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合集下载

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和最近进展

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和最近进展

首先,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日益关注其病因与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一些基因(如5-HTTLPR基因)与青少年抑郁症的风险相关。

此外,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因素也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在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筛查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些研究利用问卷调查、脑成像等方法,探索了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标志物,并且研发了一些有效的筛查工具。

这些工具有助于早期发现抑郁症状,及时提供干预和治疗,减轻症状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

此外,心理干预和治疗也成为青少年抑郁症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发现,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对青少年抑郁症具有显著的效果。

一些研究还探索了新的干预方式,如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的利用,为青少年抑郁症的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另外,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可能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的风险。

这种现象引起了学界和家长的关注,并促使研究者探索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总的来说,近年来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从病因与机制的研究,到早期识别和筛查、心理干预和治疗,再到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青少年抑郁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然而,青少年抑郁症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加深我们对其认识,并提出更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方法,以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基因治疗前景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基因治疗前景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基因治疗前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大量人群的身心健康。

而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一直备受关注,其中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以及基因治疗的前景。

一、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抑郁症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遗传背景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家族研究和双生子研究等方法,科学家们揭示了抑郁症在家族中的聚集性。

他们发现,与没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相比,患有一位一级亲属抑郁症的人群中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另外,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患病一致性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这进一步支持了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显著贡献。

二、基因与抑郁症的关联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关注抑郁症和特定基因之间的关联。

已进行的研究发现,多个基因可能与抑郁症发病风险相关。

其中,Serotonin transporter (5-HTT)基因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一类基因之一,它编码了5-羟色胺运输蛋白,该蛋白在神经递质的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5-HTT基因的功能性多态性与抑郁症的易感性相关。

此外,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基因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

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的发育和功能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BDNF基因在抑郁症患者中表达下调,这可能与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基因治疗的前景在了解抑郁症的遗传学进展的基础上,许多科学家开始尝试基因治疗的方法来应对这一疾病。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通过改变患者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来纠正异常症状。

对于抑郁症,一种常见的基因治疗方法是通过递送正常的基因或基因产物来恢复受影响的神经环路的正常功能。

以5-HTT基因为例,科学家们探索着使用病毒载体将正常5-HTT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从而增强神经递质的传递效能,改善抑郁症症状。

虽然基因治疗的研究仍在探索阶段,但其中的潜力令人充满期待。

抑郁症的遗传因素与基因治疗的前沿研究

抑郁症的遗传因素与基因治疗的前沿研究

抑郁症的遗传因素与基因治疗的前沿研究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虽然抑郁症的具体病因至今仍然不明,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突破也给抑郁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重点探讨抑郁症的遗传因素以及基因治疗的前沿研究。

一、抑郁症的遗传因素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的低落情绪、缺乏兴趣和无助感等为主要症状的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抑郁症在家庭中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即如果一个人的亲属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他自己患抑郁症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遗传因素主要通过基因变异来影响个体的易感性,这些变异可能涉及到神经递质的合成、转运和受体的功能等方面。

研究还发现,某些特定基因的变异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例如,5-HTTLPR基因的多态性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这一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5-羟色胺的再摄取调节,而5-羟色胺的紊乱又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另外,BDNF基因与抑郁症的关联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BDNF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参与了神经元的生存和发育,其异常表达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已经被证实。

二、基因治疗的前沿研究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基因表达或者修复基因缺陷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近年来,基因治疗技术在抑郁症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其中,RNA干扰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

通过使用小干扰RNA干预抑郁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以有效地抑制抑郁症的发生。

除此之外,基因编辑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研究中。

CRISPR-Cas9是一种常用的基因编辑工具,它能够精确地剪切和修改目标基因。

通过对抑郁症相关基因的编辑,可以纠正基因缺陷并恢复正常的基因功能,从而实现抑郁症的治疗。

近年来,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为抑郁症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通过对大规模基因组数据的分析,研究者们发现了许多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变异,为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遗传病学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

