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食品酶学绪论
《食品酶学》课件
![《食品酶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d3fe5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9.png)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食品酶的分类与特性
氧化还原酶类
总结词
氧化还原酶类是一类催化氧化还原反 应的酶,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应用 。
详细描述
氧化还原酶类包括氧化酶、过氧化氢 酶、过氧化物酶等,它们能够催化氧 化还原反应,如脂肪氧化、色素合成 等,在食品加工中具有保鲜、防腐、 着色等作用。
水果和蔬菜加工
酶在水果和蔬菜加工中用于果蔬汁的澄清、果酒的酿造和果蔬的保鲜等 。例如,用果胶酶水解果胶,使果汁更加清澈;用酒化酶将糖转化为酒 精,用于果酒酿造。
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检测
酶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和甜味剂等。通过酶反应可以将添加剂 转化为可检测的产物,进而用色谱或质谱等方法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合成酶类
总结词
合成酶类是一类催化合成反应的酶,在食品 工业中主要用于风味物质的合成和生物防腐 。
详细描述
合成酶类包括合成氨基酸、脂肪酸、糖类等 的酶,它们能够催化合成反应,生成风味物 质和生物防腐剂等,在食品加工中具有提高
食品品质和延长保质期等作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VS
详细描述
转移酶类包括转氨酶、转糖基酶等,它们 能够催化氨基酸、糖类等物质的基团转移 反应,生成风味物质,如香味剂、甜味剂 等,在食品加工中具有提高食品风味、改 善口感等作用。
裂合酶类
总结词
裂合酶类是一类催化裂解反应的酶,在食品 工业中具有较少的应用。
详细描述
裂合酶类包括裂解酶、脱氢酶等,它们能够 催化有机化合物的裂解和脱氢反应,生成小 分子物质,但由于其应用较少,对于食品工 业的影响也较小。
《食品酶学》教学大纲.docx
![《食品酶学》教学大纲.docx](https://img.taocdn.com/s3/m/32c75aa98e9951e79a892796.png)
《食品酶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食品酶学英文名称:Food Enzymology课程编号:07320204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适用对象:生物食品技术专业(三年制普通专科)总学时数:72学时学分:4先修课程:替代课程:无(-)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酶学基本理论和酶在食品加工及保藏中的应用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酶的分离纯化及动力学研究,应用部分主要介绍了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另外,对今年来发展很快的固定化酶和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也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概述了有关酶的安全和毒理方面的问题。
(二)课程目的要求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向生物食品技术专业的学生,食品加工和保藏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专业课,本课程主要从食品加工和保藏的角度介绍酶学的基本理论和酶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对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由酶引起的理化性质变化有一个基本的、全面的了解。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酶的简短历史、一般特征、分类和命名及酶学对食品科学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掌握酶的一般特征以及酶学对食品科学的重耍性。
教学内容:1.1酶学研究简史1.2酶的一般特征1.3酶的分类和命名1.4酶学对食品科学的重要性第二章酶的生产与分离纯化(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国内外酶制剂工业生产及应用现状,酶的发酵技术,酶的分离纯化,酶分离纯化的评价,酶的剂型与保存。
重点和难点:酶的发酵技术,酶的分离纯化。
教学内容:2.1酶的发酵技术2.2酶的分离纯化2.3酶分离、纯化的评价2.4纯化过程实例2.5酶的剂型与保存第三章酶分子结构与催化功能(3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酶分子组成、酶结构与功能。
重点和难点:酶分子组成、酶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3.1酶分子组成3.2酶的结构与功能第四章酶催化反应动力学(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酶活力的测定,化学动力学基础知识。
掌握底物浓度、抑制剂以及其他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食品酶学复习材料
