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蝉三绝赏析

合集下载

各有千秋 各臻奇妙——唐人咏蝉三绝

各有千秋 各臻奇妙——唐人咏蝉三绝

各有千秋各臻奇妙——唐人咏蝉三绝各有千秋各臻奇妙——唐人咏蝉三绝唐代虞世南有《蝉》、骆宾王有《在狱咏蝉》、李商隐也有《蝉》诗。

这三首咏物诗,吟咏的对象都是蝉。

但由于作者的身世、处境不同,三首诗所表现的感情、蕴含意境就迥然不同,思想艺术、个性特征也各有千秋,各臻奇妙,全无雷同之嫌,因而被人称之为唐人咏蝉三绝。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诗人以蝉自喻,亦是自勉自励。

蝉声之所以远扬,一般人都认为是藉秋风传送之故。

虞氏强调的则是蝉的生性高洁,是“居高声自远”的结果。

正如修养完美的人,并不需要过多借助外因,他的名声就会远播千里,受到人们的爱戴一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诗人赞颂的正是植根于人心灵深处的那种内在的品格和人格力量。

读完该诗,我们不难想象诗人自身清廉纯正的人品、雍容不疲的风度和高雅脱俗的气韵。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霜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这是骆宾王因上书议政,触犯武则天而被诬陷入狱,在狱中闻蝉声有感而作。

诗人将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的思乡之情融在一起,更增添了感情悲愤的分量。

“谁为表予心”,有谁来为我表明一个清白之心呢?卒章显其志,希望有知己的朋友出来讲几句公道的话,为自己洗清冤狱。

这绝望中的呐喊,愤懑中的期待,深沉而激烈,苍凉而悲壮,有极强的感染力。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读完全诗我们自然会发现,诗人在这里有一层言外之意。

蝉的怨恨还能得到我的同情和理解,我的处境又有谁来同情和理解呢?自己的悲哀要远胜于秋蝉。

纵观三首咏蝉诗,他们都在咏蝉,但都不单纯是咏蝉,而是借咏蝉来寄寓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

咏物仅仅是借端,抒情言志才是本意。

我们说,单纯的咏物,仅停留于物体外部的表面上,尽管这种描绘有时能达到逼真的程度,但因缺乏内心深处的感情内涵,所咏之物,往往有形无神,有我无情,是见物不见人。

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

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

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这是一首自明心志的诗。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旧遥远。

虞世南是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博学多才、耿直高洁,常与唐太宗讨论历代政治得失。

唐太宗因此赞扬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唐太宗还夸赞他: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就算是这样,虞世南也从不骄傲,从不以鲲鹏自居,而以小小的蝉来类比自己,可见其胸中格局。

冰心有一句小诗:墙角的花儿,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心地宽大,天地自然大,心胸不能放开阔,只能看见自己身边有限的天地,那自然小了!当我们自大时,看到的只有自己,当我们自谦时,会看到一片更宽敞的天地。

虞世南就是如此。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赏析:这是一首蒙难时的感慨诗作。

这首《在狱咏蝉》是唐诗中的名篇。

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

唐高宗仪凤年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爱管闲事,打抱不平、*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这可能是骆宾王下狱的真实原因。

在蒙难时,骆宾王以蝉比兴,以蝉比喻自己。

露重,蝉翅轻,无法高飞;风多风大,难保自身芳香。

没有人知道我像蝉一样高洁清廉的品行,谁会为我表白我清白的内心呢?人生,总有一个时刻是孤独的,孤独承受着人生的苦难与悲戚。

可人总是要有一点坚持的,只要认为这件事值得坚持,那么,受点磨难,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心中自坦荡清白,如此,足矣。

《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这是诗人怀才不遇,而作的“牢骚语”。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咏蝉三绝赏析

咏蝉三绝赏析

蝉虞世南垂緌(s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注解:“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诗意: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作者介绍:虞世南,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赏析: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

但也是托物言志。

首联,“垂緌饮清露”,“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与“清”相矛盾,但“垂緌饮清露”却把这“贵”与“清”统一了,为尾联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

