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 new

合集下载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菊与刀》,作者:露丝·本尼迪克特,美国女人类学家。

作者通过菊花和刀这两种日本皇室的象征来揭示日本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等。

作者在书中罗列了种种日本人的矛盾表现,既文雅又残暴,既谦逊又无礼,既爱美又崇尚暴力。

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强调了日本这种矛盾性格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日本人的“等级观念”、日本人的“情义观念”和“羞耻观”,以及日本社会是如何训练、培养和继承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会生活和国际斗争中加以运用的。

对于日本人的性格和思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概括。

首先,日本从古到今从未有过任何给人类思想史和文化史带来重大意义或变革的成就和影响。

所谓的日本文明和思想不过是在中华文明和西方文化得基础上进行的小修小补,是一种离开日本刀岛就无法存在的地方寄生文明,其存在和影响的意义甚至都没有美洲的印第安文明重要。

其次,从古至今日本人没有为人类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贡献出任何有价值的成果。

当前已知的日本的文化、思想甚至经济等无不包含着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内容。

日本人只是将这些东西拿来,糅合在一起,学到了皮毛,但永远无法学到精髓,因为日本人不具备这样的智慧和能力。

最后,日本人清楚的知道自己其实只是一只会照猫画虎的猴子,文明中的每一样东西都不是自己的,所以在东西文明的夹缝中终于找到一条生存之道,即自身存在的理由就是永远跟着最强的那个,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做到了。

日本的矛盾思维和行为从最根本上说是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导致的。

日本文化到目前所有的成就都是寄生繁殖在其他文明上的。

无论是脱亚入欧还是谋求亚洲霸主地位,妄想的成分都大于实际的审慎的思考。

这种战略谋略是肤浅的,可是日本人永远也走不出这个怪圈,其原因就是日本从来没有过真正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观念。

日本文化历史的积淀中有太多外来的东西,日本没有很好的消化,而且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加以分拣、舍取、提炼,从而导致思想上的缺失,进而影响了整个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日本文化——菊与刀

日本文化——菊与刀



失败会另日本人感到羞辱和污秽,由于害怕失败所 以尽力避免竞争。在偶然的失败或侮辱面前,报复 是高尚的“好事”。(例子:P115)在今日日本, 他们还是认为羞辱是非常严重的,但是主动的进攻 减少了,而更多的转向针对自身。要不就把报复的 欲望当作一种激励手段,促使自己去做不可能完成 的事情;要不就让它蚕食自己的心灵,导致抑郁、 厌倦感甚至自杀。 战后日本随机应变的现实主义态度是日本人对自己 名声的情义的光明面,他们接受了投降的结果,再 度为荣誉而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世界的 尊重。
在日本,“菊” 是日本皇室家徽, “刀”是武家文化 的象征,“菊与刀” 正好象征了日本人 的矛盾性格和日本 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精神分裂”的民族
生性黩武而又爱美 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 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 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 忠贞而又易于背叛 勇敢而又怯懦 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武士道的渊源
佛教 神道
孔孟
武士道的精神
义 勇——敢作敢当、坚忍不拔的精神 仁——恻隐之心 礼——殷勤而郑重的礼貌 诚——信实、诚实 名誉 忠义——武士道精神中,忠诚获得了至高无 上的重要性

一、墨守等级制却又不温良恭顺

日本与美国两种文化对比:对待等级制的态度截然 相反: a、美国人信赖的是自由和平等,“怀着正义的愤 慨,与等级制展开斗争”P31 b、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 整个观念中,日本人依赖于秩序和等级制。“数百 年来,不平等一直是他们有组织的生活得准则…认 可等级制的习惯思维对他们而言像呼吸一样自然。” (P33)明治维新后,日本虽然也引进了西方的生 活、西方的经济,但它依然是一个等级森严的贵族 制度社会,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等级

《菊与刀》点评

《菊与刀》点评

《菊与刀》点评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
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6年。

该书以日本皇室家纹“菊”和象征武
士身份的“刀”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

《菊与刀》在学术界和公众中都有很高的评价。

一方面,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对日本文化的独特见解,帮助我们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结构。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深入的文化分析,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矛盾和复杂性,这些矛盾和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类文化的普遍特征。

然而,对于这本书的评价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些人认为,作者的视角可能过于美国化,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见或误解。

此外,虽然书中的分析深入而详细,但有时候也显得过于繁琐和冗长,可能会让一些读者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总的来说,《菊与刀》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文化人类学著作,它
为我们提供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当然,我们在阅读时也需要注意作者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
思考和判断。

