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的反义词是什么

韬光养晦的反义词是什么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的反义词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韬光养晦的反义词是什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韬光养晦的反义词是什么韬光养晦【读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释义】: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反义词】:脱颖而出韬光养晦造句1.面对改变了的中国外部环境,国内一些学者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提出质疑。
2.修身养性,韬光养晦,审时度势,进行战略的谋划和管理的创新将是我们啤酒企业的生存的根本。
3.针对新的国际局势提出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的新的国际战略策略思想。
4.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国家利益和世界利益相一致的思想,原则的坚决性与策略的灵敏性相统一的思想,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相统一的思想。
5.大国心态和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相辅相成,为普京外交战略构筑坚实的人文基础。
普京立足现实,尊重历史,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强国富民为使命,以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为出发点,以重振大国地位为目的,在须要的妥协与斗争中寻找平衡。
6.对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研究的目的在于厘清我们头脑中依旧存在的狭隘和不理智,以便能更清醒地认识到:凭仗中国现有的实力,不要强出头,以免树敌太多;为了将来的长远利益,不惜放弃眼前的利益,以保证和平开展既定方针的重要意义。
7.今天的中国,是否应仍然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答案只能从中国自己的历史和现实的详细条件中来寻找,而不是仅仅根据一些事件或者人的主观想法加以臆断。
本文试图通过历史的方法、理论联络实际的方法以及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方法,从多层面、多角度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同中国外交实际相结合,以期更深刻的领会其本质,使其显示出更加绵远悠长的生命力。
反义词造句1.他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的。
2.脱颖而出,向那些女孩儿表白自我3.但是渐渐地,他脱颖而出。
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

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韬光养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孙子所提出的一种战略原则。
它的具体含义是在适当的时候隐藏、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发力。
这个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在于策略,它告诉我们,有时候保持低调、静观事态的能力比盲目表现更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韬光养晦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第一节:明智的选择韬光养晦的本质是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和对内在力量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组织战略,都需要做出明智的选择。
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光鲜和即时的回报,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韬光养晦背后蕴含的智慧。
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适合展现我们的实力和优势,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第二节:保持谦逊韬光养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持谦逊。
当我们成功或者受到赞誉时,往往容易滋长自负和骄傲之心。
然而,韬光养晦告诫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只有保持谦逊,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三节:勤于思考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相反,它要求我们保持思考、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只有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所在,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和提升能力。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组织战略中,勤于思考都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四节:抓住关键时机韬光养晦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判断何时是合适的时候展现自己的实力。
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选择合适的时机非常关键。
一个优秀的人或者组织,需要有能力洞察到关键的机会,并且果断地采取行动。
只有在关键时刻展现自己的实力,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第五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韬光养晦的理念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个人修养方面,我们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辞,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
