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 》课文内容理解
隆中对-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教学建议一、课文题解《》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
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诸葛亮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策。
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
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
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
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隆中对译文及知识点2
《隆中对》译文及知识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时:当时。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许,承认。
友善:友好。
谓:认为。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信然。
信然:确实这样。
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 “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与俱来:与(之)俱来。
俱。
一起。
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就见:到那里拜访。
就,接近,趋向。
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
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因:于是。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倾颓:崩溃、衰败。
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信:通“伸”,伸张。
遂:就。
用:因此。
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已:停止,罢休。
《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
《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隆中对》原文+译文赏析【原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
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
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
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汉末,刘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计于诸葛亮。
亮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淝□,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21)闇弱,张鲁(22)在北,民阜(23)国(24)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着于四海,总览(25)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26),南抚夷越(27),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28),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30)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后果如其计(31)。
【译文】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
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
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利的。
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东汉末年,刘备驻兵于新野时,曾三次亲往诸葛亮处,请教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计。
诸葛亮对他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
隆中对翻译及原文
隆中对翻译及原文隆中对,又称辩证隆中对,是毛泽东在1962年7月7日至8月16日期间,对《人民日报》名为《破除迷信、做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克服困难奋斗》的社论所提出的评论。
这篇社论主要是为了批判盲目迷信生产力外债,并呼吁工人阶级要坚定信心、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阻碍生产发展的困难。
隆中对一书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社论中的思想观点,并对其中的文字进行了修正和说明。
这篇论文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毛泽东在这篇论文中表明了自己对翻译工作的态度和原则,指出了一些常见的翻译错误,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翻译工作的建议。
在论文中,毛泽东首先对社论的主题进行了说明,指出了它的重要性和意义。
他强调了新时期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批评了当前盲目迷信生产力外债的情况,并提出了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指出了重视自力更生、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他呼吁工人阶级要以坚定的信心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去克服困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隆中对一书对于翻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认为翻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并对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篇论文中,毛泽东指出了一些常见的翻译错误,如不准确、不通顺等问题,并对原文的修正和说明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对翻译工作的建议。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坚持反对盲目迷信和保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注重思想、方法和语言的统一性,要注重翻译文稿的逻辑和结构,要注重翻译文稿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要注重翻译文稿的时效性和精确性。
此外,隆中对一书还对翻译工作中需要避免的错误和困难进行了说明。
毛泽东指出了在翻译工作中容易发生混淆、曲解和模糊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他认为要加强思想修养,提高翻译能力,注意分清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区别,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总的来说,隆中对一书是一篇重要的论文,它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翻译及赏析东汉末年,由于东汉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然灾害的猛烈袭击,广大的农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无以为生,被迫铤而走险。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张角兄弟的领导下,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展开东汉末年,由于东汉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然灾害的猛烈袭击,广大的农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无以为生,被迫铤而走险。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张角兄弟的领导下,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
起义军用黄巾裹头,呼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义军到处,“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川黄巾起义的浪潮迅速席卷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
面临灭顶之灾的东汉王朝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急忙调兵遣将,向农民起义军疯狂反扑;各地的豪强势力也趁此机会招兵买马,加入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经过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
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
”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经过十多年的火拼厮杀,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
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诸葛亮出身名门氏族,少时就才华横溢,超群出众。
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
隆中对原文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及赏析隆中对原文及赏析隆中对作者:陈寿朝代:汉朝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yuè)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是确实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可如同一条卧着的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隆中对》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
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
《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那么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假设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那么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欢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成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隆中对》原文、赏析
《隆中对》原文、赏析隆中对原文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惟将军图之。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诸葛亮“隆中对策”译文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曹操同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控制着皇帝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较量的。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而刘表却没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形势给您提供的机会,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