![食品酶学复习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8393e722bd64783e09122b38.png)
食品酶学第一章绪论1、酶学:是研究酶的结构、性质、作用原理和作用规律、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的一门学科。
2、酶:由生物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和专一的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3、酶活:指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
它表示样品中酶的有效含量。
(U)4、酶活单位:1min内催化1mol分子底物转化的酶量称该酶的一个活力单位。
(IU)5、酶总活力:样品的全部酶活力。
(总活力=酶活力*总体积)6、比活力:单位蛋白质所含有的酶活力。
是酶的纯度指标,与纯度成正比。
7、回收率:提纯后与提纯前的酶活力之比。
表示在提纯过程中酶的损失程度。
(回收率↑损失程度↓提纯倍数↓)8、提纯倍数:提纯前与提纯后的酶的比活力之比。
表示酶提纯过程中酶纯度提高的程度。
(提纯倍数↑提纯程度越↑提纯效果↑)9、酶活的测定方法:通过测定酶促反应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即测定酶促反应的速率来确定的。
10、一般催化剂的共有特性(1)只改变反应的速率,不改变反应的性质、方向、平衡点(2)在反应过程中不消耗(3)降低反应的活化能11、生物催化剂的特性高效性、高度专一性、高度受控性、易变性、代谢相关性12、酶的命名方法:习惯命名法、系统命名法13、酶分六大类:水解酶、裂解酶、合成酶;转移酶、异构酶、氧化还原酶14、第二章酶的生产与分离纯化1、微生物酶源的优点(1)容易得到生产所需的酶类微生物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理论上可利用微生物生产任何一种酶类(2)容易获得高产菌株通过菌种筛选和人工诱导,使微生物定向高产所需的酶类(3)生产周期短、成本低、不受季节的控制(4)易于分离提纯2、酶分离纯化的总原则:(1)明确原料的特性与数量(2)了解所分离酶的结构特点,及在细胞中的存在状态(3)建立一个可靠和快速的测定酶活和纯度的方法(4)了解各种方法的原理、特性、优缺点(5)各种方法的使用顺序要安排得当(6)时刻防止酶变性(7)充分考虑各种因子的影响和实际的试验条件3、酶的提取方法(1)机械法:高速组织捣碎机、匀浆器、研磨器①高速组织捣碎机:操作简便,破碎效果好;但易引起局部高温导致酶失效,使用时需考虑酶的特点谨慎使用②细胞匀浆器:细胞破碎程度比高速组织捣碎机要好,且机械切力小,不易破坏生物大分子;但处理量小③细胞研磨器:(2)物理法:冻融法、加压破碎法、冷热破壁法、超声波破壁法①冻融法:(-15℃冰冻,室温融化)反复冻融后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大部分细胞可被破坏,适用于细胞壁比较脆弱的细胞②加压破碎法:③渗透压法:先高渗,再突然转入低渗或水溶液,适用于细胞壁比较脆弱的细胞④冷热破壁法:(沸水中90℃左右数分钟,再浸入冰水中迅速冷却,如此反复多次)(3)生物化学法:酶处理法、细胞自溶法、丙酮干粉法①酶处理法:外源的溶菌酶or各种细胞壁酶进行水解,使细胞内容物释放,成本高,且不利于后期酶的除杂②细胞自溶法:在一定pH和T下,利用组织细胞中自身的酶对细胞降解,历时较长,不易控制,成分复杂,可能破坏待分离酶。
26食品酶学-教学大纲
![26食品酶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cd94b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d.png)
《食品酶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1330026课程名称:食品酶学总学分:2 总学负荷:56 自主学习:28课内总学时数:28先修课:食品酶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以《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和《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等为基础。
一、部分说明1、课程性质: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生物工程(食品方向)学生所设置的选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食品酶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向相关专业学生讲授酶在食品行业中的作用、使用原理、使用方法和工业化应用情况。
教学意义是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对食品酶学有比较全面、客观地进行了解和认识,认清酶在食品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或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安排在学生完成《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有关基础和专业课程之后。
《食品酶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意与以上课程的衔接,尤其是与《食品微生物学》的紧密结合。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酶学基本理论和酶在食品加工及保藏中的应用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酶的分离纯化及动力学研究,应用部分主要介绍了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另外,对今年来发展很快的固定化酶和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也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概述了有关酶的安全和毒理方面的问题。