遗传病学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

遗传病学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在当前的精神健康领域中,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它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探索遗传病学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遗传病学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

一、抑郁症的基因研究目前,通过对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基因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很多抑郁症的遗传因素。

例如,多个基因的变异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包括5-HTTLPR和SLC6A4等基因。

此外,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可能影响有关因素,如个体应对压力,神经发育等,这些因素均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这项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发生机制,也为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使用遗传学来改进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方法,但对于某些病人来说,这种药物可能不太有效。

使用遗传学来确定哪些病人对某些药物有反应可能是一个解决办法。

例如,一个名为CYP2D6的基因在身体内产生一种酶,可以分解抑郁症常用的抗抑郁药物-- SSRI抗抑郁药物。

因此,当一个患有抑郁症的人身体内的CYP2D6基因与普通人有所不同时,他们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有反应,或者需要使用其他的药物。

三、预测和预防抑郁症的风险有研究表明,特定基因的变异可以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这意味着,根据遗传测试的结果,我们可以预测某些人是否患有抑郁症。

但是,这只是一种工具,需要使用其他方法来确认诊断和治疗。

此外,研究还表明,如果我们了解某些人患病的风险因素,我们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预防抑郁症的发生,比如改进饮食,锻炼身体等。

四、伦理和隐私问题遗传疾病测试的伦理和隐私问题是在遗传病学研究以及抑郁症研究中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免的问题。

研究人员必须确保他们的研究符合道德和法律标准,并且个人的隐私得到妥善保护。

结论随着遗传学技术的发展,遗传病学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了解和思路。

今后的研究将继续深入探讨抑郁症的遗传机制,利用遗传学来改进抗抑郁药物的治疗,预测和预防抑郁症的风险等方面。

抑郁症的心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心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心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也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以来,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领域对抑郁症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两个方面,总结抑郁症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心理学研究进展1. 抑郁症的心理机制研究近年来,心理学家着重研究抑郁症的心理机制,旨在揭示抑郁症的起因和病程。

研究表明,负性认知偏差是抑郁症常见的特征之一,患者常常将自己和周围事物评价为消极的。

此外,心理学家还发现,慢性应激对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持续的压力会导致抑郁症相关脑区功能异常,从而促进疾病的发生。

2. 抑郁症的心理干预研究心理干预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学家们通过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旨在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最常用的心理干预方式之一,通过帮助患者矫正消极的认知偏差和改变负性思维模式,来缓解抑郁症症状。

此外,团体疗法、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等也被广泛运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二、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1. 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神经影像学研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等技术,定量测量抑郁症患者脑区的活动变化,以揭示抑郁症的神经机制。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的功能紊乱与症状的出现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此外,杏仁核、杏仁核-海马回路和前扣带回等区域的功能异常也与抑郁症有关。

2.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抑郁症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遗传学研究揭示了抑郁症发生和发展中的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5-羟色胺转运蛋白(5-HTT)、BDNF和COMT等基因的变异与抑郁症风险密切相关。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基因表达谱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综合以上研究进展,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在抑郁症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抑郁症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干预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

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和家族史研究

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和家族史研究

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和家族史研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抑郁症患者和其家族的遗传分析,发现了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和家族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对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和家族史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抑郁症的基因遗传研究近年来,随着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抑郁症具有遗传倾向。

通过对大量的基因研究,科学家发现多个基因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其中,丧失功能的血清素转运基因(SERT)等基因突变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还发现抑郁症与其他心理疾病如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具有遗传关联。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精神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着共享的遗传风险因素,进一步证实了抑郁症的遗传倾向。

二、家族史与抑郁症的关系家族史是研究抑郁症遗传因素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对抑郁症患者的家族成员进行调查和观察,研究人员发现抑郁症在家族中的聚集现象明显。

这表明家族历史对于抑郁症的发生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项涵盖了大量家庭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的风险要高于普通人群。

这一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家庭成员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此外,研究还发现,患有双亲抑郁症的孩子发展为抑郁症的概率更高。