隆中对原文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及赏析隆中对原文及赏析隆中对陈寿〔魏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隆中对》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隆中对》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
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
《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陈寿《隆中对》原文、注释及解析
陈寿《隆中对》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隆中对[晋] 陈寿先主屯新野②,徐庶见先主③,先主器之④。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将军岂愿见之乎?”⑤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⑥,不可屈致也⑦,将军宜枉驾顾之⑧。
”由是先主遂诣亮⑨,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⑩:“汉室倾颓,奸臣窃命(11),主上蒙尘(12)。
孤不度德量力(13),欲信大义于天下(14),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15),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以来(16),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17),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18)。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19)。
孙权据有江东(20),已历三世(21),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22),利尽南海(23),东连吴会(24),西通巴、蜀(25),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2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27),将军岂有意乎(28)?益州险塞(29),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30)。
刘璋暗弱(31),张鲁在北(3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33),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34),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35),西和诸戎(36),南抚夷越(37),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38)。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39)。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0),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41)?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注释〕①本篇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诸葛亮传》。
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二十里。
诸葛亮早年隐居之所。
对,对策。
②先主,三国蜀主刘备。
新野,在今河南新野南。
③徐庶,字元直,颍川(郡治在今河南禹县)人,时为刘备谋士,后归曹操。
④器之,器重他。
《隆中对》原文、译文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译文及赏析《隆中对》是魏晋的陈寿所作,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隆中对》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隆中对魏晋: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隆中对最简单解释
隆中对最简单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隆中对不?那可老重要了!就好比你要去一个陌生
地方,有个超级厉害的向导给你指了条明路。
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那
次谈话,就是这么个厉害的事儿。
刘备那时候着急啊,到处找办法怎么能成就大业。
诸葛亮呢,那就
是个智慧大神啊!诸葛亮跟刘备说,咱得有自己的地盘啊,荆州那可
是个好地方,就像个宝库等着去打开。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你想想,这么好的地儿不占白不占啊!然后呢,益州也不能放过呀,那也是个大宝藏。
刘备一听,哎呀,太对了!这不就是自己一直想要的战略嘛!这隆
中对,不就像是给刘备迷茫的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吗?不就像在黑暗
中突然找到了方向吗?
总之,隆中对就是诸葛亮给刘备出的超级厉害的主意,让刘备知道
该咋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这解释简单不?。
陈寿《隆中对》赏析《隆中对》文言文译文
陈寿《隆中对》赏析《隆中对》文言文译文《隆中对》是由陈寿所创作的,这个文言文讲的是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隆中对》的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隆中对》魏晋: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隆中对》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课文原文及译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
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
《隆中对》课文内容介绍
《隆中对》课文内容介绍
《隆中对》课文内容介绍
《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
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
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隆中对》赏析
《隆中对》赏析一【作家作品】《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记载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史学家。
隆中:地名,也称古隆中,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阳市的襄城区、南漳县、谷城县三区县交界处,距襄阳市中心约13公里。
对:回答、应对。
二【课文详解】①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
【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
曾隐居隆中,后来做蜀国丞相。
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hào):喜爱。
为:唱。
《梁父(fǔ)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
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
每:常常。
于:和、与。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桓公建立霸业。
乐(yuè)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
时:当时。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莫:没有人。
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
许:承认,同意。
译文:诸葛亮亲自种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没有一个人赞同他的。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惟:只有。
博陵:东汉郡名,现在河北蠡(lǐ)县一带。
颍川徐庶元直:颖川人徐庶,字元直。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曹操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后来这件事被艺术加工,“徐庶走马荐诸葛”、“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被广为流传。
友善:友好,关系好。
谓:说。
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友好,说确实是这样。
】第一部分:概述诸葛亮的志向及外人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曹操同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控制着皇帝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较量的。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而刘表却没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形势给您提供的机会,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接纳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
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少数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内部革新政治;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水酒来迎接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内容理解
一、整体把握
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
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从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全文大致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1.课文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例如略写什么?
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
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则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
又如刘备三顾茅庐,仅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过,略去了前两次的情形不说;而对策的密谈性质则仅用“屏人”一语就指明了。
2.诸葛亮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3.归纳策略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
文章推理过程严密,有极强的说服力。
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4.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脉络,理清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思路。
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4.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