在家庭和社会中,韬光养晦教导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谅解的态度,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总结: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要求我们在适当的时候隐藏实力、保持谦逊,并且时刻保持思考和洞察力。
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锋芒毕露更是现存社会的生存之道1.韬光养晦:出处:“韬光”一词,在传说是周代之书的《鬼谷子》中就有。
“养晦”一词,则至迟于先秦《诗经·周颂·闵予小子》在见之:“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而“韬光养晦”一词则至迟在元人胡行简《樗隐集》卷四《晦园记》就已出现:“夫君子之出处,非有心于显晦也。
当可为之时,则析圭儋爵,愿为帝臣;处乎叔季,则懐瑾握瑜,以韬光养晦。
含义: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
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待时而发。
用法:褒义词,并列式;作谓语。
举例用法:a.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b.《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
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C.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2,锋芒毕露出处:华而实《汉衣冠》二:“黄熙胤奉承地解释,想借着师友渊源、故旧情谊来笼络这位锋芒毕露的身居要位的武将。
”含义:锋:刀锋;芒:原来是指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比喻枪头;矛尖;毕:都;完全;全部。
刀锋和矛尖都露出来。
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中性;指人好表现自己。
历史典故:a: 出自兔死狗烹的故事,在《东周列国志》里也有描述。
文种和范蠡是越王勾践得以复国报仇的两大功臣。
在功成名就的时候范蠡选择了辞官而去,同时他写信给文种劝说其激流勇退,理由是勾践这个人可以与其共患难,但不能共享福。
文种对此很不以为然,继续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最终他因功高震主赐死。
b:诸葛恪:出自《三国演义》。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儿子,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才思敏捷、天赋过人的特质,并且大家都认为他的才能超过了其父诸葛瑾。
诸葛瑾不为有这个好儿子而感到高兴反而觉得诸葛恪会给家族带来不幸,他认为恪性格急躁、刚愎自用,而且太喜欢表现自己。
成语解说: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成语解说: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人要能做到高调的做事低调的做人。
但是有时候必须要做到隐藏才能,不随便外露,韬光养晦时机成熟的时候,一举成名。
那么,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呢?本期民族文化为你解说韬光养晦的意思,这是个值得深思的成语。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
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
《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
韬:按捺,柔化,隐藏;光:锋芒,外露的锐气。
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荣誉等;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
《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
《宋史·邢恕传》中则有“公着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
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一段历史公案。
养:修养,培养;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
成语典故作为一个成语,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清朝末年。
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遁迹澳门写了《盛世危言》。
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此前,则有清朝大知识分子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写下“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谓隐藏锋芒,不使外露。
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
你此去,须韬光。
韬光养晦的人的特征

韬光养晦的人的特征
韬光养晦的人是指能够隐藏自己才能、躲避外界注意和争斗,专心养精蓄锐,以待时机成熟之后才展现自己实力的人。
以下是韬光养晦的人的一些特征:
1. 谦逊低调:韬光养晦的人通常不爱张扬自己,他们不喜欢炫耀,总是保持一种低调的姿态。
2. 沉默寡言:韬光养晦的人往往很少在众人面前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主张,他们更倾向于保持沉默,积极聆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3. 自律自制:韬光养晦的人往往具备很强的自控力,能够克制自己的冲动,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4. 输出不如输入:韬光养晦的人更多地注重学习和积累,而不是过度展示自己的成果。
他们善于吸收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但不轻易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果。