“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与尾联“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尾联,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解: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咏蝉·垂緌饮清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虞世南。

其古诗全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前言】《咏蝉》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注释】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藉:凭借。

【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咏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唐代咏蝉诗

唐代咏蝉诗

唐代咏蝉诗一、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衍生注释:“垂緌”:在这儿指的是蝉的触角,就像古人帽子上下垂的帽带一样,这里是对蝉的一种形象化的描写。

“清露”就是清澈的露水,这说明蝉喝的是很纯净的露水。

“流响”就是指蝉不断鸣叫,声音传出去很远。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点明了蝉所在的环境。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看似写蝉,其实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对人格品质的一种追求。

从情感上看,充满了一种自信和清高。

表现手法上,这诗超级牛的地方就是用了托物言志。

诗人先说蝉垂着触须喝清露,住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声音传得很远,这都是在描写蝉的特点。

但潜台词是,自己就像这蝉一样,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外在的力量(就像蝉不需要凭借秋风来传播声音一样),靠自己的本事和内在品质就能声名远扬。

比如一个人在单位里不是靠溜须拍马,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和正直的品质立足,这就是虞世南想通过蝉表达的。

四、作者介绍:虞世南是唐朝初期的一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这哥们可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嘞。

他在隋朝的时候就为官了,后来到唐朝,更是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

他的诗风呢,很有韵味,而且充满了那种古人优雅清高的气质。

他经历的朝代更迭也让他对人生和品德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些都反映在他的诗作里。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学校要选学生会主席,有个同学小李学习成绩好,品德又棒,经常帮助别的同学。

有个喜欢走关系的小张讽刺他说:“你也不四处活动活动。

”小李笑笑说:“虞世南有句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只要做好自己就行。

”例子二:在一个古装剧拍摄现场,有个小配角一直默默练习演技,不搞什么炒作。

有人问他怎么不上赶着巴结导演。

他慢悠悠地说:“你们知道虞世南写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吗?我就像那蝉,靠自己的真本事。

”这给那些想靠歪门邪道出名的演员好好上了一课。

例子三:在一个书法比赛颁奖仪式上,获奖者小周家里没什么背景,完全是靠自己多年来的刻苦练习才取得的好成绩。

鸣蝉居高多远韵——咏蝉古诗词赏析(上)

鸣蝉居高多远韵——咏蝉古诗词赏析(上)

鸣蝉居高多远韵——咏蝉古诗词赏析(上)川雪蝉,雅名蜩,俗称“知了”,在夏、秋季鸣叫,声音响亮,吸树汁为食。

它本是一种昆虫,但由于它常居高枝,古人误以为是靠餐风饮露为生,又因它体态娇美,声音连续悠扬,于是人们发挥想象,赋予了它优良的品质。

晋代陆机在他的《寒蝉赋序》中认为蝉有六德:“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居巢,则其俭也;应候守时,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

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古代诗人,更是结合社会现象、自身经历和感受,寄托了诸多意象,使原本微不足道的蝉,具有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诗经·七月》中已有“五月鸣蜩”的句子,被称为千古悲秋之祖的宋玉在《九辩》中写道:“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

”蝉的寂寞无声,成为悲秋的典型意象之一。

蝉高居树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诗人常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并往往托物言志,寄予自己崇高的情怀。

隋朝旧臣虞世南,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深得器重,于是,他笔下的鸣蝉就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在这首题为《蝉》的诗中,诗人写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这首诗先写蝉的形貌和生活习性。

它颈垂着高贵冠缨那样的须,饮的是天上的清露。

这里,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和食性,实际上意含象征。

“垂緌”,暗示身份,显其“贵”;“饮清露”,暗示品质,昭其“清”。

屈原早在《离骚》中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表达高洁的情怀。

蝉“饮清露”,品格当然高洁。

接着写它的居处和声音。

“凤翱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它的鸣叫是从高大疏阔的梧桐树间传出来的,像神鸟凤凰一样非同凡响。

“流响”状蝉鸣不已,悦耳动听;“疏”则更见高拔清远;听到这鸣声,使人仿佛见到了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气韵。

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样例5)

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样例5)

