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圣人之道

合集下载

《为学》原文和翻译

《为学》原文和翻译

《为学》原文和翻译《为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仁,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存好心帮助人。人性从物质需求层面上来看,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有利己之心。如何克服“私”字?仁,就是在人的思想中加入的一种特殊材质。这种材质,能把人从常人提升为君子。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君子之德,就是仁德。孔子生活的时代,旧的社会秩序已经崩溃,如何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孔子想到了复礼。但是,礼是规范和指导人的行为的,从一定角度来看,是对人性的束缚。如何让人解除被束缚感而自愿接受礼呢?这首先就从改造人的思想做起。仁,就被提了出来,进而成为了一种道德理念——仁德。最终,也成为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当仁成为了人们内心中的行为规范,这样的人也就成为了现实意义上的道德楷模,成为了君子。君子施仁,基本上属于个人范畴,只有当他把仁推行至天下时,仁才成为了一种政治理念,即仁政。仁政,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是他道德观当中所持的对人性塑造达到一定道德高度后的必然结果。
其二,政治方面。
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写道:“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其意思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这里,孔子用的是反意,指出智不应用在满足个人的私利上。这样的智,不值得推崇。当然,这是今人的理解。孔子的本意恐怕是在推崇宁武子的这种大智若愚。
现在梳理一下孔子对仁的阐释就会发现,仁,围绕着礼转,还是重在个人修身方面。人面对物质世界,会有许多需求和欲望,要想满足自己,势必会引起利益纠纷。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克制自己——从需求角度上看,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以平息纷争,从而为自己换来好的名声。这样做如果不是出自本性的话,还是功利化的一种体现。
(1)至正。
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意思是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作为从政者,处处起带头表率的作用,即严于律己,处处要以身作则。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秦评孔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

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

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

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

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

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

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

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

这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评孔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

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显学”,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许多儒生,祖述孔子,传播儒学,秦尚法术,儒学并未居于统治地位;2.西汉前期,崇尚黄老,博士诸儒具官待问,未见尊显;3.汉武帝以后,定儒术于一尊,此后进入儒学统治时期。

汉代儒学的特点是:1.融摄百家,综合吸取诸了各家之长来充实儒学,使儒学更加丰富;2.由于定儒术于一尊,孔子的地位愈来愈高;3.神化孔子和经书,使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经学变为神学。

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圣人?

孔⼦为什么被称为圣⼈?(摘录⼏位⽹友的讨论供⼤家参考)继承东⽅传统⽂化并发扬光⼤,⽽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对⼈类⽂化的贡献,得到世界的公认!联合国教科⽂组织把孔列为世界⽂化名⼈之⾸!凭什么?就凭《论语》中展现出来的孔⼦的思想和智慧!这个智慧不是某⼀家的智慧,也不是某个种族的智慧,⽽是全⼈类最⾼的智慧!常有⼈说,我们学《论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那《论语》⾥有没有糟粕呢?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所有⼈:《论语》甚⾄连⼀个字的糟粕都没有!有⼈说,孔⼦毕竟是两千年前的⼈,孔⼦思想肯定跟不上这个时代。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家:没有这回事!《论语》⾥甚⾄很明确地记载了: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的智慧从古⾄今,犹如太阳⼀般,照耀着我们。

那你觉得太阳过时了么?在《论语 ⼦张》中,⼦贡说:夫⼦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升也。

(⽼师是如此地难以企及,如同上天不能⽤梯⼦⼀级⼀级地爬上去⼀样啊!)⼦贡还说:他⼈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也,⽆得⽽逾焉。

⼈虽欲⾃绝,其何伤于⽇⽉乎!多见其不⾃量也!(别⼈的贤能就好⽐⼩⼭,还能超过;但⽼师却好⽐太阳和⽉亮⼀样,是没办法超过的。

有⼈纵然想⾃绝于太阳、⽉亮,可那对太阳、⽉亮⼜有什么损害呢?只是看出那种⼈太⾃不量⼒罢了!)说明了孔⼦之智慧、境界、品格和证量等,⾼不见顶,深不可测,⽆边⽆际!孔⼦是这么⼀个伟⼤的圣⼈,在⼏千年历史⾥,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也就那么⼏个,⽐如佛家的释迦摩尼,道家的⽼⼦,基督教的耶稣。

