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制度(北大):第二讲 比较政治学的起源与发展
比较政治学第二讲 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比较政治学第二讲 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214c6df4e45c3b3567ec8be7.png)
二、比较政治学的概念及解释
问题??? 1,合法性与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构建关系
国家认同性危机、政府合法性危机(实体性) 政策渗透性危机、政治参与性危机、 资源分配性危机(过程性)
2,合法性与合法化的关系
合法性:社会、公众对国家、政府的价值判断和 态度
合法化:国家、政府向社会、公众为寻求合法性 的过程
二、比较政治学的概念及解释
• 九、宪政样式(constitutional format):
即由宪法规定的政治决策结构以及结构 之间互相作用的模式。
政治制度、政治体制 问题?
“宪政(constitutional polity)”与“宪法政治 ( constitutional politics)”的关系
• 八、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与社会结构
(一)社会分层:指一个社会中哪些人 结社或分离。也就是确定个人的社会身份 和政治身份。
划分标准:经济、宗教、语言和文化、 种族、地域等
二、比较政治学的概念及解释
问题?? 以“阶级”作为划分标准的评论:
1,“阶级”的经济内涵及使用意义 2,“阶级”身份的明确性与易变性 3,非经济性标准的模糊性与持久性 4,“阶级”群体行动的非实在性 结论:阶级分析方法的特殊性与解释力
二、比较政治学的概念及解释
(二)社会结构的类型:
1、垂直性分层(累积式分化)
(cumulative or mutually reinforcing): 单一标准所形成的社会结构
特点:个人身份单一、成员关注本群体、群体 间相互隔离、跨群体互动低,内部很可能是金字 塔式的结构。
后果:高强度、不妥协的政治冲突和社会竞争, 党派间相互敌对与升级,政治动荡与暴力。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2 第2讲政治学学科历史 (2.2.1) 课程讲义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2 第2讲政治学学科历史 (2.2.1) 课程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d9f3e5c580216fc700afd80.png)
2.2思考政治的诸种方式接下来就出现了thinking,人类对政治的思考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最早期神话的方式、诗歌的方式。
最早的语言它是一种诗歌的语言,好比说它在一个高级将领命令一个低级将领冲锋的时候,他可能这么说,“愿你像雄鹰一样扑向你的猎物”。
但是,这个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具体的行为。
但这是一种political thinking。
早期的political thinking都是神话和诗歌,如果大家看看希腊的神话,早期人类对政治秩序的思考是通过神话,通过诗歌,你读荷马史诗,到后来通过小说文学。
你看看阿拉伯那个《一千零一夜》,它不仅是讲一个文学的故事,它是讲一种政治的,就是我刚才讲,对政治服从的理由和反抗的缘由的一种阐释。
萨达姆·侯赛因在被处死之前写小说,有谁认真研究过他的小说写的是什么?但我可以相信,他的小说一定不是简简单单的关于爱情、生活,它一定蕴含着很深的政治含义。
就是说一个民族在不同的时期,他传达政治信息的方式是不一样。
在他那个文化里边,可以用这个来传达政治信息。
再一个就是历史,用历史来传达政治信息的,像中国是最典型的,以史为鉴,像《资治通鉴》,最典型的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臧否来表达一个政治的信息。
我自己感觉,在西方来讲唯一和我们国家比较相近的是英国。
如果你要研究英国的政治理论的话,一定不要忘了英国的历史,英国的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都有写历史的习惯。
好比说休谟写了非常了不起的《英国史》,这个《英国史》里面包含着休谟的政治的理念。
这是我在讲的上面的这几种,如果按照西方的当代的概括的话,都是非理性方式,理性化程度比较低的思考政治的方式。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理性的方式。
人类首先从一般的差的那个人,natural being,上升到能够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在一起的existential being,联系的方式就是思考政治,通过神话,通过诗歌,通过文学,通过历史,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理性的方式,reason。
比较政治学相关内容
![比较政治学相关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bcd572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c.png)
比较政治学相关内容一.基本概念比较政治学是当前西方政治学(尤其是美国政治学)中最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一个以上国家的行为、机构、程序、思想和价值,试图寻找几个国家共有的规律、模式、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揭示各种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活动方式和信念,找出特殊的因素和普遍的因素。
“比较政治”、“比较政治学”和“比较政治研究”实际上是同义语。
比较政治学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盛行于60—70年代,目前仍然十分流行。
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对各种政治体系的比较研究,又包括对各国正式机构(如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以及象政党和压力集团这样的组织)的比较研究(通常又称为比较政府研究),或对其他与政府没有直接联系的组织形式(如部族、共同体、社团、工会等)的比较研究。
比较的内容通常包括政治功能、意识形态、政治过程及政治文化等。
比较分析的具体方式既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
西方比较政治学以三个基本概念为基础:“体系”、“结构”和“功能”。
在方法论上是多元化的,但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其中,系统分析论和结构-功能主义是两种主要的方法论。
二.概述发展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名著《政治学》就提供了比较政治研究的实例和资料。
以后各时代、各国的学者也有比较政治研究的论述。
但比较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Gabriel A. Almond)1980年出版《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是该学科的奠基之作。
比较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即比较的内容有:宪法、政府、政治体制、政治组织、政党、利益集团、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政治行为、政治过程等。
其研究方法主要有:政治制度比较法,对政治制度进行横、纵或纵横交错的多方位比较。
