养均衡,提出改进意见。

2.收集资料,了解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下周分享给同学们。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培养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营养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关爱身体健康,养成合理饮食的好习惯。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认识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食物中都包含哪些营养物质吗?学生回答: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

教师提问:那你们知道这些营养物质都有什么作用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蛋白质可以帮助我们长高,脂肪可以提供能量,维生素有助于身体健康。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营养的方法。

消化和吸收教学共案(二)

消化和吸收教学共案(二)

七年级教学设计案
2、胆汁虽无消化酶,不能消化脂肪但通过对脂肪
的乳化作用可促进脂肪的消化。

1、胆汁的乳化作用图解
胆汁
乳化作用
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胆汁乳化作用
小肠
脂肪微粒
小肠
肠液、胰液脂肪
脂肪的消化
2、根据上面过程完成下表:
蛋白质 小肠 胃 小肠 口腔 淀粉 彻底消 开始消 营养物质
过度:食物在小肠完成消化之后,
续进行,进入大肠。

那么,食物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在小肠还是大肠中被吸收呢?
消化后,营养物质是如何被吸收的呢?)
学习任务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1、什么是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
大肠
少量水和酒精
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全部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
少量水、维生素和无机盐
1、这是小刚同学今天的早餐:一块面包,少量的蔬菜和水果。

请分析回答:(1)、面包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其最早开始消化的场所是 , 最终的消化产物是(2)、牛奶的主要成分是 所是 。

(3)、早餐中营养物质消化的主要场所是(4)、参与消化面包的消化液有。

营养与健康说课(2)

营养与健康说课(2)

《营养与健康》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营养与健康中的第一课《食物中的营养》。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我对课本的认识和教学。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资源整合1.教材与教学资源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共分两部分:食物中的六类营养成分;通过实验掌握鉴别蛋白质、淀粉、脂肪营养成分的方法。

在活动一的调查统计节日期间吃了什么食品的基础上,对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教学的。

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了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得到的。

接下来的两课是指导学生探讨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因此这课是承上启下的十分重要的一课。

(2)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很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

所以课外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

(3)教具准备:A蛋白质鉴别实验器材:师:镊子、酒精灯。

生: 鸡蛋清、豆腐、瘦肉等。

B淀粉鉴别实验器材:师:滴管、碘酒。

生:鸡蛋清、米饭、馒头、土豆片等。

C脂肪检验实验器材:师:棉签、油、镊子、钳子、白纸。

生:肥肉、花生米等。

2.教学目标《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节好的科学课应该完成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科学知识三大目标,毫无疑问,探究目标首当其冲。

根据本节课的编排意图及学情特点,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A、探究目标:能设计实验检验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B、情感目标:1、以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C、知识目标:1、知道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淀粉、脂肪。

2、了解检测食品中蛋白质、淀粉、脂肪的简单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主要营养成分。

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

二、教学策略1.教学理念与设计思想《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PPT优秀课件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2)PPT优秀课件

5、平常我们所吃的大米、面、甘薯和马铃薯中
,含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 )
A 糖类 B 脂肪 C 维生素 D 蛋白质
6、下列哪一食物中不含有淀粉( )
A 米饭 B 馒头 C 猪肉 D 玉米糊
7、人体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恒定的主要能源物
质是( )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维生素
8、营养学家建议青少年要多吃奶、蛋、鱼、肉
6、下列哪一食物中不含有淀粉( C)
A 米饭 B 馒头 C 猪肉 D 玉米糊
7、人体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恒定的主要能源物
质是(B )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维生素
8、营养学家建议青少年要多吃奶、蛋、鱼、肉
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因为蛋白质是(A )
A、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物质
B、主
要供能物质
C、容易消化的物质
量的是( C)。
A、蛋白质、糖类、 B、蛋白质、糖类、维生素 C、蛋白质、糖类、脂肪 D、蛋白质、糖类、脂肪、水
4、一般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的是(C)。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维生素
5、平常我们所吃的大米、面、甘薯和马铃薯中
,含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A )
A 糖类 B 脂肪 C 维生素 D 蛋白质
D、有机