其实他们⼏个⼈所证悟到的智慧、境界等是⼀模⼀样的!都是那个终极的绝对真理!⼀般⽆⼆,毫⽆差别。

⽽圣⼈是什么⼈?就是开悟觉醒、明⼼见性、得到⼈⽣终极关怀的⼈!孔⼦其实在先秦时期他的学说,可以说是多余的,孔⼦学说⼀直不受列国待见,当时诸⼦百家⾥地位最低的【农家】、【墨家】都⽐【儒家】地位⾼。

(⼀) 战国时期【农学】、【墨家】欺负过【儒家】, 秦始皇喜爱【法家】因⽅⼠坑骗始皇⽽焚书坑儒。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圣人之道,中而已矣(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圣人之道,中而已矣(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圣人之道,中而已矣(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让.国,俱逃归周。

及至西伯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伐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既平殷,夷、齐耻之,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作歌曰:“登彼西山兮,爱采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节选自孔颖达《春秋正义》)材料二:圣人之道,中而已矣。

尧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一允执厥中也。

不及不谓之中,过亦不谓之中。

请即此而论之。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

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

父卒,叔齐逊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

其后,周武王伐商,去隐于首阳山,耻食周粟,遂饿而死。

孔子尝称之,曰“古之贤人”,孟子尝称之,曰“圣之清”。

谁得而议之哉?虽然,抑有说也。

先君之国,受之于祖宗者也。

父子传次以嫡以长,古之制也,易此必乱。

昔周太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

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以顺父志,以成王业。

孔子称之以至德,且曰民无得而称焉。

夷也苟知父志欲立齐,当效泰伯顺父之志,隐然退避于治命之日,不当行己之志,显然辞让于乱命之余也。

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幸有中子以托国焉,苟无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汤武之征伐,即尧舜之揖让,天下归周,天之命也。

洁身自远斯可已矣,何乃耻食其粟,独食其薇也,庸非周土之毛.乎?斯皆过乎中者也。

呜呼,廉顽立懦①,足可为百世师,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

此孟子之所以讥乎其隘而孔子至德之称在泰伯而不在夷齐也厥旨深矣。

(节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注】①廉顽立懦: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庄子四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四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四则原文及翻译庄子四则原文及翻译导语:庄周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为庄姓始祖。

庄周出生于宋国蒙。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庄子四则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庄子四则原文: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

”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

”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为夫子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

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

今徒不然。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

神全者,圣人之道也。

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

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

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

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

”反于鲁,以告孔子。

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

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庄子四则译文: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中,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

孔子,孟子,庄子谈论圣人之道的作文

孔子,孟子,庄子谈论圣人之道的作文

孔子,孟子,庄子谈论圣人之道的作文In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Confucius, Mencius, and Zhuangzi all held profound discussions on the path of the sage. Confucius, known as the Master of Propriety, emphasized the cultivation of one's moral character and social harmony. He advocated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loyalty, believing that these virtues were the foundation of a jus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Confucius taught that the path to sainthood lay in the diligent study of classic texts, constant self-reflection, and the unwavering pursuit of personal improvement.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强调人性的本善,并提出“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人皆具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善端是成就圣人的基石。

他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来扩充善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孟子还提倡仁政,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实行仁爱之治,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庄子则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探讨了圣人之道。

他主张超越世俗的纷扰,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庄子认为,真正的圣人能够超脱生死、名利等世俗束缚,达到“逍遥游”的生命状态。

他提倡“心斋”、“坐忘”等修炼方式,通过内心的净化与升华,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孔子过泰山侧文言文翻译