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样例5)第一篇: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1咏蝉/在狱咏蝉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客思深一作: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那堪一作:不堪)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及注释译文囚禁我的牢房的西墙外,是受案听讼的公堂,那里有数株古槐树。

虽然能看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与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一样;但听讼公堂在此,像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

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秋蝉鸣唱,发出轻幽的声息,凄切悲凉超过先前所闻。

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唉呀,蝉声足以感动人,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

所以,它的清廉俭信,可说是禀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它蜕皮之后,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

等待时令而来,遵循自然规律;适应季节变化,洞察隐居和活动的时机。

有眼就瞪得大大的,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视;有翼能高飞却自甘澹泊,不因世俗浑浊而改变自己本质。

在高树上临风吟唱,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饮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洁身自好深怕为人所知。

我的处境困忧,遭难被囚,即使不哀伤,也时时自怨,像树叶未曾凋零已经衰败。

听到蝉鸣的声音,想到昭雪平反的奏章已经上报;但看到螳螂欲捕鸣蝉的影子,我又担心自身危险尚未解除。

唐代“咏蝉三绝”赏析

唐代“咏蝉三绝”赏析

唐代“咏蝉三绝”赏析作者:刘秀芬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2019年第11期唐诗中有所谓“咏蝉三绝”,分别为虞世南、骆宾王和李商隐的咏蝉诗作。

这三首诗作题材相同、手法相似,抒发的情感却截然不同。

《蝉》是虞世南的名作之一。

诗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据说,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邀请弘文馆学士共赏海池景色。

太宗询问大家是否有新作,虞世南便诵读了该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

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少年时代,他与兄世基一同受学于南朝梁陈间著名学者顾野王。

其文曾受到南朝陈著名文学家徐陵称道;曾向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其书法笔势外柔内刚,圆融遒丽,后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唐初四大书家’。

初唐时曾任弘文馆学士、秘书监等,封永兴县子。

性情刚正耿介,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信任,太宗曾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绝”。

虞世南的《蝉》是一首托物寓意的五言诗。

首句写蝉的生活习性。

垂绥,古代官员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两根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这里用“饮清露’象征蝉的品性高洁。

次句写蝉声。

蝉嘹亮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叶之间传出。

这两句实际上是以蝉的栖高饮露、声音远传,暗喻诗人自己的清华俊朗、高标逸韵。

第三、四句发表议论,是全诗点睛之笔。

蝉是因为身居高枝,站的位置高,所以声音自然传播得远,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藉,凭借、依靠的意思。

诗中的蝉是一种尊贵清高的形象,很明显诗人是夫子自道,借蝉自喻:我之所以声名远播,是因为自己立身高洁,而不是凭借谄媚奉承或各种不正当手段获取的。

这里诗人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品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格的肯定和欣赏,流露出一种雍容、闲雅、自信的风度和气韵。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称赞这首诗道:“命意自高。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虞世南博学多才,刚直敢谏,当太宗让群臣诵新作时,他不是以雄鹰大鹏自况,而是以一只小小的蝉来自喻,也可见其谨慎持重的性情。

咏蝉三绝

咏蝉三绝

咏蝉三绝一、说明: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二、三绝赏析1.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uí作者简介: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越州(浙江省)余姚人。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诗词欣赏: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朝时期的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我国历代咏蝉哲理诗歌赏析 组图

我国历代咏蝉哲理诗歌赏析 组图

我国历代咏蝉哲理诗歌赏析组图唐代“咏蝉三绝”古诗赏析在狱咏蝉(并序)唐骆宾王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⑴;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尽,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译文: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

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有一位叫徐敬业的起兵反对她,用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散布天下,揭露她的昏庸和暴行。

不久,骆宾王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

全篇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蝉三绝》指的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作品参考:虞世南《咏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作品原文:咏蝉三绝咏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的《咏蝉》解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饮清露”。

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

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

咏蝉 (骆宾王)原文及赏析

咏蝉 (骆宾王)原文及赏析

咏蝉 (骆宾王)原文及赏析
咏蝉 (骆宾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骆宾王的《咏蝉》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五言绝句,通过对蝉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壮丽景色的赞美和探索的渴望。