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抑郁症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抑郁症的发生。

环境因素对于抑郁症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儿童期的不良生活事件如亲死、虐待、失职等是抑郁症发展的重要的环境因素。

此外,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困扰、失恋等也会加剧抑郁症的发作。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

一些研究表明,有种一基因多表现现象,同样的基因突变在不同环境下会导致不同结果。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总结: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和家族史研究表明,抑郁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抑郁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论文

抑郁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论文

抑郁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论文在史前人们就已经利用生物体的遗传特性通过选择育种来提高谷物和牲畜的产量,虽然遗传学在决定生物体外形和行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此过程是遗传学和生物体所经历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一篇遗传学论文的范文,希望对你论文的写作有所帮助。

题目:抑郁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涉及认知灵活性的证据摘要:抑郁症是全球高负担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职业功能、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遗传和环境在抑郁症的易感中共同发挥作用,这可能是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如DNA甲基化)而最终影响基因表达来介导的。

一方面,应激作为普遍而显着的环境因素可引起多种基因的甲基化改变而导致抑郁症,另一方面,神经心理学认知研究的证据支持认知异常尤其是认知灵活性异常在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核心作用。

目前神经生物学研究也支持抑郁症表观遗传学机制涉及认知灵活性的调节异常,但缺乏直接而具体的证据。

对此进行研究将进一步促进抑郁症的理解、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抑郁症;表观遗传学;应激;认知灵活性作为一种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情感疾病,抑郁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据WHO预测,到2030年由抑郁症所致的疾病负担将飙升至第一位。

因此,抑郁症的病因和机制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对于其分类、诊断、治疗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如此,抑郁症的病因与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广为人们接受的一个总的观点是:它需要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来探索、研究和解释。

那么,在此框架内,生物学因素与认知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又是通过什么样的"结点";来实现并进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呢?通过文献复习,基于一般的生物学基础,本文从表观遗传学与认知灵活性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1抑郁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关于抑郁症的病因和机制,最普遍的观点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其易感性中共同发挥着作用。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遗传在单相抑郁症中的贡献率只有中等大小的37%,而个体所特有的环境因素的贡献率则高达63%.但也有研究显示,当考虑疾病的严重程度、复燃和早发性时,遗传度可增至70%.然而,关于抑郁症全基因组的关联研究,近来最大规模的一项纳入约9500个病例的荟萃分析却没有发现有意义的、特异性致病基因。

抑郁症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R) 抑 郁 症 的诊 断 主要 描 述 为 情 绪 低 落 , 趣 索 对 兴
然, 愉悦 消失 持续 至少两 周 , 饮食 、 睡眠 、 重和 思维 的 体 改变 , 力减退 , 精 自罪 自责 , 复出现 的 自杀 念头 , 反 常伴 随社 会 功能 的减 退 。抑 郁症 通 常会 反 复 发作 ,5 的 1% 抑郁 症 患者有 自杀行 为 , 5 在 5岁 以上 的患 者 中病 死率
与无焦 虑症状 的抑 郁 显著 关 联 , 而低 水 平血 浆 叶 酸 和 维生素 B 与其 不相关 联 。 Lws e i等 研究 了英 国女性 心 脏 健 康研 究 中心 的 34 8位 女性 , 67 / 7 对 7 C T多态 性 进 行 了基 因分 型 ; 同 时对这 个 S P以往 研 究 所 发 表 的研 究 数 据 进 行 了 荟 N
【 文章编号】 10 — 2 12 1 ) 0 — 0 8 0 09 7 0 (02 一 1 0 6 — 4
萃分析得到 O R值为 13 , .6 提示 叶酸或其诱导物与抑
郁 症患 病风 险有关 。
根 据世 界卫 生 组 织 关 于 抑 郁 症 的诊 断 标 准 (C ID