孔子过泰山侧文言文翻译

孔子过泰山侧文言文翻译孔子:皇天之下,圣人之道,非易见也,非易为也。

然人之为道,亦宜多有实践之事。

余,文万世圣人,故以此身而行于天地之间,穷人众生之情,孜孜不倦,要观宇宙之大,理解人心之深。

孟子:夫子,何使我等同行于是?孔子:尔等之为学者,宜知异乡之风土,宜广见多闻,亦宜躬行于道。

余去年游泰山,观其山势雄伟,犹如亘古不变之象征。

余乃决意登山,以领略山川之秀丽,以得道之真谛。

孟子:夫子何以解人之乏者之问乎?孔子:先知其人之常乏者,方足网罟之短。

以愚观之,人各有所乏,而吾欲慎之亦不易。

然人之乏者,罔足道其所在,无异以终身行于夜闇,而不见太阳光矣。

孟子:怎样才能解人之乏者?孔子:以学之志者,当持之以恒,善之以勤。

凡人之乏者,当助之以温暖,悉数之以爱心。

善行之者,岂须盈尺之纸,重千钧之金,然仁人之心,胜乎一切。

孟子:夫子,如何悉数之以爱心?孔子:能之者,集诸喜乐而行之。

待人厚而不多问,助人方圆而不设条件。

感人之心,引以为固,教人之性,以成为道德之殿堂。

孔子:山势险峻,人或能登之,或不能登之。

然人之登山,亦宜追本溯源,升华自己。

登山者,能登之者则登之,不能登之者亦可扶持之,共同分享山上之美景。

孟子:但登山乃众生之共同事,然岂能尽人之所愿也?孔子:人道中,有人能登山,有人不能登山,有人只能仰望山势,然而不论何种情况,人皆有从中获益之处。

以余之论,岂谓志之与力,亦非必究之事。

心怀理想者,不必一定有当时之力,只须坚定之心,自有逐梦者踏上征程。

孟子:夫子之语合乎情理,孜孜以乐道之人于是,生生不已也。

孔子:人之历程,如登山坡道,崎岖迂回。

不问成功与否,但求以勤奋之心,遇平坦而进,遇困难而亦进。

此乃为学者之所当行道也。

孟子:夫子学道之心犹如泰山,巍峨壮丽。

孔子:泰山者,宇宙之灵气所聚集之地,山势千变万化,各有千秋。

余登临其巅,感叹自身之渺小,生命之短暂。

然而,余冀望以此心境启迪学子,让其时刻坚守之心,不畏艰辛之苦。

孟子:是故夫子行善若登泰山,为善如画。

大哉圣人之道读后感

大哉圣人之道读后感

大哉圣人之道读后感
《大哉圣人之道》是一本小说,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自传。

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们共同生活、成长、游学的经历。

他对于道德品质和做人原则方面的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礼记》等著述里,其中不少篇章就是由这些言论整理而成的。

《大哉圣人之道》所叙述的内容主要有三点:一、生平;二、行事为政;三、用人选才。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孔子都是极具特色的。

古往今来的很多仁人志士都对孔子给予极高评价,孔子甚至被尊称为“圣人”。

那么,孔子到底为何如此受人敬仰呢?这还得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种流派争相竞起,有法家,有儒家……而孔子便出身于儒家学派。

孔子的弟子都能恪守师训,孔子自然更加注重思想上的统治。

但这并非表明他放纵学生,随心所欲地解释圣贤之书。

例如,孔子不让弟子们出去求仕,却希望弟子们专心修养自己的品性,锻炼自己的体魄。

虽然后世学者也曾赞扬过他的某些思想,但我认为这种对弟子约束太多的教育模式未必值得提倡。

现代社会强调培养独立意识,过分的依赖思想教育已逐渐落伍。

- 1 -。

范文正公序文言文翻译

范文正公序文言文翻译

范文正公序曰:昔者孔子,生于春秋之际,周室既微,诸侯力政,天下大乱。

孔子以圣人之才,辅以仁爱之心,振衰起废,拯救斯民于水火之中。

其后孟子继起,亦以圣人之道,倡导仁义,启迪后学,为万世师表。

吾辈生于斯世,承先人之绪,受圣人之教,亦当以仁爱之心,继承先圣之遗风,弘扬仁义之道,使天下归仁。

然世道浇漓,人心不古,风俗日下,道德日薄。

于是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欲求挽救之道。

余虽不才,亦愿效颦,为斯世之救。

盖仁者,人心之正,道德之本。

义者,事之宜,道之端。

仁义之道,乃天下之公序,万世之正道。

是以圣人教人,必先以仁,后以义。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曰:“仁者,爱人。

”此皆仁义之要也。

吾辈今日,当以仁义为本,修己以安人,达济天下。

夫修己,必先正心。

心正,则言行一致,光明磊落。

心不正,则言行不一,暗昧无光。

故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吾辈修身,必先正心。

其次,吾辈当广结善缘,乐善好施。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吾辈当效仿古圣先贤,乐善好施,使天下归仁。

