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蝉三绝
咏蝉三绝赏析
咏蝉三绝赏析《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现逐一玩味:虞世南的《蝉》解析诗人简介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人。
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
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
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集三十卷。
诗词赏析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
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我国历代咏蝉哲理诗歌赏析组图
我国历代咏蝉哲理诗歌赏析组图唐代“咏蝉三绝”古诗赏析在狱咏蝉(并序)唐骆宾王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⑴;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尽,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译文: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
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有一位叫徐敬业的起兵反对她,用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散布天下,揭露她的昏庸和暴行。
不久,骆宾王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
全篇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
一样的“蝉声” 异样的情怀——唐代三首咏蝉诗比较解读
以唐朝虞世南 的《 》 骆宾王 的《 蝉 、 在狱咏蝉 》 李 、
朝“ 咏蝉 三绝 ”
一
骆 诗 中 。 于 作 者 身 陷 囹 圈 。 对 秋 蝉 的 叫 由 面 高 唱 的秋 蝉 的 乌 玄 的两 鬓 . 想 自己 的大 好 青 春 想 星 白发 。 相对 照 。 禁 自伤 老大 。 者 在起 兴 的 两 不 作
虞 诗 中 着重 抓 住 了蝉 的形 状 (垂 矮 ” 、 性 同 时 。 妙 地 把 西 汉 司 马 相 如 辜 负 卓 文 君 , 文 “ )食 巧 卓 (饮 清 露 ” 、 音 远 传 (居 高 声 自远 ” 的 特 征 。 君哀伤作诗< “ )声 “ ) 白头 吟> 的故事隐 含其 中, 一箭双雕
一
“ ” . 一 步 把 蝉 声传 唱 的 意 态 形 象 化 , 出 字 进 仿
夏 季 和秋 季 。 常 在枝 头 呜 叫 。这 是 它 们 的 习 性 佛 使人 感 受 到 蝉 声 的 响 度 与力 度 。看 似写 声 。 常 读
使 然 , 而 被 不 同 经 历 、 同心 境 的人 听来 , 赋 者 却 分 明从 中 可 以 想 见 人 格 化 了 的蝉 那 种 超 拔 然 不 就 予 了“ ” 同 的 意 味 。在 众 多 的诗 词 歌 赋 中 . 蝉 不 犹 脱俗 的逸 韵 。
人则通过长途奔袭 。 立下不 朽之功 勋 。 使匈奴 闻 马 .为汉朝反击匈奴的准备赢 得了宝贵的时间 。
风丧 胆 。平 心 而论 。 广 是 一个 英 勇 善 战 的将 才 。 李广将军最终悲愤 地 自刎于大漠 。 李 这一悲壮 的行
而不 是 一 位能 视 时而 变 、 掌全 局 的帅才 。 统
成 大 包 围形 势 , 至 渡 大 漠 远 征 。而 此 时 年 近 六 乃
关于蝉的古诗三首
关于“蝉”的古诗三首第一首: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本诗是作者骆宾王在狱中所写,又名《在狱咏蝉》。
唐朝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时任侍御史,因屡次讽谏武则天,遭到诬陷,最后获“贪赃”罪名下狱。
骆宾王,唐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在“四杰”中,其诗作最多。
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时有才。
历任小官职,武则天当政时,入朝任侍御史。
屡次上书讽谏,遭诬下狱。
骆宾王在狱中写的这首咏蝉,托物言志。
以“比兴”手法表达了“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刚正品格。
以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环境,来比喻自己受到打压的境况。
这首《咏蝉》是托物言志诗的娇娇者。
第二首:虞世南的《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唐代诗人。
虞世南身出名门,身居高位,深得唐太宗赏识。
虞世南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是初唐时期书法界的代表人物。
这首《咏蝉》是托物言志诗。
借“蝉”以明志。
首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描写了“蝉”在高高的梧桐树上,餐风饮露;蝉鸣从稀疏的梧桐叶间流出。
第二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富有哲理,是全诗的“诗眼”。
意思是说: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而不需要凭借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的《咏蝉》,因为自己的身世地位与众不同,而流露出一种自信和自豪。
从诗中,人们也可以领略到一种“居高声自远”的气质。
第三首: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借蝉的“清高难饱”来比喻自己因清高而清贫。
即便像蝉那样费尽发声,也是徒劳。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即便声嘶力竭到了五更,那树也毫无同情之心。
比喻作者虽然极力鸣不平,但仍旧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李商隐在当地幕僚中是个小官,还经常被辗转调遣,生活极其不安定。
仕途的失望,不禁使诗人产生了归隐田园之心;想起家乡的田园,可能早已荒芜了吧。
咏蝉诗的三绝
咏蝉诗的三绝咏蝉诗三绝是:虞世南《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原文:1、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1、虞世南《蝉》《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2、骆宾王《在狱咏蝉》《在狱咏蝉》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3、李商隐《蝉》《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咏蝉三绝——诗词中怎样写蝉的?