4、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教学重点:掌握酶的一般特征,酶的发酵及分离纯化方法,酶活的测定以及影响酶活的因素。
课程的教学难点主要是正确理解并掌握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5、教学方法与手段在理论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现场实验操作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课程教材:何国庆,丁立孝主编.食品酶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主要参考书。
1、食品酶学,郑宝东,东南大学出版;2、食品酶工程,李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3、酶工程,郭勇,中国轻工出版社;4、食品酶学,王璋,中国轻工出版社。
食品酶学内容
![食品酶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31767fc700abb68a982fb13.png)
1. 酶分子修饰:通过各种方法使酶分子的结构发生某些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某些特性和功能的技术过程。
如金属离子交换法、大分子修饰法例如,Bender和Kosland成功地利用化学修饰法将枯草杆菌蛋白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转换为半胱氨酸,修饰后,该酶失去对蛋白质和多肽的水解能力,却出现了催化硝基苯酯等底物水解的活性。
2. 酶分子的修饰方法:化学法又可分为:金属离子置换法、大分子修饰法、肽链有限水解法、蛋白侧链基团的小分子修饰法等。
生物法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改变蛋白质,即基于核酸水平对蛋白质进行改造,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对DNA或mRNA进行改造和修饰以期获得化学结构更为合理的蛋白质。
物理修饰法的特点是不改变酶的组成和基团,酶分子的共价键不发生变化。
3. 酶原:酶是在活细胞中合成的,但不是所有新合成的酶都具有催化活力,这种新合成酶的前体(无催化活力) 称为酶原(Proenzyme) 。
就生命现象而言,酶原是酶结构一种潜在的存在形式,如果没有这种形式,生命就会停止。
例如,哺乳动物的胰脏分泌到消化系绕中的胰蛋白酶原和胰凝乳蛋白酶原,每种酶原都是由二硫键交联的单一多肽链组成,它们在到达十二指肠以前,一直是十分稳定的,而到达十二指肠后则被另一种蛋白质水解酶所活化,这种活化过程是从无活力酶原转变成有活力酶的过程。
该种酶原往往由该种酶所激活,称为酶原的自我激活。
4. 酶的多形性与同工酶1975年H. Harris提出酶的多形性概念,认为很多酶可催化相同的反应,但其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有所不同,这种现象称为酶的多形性。
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异源同工酶和同工酶(Isoenzyme) ,前者是不同来源的同工酶.。
来自同一生物体同一生活细胞的酶,能催化同一反应,但由于结构基因不同,因而酶的一级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它性质有所差别,称为同工酶5.固定化酶的优点:(1)同一批固定化酶能在工艺流程中重复多次地使用;(2)固定化后,和反应物分开,有利于控制生产过程,同时也省去了热处理使酶失活的步骤;(3)稳定性显著提高;(4)可长期使用,并可预测衰变的速度;(5)提供了研究酶动力学的良好模型。
食品酶学综述
![食品酶学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f5d2a1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2.png)
食品酶学综述食品酶学是研究食品中各种酶的性质、功能及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的学科。
食品酶学涉及的范围极广,包括各种食品加工、保鲜、改性等。
在食品加工中,酶在发酵、浸出、剥离、脱霉、降解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酶的分类和操作策略、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酶的安全性和质量保证、酶替代品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食品酶学进行综述。
一、酶的分类和操作策略酶是催化生物反应的蛋白质,按照其催化反应类型和作用基团分类,酶可分为氧化酶、还原酶、酯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多糖酶等。
根据酶的来源,酶可分为天然酶和重组酶。
天然酶一般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提取而来,其中,微生物是最常用的源头;而重组酶则是把目标酶分子的基因放置于大肠杆菌、酵母菌或其他生物中表达而得到的酶。
这种酶的纯度和活性通常比天然酶要高,其产量也更大,更易于操作和扩大生产。