浅析菊与刀

浅析菊与刀

浅析《菊与刀》摘要:《菊与刀》是二战临近结束时本妮迪克特为美国政府写的一份有关日本的报告。

这是一本反映日本民族的经典的人类学文化著作,本尼迪克特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由此来研究它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文从人类学、民俗学视角来解读《菊与刀》的文化内涵和日本民族性格,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今日本民族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菊与刀矛盾性统一性走近《菊与刀》菊与刀,一如樱花与武士。

这个时节,正是樱花开得烂漫无比的时候,那静谧又纯洁的花瓣如精灵一样四处飘落。

我想起了书中的日本,日本的樱花。

日本的富士山下的樱花也是充满了粉色与纯白的迷蒙的幻想,芳菲落尽,还留得人世一片芳香?在“花数樱花,人惟武士”的日本也是那样的热爱樱花,而这与印象中好战的日本武士与军国主义者是多么的冲突呢?早有迷惑,日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从二战到最近的核泄露事件,日本人的态势、日本人的气场,不得不令我心生疑惑:日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菊与刀》正是为了给大家揭示这样的奥秘的书,“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则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作者以此命名深深的契合日本民族的矛盾性。

也恰好可以解除我心里对大和民族的一些疑惑。

尽管它是作为文化问题的战争军事报告,但其研究意见不仅为美国军事外交决策所采纳,甚至也被日本本土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尽管现在离此书出版已是60余年,时间过去了,但此书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日本人仍是难得的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之作。

在1944年6月,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所托潜心研究日本。

彼时,二战中的日本战局已定,但实际上前线仍有大大小小的战争仍在继续。

此时的美国急于制定战后的日本管制政策,德国同属于西方文化的子系统,战后的接管方便得多,更何况有英、法、苏正急于接管德国,而日本对于美国而言,完全是陌生的。

他们完全不明白:战争中的日本人“只要天皇一声命下,日本人就会挥舞竹枪,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同样,只要昭令一下,日本人也会老老实实承认战败的事实,接受占领”,甚至对进入国土内的美国大兵友好和睦地相处,完全没有报复与仇视之意。

菊与刀文化的冲突

菊与刀文化的冲突

菊与刀文化的冲突菊与刀文化的冲突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菊与刀分别代表了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它们在价值观、行为习惯以及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菊与刀文化的冲突,分析其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1. 菊文化的特点菊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内敛、自律、谦逊等价值观。

菊花象征着高洁、忠诚和崇高的美丽,被广泛应用于日本宗教、艺术和文学。

日本人崇尚精细、规范的做事方式,注重团体利益,强调秩序和纪律。

在菊文化中,个人感情表达较为保守,多以默默的行动来表达内心。

2. 刀文化的特点刀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强调个人主义、竞争和实用性。

在刀文化中,个人的意愿和自由至关重要。

西方社会注重个人表达和追求个人利益,在商业和政治领域中,竞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刀文化鼓励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受到尊重和重视。

3. 冲突原因菊与刀文化的冲突主要源于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差异。

菊文化注重群体利益和秩序,个人表达较为保守。

相比之下,刀文化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更加开放和直接。

这种差异导致了彼此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另外,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是导致菊与刀冲突的因素之一。

日本的封建传统和长期与外界相对封闭的历史使得菊文化在日本社会习以为常。

而西方文化的影响则是近代对日本的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结果。

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是必然的。

4. 冲突对社会的影响菊与刀文化的冲突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文化冲突导致了社会的紧张氛围和矛盾加剧。

菊与刀两种文化的迥异使得人们在共同生活和工作时产生摩擦和不适。

其次,冲突加剧了社会分裂和不稳定。

不同文化的代表团体或个体之间存在矛盾和对立,这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不和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菊与刀文化的冲突并非完全是对立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逐渐加深,人们开始更加包容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许多人也尝试将菊与刀两种文化进行有益的融合,以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成长。

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菊与刀文化之间的冲突,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矛盾。

《菊与刀》鉴赏

《菊与刀》鉴赏

《菊与刀》鉴赏【题记】“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是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20世纪50年代美国用它改造日本,80年代世界用它分析日本,21世纪,中国用它认识与重新发现日本。

这不是一本专门论述日本宗教、经济生活、政治或家庭的书,而是探究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