咏蝉三绝——诗词中怎样写蝉的?蝉简介蝉,俗称知了。
生活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
一些分布于沙漠地区的种类,当体温过热时,会从背板排出多余的水分,进而达到冷却及散热的效果。
雄蝉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蝉不发声,但腹部有发音器。
蝉在诗词中的寓意蝉,古诗词曲中常见的意象。
因其叫声凄惨,可用来表现凄楚哀婉之情。
因其生活习性,可用来表现高洁自喻。
咏蝉三绝《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其他描写蝉的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唐·李商隐《霜月》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宋·杨万里《初秋行圃》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唐·李商隐《乐游原》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唐·李商隐《柳》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唐·李贺《南园十三首》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魏晋·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唐·刘禹锡《始闻秋风》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汉·佚名《明月皎夜光》粉娥恨骨不胜衣,映门楚碧蝉声老——唐·无名氏《秋》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宋·徐玑《秋行》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唐·李商隐《凉思》断柳枯蝉,凉意正满西州——宋·张炎《声声慢·秋高》柳阴轻漠漠,低鬓蝉钗落——五代·牛峤《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宋·柳永《戚氏·晚秋天》庭树新阴叶未成,玉阶人静一蝉声——唐·韩偓《夏日》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唐·毛文锡《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细雨城蝉噪,残阳峤客过——唐·周贺《秋思》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唐·姚合《闲居》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唐·雍陶《蝉》金蝉坠,鸾镜掩休妆——唐·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残蝉度曲,唱彻西园,也感红怨翠——宋·吴文英《莺啼序·荷和赵修全韵》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唐·杜牧《秋晚江上遣怀》槐陌蝉声柳市风,驿楼高倚夕阳东——唐·韦庄《关河道中》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唐·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居——唐·冯延巳《采桑子·小庭雨过春将尽》云收飞脚,日祛怒暑,新蝉高柳鸣时——宋·鄱阳护戎女《望海潮·云收飞脚》人世会少离多,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宋·范成大《念奴娇·水乡霜落》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宋·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唐·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
古诗咏蝉·垂緌饮清露翻译赏析《咏蝉·垂緌饮清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虞世南。
其古诗全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前言】《咏蝉》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注释】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藉:凭借。
【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赏析】《咏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古今咏蝉诗五首
古今咏蝉诗五首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咏蝉诗江总 (隋)
白露凉风吹。
朱明落照移。
鸣条噪林柳。
流响遍台池。
忖声如易得。
寻忽却难知。
王籍《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008.试比较咏蝉诗“三绝”
试比较咏蝉诗“三绝”湖南炎陵一中林端华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在唐代咏蝉诗中,最为著名的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
此三首都是托物寓意的名作,被后人称为“三绝”。
比较三首诗,由于诗人的身分地位﹑个人遭遇和气质的不同,使得同样运用了比兴手法的三首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构成了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其性沉静寡欲,笃意学问。
曾与兄世基仕隋,贞观初,太宗引为上客,因开文馆,馆中号为多士,咸推世南为文学之宗,在唐以五绝见称。
他在小诗《蝉》中着重写蝉的形状﹑食性﹑鸣声,但处处暗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怎么与“清”连在一起呢?这看似矛盾,实则妙笔。
“垂緌饮清露”,这一贵一清的统一,正是为第三第四“清”“高”“远”无须借“贵”这一内涵作反铺垫的。
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全篇的点晴之笔。
蝉声远传,一般人会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但诗人在此却强调的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里的“高”应指儒士修养之高,很显然作者要告诉世人的是:立身品格高洁之人,并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力,自能声名远扬。
这是人格之美,人格的力量。
纵观诗人的人生,此诗正是诗人的写照。
《贞观政要》一书曾道出了虞世南与唐太宗的君臣之情。
“(太宗)尝谓侍臣曰:‘朕因暇日,每与虞世南商榷古今。
朕有一言之善,世南未尝不悦;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
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
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太宗尝称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太宗手敕魏王秦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
