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在狱咏蝉》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合集下载

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译文赏析

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译文赏析

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译文|赏析《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诗作。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在狱咏蝉》原文唐代:骆宾王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及注释译文囚禁我的牢房的西墙外,是受案听讼的公堂,那里有数株古槐树。

虽然能看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与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一样;但听讼公堂在此,像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

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秋蝉鸣唱,发出轻幽的声息,凄切悲凉超过先前所闻。

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唉呀,蝉声足以感动人,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

所以,它的清廉俭信,可说是禀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它蜕皮之后,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

等待时令而来,遵循自然规律;适应季节变化,洞察隐居和活动的时机。

有眼就瞪得大大的,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视;有翼能高飞却自甘澹泊,不因世俗浑浊而改变自己本质。

在高树上临风吟唱,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饮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洁身自好深怕为人所知。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1.(2分)近体咏物2.(3分)D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 在狱咏蝉骆宾王赏析及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蝉》及《在狱咏蝉》

《蝉》及《在狱咏蝉》

蝉李商隐本以⑴高难饱⑵,徒劳恨费声⑶。

五更⑷疏欲断⑸,一树碧⑹无情。

薄宦⑺梗犹泛⑻,故园⑼芜已平⑽。

烦君⑾最相警⑿,我亦⒀举家清⒁。

词语注释⑴以:因。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⑷五更(gēng):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⑺薄宦:指官职卑微。

⑻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⑼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⑽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⑾君:指蝉。

⑿警:提醒。

⒀亦:也。

⒁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白话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创作背景: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⑺,南冠客思深⑻。

不堪玄鬓影⑼,来对白头吟⑽。

露重飞难进⑾,风多响易沉⑿。

无人信高洁⒀,谁为表予心⒁。

⑺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⑻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深:一作“侵”。

⑼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那堪:一作“不堪”。

⑽白头吟:乐府曲名。

《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骆宾王的经典咏物诗《在狱咏蝉》赏析

骆宾王的经典咏物诗《在狱咏蝉》赏析

【导语】《在狱咏蝉》是唐代⽂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典⾃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欢迎阅读! 《在狱咏蝉》 唐代•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鬓影,来对⽩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信⾼洁,谁为表予⼼。

【赏析】 这⾸诗名为咏蝉,实则以蝉喻⼰,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感。

诗⼈在狱中听到秋蝉⾼唱,不禁回想到⾃⼰的少年时代,那时的⾃⼰,意⽓风发,便如这⾼唱的秋蝉⼀样,纯净⾼洁,不⾷⼈间烟⽕。

⽽今诗⼈不仅⼀事⽆成,更是⾝陷囹圄。

“不堪⽞鬓影,来对⽩头吟”,这两句⽤典。

“⽩头吟”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君⽤情不专,卓⽂君作《⽩头吟》以⾃伤。

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头不相离。

”诗⼈巧妙地运⽤了这⼀典故,⽤来⽐喻执政者辜负了诗⼈对国家的⼀⽚忠⼼,流露出了深深的哀怨之情。

同时“⽩头吟”⼀语双关,也照应了上句的“⽞鬓影”,抒发了美⼈迟暮之感。

短短的⼗个字,把这种凄恻的情感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含蓄⽽⾃然。

通过这两句诗,读者也可以感受到,诗⼈具有远⼤的理想抱负,并⾮池中之物,决不会久居于⼈下。

果然,在六年之后,即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参与其中,并起草了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不知所终,成为历史之谜。

扩展阅读:骆宾王的⼈物⽣平 骆宾王(约619—687),汉族,字观光,⽣于义乌(今浙江⾦华义乌),唐代诗⼈,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宾于王。

” 骆宾王出⾝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

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

骆宾王尤擅七⾔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

例如,“晚凤迷朔⽓,新⽠照边秋。

灶⽕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全诗翻译赏析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全诗翻译赏析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全诗翻译赏析骆宾王的诗《在狱咏蝉》赏析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西陆:指秋天。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译文: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犯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

