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及《在狱咏蝉》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1.(2分)近体咏物2.(3分)D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 在狱咏蝉骆宾王赏析及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在狱咏蝉并序》全诗
《在狱咏蝉并序》全诗《在狱咏蝉并序》全诗[诗句]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出处]唐·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意思]青春的蝉翼乌黑油亮,白发人那能不哀怨凄凉。
[全诗]《在狱咏蝉并序》.[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注释]①西陆:指秋天。
②南冠:即楚囚,见《左传·成公九年》钟仪事,后遂为囚犯之泛称。
③玄鬓影:借指蝉。
玄,黑色。
玄鬓指蝉的黑羽。
[全诗鉴赏]这是一首咏物寄托高洁品格的诗。
此诗作于高宗调露元年(679)。
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被诬,以贪赃罪下狱。
一、二句,用起兴手法,以蝉声引发客思。
上句点听秋蝉哀鸣而心惊,下句点身处羁狱而思亲。
此用对偶,言遭诬而不得自由也。
三、四句,一言蝉,乌黑似鬓;一言己,白发如星。
此二句巧用多种手法,蕴含丰富:一为对照法,以蝉和自己对照,言己陡生白发,青春易逝,有自伤之意;二为比兴,不用哀怨之词,而将凄恻之情婉曲地表达出来;三为用典,借文君之“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表明自己对唐室的一片忠贞之心,又借“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为己辩诬,表明高洁清白。
故“白头吟”有双关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不仅内涵丰富,且更为含蓄矣。
另外用“不堪”“来对”构成流水对,将蝉与人关合起来,更为严密。
五、六句用比,以寒蝉之境遇艰难,暗喻诗人之遭遇坎坷。
“露重”“风多”,喻武后、权臣的高压;“飞难进”喻政治上的阻遏,“响易沉”喻言论的不自由。
此二句对仗工稳,融物我于一体,境界高远,寄慨遥深,堪称名句。
七、八句点主旨。
上句以蝉的`居高饮露喻己品德之高洁,且不为人知,实辩冤之辞也。
下句一问,乃悲愤哀怨之语,物与人又合而为一矣。
此诗取譬寄情,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可谓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及赏析
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及赏析《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咏蝉 / 在狱咏蝉唐代: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客思深一作: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不堪一作:那堪)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深秋季节寒蝉叫个不停,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么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注释西陆:指秋天。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深:一作“侵”。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那堪:一作“不堪”。
白头吟:乐府曲名。
露重:秋露浓重。
飞难进:是说蝉难以高飞。
响:指蝉声。
沉:沉没,掩盖。
高洁:清高洁白。
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是高洁之物。
作者因以自喻。
予心:我的心。
赏析《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意思是,秋天蝉声不断,引起了身陷囹圄的诗人的无限愁思。
诗人触景生情,情因景生。
情感从何而来,是因闻见了蝉声。
该诗用起兴对起开篇,将蝉声与愁思对举,两相映照,下笔自然,工稳端庄。
即是咏物,物必在先。
首句咏蝉,次句写己。
咏物非本意,借物抒情才是目的。
西陆:指秋天。
《蝉》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蝉》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蝉虞世南〔唐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骆宾王《在狱咏蝉》诗词及译文
骆宾王《在狱咏蝉》诗词及译文骆宾王《在狱咏蝉》诗词及译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词及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骆宾王《在狱咏蝉》诗词及译文1骆宾王的诗《在狱咏蝉》赏析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西陆:指秋天。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译文: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犯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
译文2:深秋里秋蝉不停地长鸣,触动了我在狱中念家思乡的愁情。
哪禁得住乌黑的蝉影,对我已白头之人高声悲鸣。
秋露重重有翼也难以向前飞进,秋风阵阵歌声也容易淹没而变得消沉。
无人相信我如秋蝉一样清高廉洁,有谁来替我表白此种心意。
【简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被诬下狱,诗作于此时。
诗人以蝉的高洁、喻己的清廉。
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
颔联以“不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伤。
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污浊环境恶劣。
“飞难进”喻宦海浮沉难进。
“响易沉”喻言论受压。
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冤狱未雪之恨。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咏蝉诗的三绝
咏蝉诗的三绝咏蝉诗三绝是:虞世南《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原文:1、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1、虞世南《蝉》《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2、骆宾王《在狱咏蝉》《在狱咏蝉》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3、李商隐《蝉》《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蝉 的古诗
蝉的古诗关于蝉的古诗10首及其赏析: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这句诗描述了蝉的高亢歌声,并指出其歌声之所以远播,不是因为凭借秋风,而是因为它身处高处。
这表达了蝉的自信和独立精神。
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李商隐《蝉》。
这句诗描述了蝉的生活习性,指出它因为身处高处而难以得到充足的食物,但它依然不停止歌唱。
这表达了蝉的执着和毅力。
3、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在狱咏蝉》。
这句诗描述了秋天蝉声的响起,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表达了蝉的音乐对人们情感的触动作用。
4、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这句诗描述了蝉的外貌和歌声,指出它饮用清晨的露水,歌声从稀疏的梧桐叶间传出。
这表达了蝉的清雅和高洁。
