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上括约肌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食管的解剖

食管的应用解剖食管是消化道最上部,为一富有弹性的肌性管腔,上接漏斗状的喉咽部,下通胃贲门,分颈段与胸段食管,胸段食管又分为胸上段、胸中段与胸下段三部分,食管主要功能是通过蠕动而将咽下的食团与液体运送到胃。
食管(esophagus)是消化道的最上部,一富有弹性的肌性管腔。
上接漏斗状的喉咽部,起自环状软骨下缘、环咽肌下缘,下通胃贲门,相当于第10~11胸椎体平面。
食管长度随年龄而增长,新生儿约为8~10cm,一年后增加至12cm,到5岁时长约16cm,5~15岁内食管生长缓慢,15岁时长约19cm,成人男性食管长约21~30cm,平均24.9cm,成人女性食管长约20~27cm,平均23.3cm。
食管的横径在环状软骨下缘为1.3cm,气管分叉部为1.3cm,横膈裂孔处为1.55cm,贲门部为2.2cm,平时食管前后壁几乎相贴,吞咽时可作不同程度的扩张。
【食管走形】食管分颈段与胸段食管,胸段食管又分为胸上段、胸中段与胸下段三部分。
食管并非一单纯直管,大部分的食管接近脊椎,自上而下呈三个弯曲,下颈部与上胸部食管稍向左偏,离气管边缘约4~6mm,然后再向右,相当于第五胸椎移行至正中线,第七胸椎处食管又再度向左前方弯曲,绕过降主动脉,穿过横膈肌裂孔而达贲门。
另外,食管还随着颈、胸椎的曲度,向前后弯曲;所以,食管镜检查时需由高至低地调整头位。
【食管内腔】食管有4个生理性狭窄(图4-1-2),其与上切牙间的距离因年龄不同、食管长度不一而各异(图4-1-3)。
第1狭窄为食管入口,由环咽肌收缩所致,距上切牙约16cm处,是环咽部狭窄,为食管最狭窄部位,异物最易嵌顿该处,食道镜检查时,因环咽肌收缩将环状软骨拉向颈椎,食管镜不易通过入口,食管入口后壁处,咽下缩肌与环咽肌之间,有一肌肉薄弱区,若食管镜检查用力不当,可致食管穿孔(图4-1-4)。
第2狭窄为主动脉弓处狭窄,由主动脉弓压迫食管所产生,位于距上切牙约23cm处,相当于第四胸椎水平,食道镜检查时局部有搏动可见。
LES约肌解剖

食管胃连接部和食管下括约肌解剖、组织学以及神经递质受体表达的研究(食管胃,连接部,) 本文关键词:食管胃,连接部,食管下括约肌,解剖学,组织学,胃粘膜线,套索纤维,食管粘膜,钩状纤维,受体基因,无显著性差异,食管肌层,观测结果,贲门,肌细胞,表达水平,层厚度,显微镜下,分布,方法由于人食管下括约肌(LES)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复杂性,LES的调节机制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难题。
本实验究采用人的食管胃连接部和LES肌束为实验对象,应用内窥镜技术、电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除了对食管胃连接部解剖学和组织学进行研究外,重点对LES两束钩状纤维和套索纤维的神经递质受体分布和活性的差异进行初步研究,从而为LES功能研究、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打下基础。
本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食管胃连接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解剖学、组织学研究目的:研究食管胃连接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解剖学、组织学特点,为食管下括约肌的抗返流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1对30例正常食管胃连接部进行胃镜观察,同时胃镜观察返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患者各5例。
2在10具尸体上,对食管胃连接部进行解剖学观察,观察食管腹段长度、食管胃粘膜线(Z线)的位置和形态、食管和胃底的夹角(His角)、膈食管裂孔的解剖特点。
3在手术标本上观测各段食管肌层的厚度差异以及食管下括约肌纤维形态特征。
4显微镜下观察Z线上下食管粘膜和胃粘膜的上皮类型、食管下括约肌的细胞形状、细胞排列状况、胞浆是否丰富、细胞核的形状和染色状况;电镜下观察LES细胞的超微结构。
结果:1胃镜下观测结果1.1正常食管胃连接部:30例胃镜观测显示食管胃粘膜线呈齿状或环状,粘膜界限清楚,其中呈齿状的21例,呈环状的9例。
A环位于食管下端距贲门口约2cm处,它收缩频繁,锐利而有力;膈壶腹(ampulla)是A环和膈裂孔之间一膨大部分,长约1.5~2cm,形态变化很大。
LES约肌解剖

