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重点及思考题
药物动力学重点
![药物动力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8217748852458fb770b56f9.png)
名词解释蓄积:当长期连续服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趋势的现象蓄积中毒:反复用药时,残留期药物不断在体内积累,当再次使用常用量的药物,体内药物浓度超过正常浓度而造成的中毒现象酶诱导:许多药物,特别是在肝中停留时间长、脂溶性好的化合物,能够使某些药物代谢酶过量生成,从而促进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的现象酶抑制:一些药物对代谢酶具有抑制作用,使其代谢减慢、作用时间延长,导致药理活性或毒副作用增强的现象负荷剂量: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浓度,通常在第一次给一个较大的剂量,是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这个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清除率: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相当多受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即为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曲线向面积肝肠循环:由肝脏排泄的药物,随胆汁进入肠道再吸收而重新经肝脏进入全身循环的过程,具有肝肠循环的药物起作用时间一般较长简答题治疗监测的目的和情况P318目的:据此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以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最佳疗效;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以及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提供重要依据临床意义:提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确定合并用药的原则、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的手段、作为医疗差错或事故的鉴定依据及评价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手段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1 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2 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3 肝、肾、心及胃肠道功能损害4 合并用药5 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别引起非线性动力学的因素与药物代谢或生物转化有关的可饱和酶代谢过程与药物吸收排泄有关的可饱和载体转运过程与药物分布有关的可饱和血浆、组织蛋白结合过程酶诱导及代谢产物一直等其他特殊过程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律体液的ph值与药物的解离度机体的生理屏障器官的血流量单室模型参数的含义单室模型。
药代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药代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439bc7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3.png)
药代动⼒学考试复习资料08级药代动期末考参考资料名词解释1.清除率CL: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总清除率CL等于总消除速率dx/dt对全⾎或⾎浆药物浓度c的⽐值,也就是说消除速率dx/dt=cl*c。
2.稳态坪浓度:为达到稳态后给药间期τ内AUC与τ的⽐值。
c=AUC/τ,该公式的实质:对稳态各个时间点的浓度的时间长度权重平均。
3.代谢分数:fm,代谢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原型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的⽐值。
4.负荷剂量(Loading Dose):凡⾸次给药剂量即可使⾎药浓度达到稳态的剂量。
5.⾮线性药物动⼒学:药物动⼒学参数随剂量(或体内药物浓度)⽽变化,如半衰期与剂量有关,这类消除过程叫⾮线性动⼒学过程,也叫剂量依赖性动⼒学过程。
6.⾮线性消除: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呈现为剂量或浓度依赖性,此时药物的消除呈现⾮⼀级过程,⼀些药动学参数如T1/2,CL,不再为常数,AUC、Cmax等也不再与剂量成正⽐变化。
7.清洗期(必考):交叉实验设计中两个周期的间隔称为清洗期,⾄少间隔药物的7~9个清除半衰期。
如果清洗期不够长,第⼀轮服药在⾎液中的残留对第⼆轮产⽣⼲扰。
存在不等性残留效应,第⼆轮数据就⽆效了。
8.后遗效应(必考):在⽣物等效性试验交叉设计中,由于清洗期不够长,第⼀轮服药在⾎液中的残留对第⼆轮产⽣的⼲扰称为后遗效应。
9.物料平衡:指药物进⼊体内后的总量与从尿液、粪便中收集到的原型药及代谢物等的总量是相等的。
10.药物转运体:存在与细胞膜上的能将药物向细胞外排的⼀类功能性蛋⽩质或者多肽。
11.介质效应:由于样品中存在⼲扰物质,对响应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2.MAT:mean absorption time即平均吸收时间。
公式为MAT=MRT oral – MRT iv 13.波动系数:FD,研究缓控释剂得到稳态时的波动情况,av/c-c ssminssmaxCFD)(14.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蛋⽩结合率的⼀种⽅法,该⽅法是以半透膜将⾎浆与缓冲液隔开,将药物加⼊缓冲液中,待药物扩散达到平衡后测定半透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并计算出药物的蛋⽩结合率。
药代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药代动力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8a81c6b4daa58da1114a96.png)
一、单选题(题数:40,共80.0 分)1氯霉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2.0分)2.0 分A、过敏反应B、胃肠道反应C、二重感染D、肾毒性E、骨髓抑制我的答案:E2下列有关氯丙嗪的叙述,正确的是(2.0分)2.0 分A、氯丙嗪可与异丙嗪、杜冷丁配伍成“冬眠”合剂,用于人工冬眠疗法B、氯丙嗪可加强中枢兴奋药的作用C、氯丙嗪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症D、以上说法均不对E、氯丙嗪是哌嗪类抗精神病药我的答案:A3下列药物中不需要进行TDM的是(2.0分)2.0 分A、抗高血压药B、降糖药C、抗凝血药D、抗生素E、利尿药我的答案:D4当AUC经对数转换后,生物等效性的判断标准是:(2.0分)2.0 分A、85%~120%B、70%~145%C、80%~120%80%~125%E、80%~145%我的答案:C5下列药物对支原体肺炎首选的(2.0分)2.0 分A、红霉素B、对氨基水杨酸C、吡哌酸D、土霉素E、异烟肼我的答案:A6下列有关氯丙嗪的叙述,正确的是(2.0分)2.0 分A、氯丙嗪是哌嗪类抗精神病药B、氯丙嗪可用于治疗帕金森症C、氯丙嗪可与异丙嗪、杜冷丁配伍成“冬眠”合剂,用于人工冬眠疗法D、以上说法均不对E、氯丙嗪可加强中枢兴奋药的作用我的答案:C7药物被动扩散的特点是(2.0分)2.0 分A、不依赖载体进行,消耗能量B、不依赖载体进行,不消耗能量C、依赖载体进行,不消耗能量依赖载体进行,消耗能量我的答案:B8临床试验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2.0分)2.0 分A、合理和规范的标准B、科学和道德标准C、标准化和科学化D、现代化伦理标准E、科学和伦理标准我的答案:E9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抢救应首选(2.0分)2.0 分A、肾上腺素B、头孢氨苄C、抗组胺药D、多巴胺E、去甲肾上腺素我的答案:A10氨茶碱平喘的主要机制是(2.0分)2.0 分A、抑制鸟苷酸环化酶B、促进肾上腺素的释放C、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平滑肌内cAMP的含量D、激活磷酸二酯酶,降低平滑肌内cAMP的含量E、激动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受体我的答案:C11药物的内在活性是指(2.0分)2.0 分A、药物的水溶性大小B、受体激动时的反应强度C、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大小D、药物的脂溶性高低E、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我的答案:B12鼠疫首选(2.0分)0.0 分A、庆大霉素B、林可霉素C、卡那霉素D、链霉素E、红霉素我的答案:B13甲氧氯普安(胃复安)具有强大的中枢性镇吐作用,这是因为(2.0分)2.0 分A、激活了吗啡受体B、激活了多巴胺受体C、阻滞了吗啡受体D、阻滞了多巴胺受体E、阻滞了H1受体我的答案:D14强心苷对下列哪一种心衰疗效最好(2.0分)0.0 分A、严重贫血所致心衰B、甲亢所致心衰C、高血压所致心衰D、肺源性心脏病所致心衰E、严重二尖掰狭窄所致心衰我的答案:E15脂溶药物从胃肠道吸收,主要通过(2.0分)2.0 分A、主动转运吸收B、通过载体吸收C、过滤方式吸收D、易化扩散吸收E、简单扩散吸收我的答案:E16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2.0分)2.0 分A、过敏反应B、椎体外系反应C、体位性低血压D、外周抗胆碱样副作用E、内分泌紊乱我的答案:B17当Cmax经对数转换后,生物等效性的判断标准是:(2.0分)2.0 分A、80%~125%B、70%~145%C、85%~120%D、80%~120%E、80%~145%我的答案:B18新药研制单位和临床研究单位进行新药临床研究时应符合(2.0分)2.0 分A、健康相关产品申报与受理规范B、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C、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D、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E、药品临床试验规范我的答案:E19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2.0分)2.0 分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B、结合型可自由扩散C、无竞争D、无饱和性我的答案:A20有严重肝病的糖尿病人禁用下述哪一种降血糖药(2.0分)2.0 分A、胰岛素B、甲苯碘丁脲C、二甲双胍D、苯乙双胍E、氯磺丙脲我的答案:E21某药物的组织结合率很高,因此该药物(2.0分)2.0 分A、半衰期长B、半衰期短C、表观分布容积大D、吸收速度常数Ka大E、表观分布容积小我的答案:C22药物主动转运的特点是(2.0分)2.0 分A、不依赖载体进行,不消耗能量B、依赖载体进行,消耗能量C、依赖载体进行,不消耗能量D、不依赖载体进行,消耗能量我的答案:B23以下属于均相的液体制剂是(2.0分)2.0 分A、复方硫黄洗剂B、石灰搽剂C、鱼肝油乳剂D、脂肪乳E、复方硼酸溶液我的答案:E24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是(2.0分)2.0 分A、血液B、肾C、肠粘膜D、肝我的答案:D25有关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点错误的描述是:(2.0分)2.0 分A、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不是指数关系B、药物的排泄受剂量和剂型的影响C、消除50%药物的时间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D、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正比我的答案:A26静脉注射某药物100mg,立即测得血药浓度为1ug/ml,则其表观分布容积为(2.0分)2.0 