【关键字】日本文化恩情义务一、目的——了解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

于是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关于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的调查分析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作者是以一种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整个日本社会和民族的。

人类学家就是要使自己最大限度的适应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

人类学家必须发展研究日常琐事的技术,必须大力进行观察并注意细节论证前提的重大意义。

作者认为日本许多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甚至与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部落极为相似。

所以作者觉得凭借这些类似或者差异,获得理解日本生活方式的启示是了解文化相似性的价值所在。

任何原始部落或者任何最先进的文明民族中,人类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

不论其行为或者意见如何奇怪,一个人的感觉和思维方式总和事与他的经验有联系的。

最孤立细小的行为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

“各民族关于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说法是不能完全指靠的。

”任何民族在观察生活时所使用的镜片都不同于其他民族使用的。

人们也很难意识到自己是透过镜片观察的,但任何民族都把这视为当然。

当我们想知道度数时就训练以为眼科医生,他就是社会工作者。

菊与刀简介

菊与刀简介

《菊与刀》1.书目信息(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62.著者简介: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美国女人类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国文学,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弗兰茨·博厄斯,192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 of Culture,1934年)一书,1940年完成《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一书,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其中对日本的研究——《菊与刀》一书的贡献最大。

二战结束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3.推荐理由《菊与刀》于1946年出版,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二战后受命于美国政府完成的报告。

当时美国政府急于制定关于战后日本治理的政策,需要了解两大问题: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不是要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进攻日本?第二,如果日本投降,美国要不要保留日本政府机构及天皇?本尼迪克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调查了战时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同时也收集了大量有关日本的文艺学术作品,完成了报告,并推断: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以直接的方式统治日本;美国需要保存并运用日本原有的政府机构。

在战争结束后,她的预见和建议得到了证实和采纳。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报告整理出版后,在日本反响强烈。

《菊与刀》课件

《菊与刀》课件

总结
作者在比较美国人和日本人在政治制度、伦理道德、 社会阶层、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之后,进而对比两国 文化的异同,这些不同正是由于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 同的国民性。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本尼迪克特将在研究部族社 会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与人格理论,扩大 应用到分析日本这一大型文明社会。通过对等级制 度、“恩与报恩”、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修养 和育儿方式等的考察,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 的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 行为之中的思考方式,即日本文化的各种模式。得 出了日本文化不同于欧美的“罪感文化”的“耻感 文化”的结论。
四、日本人两面性人格的形成原因
日本人与美国人的人生曲线差异: 日本人与美国人的人生曲线差异: 美国人的人生曲线和日本人的人生曲线截然相反,日 本人是U字型的人生曲线,老年人和儿童有着无限的 自由,而中年人受到严格的约束。 在美国,这种曲线是倒过来的,幼儿教养非常严厉,随 着孩子日益成长而逐渐放松,当他足以自食其力地工 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人的掣肘。 在美国,壮年期是自由和主动的鼎盛时期。当他年老 迟钝,精力衰退,或要人照顾时,又一次受到约束。
恩的分类 (第五章)
皇恩: 受于天皇 的恩
亲恩: 受于双亲 的恩
主恩: 受于主子 的恩
师恩: 受于老师 的恩
一生中与各 色人等接触 时所受的恩
A、义务:无限的报恩,永远不可能全部偿 、义务:无限的报恩, 还。
忠:报答天皇的恩,对天皇、法律和日本国的义务。 日本人理想国中的统治者就是天皇,他是现世存在 的神,天皇满足了人们对神和完美的需要。因此任 何人都要对天皇绝对地忠诚,而且日本人时时刻刻 都在增强皇恩意识。 孝:报答父母的恩,对父母和祖先的义务,连带对 子孙的义务。父母即使犯了很大的错也不会有人批 评父母,而是由子女来承受后果。 职责:对自己工作的义务

菊与刀

菊与刀


1开国:1853年佩里黑船事件


1854年神奈川条约
相继与俄、英、荷缔结条约从此日本锁国大 门被打破 2 倒幕: 樱田门事变 尊王攘夷

王政复古 3中央:首都:定都东京
行政:中央集权 王政复古 三院制
立法:大日本帝国宪法
司法:设刑部省、司法省

地方:版籍奉还 废藩置县 身份制度:划定士族华族平民 经济:地税改革 殖产兴业 货币制度 其他 法律:刑法 民法 文化:文明开化 自由民权运动 报纸

3、优美文笔下呈现的仪式与传说,使她的民 族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纪录。而且深深影响 了对人类学认识不深的多数民众,使得早期 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类学研究逐渐被美国大众 认识与接受。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
一成书背景: 1、是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前夕,受美国军方委 托,为的是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旨在 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 2、《菊与刀》是鲁思· 本尼迪克特以文化遥距研究 法做出来的成果,没有实地调查,运用大量的二手 资料(把战时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作为研 究原形,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 学和电影)。用他者的眼光来考察日本文化心理, 重新建构出日本文化以及对日本战后重建的期许。