政治制度分类法,阿尔蒙德将之分成英美型、欧洲大陆型等;南斯拉夫的帕希奇则分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3种类型。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2 第2讲政治学学科历史 (2.1.1) 课程讲义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2 第2讲政治学学科历史 (2.1.1) 课程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487802e59eef8c75ebfb312.png)
2.1人类政治思考的开端今天讲学科历史。
我记得我上一次在介绍这本书的时候,特别强调的一句话,什么是政治。
政治是什么?服从的道理和反抗的缘由,这是讲的最透彻的一句话,为什么?因为人这个东西和很多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我记得我那年我在北大做了一个讲座,讲韦伯,理解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关键,就要理解人的独特性,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人有对正当性的追求。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每做一件事总要问,我凭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我该做这件事。
因为我要扭转你那个人,你们那个人的概念很多打上了深深的庸俗唯物论的烙印,这个庸俗唯物主义是不行的。
人就是为了追求有了衣食住、追求物质利益,然后,由于物质利益产生了经济活动,产生了欲望,这个人和动物差不多这个人,人不是那个东西。
人从本质上有一种对正当性的追求,对正当性的追求反映到政治里面,就是对凭什么你管我、凭什么我听你的,这个的追求。
就是我上一次给大家讲的,我的青春谁作主这个问题,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凭什么你管我,所以政治的核心是服从的道理和反抗的缘由。
因为人和所有的东西都不一样。
你想想要把人管在一起有个秩序多难。
所以,我就开始讲,为什么我们就发展出来个政治学。
关于这个学科历史我来讲四部分。
第一部分简单讲一个导论,然后讲传统政治学规范性的方法,然后讲19世纪科学方法的兴起,最后20世纪政治科学的专业化。
我集中先讲导言,这个是和我们上一次相连接的。
上一次我们讲的人类生存不是有个困境吗,什么困境?就这个里面,我上次给大家念过一句,人类生存有一个最根本的困境,就是有限与无限这个困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都追求无限,有限和无限之间,就有困境。
人生存的困境和经历,激发了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要想,什么是秩序,政治。
所有人类重要的思想家,都会对人生基本的经历做出某种回应,从而产生一些political ideas,所有political ideas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人是什么,人类如何过一种有秩序的生活,或者回到我们讲的这一本《政治学的邀请》来讲,关注的问题就是服从的道理和反抗的缘由,为什么我要服从,凭什么我要服从,哪种制度我该服从,那种制度我不该服从,什么情况下我要服从,什么情况下我不应该服从,哪些权利该留给个人,哪些权利该留给国家,哪些方面国家应该分配,哪些方面个人应该做主,哪些方面应该留给市民社会。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2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2](https://img.taocdn.com/s3/m/6760271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3.png)
比较政治制度讲稿--2《比较政治制度》讲稿第二章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使用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2009(1-2)高岗仓2011.01学习目标:理解政治、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掌握的规律,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关系的两种模式,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教学重点: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比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相关方面的变化特点。
计划学时:2学时第一节政治制度的社会经济基础一、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经济是人类生活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
人为什么要过政治生活?其背后的深层次动因是什么?1.政治源于经济(1)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与政治的关系论述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政治学》中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类在本性上是一种政治动物。
”这一命题从两个层面揭示了人类要过城邦生活的奥秘:(1)这是人类的社会需要使然。
在各种各样的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语言的功能,能表达思想,因而能够区分善恶、正义与非正义。
(2)这是人类的本能体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个离群索居的人都不足以自给生活,必须与他人共同生活,来满足彼此的需要,维持生存。
这就意味着人类生来就注定要过城邦生活,因为只有在城邦中生活,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
尽管亚里士多德所指明的城邦生活在范围、领域乃至内容上都无法与今天的人类政治生活相比,而且他对人类过城邦生活的原因的揭示还没有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层次,但他所揭示的人类与政治之间须臾不可分的关系却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十分深刻的。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政治关系的论述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1)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思想,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求人们从社会关系去理解人的本质。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生产,二是交往。
比较政治制度(2)
![比较政治制度(2)](https://img.taocdn.com/s3/m/84be2eb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77.png)
比较政治制度(2)第一章绪论一、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一)政治制度的涵义政治制度(political institution)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阶级实质、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国家政治生活有序运行的一系列制度。