5. 耐心等待:韬光养晦的人明白时机对于一切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他们通常会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不急于行动。
6. 慧眼识人:韬光养晦的人对人性和社会行为有一定的洞察力,能够辨别出别人的真实意图和动机。
7. 聪明过人:韬光养晦的人通常拥有高智商和聪明才智,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见识对外界进行分析和判断。
总的来说,韬光养晦的人善于隐藏潜力和实力,等待适当的时机展现自己,他们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深度思考,往往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获得更大的成功。
韬光养晦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字词解析

韬光养晦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字词解析韬光养晦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闭门不出解释】:关起门来不外出,指杜绝与外界交往同义词:【韬光晦迹解释】: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反义词:【锋芒毕露解释】:毕露:完全显露。
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多指人好表现自己用韬光养晦的造句:1、小王几年来韬光养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2、聪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做个糊涂的精明人,韬光养晦,大智若愚。
示弱巧妙地隐藏自己实力,得意不要忘形。
抓小放大,难得小事糊涂有前途。
3、在外交方面,激进盲动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余痛犹存,韬光养晦的告诫言犹在耳。
4、男人长相的几个档次:丧权辱国,闭关自守,韬光养晦,为国争光,精忠报国。
5、我们不提倡反衣狐裘,韬光养晦,而提倡毛遂自荐,敢为天下先。
6、想当年楚庄王韬光养晦,在春秋争霸之战中,一鸣惊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7、他离开政界后,便韬光养晦,蜇伏多时,最近又有重新参政之意。
8、青春年华,就要意气风发。
神采飞扬,时刻整装待发。
韬光养晦,总会厚积薄发。
功成名就,祝你英姿勃发。
国际青年日,祝你一帆风顺,向成功进发。
9、“做人一定要低调,老人家说得好,韬光养晦,办好自己的事才是正道”。
小桥老树10、七一将到,我向党保证,对你我一定坚持韬光养晦,凡事宽宏大量;坚持和平共处,永远不在你面前称王称霸;坚持发展友情,让友谊GDP达到世界第一。
韬光养晦的汉语词典解释:[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hide one's time;draw in one's claws] 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引证解释谓隐藏才能,使不外露。
《荡寇志》第七六回:“贤侄休怪老夫説,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
你此去,须韜光养晦,再看天时。
”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韜光养晦。
韬光养晦的典故和意思

韬光养晦的典故和意思韬光养晦的典故: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少年时曾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位黄石老人。
黄石老人给他一本书,并且告诉他读完此书就能成为帝王的辅佐。
但是要使它发挥作用,还必须要遇见圣主才行。
韬光养晦的意思:指掩盖起才能来,不使外露。
有一年,楚汉相争。
刘邦打了败仗,逃到下邑(今江苏睢宁西北)。
汉高祖的大将纪信冒着生命危险,跑到下邑去见刘邦,说:“汉王败了,您快走吧!”刘邦知道了,大怒,骂道:“你这个卖主求荣的小人!”拔出剑来,把纪信杀死。
项羽的谋士范增,劝刘邦趁此机会消灭项羽,统一天下。
刘邦却担心将来自己称帝后,身边会有很多人谋反。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派人持一盘子,盘子里放一把食,以一人取食,叫他们都退下。
纪信等人吃饱后,发现汉王已经上马准备好了,便请汉王上马。
当天晚上,刘邦摆宴席招待他们,酒喝得正酣畅时,突然喊道:“我逃到下邑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穿。
谁要是跟随我的话,我就把这双鞋送给他。
”刘邦这一举动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大家都认为这是刘邦在戏弄大家。
可是只有纪信面色如常。
刘邦在撤宴时,突然提到要让纪信做他的贴身侍卫,留在身边。
纪信推辞说:“我没什么学问,才能也很平庸,恐怕担当不起大王的重任啊!”刘邦道:“你的才能比起我过去的左司马曹无伤如何?”纪信道:“不及他。
”刘邦笑道:“你的确没有什么学问。
”纪信说:“那么我愿做一名马夫。
”刘邦依旧让他做自己的侍卫,称为“随从”。
“我本人倒是无所谓,只是想起来就觉得可惜啊!”汉十年(公元前196年)七月,陈豨反叛,自立为代王,并派人与匈奴勾结,多次入侵边境。
这时,齐国田荣与楚国合谋,准备发兵攻打汉朝。
刘邦亲率大军前往平定叛乱,把齐王建立的临淄封给田荣。
楚王韩信也率军协助汉王刘邦。
汉军直逼陈豨的根据地代县,陈豨忙向匈奴求援。
匈奴假装答应,暗中却准备与韩信、齐王信里应外合。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策,把大军改为迂回战略,集中兵力,直捣陈豨的根据地代县,大破匈奴,活捉了陈豨。
韬光养晦的意思解释

韬光养晦的意思解释韬光养晦的意思解释:韬:隐藏;晦:晦暗。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指胸怀大志,不露锋芒。
也指人不张扬。
韬光养晦的意思:“韬光”指君子在取得名位后,便隐藏自己的锋芒而不使外露。
也指隐瞒自己的才能或意图,不使外露。
《论语·卫灵公》:“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
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居数年,四方多故,精兵简政,天子知公(袁可立)之可用,是以在再任,即抗疏极论:‘’今言责者,即谆谆告诫,欲公之少自借饰,不行姑息,以市道塞言路也。
”韬,同“韬”,蕴藏;晦,隐晦。
韬光养晦的意思:指有才能的人要暂时不露头角,隐蔽才能,等待时机。