军队:征兵制 兵部省 设立陆、空军
外交:修改不平等条约
强迫亚洲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
宣扬征韩论 在琉球设藩



他们根本不将自己的任务视为一项意识形态的革命, 而是视之为一项事业。他们怀抱这样的信念时,其 目标就是将日本变成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他们并 不是圣像破坏者。他们对封建阶级既不切齿痛骂也 不摇尾乞怜。他们用俸禄引诱封建阶级,而且津贴 多得足以让这些人最终支持新政权。他们最终改善 了农民的处境;他们对此事的延宕更多的是缘于早 期明治政权拮据的财政条件,而不是他们拒绝理会 农民阶级对政权的呼吁。

《菊与刀》简介

《菊与刀》简介

《菊与刀》读书笔记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文中说到写作目的是了解日本,我就很好奇难道作者不是日本人?于是我就查找了一些资料: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菊与刀》是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

作者在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征。

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在我看来,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谦和、随性的一面,同时也说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样的品质。

刀则让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

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希望与毅力,同样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战的一面。

“菊与刀”这三个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必胜的信心,在于极端唯心主义,他们相信精神必将战胜物质。

即使是在日本打了胜仗的情况下,日本的政治家、高级统帅都会反复强调“这次战争并不是军备竞赛,而是日本人崇尚精神与美国人崇尚物质两种观念之间的较量”。

“物质力量必将失败”。

他们认为军舰、大炮等物质的东西不过是不朽的日本精神的外在象征,就像武士的佩刀是武士气概的象征一样。

同时,天皇是神道教的核心。

如果对天皇的神圣性进行挑战并将其摧毁,日本就会瓦解。

没有天皇的日本不能称为日本。

只要天皇下令,即使只有一根竹矛,日本人也会毫不迟疑地投入战斗。

同样,只要天皇下令投降,日本人马上就会停止战斗,甚至连最勇猛的关东军也不例外。

由此可见,中国人与日本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中国人怕死,而日本人不怕死。

在以抗战为题材的电视剧中,总有一些中国人苟且偷生,背叛祖国,当了日本人的狗汉奸;而日本人却誓死效忠于天皇,即使战败,也不会卖国求荣,而是以死谢罪。

这时的多么鲜明的对比啊!我感到很奇怪的是,日本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好意。

菊花与刀解读

菊花与刀解读

菊花与刀解读内容概述]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为了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制定对日本的政策方针而写作的,它是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和眼光来写的一篇学术性研究报告。

《菊与刀》作为它的标题,是很有意思的。

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武士道的象征。

它们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矛盾性。

作者使用“菊与刀”作为本书的标题,就是利用这两个我们看来具有强烈矛盾性的事物来反映日本人在事物认识上所具有的矛盾倾向。

但我们也应该知道,上述所言及的矛盾实际上是我们这些外人所看到的,并不是日本人自己所认为的。

人类学相信,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

这种种行为便构成一个大体的价值体系。

这个价值体系必然有其稳定性,因为人们既然接受了赖以生活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同时在其生活的另一部分按照相反的价值体系来思考和行动,否则势必陷入混乱与不便,人们必然力求在一切方面都能和谐一致。

这一来,经济行为、家庭活动、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目标、道德观念总是掺混而无法分开的,或者说它们可以彼此推导,或者说它们有着同样的渊源。

作为一个身处于社会的人,他所认识的世界首先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和谐性的,他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和谐的系统的整体。

而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正是在试图揭示日本人的整个世界的一个体系性的认识,同时利用这些结论制定美国针对日本的政策和方针。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一定要求一个戴眼镜的人能知道自己所戴眼镜的度数。

从而我也只能从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书写的,来将她在书中从西方人的角度看日本社会各个方面的观点加以阐述。

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从日本人的战争精神、日本人的社会地位阶层、日本人对天皇的忠与对先辈的孝、日本人对人情(情义)认知、日本人的自我修炼、日本人对儿童的训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将何去何从等七个方面来论述了日本人的关于世界的认识方式与日本人的价值体系。