鲜明的阶级性是政治制度的最根本特点。
政治制度通常由一国的法律尤其是宪法(包括宪法性文件及宪法惯例)来反映和确认,它受法律强有力的保护。
(二)政治体制政治体制(political system)是指以国家政权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制度决定政治体制,又由政治体制表现出来。
二、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产生14世纪末——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17世纪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二)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1、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巩固完善的阶段(1)以资产阶级两党制、多党制轮流执政为特征的政党制度最终形成(2)文官制度的形成(3)法制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建立2、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德、意、日等国走向法西斯的阶段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变革与完善的阶段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一)“主权在民”原则君主主权论——议会主权论——人民主权论(二)实行代议民主制(三)国家权力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四)政治统治和管理方式实行法治(五)人权原则四、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类型(一)西方政治制度的共同性和多样性共同性:1.经济基础 2.思想理论和文化渊源 3.民主制多样性决定因素:1.阶级力量对比因素的影响2.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3.国家经济结构的影响4.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二)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类型以政治权力主体的设置为标准:1.二元君主制2.议会君主立宪制3.议会共和制4.总统共和制5.半总统共和制6.委员共和制(也称委员会制)五、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一)比较政治制度研究目的(二)比较研究的原则(三)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代议制度比较一、代议制度的概念(一)间接民主形式与代议制实现直接民主形式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小国寡民。
比较政治学笔记
![比较政治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d7b52ee524de518964b7da8.png)
第一章绪论1.政治学的五大范畴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政治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叫比较政治学。
为政治学五大范畴(政治哲学、本国政治、国际政治、公共政策、比较政治)之一2.比较政治学的特色(比较方法的运用)比较是用对比和鉴别的方式,确定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法。
比较研究: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活动和研究方式。
比较方法是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方法的前提或基础❖总之,政治: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比较政治学的理论:国家系统理论、政治文化理论、发展理论、阶级精英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3.(一)早期的比较研究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政治学》,其比较研究步骤:(1)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2)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材料(3)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三个相关性准则对城邦国家进行分类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宏观性的体制比较(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论证基调:首先,民主被论证为基于自然法和契约论上的最好的政府组织形式;其次,随着民主革命的扩散,民主又被论证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启蒙时代思想家的比较研究在空间上局限于欧洲诸大国之间的比较,在时间上局限于前后相续的历史的比较。
(二)近代的比较研究首先是前一时期的纯思辩型的工作已经开始让位于最初形态的、十分精彩的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学术探讨(托克维尔、白哲特、奥斯特罗果夫斯基、米歇尔斯等)其次,是在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更高层次的比较再次,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认识在这一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突破(孔德、杜克海姆)(三)二战后的发展1.为什么比较政治学在二战之后得到长足发展?(1)现实政治发展的影响:❖首先,20—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欧洲或以制度形态或以社会运动方式的普遍兴起,特别是其后所造成的大战浩劫,给当时的学者以新的课题,更多使用比较的方法研究革命、战争和当时的法西斯主义。
比较政治学课件2
![比较政治学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774ddcc8da38376baf1fae34.png)
第一节 比较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比较政治萌芽期(从古希腊直到启蒙运动之前)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界大战之前)
比较政治形成期(启蒙运动到十九世纪末) 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期(十九世纪末开始到第二次世
第四阶段
比较政治学的理论成熟期(二战后至今)
吃大米的南方人没有福气拱登龙座,只有叫那些吃 馍的北方人来享受。 —— 林语堂 北方人的优点在于厚重,南方人的优点在于机灵, 厚重之弊在于愚,机灵之弊在于狡,从相貌上看, 以北人长南相,南人长北相者为佳。 ——鲁迅
■转变标志 1955 麦克里迪斯《比较政治研究》的出版
第二节 比较政治学主题变迁