食管胃连接部和食管下括约肌解剖、组织学以及神经递质受体表达的研究(食管胃,连接部,) 本文关键词:食管胃,连接部,食管下括约肌,解剖学,组织学,胃粘膜线,套索纤维,食管粘膜,钩状纤维,受体基因,无显著性差异,食管肌层,观测结果,贲门,肌细胞,表达水平,层厚度,显微镜下,分布,方法由于人食管下括约肌(LES)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复杂性,LES的调节机制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难题。
本实验究采用人的食管胃连接部和LES肌束为实验对象,应用内窥镜技术、电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除了对食管胃连接部解剖学和组织学进行研究外,重点对LES两束钩状纤维和套索纤维的神经递质受体分布和活性的差异进行初步研究,从而为LES功能研究、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打下基础。
本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食管胃连接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解剖学、组织学研究目的:研究食管胃连接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解剖学、组织学特点,为食管下括约肌的抗返流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1对30例正常食管胃连接部进行胃镜观察,同时胃镜观察返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患者各5例。
2在10具尸体上,对食管胃连接部进行解剖学观察,观察食管腹段长度、食管胃粘膜线(Z线)的位置和形态、食管和胃底的夹角(His角)、膈食管裂孔的解剖特点。
3在手术标本上观测各段食管肌层的厚度差异以及食管下括约肌纤维形态特征。
4显微镜下观察Z线上下食管粘膜和胃粘膜的上皮类型、食管下括约肌的细胞形状、细胞排列状况、胞浆是否丰富、细胞核的形状和染色状况;电镜下观察LES细胞的超微结构。
结果:1胃镜下观测结果1.1正常食管胃连接部:30例胃镜观测显示食管胃粘膜线呈齿状或环状,粘膜界限清楚,其中呈齿状的21例,呈环状的9例。
A环位于食管下端距贲门口约2cm处,它收缩频繁,锐利而有力;膈壶腹(ampulla)是A环和膈裂孔之间一膨大部分,长约1.5~2cm,形态变化很大。
食管的解剖学名词解释

食管的解剖学名词解释食管是人体消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器官,它连接着咽喉与胃,并起着将食物从咽喉传送到胃中的作用。
食管在解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名词及其功能。
食管黏膜:食管黏膜是食管内壁的一层薄膜,主要由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
其主要功能是保护食管壁免受食物刺激,同时也起到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食管平滑肌:食管平滑肌是构成食管壁的一种肌肉组织。
它分布在食管壁的上方和下方两层,呈环状排列。
食管平滑肌的收缩能够推动食物向胃部移动,这种有序的收缩和松弛被称为食管蠕动。
食管括约肌:食管括约肌是位于食管下端的一环肌肉,它具有收缩和放松的能力。
当食物通过食管进入胃腔后,食管括约肌会收缩,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食管膨大:食管膨大是指食管在特定位置出现的一种局部扩张。
食管膨大通常由于肌肉功能异常或其他疾病引起,它会导致食物通过食管的困难,并可能引起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等不适症状。
食管狭窄:食管狭窄是指食管出现的狭窄部分,导致食物通过困难。
食管狭窄可能由食管黏膜炎症、食管瘢痕、食管癌等因素引起,症状包括吞咽困难、胃酸倒流等。
食管息肉:食管息肉是指食管内腔壁上出现的一种腫瘤样结构。
它通常由于腺体或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常见的类型有炎性息肉、鳞状上皮息肉等。
食管息肉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较大的息肉可导致吞咽困难和疼痛等问题。
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是指胃部向上移动,穿过膈肌,并进入胸腔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胃酸反流,引起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食管裂孔疝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治疗。
总结食管作为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承担着将食物从咽喉传送到胃中的重要任务。
食管的解剖学名词涉及到食管黏膜、食管平滑肌、食管括约肌、食管膨大、食管狭窄、食管息肉、食管裂孔疝等,这些名词在了解食管相关疾病和手术治疗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和功能,有助于加深对食管解剖学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对食管疾病的认识和诊断。
上消化道的名词解释和临床意义