译文2:深秋里秋蝉不停地长鸣,触动了我在狱中念家思乡的愁情。

哪禁得住乌黑的蝉影,对我已白头之人高声悲鸣。

秋露重重有翼也难以向前飞进,秋风阵阵歌声也容易淹没而变得消沉。

无人相信我如秋蝉一样清高廉洁,有谁来替我表白此种心意。

【简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被诬下狱,诗作于此时。

诗人以蝉的高洁、喻己的清廉。

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

颔联以“不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伤。

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污浊环境恶劣。

“飞难进”喻宦海浮沉难进。

“响易沉”喻言论受压。

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冤狱未雪之恨。

这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借咏物寓抒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骆宾王诗鉴赏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

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

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蝉》及《在狱咏蝉》教案资料

《蝉》及《在狱咏蝉》教案资料

《蝉》及《在狱咏蝉》蝉李商隐本以⑴高难饱⑵,徒劳恨费声⑶。

五更⑷疏欲断⑸,一树碧⑹无情。

薄宦⑺梗犹泛⑻,故园⑼芜已平⑽。

烦君⑾最相警⑿,我亦⒀举家清⒁。

词语注释⑴以:因。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⑷五更(gēng):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⑺薄宦:指官职卑微。

⑻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⑼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⑽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⑾君:指蝉。

⑿警:提醒。

⒀亦:也。

⒁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白话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创作背景: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⑺,南冠客思深⑻。

不堪玄鬓影⑼,来对白头吟⑽。

露重飞难进⑾,风多响易沉⑿。

无人信高洁⒀,谁为表予心⒁。

⑺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⑻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深:一作“侵”。

⑼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那堪:一作“不堪”。

⑽白头吟:乐府曲名。

《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李商隐《蝉》鉴赏答案是什么《蝉》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鉴赏答案是什么《蝉》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鉴赏答案是什么《蝉》全诗译文及赏析《蝉》由李商隐创作的,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蝉》作者: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高:栖高树,喻自己清高;吸风饮露,所以“难饱”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梗:木偶;泛:漂泊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野草连成片了。

《蝉》【翻译】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蝉》【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蝉》【讲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骆宾王《在狱咏蝉》赏析

骆宾王《在狱咏蝉》赏析

骆宾王《在狱咏蝉》赏析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秋天寒蝉声声,囚徒相思浓浓。

怎能忍受你黑色的蝉翼,面对我斑白的双鬓。

霜露重重,振翅难以高飞;秋风飒飒,歌声容易消散。

无人相信你的高洁,谁能表达我的心迹?赏析一《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赏析二这首诗前有一段序,而现在通行的一些唐诗选本往往只录诗,对序则弃而不录。

其实这段序文与诗是一有机整体,诗中比兴寓意,亦即自然之物与人格化身的契合,是以序文的铺叙直言为前提的。

欲解二者契合之妙,不可不读这首诗的序。

可以说这是一篇简短而精美的骈文,是一篇很有情致的抒情小说。

诗人在这段序文中叙说了自己作诗的缘起,叙说了蝉的形态、习性及美德,抒发了自己“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之情。

诗人首先从禁所的古槐写起,运用晋代殷仲文仕途失意及西周时召公姬奭明察狱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愿。

然后,写闻蝉鸣生悲感,“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以反问的语句把蝉与己、心与物联系在一起。

以拟人的笔法铺叙蝉的美德、从蝉的形态习性写起,写蝉适应季节的变化,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出现;写蝉翼甚薄,蝉目常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诗人谓之具有“君子达人之高行”。

因为蝉有这样的美德,所以诗人才引蝉自喻,以蝉为自己的人格化身。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骆宾王以蝉喻己,顾影自怜,正是感物联类,情以物迁。

从骆宾王作于同时期的《萤火赋序》中也可印证此论断:“物有感而情动,迹或均而心异。

骆宾王《咏蝉》虞世南《蝉》比较阅读及答案

骆宾王《咏蝉》虞世南《蝉》比较阅读及答案

骆宾王《咏蝉》虞世南《蝉》比较阅读及答案骆宾王《咏蝉》虞世南《蝉》比较阅读及答案骆宾王《咏蝉》虞世南《蝉》比较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①骆宾王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秋天。