对于食品工业而言,通常使用的酶有以下几种:1. 三磷酸腺苷水解酶(ATPase)ATPase是一种水解ATP分子的酶。
它主要应用于凝乳制品中的酸奶制作过程中,以及食品保鲜剂生产。
2. 糖化酶糖化酶是一类专门加速淀粉水解为糖的酶,是面包、饼干、饲料等工业中常用的酶。
通过在淀粉质酵母和红曲菌的水解过程中添加糖化酶,可以使淀粉转化为具有更高甜度和营养价值的糖类。
3. 果胶酶果胶酶在西瓜、葡萄、桃子等水果中含量较高。
它能将水果中的果胶降解,从而使果汁更加清爽、口感更佳。
4. 蛋白酶蛋白酶是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或氨基酸的酶,主要应用于肉类加工和面筋的制作中。
例如,肉类加工中的酶可以使牛肉、猪肉等更加嫩化,口感更佳。
酶的操作策略主要分为酶的提取和纯化、酶的固定、酶的改性和酶的再利用等几个关键步骤。
通常对于微生物源酶的提取和纯化,采取包括离心、深冻、超滤、色谱层析等方式;对于重组酶,通常采取FPLC等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得到纯化的酶。
酶的固定通常分为吸附法、包埋法、凝胶法、共价结合法等。
酶的改性指的是对酶进行工程改造,以得到理想的特性用于特定的生产环境中。
食品生物化学 绪论、第一章
![食品生物化学 绪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e578bc27dd36a32d737581c8.png)
果胶
结构:单糖分子 — α-D-吡喃半乳糖醛酸 糖苷键 — α-1,4糖苷键
性质:原果胶,全甲酯化,不溶于水,无黏性 果胶,半甲酯化,溶于水,有黏性 果胶酸,去甲酯化,溶于水,无黏性 形成凝胶
作业
68页第2题 请写出构成蔗糖、麦芽糖、乳糖、淀粉、
纤维素、果胶的单糖分子和糖苷键。
无旋光性、无还原性 可水解
单糖、双糖与加工有关的性质 1、糖的甜度 果糖最甜 2、溶解度 果糖最高 3、结晶性 蔗糖、葡萄糖易结晶 4、吸湿性和保湿型 果糖最强,蔗糖最小
5、渗透压 单糖高于双糖 6、黏度 葡萄糖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7、冰点降低 8、抗氧化性 9、褐变反应 10、持味护色
三、多糖
戊糖 碱基
DNA的戊糖为脱氧核糖,RNA的戊糖为核糖 DNA的碱基为A、G、C、T
RNA的碱基为A、G、C、U
OH
H
腺嘌呤核苷酸(AMP) 脱氧腺嘌呤核苷酸(dAMP)
DNA的结构
一级结构:由四种脱氧 核糖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彼此连接起 来形成的链状分子。
二级结构:两条核苷酸 链通过氢键折叠卷曲而 成的双螺旋结构,绝大 多数为右手螺旋。
寡糖的结构 单糖分子间依靠糖苷键连接。 按单糖分子数目分为:双、三、…、十糖
名称 单糖分子 糖苷键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α-1,2
麦芽糖 葡萄糖 α-1,4
乳糖
海藻 二糖
半乳糖 葡萄糖
葡萄糖
β-1,4 α-1,1
性质
无旋光性、无还原性 易结晶、可水解
有旋光性、有还原性 可水解
有旋光性、有还原性 可水解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如果不过于剧烈,变性蛋 白质通常在除去变性因素后,可缓慢地重新自 发折叠成原来的空间结构,恢复原有的理化性 质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称为复性。
食品酶学绪论
![食品酶学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d9eb61da50e2524de5187ef3.png)
酶的应用历史
1894年,日本高峰让吉首先从米曲霉中制 得高峰淀粉酶,用作消化剂。 1898年,德国的罗姆Rohm制得胰酶,用于 皮革软化。 1908年法国Boidin制备得细菌淀粉酶,用 于纺织品退浆。 1911年,美国的华勒斯坦(Wallerstein) 制得木瓜蛋白酶,用来去除啤酒中的蛋白 质浑浊。 1949年,用液体深层培养法进行细菌 α - 淀粉酶的发酵生产,揭开了近代酶工业的 序幕。
研究报道BLMA2对DNA有切割活性。与DNA 结合具有G的特异性,它能催化DNA上的脱氧 核糖反应,将C3和C4 之间键切开,使DNA链 断裂。反应后BLMA2未发生变化,既有与S结 合部位也有催化部位,它象一个DNA内切酶。
平阳霉素(BLMA5):
武汉大学生化酶学研究室,邹国林等,发 现它易作用脱氧核糖,难作用于核糖和 RNA,对DNA中GC比AT有更强亲和力, 即有强的底物特异性。认为BLMA5和组成 活化的三元复合物可能是导致DNA解体的 物质,与酶催化行为相似,提出它是类酶 化合物,是一种生物催化剂的看法。
或基本的生物学反应。有可能成为抗体酶研究的新热点。 充分利用抗体的种类繁多以及抗体酶的可诱导、可改
造的特点,可望制备出具有治疗和辅助治疗某些疾病或催
化某类具有特殊意义反应的抗体酶。 抗体酶的研究无疑会对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产 生深远影响。
生物酶工程
是通过生物体产生的蛋白质属性酶
是酶学和以DNA重组技术为主的现化分子生物 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包括三方面:
这说明巴斯德和李比希的两种观点实质上是一致的。生 物化学就是在解决发酵本质的著名论战中产生的。
Enzyme的词源
“酶”(Enzyme)的概念,是由德国科学家 William Kühne在1878年首先提出用以表示未 统一名称的已知的各种酵素。这个词(enzyme) 本身的意思是“在酵母中”,起源于希腊语,
《食品酶学》课件
![《食品酶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0b32d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6f.png)