诗中运用了
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人的精神追求相融合,给人以启发和
思考。

整首诗的写景顺序清晰,首两句写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通过“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描绘了白天的消逝和大自然的宏伟。

白日依山尽,反映了太阳落山,山影将白天的光辉褪去。

黄河入海流,则将人们视野扩展到浩瀚的大海和奔腾的黄河,形成了一幅壮阔的画面。

这两句简洁而具体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大自
然的辽阔和壮丽。

接下来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将诗人自身的感受融入
其中,表达了对知识和境界不断追求的愿望。

欲穷千里目,意味着人
们对于远处景物的探索和渴望,而恰到好处地通过“更上一层楼”这句
话来寓意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的勇气与决心。

这两句诗借景抒情,既赞美了大自然的壮丽,又表达了对于个人奋斗进取的要求。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基调,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探索和渴望,同时也传递了人们对追求更高目标的信念和决心。

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出了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是对骆宾王《咏蝉》的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们的精神追求,给人以启示和思索。

这种融合自然景色和人的情感的描写方式,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永恒的艺术之作。

唐代咏蝉三绝的三首诗

唐代咏蝉三绝的三首诗

唐代咏蝉三绝的三首诗1.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蝉唐·虞世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小诗是唐代咏蝉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深得后人称道。

诗人虞世南是唐朝开国功臣,十八学士之一,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身居高位而德行淳朴。

因而他所作的咏蝉诗便是以“居高”来托物寓意。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描绘蝉的形态和叫声。

“缕”为官帽的垂带,以此形容蝉的触须,便是托物比兴,暗示诗人的官身。

而“饮清露”寓意高洁,这一句比兴将诗人的“洁”与“贵”统一起来。

声出“梧桐”之高,更见蝉之高标逸韵!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画龙点睛,强调出蝉声所以能传得远,并非是靠风传送,而是自身“居高”。

诗人以此自比,表达出立身高洁之人,无需外在的凭藉就自有一番雍容气度的真理。

2.骆宾王的《狱中咏蝉》:狱中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虞世南身居高位,故而咏蝉之高,而骆宾王作此诗时身陷囹圄,因而咏蝉之洁,以蝉的高洁来自比。

“南冠”即囚徒之意,骆宾王因触怒武后,被人构陷入狱。

“玄鬓”、“白头”便是他此刻凄凉处境的写照,含蓄地表达出此刻的悲愁。

一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转而说蝉的处境,露湿翅膀以致难飞,风多杂响蝉声被压制。

蝉亦如此,而诗人亦如此。

结尾一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是为蝉鸣不平,也是为自己的高洁辩白。

然如此高洁的品质,世间无人能申,唯有蝉为诗人高唱却是“风多响易沉”!蝉与人如浑然一体,寄情寓兴,不留痕迹,骆宾王此诗可谓绝妙。

3.李商隐的《蝉》: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若说虞世南的诗是清高人语、骆宾王的是患难之语,那么李商隐的咏蝉诗就有些牢骚语了。

此诗中的蝉“难饱”、“费声”,清贫无奈,就像李商隐的影子,沉沦下僚,生活清贫。

虞世南《蝉》赏析

虞世南《蝉》赏析

我国古诗词中有不少描写蝉的,今天我们就读三首著名的咏蝉诗,分别是骆宾王《在狱咏蝉》、虞世南《蝉》、李商隐《蝉》,这三首被誉为“唐诗咏蝉三绝”。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的人格。

第二首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西陆:指秋天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首联见景生情,托物起兴,颔联蝉人并举,叙中生议,颈联明写蝉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暗写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的处境。

字字写蝉,意不在蝉。

蝉人相融,抒情忘蝉,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尾联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第三首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来比喻自己品行高洁。

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

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

【导语】咏物诗是诗歌的⼀种类别,⾃然界中的万物,⼤⾄⼭川河岳,⼩⾄花鸟⾍鱼,都可以成为诗⼈描摹歌咏的对象。

以咏物来表达内⼼的情感与⼼境,是咏物诗的特点。

下⾯是分享的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赏析: 这是⼀⾸⾃明⼼志的诗。

萧疏梧桐之上,蝉⼉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居⾼枝之上,可以傲视群⾍,不⽤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虞世南是唐代凌烟阁⼆⼗四功⾂之⼀,博学多才、耿直⾼洁,常与唐太宗讨论历代政治得失。

