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种保藏历史_现状及研究进展概述_孔维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10.13629/ki.53-1054.2015.05.001

食用菌菌种保藏历史、现状及研究进展概述*

孔维丽,袁瑞奇,孔维威,张玉亭**,康源春,韩玉娥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从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历史出发,简要介绍食用菌菌种现状、保藏现状、保藏任务等,重点介绍了食用菌菌株不同保藏方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供广大读者参考借鉴。关键词:食用菌;保藏;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64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310(2015)05-0001-05

Research Progress,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pawn Preseration of Edible Fungus

KONG Wei-li,YUAN Rui-qi,KONG Wei-wei,ZHANG Yu-ting,KANG Yuan-chun,HAN Yu-e

(Institute of Plant Nutrition,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e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Base on the history of the microbial culture collection,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servation,the task preservation of edible fungi were introduced.We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edible fungus strains in different preser -vation methods,for reader ’s reference.

Key words:edible fungus;preservation;research advance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微生物菌种的保藏工作,最早的菌种保藏工作从1890年开始,但直到1906年,各国才相继建立了菌种保藏机构。中国的菌种保藏机构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1979年正式成立

6个专业性保藏管理中心

[1]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

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食用菌种植和出口最大的国家之一,越来越重视对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藏工作。

1菌种保藏技术的发展历史

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机构缘起欧洲,1890年捷

克微生物学家Fran-tisek Kral 最早开始从事微生物菌种的公共性保藏[1]。菌种保藏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的兴起建设阶段和发展壮大阶段。20世纪初在巴黎、比利时、伦敦和日本等有关研究所相继建立了几个菌种保藏机构,延续至今的有1906年在荷兰建立的CBS (Centralbureau voor Schim-melcultures ),1925年在美国建立的ATCC (America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我国的菌种保藏机构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1979年在原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菌种保藏会议,成立了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

*基金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S2013-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670);河南省自主创新基金(2013JC20);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发展专项(20137914);河南省科研开放合作项目(14216000055)。

作者简介:孔维丽(1976-),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保藏技术研究工作。E-mail:kongweili2005@ **通信作者:张玉亭(1964-),男,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产业开发研究工作。E-mail:kyc_2725@ 收稿日期:2015-07-15

〈综述〉

中国食用菌2015,34(5

):1~5EDIBLE FUNGI OF CHINA

CN53-1054/Q ISSN 1003-8310

员会,正式建立了6个专业性保藏管理中心[1]。1963年国际微生物学会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icrobiology Societies)在渥太华召开国际菌种保藏会议,成立了“菌种保藏分会”(Section on Culture Collection)。1970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国际微生物学会议上,将菌种保藏分会改组为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for Culture Collections,简称WFCC),同时确定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微生物系为世界资料中心。WFCC成立之后,菌种保藏机构进入有序管理阶段,WFCC每3年~4年召开一次国际菌种保藏大会。该组织目前拥有601个保藏单位成员,分布在68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2010年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国际菌种保藏会议分别在日本、德国、巴西召开。2013年第十三届国际菌种保藏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菌种保藏技术手段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国内食用菌菌种保藏现状

2.1国内食用菌菌种现状

2.1.1种植品种多、范围广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食用菌种类繁多,野生食用菌数量超过2000种,驯化后的种类超过100种,商品化的种类超过60种。从1980年开始食用菌种植走向快速发展阶段,经过近30年大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不同特色区域:南方福建银耳、双孢蘑菇栽培,上海工厂化金针菇、真姬菇栽培,浙江香菇、双孢蘑菇等栽培;北方黑、吉、辽地区的黑木耳、滑子菇等栽培;中部地区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安徽的平菇、双孢蘑菇、香菇、毛木耳等栽培。中国食用菌种植规模和产量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据2012年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资料介绍,中国食用菌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70%以上,排名世界第一。

2.1.2品种乱

实际生产中由于手工栽培者的不规范引用、自繁、代繁、串种,导致品种随意冠名,国内很多地方出现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现象,菌种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种植者的经济效益,成为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

2.1.3逐步走向规范化

在各级政府、食用菌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食用菌生产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2006年,农业部颁布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规范了食用菌菌种的种质资源、良种选育、生产与流通、质量与监督等的要求与管理[2]。在菌种保藏方面国内也逐步建立了知名的食用菌菌种保藏中心:中国农业微生物保藏中心食用菌分中心(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检中心建立的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China Center for Mushroom Spawn Standards and Contorl,CCMSSC,挂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是农业部认定的食用菌菌种保藏机构)、福建农林大学菌物中心(福建农林大学)、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2002年起省级的菌种保藏中心也开始逐步建立:2002年山东省成立了食用菌菌种保藏中心,2010年河南省成立了食用菌菌种保藏中心。

2.2菌种保藏的重要性

2013年WFCC第十三届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东秀珠说:“在微生物领域,不管是基础科研工作还是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都需要保证菌种的质量和活力,这只有专业的菌种保藏中心才能做到;同时,保藏中心还要保持公益性,保证这些人类共有的财产能为所有人共享。此外,我们还要研究挖掘微生物的应用价值,让其不断“升值”,支撑起生物技术发展的源头。”

2.3菌种保藏的任务

菌种保藏主要任务有4个方面:广泛收集在科学研究与生产中有价值的菌和菌株;研究生物学特性;研究和采取妥善的保藏方法,使菌种(株)不死,不污染,并尽可能少发生变异;编制菌种目录,为掌握和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3食用菌菌种保藏方法研究进展

食用菌菌种的保藏方式总体分为2种:菌丝保藏法和孢子保藏法。菌丝保藏法在生产中最为常用,常见的有定期移植法、矿油封藏法、担子菌菌丝体液体保藏法、液态氮超低温冻结法、木屑保藏菌种、厩肥保藏蘑菇菌种、木块保藏法、枝条保藏法、甘油低温保藏法、麦粒保藏法。孢子保藏法因其方法相对复杂在生产中受到局限。孢子保藏法主要有沙土管法、L-干燥法、担孢子滤纸保藏法、冷冻真空干燥法。

3.1定期移植法

定期移植法也叫继代保藏法。将保藏菌株接种于所要求的培养基上,在最适温度培养至成熟或产

中国食用菌EDIBLE FUNGI OF CHINA Vol.34No.5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