分A、5LB、10LC、50LD、100L我的答案:D27强心苷对下列哪一种心衰疗效最好(2.0分)2.0 分A、严重贫血所致心衰B、肺源性心脏病所致心衰C、高血压所致心衰D、甲亢所致心衰E、严重二尖掰狭窄所致心衰我的答案:C28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1,则它的生物半衰期为(2.0分)2.0 分A、1.5hB、0.693hC、2hD、1h我的答案:C29不存在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为100%的给药途径是(2.0分)2.0 分A、皮下注射B、肌肉注射C、腹腔注射D、静脉注射我的答案:D30药物的副作用是(2.0分)2.0 分A、在治疗范围内所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但无多大危害的作用B、指剧毒药所产生的毒性C、因用量过大所致D、一种过敏反应E、由于病人高度敏感所致我的答案:A31推行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管理制度,方便了(2.0分)2.0 分A、众人自行处理身体的不适B、大众自我处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轻微病C、群众自我治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轻微病症D、公众自行治疗,处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轻微病症及身体不适E、民众治疗自己身体的不适我的答案:D32某药物静脉滴注3个半衰期后,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2.0分)2.0 分A、50%B、75%C、88%D、94%我的答案:C33药物结合的主要作用位点是(2.0分)2.0 分血浆蛋白B、补体C、脂蛋白D、红细胞E、白细胞我的答案:A34总消除速度常数的表示符号是:(2.0分)2.0 分A、kuB、kC、keD、kmE、ka我的答案:B35下列可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的是(2.0分)2.0 分A、多晶型B、粒子大小C、溶解度D、均是E、溶剂化物我的答案:D36我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应用成人剂量的(2.0分)2.0 分3/4B、3/5C、4/5D、0.5E、2/3我的答案:A37阿糖胞苷抗肿瘤作用为(2.0分)0.0 分A、掺入DNA中干扰其复制B、阻止脱氧尿苷酸甲基化为脱氧胸苷酸C、阻止四种脱氧核苷酸聚合成DNA链D、阻止胞苷酸转变成脱氧胞苷酸E、阻止肌苷酸转变为鸟苷酸我的答案:B38药物的首过效应可能发生在(2.0分)2.0 分A、口服给药后B、静脉给药后C、皮下给药后D、舌下给药后我的答案:A39药物与蛋白结合后(2.0分)2.0 分A、能经肝代谢B、能由肾小球滤过C、不能透过胎盘屏障D、能透过血管壁我的答案:C40有严重肝病的糖尿病人禁用下述哪一种降血糖药(2.0分)2.0 分A、胰岛素B、氯磺丙脲C、甲苯碘丁脲D、二甲双胍E、苯乙双胍我的答案:B二、多选题(题数:10,共20.0 分)1药物动力学的基本任务是:(2.0分)0.0 分A、在实验中求参数B、选择合适的模型C、探讨球模型解的各种简便实用的方法D、在理论上创建模型E、应用参数我的答案:ABCDE2统计矩原理在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符号VRT代表:(2.0分)0.0 分A、平均滞留时间的方差B、二阶矩C、零阶矩D、平均滞留时间E、一阶矩我的答案:DE3胰岛素常见的不良反应(2.0分)1.0 分A、胃肠道反应B、注射部位脂肪萎缩C、胰岛素耐受性D、过敏反应E、低血糖反应我的答案:CE4强心苷的毒性反应主要有(2.0分)2.0 分A、各类心率失常B、神经系统症状C、胃肠道反应D、黄视、绿视E、粒细胞减少我的答案:ABCD5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是(2.0分)1.0 分A、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B、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和中毒C、治疗指数小,毒性反应强的药物D、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E、为了确定新药的群体给药方案,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我的答案:CE6与氯沙坦相比,卡托普利较明显的不良反应是(2.0分)2.0 分A、刺激性干咳B、血管神经性水肿C、低血压D、高血钾E、胎儿发育不良、生长迟缓我的答案:AB7影响生物利用度测定的因素有:(2.0分)1.0 分A、药物的溶解性B、受试者的饮食C、剧烈的体育活动D、剂型因素E、生物因素我的答案:DE8药物临床应用可发生危险的原因(2.0分)2.0 分A、药物排泄速度太快B、对药物的慎用和禁忌症不了解C、对药物的适应症不清楚D、对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详E、对药物的治疗作用掌握不全我的答案:BCDE9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有(2.0分)1.0 分A、腹痛B、肾毒C、过敏反应D、神经肌肉传导阻滞E、耳毒我的答案:BCD10胰岛素常见的不良反应(2.0分)2.0 分A、注射部位脂肪萎缩B、胰岛素耐受性C、低血糖反应D、胃肠道反应E、过敏反应我的答案:ABCE。
药物设计学部分重点思考题汇总
![药物设计学部分重点思考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eb209d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e.png)
药物设计学部分重点思考题汇总Chapter21.简述⽣物膜的化学组成,说明为什么新药设计必须研究⽣物膜的性质。
答:⽣物膜的化学组成⽣物膜由⽔和有形物质组成,⽔占80%,有形物质包括类脂类、蛋⽩质、少量的糖和微量⾦属离⼦等。
脂质:脂质是构成⽣物膜最基本的结构物质,脂质包括磷脂、胆固醇和糖脂等,其中以磷脂为主要成分;蛋⽩质(包括酶):组成⽣物膜的蛋⽩质多属α螺旋状的肽链⼆级结构以上的结构的团块,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物膜中的蛋⽩质⼜可分为内嵌蛋⽩质和表⾯蛋⽩质等;多糖类:⽣物膜中含有⼀定的寡糖类物质,它们⼤多与膜蛋⽩结合,少数与膜脂结合。
糖类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全部都处于细胞膜的外侧。
⽣物膜中组成寡糖的单糖主要有半乳糖、半乳糖胺、⽢露糖、葡萄糖和葡萄糖胺等,⽣物膜中的糖类化合物在信息传递和相互识别⽅⾯具有重要作⽤;⽔和⾦属离⼦组成等。
新药设计必须研究⽣物膜的性质的原因是:药物从⽤药部位到达靶细胞需要通过许多的细胞层,也就是要通过⽆数的细胞膜或细胞内亚细胞⽔平的⼀群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内质器、溶酶体等)的膜,⽽这些过程都与膜的通透转运有关。
细胞是机体⽣命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药物作⽤的初始部位,药物选择性作⽤的组织细胞被称为该药的靶细胞(Target cell)⼤多数受体(receptor)是在细胞膜上的,也是膜的组成部分,很多药物就是通过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发挥药效的;如果作⽤靶点在细胞内,药物还必须透过细胞膜进⼊细胞才能发挥作⽤。
⽽药物正是通过作⽤于靶细胞上受体、离⼦载体(ion carrier)或载体等,改变膜的通透性或引起细胞内有关酶的活性改变,⽽产⽣药理活性作⽤的;⽣物膜不仅关系到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动⼒学过程,也是药效学过程中与药物作⽤的关键性初始部位。
故了解膜的构造、性质以及药物与膜之间的相互作⽤,对于设计新药和改造⽼药都是⾮常重要的。
2.说明⽣物膜的物质转运与调节机理。
答:跨膜运送(Trans membrane Transport)的⽅式有以下⼏种:1)被动转运:物质从⾼浓度的⼀侧,通过膜转运到低浓度的另⼀侧,即沿着浓度梯度(膜两边的浓度差)的⽅向跨膜转运的过程。
中国药科大学药代动复习重点
![中国药科大学药代动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35f8d0776c66137ee0619b1.png)
一些基本概念⏹清洗期⏹超过滤法⏹P450酶的多态性⏹物料平衡⏹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积累系数⏹生物转化⏹生物等效性⏹MRT⏹Caco-2细胞模型法⏹负荷剂量⏹表观分布容积⏹内在清除率⏹绝对生物利用度⏹群体药代动力学⏹非线性药代动力学药物体内转运⏹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常用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列举几种多药耐药蛋白表达的部位、底物及抑制剂⏹如何根据药物的分布容积来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非线性药代动力学⏹ 1.什么是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其特征是什么,如何鉴别?⏹ 2.非线性药代动力学与线性药代动力学的区别?⏹ 3.若某药物存在非线性消除现象,如何设计一个试验予以证实?人体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的定义⏹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和临床等效之间的关系⏹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中对参比制剂有什么要求⏹生物样品测定中方法学确证包含的内容及要求⏹生物等效性评价的统计学方法,如何判断两制剂生物等效⏹比较生物等效性试验中平行、序贯、交叉设计的优缺点。
临床药物动力学⏹1、何谓临床药物动力学?其研究目的是什么?⏹2、哪些类型的药物需要进行血药浓度检测?⏹3、影响血药浓度变化的因素有哪些?⏹4、试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角度分析老年人对药物代谢能力的变化。
⏹5、儿童对药物代谢的特点有哪些?⏹6、肝、肾疾患对药物代谢分别会产生哪些影响?⏹7、新药临床药动学试验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8、试述肾衰病人给药剂量调整的方法。
⏹9、简述肝CYP450酶的特点⏹10、试述新药I期临床研究中人体药物动力学试验的设计要点。
房室模型和非房室模型⏹非房室模型统计矩方法的定义和内容⏹非房室模型和房室模型的优缺点比较⏹简述重复多次给药的动力学特征⏹一房室静注和一房室静脉滴注参数及计算⏹一房室静注多次给药⏹迅速达到稳态并维持血药浓度的给药方案及参数计算(一房室模型)临床前药动学研究⏹临床前药动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新药临床前药动学研究主要内容⏹生物样本分析的特点⏹临床前药动学研究实验设计的注意点⏹CYP450酶生物学特性⏹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哪些⏹从药动学角度分析药物的体内活性很低甚至无体内活性或体内具有较大毒性的可能原因。
药代动力学复习资料
![药代动力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b66b13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b.png)
药代动力学复习资料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一)药物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在体回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2)肠外翻囊法:该方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3)Caco-2(Cancer colon )细胞模型:优点:①可作为研究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工具;②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黏膜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③可以同时研究药物对黏膜的毒性;④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⑤重现性好。