一、日本人的战争精神:日本民族是一个强调主观精神的民族,以至于他们甚至于缺乏一种区别现实和理想的能力。

《菊与刀》读书笔记1000字

《菊与刀》读书笔记1000字

《菊与刀》读书笔记1000字
《菊与刀》读书笔记1000字
西方人的眼眸,东方人的瞳孔,遥遥相望的远观,比邻而居的近睹,美国人眼中的日本和中国人眼中的日本自然不尽相同。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二战时期的经典著作,是战时美国对日本军事外交政策极具价值的参考读本。

穿越浩渺的时空,拨开历史的烟云,让我们与作者比肩而立,透过人类学家睿智的望远镜,客观的审视日本。

恬淡静美的菊,锋锐尖利的刀,代表日本皇室的家徽,象征武士精神的图腾。

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孕育了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恰似一株并蒂莲,一刚一柔却又同根同源。

正如作者所言"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矛盾织就日本文化的经纬,矛盾架
构日本国民的人格。

精神观与名誉观对行动指导的矛盾。

一方面狂热信仰精神至上,绝不欣赏意志消沉;一方面对失败、诽谤或排斥的反应很敏感,极易陷入悲伤抑郁。

1。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关于“菊”与“刀”菊与刀代表了日本人的两面性,文明与野蛮。

日本皇室的家徽(注:又称家纹,权利的象征)是16花瓣的菊花,日本武士道的象征是刀。

菊与刀,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依为命,对于菊与刀意象的把握,即是对于日本民族心灵史的挖掘。

举起刀杀人或剖腹,放下刀赏菊或游冶——如此截然不同的意境,不过是日本人民族性格的两面。

菊花与刀,两种意象,内涵其实是完全相同的:菊花的凋谢,岂不就是刀的拔出?菊与刀,向死而生,为死而生。

写作背景二战之前,美国按照正常的思维制定了和日本的外交政策,然而珍珠港事件宣告这些政策彻底失败。

于是,1944年,美国政府为了决定战后对待日本的政策,授命一位人类学教授鲁思·本尼迪克特对日本的国民性格和思维方式进行研究 (质性研究)。

该教授翻阅了大量与日本相关的资料和文章,同时也采访了很多日本战俘最终写成了论文,即关于日本的民族性的报告,这部分成果后来出版成书,在美日两国引起很大的反响。

这本书出版半个世纪以来,在美国被当做研究日本的圣经,在日本畅销至今,被誉为“比日本人更懂日本”。

因此,这本书对我们了解日本有大的价值。

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唐朝是日本人最认可的老师,他们几乎照搬了中国经济、制度、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却遗漏了中国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其一就是儒家文化的“仁”。

日本的伦理体系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日本人把“忠”和“孝”当成最基本的义务,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在中国,“忠”和“孝”仍然有个前提——“仁”。

统治者不仁,臣子就可以不忠,“仁”才是超越一切的美德,是一切伦理的前提条件。

显然天皇不喜欢这个理论,因此“仁”在日本不仅没有成为美德,有些时候还成为了一个描述匪徒的品质。

其具体主要表现在日本的统治者与其说培养士兵,不如说是在打造一群对自己绝对服从、没有脑子和德行的杀人工具。

为什么二战中日本人宁愿自杀也不愿意投降?这也是我们经常在一些电视剧里面见到的情境,一旦日本士兵被俘虏,第一反应就是咬舌自尽。

【日本文化】对我影响深远的一本书——《菊与刀》

【日本文化】对我影响深远的一本书——《菊与刀》

对我影响深远的一本书——《菊与刀》岂萌本书是由社会学老师推荐给我们的,同时,在我的印象和了解里,日本这一特殊的民族,在我们国家、在我们国家的人民、在我们国家的青少年心里有着极其复杂的地位。

作为在历史上曾经对我国进行惨无人道侵害的罪魁祸首,我们很容易限于这样的民族仇视心里而不能客观地看待日本这个民族,以至于面对这个国家的优点、成功我们都不能进行一个理智的判断,对于它本身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也仅仅局限于类似于复仇的快感,而不会真正的深刻的去反思去考虑其中的原由。

而这本《菊与刀》,从全书一开始就用几组矛盾的对比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就犹如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一样,日本这个民族在刚强与柔婉间游离,形成它自身独特的一个亮点。