上消化道的名词解释和临床意义上消化道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等消化系统中靠近口腔的部分。
以下是对上消化道相关名词的解释和临床意义:
1.食管:食物通过食管从口腔进入胃。
常见的疾病包括食管炎、
食管溃疡、食管癌等。
2.胃:胃是负责消化和混合食物的器官。
常见的胃病有胃炎、胃
溃疡、胃癌等。
3.十二指肠:十二指肠是连接胃和小肠的一段管状结构,负责食
物的消化和吸收。
常见的疾病有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等。
临床意义:
-病理变化:上消化道疾病常常导致病理变化,如炎症、溃疡或肿
瘤等,会对消化功能产生影响。
-症状:上消化道疾病常常引起胃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吞咽困难、出血或贫血等。
-诊断: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是评估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方法,可以直接观察病变部位、采集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治疗:针对上消化道的疾病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内镜治疗等,具体根据病情和病因进行选择。
食管上括约肌的矢状面断层解剖及其意义

食管上括约肌的矢状面断层解剖及其意义
食管上括约肌的矢状面断层解剖及其意义
食管上括约肌又称前矢状膜肌,是食管管壁的支撑结构,有多层束状肌组织缠
绕其上,形成斜交断层。
断层发育出一系列的拱形腔,用以维护质地,分布于舌下方的咽粘膜、腔外的头面部肌肉以及左右的颈甲状腺腔中组成部分。
矢状面断层的解剖本质是为了实现食管管壁组织的耐受力组织,以及组织重组
和重建食管的支撑结构,构成质地的要素。
同时,断层结构也有一些意义。
首先,断层错位抵抗外界压力,增强食管管壁的抗压力和抗反冲力能力,增强韧性;其次,断层可以在舌下方形成多个腔来容纳肌肉,大大增加了食管管壁的弹性和柔韧性;第三,断层中体素协助食管收缩及括约肌提供吸管功能,正常此外,断层还可以将咽粘膜韧带保护,及时减少非特定性炎症的发生等。
综上所述,食管上括约肌的矢状面断层解剖及其意义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其断层结构不仅实现食管管壁的耐受力组织和组织重组,有助于食管的收缩及括约肌的功能;同时断层结构又在某种程度上抵抗外界压力,提升了食管管壁的抗反冲力;另外断层形成多个空腔,可以大大增加食管管壁的弹性;此外,断层还可以有效抵抗非特定性炎症的发生,实现严重咽粘膜的保护。
食道的功能

食道的功能
食道是连接口腔与胃的管道,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以下功能:
1. 运输食物:食道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吞咽进入口腔的食物,将其推送到胃部。
食道壁内的平滑肌层会通过强有力的蠕动将食物向下推进。
2. 保护黏膜:食道壁内覆盖着一层黏液,起到保护作用。
当食物通过食道时,黏液能够减轻食物摩擦所带来的刺激和损伤。
3. 防止食物回流:食道底部有一条称为食道括约肌(esophageal sphincter)的环形肌肉,能够控制食道与胃之间
的开合。
在正常情况下,该括约肌会保持紧闭状态,防止胃酸和胃液倒流进入食道,防止胃酸引起食道炎症和溃疡。
4. 管道蚕动:食道壁内的平滑肌层的蠕动运动称为“管道蚕动”。
这种蠕动运动可以帮助食物向下推动,并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便更好地进行消化。
5. 吞咽反射:当食物进入口腔时,会引发吞咽反射。
此时,食道的上部会关闭,避免食物进入呼吸道,而食道的下部会打开,使食物从口腔顺利进入食道。
总结起来,食道的功能主要包括运输食物、保护黏膜、防止食物回流、管道蚕动和参与吞咽反射。
它在消化系统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顺利将食物输送到胃部,并保护身体免受胃酸和胃液的侵害。
进食和吞咽解剖和生理以及神经控制