1 )抑 郁发 作 不 包 括 发 生 于双 相 情 感 障碍 中 的抑 O,
在 两组 样 本 中 F B 5基 因 中 的 S P位 点 和抑 郁 症 的 KP N
反 复 发作 以及对 抗 抑郁 药 的 反应 之 间存 在 显 著 关 联 ,
F B5 K P 是热休克蛋 白, 分子量 9 k , 0 D 是一种糖皮质激 素受体 调 节 因子 。
当把 4 毒 蕈 碱 型 乙酰 胆 碱 受体 M 2基 因 C R 2 卫 星标 记 的连锁 ; 生 活事 件 作 为 协变 量 进 一 步分 H M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尹营营;袁勇贵【摘要】综述抑郁症遗传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2页(P277-278)【关键词】抑郁症;遗传;基因【作者】尹营营;袁勇贵【作者单位】210000 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10000 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抑郁症(MDD)为慢性复发性疾病,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减低,悲观厌世,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我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MDD患病率为2.1%[1],一线城市终生患病率高达 3.6%[2]。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MDD将成为非衰老性死亡和残疾的第2大原因。

MDD 可能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多基因遗传病,但致病基因目前尚无明确定位;近年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为探讨MDD遗传学发病机制提供了新契机。

现综述其中连锁、关联及全基因组扫描研究进展。

1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现状1.1 连锁分析连锁分析的目的就是明确一种家族性疾病的DNA标记,在含有已知定位集合的染色体上直接定位致病基因。

相关研究显示1p、1q、2q、4q、5q、8p、10p、10q、11p、11q、15q、18q、19p和 Xq上共有 19个区域与 MDD 显著连锁,其中10个区域为强连锁,以11pter-p15区连锁最强(LOD=4.2),此区包含一个MDD易感基因、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

2q、4q、Xq和5q上5个区域具有性别特异性,其中前4个区域与女性连锁,在2q33.34包含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基因(CREB1)在内的451kb区域内找到了与女性 MDD 连锁的证据[3];又有研究[4]发现 17q11.2 与 MDD连锁性较强((LOD=2.1),此区包含另一个MDD的易感基因,5-HT 转运体基因(SLC6A4);其他研究[5]还显示 3p12.3-q12.3、7p、12q22-q23.2、15q25.3-26.2、18q21.33-122.2 区域均有与MDD呈性别特异性连锁的证据。

抑郁症的家族遗传与基因研究

抑郁症的家族遗传与基因研究

抑郁症的家族遗传与基因研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给患者和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症在一定程度上与家族遗传和基因有关。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家族遗传与基因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家族遗传与抑郁症研究发现,抑郁症在家族中的聚集现象比较明显。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抑郁症,那么他患抑郁症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这种聚集现象表明了家族遗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重要性。

家族遗传对抑郁症的影响可能是通过遗传了一些易感基因来实现的。

研究人员通过对遗传和家族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一些可能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与神经递质的调节、神经元的发育和功能等方面有关,从而影响了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二、基因研究与抑郁症近年来,基因研究在揭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大规模样本的基因分析,发现了一些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变异。

其中,5-HTTLPR基因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一个基因。

这个基因编码了一种调节血清素转运的蛋白质,而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5-HTTLPR基因的变异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有关,特别是在遭受压力或创伤事件后,这种关联性更为显著。

此外,BDNF基因也是与抑郁症密切相关的一个基因。

BDNF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和存活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BDNF基因的变异与抑郁症的患病风险增加相关。

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抑郁症的发病不仅仅受基因的影响,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遗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研究发现,基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例如,一个人可能携带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变异,但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遭受过大的压力或创伤,那么他发展抑郁症的可能性就较低。

然而,如果一个人携带了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变异,并且在生活中遭受了大量的压力和创伤,那么他发展抑郁症的风险就会增加。