食品酶学PPT课件大纲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食品酶学概述
03 酶的分类和性质
04 食品酶的生产和应 用
05 食品酶学的研究进 展
06 食品酶学的发展前
酶的定义和作用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 剂,能够加速生物 化学反应的进行
酶的作用是降低 反应的活化能, 提高反应速率
酶在食品加工中 的作用:提高食 品品质,改善食 品口感,延长食 品保质期
酶在食品加工中 的应用领域:面 包、饼干、糖果、 饮料、乳制品、 肉类、水产品等
酶在食品加工中 的应用实例:淀 粉酶、蛋白酶、 脂肪酶、果胶酶、 纤维素酶等
酶在食品加工中 的应用前景:绿 色环保,提高生 产效率,降低生 产成本,提高产 品质量
度、抑制剂等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 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 酶活性增强;超过一定范
围,酶活性降低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每 种酶都有其最适pH值,偏 离最适pH值,酶活性降低
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底物浓度增加,酶活性增 强;超过一定范围,酶活
性不再增加
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酶浓度增 加,酶活性增强;超过一 定范围,酶活性不再增加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酶在食品保鲜中的作用
酶在食品保鲜中的作用:酶可以分解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提高食品的保鲜效果
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酶可以应用于食品的保鲜、防腐、抗氧化等方面
酶在食品保鲜中的优势:酶具有高效、安全、环保等优点,可以替代传统的化学保鲜 剂
酶在食品保鲜中的挑战:酶的稳定性、活性、成本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抑制剂可以降低酶活性,
《食品酶学》课件
![《食品酶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f1506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2.png)
使用。
02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一系列食品酶的国际标准,包括ISO
16187、ISO 16188等。
03
国家标准
各国政府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食品酶国家标准,如中国国家
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等。
食品酶的监管与认证
监管机构
各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对食品酶进行监管,如中国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
感谢各位观看
利用电场强度和电渗流的共同作用,实现对 蛋白质的分离。
食品酶的纯度与活性检测
纯度检测
通过电泳、质谱等技术检测酶蛋白的 纯度。
活性检测
通过生化反应速率法、荧光法等技术 检测酶的活性。
05
食品酶的安全性与法规
食品酶的安全性评估
安全性评估流程
对食品酶进行安全性评估是确保其安 全使用的重要环节,包括急性毒性试 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 等步骤。
食品酶的来源
1 2
微生物来源
许多酶类是由微生物分泌的,如酵母、霉菌和细 菌等。
植物来源
植物也是酶的重要来源,如菠萝蛋白酶、木瓜蛋 白酶等。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动物来源
动物体内也产生一些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等。
食品酶的性质
专一性
大多数酶具有专一性,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 反应。
最适pH值
酶活性在一定的pH值下达到最大值,称为最适pH 值。
认证制度
为了确保食品酶的安全性和质量,各国政府建立了认证制度,对符合要求的食品酶进行认 证,如中国的绿色食品认证、欧盟的有机食品认证等。
《食品酶学》课件
![《食品酶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1fa26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6.png)
食品酶学是研究食品中酶的属性、活性和应用的学科。在这个课件中,我们 将探讨食品酶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背景和目的
了解食品酶学的历史和背景,以及研究其在食品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探索使用酶的目的,如改善食品质量、延长保 质期等。
原理和定义
介绍食品酶的基本原理和定义,包括酶的结构、活性和反应机制。深入探讨酶催化作用的优势和反应条件的重要性。
Hale Waihona Puke 食品酶分类消化酶介绍食品酶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发酵酶
探索酵母和细菌在食品发酵过程中使用的酶。
催化酶
介绍酶的催化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在食品加工中促进化学反应。