古诗《蝉》虞世南
古诗《蝉》虞世南《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古诗《蝉》虞世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古诗《蝉》虞世南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及注释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VIP专享]咏蝉三绝
咏蝉三绝一、说明: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二、三绝赏析1.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uí作者简介: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越州(浙江省)余姚人。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诗词欣赏: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朝时期的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史上最有名的三首《咏蝉》诗
史上最有名的三首《咏蝉》诗咏物诗是诗歌的一种类别,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以咏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心境,是咏物诗的特点。
在唐诗中,有三首著名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就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
有人说,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这三首“咏蝉”诗各有千秋,一直为后世所称道,是咏物诗的杰作。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o这是一首自明心志的诗。
o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虞世南是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博学多才、耿直高洁,常与唐太宗讨论历代政治得失。
唐太宗因此称赞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唐太宗还夸赞他: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就算是这样,虞世南也从不骄傲,从不以鲲鹏自居,而以小小的蝉来类比自己,可见其胸中格局。
冰心有一句小诗:墙角的花儿,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心地宽大,天地自然大,心胸不能放开阔,只能看见自己身边有限的天地,那自然小了!当我们自大时,看到的只有自己,当我们自谦时,会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虞世南就是如此。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o这是一首蒙难时的感慨诗作。
o这首《在狱咏蝉》是唐诗中的名篇。
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
唐高宗仪凤年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这可能是骆宾王下狱的真实原因。
在蒙难时,骆宾王以蝉比兴,以蝉比喻自己。
中国诗人咏蝉的诗歌
中国诗人咏蝉的诗歌咏蝉——【明】韩上桂蝉声何太苦,切切傍浓阴。
石咽流泉响,风回素叶吟。
蜕馀知物化,露坠识真心。
寄语螳螂捕,毋为凄断琴。
咏蝉——【明】欧必元寒蝉依素影,嘹喨响长林。
落日归云净,疏钟野寺阴。
佳人将素鬓,词客助清吟。
浥露空阶下,弥坚贞素心。
咏蝉——【明】冯银身高吸霄瀣,羽薄趁仙风。
自奏清商曲,泠泠山水中。
咏蝉——【隋】李百药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咏蝉——【明】李梦阳孤清不自掩,浥露且风吟。
渐送炎蒸月,那知独苦心。
傍斋栖树稳,响叶度云深。
巳信一枝足,何须上国林。
咏蝉——【明】李梦阳秋来雨多凉气深,寂寞寒蝉愁暮阴。
幸值开晴方听汝,不缘清切转关心。
故逾丛棘沾沾入,却倚高槐细细吟。
曹赋仅能推感激,骆诗徒亦拟同音。
咏蝉——【宋】李复委蜕疏竹根,舒翼高梧枝。
攀缘择阴翳,意求物弗知。
清晓喜零露,晴昼弄凉飔。
长吟不能休,自喜方得时。
咏蝉——【宋】李复转丸能升高,藏丸必穴深。
么形感气变,默得幽憩心。
遇冬潜厚地,应暑登高林。
仙术尔何知,动静役阳阴。
咏蝉——【宋】李复地僻小园静,群木阴交浮。
蝉声忽入耳,物意飒惊秋。
嘒嘒促徂暑,西风动萧飕。
满林青青叶,渐有摇落愁。
咏蝉——【宋】胡宿柳条高处不须吟,正是螳螂负异心。
已断清肠悲玉露,更流哀响入瑶琴。
长洲苑下风声急,宣曲宫中暮色深。
莫道齐姬无伴侣,海边精卫亦冤禽。
咏蝉——【宋】陆蒙老绿荫深处汝行藏,风露从来是稻粱。
莫倚高枝纵繁响,也宜回首顾螳螂。
露饮不求饱,凌虚翼更轻。
本来生意淡,非欲表心清。
断续吟声远,飘扬逸兴生。
炎蒸知不避,可与共忘情。
咏蝉——【南北朝】刘删声流上林苑,影入侍臣冠。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
咏蝉——【唐】于武陵江头一声起,芳岁已难留。
听此高林上,遥知故国秋。
应催风落叶,似劝客回舟。
不是新蝉苦,年年自有愁。
咏蝉——【清】朱受新抱叶隐深林,乘时嘒嘒吟。
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
咏蝉——【清】玄烨饮露当凉夜,吟风向晚晴。
乍移深树影,又听别枝声。
唐代“咏蝉三绝”赏析
唐代“咏蝉三绝”赏析作者:刘秀芬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2019年第11期唐诗中有所谓“咏蝉三绝”,分别为虞世南、骆宾王和李商隐的咏蝉诗作。
这三首诗作题材相同、手法相似,抒发的情感却截然不同。
《蝉》是虞世南的名作之一。
诗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据说,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邀请弘文馆学士共赏海池景色。
太宗询问大家是否有新作,虞世南便诵读了该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
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少年时代,他与兄世基一同受学于南朝梁陈间著名学者顾野王。
其文曾受到南朝陈著名文学家徐陵称道;曾向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习书法,其书法笔势外柔内刚,圆融遒丽,后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唐初四大书家’。
初唐时曾任弘文馆学士、秘书监等,封永兴县子。
性情刚正耿介,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信任,太宗曾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绝”。
虞世南的《蝉》是一首托物寓意的五言诗。
首句写蝉的生活习性。
垂绥,古代官员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两根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这里用“饮清露’象征蝉的品性高洁。
次句写蝉声。