韬光:指隐藏才能;养晦:蓄积力量,不使外露。
语本《易·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藏骄逸之志,静若处子,动若脱兔,韬光养晦,以俟其时。
”清唐孙华《杂诗》之一:“借问避喧者,韬光养柔刚。
”韬光:指隐藏才能;养晦:蓄积力量,不使外露。
语本《易·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藏骄逸之志,静若处子,动若脱兔,韬光养晦,以俟其时。
”清唐孙华《杂诗》之一:“借问避喧者,韬光养柔刚。
”沉毅《武昌日知录·迁都武昌议》:“所谓守,非为寇也,养成其不足而制之耳,盖亦韬光养晦之谓也。
”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才兼数器,心运四虑。
藉令一再出不于毛帅、魏珰之时,得行其意,展布四体,韩范之业,岂顾问哉?”韬光:指隐藏才能;养晦:蓄积力量,不使外露。
语本《易·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藏骄逸之志,静若处子,动若脱兔,韬光养晦,以俟其时。
韬光养晦的意思

韬光养晦的意思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读音为tāo guāng yǎng huì。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
出自清代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扩展资料:近反义词解析:一、韬光晦迹【解释】: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十:“单说这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二、锋芒毕露【解释】:毕露:完全显露。
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出自】:现代华而实《汉衣冠》二:“黄熙胤奉承地解释,想借着师友渊源、故旧情谊来笼络这位锋芒毕露的身居要位的武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人好表现自己韬光养晦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āoguāngyǎnghuì,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成语出自《旧唐书·宣宗记》。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
“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
《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
韬光养晦的近义词有:韬光晦迹、深藏若虚、玉韫(yùn)珠藏(cáng)、韬匮藏(cáng)珠,反义词有:锋芒毕露、霸气外露。
“韬光养晦”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寓意着要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
韬光养晦[tāo guāng yǎng huì]:是汉语的一个成语,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
韬光养晦的意思_韬光养晦的成语解释

韬光养晦
成语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成语出处《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
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
成语繁体韜光養晦
成语简拼TGYH
成语注音ㄊㄠㄍㄨㄤ一ㄤˇㄏㄨㄟ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韬光养晦主谓式;作谓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韬光晦迹
成语例子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他这几年韬光养晦,谨言慎行,做事越发仔细,没把握的事,一时不敢答应。
”
英语翻译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hide one's time <draw in one's claws>
日语翻译才能(さいのう)を隠(かく)して外(そと)に現(あらわ)さない。
韬光养晦详细解释

韬光养晦一、什么是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是一个古老的典故,有着深远的含义。
它源自于《易经·系辞》中的一句话:“夫然后有应,故天地之无恩者,圣人之韬光养晦,天之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要得到天地的回应与恩宠,就必须向圣人一样,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意味着隐藏自己的才华和实力,不贸然展露,而是等待时机的到来,谨慎行事。
韬光养晦是一种智慧和策略,是在特定环境下应对复杂情况的一种战略选择。
二、韬光养晦的战略目的韬光养晦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胜利和实现长远的利益。
通过保持低调与不张扬,可以避免敌人的警觉和对自己真正实力的认识。
同时,韬光养晦也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充实自己、修炼实力。
当敌人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力量,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展露锋芒,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韬光养晦的实践意义1. 增强谋略与智慧韬光养晦是一种有智慧的战略选择。
在保持低调的同时,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战略布局。
只有深入思考、周密计划,才能抓住时机,取得最好的效果。
2. 防止过早暴露和引起敌人关注韬光养晦可以避免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和意图,从而降低敌人的警觉和防备。
只有在关键时刻才适时展示自己,提高胜利的可能性。
3. 提高自身实力和修炼韬光养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和修炼的过程。
通过隐藏实力,可以保持相对的安全,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充实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当正式行动时,我们才能以更高的实力和更大的信心去应对挑战。