同时,自小时候起,我就对仇视日本民族的现象不能完全认同,不排除鉴于对日本动漫的喜爱而引发对日本的盲目崇拜,一直在对这个国家的正面、负面判断中不断摇摆不定的我,也通过了对这本书的阅读,摆正了对这个国家的态度,建立了一个新的认识。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的确领略了这个国家的文化以及意识形态有别于我们国家也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地方,其中不乏他们对战争中伤员决绝的态度,不会采取尽可能的救助而是决定让们选择自杀;还有在鼓励战争时比较注重于精神胜利法,认为精神高于物质,在自身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告诉自己的战士对方的实力并不是攻打我们这一次积攒下来的。

除了对战争的态度,另一个根植与日本民族深处的便是等级制度划分。

即使日本西化的进程很快,但却没有冲淡他们对等级的认同和对天皇的无限崇敬。

等级制是日本有文字历史以来生活的准则,以性别、辈分以及长嗣继承等为基础的等级制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在等级制中,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层,他们的身份都是由世袭固定的。

虽然阶层对于其中的个体限制很大,但所有人都安于他们所处阶层,原因在于各个阶层都有所保障。

日本人对把等级制的信任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伙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整个观念之上,因而他们要求个人对于所处的位置要“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菊与刀

菊与刀

《菊与刀》与眼科大夫自从钓鱼岛事件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一再被激发,全国各地都举行过游行示威,甚至发生以暴力损毁日本人制造的产品的行为。

我也在持续关注此事件的发展。

以中国普通民众对此事的感受来说,气愤自不待言。

除此以外可能也会不解:日本这个二战的战败国,已经失去战争权,近年来国家的经济持续不景气,政坛风雨飘摇,领导人更替频繁,如走马灯一般,怎么还能够这么强硬,没有悔改之心?难道真应了那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此种本性是否就是日本的民族性格呢?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我找到了研究日本文化的一本书《菊与刀》。

这是一本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趣的书。

它让我看待这个不解的问题,思路开阔了很多。

当然收获已经超出了对这个问题的了解。

现在让我和朋友们一起来分享这本书的思想魅力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

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

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

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受命研究任务,她于1944年写成研究报告。

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原有的行政机构。

因为日本和德国不同,不能套用对付德国的办法。

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和这位人类学家的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就有了《菊与刀》。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单从书名来看似乎作者会从这两个角度来阐述日本人性格,读完全书就体会到作者是以此来象征日本人的性格是其他民族看来难以理解的矛盾体。

比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

在其他民族看来在一个人身上不可能同时存在的行为在日本人身上却可以并行不悖,安之若素。

菊与刀运用的主要方法-解释说明

菊与刀运用的主要方法-解释说明

菊与刀运用的主要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1.1概述菊与刀是一本由美国人物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于1946年出版的著作,该书通过对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分析了两种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菊与刀成为了西方对于日本文化的重要参考之一,也深刻地影响了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菊与刀运用的主要方法。

首先,我们将说明文章的结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其次,我们将简要介绍菊与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最后,我们将探讨菊与刀的理论框架,并总结主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菊与刀的研究对象的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本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同时,探讨菊与刀的研究方法将揭示出该书的学术立场和方法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研究逻辑。

最后,对菊与刀的理论框架的讨论将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该书对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并总结出菊与刀研究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菊与刀研究方法的框架,并对其运用的评价进行综合梳理。

同时,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将揭示出该书的潜在发展方向和研究价值。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菊与刀的研究方法,并对其在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对整篇文章进行简要的介绍,说明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在写作中,可以使用以下内容作为文章结构的一种参考写法: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方面的内容。

正文部分则包括菊与刀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框架三个部分。

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主要方法,并对菊与刀的运用进行评价,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在引言部分,本文首先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菊与刀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接着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说明,明确了文章的框架和组织方式。

然后描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即探讨菊与刀的主要方法。

最后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菊与刀

菊与刀

《菊与刀》读后感作家介绍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

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

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

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

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享年61岁。

《菊与刀》的诞生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前夕,受美国军方委托,通过对日本历史文化和在美生活的日本人习俗的研究,提供对日政策的具体依据的著作。

考察方法:把战时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作为研究原形,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

1946年,本尼迪克特将呈给美国政府的调查报告整理成书出版,书名为《菊与刀》。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影响和评价虽然距离这本书最初写成已经有了将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本书,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选文献。