抑郁症的心理病因学研究与发展趋势

抑郁症的心理病因学研究与发展趋势

抑郁症的心理病因学研究与发展趋势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理病因学作为研究心理疾病的重要领域,对于理解抑郁症的成因和发展趋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抑郁症的心理病因学研究的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抑郁症的心理病因学研究进展1. 遗传因素的研究遗传学研究表明,抑郁症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研究人员通过对家系与双生子的观察,发现存在一定的遗传风险。

通过基因相关研究,识别出一些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变异,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2.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神经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关系。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脑部结构和功能存在一定的改变,如杏仁核体积缩小、海马体功能异常等。

神经递质方面的研究发现,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3. 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心理特征、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都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相关。

应激事件也是诱发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使我们对影响抑郁症的多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抑郁症心理病因学研究的发展趋势1. 精准医学的发展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每个人的基因、生活环境和心理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通过深入研究抑郁症患者的个体特征,为治疗提供更加个体化的方案。

2. 神经机制的深入研究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生理学等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抑郁症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抑郁症的脑部结构和功能异常,探索更多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变化,为治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手段。

3. 心理治疗的创新心理治疗一直是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细化心理治疗的具体方式和效果评估指标,针对性地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同时,基于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心理干预工具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概述抑郁症作为一种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其复杂且多样的发病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在生物学层面,神经递质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可塑性等都被认为是影响抑郁症发病的关键因素。

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异常,以及内分泌系统中激素水平的失衡,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免疫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免疫因素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在心理层面,个体的心理状态、认知过程、人格特质以及应对压力的方式等,都可能影响抑郁症的发病。

消极的思维模式、低自尊、缺乏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可能增加个体患抑郁症的风险。

社会环境因素也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诱因。

压力、创伤性事件、人际关系问题等社会因素,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抑郁症。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要深入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揭示更多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奥秘,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关怀。

1. 抑郁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抑郁症作为一种典型的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

这种心境低落不仅仅表现为短暂的情绪波动,而是呈现出一种长期、稳定且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状态。

抑郁症患者常表现出对事物兴趣的减退、精力的缺乏,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自伤、自杀的行为,伴随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交功能、工作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从流行病学特征来看,抑郁症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复发率,同时治疗率相对较低。

抑郁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徐宁;张广芬(综述);余海鹰;周志强(审校)【摘要】Depression is a common mental disease, which mainly presents with a state of low mood and aversion to activity. Epigenetics i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pre⁃transcriptional gene to gene function in chromatin level. 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epigenetic mechanisms including DNA methylation, histone modification, andnon⁃coding RNA regulation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advances on epigenetic mechanisms of depression.%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以心境低落、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转录前基因在染色质水平的结构修饰对基因功能的影响。

新近研究表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调控等表观遗传学机制在抑郁症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中主要对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miRNA调控等表观遗传学机制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6(029)010【总页数】4页(P1093-1096)【关键词】抑郁症;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RNA【作者】徐宁;张广芬(综述);余海鹰;周志强(审校)【作者单位】221004 徐州,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210002 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213003 常州,解放军第一〇二医院精神科;210002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DOI] 10.16571/ki.1008-8199.2016.10.019抑郁症是指情绪低落和或快感缺乏至少持续两周,并伴有认知和或生理(体重、运动和睡眠模式)等功能异常的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

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及其对治疗的影响

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及其对治疗的影响

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及其对治疗的影响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

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联。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遗传基础以及这些基因对抑郁症治疗的影响。

一、抑郁症的遗传基础抑郁症是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

据研究,约40-50%的抑郁症病例可归因于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多态性以及基因表达变化。

1. 基因突变一些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抑郁症的风险增加相关。

例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T)的长臂等位基因在抑郁症患者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这意味着携带该基因变异的个体更容易患抑郁症。

2. 基因多态性除了基因突变外,基因多态性也对抑郁症的遗传风险具有影响。

一些基因有多个等位基因,不同等位基因的表达方式会导致人的心理特征和抑郁症的患病风险发生变化。

例如,5-HTTLPR基因的长等位基因与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相关。

3. 基因表达变化最近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存在基因表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与患者的心理特征和治疗反应有关。