咽:又分鼻咽部,即咽的上部,多以骨骼为支架, 除软腭外其余均很少活动,以保证呼吸通路。吞咽 时软腭上提与咽后壁接触,始将鼻与咽隔开。 口咽部,介于软腭至会厌上缘之间。会厌正中壁与 两外侧壁间形成两浅窝称会厌谷,有时异物可残留 在谷内。 喉咽部,位于会厌与环状软骨下缘之间,向下与食 管相连。在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之间形成梨状隐窝, 异物亦易嵌顿在此。
(二)咽解剖的发育
婴儿的头和颈的解剖与成人不同,婴儿因牙
齿尚未长出,硬腭较平,喉和舌骨对口腔而 言在颈部较高,会厌与软腭的背后相接,所 以咽直接与鼻咽相通,而气道则被软组织隔 断。至成人,随着咽喉部的发育,颈子变长, 喉下沉至颈的较低位,软腭不与会厌接触, 咽在垂直位延长,这一改变也因为说话的发 育所致,但因为咽部成为食物和气道的一部 分,所以有可能出现误吸。
咽期 咽期的吞咽是一极快过程,大约需1秒,有两 个决定性生物现象:即一是食物通过,将食团推过 咽及食管的上括约肌(UES),二是保护气道,将 喉和气道与咽隔开以免食物通过时进入气道内。此 时软腭抬起与咽的侧壁和后壁相接,几乎在食团头 部进至咽部的同时关闭鼻咽部。软腭的抬起还可防 止食团误进鼻腔。舌根部回缩,推送食团至咽后壁, 咽的缩肌依次从顶向底部收缩,将食团挤向下,此 时咽部也变短以减少咽腔部的容积。
(一)常见症状
1,咽痛1)相关神经有舌咽、三叉、副、迷走神经的感觉支。 2)自发性和激发性咽痛,前者有肿瘤、颈动脉鞘炎、咽神 经症、声痛等,有自发性咽痛者大多有激发痛,反之,不然。 3)咽痛原因可因局部或全身感染引起,也可以外伤等,邻 近器官疾病如牙,鼻,喉,颈,食管等病变引起。全身病有 血液病、急性传染病、风湿性疾病等。 2,咽部异物感有炎症、新生物、异物、外伤、憩室等。 3,梗阻性吞咽困难有肿瘤、异物、颈椎骨质增生、食管狭 窄及其他病变。 4,饮水反流是吞咽困难的一种表现或伴随症状。 5,声音异常系共鸣腔失常引起。
位于收肌管内的结构

位于收肌管内的结构收肌管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位于食道与胃之间。
它是一个肌肉管道,起到将食物从食道推送至胃部的作用。
在收肌管内,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结构,包括括约肌、粘膜层和黏液。
1. 括约肌括约肌是收肌管内最重要的结构之一。
它位于食道与胃交界处,由平滑肌组成。
括约肌有两个部分:上括约肌和下括约肌。
•上括约肌:也称为食管上段括约肌(UES),位于食道与咽喉交界处。
它在平时保持紧闭状态,只有在吞咽时才会松弛开放,允许食物通过进入食道。
•下括约肌:也称为贲门或胃食管括约肌(LES),位于食道与胃交界处。
它在平时保持紧闭状态,防止胃酸倒流至食道。
当吞咽结束后,下括约肌会再次关闭。
2. 粘膜层收肌管内壁覆盖着一层粘膜,起到保护和分泌的作用。
这层粘膜主要由上皮细胞组成,分为多层鳞状上皮和单层柱状上皮。
•多层鳞状上皮:位于食管的下段,具有较强的抗酸能力。
它能够抵御胃酸的侵蚀,防止食管溃疡等病变的发生。
•单层柱状上皮:位于食管的上段,较为脆弱。
它不具备抗酸能力,容易受到胃酸的损害。
粘膜层还含有许多黏液腺体,这些腺体能够分泌黏液来润滑收肌管内壁。
黏液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食物与收肌管壁之间的摩擦,并且中和一部分胃酸。
3. 黏液黏液是收肌管内另一个重要的结构。
它是由黏液细胞分泌出来的黏稠物质,主要含有水、盐类和黏性物质。
黏液起到润滑和保护的作用,有助于食物顺利通过收肌管。
黏液的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如神经、激素和局部刺激等。
当食物经过收肌管时,黏液会被搅动并混合在其中,形成一种黏稠的润滑层,使食物更容易通过。
此外,黏液还具有一定的酸中和能力。
胃酸在胃中分泌过多或胃酸逆流至食道时,黏液可以减少酸对食道壁的损害,并缓解疼痛感。
总结位于收肌管内的结构主要包括括约肌、粘膜层和黏液。
括约肌起到控制食物进入胃部和防止胃酸逆流的作用。
粘膜层由上皮细胞组成,具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黏液是由黏液细胞分泌出来的黏稠物质,在收肌管内起到润滑和保护作用。
食管常识介绍