缺点: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都有影响。
(4)整体动物实验法:灌胃,口服后与静注相比。
(二)常用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试验方法与注意事项血浆蛋白结合率%100][][][?+=PD D PD (1)平衡透析法equilibrium dialysis原理:平衡透析法是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药物可以透过,将血浆蛋白置于一隔室内,平衡时两室游离药物浓度相等,可计算相应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平衡透析法注意事项①药物与膜发生结合。
药物与膜结合程度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当结合程度高时,会给出不正确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应更换其他类型半透膜或改用其他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应设立一对照组。
②空白干扰。
有时从膜中溶解一些成分会干扰药物的测定,尤其是用荧光法。
因此在实验前应对膜进行处理,尽可能降低空白干扰。
③Donnan 效应。
由于膜两侧的电荷特性不同,往往出现Donnan 效应。
可采用高浓度的缓冲液或加中性盐溶液,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效应。
④当药物在水中不稳定或易被血浆中酶代谢时,不易用此法。
⑤应防止蛋白质的破坏。
(6)膜完整性实验优点:成本低,简单易行缺点:费时,对不稳定的药物不合适,易被血浆中酶代谢的药不合适(2)超过滤法ultrafiltration注意事项:(1)根据药物分子量大小采用适当孔径的滤膜(2)注意滤膜的吸附问题(3)过滤速度要适当快且过滤量不宜多,以免打破药物和血浆蛋白的原有平衡原理: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将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进入另一隔室。
药代动力学作业
![药代动力学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d48f7f3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c.png)
药代动力学必做作业一、选择题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A .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E .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2.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该药物(C)A.半衰期短B吸收速度常数ka大C.表观分布容积大D表观分布容积小E半衰期长3.静脉注射某药物5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mg/mL,按单室模型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A)A.0.5 L B.5 L C.25 L D.50L E.500L4.药物的消除速度主要决定(C)A.最大效应B.不良反应的大小C.作用持续时间 D 起效的快慢E.剂量大小5 、能避免首过作用的剂型是(D)A.骨架片B.包合物C.软胶囊D.栓剂6 、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时,整个采样时间不少于(C)A .1-2 个半衰期 B. 2-3 个半衰期 C . 3-5 个半衰期D.5-8 个半衰期E.8-10 个半衰期7 、药物剂型与体内过程密切相关的是(A)A .吸收B .分布 C.代谢 D.排泄8 、药物疗效主要取决于(A)A .生物利用度 B.溶出度 C .崩解度 D .细度9 、影响药物吸收的下列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A .解离药物的浓度越大,越易吸收B .物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C .药物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D.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10、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B)A.胃B.小肠 C .结肠 D .直肠11 、下列给药途径中,除(C)外均需经过吸收过程A .口服给药 B.肌肉注射 C .静脉注射 D .直肠给药12 、体内药物主要经(A)排泄A .肾B .小肠C .大肠D .肝13 、体内药物主要经(D)代谢A .胃B .小肠C .大肠D .肝14 、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C)A .片剂 B.散剂 C .溶液剂 D .混悬剂15 、药物生物半衰期指的是(D)A .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C.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6 、下面的转运方式当中,逆浓度梯度的是(A);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是(B );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的是(D)A .主动转运B .促进扩散C .吞噬D .膜孔转运 E.被动转运17、大多数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为(B)A.主动转运B.被动转运C.易化扩散D.经离子通道E.滤过18、关于药物的转运,正确的是(D)A.被动转运速度与膜两侧浓度差无关B.简单扩散有饱和现象C.易化扩散不需要载体D.主动转运需要载体E.滤过有竞争性抑制现象19、下列关于药物体内生物转化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A.药物的消除方式主要靠体内生物转化B.药物体内主要代谢酶是细胞色素C.肝药酶的专一性很低D.有些药可抑制肝药酶活性E.巴比妥类能诱导肝药酶活性20.以下选项叙述正确的是( C )A.弱酸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内B.弱碱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外C.弱酸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外D.细胞外液pH值小E.细胞内液pH值大21.易出现首关消除的给药途径是(C)A.肌内注射B.吸入给药C.胃肠道给药D.经皮给药E.皮下注射22.首关消除大、血药浓度低的药物,其(E)A.治疗指数低B.活性低C.排泄快D.效价低E.生物利用度小23.从胃肠道吸收的脂溶性药物是通过(D )A.易化扩散吸收B.主动转运吸收C.过滤方式吸收D.简单扩散吸收E.通过载体吸收2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将(D)A.转运加快B.排泄加快C.代谢加快D.暂时失活E.作用增强25.在酸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D)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E.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26.吸收较快的给药途径是( C )A.透皮B.经肛C.肌内注射D.皮下注射E.口服27.口服给药,为了迅速达到坪值并维持其疗效,应采用的给药方案是(D)A.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2D-2tl/2B.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问为D-2t l/2C.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2D- t l/2D.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D-t l/2E.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D-0.5 l/228.时一量曲线下面积代表(D)A.药物的剂量B.药物的排泄C.药物的吸收速度D.药物的生物利用度E.药物的分布速度29.体液pH能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这是由于pH改变了药物的(E)A.溶解度B.水溶性C.化学结构D.pKaE.解离度30.关于血脑屏障,正确的是(B)A.极性高的药物易通过B.脑膜炎时通透性增大C.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性小D.分子量越大的药物越易穿透E.脂溶性高的药物不能通过31.关于胎盘屏障,正确的是(C)A.其通透性比一般生物膜大B.其通透性比一般生物膜小C.其通透性与一般生物膜无明显的差别D.多数药物不能透过E.因有胎盘屏障,妊娠用药不必特殊注意32.pKa是指(C)A.药物解离度的负倒数B.弱酸性,弱碱性药物引起50%最大效应的药物浓度负对数C.弱酸性,弱碱性药物在解离50%时溶液的pH值D.激动剂增加1倍时所需的拮抗剂对数浓度E.激动剂增加2倍时所需的拮抗剂对数浓度33.对药物分布无影响的因素是(E)A.药物理化性质B.组织器官血流量C.血浆蛋白结合率D.组织亲和力E.药物剂型34.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C)A.永久性B.对药物的主动转运有影响C.可逆性D.加速肾小球滤过E.体内分布加快35.某弱碱性药物的pKa一9.8,如果增高尿液的pH,则此药在尿中(D )A.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B.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C.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D.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E.排泄速度并不改变36.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可决定其(B)A.起效的快慢B.作用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D.后遗效应的大小E.不良反应的大小37.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t1/2为2h,在恒量定时多次给药后要经过多少时间可达坪值(B)A.5hB.10hC.20hD.30hE.40h38.肝药酶的特点是(D)A.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B.专一性高,活性很强,个体差异大C.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D.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E.专一性高,活性很高,个体差异小39.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治疗时需着重注意(E)A.个体差异B.高敏性C.过敏性D.选择性E.酌情减少剂量40.下列关于药物被动转运的叙述哪一条是错误的(B)A.药物从浓度高侧向浓度低侧扩散B.不消耗能量而都需载体C.可不受饱和度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D.受药物分子量大小,脂溶性,极性影响E.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平衡时转运停止41.药物主动转运的特点是(A)A.由载体进行,消耗能量B.由载体进行,不消耗能量C.不消耗能量,无竞争性抑制D.消耗能量,无选择性E.无选择性,有竞争性抑制42.药物简单扩散的特点是(E )A.需要消耗能量B.有饱和抑制现象C.可逆浓度差运转D.需要载体E.顺浓度差转运43.下列关于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饭后口服给药B.用药部位血流量减少C.微循环障碍D.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药吸收少E.口服首关效应后破坏少的药物强44.决定药物每日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E)A.