研究人员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脑部基因表达模式与正常人存在显著不同,这为深入理解抑郁症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二、遗传因素对抑郁症治疗的影响抑郁症的遗传基础不仅对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还对治疗手段和疗效产生一定影响。

1.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手段。

然而,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与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性相关。

例如,药物代谢酶基因CYP2C19的多态性会对药物代谢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另一种常用的抑郁症治疗方式。

然而,不同患者对心理治疗的反应也存在差异。

有研究表明,基因变异可能对心理治疗的疗效产生影响。

例如,5-HTTLPR基因的长等位基因携带者对心理治疗的反应更好,而短等位基因携带者的疗效较差。

三、研究进展与展望目前,对抑郁症遗传因素的研究仍在进行中,新的方法和技术被应用于抑郁症遗传机制的探索。

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研究

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研究

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研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大量患者。

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在抑郁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遗传因素以及最新的基因突变研究结果。

遗传因素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的亲属中已经有抑郁症患者,那么他自己患上抑郁症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这表明,抑郁症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

此外,孪生研究也支持了遗传因素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一项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双胞胎患上抑郁症时,另一个双胞胎患病的概率相对较高。

然而,抑郁症并非由单一基因控制。

相反,多个基因的互相作用可能影响个体对抑郁症的易感性。

研究人员已经鉴定了一些与抑郁症相关的候选基因。

例如,5-羟色胺转运蛋白基因(SLC6A4)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此外,BDNF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突变也被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传导和再摄取,从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抑郁症的基因突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他们发现了一些罕见的基因突变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例如,一个名为SERT突变的基因突变已经被发现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相关联。

此外,其他一些基因突变,如COMT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从而导致抑郁症。

除了单个基因的突变外,染色体水平的异常也与抑郁症的遗传有关。

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是指染色体上的基因拷贝数发生变异。

研究发现,CNV在抑郁症患者中比正常人群中更常见。

例如,一个称为15Q11.2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已被发现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但抑郁症的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抑郁症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复杂疾病,无法简单地归因于单一基因或突变。

其次,环境因素(如生活事件和心理应激)与基因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加深了研究的复杂性。

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

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

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意志活动减少、思维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自我价值感降低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基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已有多项研究发现了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

例如,一项对家族聚集的抑郁症进行的研究发现,5-HTT基因的多态性与抑郁症的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其他一些基因变异,如BDNF、CREB等,也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

二、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它们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号。

抑郁症与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特别是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较低,而抗抑郁药物可以增加血清素的浓度,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三、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和突触可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在脑结构、功能和连接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大脑海马体是情绪调节的重要区域,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容积较小。

另外,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和杏仁核等区域也存在功能异常。

四、炎症反应最近的研究表明,抑郁症与身体炎症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炎症因子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神经递质异常、神经可塑性降低以及抑郁症状的出现。

此外,炎症反应还可以影响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效果,这也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总结起来,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主要包括基因、神经递质、神经可塑性以及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进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虽然目前对于抑郁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生物学原因仍然存在许多未知之处。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摆脱抑郁症的困扰,重拾健康和幸福。

抑郁症临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抑郁症临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抑郁症临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提高,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对抑郁症临床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抑郁症临床研究的现状(一)诊断方法的改进传统的抑郁症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症状自述和医生的临床观察,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基因检测和生物标志物等客观诊断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检测大脑活动的变化,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抑郁症患者的神经生理机制;基因检测可以发现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变异,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二)治疗手段的多样化1、药物治疗目前,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

新一代的抗抑郁药物不断涌现,如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它们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药物治疗的个体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患者的基因多态性、症状特点和药物耐受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人际治疗(IPT)和问题解决疗法(PST)等心理治疗方法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心理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能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基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远程心理治疗也逐渐兴起,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治疗途径。