吾辈当以仁义之心,对待他人,使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心,和睦相处。

再者,吾辈当以礼治国,倡导文明。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礼者,国之纲纪,民之规范。

吾辈当以礼治国,使天下归于和谐。

礼之用,在于敬天爱人,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亲仁善邻。

最后,吾辈当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吾辈当以德服人,使天下归仁。

德者,心之正,行之端。

吾辈当以德育人,使天下归仁。

总之,吾辈生于斯世,承先人之绪,受圣人之教,应以仁义为本,修己以安人,达济天下。

使天下归仁,风俗日正,道德日厚,国家昌盛,民族复兴。

范文正公序文言文翻译:范文正公在序文中说:昔日孔子,生于春秋之际,周室已经衰微,诸侯争霸,天下大乱。

孔子凭借圣人的才华,辅以仁爱之心,振兴衰败,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其后孟子继起,也以圣人之道,倡导仁义,启迪后学,成为万世师表。

高中论语十二章颜渊

高中论语十二章颜渊

高中论语十二章颜渊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中记录了颜渊与孔子的对话和言论。

1. 孔子问颜渊:“子游何以知礼?”颜渊回答道:“對曰:夫子
教我,又谓我舍京师。

故知礼。


这段对话中,颜渊表示他学习礼仪的来源是受到孔子的教诲,并且因为孔子要他离开京师去追随大道,所以他知道礼。

2. 孔子又问颜渊:“子游何以知圣人之道?”颜渊答道:“请问
孔子如何定义圣人?”孔子回答:“圣人是有德者。

”颜渊接着说:“夫子以言,始知圣人,以行,终知圣人。

吾从事乐,逐
仁也,由俭也。

起而行之,学孝乎!也。


这段对话中,颜渊询问了孔子对圣人的定义,孔子回答圣人是有道德的人。

颜渊通过行动来认识圣人,他认为自己从开始从事乐,追求仁爱,然后通过俭朴的生活方式来实践学习孝道。

3. 孔子还问颜渊:“子游何以知君子之道?”颜渊回答:“请问
孔子如何定义君子?”孔子说:“君子是有道德的人。

”颜渊接
着说:“夫子以言,始知君子,以行,终知君子。

吾从事乐,
逐仁也,由俭也。

起而行之,学孝乎!也。

吾闻之:君子学道十年,仁者九年,吾未达,夫子之言不学,其如迷也已。


在这段对话中,颜渊问孔子对君子的定义,孔子回答君子是有道德的人。

颜渊表示他通过学习和实践道德行为,特别是孝道,来实现君子之道。

他还提到自己听说君子学习道德需要十年,
而他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所以他认为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通过这些对话和言论,可以看出颜渊对孔子的学说持有高度敬仰之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学习的决心。

孔子文言文

孔子文言文

孔子文言文
圣人之道易明,惟小人之学难精。

君子知之,小人不知,此大者也。

圣人道德,亦是自己心地德行之总名也。

所以,能自行修持,使得己之心性如天道之自然,便是道德。

君子体仁而行义,小人背仁而用诈,此小者也。

道德为人生之根本,德不配位则无法明道,德配位而行不足,乃不足以明道,故古圣贤多有道德齐备而非但明于德之故。

若吾辈凡夫俗子,则应该追求能善事亲族,上以明孝,下以显忠,次以施民,而终以经世。

当然在平时养性方面也要注意节欲静心,保养元气。

若心性受损则必然影响事业,或不利于家庭和睦,甚至身体健康,长期这样的话,必将后患无穷。

圣人之学可谓至大矣,然天命之事固不可推,乃吾辈宜尽人事以听天命。

虽然人定胜天一说不太可信,但天命却实有改之必要。

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因而人们往往对于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在重视人定胜天之同时,也需要依赖“天命”的支持,以更好地对抗命运的不公。