5、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曹植《赠白马王彪》。
这句诗描述了秋天寒蝉的鸣叫,给诗人带来了孤独和忧伤的感受。
这表达了蝉的音乐与人们情感之间的共鸣。
6、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对清闲生活的喜爱,将孤云和静僧与蝉声相提并论。
这表达了蝉的音乐与人们追求宁静生活的心理相契合。
7、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
——元稹《送卢戡》。
这句诗描述了夕阳下红树林中蝉声的响起,引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这表达了蝉的音乐与人们离别情感的共鸣。
8、新蝉避风庄,高柳送夕阳。
——贾岛《送友人游塞》。
这句诗描述了新蝉在避风庄中躲避风雨,高柳在夕阳下送别友人的场景。
这表达了蝉的音乐与人们离别情感的相互呼应。
9、一声初触梦,万绪自纵横。
——刘克庄《三月二十五日夜闻蛙声》。
这句诗描述了初听的蛙声触动了诗人的梦境,引发了他复杂的情感。
这表达了与蝉声类似的动物声音对人们情感的触动作用。
10、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贾岛《寓兴》。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独自坐在池塘边静思,听到绿杨树下的蝉声感到愉悦。
这表达了蝉的音乐对人们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唐诗三百首之《咏蝉 - 在狱咏蝉》
《咏蝉/ 在狱咏蝉》《咏蝉/ 在狱咏蝉》唐代·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客思深一作: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不堪一作:那堪)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及注释译文秋天里寒蝉叫个不停,被囚的人思乡愁情深。
哪堪忍蝉哀吟白发人,霜露重蝉难举翅高飞。
霜露重蝉难举翅高飞,大风起蝉鸣声被掩没。
无人相信蝉居食高洁,又有谁能为我表冰心。
注释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深:一作“侵”。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那堪:一作“不堪”。
白头吟:乐府曲名。
《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露重:秋露浓重。
飞难进:是说蝉难以高飞。
响:指蝉声。
沉:沉没,掩盖。
高洁:清高洁白。
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是高洁之物。
作者因以自喻。
予心:我的心。
鉴赏小序鉴赏这首诗前有一段序,而一些唐诗选本往往只录诗,对序则弃而不录。
其实这段序文与诗是一有机整体,诗中比兴寓意,亦即自然之物与人格化身的契合,是以序文的铺叙直言为前提的。
欲解二者契合之妙,不可不读这首诗的序。
可以说这是一篇简短而精美的骈文,是一篇很有情致的抒情小说。
诗人在这段序文中叙说了自己作诗的缘起,叙说了蝉的形态、习性及美德,抒发了自己“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之情。
诗人首先从禁所的古槐写起,运用晋代殷仲文仕途失意及西周时召公明察狱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愿。
然后,写闻蝉鸣生悲感,“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以反问的语句把蝉与己、心与物联系在一起。
以拟人的笔法铺叙蝉的美德、从蝉的形态习性写起,写蝉适应季节的变化,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出现;写蝉翼甚薄,蝉目常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及赏析6篇
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及赏析6篇创作背景篇一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
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赎》)。
这些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
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
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在狱咏蝉》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二咏蝉/在狱咏蝉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客思深一作: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那堪一作:不堪)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及注释译文囚禁我的牢房的西墙外,是受案听讼的公堂,那里有数株古槐树。
虽然能看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与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一样;但听讼公堂在此,像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
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秋蝉鸣唱,发出轻幽的声息,凄切悲凉超过先前所闻。
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唉呀,蝉声足以感动人,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
所以,它的清廉俭信,可说是禀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它蜕皮之后,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比照赏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比照赏析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习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1.(2分)近体咏物2.(3分)D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 在狱咏蝉骆宾王赏析及相关试习题及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其实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外表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史上最有名的三首《咏蝉》诗
史上最有名的三首《咏蝉》诗咏物诗是诗歌的一种类别,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以咏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心境,是咏物诗的特点。
在唐诗中,有三首著名的“咏蝉诗”,被称为“咏蝉三绝”,就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
有人说,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这三首“咏蝉”诗各有千秋,一直为后世所称道,是咏物诗的杰作。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o这是一首自明心志的诗。
o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虞世南是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博学多才、耿直高洁,常与唐太宗讨论历代政治得失。
唐太宗因此称赞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唐太宗还夸赞他: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就算是这样,虞世南也从不骄傲,从不以鲲鹏自居,而以小小的蝉来类比自己,可见其胸中格局。