食管常识介绍1.依据食管的解剖形态与功能特点,食管哪些部位容易发生疾病?食管是长约25cm的肌性管道,食管径最宽处为2.2cm,上端在环状软骨与咽部相接,下端穿过膈肌约1.5cm与胃贲门相接。
它位于胸骨后面,中间隔有气管,心包、右心房等。
食管易于发病部位,是在三个狭窄及上、下食管括约肌部位。
食管分上、中、下三段,气管分叉部以上为上段,分叉部位水平至齿状线(贲门)之距离二等分,其上为中段,其下为下段食管。
食管有三个狭窄,每个狭窄长1.5~2.0cm。
这三个狭窄是:第一狭窄在食道起端,口径仅1.4cm,在第6颈椎体水平,距门齿15~20cm;第二狭窄在主动脉弓附近,气管分叉根部的左支主气管横过食管处宽1.5~1.7cm,在第4~5胸椎体水平,距门齿约24cm;第三狭窄在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宽1.6~1.9cm,在第10胸椎水平,距门齿约40cm。
在这些狭窄处需要注意:①先天组织薄弱、发育不良,或者周围组织炎症牵拉等,易于发生憩室;②异物易于滞留而致炎症或瘢痕形成;③食管癌好发部位,又是食管-气管瘘形成之部位(第一和第二狭窄);④在插入内镜时,通过狭窄处,应予留意。
食管有上、下两个括约肌,每个括约肌宽为3~5cm,静置压力高于胃或食管体部压力。
(1)上食管括约肌(UES):在咽与是挂连接处,由食管壁环形肌(横纹肌)特别增厚所构成,产生一个高压带(5~16kPa)。
静止时关闭,以防止空气经口腔进入食管及食管内容物反流到咽内;吞咽时开放,食团通过括约肌进入食管。
在上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出现不协调动作,见于:①神经肌肉病,如脑血管意外、脊髓炎、周围神经炎、肌萎缩等;②局部病变,如鼻咽管癌、咽炎、外周的压迫等;③神经症,如“癔症球”。
(2)下食管括约肌(LES):在食管与胃交界处,并无环形肌增厚的结构,由平滑肌所组成,在静止状态下也处于收缩状态但维持一个较低的压力(1.3~2kPa),但是具有重要的括约肌功能。
简述食管的临床意义

简述食管的临床意义
一、食管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食管是连接口腔和胃部的一段肌肉管道,呈S形曲线,全长约25cm。
其主要分为上中下三段,由外向内分别为黏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
外膜层。
食管的生理功能是将食物从口腔推送到胃部,并防止胃内容
物反流。
二、食管疾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1. 食管炎: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灼热感、咳嗽、吞咽困难等症状。
2. 食管裂孔疝: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反酸、胸骨后灼热感等。
3. 食管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出现吞咽困难、体重减轻等表现。
4. 食管异物:常见于小孩或老年人,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呛咳等。
三、食管镜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食管镜检查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包括食管炎、裂孔疝、食管癌等。
食管镜检查还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
学检查,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食管疾病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食管炎等轻度疾病,如抑酸药、抗生素等。
2.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食管裂孔疝、食管癌等需要手术干预的重度疾病。
3. 改变饮食习惯:如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度进食等。
五、预防措施
1. 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进食或空腹吃东西等不良饮食习惯。
2. 生活方式改变: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食管上括约肌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食管上括约肌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涂丽莉;徐胜春;刘业海;张铭
【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41)005
【摘要】目的了解食管上括约肌的形态特点及其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差异,为临床诊治该区域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通过对63例不同年龄组成人尸体标本食管上括约肌的解剖观察与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咽食管段内腔可以分为平滑型和紧缩型两种形态,且内腔宽度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咽食管段内腔形态和宽度变化可能与年龄有关.
【总页数】3页(P508-510)
【作者】涂丽莉;徐胜春;刘业海;张铭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合
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合肥,23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43;R571
【相关文献】
1.咽鼓管上隐窝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J], 詹俊杰;李明;钟震亚;姚亚芬
2.儿童臀大肌下部肌瓣转位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的应用解剖 [J], 陈姬;李福玉;刘利君;杨开清;彭明惺
3.食管上括约肌的矢状面断层解剖及其意义 [J], 涂丽莉;徐胜春;张铭;朱有余
4.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的解剖学基础及应用进展 [J], 李琦;王亚希;胡潇;刘光久
5.固态测压术在咽及食管上括约肌测压中的临床应用 [J], 许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括约肌锻炼方法 胃部