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
奶制品生产
2
了解酶在奶制品加工中的应用,如乳清处理
和奶酪制作。
3
面包制作
探索酶在面包制作过程中的作用,如面团发 酵和面包纹理改善。
果汁榨取
介绍酶在果汁榨取过程中的应用,如果汁浓 缩和澄清。
食品酶的功能与效果
1 食品质量提升
2 反应速度增加
3 保鲜延长
探索酶在改善食品质量方面 的功能,如口感、颜色和营 养价值。
了解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如 何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介绍酶在食品保鲜和延长保 质期方面的效果。
食品酶的生产与应用
酶的生产
介绍食品酶的生产方法和工艺,如菌种筛选和发酵。
酶的应用
探索食品酶在各种食品加工工艺中的广泛应用,如调味 品和酿造。
总结及未来展望
总结食品酶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鼓励学习者进一步探索这个领域。
食品酶学
![食品酶学](https://img.taocdn.com/s3/m/9c1b5cc358f5f61fb73666f3.png)
酶-底物复合物
(enzyme(enzyme-substrate complex, ES)
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结合基团 (binding group) 结合基团 催化基团 (catalytic group) 必需基团 (essential group)
活性中心: 活性中心: 能结合并催化一定底物使之发生化学 变化,位于酶分子表面的一部分区域。 变化,位于酶分子表面的一部分区域。 活性中心由一条或几条多肽链上空间位置比较 靠近的氨基酸残基或其上的基团组成, 靠近的氨基酸残基或其上的基团组成, 这些基团 包括: COOH、 OH、 SH和咪唑 包括: —COOH、—NH2、—OH、—SH和咪唑 基等, 按照功能可将这些基团分为结合基 基等, 按照功能可将这些基团分为结合基 催化基团(影响底物化学键的稳定性), 团和催化基团(影响底物化学键的稳定性), 统称 必需基团。此外还有一些活性中心外必需基团 必需基团。此外还有一些活性中心外必需基团 对稳定酶分子的构象是必需的。 对稳定酶分子的构象是必需的。
B.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性
a.高效性 酶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 a.高效性(酶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
• 酶的催化作用可使反应速度提高107 –1013倍。 酶的催化作用可使反应速度提高10 例如: 例如:过氧化氢分解 2H2 O2 → 2H2O + O2 • 用Fe3+ 催化,效率为6X10-4 mol/mol.S,而用过氧化 催化,效率为6 mol/mol.S, 氢酶催化,效率为6 mol/mol.S。 氢酶催化,效率为6X106 mol/mol.S。
13000—35000; 35000;寡聚酶 35000到几百万 单体酶 13000 35000;寡聚酶 35000到几百万 多酶体系 几百万以上
食品酶学第1 2章课件内容
![食品酶学第1 2章课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8da599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1e.png)
食品酶学第1 2章课件内容食品酶学第1-2章课件内容食品酶学第一章酶学概论酶学(enzymology):是研究酶的结构、性质,酶的反应机理和作用机制,酶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的一门科学。
第一节酶学与酶工程发展简史一、酶学研究简史1.不自觉的应用领域:酿酒、造酱、制饴、医治夏禹时代(距今4千年)―酿酒公元十世纪―豆类制酱(豆豉、豆酱)、制饴糖2.酶学的产生:消化与蒸煮现象(1)消化177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spallanzani的山鹰实验。
将一块生肉塞进一个上面布满许多孔眼的金属小管子里,迫使山鹰吞下小管。
一段时间后,小管依然完好无损,但是管中的肉不见了,只留下一些淡黄色的液体。
1822年,美国外科医生beaumont研究食物在胃里的消化。
为19岁的法籍加拿大人圣马丁化疗枪伤,在圣马丁的胃部和体表之间遗留下一个永久性的瘘管,喝茶后可以存有液体从瘘管中流出。
博蒙特恳请圣马丁住在他家里,从瘘管中汲取胃液,观测它对各种食物的促进作用。
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旺获得胃蛋白酶。
?胃是靠酶来消化食物的,胃本身也是由蛋白质组成的,那么酶为什么没有将胃消化掉呢?(2)发酵1684年,比利时医生helment明确提出ferment―引起酿酒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因素(酵素)。
1833年,法国化学家payen和person用酒精处置麦芽裂解液,获得淀粉酶(diastase)。
用酒精处理麦芽抽提液,分离出一种能溶于水和稀酒精、不溶于浓酒精、对热不稳定的白色无定形粉末。
这些粉末像麦芽本身一样,能将胶状的淀粉转化成糖,主要是麦芽糖。
把它与淀粉共同加热到65~70℃,淀粉迅速分解为糊精,加热到100℃,它则可以丧失对淀粉的水解作用。
1878年,德国科学家williamkühne提出enzyme―从活生物体中分离得到的酶,意思是“在酵母中”(希腊文)。
希腊词“en”,即英文的“in”,“zyme”,yeast即酵母小插曲19世纪,pasteur和liebig学术长期争议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pasteur认为没有生物则没有发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真正认识阶段