概 同学们,你们今天收获了 哪些知识呢?赶快想一想吧!
括 总 结
1913年,俄罗斯的“圣虎克号”船载 着北极探险队的队员们在北冰洋的冰块间 越冬,没过多久,队员们就得了一种可怕 的病,他们的牙床一块块裂开,充血肿胀, 牙齿都松了,脸也浮肿,皮下青一块紫一 块。后来医生将这些病人分成六组,分别 给吃果酒、矾类制剂(一种晶体盐类)、 醋、海水、柠檬和肉豆,发现每天吃两个 柠檬的人很快恢复了健康。

湘科版科学六上《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2)

湘科版科学六上《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2)

湘科版科学六上《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及其作用。

本章内容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摄入途径。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

此外,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道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素,了解它们的作用。

2.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素。

3.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搭配食物,做到科学饮食。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素及其作用。

2.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素。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食物中的营养素。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食物样品,如水果、蔬菜、肉类、奶制品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试剂等。

3.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食物中的营养素。

4.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食物样品,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素。

提问:“你们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素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分。

简要阐述每种营养素的作用,如蛋白质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脂肪是能量的来源等。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2) 二次备课稿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2)  二次备课稿
三、讲授新课:
过度:同属于营养物质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它们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它们对人体有什么重要的作用?是不是可有可无呢? Nhomakorabea一、水:
教师:水是“生命之源”,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水的重要作用:
1.水占人体体重的60%~70%。
2.提供细胞生活的环境;
3.参与人体中多种生命活动;
4.参与营养物质及尿素等废物的运输。
七年级生物学科二次备课稿
章节课题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水、无机盐、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以及食物来源;
2、了解膳食纤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3、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水、无机盐、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以及食物来源
教学难点
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健康的关系
维生素有什么作用?缺乏时有何症状?食物来源?
4、课件展示几种维生素的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
5、简记歌谣:夜盲A、脚气B、坏血C、佝偻D(学生书写在书上)
6、重点提示:
四、“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阅读课本内容)除淀粉外的复杂的糖类。如纤维素、果胶等。
1、促进胃肠蠕动和排空。
2、排便通畅,减少患大肠癌的机会。
3、降低血脂和血糖。
4、维护心脑血管的健康。
5、预防糖尿病。
6、维持正常体重。
四、本课小结:
五、自学检测:小小医生
六、作业布置:
(全体)学思练
(选作)预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2)
一、水:
二、无机盐:
三、维生素:
四、膳食纤维:
课后反思:(反思成败,提出补救措施)

教科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第二单元《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中的第五课。

学生在之前已经对一天中吃过的食物进行调查、统计和分类,发现人们一天需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本节课,将对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认识到人们一天需要从食物中获得丰富的营养,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均衡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营养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每个学生的差异也很大,也有些是错误的认知。

当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后,他们将会把“一天中食用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认识推进到“一天中我们可以通过食物获取丰富的营养”上。

这对于学生建立饮食健康的意识是一个积极的推动。

三、教学理念本课是基于教材大单元的编排特点组织教学。

课的开始,回顾学生昨天一天的食物种类统计,聚焦到食物中的营养。

通过运用多种探究方法,建立科学概念,并应用刚获得的概念,分析从昨天的食物中获得了哪些营养物质,提出新的问题:昨天获得的那么多营养搭配是否合理,帮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课的学习,体现了科学概念的连贯性。

整堂课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开展活动。

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扮演营养师的角色开展沉浸式探究。

从了解常见的营养物质名称,到深入探究典型的营养物质——脂肪、淀粉,再提出新的问题——怎样寻找难以通过实验检验的营养成分,进一步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通过多种探究方法,最终建构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得符合学生的学习进阶规律。