吸收快慢B.作用强弱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45.血药浓度达到坪值时意味着(D)A.药物的吸收过程又重复B.药物的分布过程又重复C.药物的作用最强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药物的消除过程开始46.药动学中房室模型概念的建立基于(A)A.药物的分布速度不同B.药物的消除速度不同C.药物的吸收速度不同D.药物的分布容积不同E.药物的分子大小不同47、以下哪条不是促进扩散的特征( D )A. 不消耗能量B.有结构特异性要求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 不需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状态48、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 C )A. 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B. 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 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D. 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国细胞膜49、药物剂型对药物胃肠道吸收影响因素不包括( E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B、粒子大小C、多晶型D、解离常数E、胃排空速率50、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D )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B.胃肠道蠕动C.循环系统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E.胃排空速率51、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 A )A. 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 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 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 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 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52、已知某药口服肝脏首过作用很大,改用肌肉注射后( A )A.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B.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C. t1/2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D. t1/2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E. t1/2和生物利用度皆不变化53、某药物对组织亲和力很高,因此该药物( A )A. 表观分布容积大B. 表观分布容积小C. 半衰期长D.半衰期短E.吸收速率常数Ka大54、关于表观分布容积正确的描述( B )A. 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B.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C、. 有生理学意义 D. 个体血容量E. 给药剂量与t时间血药浓度的比值55、关于生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B.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C. 正常人对某一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基本相似D.与病理状况无关E、生物半衰期与药物消除速度成正比56、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主要决定(B )A. 起效的快慢B. 作用持续时间C. 最大效应D. 后遗效应的大小E. 不良反应的大小57、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指的是下列哪一条(D )A.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B.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C. 与血浆蛋白结合一半所需要的时间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E.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58、关于生物利用度的描述,哪一条是正确的(D )A.所有制剂,必须进行生物利用度检查B.生物利用度越高越好C. 生物利用度越低越好D. 生物利用度应相对固定,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医疗应用E.生物利用度与疗效无关59、下列关于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的叙述哪个是正确的(C )A.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B.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C.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固定不变,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D.在任何剂量下,固定不变E. 与首次服用的剂量有关60、为迅速达到血浆峰值,可采取下列哪一个措施(C )A.每次用药量加倍 B.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C. 首次剂量加倍,而后按其原来的间隔时间给予原剂量D. 延长给药间隔时间E每次用药量减半二、判断题1.Vd大的药物血浓度高,反之则低。
药理思考题及大约答案
![药理思考题及大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ab1c255acfa1c7ab00cc45.png)
感谢原版-------郭伟全一、血药浓度测定有何意义?需检测药物有哪些?答:药物浓度测定意义:1、个体化给药:人体对药物反应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显然,不同的患者对剂量的需要求是不同的。
氢氯噻嗪相差4—50倍。
①个体差异;②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及生物利用度;③疾病状况;④合并用药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
2、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可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对一些只靠临床观察不易确诊的病例更是必要。
如扑热息痛、普鲁卡因酰胺、苯妥英钠。
3、判断病人的依从性:所谓依从性是指病人是否遵医嘱用药。
通过治疗药物监测可及时发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停药、减量或超量用药,进而说服病人应按医嘱用药。
需进行药物监测:1、治疗指数低的药物:治疗指数低的药物,易产生毒副作用,故应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如地高辛、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氨茶碱、氨基苷类抗生素、抗癫痫药、甲氨蝶呤等;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这类药物在治疗量时消除达饱和限速,剂量稍有增加,其血药浓度可超比例的增加,半衰期↑,易发生中毒。
如苯妥英钠、水杨酸类、茶碱、保泰松等;3、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有两例心房纤颤病人,服用常量地高辛后,心室率仍不减慢;4、肝肾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或衰竭病人,消除变慢,血浆中药物结合蛋白减少;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病人,排泄减少;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的病人,心输出量减少,使肝、肾血流量减少致使药物(利多卡因等)消除变慢;5、合并用药:合并用药常致药物相互作用而使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发生改变。
二、药动学相互作用表现有哪些?答:药动学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化谢和排泄等环节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另一种药物的血浆浓度,进一步改变其作用强度。
⑴相互作用对药物吸收的影响:①胃肠道ph的改变,可影响药物的解离度和吸收率。
②改变胃排空或肠蠕动速度的药物能影响其他口服药的吸收。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31441bdc8bd63186bcebbc9f.png)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一、名解:1、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3、肠肝循环:经胆汁或部分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被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称为肠肝循环。
4、肝首过效应:药物透过胃肠道膜吸收经过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导致药物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5、分布:药物从吸收部位进入血浆,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
6、蓄积: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趋势的现象。
7、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8、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这就是药物代谢过程9、药物排泄:吸收进入人体内的药物或经代谢狗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10、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揭示药物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11、生物半衰期: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2、清除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数或含血药浓度的体积量。
13、滞后时间:从给药开始到血液中出现药物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滞后时间14、稳态血药浓度:多次重复给药,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血药浓度不断增加,当给药次数充分大时,血药浓度不再升高,达到稳态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15、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指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除以给药间隔时间所得的商16、负荷剂量: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通常第一次给予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这个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17、群体药物动力学:即药物动力学群体分析法,是将经典药物动力学基本原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