第一、政治制度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 第一、政治制度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 第二、 第二、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 第三、 第三、政治制度变迁及其原因 如对早期革命的关注,现代化、政治发展、依附性文化结构 如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 第五、 第五、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 这涉及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六、 第六、政治制度与的社会构成和基础 主要涉及精英、政治参与等一系列的问题。
比较政治学的发端: 世纪末 比较政治学的发端:19世纪末 美国 ■传统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特征 形式——法律主义 □形式 法律主义 □局部主义 □保守主义 □忽视理论和研究方法
现代意义的比较政治学
■转变原因 □西方政治体制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国家出现 □一大批国家获得了独立 □美国外交政策的失败。 □冷战开始,美苏竞争 □政治研究科学化思潮影响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65a3ca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6.png)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一、比较和比较研究二、政治与政治学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一、学科主流的影响二、主流学科的影响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2.人类学与社会学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1.后实证主义2.批判理论3.建构主义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二、激进主义范式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规范研究方法2.结构研究方法3.行为研究方法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推论类型和理论层次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模型化形式三、比较政治研究的立论方式第五章比较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与体系理论第一节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与传统政治学一、国家理论与政体分类法问题二、国家理论与国家概念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二节体系理论的兴起及其影响一、传统国家观的困境与体系理论的兴起二、主流体系理论1.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2.阿尔蒙德等人的结构功能主义框架三、对主流体系理论的批评及其替代性理论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2.批判和激进取向的系统理论第三节国家理论的复兴与新多元局面的出现一、体系理论的困境与国家理论的兴起二、当代国家理论的不同流派1.多元主义国家理论2.新保守主义国家理论3.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三、有关国家问题研究的再续与创新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2.比较革命研究第六章比较政治学文化研究第一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其意义一、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渊源与社会背景二、政治文化的概念第二节公民文化研究及其传统一、公民文化研究:概念与类型学研究二、政治文化研究的“复兴”与“后物质主义”取向的出现第三节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权威、革命与政治发展一、政治文化与权威主义二、政治文化与革命和政治冲突三、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四、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第四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研究前瞻一、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基本内涵二、争论中的政治文化研究三、走向多元的政治文化研究第七章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发展与欠发展理论的若干理论第一节现代化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二、社会学领域中的发展问题研究三、历史学领域的现代化与发展研究第二节比较政治学视野下的现代化发展一、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二、政治发展诸问题研究1.政治发展的过程与样式2.政执发展与模式选择3.政治发展与政治秩序4.其他有关问题三、对于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的批判第三节欠发展论与依附论一、现实的启迪与理论的教益二、相对于发展的欠发展1.中心—边缘的欠发展理论2.不平等的发展3.不平衡的发展三、相对于欠发展的依附性发展1.依附性发展2.依附性结构中的发展3.世界体系中的依附性发展第八章社会—政治结构理论第一节精英主义一、精英主义的基本概念二、精英主义理论的基本命题三、精英理论的特征四、有关精英理论的争论第二节多元主义一、多元主义的概念及其学术渊源二、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三、作为经验民主理论的多元主义四、对多元主义的批判与新多元主义的产生第三节法团主义一、法团主义的概念二、法团主义的政治后果三、精英主义、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的关系第四节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一、工具主义二、结构主义三、各种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可能联系第九章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新理论和新方法第一节新政治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一、经济学与政治学关系的历史脉络二、理性选择运用的政治研究1.布坎南的立宪研究2.唐斯对投票现象的分析3.奥尔森对利益集团的分析三、理性选择理论对于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研究转向的推动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一、从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二、新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建树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中的扩散第三节从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到比较政治经济学一、国际政治学的困境与突破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三、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创生与发展第十章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发展第一节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及其对于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刺激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与震撼二、民主概念的经验内涵第二节民主化转型研究一、民主化研究的理论进路二、民主化转型的经验研究第三节民主巩固问题研究一、民主巩固的概念与标志二、回潮与民主巩固三、民主巩固的若干问题1.合法性、绩效与民主巩固2.市民社会与民主巩固3.制度选择与民主巩固。