4. 创造有利条件和战略优势韬光养晦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战略优势。
通过隐藏实力和意图,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敌人和环境,抓住对手的薄弱点,以及时获得有利信息。
这样,我们才能在行动时把握更多的主动权,提高战略胜算。
四、韬光养晦的应用场景韬光养晦的策略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情境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政治与外交在政治与外交领域中,韬光养晦可以用来处理敏感的国际关系和复杂的地缘政治。
韬光养晦典故

韬光养晦典故【历史典故】历史上最有名的有关“韬光养晦”的典故,则出自《三国演义》。
其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骗城斩车胄”载:“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两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
两人乃不复言。
”一日,曹操摆下酒筵来试探刘备的野心,问刘备天下有哪些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叱咤风云的一些人名,就是不提自己。
《三国演义》载:“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韬光养晦的故事曹操一个人喝着闷酒,想了半天,请刘备来喝酒聊天。
刘备很高兴,曹操请我喝酒,不容易啊;另一方面心里也发毛,为什么请我喝酒?喝酒时最容易漏嘴,得小心点。
有些人虽然一度贫困潦倒,但依旧掩盖不了他的大贵之气,刘备就是这样的人。
曹操跟刘备聊得很开心,问了刘备一个问题:“玄德兄,你说这年头谁是英雄?”刘备心里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现在不得已。
”但刘备不敢说,说了,要被曹操宰。
刘备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顾左右言其它。
绕了半天,曹操有些不耐烦,端起一杯酒喝完说:“别绕了!这年头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
”天上“轰隆”一声打了个巨雷。
刘备呆呆地看着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弹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胡子上的酒,听到了筷子落地又弹起的声音,就问刘备:“怎么啦?”刘备赶紧把筷子捡了起来,顺口说了句:“这么大的雷,吓死我了。
”曹操哈哈一笑:“大丈夫怎么可以怕雷呢?”刘备赶紧接口:“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别说我了。
”此时张飞关羽两人怕曹操会杀刘备,闯了进来。
见刘备没事,关羽连忙掩饰说自己来舞剑助兴。
用韬光养晦造句

用韬光养晦造句韬光养晦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词语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近义词:杜门不出、闭门不出、韬光晦迹。
反义词:锋芒毕露。
造句:1、倒霉的日子总会过去的,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坚持和忍耐,卧薪尝胆,韬光养晦。
2、小王几年来韬光养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3、我们不提倡反衣狐裘,韬光养晦,而提倡毛遂自荐,敢为天下先。
4、这些年来他们韬光养晦,在各地暗暗发展自己的势力。
5、“做人一定要低调,老人家说得好,韬光养晦,办好自己的事才是正道”。
小桥老树。
6、万年时间,韬光养晦积淀的已经够多了。
7、想知道一个男人如何去运用韬光养晦,如何“扮猪吃老虎”。
8、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一切皆为获得一个说得过去的成绩。
9、不过她有医术在手,韬光养晦,认清局势,步步为营,改变命运。
10、在外交方面,激进盲动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余痛犹存,韬光养晦的告诫言犹在耳。
11、泛加炒作本身,就不符合韬光养晦精神。
12、韬光养晦下的不露锋芒,怨念憎恨里的赫赫威名。
13、韬光养晦的九黎蛮山,偃旗息鼓的三苗部族,一朝东风起,尽破万里关。
14、有人选择暂时放弃,韬光养晦,等待东山再起。
15、男人长相的几个档次:丧权辱国,闭关自守,韬光养晦,为国争光,精忠报国。
16、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17、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18、能力与责任总是成正比的,有能力的人低调那叫韬光养晦,没能力的人低调叫装。
19、韬光养晦是错误的,不出头就是不复责任,不负责任就没有朋友。
韬光养晦解释一下

解释成语: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意思是隐藏才华,等待时机。
“韬光”指的是藏匿自己的才能和能力,不招摇过市;“养晦”指的是培养自己的才干和智慧,等待机会或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的才华。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有策略地隐藏自己的优点或潜力,等待一个更好的机会或环境,以便在适当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韬光养晦,不可轻动,易经曰:‘韬光养晦,岁月如梭,深藏不露。
’”这句话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军事将领,需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实力和储备,时刻准备应对各种情况,而韬光养晦是一种明智的策略,可以在战争中取得更好的战果。
后来这个成语就逐渐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形容隐藏才华,等待机会的智慧。
1/ 1。
韬光养晦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

韬光养晦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韬光养晦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闭门不出关起门来不外出,指杜绝与外界交往。