③“南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犯解,作者自指。

8.这两首诗写出了蝉▲的共性特征。

9.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手法,请简要分析下列诗句所运用的比兴手法。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8.高洁9.“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是借蝉喻人,意思是说,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说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

这是用“蝉”来喻“我”,既是描写深秋寒蝉的艰难处境,也是对自身遭遇的慨叹。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及赏析6篇

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及赏析6篇

骆宾王《在狱咏蝉》原文及赏析6篇创作背景篇一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

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赎》)。

这些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

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

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在狱咏蝉》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二咏蝉/在狱咏蝉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客思深一作: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那堪一作:不堪)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及注释译文囚禁我的牢房的西墙外,是受案听讼的公堂,那里有数株古槐树。

虽然能看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与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一样;但听讼公堂在此,像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

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秋蝉鸣唱,发出轻幽的声息,凄切悲凉超过先前所闻。

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唉呀,蝉声足以感动人,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

所以,它的清廉俭信,可说是禀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它蜕皮之后,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比照赏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比照赏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比照赏析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习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1.(2分)近体咏物2.(3分)D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 在狱咏蝉骆宾王赏析及相关试习题及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其实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外表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咏蝉原文翻译及赏析1咏蝉/在狱咏蝉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客思深一作: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那堪一作:不堪)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译文及注释译文囚禁我的牢房的西墙外,是受案听讼的公堂,那里有数株古槐树。

虽然能看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与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一样;但听讼公堂在此,像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

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秋蝉鸣唱,发出轻幽的声息,凄切悲凉超过先前所闻。

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唉呀,蝉声足以感动人,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

因此,它的清廉俭信,可说是禀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它蜕皮之后,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

等待时令而来,遵循自然规律;适应季节变化,洞察隐居和活动的时机。

有眼就瞪得大大的,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视;有翼能高飞却自甘澹泊,不因世俗浑浊而改变自己本质。

在高树上临风吟唱,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饮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洁身自好深怕为人所知。

我的处境困忧,遭难被囚,即使不哀伤,也时时自怨,像树叶未曾凋零已经衰败。

听到蝉鸣的声音,想到昭雪平反的奏章已经上报;但看到螳螂欲捕鸣蝉的影子,我又担心自身危险尚未解除。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赏析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赏析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赏析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赏析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是一首借物抒怀、咏物明志诗,为有感而发之作,其个人的身世之慨寓于蝉的描写中,充满了个人不能抒其高远志向的苦闷。

诗中描写的对象是蝉,是作者在狱中所闻所感。

全篇虽在写蝉,实则寄寓了作者苍凉的身世之慨,同时又没有因为当下的处境而哀叹自伤,反而更坚定已往所抱持的操守。

诗的首句点明托喻之物和自己的对应关系,将作者悲苦、忧虑的心绪,借秋蝉宣泄而出,将秋蝉的生机将近和作者朝不保夕的囚狱境遇联系在一起。

颔联上句写蝉,下句写己,用描写蝉的“玄鬓”来对比自己的“白头”,写出了自己思国思民的忧虑之重。

秋蝉生命将近,自己前境难料,已堪哀痛,而秋蝉声声切切的嘶鸣,更引动人无限的怅惘。

这一联在修辞上用的是流水对,颈联物我合一,表面是在写蝉,实则感发自己的处境,暗指自己仕途的不得志,就算自己空有才能,也有翼难振、心声难传。

尾联则全然分不清是蝉是“我”,好象在赞美蝉的孤高贞洁,又似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冤屈和为国忠贞之志,一并宣泄而出。

李商隐《蝉》鉴赏答案是什么《蝉》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鉴赏答案是什么《蝉》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鉴赏答案是什么《蝉》全诗译文及赏析《蝉》由李商隐创作的,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蝉》作者: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高:栖高树,喻自己清高;吸风饮露,所以“难饱”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梗:木偶;泛:漂泊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野草连成片了。

《蝉》【翻译】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蝉》【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蝉》【讲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李商隐《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李商隐《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李商隐《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②“故园芜已平”化用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含义。

(3分)③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参考答案(共30分)①(3分)D(“相警”不是“互相提醒”的意思)②(3分)意为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已经成片,表达了作者思家归隐之意,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悲凉心情。