政治学中的比较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中的比较政治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773ee9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c.png)
政治学中的比较政治学研究一、介绍政治学中的比较政治学是研究不同国家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学科。
其目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深入了解各国政治体系的特点、优点和缺点,以及政治变革和制度变革的成败因素,以此为基础为世界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比较政治学的历史比较政治学起源于19世纪,当时,在欧洲和美国都开始出现类似的研究活动。
在普鲁士,门格斯-维尔尔斯博士(Ignaz Jastrow Menger)率先提出了比较研究的思想。
1872年,“比较法学和比较政治学”学会在法国成立。
20世纪30年代,比较政治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并且出现了主要理论派系,如美国的现代化理论、欧洲的制度主义等。
三、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内容1. 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政治文化是一种蕴含在人们心理中的观念和现实的总和。
比较政治学通过比较各国政治文化,研究其特点、来源和影响,寻找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为理解国际政治关系提供基础。
2. 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政治制度是指政府管理和控制人民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比较政治学通过研究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其优劣和不同,比如民主制度和独裁制度等。
对比较政治学而言,政治制度的研究是其重要的表征。
3. 政治转型和民主化的比较研究政治转型和民主化是不同国家政治制度转化的过程。
比较政治学通过对这些政治过程的比较研究,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转型和民主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4. 政治环境和政治经济学的比较研究许多因素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策,如经济、文化、地理和历史因素。
比较政治学通过研究不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经济学,比较其优劣和不同,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四、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趋势与启示随着世界的发展,比较政治学也在发生变化。
比较政治学的发展需要结合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民主意识和新的思想体系来推进。
1. 多元化和全球化政治环境和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比较政治学的发展。
全球化带来了许多机会和挑战,使得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广泛。
比较政治制度-第2讲-国家、国家形式与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第2讲-国家、国家形式与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0b38e26eff9aef8941e06a1.png)
2、国家观的历史演进
• (2)法人国家观 • 西塞罗:“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 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共同 体。”—《论共和国·论法律》 • 所以,国家就成了人民为了保障其共同利益,而自愿接受 限制自身权限的共同法律意识的产物,成为了一个法人团体。 • 国家一方面要服从服务于公权和公利,又要服从(源于神旨和 人类本性的)自然法。
• 多元主义国家观
• 认为国家只是一个反映和平衡社会各个利益团 体要求的消极机器,为保证其合理公正地分配 社会利益,国家应最大限度地将主权分配给自 治区域和职能性团体,以利于充分发展公民的 福利和个性。 ︵ ︶ 行 为 主 义 国 家 观 5
• 国家不应保有单一的主权,推动主权多元化。
2、国家观的历史演进
1、国家的阶级性
公共管 理机构
• (2)国家的双重属性
• 国家的历史形成方式决定了 它天然具有作为公共管理机 构和作为暴力统治机器的双 重属性。 • 前者是其作为“公共权力” 机构的一般特征;
国家
暴力统
治机器
• 后者是其在特定的历史语境 中的特殊属性。
非正式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 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 分。 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 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 在非正式约束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国家、宪法与政治制度
• 制度的作用:
• 在现代社会中,制度为人们的相互交往 提供了可予遵循的系统模式,抑制了可 能出现的有损公共利益的行为; 一个社 会的制 度化程 度与这 个社会 的文明 程度密 切相关。
• 缓解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减 少了协调人类活动的社会成本;
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f829a264b73f242326c5f0b.png)
政治制度只是政治体系和政治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政治制度的相关概念
三、政治制度的构成
比较政治制度主要探究以国家为首、以政府为主的政治制度;
如何理解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治制度如何构成?包括哪些组成部分?有着什么样的特征?