3、物理治疗电休克治疗(EC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深部脑刺激(DBS)等物理治疗方法在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中,rTMS 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手段,通过磁场刺激大脑皮层来调节神经活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三)发病机制的研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可塑性改变、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递质假说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被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抑郁症和焦虑症是两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随着对这两种疾病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其遗传背景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聚焦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疾病,并为未来的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

1. 遗传背景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通过家庭研究、双生子研究和基因关联研究等方法,发现了抑郁症和焦虑症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相较于普通人群,遗传相关性显著增加。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使得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具体的遗传变异。

2. 基因变异的发现通过基因关联研究和基因组学的进展,科学家已经识别出与抑郁症和焦虑症风险增加相关的多个基因变异。

其中,5-HTTLPR、BDNF、COMT、MAOA等基因变异在两种疾病中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基因参与了神经递质的合成、代谢以及神经元的发育等关键生理过程。

3. 环境与基因的相互作用尽管基因变异在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

研究显示,遭受压力、童年创伤等负面事件会增加患病的风险,并进一步与基因变异相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

这一发现揭示了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机制是基因与环境的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

4. 遗传标记与个体定制治疗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开始探索使用遗传标记来进行个体定制治疗的可能性。

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变异,可以更好地评估治疗反应,并为患者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这一研究方向有望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5. 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目前关于抑郁症和焦虑症遗传学的研究进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探究。

例如,复杂疾病的遗传机制是多基因效应还是基因-基因相互作用等。

未来的研究应向综合性、多学科的方向发展,以全面了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因机制。

总结: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复杂的心理疾病,其遗传背景在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抑郁症治疗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与前景

抑郁症治疗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与前景

抑郁症治疗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方向与前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虽然目前已有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有很多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

因此,进一步研究抑郁症治疗技术的方向和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一、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大脑神经活动来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目前已有深部脑刺激、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技术被广泛应用。

然而,这些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刺激位置的准确性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神经调控技术的精确性和个体化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二、药物治疗的新突破药物治疗是目前抑郁症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现有的抗抑郁药物仍存在许多局限性,如副作用较大、治疗效果不稳定等。

因此,研究新型的抗抑郁药物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如氨基酮类和谷氨酸类药物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并寻找更具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心理治疗的创新方法心理治疗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对抑郁症病因和机制的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心理治疗方法也应运而生。

例如,正念疗法和情绪调节训练等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新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范围,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四、基因治疗的前景近年来,基因治疗在医学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抑郁症作为一种与基因有关的疾病,基因治疗可能成为未来的治疗方向之一。

已有的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因此,通过基因治疗来修复这些突变可能有助于治疗抑郁症。

然而,基因治疗仍处于研究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抑郁症治疗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前景是多样且广阔的。