(完整word版)药动重点总结(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药动重点总结(word文档良心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e300fcb9e3143323968937b.png)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药物跨膜转运:药物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
3.被动扩散: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形式。
4.膜孔转运: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膜上有0.4-0.8nm大小的微孔,这些贯穿细胞膜且充满水的微孔是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途径。
5.易化扩散: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6.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较低浓度向高浓度侧的转运。
7.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8.吸收:物质通过细胞膜或其它膜状物而到达细胞内部的过程。
9.药物分布: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
10.表观分布容积V: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是将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
11.蓄积: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12.血药蛋白结合:进入血液的药物,一部分在血液中呈非结合的游离状态存在,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成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活性,“储存”于血液中,不能向组织器官内转运。
13.血脑屏障: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
14.前体药物:有一些药物本身没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产生有活性的代谢产物。
15.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
16.酶诱导作用:药物代谢被酶促进的现象。
17.酶抑制作用:药物代谢被酶减慢的现象。
18.首过效应:吸收过程中,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19.肝肠循环:由肝脏排泄的药物,随胆汁进入肠道再吸收而重新经肝脏进入全身循环的过程。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ae7cb572852458fb770b56e1.png)
《药代动力学》复习材料一、名解:1、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3、肠肝循环:经胆汁或部分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被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称为肠肝循环。
4、肝首过效应:药物透过胃肠道膜吸收经过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导致药物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5、分布:药物从吸收部位进入血浆,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
6、蓄积: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趋势的现象。
7、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8、药物代谢: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这就是药物代谢过程9、药物排泄:吸收进入人体内的药物或经代谢狗的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10、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揭示药物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11、生物半衰期: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2、清除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数或含血药浓度的体积量。
13、滞后时间:从给药开始到血液中出现药物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滞后时间14、稳态血药浓度:多次重复给药,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血药浓度不断增加,当给药次数充分大时,血药浓度不再升高,达到稳态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15、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指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除以给药间隔时间所得的商16、负荷剂量:为尽快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通常第一次给予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这个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17、群体药物动力学:即药物动力学群体分析法,是将经典药物动力学基本原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学习要点与难点分析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学习要点与难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7b2e5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4.png)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学习要点与难点分析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是药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效果以及药物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泛且较为复杂,学习起来可能会存在一些难点。
本文将对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的学习要点和难点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药物代谢的学习要点1. 代谢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也可经过肾脏、肺、肠道等其他器官的代谢。
了解不同药物的代谢途径,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药物的代谢速度和代谢产物。
2. 代谢酶家族:药物的代谢主要依赖于体内的代谢酶。
了解代谢酶家族(如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药物的代谢特点和相互作用。
3. 代谢产物:药物代谢的最终产物可能是活性代谢产物或无活性代谢产物。
了解不同药物的代谢产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4. 影响因素:药物代谢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差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不同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差异。
二、药物动力学的学习要点1. 药物吸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过程涉及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药物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等。
了解药物吸收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2. 药物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组织亲和性、蛋白结合率、血流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药物分布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规律和作用靶点。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了解药物代谢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药物的代谢速度和代谢产物。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肺、肠道等途径进行。
了解药物排泄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药物的排泄速度和清除率。
三、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学习的难点1. 复杂性: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药代动重点及思考题
![药代动重点及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c16189896294dd88d1d26b11.png)
药代动力学复习重点药分六班柳晓泉老师讲课部分(第一、三、四、九、十二章):第一章、概述药物地体内过程:,即药物地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代谢动力学: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地一门学科.第三章、药物地代谢研究一、药物地代谢部位和代谢酶、肝脏为药物地主要代谢部位,含有许多Ⅰ相代谢酶及Ⅱ相代谢酶;此外许多肝外组织(小肠、肺、肾等)也参与了药物地代谢.Ⅰ相代谢酶主要是氧化、还原、水解;Ⅱ相代谢酶主要是结合酶或甲基化、乙酰化,进而药物被排除体外.、最重要地代谢酶——酶,其生物学特性:(重要、页))酶是一个多功能地酶系:可以在催化一种底物地同时产生几种不同地代谢物;)酶对底物地结构特异性不强:可代谢各种类型化学结构地底物;)酶存在明显地种属、性别和年龄地差异;)酶具有多型性,是一个超级大家族:)酶具有多态性:按代谢速度快慢可分为强代谢型和弱代谢型.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其基因缺陷所致,这种基因缺陷可能是由遗传变异所造成地.、:强代谢型、:弱代谢型、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谢地酶类型:、、、、二、影响药物代谢地因素:、代谢相互作用;、种属差异性;、年龄和性别地差异;、遗传变异;、病理状态.第四章、经典房室模型理论一、房室模型及其基本原理、房室模型中地房室划分依据:依据药物在体内各组织或器官地转运速率而确定地,只要药物在其间地转运速率相同或相似,就可以归纳成为一个房室.(可分为一房室模型、二房室模型、多房室模型)、药动学参数(主要出现在名解中,可用文字或公式回答,页,同时掌握这些参数地意义))名词解释:药峰时间、药峰浓度、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清除率.二、一房室模型(掌握最后地计算公式以及参数相互之间地关系,推导过程无需掌握)、单剂量给药:、静注给药:书本页,公式、、、、静脉滴注:)公式、;)稳态水平高低取决于滴注速率,达到稳态所需地时间取决于药物地消除半衰期,而与滴注速度无关.、多剂量给药:、名解:、()、()、稳态时地平均血药浓度、稳态水平分数、负荷剂量、累计系数(可用公式或文字回答).、为什么经个半衰期药物就已基本达到稳态浓度?(第页)三、掌握各房室模型动力学特征:(图结合文字)一房室模型静注给药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二房室模型静注给药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以及其动力学特征(第、页)四、房室模型存在地问题:、相对性、抽象性、主观随意性;、只适合于描述在体内为线性动力学特征地药物;、使用时应注意其前提假设.第九章、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一、大多数药物体内产生地作用是直接和可逆地,其主要特点为:、一旦药物达到作用部位即可产生相应地药理效应;、一旦药物从作用部位消除,其所产生地相应地药理效应也随之消失;、药物地作用强度与作用部位地药量存在一定地量效关系.二、血药浓度效应曲线地类型.、血药浓度效应地形曲线血药浓度效应曲线呈行曲线,其形状与体外地量效曲线地形状基本一致,给药后每一时间点上地浓度和效应都是严格地一一对应关系,这表明效〈〉应药量地变化平行于血药浓度地变化.xHAQX。