冰心有一句小诗:墙角的花儿,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心地宽大,天地自然大,心胸不能放开阔,只能看见自己身边有限的天地,那自然小了!当我们自大时,看到的只有自己,当我们自谦时,会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虞世南就是如此。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o这是一首蒙难时的感慨诗作。
o这首《在狱咏蝉》是唐诗中的名篇。
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
唐高宗仪凤年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这可能是骆宾王下狱的真实原因。
在蒙难时,骆宾王以蝉比兴,以蝉比喻自己。
《在狱咏蝉》全诗翻译赏析
《在狱咏蝉》全诗翻译赏析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方自己正当盛年。
那堪:一作“不堪”。
白头吟:乐府曲名。
《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露重:秋露浓重。
飞难进:是说蝉难以高飞。
响:指蝉声。
沉:沉没,掩盖。
高洁:清高洁白。
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是高洁之物。
因以自喻。
予心:我的心。
参考译文秋天寒蝉声声,囚徒相思浓浓。
怎能忍受你黑色的蝉翼,面对我斑白的双鬓。
霜露重重,振翅难以高飞;秋风飒飒,歌声容易消散。
无人相信你的高洁,谁能表达我的心迹?赏析《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此诗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
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比,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动作比兴的方法,把这分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
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咏蝉 - 在狱咏蝉》意思-赏析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咏蝉/ 在狱咏蝉》意思|赏析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客思深一作: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不堪一作:那堪)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秋天里寒蝉叫个不停,被囚的人思乡愁情深。
哪堪忍蝉哀吟白发人,霜露重蝉难举翅高飞。
霜露重蝉难举翅高飞,大风起蝉鸣声被掩没。
无人相信蝉居食高洁,又有谁能为我表冰心。
作者:佚名小序鉴赏这首前有一段序,而一些唐诗选本往往只录诗,对序则弃而不录。
其实这段序文与诗是一有机整体,诗中比兴寓意,亦即自然之物与人格化身的契合,是以序文的铺叙直言为前提的。
欲解二者契合之妙,不可不读这首诗的序。
可以说这是一篇简短而精美的骈文,是一篇很有情致的抒情小说。
诗人在这段序文中叙说了自己作诗的缘起,叙说了蝉的形态、习性及美德,抒发了自己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之情。
诗人首先从禁所的古槐写起,运用晋代殷仲文仕途失意及西周时召公明察狱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愿。
然后,写闻蝉鸣生悲感,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以反问的语句把蝉与己、心与物联系在一起。
以拟人的笔法铺叙蝉的美德、从蝉的形态习性写起,写蝉适应季节的变化,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出现;写蝉翼甚薄,蝉目常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诗人谓之具有君子达人之高行。
因为蝉有这样的美德,所以诗人才引蝉自喻,以蝉为自己的人格化身。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骆宾王以蝉喻己,顾影自怜,正是感物联类,情以物迁。
从骆宾王作于同时期的《萤火赋序》中也可印证此论断:物有感而情动,迹或均而心异。
响必应之于同声,道固从之于同类。
诗人的体验说明了感物生情的道理,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与自然之物的某种同构对应。
诗人咏蝉之妙,不仅在于符合同构对应的原理,而且还在于蝉意象所包涵的丰富的文化内蕴。
诗歌鉴赏此诗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有关蝉的诗句 古诗
有关蝉的诗句古诗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释义:秋天里寒蝉叫个不停,被囚的人思乡愁情深。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晏殊《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湖上西风急暮蝉。
夜来清露湿红莲。
少留归骑促歌筵。
为别莫辞金盏酒。
入朝须近玉炉烟。
不知重会是何年。
释义:傍晚夕阳斜照,微风吹过湖面,蝉鸣不歇。
夜晚降临,颗颗清露点缀在红莲之上,煞是可爱。
毛文锡《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
译文:斜阳落日送走最后一声蝉鸣,潇湘江面高悬起银色的明月,黄陵庙边的江水卷起阵阵涛声。
吴均《与朱元思书》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释义: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释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李商隐《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释义: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袁枚《所见》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释义: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释义: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释义: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骆宾王《在狱咏蝉》赏析
【注释】 法厅事:法官审理罪犯的公堂。法:法曹参军的简称。 仙都: 仙人聚居处。 羽化:道家称成仙为羽化。 徽纆:系囚用的绳索。 非谓文墨:不是为了文辞的华美。 西陆:指秋天。 南冠:楚冠,代指囚徒。 客思:游子怀乡思 人的情怀。 侵:侵扰。 那堪:哪能忍受。 玄鬓:古代妇女的发式,状若蝉翼,称蝉 鬓,其色黑,故又称玄鬓,这里代指蝉。 高洁:清高廉洁。古人多称颂蝉栖息高树,餐风饮露,品格高洁。
这里以蝉自喻,表明自己清白无辜。
【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作者任侍御史,因上书议论时政,得 罪武后,被诬陷为贪赃罪入狱。在狱中闻秋日蝉鸣有感,遂赋此诗。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咏蝉,抒发了诗人品性高洁却无罪被诬身陷囹圄 的郁愤,充满了对人世不平的哀怨,也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 愿望。
全诗感情深沉,取喻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情景交融,物我 一体,是咏物诗中的名篇。
之作。
由于蝉的意象已积淀了悲愁的情感因素与高洁的人格因素由于在诗前的序文中已铺叙了蝉的美德因此诗中所咏虽未以蝉的美德为主而蝉的高洁之美实际上已尽在其中