神经调控技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发展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仅中文研究 的基因 仅英文研究 的基因
基因
5羟色氨酸基因、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基因、色氨酸羟化酶(TPH)基 因、载脂蛋白基因(ApoE)、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COMT)、Gβ3 基因、谷氨酸受体基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基因、 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基因、ACE基因、 NOTCH4基因、FAT基因
2003 1 0 0 0 0 1 0 0 0
2004 6 0 0 0 2 0 1 0 0
2005 4 0 0 2 0 0 0 1 0
2006 7 2 1 1 1 2 0 0 1
2007 8 3 3 1 0 0 0 0 0
总计 26 5 4 4 3 3 1 1 1
百分比(%) 50.00 9.62 7.69 7.69 5.77 5.77 1.92 1.92 1.92
抑郁症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与展望
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 刘传新 博士
背景
• 中国内地抑郁症发病率约为百分之二点四,目前抑郁症患者已超 过2600万人,而其中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患者面临自杀的危险。
• 据WHO估计,全球每年有100万人以上人自杀身亡,中国在20万 人以上,是人类第五位死亡原因;自杀未遂者10~20倍于自杀身 亡者,自杀问题及其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BDNF)、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单胺氧 化酶1maoa基因、白细胞介素、雄激素或雌激素β受体基因、亚甲基四 氢叶酸还原(MTHFR)基因、stin2、精氨酸血管升压素2型受体、线粒体 相关基因、神经肽Y基因、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
遗传学研究进展
2003年—2007年 中英文抑郁症基因文献研究内容与特殊人群关系分析
23 5 4 2 2 3 2 3 2
总计
79 13 12 7 6 6 5 5 4
百分比 (%) 40.51 6.67
6.15 3.59 3.08 3.08
2.56
2.56 2.05
遗传学研究进展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0
1
0
1
2
受体1(CRHR1)基因
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 0
2
0
0
2
单胺氧化酶1maoa基因
0
2
1
0
1
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
1
2
0
0
1
白细胞介素基因
1
0
1
1
0
雄激素或雌激素β受体基因 1
0
1
0
1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 MT 0
2
1
0
0
HFR基因)
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 2
0
0
0
0
基因
stin2
0
0
0
1
1
精氨酸血管升压素2型受体 0
1
0
0
1
线粒体相关基因
0
0
1
1
0
神经肽Y基因
1
0
0
1
0
1
Gβ3基因
2
载脂蛋白基因
0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 0 MT)基因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ACE)基 1 因
谷氨酸受体基因
0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基 0 因
2004
13 1 1 2 0 0 1 1 2
2005
14 2 2 1 2 2 0 0 0
2006
22 4 4 0 2 1 1 1 0
2007
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
0
0
0
2
0
其他
1
2
3
8
7
合计
19
33
31
51
61
4
2.05
4
2.05
4
2.05
4
2.05
3
1.54
3
1.54
3
1.54
2
1.03
2
1.03
2
1.03
2
1.03
2
1.03
2
1.03
21
10.77
195
100.02
遗传学研究进展
表4 2003年—2007年 中英文抑郁症相关基因对比
中英文基因 研究关系 中英文都研 究的基因
遗传学研究进展
2003年—2007年 中文抑郁症基因文献研究内容分布( 单位: 篇)
年度 5羟色氨酸基因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基因 色氨酸羟化酶(TPH)基因 载脂蛋白基因(ApoE)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 Gβ3基因 谷氨酸受体基因 NOTCH4基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 (CRHR1)基因 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 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基因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ACE)基因 FAT基因 合计
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
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 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 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抑郁症病因学
• 心理社会因素 • 遗传 • 生化 • 神经内分泌研究 • 电生理学研究 • CBF和PET研究 • 生物节律变化
抑郁症与基因的关系
可能是易感因子 可能是易感因子 可能是易感因子 与老年抑郁症无关 可能有关 可能有关 可能是易感因子 可能是易感因子 有关
关系 老年 女性
男性 青少年
中文
英文

载脂蛋白E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
5羟色氨酸基因、去甲肾上腺 素转运体(NET)基因、Gβ3基 因、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
色氨酸羟化酶(TPH、血管紧张素转移酶(A EC)基因、单胺氧化酶基因、5羟色氨酸基 因、雄激素或雌激素β受体基因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 单胺氧化酶、胆囊收缩素基因、5羟色氨酸 T)、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 基因、 基因

雄激素或雌激素β受体基因
遗传学研究进展
2003年—2007年中文文献基因与抑郁症的关系
基因 5羟色氨酸基因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基因 色氨酸羟化酶(TPH) 载脂蛋白基因(ApoE)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 Gβ3基因 谷氨酸受体基因 NOTCH4基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基 因 细胞色素P450酶 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基因 ACE基因 FAT基因
• 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中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第二大疾病
抑郁症主要症状
• 三大主要症状: • 情绪低落、 • 思维迟缓、 • 运动抑制 、
抑郁症临床表现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 下列4项: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
0
0
1
0
0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1
0
0
0
1
0
1
2
9
8
16 17 52
1.92 1.92 1.92 1.92 99.98
遗传学研究进展
2003年—2007年 英文抑郁症基因文献研究内容分布( 单位: 篇)
年度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 F) 1 基因
色氨酸羟化酶(TPH)基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