蝉嘹亮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叶之间传出。
这两句实际上是以蝉的栖高饮露、声音远传,暗喻诗人自己的清华俊朗、高标逸韵。
第三、四句发表议论,是全诗点睛之笔。
蝉是因为身居高枝,站的位置高,所以声音自然传播得远,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藉,凭借、依靠的意思。
诗中的蝉是一种尊贵清高的形象,很明显诗人是夫子自道,借蝉自喻:我之所以声名远播,是因为自己立身高洁,而不是凭借谄媚奉承或各种不正当手段获取的。
这里诗人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品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格的肯定和欣赏,流露出一种雍容、闲雅、自信的风度和气韵。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称赞这首诗道:“命意自高。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虞世南博学多才,刚直敢谏,当太宗让群臣诵新作时,他不是以雄鹰大鹏自况,而是以一只小小的蝉来自喻,也可见其谨慎持重的性情。
虞世南《蝉》译文《蝉》鉴赏及赏析
虞世南《蝉》译文《蝉》鉴赏及赏析《蝉》是由虞世南所创作的,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蝉》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蝉》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蝉》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被称为“咏蝉三绝”之一,它妙在哪里?如何赏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被称为“咏蝉三绝”之一,它妙
在哪里?如何赏析?
这两句诗出自唐初名臣虞世南的《蝉》,是一首咏物诗,全诗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咏物诗中大多写寄托,都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此诗的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要借助外力,自然能声名远播。
诗的表面看似每一句写的都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其实他的每一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就是冠缨,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所以说是“垂緌”,暗示显宦身分。
蝉用细嘴允吸清露,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树上,与那些在烂泥草地上的虫儿不是同类的,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利响亮,它是“居高声自远”,不是借助秋风一类的外力所致。
他所隐喻的深层意义就是说,做人做官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的力量,而不是凭见风使舵,利用权势而得到的。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虞世南是陈隋旧臣,他入唐后以文采和德行深受唐太宗的器重,虽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同时,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他借咏蝉抒发情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借,自会扬名史册。
诗是作者的心声流露,也是高尚人格的体现,致敬经典。
点此查看图片折叠原因。
五言古诗:《蝉》
《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蝉》作品评述(1)绥:古⼈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简析】:古⼈以蝉居⾼饮露象征⾼洁,作者以⽐兴和寄托的⼿法,表达⾃⼰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虞世南的⼀⾸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句句⼜暗⽰着诗⼈⾼洁清远的品⾏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 ruí⾳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着冠缨⾼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类⾃然不同,因此它的声⾳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声⾃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类外⼒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官做⼈应该⽴⾝⾼处,德⾏⾼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致远完全来⾃⼈格美的⼒量,绝⾮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四勋⾂之⼀,名声在于博学多能,⾼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忠直、博学、⽂辞、书翰),并赞叹:“群⾂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是以⼀只不甚起眼的蝉来⾃况,也可见其⽼成谨慎,以及有⾃知之明。
--杨 义这⾸托物寓意的⼩诗,是唐⼈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很为后世⼈称道。
⾸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认为蝉⽣性⾼洁,栖⾼饮露,故说“饮清露”。
【推荐下载】咏蝉三绝和咏物诗词赏析3-范文word版 (2页)
【推荐下载】咏蝉三绝和咏物诗词赏析3-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咏蝉三绝和咏物诗词赏析3
咏蝉三绝和咏物诗赏析3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咏蝉三绝有个很好的评论: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
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
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一为落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
都写得物我无间,情意胶合。
分析:
咏物诗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
咏蝉诗文内容及表达的含义