药代动力学简介-2010下半学年-简
![药代动力学简介-2010下半学年-简](https://img.taocdn.com/s3/m/e037b684ec3a87c24028c439.png)
二 房室模型
定义:为了定量地分析体内药物的动力 学过程,通常用房室模型模拟人体,将 人体分为若干房室。只要体内某些部位 的转运速率相同,均可归为一个房室, 房室的划分与解剖位置或生理功能无关 在多数药代动力学模型中,药物可进入 该房室,又可从该房室流出,称为开放 该房室,又可从该房室流出,称为开放 系统(open systems)。 系统(open systems)。
2.5.1大部分药物在胎盘内被动扩散为主, 大部分药物在胎盘内被动扩散为主, 大部分药物在胎盘内被动扩散为主 葡萄糖等可按照易化扩散方式转运; 葡萄糖等可按照易化扩散方式转运;一些金 属离子和内源性物质(氨基酸等)、 )、维生素 属离子和内源性物质(氨基酸等)、维生素 等按主动转运方式进入胎盘。 等按主动转运方式进入胎盘。 2.5.2影响药物进入胎盘的因素 影响药物进入胎盘的因素
2.2 影响胆汁排泄的因素
2.2.1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2.2.2 生理因素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肝肠循环( 小肠—肝脏— 小肠—肝脏—胆汁 药物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 入胆汁,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 游离药物被重吸收。
3 皮下及其他部位注射的药物
速度比肌注慢,有时甚至慢于口服。 速度比肌注慢,有时甚至慢于口服。
4 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4.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 4.2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理化性质 4.3剂型因素 剂型因素
二分 布
药物吸收进入循环后,向各个脏器和组织 药物吸收进入循环后, 的转运称为分布。 的转运称为分布。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药物作用的强度、速 度、持续时间及副作用、毒性和组织的蓄 积性都有密切关系
5.2.1:药物的分解常数和脂溶性 5.2.2:药物的溶出速度 5.2.3:药物的稳定性。(eg:红霉素、胰岛素)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讲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4677cd153968011ca300916b.png)
实验一药酶诱导剂及抑制剂对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目的】以戊巴比妥钠催眠时间作为肝药酶体内活性指标,观察苯巴比妥及氯霉素对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从而了解它们对肝药酶的诱导及抑制作用。
【原理】苯巴比妥为肝药酶诱导剂,可诱导肝药酶活性,使戊巴比妥钠在肝微粒体的氧化代谢加速,药物浓度降低,表现为戊巴比妥钠药理作用减弱,即催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时间缩短。
而氯霉素则为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活性,导致戊巴比妥钠药理作用增强,即催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
【动物】小白鼠8只,18~22g【药品】生理盐水、0.75%苯巴比妥钠溶液、0.5%氯霉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器材】天平、鼠笼、秒表、注射器1 ml×4、5号针头×4【方法与步骤】一、药酶诱导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75%苯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每天1次,共2天。
2、于第三天,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观察给药后小鼠的反应。
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及睡眠持续时间。
二、药酶抑制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5%氯霉素溶液0.1 ml/10g;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
2、30分钟后,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观察给药后小鼠的反应。
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及睡眠持续时间。
【统计与处理】以全班结果(睡眠持续时间,分)作分组t检验,检验用药组与对照组有无显著性差异。
(参见“数理统计在药理学实验中的应用”)【注意事项】1、催眠潜伏期为开始给药到动物翻正反射消失的间隔时间,睡眠持续时间为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复的间隔时间。
武大药理ppt后思考题答案汇总
![武大药理ppt后思考题答案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09d468884868762caaed5e0.png)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1. 试述药效学的研究内容。
药物效应动力学 (即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2.试述药动学的研究内容。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规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1.举例说明pH值与血浆蛋白质对药物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以pKa值为3、4的弱酸性药物为例,在pH值为1、4的胃液中解离1%,非解离型药物可以自由扩散通过胃黏膜细胞。
如用抗酸药(NaHCO3)将胃液中pH值提高至碱性,则该药几乎全部解离,此时在胃中吸收很少。
保泰松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双香豆素合用,会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从而使血浆中非结合型浓度增高,以致引起出血。
2.从药代动力学角度举例说明药物的相互作用。
通过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改变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而影响药物作用。
例如:泰松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双香豆素合用,会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从而使血浆中非结合型浓度增高,以致引起出血3.绝对生物利用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的区别?以口服给药为例,绝对生物利用度F=(口服等量药物AUC/静脉注射定量药物AUC)×100%;由于药物剂型不同,口服吸收率不同,可以某一制剂为标准与试药比较,称为相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F=(试药AUC/标准药AUC)×100%。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1.从受体角度解释药物耐受性的产生。
连续用药后,受体蛋白构型改变,影响离子通道开放;或因受体与G蛋白亲和力降低,或受体内陷而数目减少等,皆可导致耐受性产生。
2.什么是量效关系?从量效曲线上应掌握的药理学基本概念有哪些?药物量效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在一定范围内,剂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亦与药效强弱有关,这种关系称量效关系。
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阈剂量threshold dose)最大有效量(极量)—出现最大疗效的剂量 ( maxial effective dose)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的最小剂量致死量—引起死亡的剂量3.试评价不同的药物安全性指标。
中国医科大学2022年12月《药物代谢动力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22年12月《药物代谢动力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79b80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2.png)
中国医科大学2022年12月《药物代谢动力学》作业考核试题提示:本科目为中国医科大学课程考核辅导资料,仅作学习参考使用!!!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1.药物转运最常见的形式是:( )<A>.滤过<B.>简单扩散<C>.易化扩散<D>.主动转运<E>.以上都不是【答案】:B2.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有:( )<A>.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局部器官的血流量<B.>各种细胞膜屏障<C>.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D>.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E>.所有这些【答案】:E3.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 )<A>.葡糖醛酸转移酶<B.>单胺氧化酶<C>.肝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D>.辅酶Ⅱ<E>.水解酶【答案】:C4.SFDA推荐的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 )<A>.体外研究法<B.>体内研究法<C>.药动学评价方法<D>.药效学评价方法<E>.临床比较试验法【答案】:C5.某一弱酸性药物pKa=4.4,当尿液pH为5.4,血浆pH为7.4时,血中药物浓度是尿中药物浓度的:( )<A>.1000倍<B.>91倍<C>.10倍<D>.1/10倍<E>.1/100倍【答案】:B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t1/2:( )<A>.随给药剂量而变<B.>固定不变<C>.随给药次数而变<D>.口服比静脉注射长<E>.静脉注射比口服长【答案】:B7.