1857年,微生物学家Louis Pasteur等人提出 酒精发酵是酵母细胞活动的结果,他认为只有 活的酵母细胞才能进行发酵,使酶学的研究走 了弯路。 Liebig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发酵现象是由溶 解于酵母细胞液中的酶引起的。 1878年,Kuhne将酶统一叫Enzyme,来自希 腊文,其意思“在酵母中”,中文译为“酶” 或“酵素”。 1835 ~1837年,Berzelius提出了催化作用的 概念,该概念对酶学和化学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可见对于酶的认识一开始就与它具有催化作用 的能力联系在一起。
第一章 绪论
酶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对酶的真正发现和对酶本质的 认识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起 步;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 酶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酶的 定义也不断变化。
1.1 酶的定义
Dixon和Webb在1979年的著作中对酶定义 为:“酶是一种由于其特异的活性能力而 具有催化特性的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初, Cech和Altman等发现 具有催化功能的RNA一 核酶,不但打破了酶是 蛋白质的传统观念,开 辟了酶学研究的新领域。
(二)真正认识阶段
1894-1913年,德 国化学家Emil Fisher 根据糖化酶的特 点建立了钥匙-锁 理论, 用以解释酶作用 的专一性。
(二)真正认识阶段
1896年,德国学者Buchner兄弟用石英砂 磨碎的酵母细胞或酵母的无细胞抽提液也 能使糖发酵产生酒精,这种能发酵的成分 称为酒化酶( zymase)。 为此,Buchner获得了1911年诺贝尔化学 奖。 一般认为酶学研究始于1896年Buchner的 发现。
(三)酶制剂研究和应用阶段
1965-1974年, 淀粉分解成糖的, 不含转葡萄糖苷 酶的葡萄糖淀粉 酶上市,微生物 酶类应用于食品 工业的首次重大 突破于20世纪60 年代发生。
(三)酶制剂研究和应用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诞生 以来,对酶学的研究与应用技术也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基因工程技术不但促进了基础酶学 的研究,如酶基因的克隆、酶催化 机理的研究等,同时也促进了酶在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奠定了现代食 品酶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更加科学的定义:
酶是由生物活细胞所产 生的、具有高效和专一 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酶的核心本质:
①酶是催化剂; ②酶是生物催化剂。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一般催化 剂的共有特性:
①只改变反应的速率而不改变反应 性质、反应方向和反应平衡点; ②在反应过程中不消耗; ③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三)酶制剂研究和应用阶段
到目前为止,在基因工程中应用的工具酶已有 500多种,主要的工具酶有限制性内切酶,DNA 连接酶,DNA聚合酶等。 克隆酶新技术不断出现,特别是在微生物中高 效表达,可通过发酵进行大量生产,目前已有 100多种酶基因克隆成功。 制造干酪的凝乳酶,过去是从小牛皱胃中提取 的,而每年需要宰杀4000多万头小牛,现在,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把小牛皱胃中凝乳酶的基 因转移至大肠杆菌或酵母菌中,便可通过微生 物发酵广泛生产凝乳酶了。
1903年,Henri提出了酶与底物作用的中间 复合物学说。
(二)真正认识阶段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总结了前 人工作推导出了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方 程——米氏方程,对酶反应机理的研究 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1925年Briggs和Handane对米氏方程作 了一项重要的修正,提出了稳态学说。 但至此人们还没有搞清楚这种具有催化 功能的物质究竟属于哪一类物质。
。 (二)真正认识阶段: 19世纪开始认识酶的存在 和作用,并在随后的近100多年内取得了奠定酶学 研究的许多重要结果
1810年Jaseph Gaylussac发现 酵母可将糖转化为酒精;
1833年,Payee和Persoz从麦 芽的水提物中用酒精沉淀法得到 淀粉酶(diastase)。 当时抽提、沉淀等提纯方法,得 到了一种无细胞制剂; 指出催化特性和不稳定性,已经 开始触及到酶的一些本质问题, 因此一般认为他们是最早的酶的 发现者。
(三)酶制剂研究和应用阶段
1894年,高峰让吉用米曲霉固体培养法生 产世界上第一个商品酶制剂产品——“他卡” 淀粉酶。 从20世纪 50年代初开始酶及产酶细胞的固 定化技术,使酶学从理论到生产实践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 近54年来,酶科学飞速发展,特别是酶应 用的推广,形成了酶工程。 1953年,Crubhofer和Schleith酶的固定化 研究,将胃蛋白酶、淀粉酶等结合在重氮 化的树脂上,实现了酶的固定化。 20世纪60年代起酶固定化研究渐成气候。