唐太宗因此称赞他有“五绝”,即德⾏、忠直、博学、⽂辞、书翰。

唐太宗还夸赞他:群⾂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就算是这样,虞世南也从不骄傲,从不以鲲鹏⾃居,⽽以⼩⼩的蝉来类⽐⾃⼰,可见其胸中格局。

冰⼼有⼀句⼩诗:墙⾓的花⼉,当你孤芳⾃赏时,天地便⼩了。

⼼地宽⼤,天地⾃然⼤,⼼胸不能放开阔,只能看见⾃⼰⾝边有限的天地,那⾃然⼩了!当我们⾃⼤时,看到的只有⾃⼰,当我们⾃谦时,会看到⼀⽚更⼴阔的天地。

虞世南就是如此。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鬓影,来对⽩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信⾼洁,谁为表予⼼。

赏析: 这是⼀⾸蒙难时的感慨诗作。

这⾸《在狱咏蝉》是唐诗中的名篇。

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

唐⾼宗仪凤年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闻⼀多先⽣说,骆宾王“天⽣⼀副侠⾻,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报仇、⾰命,帮痴⼼⼥⼦打负⼼汉”。

这可能是骆宾王下狱的真实原因。

在蒙难时,骆宾王以蝉⽐兴,以蝉⽐喻⾃⼰。

露重,蝉翅轻,⽆法⾼飞;风多风⼤,难保⾃⾝芳⾹。

没有⼈知道我像蝉⼀样⾼洁清廉的品⾏,谁会为我表⽩我清⽩的内⼼呢? ⼈⽣,总有⼀个时刻是孤独的,孤独承受着⼈⽣的苦难与悲戚。

可⼈总是要有⼀点坚持的,只要认为这件事值得坚持,那么,受点磨难,⼜有什么关系呢? 我⼼中⾃坦荡清⽩,如此,⾜矣。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被称为“咏蝉三绝”之一,它妙在哪里?如何赏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被称为“咏蝉三绝”之一,它妙在哪里?如何赏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被称为“咏蝉三绝”之一,它妙
在哪里?如何赏析?
这两句诗出自唐初名臣虞世南的《蝉》,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咏物诗中大多写寄托,都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此诗的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要借助外力,自然能声名远播。

诗的表面看似每一句写的都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其实他的每一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就是冠缨,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所以说是“垂緌”,暗示显宦身分。

蝉用细嘴允吸清露,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树上,与那些在烂泥草地上的虫儿不是同类的,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利响亮,它是“居高声自远”,不是借助秋风一类的外力所致。

他所隐喻的深层意义就是说,做人做官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的力量,而不是凭见风使舵,利用权势而得到的。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虞世南是陈隋旧臣,他入唐后以文采和德行深受唐太宗的器重,虽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同时,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他借咏蝉抒发情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借,自会扬名史册。

诗是作者的心声流露,也是高尚人格的体现,致敬经典。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谈唐代三首“咏蝉诗”思想内容的不同

谈唐代三首“咏蝉诗”思想内容的不同

谈唐代三首“咏蝉诗”思想内容的不同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被世人所传诵。

作为唐代文坛上《咏蝉诗》的三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

同是咏物诗,又同为咏蝉,为什么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及艺术风格却如此不同呢?我认为同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人生的遭际等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想就三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做比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不同的政治命运,造就不同的“咏蝉”诗人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这三位诗人无疑都是才华横溢,就三人生活的时代和当时写作的处境而言,却又各有异同。