1944年夏开始研究,经历了一年多于1946年秋整理成书出版。

两年后长谷川松治将其译为《菊与刀》在日发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只1963年就重印36次。

经过半个多世纪,还在不断重印的书只有《菊与刀》。

可以说这本书到现在也对日本人素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印象。

本书内容与框架在日本,“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菊与刀

菊与刀

菊与刀对于日本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我想所有凡是稍微了解中国近历史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这种情感也许会随着时代改变而变化,随着那战争越来越离我们远去而有变化,但是中国与日本却永锭会有剪不乱理还乱的微妙关系。

《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

于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就美国当局对于日本是否有可能投降以及如果日本投降,在战后是否有必要保留天皇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调查而著此书,同时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菊与刀》是众所公认的经典著作,其价值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菊与刀》并不能算是单纯的文化人类学的著作,也可以称之为政治文学。

但是,就其创作的时代背景而言,其价值是巨大的,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我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读完了读完了美国人类学家鲁斯笔下的日本文化。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她以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比较了日本人与美国人对相同事情的不同看法以及两种文化的区别。

与此同时她又以人类学家的身份深刻的解释了日本民族的文化本质并用菊与刀两个物象来形容日本名族的特性。

她这样写到“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如是评说,这也许是对日本民族特性最好的诠释。

看完这本书以后,首先,令我叹服的是一位从未去过日本的人类学家竟然将日本民族的特性如此清晰与深刻的剖析出来。

本尼迪克特于1944年6月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日本,她自此研究了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风俗习惯,但她从未去过日本,也许这可能会带给她一生的遗憾,但是也从侧面烘托了《菊与刀》的成功。

但凡对日本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同时又给人一种隐士的感觉,代表了日本民族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表达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

菊与刀的学术贡献

菊与刀的学术贡献

菊与刀的学术贡献引言菊与刀是美国人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的一本著名的社会学著作。

本书通过对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文化的差异对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菊与刀在学术界的贡献,包括对跨文化研究的启示、对文化冲突的理解、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贡献等方面。

跨文化研究的启示内涵跨文化研究是一种以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菊与刀通过对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对比,揭示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菊与刀的对比分析•偏重于群体和关系:菊文化中,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群体和关系的制约,而刀文化中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高度规范化和直接的交际方式:菊文化中,人们通过明确的规范和礼仪来展示身份和尊重,而刀文化中更注重个体表达自我和直接沟通。

启示通过对菊与刀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跨文化研究中,我们需要考虑到文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充分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对文化冲突的理解内涵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由于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矛盾和冲突。

菊与刀提供了对文化冲突的深入理解,并为解决文化冲突提出了有效的方法。

文化冲突的原因菊与刀指出,文化冲突往往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的。

这些差异可以包括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权威与自由的平衡等方面。

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菊与刀提出了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包括:尊重和理解对方文化的差异、协商和妥协,以及建立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机制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和组织更好地应对文化冲突,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目标。