四、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没有一种食物富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二)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三)科学态度目标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成分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产生继续探究食物的兴趣。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5食物中的营养教案(2)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5食物中的营养教案(2)
出示食品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某些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三、研讨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食物的营养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呢?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物质呢?
一般情况下,没有一种食物包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有的食物只含有一种营养成分,也有一些食物还有2-3种或者4种营养成分。
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表,引导全班同学看一看。
交流实验结论,教师小结:通过检测,我们发现馒头、马铃薯中含有淀粉,不含有脂肪;西红柿中既没有淀粉,也不含脂肪;花生中既含有淀粉,也含有脂肪。不过含有脂肪的食物不仅有花生,很多坚果类食物都是既含有淀粉,也含有脂肪;苹果不含有淀粉,也不含有脂肪;猪肉主要含有脂肪。
4、教师小结:由此看来,运动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要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四、拓展
出示课本24页的下面一段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肺的作用,以及体育锻炼对增强呼吸功能的作用。
肺部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部必须更加卖力的工作,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如果呼吸功能比较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要求:选取自己想要检测的5种食物,分别在5种食物上滴上碘酒,然后观察食物颜色的变化。
活动手册的实验记录表上已经有馒头、马铃薯和西红柿三种食物,学生再任意选择两种食物进行检测,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进行检测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进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与反思安徽省淮南市八区二小孙咏梅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食物为我们提供六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以及对身体的重要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了解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观看资料、交流等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三教学准备学生:花生米、白纸;碘酒;淀粉;馒头;熟马铃薯;茄子;莴笋;卢柑。

(分别装在八个小塑料杯中)“多幅食物图片”。

(课前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一)食物含有六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及其作用。

1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吃不同的食物?各种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食物中的营养》。

(板书课题)2 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几种营养素?它们的作用不同,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也不同。

(1)看完蛋白质录像后回答两个问题:蛋白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板书蛋白质)课件出示几种富含蛋白质食物的图片。

讲解: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材料,分为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

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没有蛋白质就没有人的生命,就好像没有砖瓦、水泥、沙子就没有房屋一样,是构成人体的“建筑材料”。

蛋白质也能被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蛋白质不足时,消化吸收会出现障碍,如腹泻、肝功能下降和贫血。

营养学家告诉我们:体积越小、肉质颜色越浅的动物越有营养。

(2)播放录像:糖类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糖类的食物有哪些?(板书糖类)出示几种富含糖类食物的图片。

讲解:葡萄糖、蔗糖、淀粉都属于糖类。

淀粉为什么属于糖类呢?(唾液可以把淀粉变成糖。

)它是人体的能源材料。

马铃薯可做粮食和蔬菜。

甘薯可做粮食和制备淀粉。

(3)播放录像:脂肪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脂肪的食物有哪些?(板书脂肪)出示几种富含脂肪食物的图片。

讲解:脂肪也分为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

它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有保温、提供能量、润滑肠道的作用。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能给人体提供能量。

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像跑步、走路、写字、思考问题等都需要消耗能量,人如果缺少了它们,如同没有电,机器不能转动;就像汽车没有汽油不能行驶一样。

(板书能量)(4)播放两段录像: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的食物有哪些?(板书维生素矿物质水)出示矿物质的文字、图片资料。

补充讲解:莴苣分叶用和茎用的两种,叶用的叫生菜;茎用的叫莴笋。

虾的钙和镁的含量就很丰富,钙是骨的主要成分,镁保护心脏。

铁是血液的主要成分,缺铁会导致贫血、疲劳和食欲不振等问题,还会严重影响学习。

缺钠会头晕,缺锌长不高还影响脑的发育。

出示几种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水食物的图片。

讲解: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波兰科学家丰克经过千百次实验从米糠中提取了一种能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称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素”。