虞世南和骆宾王生活的时代是初唐,李商隐则是晚唐前期。

虞世南和骆宾王虽同在初唐,但仍有不同,虞世南生活的时代正是“宫体诗”盛行之时,虞世南在隋所作的诗,几乎都是内容空洞、辞语绮丽的颂词,但入唐以后,诗风大变,所作二十四首诗,咏物诗六首,皆峻洁雅健、严整工致,为五言近体诗的形成,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特别是他的咏物诗,其中就有《咏蝉》诗,扩大了诗歌抒情言志的广阔天地。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即“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虞世南要比骆宾王和李商隐幸运得多,他的仕途应是少了几分坎坷波折,多了几分从容不迫,因此,虞世南笔下的蝉高度自信,绝无骆宾王和李商隐的低沉、压抑之气,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可能更多带有一些自况的意味吧。

虽同在初唐,骆宾王的仕途就显得曲折多变,命运多舛。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在他的人生历程上,充满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宏伟抱负与坎坷经历的矛盾,因而在诗歌内容上常常流露出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

这一点从诗人的《在狱咏蝉》中更是表现的尤为突出。

《在狱咏蝉》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而被打入大狱,这首诗是诗人在监狱中挥笔而就的,虽是作于患难之中,处处浸透着一种低沉、压抑的情绪,然而却痛而不悲,失望而不消极。

诗词:“咏蝉三绝”之一

诗词:“咏蝉三绝”之一

诗词:“咏蝉三绝”之一这两句诗来自于虞世南的《咏蝉》,全诗为: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这首诗被认为渐开唐风虞世南跨越了南北朝、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三个时期。

年轻时师从宫体诗人徐陵,虞世南本人的诗多为应制、奉和、侍宴之作,不可避免的染有陈、隋旧习,但是也有《出塞》、《从军》、《饮马》等作品“声气稍雄”,因此被称为“唐音之始也”。

特别是虞世南最有名的诗《咏蝉》,清代沈德潜称此诗“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

二、托物寓意不同于宫体诗蝉一般用来象征廉洁、清高、悲哀的品格。

《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古体绝句,以栖高饮露的蝉比喻高洁傲世的人格之美,点睛之笔“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不仅仅是标榜自己品行的高洁,更有一种自信和对自己的肯定。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过“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太史公司马迁也曾经《史记·李将军列传论》引用了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曹丕、司马迁虽然远远早于虞世南,但是二人的这两句话恰是虞世南《咏蝉》所表达出来的品性。

三、咏蝉三绝共同点是咏蝉寄情区别是际遇不同后人评价的咏蝉三绝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的共同特点都是托咏蝉以寄情。

同是咏蝉,因个人环境、时代、际遇、地位的不同各不同,如清施补华《岘佣说诗》曾经评价过: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虞世南历经三代,一生显赫,后世诗人中少年得志的晏殊有其味道。

骆宾王身陷囹圄因此有“南冠客思侵”患难人之语,兵败之后,遁迹江湖,不知所终。

空有一身抱负,也只能长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蝉”三绝的诗意表达与人性抒怀

“咏蝉”三绝的诗意表达与人性抒怀

“咏蝉”三绝的诗意表达与人性抒怀摘要:本文以赏析唐代的三首“咏蝉”诗为例,分析了在诗文写作中诗意表达与人性抒怀之间的关联,由此阐述了诗人的性格、境遇、地位的不同,对呈现出不同诗意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咏蝉;诗意;人性语言是文学展示的持久媒介,语言符号是人类思维外化的具体体现,因为文学作品能够充分地反映作者的文化底蕴、反映作者的思想,因此文学作品的意境表达与人性抒怀密切相关,而诗歌的诗性语言也同样能够以缩略的方式反映诗人的境遇与心理诉求,例如唐诗“咏蝉”三绝虽然都是托咏蝉抒情怀之作,同样用比兴寄托的修辞手法,但是由于三个诗人性格、境遇、地位的不同,却使诗境呈现出完全迥异的面貌,呈现出富有不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蝉》,首句即以蝉的触须借喻官宦者的冠缨,以饮清露比喻为官者的高洁。

次句指立于高直挺拔的梧桐之上的蝉的叫声愈响,比喻为官者的声名愈能远播。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则是作者自喻自己为人品格高洁、为官正直清廉、不倚仗权势地位抬高自己的人格操守。