国家的复杂性
3.政治制度与政府
政府是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政府由负责为社会制定公共政策的机构组成,从更狭义的意义上,政府意指这些决策机构的最高政治层级;
政府是国家的“大脑”,是国家权威付诸实施的手段;
国家是持久的,而政府则是短暂的;
政府的功能
有效的政府:
共同体建设和国家建设;
提供安全和秩序;
保护财产权和其他权利;
国体与政体:问题
这种理解政治制度的范式是怎么形成的?
国家政治制度是否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政体的英文?
Regime;Form of Government;
国体的英文?
林来梵:《国体概念史:跨国移植与演变》
国体概念的演变史
“国体”这个语词最早出自我国古代文献,但作为具有特定法政内涵的“国体”概念,乃是清末时期从日本移植过来的;
二、《比较政治制度》的课程内容
对政治制度的跨国比较研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个案研究:
选取代表性的国家作为典型个案进行研究;
如美国政治制度、英国政治制度……
二是集中比较:
选取特定维度和变量,对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类型化分析;
如立法制度比较、司法制度比较、行政制度比较
本课程内容
以个案的国别分析为基础,进行集中比较和理论概括;
《比较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比较政治制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317661752ea551810a68727.png)
<<比较政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比较政治制度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2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先修课程:西方政治思想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比较政治制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研究政制思想的发展流变、近代政制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对议会制政府制度和总统制政府制度进行综合比较,并对其中的代表性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特别研究。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政治制度形成的思想和原则、当今世界政治制度的类别和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制度比较的方法,分析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内容(一)政制观念的流变与政制发展的规律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制思想及其历史意义2.自然法理论与西方的政制发展教学要求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制思想;理解自然法理论的发展流变;掌握自然法理论对近代西方政制的影响。
重点:亚里士多德的政制思想,自然法思想对近代西方政制的影响。
难点:自然法思想的发展流变(二)近现代政制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与人权保障原则2.私有制与财产权保护原则3.共和、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原则4.分权制衡与有限政府原则教学要求掌握近现代政制的基本原则的内容;理解近现代政制的基本原则的历史意义以及在近现代政制中的体现。
重点:人民主权的法律、政治和对外意义;人权概念以及人权保障原则的政制体现;财产权保护原则的内容及其政制体现;民主、共和、法治的概念以及三者在政制中相统一的重大历史世界意义;西方分权理论的发展及其政治实践。
难点:人民主权的含义;民主、共和与法治的统一。
(三)近现代政制的基本制度1.代表制政府制度2.普遍自由的选举制度3.竞争性政党制度4.政客与官僚有别的人事制度5.政府体制内外普遍的监督制度教学要求了解代表制政府制度的设置、组织机构及其职能;掌握普选制发展的历史过程、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方式的特点、多数当选制与比例代表制的特点以及选举的保障制度;掌握政党的政治功能、西方国家主要政党体制形式、政党关系以及政党发展趋势;掌握政务官与事务官区别、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机制;掌握政府体制内外的监督形式、监督机制及其特点。
政治学原理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演进
![政治学原理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ad88dba702d276a200292ee4.png)
3.在一般理解行为主义革命意义的基础上认 识政治研究科学化的局限性。
如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一样,政治学是伴随人 类社会尤其是政治实践的发展而进化的。迄今为止, 人类政治思想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我们可以粗 略地将这一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政 治研究传统的形成;二是近代政治研究的转型;三 是现代政治科学的兴起。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 现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场真正的革命。在这一 讲,我们将追溯政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加深对 政治学的对象、性质和方法的理解。