目前共有几十种。

矿物质占体重约为4%,各种维生素、矿物质需要的量不多,但是作用很大,可以调节身体机能,保持我们的健康。

例如低钠含碘的盐是一种矿物质及其丰富的食物。

水也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成分,含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占体重60%-70%,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都无法进行。

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

(板书健康)(5)出示文字、图片资料并讲解:我们不要忽视被称为第七类的营养成分纤维。

防止便秘和一些肠道疾病,如苹果、香蕉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和钾。

番茄不仅含有食物纤维还含有丰富的维C,多吃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马铃薯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质,钾的含量比香蕉还要高,也含有很丰富的膳食纤维。

豆类含丰富的膳食纤维。

精粮换成全谷可以增加纤维量。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图书、音像等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并整理制作演示文稿。

利用演示文稿介绍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主要作用和研究方法。

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

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很感兴趣,成为更加主动,自主的学习者。

)(二)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1 怎样用实验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呢?出示文字、图片:在白纸上挤压、滑动花生米,观察现象?2 碘酒是一种棕色的消毒液体。

淀粉有一个特性,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我们常用碘酒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把碘酒瓶倒过来在塑料杯里滴一滴,看看是什么颜色?再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

(注意:瓶口不要接触到食物,要轻拿轻放,用后要把碘酒瓶及时加盖旋紧防止翻倒。

)出示文字、图片:在淀粉、馒头、马铃薯等中分别滴一滴碘酒,观察现象?3 我们还可以怎样知道食物中含有其他营养成分呢?(看食物包装上的标签)4 动画演示:实验辨别小麦种子中的营养成分。

种子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5 蛋白质燃烧时还会产生难闻的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

课后用蜡烛烧头发、指甲,闻闻发出的气味。

(注意安全、小心烫伤)(三)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分类1 将食物图片上的食物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进行分类。

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补充其他食物名称。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瘦肉、奶、蛋、鱼、豆制品、坚果富含糖类的食物:米、麦、玉米、高粱、甘薯、果汁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水的食物:食盐、水、蔬菜、水果富含脂肪的食物:植物油、动物油、肥肉、蛋黄、巧克力、花生2 思考: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举例说明。

(四)拓展延伸1 播放录像:当人体缺少维生素C会怎样呢?我们的饮食要注意什么?教你们一个快速记忆的口诀:夜盲A、脚气B、坏血C、软骨D。

2 总结:请同学们课外继续查找关于食物的科学知识,还会获得更大的收获。

每年的5月20日是全国学生营养日。

营养学界有一句话:“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

希望大家了解了各类营养物质后,能自觉合理地饮食,健康快乐地成长。

营养学家研究指出爱吃蔬菜的孩子更聪明,改变性格从吃开始。

均衡营养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合理膳食也能预防流感。

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均衡营养,适量运动。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

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五教学反思《食物中的营养》是让学生通过收集、观看资料、交流等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会通过实验等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是用知识生活而不是用习惯生活,本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个体生命的和谐成长。

这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准备对应的营养成分录像、图片或实际例子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

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阅读课本、收集资料、实验、交流等进行自主学习。

辅以必要的讲解,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

上完这节课,感想颇多。

饮食时注意均衡营养,学生在生活中并不太熟悉,学完了知识后,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原来食物营养也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呀!”课后,我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最多的还是对如何让生活走进科学课堂的反思。

科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在传授科学知识和训练科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

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让科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课材料和实验材料准备的都很充分,因而这节课内容很充实。

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全部讲到位。

此外,能将书中复杂难懂的含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

例如将蛋白质对人体的作用比做砖块对房子的作用,形象生动,容易理解。

不足之处是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

这首先是课程改革的功劳,其次是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变了,学生有了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然而,科学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在学生汇报交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良的听讲习惯和低下的倾听能力,实在是令人担忧。

我们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而“认真倾听”这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会是学生日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学生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我们的课堂上就不仅有活跃、热烈的讨论、争论的场面,也会有静静的倾听和思考的情形。

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