学者须先立志,才能专心致志、刻苦钻研,以求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境界。

颜回、闵损、冉耕、公西华皆孔子弟子,贫且贱,然孔子常告诉颜回曰:“汝虽贫,非吾贫也,吾之不得与于斯二三子者,为孔氏之门衰也。

”夫如果只是为了一个物质享受,那么贫富贵贱又何足道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金钱、权力都只是身外之物,真正关系到个人内心幸福感受的,是做人的品格和思想境界。

唯仁者,可以保其宗庙,不失其祀。

仁义不兴,国家昏乱,安有其位乎?惟仁者,可以保四海,不畏其皇。

韩愈读荀子译文

韩愈读荀子译文

韩愈《读荀》原文及译文一、原文:读荀(唐代)韩愈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

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

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

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圣人之道,不传于世。

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

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

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

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

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

馀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二、译文:我开始读孟轲的著作《孟子》,这之后才知道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值得尊崇,圣人的学说容易施行,王道思想容易统一天下,霸道思想可以称霸诸侯。

我认为,孔子的弟子去世后,尊崇孔子的人只有孟轲而已。

晚年读到扬雄的著作,更加尊崇相信孟子。

因为扬雄的著作,孟子更加受到尊崇,那么像扬雄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圣人之徒吧?圣人的学说,没有传于后世。

周代末年,好事的人各自以其学说向当时的君主求售,纷纷扰扰,十分混乱,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相互混杂,然而此时还有一些名师大儒在世(可以传授圣人的学说)。

儒家经典在秦朝遭到大火焚毁,汉朝初年则又尊奉黄老之学,留存于世的纯粹儒家文献,只有孟轲的著作和扬雄的著作了。

等看到荀子的书,于是才知道还有一个叫荀卿的人。

考察其文辞似乎还不够纯粹。

概括其主旨则不同于孔子的地方很少。

大概应在孟子和扬雄之间吧?孔子删削《诗》和《书》,抄录改定《春秋》,合乎道义的保留下来,背离道义的就删掉它,所以,《诗》、《书》和《春秋》没有失当之处。

我想删除荀子著作中那些不合乎道义的内容,附于圣人书籍之后,这大概也是孔子删《诗》《书》、削《春秋》的意思吧?孟子的著作醇之又醇。

荀子和扬雄的著作,则是大旨纯粹而小处有瑕疵。

概括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概括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义

概括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治国方式?是依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抑或两者结合?早在2500余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一个极其合理的方案,回答了这个问题。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要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大意是,如果用政令来引导人民,用刑法来规范人民,那么他们虽然也能免于犯罪,但会丧失羞耻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乐来规范人民,那么他们不仅不会犯法,而且有羞耻心。

在这里,孔子将齐之以刑与道之以政相应,将齐之以礼与道之以德相应。

这样就有两种治国方案,一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其效果是民免而无耻;二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其效果是有耻且格。

从效果看,二者的高低上下之分显而易见。

这是否意味着孔子主张放弃第一种方案而独用第二种方案呢?答案是否定的。

否则他就不会担任鲁国司法长官大司寇了。

在这里,孔子是想告诉我们,相对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更加根本、更加重要,应该成为治国的主要方式。

所以,孔子治国理念的基本思路是德主刑辅。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四种治国方式可以分别简称为德治、礼治、政治(以政令、制度来治国)和刑治,它们是有深刻的人性基础的。

早在殷周之际,人们就注意到人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国语晋语》说: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

厚就是增长、发展、培养。

既然性值得厚、需要厚,那么说明它有积极的一面,或者说善的一面。

战国中期孟子的性善论,正是从这一传统发展而来的。

另外,《尚书召诰》曰:节性,惟日其迈。

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节就是节制,性既然应该节、需要节,说明它有消极的一面或者说恶的一面。

这正是战国末期荀子性恶论的滥觞。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貌似针锋相对,其实并不矛盾,他们只是看到人性中不同的侧面而已。

既然人性中有积极的、善的一面,也有消极的、恶的一面,那么健全的、合理的、理想的治国方案应该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人性中积极的、善的一面,同时在最大程度上节制消极的、恶的一面。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文言文翻译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文言文翻译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文言文翻译“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意思是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不发扬光大。

原文如下: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

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吾为此惧,闲①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②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译文:公都子问:“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喜欢论辩,我是迫不得已!国家产生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混乱。