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
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 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 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 而展开。 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 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 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 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 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 道”。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 上强调“无为而治”。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 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 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 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 续2000多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为了维护中央 集权的专制统治,董仲舒(前179--前104)改造孔孟 创立的儒家学说,一方面揉合各家学说的观点,另一方 面再次把它与神的意志相结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主张,开始使得儒家政治学说具有独一无二的 地位;及至宋朝,经过程朱理学的完善,儒家政治学说 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参阅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第二章,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 想。
比较政治制度和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制度和比较政治学](https://img.taocdn.com/s3/m/a490865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5.png)
比较政治制度和比较政治学
政治制度和比较政治学都是研究政治方面的学科,但它们的研究范围和内容略有不同。
政治制度主要研究的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和权力运作方式,包括宪法、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司法系统等各种政治机构和制度。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和运作模式,包括单一制、联邦制、议会制、总统制、君主制等不同的政治制度类型。
政治制度研究主要着重于用宏观的、结构性的角度去分析和比较总体的政治形态和运作模式的异同,以此为政治分析和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而比较政治学则更注重对政治的内部、微观方面的研究,包括政治行为、政治文化、选民行为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比较政治学是从跨国比较的角度考察不同社会和政治形态的异同,从而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比较政治学主要探讨的是不同国家政治制度和制度所用的政策和政策影响的不同,以找出不同政治制度间优缺点的异同之处。
总之,政治制度研究和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往往相互呼应,政治制度研究为比较政治学提供了一个基础前提,而比较政治学则向政治制度研究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两者的相互交叉也为政治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第二讲:比较政党制度
![第二讲:比较政党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ada490652ea551810a687c9.png)
第五共和国时期(1958~ ) 1958 年6月,戴高乐改革 政府体制,提高总统权限,降低议会地位,改革选举制度, 政党状况随之发生明显变化:①1958~1986年和1988年6月 以后,国民议会内存在着由若干政党组成的总统多数派,即 总统、总理和国民议会议长3个重要职位属于同一政党或同 一政党联盟。但1986年以前的总统多数派在国民议会内占绝 对优势,而1988年6月以后的优势十分微弱。②出现了政党 两极分化的趋势。经过30年的发展变化,到80年代初,形成了 两大派(左翼和右翼)、四大党(法共、社会党、保卫共和联 盟和法国民主联盟)的格局。③左、右两翼执政的主要政党, 在对内对外的某些政策上有认同的迹象。1986年3月~1988 年5月,左翼的总统与右翼的总理共处,并未发生不可调和 的对立。1988年6月立法选举后,因社会党和传统右翼均未 获得过半数的国民议会席位,这迫使他们继续互相妥协、靠 拢,并尽可能争取其他政党的合作。