咏蝉诗文内容及表达的含义(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咏蝉诗文内容及表达的含义欲评其诗,先识其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蝉三绝一、说明: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二、三绝赏析1.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uí作者简介: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越州(浙江省)余姚人。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诗词欣赏: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朝时期的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2.在狱咏蝉-骆宾王序: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作者简介:骆宾王(约627—约684) 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与同时代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
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
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诗词欣赏: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
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有一位叫徐敬业的起兵反对她,用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散布天下,揭露她的昏庸和暴行。
不久,骆宾王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
全篇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
这首诗前有一段序,而一些唐诗选本往往只录诗,对序则弃而不录。
其实这段序文与诗是一有机整体,诗中比兴寓意,亦即自然之物与人格化身的契合,是以序文的铺叙直言为前提的。
欲解二者契合之妙,不可不读这首诗的序。
可以说这是一篇简短而精美的骈文,是一篇很有情致的抒情小说。
诗人在这段序文中叙说了自己作诗的缘起,叙说了蝉的形态、习性及美德,抒发了自己‚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之情。
诗人首先从禁所的古槐写起,运用晋代殷仲文仕途失意及西周时召公明察狱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愿。
然后,写闻蝉鸣生悲感,‚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以反问的语句把蝉与己、心与物联系在一起。
以拟人的笔法铺叙蝉的美德、从蝉的形态习性写起,写蝉适应季节的变化,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出现;写蝉翼甚薄,蝉目常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诗人谓之具有‚君子达人之高行‛。
因为蝉有这样的美德,所以诗人才引蝉自喻,以蝉为自己的人格化身。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骆宾王以蝉喻己,顾影自怜,正是感物联类,情以物迁。
从骆宾王作于同时期的《萤火赋序》中也可印证此论断:‚物有感而情动,迹或均而心异。
响必应之于同声,道固从之于同类。
‛诗人的体验说明了感物生情的道理,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与自然之物的某种同构对应。
诗人咏蝉之妙,不仅在于符合同构对应的原理,而且还在于蝉意象所包涵的丰富的文化内蕴。
此诗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
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
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动作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有之忱。
‚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
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
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
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
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
‚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
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作‚龙吟‛,以发‚仙声‛。
对照杨炯的《从军行》与杜甫《蜀相》,两诗若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的‚龙吟‛句殿后,直抒胸臆,剖献‚诗心‛,则全篇就木然无光了。
此诗亦然,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这颗诚心恰如其《序》所说,乃‚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
正是这裂帛一问,才使《在狱咏蝉》成为唐诗的卓荦名篇,超然于初唐诸宫体艳诗之上。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3.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唐朝诗人,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
早年丧父,生活困顿;从叔受书,颇显才华。
一生经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恰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
他年轻时先后受到年派和李派赏识,但不肯依附牛、李任何一党,不断受到打击、排挤,政治上抑郁不得志,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四十五岁抑郁而终。
他的友人崔珏作下了《哭李商隐》一首诗以之怀念。
其中‚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是诗人李商隐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商隐是唐朝一位有独特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重要诗人之一。
他在诗歌艺术上善于广泛学习前人,特别是大诗人杜甫。
宋代王安石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
其诗特点是构思新巧,想象丰富,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语言优美形象,善用比喻,尤其喜用典故。
诗词欣赏:李商隐的这一首咏蝉的诗,借蝉栖息高枝,来比喻自己的操守高洁;借蝉餐风饮露难以果腹,来比喻自己生活清貧,两袖清风;借蝉彻夜悲鸣,可所栖息之树依然是那样的苍翠,来比喻自己积极进取,可惜还是得不到权贵的赏识或推荐重用。
诗中的蝉正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该诗紧紧抓住蝉的特点,紧密结合诗人的情思,以蝉自喻,为情而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