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国中泛滥,毒蛇和蛟龙占据其中,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接连出现。

他们毁坏民宅把它作为玩乐的池塘,百姓无处安居繁衍。

毁弃良田把它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

神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神童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神童者,才智过人,颖悟异常也。

自古及今,神童辈出,各领风骚。

余闻有童子,年方弱冠,已通五经,能诗善赋,才情横溢,可谓神童矣。

【翻译】神童,是指才智超越常人,聪明异常的人。

从古至今,神童层出不穷,各领风骚。

我听说有一个童子,年纪才刚刚成年,就已经通晓五经,能作诗写赋,才华横溢,可称之为神童。

【注释】1. 神童:指天资聪颖,才智超群的儿童。

2. 才智过人:才能和智慧都超过一般人。

3. 颖悟:聪明,悟性高。

4. 领风骚:比喻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时期内,才华横溢,独占鳌头。

5. 闻:听说。

6. 童子:指年纪轻轻的男子。

7.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弱冠即指刚刚成年。

8.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

9. 诗:指诗歌,诗歌创作。

10. 赋:一种古代文体,以铺陈叙述为主,常用于抒发情感或描绘景物。

11. 才情横溢:才华横溢,形容才华出众。

【原文】童子名子安,生于江南一士家。

自幼聪慧,过目成诵,父母皆喜,以为神童。

子安读书之余,喜与邻家儿童游戏,然每至读书之时,则专心致志,不问窗外事。

【翻译】这名童子名叫子安,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士人家庭。

自幼聪慧,过目不忘,父母都为他高兴,认为他是神童。

子安在读书之余,喜欢和邻家儿童一起玩耍,但一到读书的时候,他就专心致志,不问世事。

【注释】1. 子安:童子的名字。

2.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3. 士家:指有文化、有教养的家庭。

4. 过目成诵:指看书一眼就能记住。

5. 专志:专心致志。

6. 窗外事:指家事之外的事情。

【原文】子安年十四,已能讲《论语》,论及孔圣人之道,滔滔不绝。

一日,邻家童子问:“子安,孔子之道,何以为难?”子安答曰:“孔子之道,难在行,不在言。

”【翻译】子安十四岁时,已经能够讲解《论语》,谈到孔子的学说,滔滔不绝。

有一天,邻家童子问他:“子安,孔子的学说,为什么那么难?”子安回答说:“孔子的学说,难在实践,而不在于言辞。

孔子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哪些要求

孔子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哪些要求

孔子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出了哪些要求?《论语》感悟(一八六)文/王营原文: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译文:9.16 孔子说:“在外做事奉公卿,回到家里事奉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为酒所困扰,做到这些对于我有什么困难吗?”感悟:本章所言,是孔子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所提出的一些要求。

圣人之道,不仅仅体现在玄妙高深之处,以至于“曲高和寡”,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些琐碎事务中。

孔子说这番话的时候,大概还没有辞去公职,做为一名国家公务员,他对自己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出则事公卿”,意思是在外面做官,要事奉好职位比自己高的公卿大人,做一个合格的下属。

“事公卿”不是整日围着领导转,对领导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而是要守好自己的本分。

孔子曾说:“在其位,谋其政”,因此,做为一名国家公务员,要做好自己职责范围的工作,事事尽到自己的责任,高质量地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事情。

其次是“入则事父兄”,即回到家里,要恭恭敬敬地事奉自己长辈和兄长。

在工作岗位上,自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回到家里,尤其是在长辈面前,就不要再摆什么“官架子”,要规规矩矩地做一个家庭成员,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尊重父母长辈,征求他们的建议。

“出则事公卿”,强调的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强调的是为长辈尽孝。

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因此这两个方面是对所有人的要求,也是孔子本人对自己提出的严格要求。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为一名国家公务员,上班的时候要规规矩矩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下班回到家里,要做好一个家庭成员,尽到自己做为儿子、兄弟,或者父亲、妻子的责任。

第三点是“丧事不敢不勉”,即对待朋友或同事家的丧事,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办好,这是强调对死者的“敬”。