多数药物在血中是以结合形式存在的,常与药物结合的物质是:( )<A>.白蛋白<B.>球蛋白<C>.血红蛋白<D>.游离脂肪酸<E>.高密度脂蛋白【答案】:A8.下列选项中,哪个是不用在特异性试验中进行考察的( )<A>.空白生物样品色谱<B.>空白样品加已知浓度对照物质色谱<C>.用药后的生物样品色谱<D>.介质效应<E>.内源性物质与降解产物的痕量分析【答案】:E9.若口服给药,研究动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需要多少小时以上( )<A>.4<B.>6<C>.8<D>.12<E>.以上都不对【答案】:E10.零阶矩的数学表达式为:( )<A>.AUC0→n+λ<B.>AUC0→n+cn·λ<C>.AUC0→n+cnλ<D>.AUC0→n+cn<E>.AUC0→∞+cn【答案】:C11.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C>.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D>.排泄速度不变<E>.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答案】:C12.恒量恒速分次给药,基本达稳态的时间是:( )<A>.1~2个t1/2<B.>2~3个t1/2<C>.3~4个t1/2<D>.4~5个t1/2<E>.2~4个t1/2【答案】:D13.pKa是指:( )<A>.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B.>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的药物剂量<C>.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D>.解离常数<E>.消除速率常数【答案】:C14.静脉滴注达稳态血药浓度,不由下面哪项所决定( )<A>.消除速率常数<B.>表观分布容积<C>.滴注速度<D>.滴注时间<E>.滴注剂量【答案】:D15.在进行口服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不适合用的动物是哪种( )<A>.大鼠<B.>小鼠<C>.豚鼠<D>.家兔<E>.犬【答案】:D16.经口给药,不应选择下列哪种动物( )<A>.大鼠<B.>小鼠<C>.犬<D>.猴<E>.兔【答案】:E17.静脉注射2g某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0mg/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0.05L<B.>2L<C>.5L<D>.20L<E>.200L【答案】:D18.细胞内液的pH约7.0,细胞外液的pH为7.4,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 )<A>.解离少,易进入细胞内<B.>解离多,易进入细胞内<C>.解离多,不易进入细胞内<D>.解离少,不易进入细胞内<E>.以上都不对【答案】:C19.标准曲线低浓度点的实测值与标示值之间的偏差一般规定在什么范围之内( )<A>.±20%以内<B.>±10%以内<C>.±15%以内<D>.±8%以内<E>.以上都不是【答案】:A20.房室模型的划分依据是:( )<A>.消除速率常数的不同<B.>器官组织的不同<C>.吸收速度的不同<D>.作用部位的不同<E>.以上都不对【答案】:A判断题21.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血浆中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以恒定的量消除,与血浆药物浓度无关。
药代动考参考资料
![药代动考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c37186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c.png)
药代动考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一、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因素有哪些?1.药物和剂型2.胃肠排空作用:食物和药物影响3、首过效应4、肠上皮的外排机制:肠粘膜上皮上存在P糖蛋白等外排系统 5、疾病: 胃肠疾病,一般难预测6.药物相互作用:包括:改变肠腔PH,改变溶解度,形成复合物,吸附作用,影响胃肠活动,抑制前药活性,竞争同一载体二、简述常用的研究肠吸收的方法及特点。
1)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但是存在以下缺点:(1)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2)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3)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4)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这些缺点使整体动物模型和人体试验方法不适合应用于药物开发早期的快速筛选工作。
2)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
应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药物吸收具有许多整体和离体模型所不具备的优点:(1) 由于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2)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用来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3)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4) 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5) 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不足:1)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2)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2ceddb3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9.png)
教案(实验课用)磺胺肽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1.实验原理:多数药物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的规律消除,静脉注射给药后,测定不同时间的血浆药物浓度,并以血浆药物浓度的对数值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其时量关系常呈直线。
该直线的方程式为:t kC C t 303.2lg lg 0-=血药浓度的半衰期(t 1/2): k t 693.02/1=(以h 或min 计)2.实验方法:1.家兔1只,称重,充分拨去耳缘静脉处被毛,剪去家兔左胸及剑突下被毛。
2.试管4只,按1、2、3、4的顺序编号,并各加入10%三氯醋酸3.5ml 。
3.用0.5%肝素钠溶液润湿注射器和长针头的内腔后,心脏穿刺取血2ml ,1号管(对照管)和2号管(标准管)各推入1ml ,摇匀静置。
4.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射10%水杨酸钠溶液2ml/kg 。
5.静注水杨酸钠后的0~10min 和30~60min 期间,从心脏或其他血管各取血1ml ,分别置于3号管(给药管1)和4号管(给药管2),摇匀静置,记录取血的准确时间。
6.在2号管内加入0.02%水杨酸钠1ml ,其他3支管各加入蒸馏水1ml ,摇匀静置。
7.对4只管进行离心5min ,转速2500r/min ,然后从每一个管精确吸取上清液3ml ,分别置于另一组有相对应编号的试管中,每管各加入10%三氯化铁0.5ml ,摇匀后可显色。
8.在分光光度计520nm 波长下,以1号管为对照校零,然后测定其余各管的光密度值。
9.由标准管的光密度值(Y )和浓度(X )求比值K ,即K=X/Y ,再根据X=KY ,由Y1(0~10 min 给药管光密度值)和Y2(30~60min 给药管光密度值)求得X1和X2,然后代入公式求出t 1/2。
3.实验注意事项:1)本实验系定量比较,故每次抽取血样或试液的容量必须准确。
2)顺利地采集足够量的血液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应具备娴熟的取血技术。
3)如从家兔耳缘静脉取血,可使用二甲苯涂擦皮肤,充分扩张家兔耳血管4.实验 【实验结果】1.将测定数据及计算数据填入下表:试管号 光密度(Y)K 值 实测浓度(ug/ml)1号(对照管) 2号(标准管)3号(0~10min 给药管)4号(30~60min 给药管)2.根据公式计算t 1/2:2/1t=()t X X ∆-21lg lg 301.0式中X 1和X 2分别为两次的血药浓度值,△t 为两次取血的间隔时间。
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参数计算思考题
![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参数计算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e65dade33968011ca200913b.png)
1、药物消除动力学分为哪两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减少。
特点:①一级动务学消除的药一时曲线在坐标图上时呈曲线,在半对数坐标图上则为直线,呈指数衰减,故一级动力学过程中也称线性动力学过程。
②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未达到饱和;③血浆半衰期为一恒定值,单次给药时,每经过5个半衰期,药物血浆消除达96%以上;④多次给药,时间间隔为一个半衰期,每次给药量恒定,则5个半衰期后达到稳定浓度。
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特点:①因在半对数坐标图上的一时曲线的下降部分呈曲线故又称非线性动力学;②一定时间内药物恒量消除,消除速度与药物浓度无关;③药物剂量过大,超过机体代谢消除能力,即消除能力达到饱和;④血浆半衰期不稳定,与血药浓度有关。
2、一次静注给药后的药时曲线能反映哪些与药代动力学有关的基本概念?(1)能反映出药物清除半衰期:是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
(2)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药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分布容积可用于静脉横竖滴注药物的首次负荷量计算,分布容积的变异可影响药物的血浆半衰期,一般来说,分布容积越小的药物排泄越快,在体内存留时间越短,分布容积越大的药物排泄越慢,在体内存留时间越长)(3)清除率: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是另一个常用来表示药物消除过程特征的参数(4)曲线下面积:其大小反应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5)清除速率常数:单位时间内消除药物的分数。
3、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设置重复:同一处理在试验中出现的次数称为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代动力学复习重点柳晓泉老师讲课部分(第一、三、四、九、十二章):第一章、概述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三章、药物的代谢研究一、药物的代谢部位和代谢酶1、肝脏为药物的主要代谢部位,含有许多Ⅰ相代谢酶及Ⅱ相代谢酶;此外许多肝外组织(小肠、肺、肾等)也参与了药物的代谢。
Ⅰ相代谢酶主要是氧化、还原、水解;Ⅱ相代谢酶主要是结合酶或甲基化、乙酰化,进而药物被排除体外。
2、最重要的代谢酶——P450酶,其生物学特性:(重要、43页)1)P450酶是一个多功能的酶系:可以在催化一种底物的同时产生几种不同的代谢物;2)P450酶对底物的结构特异性不强:可代谢各种类型化学结构的底物;3)P450酶存在明显的种属、性别和年龄的差异;4)P450酶具有多型性,是一个超级大家族:5)P450酶具有多态性:按代谢速度快慢可分为强代谢型和弱代谢型。
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其基因缺陷所致,这种基因缺陷可能是由遗传变异所造成的。