括约肌锻炼方法胃部简介括约肌是一种位于食道出口的肌肉,它控制着食物从食道进入到胃中的流动。
保持括约肌的健康对于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括约肌锻炼方法,以帮助保持胃部的健康。
饮食调整首先,我们要从日常饮食着手。
合理调整饮食习惯对于括约肌的健康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要点:1. 控制饭量大饱口福固然令人满足,但是暴饮暴食会给括约肌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尽量控制饭量,避免过度饱胀。
2. 慢慢咀嚼充分咀嚼食物可以使其更易于被括约肌处理。
慢慢咀嚼每一口食物,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
3. 避免油腻食物油腻食物可能增加胃酸的分泌,对括约肌造成负担。
尽量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脂类食物。
4. 适当改善饮食结构饮食结构合理是保持括约肌健康的另一个关键。
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和纤维素的摄入,减少糖分和加工食品的摄入。
拉伸运动拉伸运动对于括约肌的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适合胃部括约肌的拉伸运动:1. 躯干扭转站立或坐下,将手放在腹部,慢慢旋转上半身,向左转动至最大限度,然后回到起始位置,再向右转动至最大限度。
重复10-12次。
2. 仰卧腿部提拉仰卧于地面,弯曲双腿,并将双手放在膝盖上。
用腹部的力量慢慢向上抬起臀部,使双腿和背部形成直线,然后缓慢放下。
重复10-12次。
3. 俯卧腹肌提拉趴在地上,使腹部贴近地面。
将手放在肩膀旁边,用腹肌的力量将上半身抬起,使身体形成一条直线,然后缓慢放下。
重复10-12次。
深腹式呼吸深腹式呼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强括约肌的功能。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深腹式呼吸练习方法:1. 坐下或躺下找到一个安静的环境,坐下或躺下。
2. 放松身体闭上眼睛,放松全身。
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3. 深吸气用鼻子缓慢地深吸气,感觉腹部慢慢鼓起。
4. 缓慢呼气用口缓慢地呼气,感觉腹部慢慢下降。
5. 反复练习每天至少练习10分钟,逐渐增加练习时间。
注意事项在进行括约肌锻炼时,请注意以下事项:1. 不要过度用力。
2024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

2024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 )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或以上部位,进入口腔(包括咽部)或肺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
GERD在全球患病率较高(2.5% ~ 51.2% X我国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国内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态势。
因反流发生的初始部位以及典型症状是在上消化道,所以一直以来国内医学界认为GERD 主要是消化内科的疾病,由GERD导致的咽喉、口腔、鼻腔、鼻窦、中耳、气管、肺、心脑血管、皮肤、血液和免疫系统等部位的症状和体征长久以来在我国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近10年来人们对GERD的关注较多,对其认识也不断加深,更多的GERD 相关性疾病被发现和认知,相关概念和诊疗方案均有较大程度的更新,使得国内医学界对GERD的认知有了极大的提升。
GERD相关性疾病众多,隐匿性很强,影响面极广,伤害性极大,若其得不到科学合理的控制,轻者引起生活质量下降,重者导致严重并发症甚或威胁生命,所以科学诊治GERD十分必要。
本文就GERD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3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发病机制GERD的发病机制涉及消化道内、外,GERD发生源于食管内,部分患者又通过直接侵袭、神经或免疫机制导致食管外组织的损伤。
消化道内的发病机制包括抗反流屏障结构或功能异常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损伤,其他因素包括胃排空延迟、心理因素、肥胖症、妊娠和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等。
1.抗反流屏障结构异常反映在食管胃结合部(EGJ )抗反流屏障上,功能异常体现为食管清除能力和食管黏膜对反流物的抵抗力下降。
2.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损伤多数情况下酸反流是导致GERD出现症状和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食管远端异常酸暴露可直接或间接通过炎性介质刺激食管黏膜内的感觉神经纤维末梢引起症状。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非糜烂性GERD和食管外症状患者中,非酸反流、气体和固体反流也可引起或加重GERD ,这些研究的发现弥补了内镜或单纯PH 监测诊断GERD的不足,亦提示食管外症状发生的可能机制。
上食管括约肌异常与食管动力障碍疾病的相关性