生与死乃人生之大事,同处一个单位,遇到同事或朋友家有丧事,无论手头工作多么忙,都要前去吊唁,实在去不了,也要托人给同事带个口信,一则表示对逝者的尊重,二则表达对同事的慰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圣人之道
一一一九大刹手锏
你一定想成就自已,做最好的自已,静心沉思吧,走进孔圣人内心世界吧,去聆听孔老的谆谆教导吧!
(一)群处守嘴,不惹祸;乱处守心,不出错;闲话少说,事情多做;抬起头做人,俯下身做事;有些人不必等,有些事不必争,是你的走不了,不是你的等不来;做好自己的事,干好自己的活;修好自己的心,立好自己的德。

让思想丰富,让心灵纯静;让生活充实,让人生优雅;让别人幸福,让自己快乐!
(二)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与希望。

自然界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给予是一种快乐,因为给予并不是完全失去,而是一种高尚的收获;给予是一种幸福,因为给予能给你的心灵美好。

(三)人生有四苦:一是看不透。

看人际中的纠结、争斗后的隐伤,看不透喧嚣中的平淡、繁华后的宁静。

二是舍不得。

舍不得曾经的精彩、不逮的岁月,舍不得居高时的虚荣、得意处的掌声。

三是输不起。

输不起一段情感之失,输不起一截人生之败。

四是放不下。

放不下已经走远的人与事,放不下早已尘封的是与非。

(四)清醒坦诚、聪明智慧。

能看到别人的错误,是清;能看到自己的错误,是醒;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坦;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是诚。

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是聪;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是明;能够学习别人的优点,是智;能够利用别人优点,是慧!清醒坦诚是做人之必须,聪明智慧是做事之必须。

(五)越是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是肤浅的人越浮躁不安;人最先成熟的不是身体,而是言谈举止间的气质和智慧,人最先衰老的不是容颜,而是不顾一切的勇气;敢于背上超出承受能力的包袱,经历一段后会发现自己比想象的优秀很多;成功的人不仅仅是才华横溢,而是坚强的意志及平和低调诚实让人信任的品行。

(六)人脉关系十大定律:一是不要总显示比别人聪明;二是想钓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三是让对方做主角,自己甘愿做配角;四是目中无人,让你一败涂地;五是常与人争辩,你永远难赢;六是锋芒太露,下场不好;七是刺猬原则,保持适当距离;八是树一个敌,等于立一堵墙;九是谦虚不虚伪,不苛求完美;十是敬人等于敬自己。

(七)名人赢在心智:
1、小胜靠力,中胜靠智,大胜靠德,全胜靠道,道乃德、智、力之和。

2、长跑比赛往往开始领跑者当不了冠军;错误往往是在急中产生的。

3、能战胜敌人的是英雄,能战胜自己的是圣人;英雄战胜敌人,圣人没有敌人。

4、能干事不是本事,不出事不是本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才是本事。

5、上等人不动声色干成事,中等人忙忙碌碌不成事,下等人大轰大嗡干出事。

6、一等人在位就明白,二等人退下才明白,三等人到死不明白。

7、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三等人有脾气没本事。

真威不怒,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8、让人心服口服,上也;心服口不服,次也;心不服口服,更次也;心不服口也不服,最次也。

9、要想自己存在就得让别人存在,树砍光了,斧头也就没有把了。

10、政治是暂时的,经济是长远的,文化是永恒的。

(八)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无非就是一份缘,一份情,一份心,一份真。

擦肩而过的叫路人;不离不弃的叫亲人;时牵时挂的叫友人;生死相随的叫近人;
默契能懂的叫爱人。

不管哪种关系,无需锦上添花,只需雪中送炭,足已。

风轻云淡时,一句问候,细水长流中,一个惦记;郁闷困惑时,一丝安慰;穷困潦倒时,一些给予;孤独无助时,一臂之力;落魄失意时,不离不弃。

推荐关注:微信查找“时政微刊”。

(九)知人不必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口德与己。

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肚量与己。

才能不必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内涵与己
锋芒不必露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深敛与己。

有功不必邀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谦让与己。

得理不必抢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宽和与己。

心小了,小事就大了;心大了,大事都小了;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

起的最早的,是教师和收破烂的;
吃不好的,是教师和要饭的;
睡得晚的,是教师与美容院的;
骑自行车的,是教师与找活干的;
整天挨批的,是教师与犯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