3、EMS:强代谢型4、PMS:弱代谢型5、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谢的P450酶类型:CYP1A、CYP2C、CYP2D、CYP2E、CYP3A二、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代谢相互作用;2、种属差异性;3、年龄和性别的差异;4、遗传变异;5、病理状态。
第四章、经典房室模型理论一、房室模型及其基本原理1、房室模型中的房室划分依据:依据药物在体内各组织或器官的转运速率而确定的,只要药物在其间的转运速率相同或相似,就可以归纳成为一个房室。
(可分为一房室模型、二房室模型、多房室模型)2、药动学参数(主要出现在名解中,可用文字或公式回答,69页,同时掌握这些参数的意义)1)名词解释:药峰时间、药峰浓度、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清除率。
二、一房室模型(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以及参数相互之间的关系,推导过程无需掌握)A、单剂量给药:1、静注给药:书本71页,公式4-27、4-29、4-31、4-352、静脉滴注:1)公式4-40、4-45;2)稳态水平高低取决于滴注速率,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而与滴注速度无关。
B、多剂量给药:1、名解:Css、(Cmax)ss、(Cmin)ss、稳态时的平均血药浓度、稳态水平分数、负荷剂量、累计系数(可用公式或文字回答)。
2、为什么经4-6个半衰期药物就已基本达到稳态浓度?(第78页)三、掌握各房室模型动力学特征:(图结合文字)一房室模型静注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二房室模型静注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以及其动力学特征(第80、81页)四、房室模型存在的问题:1、相对性、抽象性、主观随意性;2、只适合于描述在体内为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3、使用时应注意其前提假设。
第九章、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一、大多数药物体内产生的作用是直接和可逆的,其主要特点为:1、一旦药物达到作用部位即可产生相应的药理效应;2、一旦药物从作用部位消除,其所产生的相应的药理效应也随之消失;3、药物的作用强度与作用部位的药量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二、血药浓度-效应曲线的类型。
1、血药浓度-效应的S形曲线血药浓度-效应曲线呈S行曲线,其形状与体外的量效曲线的形状基本一致,给药后每一时间点上的浓度和效应都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这表明效〈〉应药量的变化平行于血药浓度的变化。
2、血药浓度-效应的逆时针滞后曲线某些药物的血药浓度-效应的曲线呈现明显的逆时针滞后环。
给药后每一时间点上的浓度和效应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效应的峰值明显滞后于血药浓度峰值,这表明效应室不在血液室,因而出现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的现象。
3、血药浓度-效应的顺时针曲线某些药物血药浓度-效应的曲线呈现明显的顺势针环,给药后每一时间点上的浓度和效应也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与血药浓度上升期相比,下降期内同样的血药浓度所对应的效应明显减弱,这表明药物在体内可能出现了快速耐受性。
三、药效学参数Keo的意义:为药物从效应室中的消除速率常数,单位时间的倒数。
用以反映药物从效应室中的消除速率。
表示当Keo﹥α时,无明显滞后现象;当β<Keo<α时,在消除相时药物从效应室中的消除与其在血浆中的消除相平行;Keo<β时,药物在效应室中的滞留时间长于骑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
第十二章、新药临床前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一、导致药物体内外结果不一样的原因:1、药物首关消除较强或代谢太快,半衰期太短;2、药物不易通过肠粘膜被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太低;3、药物不易通过生物膜二进入靶器官发挥疗效;4、药物下体内形成的毒性代谢物。
二、临床前药动学研究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实验药品:应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使用的药品相一致。
2、实验动物:一般采用健康成年动物。
实验动物选择原则如下:1)首选动物尽可能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使用的动物一致;2)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试验,动力学研究最好从同一动物多次采样;3)创新药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其中一种为啮齿动物,另一种为非啮齿动物,其目的主要是了解药物在体内过程有无明显种属差异;4)试验中应注意雌雄动物兼用,用以了解药物体内过程是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5)口服类药物不宜用兔等食草类动物,因为这类动物的吸收不规则。
3、剂量选择:应设置3-5个剂量组,剂量选择可参考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所用的剂量,其高剂量最好接近最小中毒剂量,中剂量相当于有效剂量,这样所得结果更有利于解释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对象。
设置三个剂量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是否属于线性。
4、给药方式和途径:应尽可能和临床用药一致,对于大动物如犬应使用和临床一致的剂型。
5、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痣选择:1)色谱法:小分子药物首选方法;免疫学方法:大小分子均适用,多用于蛋白多肽类物质检测;放射性标记法:适于大小分子,灵敏度高,专一性不如色谱法,主要用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排泄研究,解决物料平衡问题;微生物法:主要用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测定。
(大分子药物首选免疫法、同位素法。
小分子药物首选色谱法、同位素法)2)生物样品的特点:取样量少、药物浓度低、干扰物质多及个体差异大。
三、临床前药动学研究方法1、采样点的确定:一般在吸收分步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平衡相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消除相至少需要4-6个采样点。
整个采样时间至少应持续到3-5个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峰浓度Cmax的1/10-1/20。
2、药物的吸收:1)吸收速度: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来反映。
Cmax和tmax是反映药物吸收速度的两个最直观的指标和参数,常常用于评价药物的吸收。
2)吸收程度:通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来反映。
3、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的因素:陈西敬老师(第二、五、六章,重点以思考题的形式给出):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1、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因素有哪些?1)药物和剂型的影响2)胃排空时间的影响3)首过效应4)肠上皮的外排5)疾病6)药物相互作用2、简述常用的研究肠吸收的方法及其特点。
(重要)1)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但是存在以下缺点:(1)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2)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3)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4)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这些缺点使整体动物模型和人体试验方法不适合应用于药物开发早期的快速筛选工作。
2)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
应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药物吸收具有许多整体和离体模型所不具备的优点:(1) 由于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2)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用来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3)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4)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5)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不足:1)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2)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3、研究脑分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1)在体法(1)快速颈内动脉注射技术(2)静脉注射给药后脑部取样技术(3)脑灌流技术(4)脑血管灌流/除去毛细血管技术2)离体法(1)离体脑微血管片的制备(2)药物摄取试验3)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EC)培养技术(1)细胞摄取试验(2)转运试验4、平衡透析法与超滤法研究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简答题答点即可,论述则需展开)1)平衡透析法:优缺点: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实验要求较低,简单易行,因此应用最为广泛。
但缺点是比较费时,通常需要48小时左右才能达到平衡,故最好是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以防蛋白质可能被破坏。
注意事项:(1)道南(Donnan)效应:由于蛋白质和药物均带电荷,这样膜两侧药物浓度即使在透析达到平衡后也不会相等,这种现象就称之为道南(Donnan)效应。
采用高浓度的缓冲液或加中性盐溶液,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效应。
(2)药物在半透膜上有无保留:药物与膜的吸附影响因素较多,结合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特点及膜的化学特性,当结合程度很高时,就会对结果影响较大。
设立一个对照组,考察药物与半透膜的吸附程度,如果吸附严重,就应该考虑换膜或者采用其他研究方法。
(3)空白干扰:有时从透析膜上溶解下来的一些成分会影响药物的测定,如用紫外或荧光法,因此在实验之前应该对膜进行预处理,尽可能去除空白干扰。
(4)膜完整性检验:透析结束后,要检查透析外液中是否有蛋白溢出,即检查半透膜的稳定性,如有蛋白溢出,需换膜重复实验。
(5)当药物在水中不稳定或易被血浆中酶代谢时,不易用此法。
(6)应防止蛋白质的破坏。
2)超过滤法:优缺点:该法优点是快速,只要有足够的滤液分析即可停止试验,可用于不稳定的药物的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如果用微量超过滤装置,蛋白用量可少,故可用于在体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但用量少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与膜结合的问题。
注意事项:(1)不同型号的滤过膜对结合率测定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