杜门不出关起门来不再外出。
比喻不与外界交往或隐居同义词:无反义词:养晦韬光谓隐藏行迹和才能,不露锋芒。
锋芒毕露指人的才干锐气全部显露在外面韬光养晦的汉语词典解释: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用韬光养晦造句:1 小王几年来韬光养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2 聪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做个糊涂的精明人,韬光养晦,大智若愚。
示弱巧妙地隐藏自己实力,得意不要忘形。
抓小放大,难得小事糊涂有前途。
3 在外交方面,激进盲动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余痛犹存,韬光养晦的告诫言犹在耳。
4 男人长相的几个档次:丧权辱国,闭关自守,韬光养晦,为国争光,精忠报国。
5 我们不提倡反衣狐裘,韬光养晦,而提倡毛遂自荐,敢为天下先。
6 想当年楚庄王韬光养晦,在春秋争霸之战中,一鸣惊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7 他离开政界后,便韬光养晦,蜇伏多时,最近又有重新参政之意。
8 青春年华,就要意气风发。
神采飞扬,时刻整装待发。
韬光养晦,总会厚积薄发。
功成名就,祝你英姿勃发。
国际青年日,祝你一帆风顺,向成功进发。
9 “做人一定要低调,老人家说得好,韬光养晦,办好自己的事才是正道”。
小桥老树10 七一将到,我向党保证,对你我一定坚持韬光养晦,凡事宽宏大量;坚持和平共处,永远不在你面前称王称霸;坚持发展友情,让友谊GDP达到世界第一。
11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邓小平12 世上没几个少年会想到韬光养晦,躲在别人的风光后面,至少我就做不到。
如果我能做到,那我的命运就不至如此。
我应与世上无数贵族少女一样,懵懂的等着出嫁,幸福的获得家人的祝福。
周梦13 饿了吃月饼,大开口味;累了看月亮,韬光养晦;乏了想嫦娥,提升品位;闲了发短信,祝福无罪。
回复送月饼一盒,转发有月光回馈,群发赠嫦娥一个陪你同吃同睡。
14 韬光养晦的九黎蛮山,偃旗息鼓的三苗部族,一朝东风起,尽破万里关。
韬光养晦的拼音

韬光养晦的拼音【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原文】: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6回去:“贤侄休怪老夫说道,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理会。
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看天时。
”【举例造句】:他急于韬光养晦,不想出山。
【拼音代码】: tgyh【近义词】:韬光晦迹【用法】:并作谓语;指暗藏就可以,不并使翘起【英文】: hide one's capacities and hide one's time【成语故事】:韬光养晦就是夹缝中的冒险之道,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协同作战相让、谄媚甚至不择手段用苦肉计,为的就是麻痺敌人,以求出休养生息、发展的.空隙。
其精髓就是孙子兵法里所说的“能够而示之无法”。
历史有两个很经典的例子:一个就是越王勾自轻几乎必须全军覆没时为了给自己获得第二次机会,“乃令大夫种行提要吴,膝行求言:‘君王亡臣夫差并使陪臣种敢告下神职:夫差恳请为臣,妻为妾,另一个是西汉对匈奴。
“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
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
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
’于是高后乃止,复于匈奴和亲。
”(《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后据史载,当时冒顿单于给高后的信大意是我曾和高帝约为兄弟,高帝已去,我想按照匈奴的习俗娶你为妻(注:匈奴有娶死去的兄弟的妻子为妻妾的习俗。
当年高祖“白登之围”后确与冒顿“约为昆弟以和亲”)这对于汉朝来说是国耻,举国震怒,可当时确实敌我悬殊,高后冷静下来后与群臣商议,决定含恨忍辱,回信给冒顿说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服侍单于,愿以公主代之。
高后能有如此胸襟和见识确实让我由衷敬佩。
历史证明高后的决定是英明的,经过半个世纪的韬光养晦,汉朝终于在汉武帝时连本带利地向匈奴索报家仇国恨。
可以窥见“韬光养晦”其目的是麻痺劲敌,消解劲敌对自己的牵制,为暗中养精蓄锐,施展拳脚打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韬光养晦,是汉语的一个成语,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这个成语被邓小平拿来,阐述中国在当时情况下的外交战略方针。
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
其根本点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是要审时度势,争取主动,独立自主;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灵活务实思想方法和个人风格的体现。
词语解释指不过分炫耀自己明显高于别人的地方,以一技之长刺激、诋毁别人的短处,要注重认识、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身周正、平衡发展。
词语解释指不过分炫耀自己明显高于别人的地方,以一技之长刺激、诋毁别人的短处,要注重认识、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身周正、平衡发展。
字词翻译韬按捺,柔化,隐藏,丢弃;光锋芒,外露的锐气,这里指芒刺。
引申为突出的才华、能力;养修养,培养;晦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这里重指自己修养不足的地方、不足之处。
成语性质褒义词详细释义韬光养晦的意思,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
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
谦卑之意韬光养晦还包括谦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
易经谦卦说:谦卑是指人因为虚心所以能进入对方的心,被别人接纳。
而在沟通时彼此接纳是很重要的,因此谦卑作为一种品格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不谦卑,就不能够被别人接纳。