因而此诗被清代施补华称为“清华人语”;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读起来则悲苦得多,“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隋书·天文志》有云:“日循黄道东行......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诗中说“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当然就是在说秋蝉悲鸣,而“南冠”典出《左传》,典故中楚国人琴师钟仪被郑国当做礼物送给晋国,晋侯看到这个囚徒问曰“南冠而絷者谁?” 所以骆宾王用“南冠”写出了自己入狱的状况。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进一步写出了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打压的境遇。

身陷囹圄、无处申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即使有“白头吟”一语双关的对家国的“白首不相离”的赤子之心,又有谁肯听肯信呢?所以此诗被施补华称为“患难人语”;李商隐的《蝉》则写满幽怨,“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蝉三绝赏析《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现逐一玩味:虞世南的《蝉》解析诗人简介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人。

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

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

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集三十卷。

诗词赏析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

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

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

虞世南的蝉解析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人。

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

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

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集三十卷。

诗词赏析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

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

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

骆宾王的咏蝉解析骆宾王(约627—约684) 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与同时代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

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

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

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

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

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

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

骆在狱咏蝉,有云:“露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

次年,遇赦得释。

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

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

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

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

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

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

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

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

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

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

至灵隐,以周岁卒。

”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诗词赏析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首联在句法上运用对偶,写法上启用比兴,以蝉声来逗起客思。

诗一开始即点出时间:秋天,蝉在日渐萧瑟的秋日鸣叫着;地点在狱中,作为“南冠”(囚徒)的诗人,身心不得自由。

落魄加上孤寂,此时诗人更加深深怀念家园了。

颔联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以“不堪”和“来对”将物我联系在一起。

自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高唱,而今不但一事无成,还锒铛入狱。

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做《白头吟》以自伤。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当权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诚之爱。

颈联纯用比兴手法,两句无一不在说蝉,也无一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恶劣,“飞难进”比喻自己仕途郁郁不得志,“响易沉”比喻自己言论受到压抑,不自由。

蝉如此,自己也如此,咏物诗写到这种境界,真算是物我融混了。

此处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尾联再接再厉,仍用比兴。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自己品性高洁,不为世人了解,反被诬陷入狱,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唱的“世浑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此时有哪一个肯替自己雪冤呢?而今患难之中,惟有蝉能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长吟。

李商隐的蝉解析李商隐(八一二-八五八),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开成二年(八三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

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

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

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

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

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大家的评价又极为分歧的诗人。

他的诗,有的是直接对时事政治表示态度的;有的是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是抒写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伤身世之作,而人们最熟悉的则是他的爱情诗。

这些异常复杂的内容,又几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

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

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的想像的基础上,因而他笔下的意象,有时如七宝琉苏那样缤纷绮彩;有时像流云走月那样的活泼空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

著有《玉溪生诗》。

主要作品《蝉》《菊》《登乐游原》《风雨》《落花》《凉思》《北青萝. 锦瑟》《无题其一》《隋宫(一)》《无题其四》《无题其三》《筹笔驿》《无题其二》《春雨》《无题两首其二》《夜雨寄北》《寄令狐郎中》《隋宫(二)》《瑶池》《嫦娥》《贾生》诗词赏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咏蝉诗,诗人抓住蝉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情思,“为情而造文”。

诗中的蝉,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

首联闻蝉鸣而起兴。

“本以高难饱”蝉栖息于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

自己因为人清高,所以清贫。

“徒劳恨费声”,蝉由“难饱”而发出的鸣叫声,哀中有恨。

此种鸣叫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所以是徒劳的。

自己因清贫而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但这样的陈情也是白费的。

蝉本无情,无所谓“难饱”与“恨”,其实“难饱”和“恨”的正是诗人自己,只是诗人将这种感情寄寓在蝉身上来表达,更显中国诗歌的含蓄之美。

颔联将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了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叫声到五更时分已稀疏得快要断了,可是一树的叶子兀自绿着,并不为蝉鸣的“疏欲断”而悲伤难过,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此处涉及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一树的碧绿本无关涉,而诗人却怪树的无动于衷,其实责怪的是有力者不肯出手相助,使自己困顿尴尬的遭遇不能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