上食管括约肌异常与食管动力障碍疾病的相关性马欣;彭丽华;王潇潇;艾洁;杨云生【摘要】目的探究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异常与食管动力障碍疾病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消化动力中心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M)的患者资料,共447例连续入组。
所有患者被分为UES静息压(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sting pressure,UESP)正常组(349例)和UESP异常组,其中异常组包括UESP高压组29例、UESP低压69例;又分为UES松弛残余压(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relaxation pressure,UESRP)正常组(355例)和UESRP异常(即松弛障碍)组(92例),对不同分组间临床资料和HRM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UESP低压患者平均年龄显著大于UES正常者[(55.62±11.71)岁vs(45.79±13.66)岁,P〈0.000 1],而UESP高压患者平均年龄显著小于UES正常者[(40.62±9.72)岁vs(45.79±13.66)岁,P=0.012]。
20例(69.0%)UESP高压患者以及65例(70.7%)UES松弛障碍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症状,显著高于UES正常组(P〈0.001)。
UES松弛障碍患者发生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的比例显著小于UESRP正常组(P=0.001,P=0.026)。
UESP高压患者和UES松弛障碍患者患有Ⅱ型贲门失弛缓症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
70例(76.1%)UES松弛障碍患者同时并发下食管括约肌综合松弛压异常。
结论 UESP与年龄呈负相关;UES异常与吞咽困难的发生相关;在贲门失弛缓症Ⅱ型患者中UES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食管动力障碍疾病;UES松弛障碍与LES松弛障碍常同时出现。
括约肌作用