不被别人接纳你就无法与别人沟通,无法与别人沟通你就什么事也别想做!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谦卑、互相尊重,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好,大家团结一致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因此,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美德。
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
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
所以说,谦卑对一个人很重要。
现实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一种竞争状态,为了维续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
在自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
同样,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处在竞争的状态,由于人比动物更聪明,这种竞争也更加复杂和残酷!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往高处爬,这过程要牺牲许许多多弱小或者不幸的人!每当这种生存竞争经历过一次较大的动荡之后,社会会走向有序化和规范化,社会或者国家的组织秩序、尊卑贵贱也都已经确立下来,按理说至此天下就该太平无事了,可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生存竞争的延续性和永恒性,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因为担心周围的人侵犯到自己、把自己拉下马,故时时充满恐惧、没有安全感!他们警惕四周的人,看哪些人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如果他发现目标,就会展开清洗,这种流血事件在历史上举不胜举。
当年邓小平重新上台时,强调实事求是,批判华国锋死抱毛泽东思想的教条主义,但没想到三十多年後,他的政治继承人也死抱着他的教条不放。
历史循环,让人目不暇给,韬光养晦已成为投降路线的代名词,以及软弱无为的遮羞布。
实现要旨实现韬光养晦的要旨在于:实施对象没有安全感、怕人谋害,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实施对象怕有人威胁到他的位置,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实施对象害怕失去权威,就向他表达最大的敬畏与尊崇!当你成功地让实施对象相信你的这种意图,你就是一个成功地掌握韬光养晦这种艺术的人。
生存策略如果说弱势群体为了保护自己有向强势群体示弱的必要,强势群体何必韬光养晦呢?这里面也有很多奥妙。
一般来说,强势群体大权在握,处在比较显眼的位置。
这样,他受人关注的就必然多,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
这样,会让他把许多的精力分散在与人周旋、应付上。
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指挥、领导、周旋、应付。
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识、智慧,都会受到亏损!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避开众人的焦点,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
这样的位置有助于人修身养心、恢复精力;有助于人们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灵魂的力量。
这样,当人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就会获得足够的智慧和精力去面对。
所以,强势群体也常常会运用“韬光养晦”这种生存策略。
只不过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运用韬光养晦的手段和目的不一样。
辩论观点:中国的外交需要韬光养晦现如今,中国在外交上一直保持着低调的态度,让很多人觉得很窝囊,太软弱,但事实告诉我们:韬光养晦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应当作为中国的外交政策,而强势崛起的愿望虽然很美好,但只会事与愿违。
为什么要韬光养晦呢?韬光养晦,意思是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是个褒义词,所以就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懦弱无能,畏首畏尾,而是一种明智的外交策略。
原因如下:先从国际形势分析。
俗话说,“树大招风”,即要想在同类中处于领先地位,承受伤害是在所难免的,而如今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恰恰受不得这种伤害。
中国的实力虽然在与日俱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比起美国,我们还有差距。
如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苏联已不复存在,美国凭借其强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当上了霸主,容不得任何国家来撼动他的地位,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强大十分敏感。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需要的是暗中壮大实力,而绝非逞一时之气。
其次,从自身情况来分析。
迄今为止,中国是唯一一个走成功了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正因为是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参照,所以前方的道路更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究竟能否取得最终胜利还是个未知数。
就凭这一点,中国就该低调行事,不该过于崭露头角,在外交上更是强硬不得。
那么实行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又有什么好处呢?下面仍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
从国际方面讲,中国在外交方面低调行事,减轻了美国等大国的危机感,受到的压制就会减小,同时也避开了激烈的国际矛盾,这样便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也争取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强硬只会让自己屡屡碰壁,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邓小平曾表示:“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