19世纪50年代以后,围绕着土地问题,民主党 和辉格党中的南北派别开始公开分裂。代表工业资 本家的北部辉格党人、自由土壤党人以及其他废奴 主义组织联合起来,于1854年成立了共和党。同时 共和党在北方逐步取代了辉格党,而北方的民主党 人也站在了共和党的旗帜下。对于民主党而言,南 部的辉格党人这时也站在了民主党下。由此拉开了 美国两党的序幕。
(二)政党的政治功能
第一,利益聚合功能
第二,政党的社会化功能
第三,影响、控制政治过程的功能
第四,政治竞争功能
二、政党制度的类型
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通常分为一党制、 两党制和多党制,与资本主义各国实际并不 完全符合。 在今天的民主国家,从法律上和选举过 程来看,都是多党制,而且各政党也是平等 的。因此考虑到法律上的规定、选举过程和 实际执政的情况,将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分 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斯大林治下的苏联
– 美国的世界影响 – 欧洲学者移民美国 – 大量新独立国家的出现
二战后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脉络
• 历史主义(19世纪中期——) • 制度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 • 行为主义(20世纪50年代——)
– 现代化理论 – 依附论、世界体系论
第二讲
比较政治学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的比较政治学
• 古希腊
– 柏拉图:《理想国》 –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 (政体类型的划分、混合政体)
• 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中世纪
– 1500年中比较政治学销声匿迹 – 罗马:西塞罗 – 中世纪: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近现代的比较政治学
• 近现代比较政治学复兴的背景
• 新制度主义
– 历史制度主义:历史—制度—行为
本讲结束
古希腊政体类型的划分 (模型、理想类型)
为城邦共同利益服务的政体 为部分人利益服务的政体
(正宗政体)
(变质政体)
共和政体(民主政体) 平民政体(暴民政体)
贵族政体
寡头政体
君主政体
僭主政体
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论
• 混合政体的两层含义
– 不同的阶级利益的混合:富人和穷人的要求都能够在一定 程度上得到满足
• 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
– 立法权、行政权(主动)、司法权(被动) – “以权力约束权力”:贵族院与平民院、相互否决权、
弹劾权、违宪审查权
• 《联邦党人文集》与美国的实践
– 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 – 联邦制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 美国民主制相对平稳发展的原因
– 宪法中的制度设计 – 自由的传统
袖的情绪性效忠 长)或世袭
接或间接授权
合法性形式
对领袖的情感性 信仰
惯例
对法律合理性的 信任
行政人员的类 型
以个人身份效忠 领袖
以个人身份作为 首领的私人依附 者
官僚制
– 民族国家的崛起 – 宗教改革 – 文艺复兴 – 科学革命 – 地理大发现
近现代比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
•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 霍布斯:《利维坦》 • 洛克、孟德斯鸠、联邦党人
– 分权学说
• 卢梭 • 托克维尔 • 马克思 • 涂尔干(迪尔凯姆) • 韦伯
二战后比较政治学在美国的勃兴
• 二战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
– 不同的政治原则的混合:议事、行政、审判(权力制衡原 则:对孟德斯鸠、美国宪法的影响)
• 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
– 节制与中庸的原则、服从理性
• 混合政体是一种理想的政体
– 混合了民主制与贵族制,拥有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的政体 是最稳定的
权力分立的理论与实践:防止权力的滥用
• 洛克的分权学说
– 立法权、行政权、外交权
– 经济萧条和繁荣的时期自杀率高
• 大起大落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造成破坏性影响
• 道德失范的自杀类型
– 现代工业社会缺乏道德约束 – 传统社会:义务性的利他主义自杀,选择性的利他主义自杀——
基于强烈的集体意识
韦伯关于合法统治的三种纯粹类型
统治类型
卡利斯马型
传统型
法理型
权威的来源
追随者对超人领 传统(长老、家 委任,由人民直
– 平等的最大危险是“多数的暴政” – 民主制下非常可能出现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冷漠和无责
任
• 移民“生而自由” • 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 • 地方自治和结社的传统
涂尔干:《自杀论》一
• 社会团体因素对自杀率分布的影响
– 天主教国家比新教国家低——自杀率与宗教派别有关 – 教义都禁止自杀 – 不同:天主教会以牧师为中心,新教徒单独面对上帝——新教的
结合程度较低
• 假设:社会团体的结合程度与自杀事件成反比
– 已婚者比未婚者低 – 家庭中子女数多的低 – 政治危机或战乱时期低
• 利己主义的自杀类型
– 世俗化、个人主义:“人是人类自己的上帝”
涂尔干:《自杀论》二
• 经济关系对自杀率的影响
– 工商业领域比农业领域高 – 自杀率与社会经济水平成反比
• 长期贫穷的人中自杀率最低,富足和从事自由职业的人中自杀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