③(4分)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蝉三绝》指的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作品参考:虞世南《咏蝉》骆宾王《在狱咏蝉》李商隐《蝉》作品原文:咏蝉三绝咏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的《咏蝉》解析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饮清露”。

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

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在狱咏蝉》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参考答案】1.近体咏物2.D3.《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 在狱咏蝉骆宾王赏析及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

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

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

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

施朴华《岘佣说诗》曰:《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其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同是唐人,又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际、气质彼此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阅读练习二: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指秋风。

②南冠:指囚徒。

[僻字难典]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

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

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

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后者是。

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

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

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笔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答:南冠薄宦器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高洁D(李诗不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首联出句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对句的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是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

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只是借蝉来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就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引出颔联,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道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

要是总写咏蝉,有的话就不好说了。

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

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

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

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

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

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

婺州义乌人。

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传说他七岁时,就写出了著名的《咏鹅》一诗。

有江南神童之誉。

仪凤三年,入朝为侍御史。

武则天当政时,多次上书议论朝政,常含贬刺讥讽之意。

触忤了武氏,获罪入狱。

狱中作《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抒发悲愤,是感人至深的名篇。

首联承题而来,正切主旨。

西陆,秋天。

南冠为用典。

《左传成公九年》记,晋景公到军府检查,见有一个官员模样的人被囚系着,便问那个被捆着的戴着楚冠的人是谁。

有司回答说是郑国献来的楚国囚犯钟仪。

后世遂称絷囚为南冠。

此处的南冠是作者自指。

客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

首联两句十字用工整的对仗描绘了这样一副图景:深秋里,寒蝉发出了阵阵凄楚的叫声,打动了囚絷在牢的骆宾王的心弦,引起了他深深的思虑。

思深二字,是作者的苦心所在,是全诗之源。

诗中的玄鬓白头露重风多及种种联想,皆由此遣发派生。

颔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诗人悲苦烦忧的心情。

玄鬓,黑色鬓发,这里指蝉的双翼。

白头吟,汉魏乐府名篇,据说为西汉卓文君所作。

卓文君慕司马相如之才,私奔并与司马相如结成伉俪。

但司马相如爱情不专,文君闻知,作《白头吟》以自伤。

相如见诗悔悟。

此联有表里二层意思。

表层的意思是说,蝉扇动着乌黑的双翼来对着满头白发的作者悲吟,使他无法忍受。

里层的含意则更为深刻,它抒发自己失去朝廷宠信,受贬遭困的怨愤。

作者蝉、人对举,玄、白并用,睹蝉翼而起悲,闻蝉鸣而不堪,是因为他也有过鬓发玄黑的青春年华。

跻身仕途,以图报效。

然而刚升为侍御史,便被捕入狱。

报国之想,终成泡影,何堪忍受。

首联见景生情,托物起兴,颔联蝉人并举,叙中生议,那么颈联的重心则转在感慨议论的抒发上。

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

这既是描写寒蝉的艰难处境,也是对自身遭遇的慨叹。

朝廷内外奸邪势力的浓露重霜不但冻僵了他的翅膀,锁住了他的声音,而且会将他的生命推向末日。

宇宇写蝉,意不在蝉。

蝉人相融,抒情忘蝉,达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尾联诗人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而愤情冲天,遂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不以世俗更易秉性,宁饮坠露也要保持韵姿。

正是这裂帛一问,仿佛对苍天呼吁,又像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在狱咏蝉》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三,用典贴切自然,比喻精辟传神,寄情寓兴深远。

这真正是深领题中之精蕴,又兼得题外之远致,因此能够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篇。

练习1. 虞世南的《蝉》的点睛之笔是哪句?为什么说它是点睛之笔?2. 李商隐的《蝉》中首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3.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首联生情,起兴,颔联并举,叙中,颈联字字写蝉,意不在蝉。

相融,抒情忘蝉,达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4.虞诗借蝉的垂緌状、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来喻其不与的高洁品格。

骆宾王的《咏蝉》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的境界。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借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之情。

高难饱和很费声是哀中有恨,之声和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答案1.答:点睛之笔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因为虞世南借蝉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