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
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
中国永远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
”而要强势崛起,在外交上太强硬,就必然会触及很多国家的利益,在利益面前,一切朋友都可能成为敌人,如果为了自己的崛起而落得个众叛亲离就得不偿失了。
很多人抱怨,在利益受到侵犯时,无论是使馆被炸、飞机被撞还是岛屿被占,中国政府的态度永远都是表示谴责,强烈谴责,而没有反击,没有让国人出气。
的确,这是有点吃亏,但如果总是盛气凌人,睚眦必报,那又怎么吃得消背后暗箭呢?况且中国还未必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反击。
即便像美国那样有实力盛气凌人、横行霸道,很多国家也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
从国内方面讲,中国现在急切地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进行发展,而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环境。
如若不然,凭借着自己并不成熟的实力与其他大国一起扮演着主宰世界的角色,看起来是崛起了,强势了,但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呢?同时要注意,我们所反对的强势崛起是指外交政策,而并不是反对中国壮大自己的实力,中国的实力需要强势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现在我们的实力自己心里清楚,其他国家也清楚,我相信要是此时中国真的宣布自己强势崛起了,没有几个国家敢从美国阵营跑过来把赌注压在我们身上。
我们的实力还很弱,没有实力又谈什么强势崛起!所以,我们就更要韬光养晦,埋头苦干壮大自己的实力。
如果当初美国早早地强势崛起,欧洲又岂能放任猛虎归山?而美国在二战中迟迟不参战,暗中积蓄力量,直到实力足以主宰战争才开始展示自己的力量,这不也是通过韬光养晦成功最好的例子吗?如果理论过于空洞,那是事实最好的证据。
在美国国防部的《2005年中国军事力量年度报告》中,赫然收录着有关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的完整表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在对中国外交及安全政策部门负责人讲话时,总结了著名的‘24字’战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
’后来,又增加了‘有所作为’4个字。
”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在深圳发表《中国需要和谐世界需要和谐》演讲时称,韬光养晦不意味着中国不再开放,不同世界合作,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温家宝总理曾表示,这一外交政策100年都不会改变。
事实胜于雄辩,既然中国真的采取了这种政策,就必然有它的道理,就必然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最后,我还想重申一遍,韬光养晦不等于抬不起头,低调不等于窝囊。
中国一定会有崛起的一天,只是不能太着急了,需要一点一点地来,需要暂时收敛一下锋芒。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地时间23日在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全文如下: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在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9月23日纽约)主席先生,各位同事:中国是联合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的发展变化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我愿就如何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谈谈我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中国已经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对自己通过艰苦奋斗而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同时,我们对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和作用,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水平较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
中国经济已保持30多年的快速增长,但进一步发展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中国若干重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核心技术仍然大量依赖进口。
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呈现出现代化的繁荣,但中西部和广大农村的不少地方仍然相当落后,还有1.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
中国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很大。
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日趋活跃,公民基本权利得到较好的维护,但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和贪污腐败等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中国。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展望今后几十年,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道路前进。
这条道路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给全体人民带来了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