1.5 食品工业应用酶
在 加 工 过 程 中 保 持 稳 定 等 。
催 专 纯 来 成 法 安 考作 化 一 度 源 本 规 全 虑为 稳 容 性 :食 某性 定 许 品 反 性 工 应 业 的 应 能 用 力 酶 则 必 须
主 要 为 水 解 酶 。
物食 、品 植工 物业 和中 微应 生用 物酶 ,来 源 : 动
《食品酶学》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重点) 第三章 酶学基础知识 第四章 酶工程 (重点) 酶的生产 酶的分离纯化技术 酶的固定化技术 酶分子修饰与改造 第五章 食品工业中应用的酶
主要参考书
1、王璋主编:《食品酶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2、彭志英主编:《食品酶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版。 3、郭勇,郑穗平主编:《酶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4、G.A.Tucker L.F.J.Woods主编,李雁群,肖功年译: 《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版。 5、郭勇,郑穗平主编:《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 6、周晓云主编:《酶学原理与酶工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版。 7、罗贵民主编:《酶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二)真正认识阶段
1953-1958年,Watson 和 Crick发现DNA是双 螺旋结构。
1926年,美国化学家 Sumner从刀豆提取出了 脲酶( crease)并获得 结晶(这是第一个酶结 晶),证明脲酶具有蛋 白质性质。
(二)真正认识阶段
1930~1936年,Northrop和Kunitz得到了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结晶,并证实酶是一种蛋 白质,为此Summer和Northrop于1949年共同获得 诺贝尔化学奖。 20世纪50~60年代,Koshland提出了“诱导契合” 理论,搞清了某些酶的催化活性与生理条件的变化 有关。 1965年,Phillips首次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阐明了 鸡蛋清溶菌酶的三维结构,为以后酶结构、功能以 及催化机制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ech(1982年)和Altman (1983年)分别发现了 具有催化功能的RNA一核酶,这一发现打破了酶是 蛋白质的传统观念,开辟了酶学研究的新领域,为 此Cech和Altrman于198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食品工业中应用的酶制剂
酶制剂
α-淀粉酶 β-淀粉酶 糖化酶 蛋白酶
来源
主要用途
淀粉液化、生产葡萄糖、酿造等 麦牙糖和啤酒生产、焙烤食品 糊精降解为葡萄糖 肉软化、奶酪生产、啤酒去浊、香 肠和蛋白胨及鱼胨加工 食品加工、发酵 果汁、果酒的澄清 高果糖糖浆生产 保持食品的风味和颜色 焙烤食品的漂白 水果加工、去除桔汁的苦味 防止柑橘罐头和桔汁浑浊 水解乳清中的乳糖 香肠熟化、乳酪后熟、改良乳风味 食品中的抗菌物质 D、L-氨基酸的转化
(二)真正认识阶段
1836年,德国生理学家 Theodor Schwann在 研究消化过程时,分 离出一种在胃内消化 蛋白的物质,将它命 名为胃蛋白酶。 这是第一个从动物组 织中提取到的酶。
(二)真正认识阶段
1883年,
Johan Kjeldahl 建立了一套检测 有机物中-3价氮 的方法, 即为测定氮含量 的方法。
1.3食品酶学研究内容
1.4 食品酶学的发展简史
(一)无意识的应用阶段 ——远古时代 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当时并不知道酶是何物, 也不了解其性质,但根据生产和生活的经验 积累,已经把酶利用到相当广泛的程度。
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酿酒就已经盛行; 3000多年前的周朝,利用麦曲将淀粉降解 为麦芽糖制造饴糖; 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利用酒曲来 治疗肠胃病,用鸡内金治疗消化不良等。
《食品酶学》课程
课程编码:08383004 课程名称:食品酶学 英文名称:Food Enaymology 学时/学分:30 / 1.5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限选课 开课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选用教材: 何国庆主编:《食品酶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一般催化剂所不具有 的特殊性能:
①高效性 酶参与反应比非酶促反应速率高108~1020倍,
比其他催化反应高107~1013倍。 ②高度专一性酶对催化反应的反应性质和反应底物都有严格的 选择性,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的反应,作用于一 种或一类的底物。 ③易变性 酶活力与结构状态密切相关,任何使其结构发生变化 的因素都会引起其催化功能的变化甚至完全丧失。 因此,酶促反应必须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④高度受控性 酶的催化活力在体内或体外受到多种因素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