括约肌作用胃肠道是人体消化物质的主要部位,它由一系列器官组成,包括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
而在胃肠道中,括约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括约肌是一种环形肌肉,将胃肠道分为多个不同的节段。
它分布在胃底、幽门、胃窦、小肠和大肠等部位。
括约肌通过收缩和松弛的动作,调节胃肠蠕动和物质通过的速度,保证食物在胃肠道中的正常运行。
首先,括约肌在胃底的作用是控制胃底和胃体之间的通透性。
在饮食进入胃底后,括约肌会收缩,将胃底与胃体分隔开,阻止胃酸的反流。
这个过程可以防止胃酸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并且保护食物不被胃酸消化掉。
其次,括约肌在幽门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幽门是胃和小肠之间的衔接部位,也是一个括约肌组织。
当胃中的食物被消化成一定程度后,括约肌松弛,将部分消化物进入小肠,这个过程被称为幽门松弛。
而当小肠已经处理完毕后,幽门就会收缩,阻止胆汁和消化酶的反流,保证消化物顺利通过小肠。
还有,括约肌在胃窦处也起着重大作用。
胃窦是胃与小肠间的第一个节段,括约肌的作用是将胃内容物阻止在此处。
这样一来,胃酸和胃蛋白酶可以充分作用于胃窦内的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使其变成食糜。
然后,括约肌便会放松,将食糜送入小肠,以继续消化和吸收。
最后,括约肌在大肠中也有重要作用。
大肠是胃肠道的最后一个节段,括约肌在此处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当大肠中积聚了一定量的粪便后,括约肌收缩,将粪便推向直肠,引起排便感觉,使人们能够及时去厕所排便。
这个过程被称为排便反射。
总结起来,括约肌是胃肠道中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的重要组织。
不同部位的括约肌通过收缩和松弛的动作,控制胃肠蠕动和物质的通过速度,保证食物的消化和排泄的正常进行。
括约肌的功能异常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的各种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幽门狭窄、胃溃疡和排便障碍等。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维护括约肌的健康和功能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数 据 测量 和 统 计 .
观 测 内容 : 甲状 软 骨 板 ①
化社会 进 程的加快 , 管 上括 约 肌 功能 障碍 性 疾 病 食 发病 率越 来越 高 , 得 临 床 工 作 者 迫 切需 要 了解 食 使 管上 括约 肌 的结 构 与功 能 。现通过 对食 管 上括 约肌
20 06—0 2 3— 0接 收
涂 丽莉 徐胜 春 刘业 海 张 , , ,
摘 要 目的 了解 食 管 上 括 约 肌 的 形 态 特 点 及 其 在 不 同 年 龄组 中 的 差 异 , 为临 床 诊 治该 区域 疾病 提 供 形 态 学 依 据 。 方
铭
大体 解剖 的观测 , 临 床诊 治该 区域 疾 病 提 供 形 态 为
1 1 标 本 制备 .
成 人 尸 体 标本 6 3例 ( 性 l 女 9例 ,
男性 4 4例 ) 由安 徽 医 科 大 学 解 剖 教 研 室 提 供 , , 按 年 龄分成 青 少年组 ( 6~2 1 4岁 ) 中青 年组 ( 5~ 9 、 2 5 岁 ) 老 年组 (0~ 5岁 ) 年龄 组 , 、 6 7 3个 分别 为 l 、 1 63 、 l 。每 例标 本 分 别 从 舌 骨 大 角 和胸 骨 颈 静 脉 切 6例 迹 水平 离 断 , 咽 和 食 管 后 壁 与 颈 深 筋 膜 分 离 , 将 取 出。沿 前正 中线 作切 口 , 层 解剖 分离 , 逐 暴露 咽 下缩 肌 的起 点 。用锐 器 沿着 咽和 食管 右侧 壁打 开咽 和食
A sr c O jc v T td h f c n e hns f u eo o u m n o s eriga dm m r bta t bet e os ytee et a dm c a i o gn l nK n igm ueSl nn n e oy i u f s m e a
维普资讯
・
5 8・ 0
安 20 c;1 5 c n e i t d iaiA h i 0 6O t4 ( ) a v sa s c s
食 管 上 括 约 肌 的应 用解 剖 及 临 床 意义
后 缘处 甲咽 肌 、 咽 肌 的 宽 度 ( 自 甲状 软 骨 或 环 环 起
状 软骨 最 上端 和 最 下 端 肌 纤维 之 间 的距 离 )② 后 ;
壁 正 中线 处 甲状 软 骨 上 缘 水平 甲 咽肌 、 环状 软 骨 弓 上缘水 平环 咽 肌 、 一 气 管 软 骨 环 下缘 水 平 近 端 食 第
管。
中 图分 类 号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0—19 (0 6 0 4 2 20 )5—00 0 5 8— 3
食 管上 括约 肌位 于咽 与食 管 的移行 处 。传 统 的 观点认 为 食 管 上 括 约 肌 是 指 近 端 食 管 增 厚 的 环 形 肌 , 目前 却认 为食 管上括 约 肌应该 由 甲咽 肌 、 咽 而 环 肌和 近端 食 管 环 形 肌 三 个 部 分 组 成 l 。随 着 老 龄 l J
T n i Re e hu a g M n, n Zh n a,Ya g Tin e g,e l n ap n ta
( et fN uo i oy A h i dcl nvrt , e i 2 0 3 ) D p erb l , n u i i sy Hf 3 0 2 o og Me a U e i e
基金 项 目: 徽 省 高 等学 校 青 年 教 师科 研 基 金 资 助项 目 ( 安 编号 :
2o jl9 )、 徽 省 科 技 厅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o6qO 9 安 编
管环形 肌 的厚 度 ( 括 肌 层 和 内膜 ) 菱 形 区 的高 包 和
度 ; 环 状软 骨上 缘 、 状软 骨 下缘 、 ③ 环 第一 气 管 环下 缘 水平 内腔 的宽度 。 数据 测 量使 用 游 标 卡 尺 ( 确 精 度 00 . 2 mm) 圆 规 、 视 显 微 镜 等 。 测 量 数 据 用 、 体 S S 1. P S 1 0软件 进行 统计 学 处理 , 对 不 同年龄 组 进 并 行 单 因素 方差 分析 , 两两 比较 。
Ef e t f Eug no n Ku m i o e S H - a e a d f cs o e lo n ng m us W m z n a t n m i c i iis a t r r m o a f o f c o y b l u o o c a t te fe e v v lo la t r u b
学依 据 。
1 材 料 与方 法
法
通过对 6 3例不 同年龄组成人尸体标本 食管 上括约肌 的
咽 食 管 段 内 腔 可
解 剖 观 察 与 测 量 , 行 统 计 学 分 析 。结 果 进
以分 为 平 滑 型 和 紧 缩 型 两 种 形 态 , 内 腔 宽 度 在 不 同 年 龄 组 且 之 间 比较 差 异 有 显 著性 。 结 论 咽 食 管 段 内 腔 形 态 和 宽 度 变化可能与年龄有关 。 主题词 食管/ 解剖 学 和 组 织 学 ; 肌/ 剖 学 和 组 织 学 咽 解 R3 24 ; 7 2 . 3 R 5 1
号 :52 06) 安 徽 医科 大 学 校 基 金 资助 项 目 ( 号 : 00 10 、 编
20 k 6 06j ) 0
作者单位: 安徽 医科大学 ’ 人体解剖学 教研室 、 一附属 医院耳鼻 第
咽 喉 头 颈外 科 , 肥 合 20 3 30 2
作者简介 : 涂丽莉 , ,0岁 , 教, 女 3 助 责任作 者, .alli m@ g al Em i:lu it m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