骆宾王《在狱咏蝉》赏析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 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 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 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 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 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 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 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 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 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 代幽忧云尔。
骆宾王《在狱咏蝉》诗词及译文
骆宾王的诗《在狱咏蝉》赏析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西陆:指秋天。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译文: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犯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
译文2:深秋里秋蝉不停地长鸣,触动了我在狱中念家思乡的愁情。
哪禁得住乌黑的蝉影,对我已白头之人高声悲鸣。
秋露重重有翼也难以向前飞进,秋风阵阵歌声也容易淹没而变得消沉。
无人相信我如秋蝉一样清高廉洁,有谁来替我表白此种心意。
【简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被诬下狱,诗作于此时。
诗人以蝉的高洁、喻己的清廉。
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
颔联以“不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伤。
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污浊环境恶劣。
“飞难进〞喻宦海浮沉难进。
“响易沉〞喻言论受压。
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冤狱未雪之恨。
这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借咏物寓抒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在狱咏蝉》译文及注释
在狱咏蝉
骆宾王[唐代]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
深秋季节寒蝉叫个不停,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注释
量时:前时。
将:抑或。
徽縄: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蟪蛄:一种比较小型的蝉。
缀诗:成诗。
西陆:指秋天。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深:作“侵”。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那堪:作“不堪”。
白头:这里指诗人自己。
露重:秋露浓重。
飞难进:是说蝉难以高飞。
响:指蝉声。
沉:沉没,掩盖。
高洁:清高洁白。
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是高洁之物。
作者因以自喻。
予心:我的心。
唐代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代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代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物,寓理译文及注释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有用(1682)没用(461)纠错参考资料:1、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7月2、王兆鹏,郭红欣主编,唐宋诗词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第4页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
李商隐
本以⑴高难饱⑵,徒劳恨费声⑶。
五更⑷疏欲断⑸,一树碧⑹无情。
薄宦⑺梗犹泛⑻,故园⑼芜已平⑽。
烦君⑾最相警⑿,我亦⒀举家清⒁。
词语注释
⑴以:因。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⑷五更(gēng):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⑺薄宦:指官职卑微。
⑻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⑼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⑽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⑾君:指蝉。
⑿警:提醒。
⒀亦:也。
⒁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白话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创作背景: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⑺,南冠客思深⑻。
不堪玄鬓影⑼,来对白头吟⑽。
露重飞难进⑾,风多响易沉⑿。
无人信高洁⒀,谁为表予心⒁。
⑺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
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
⑻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
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深:一作“侵”。
⑼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那堪:一作“不
堪”。
⑽白头吟:乐府曲名。
《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⑾露重:秋露浓重。
飞难进:是说蝉难以商飞。
⑿响:指蝉声。
沉:沉没,掩盖。
⒀高洁:清高洁白。
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是高洁之物。
作者因以自喻。
⒁予心:我的心。
白话译文
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
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赎》)。
这些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
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
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一、骆宾王《咏蝉》虞世南《蝉》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秋天。
③“南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犯解,作者自指。
8、这两首诗写出了蝉()的共性特征。
(1分)
9、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手法,请简要分析下列诗句所运用的比兴手法。
(4分)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参考答案:
8.(1分)高洁
9.(4分)(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1分)这是借蝉喻人,意思是说,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1分)(2)“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说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
(1分)这是用“蝉”来喻“我”,既是描写深秋寒蝉的艰难处境,也是对自身遭遇的慨叹。
(1分)“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