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贡献内涵菊与刀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提出了重要的启示,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化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菊与刀强调了文化对个体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者在探讨社会行为时,需要考虑到文化因素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个体内部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不像美国那样重视自由平等,日本社会强调的是等 级秩序,这是两国不同的生活准则。使用不同的敬语, 鞠躬和跪拜,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日本日常生活礼节。 即使家庭生活中,也必须遵守以性别、辈分及长嗣继 承为基础的等级制。在政治、宗教、军队、产业等各 个领域,日本都有十分周全的等级制度安排。各层各 级各司其职权,逾越则必遭惩罚。此所谓“各得其所, 各安其分。”这种渗透在普遍生活中的道德伦理观, 是真正的“日本制造”。日本向外输出战争,目的也 是为了建立国际等级新秩序,只不过他们设想位居等 级高端的应是日本人。
6. Repaying One-Ten-Thousandth 第六章 回报万分之一的恩情 7. The Repayment “Hardest to Bear” 第七章 情义“最难承受” 8. Clearing One’s Name 第八章 维护名誉 9. The Circle of Human Feelings 第九章 人情世故 10. The Dilemma of Virtue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4. Japanese abroad often complain about the poor service to be found in non-Japanese countries. While Westerners might prize individuality and the right of a serviceperson to be an assertive social equal with opinions, Japanese generally value carrying out one's work obligations (giri) to the best of this ability, including what might seem to those from less formal social environments like excessive, mawkish, or even hypocritical or contrived formality and servility.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Ruth Benedict
Ruth Benedict
鲁思· 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 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美国 女人类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 败局已定,美国需要根据日本的情况制定 具体的政策,于是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 受命于美国政府,收集各项资料,完成了 这份报告,并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推断。 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决策与她的推断意见 一致,她准确的预见是本书亮点之一。
Yakuza “高手”
高仓健
Giri may be seen in many different aspects of modern Japanese behavior: 1. Japanese children often report feeling a sense of filial piety rather than the cultural tilt found in the Western world of seeking to protect "children's rights". 2. Japanese gift-giving is marked by an unwritten but no less real perceived balance of "giri", whereupon unusually large gifts must be reciprocated. "Giri choco" is a specific term referring to the obligation of close colleagues or associates to provide Valentine's Day or White Day chocolates to each other even if they feel no romantic feelings.
作者透过恩、情义、名誉等关键词描绘了日本人 的德行规范,同时描绘了一个由洗澡、睡眠、 吃饭、恋情、酗酒等组成的人情世界,最后指 出日本人的道德困境。其结论是,日本文化是 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他 们以知耻为德行之本,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 善行。这种文化的极端表现,就是日本流行的 自杀现象和战争输出。日本人以适当的自杀行 为来洗刷污名从而赢得令名,这让我们再一次 想起武士切腹。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其深层 动因依然是名誉,日本人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 得“尊重”。
书评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象征。菊花呈现柔 美,莫不让人想起《枕草子》所展现的日本传统生活 之美,以及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温雅哀婉之美。刀则 诉诸暴力,最容易让人想起的莫过于举刀剖腹的日本 武士。菊与刀,一如樱花与武士。本尼迪克特选择这 两个内涵迥异的意象,意在象征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 或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正如作者所概括的:“日本人 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 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 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 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松尾芭蕉
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寂静似幽冥,蝉声尖厉不稍停,钻透石中鸣。
参考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Ruth Benedict著 凤凰出版社
《菊与刀大全集》 本尼迪克特等著 晏榕﹑姜波译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年
《剑桥日本史》
11. Self-Discipline 第十一章 自我修炼 12. The Child Learns 第十二章 儿童教育 13. The Japanese Since VJ-Day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Giri is a Japanese value roughly corresponding to "duty", "obligation", or even "burden of obligation" in English. It is defined as "to serve one's superiors with a self-sacrificing devotion" by Namiko Abe.
日本
日本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 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日本全国分为47个 一级行政区: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 道)、二府(大阪府、京都府)、四十三县。 目前,世界60%的动漫作品来自日本,动漫 产业占日本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日本 第三大产业。同时,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动漫产业创作输出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英国文学,1919年前往哥伦比亚 大学从事人类学研究,师从于二战前最伟大的人类学 家之一——弗兰茨· 博厄斯,192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她于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 (Pattern of Culture,1934年)一书,1940年完成《种 族:科学与政治》(Race: Science and Politics)一书, 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 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其中对日本 的研究——《菊与刀》一书的贡献最大。二战结束后, 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 1948年9月病逝。
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狂热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胜 于物质的力量。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 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 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 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日本的战术手册上也有 这样的传统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 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二战期间,他 们的空军“神风特攻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攻击美 国军舰。这表明军人对天皇陛下的效忠。天皇和日本 是分不开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是国民宗 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各章标题翻译
1. Assignment: Japan 第一章 任务——了解日本 2. The Japanese in the War 第二章 交战中的日本人 3. Taking One’s Proper Station 各安其位 4. The Meiji Reform 明治维新 5. Debtor to the Ages and the World 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
拓展
日本禅宗 Zen 日本棋道 Go (铃木大拙) (吴清源)
日本茶道 Tea Ceremony 日本俳句 Haiku (松尾芭蕉 )
拓展
铃木大拙:《禅的研究》、《禅的诸问题》、 《禅思想史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 《佛教与基督教》、《华严的研究》
吴清源:《新布局法》(与木谷实合作)、 《吴清源全集》、《吴清源自选百局》、 《名局细解》、《吴清源打棋全集》全4卷、 《以文会友》、《中的精神》等。
3. Japanese corporations fire or lay off their employees at one of the lowest rates of any industrialized nation, and employees reciprocate this loyalty through their personal habits. Whereas in the West, engineers from different companies might be friends, this is far more rare in Japan. Employees' sense of obligation may be so strong that they consume only the beer and other products produced by their conglomerate's affiliates. Part time workers, however, are not so particul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