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抑郁症研究进展回顾(全文)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
随着神经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对抑郁症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是如何揭示抑郁症,并为未来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1.抑郁症与大脑功能神经科学家们通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揭示了抑郁症患者大脑功能的特点。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等区域受到异常激活或连接的影响。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障碍,进而表现为抑郁症症状。
2.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神经递质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最新研究表明,血清素、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与抑郁症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可能成为未来治疗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方向。
3.神经免疫学的发现近年来,神经免疫学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与抑郁症的发展密切相关。
神经免疫学的进展为我们深入理解抑郁症的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4.神经可塑性与治疗神经可塑性是神经科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变性和调整能力。
最新研究表明,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如神经元新生和突触重构,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这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多因素的心理健康障碍,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揭示了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未来的研究和治疗应该继续深入探索大脑功能、神经递质、神经免疫学等方面的新进展,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抑郁症患者重获健康和幸福。
希望这些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进展能够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让我们共同关注心理健康,为建立更加健康、幸福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MECT_治疗重度抑郁症相关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3), 4448-4453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3638MECT 治疗重度抑郁症相关研究进展张晓燕,黄永清*内蒙古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收稿日期:2023年2月21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16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24日摘要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世界上最常见、高致残性的精神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
随着精神医学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 MECT)在精神障碍的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MECT 治疗重度抑郁症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认可,本文就MECT 治疗重度抑郁症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关键词抑郁症,重度抑郁症,MECT ,进展Progress in MECT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onXiaoyan Zhang, Yongqing Huang *College of Mental Health,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Feb. 21st , 2023; accepted: Mar. 16th , 2023; published: Mar. 24th , 2023Abstract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nd highly disabling mental diseases in the world. At present, the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include drug therapy, psychological 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etc.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psychia-tric treatment methods, 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 (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 MECT)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MECT for MDD is widely recognized clinically, a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related to MECT for MDD.*通讯作者。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了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
针对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对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抑郁症的诊断抑郁症的诊断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当前的诊断标准主要是根据DSM-5和ICD-11的标准来确定。
DSM-5和ICD-11均要求患者至少有五项症状表现出现,并且这些症状应该持续两周以上。
这些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食欲障碍、疲乏感、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缺陷、自杀意念等。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情绪障碍和器质性疾病。
由于抑郁症的的症状十分复杂,有时可能与一些其他的疾病混淆。
因此,诊断抑郁症需要医生进行详细的问诊、观察和检查。
除了主要的心理症状,医生还会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病史、药物历史和社会状况等。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抑郁症,现代医学还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如脑磁共振成像等。
这些技术有助于研究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并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更加精细的手段。
二、抑郁症的治疗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在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之前,需要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抗抑郁药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可以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水平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
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SSRI抗抑郁药、MAO抑制剂、松果体素受体激动剂等。
这些药物治疗的效果很好,但是它们也有一些副作用,如口干、恶心、失眠等。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另一种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情感状态,缓解抑郁症状。
主要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人际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疾病的应对能力。
心理治疗相对于药物治疗,其效果相对稳定但花费的时间更长,且需要对治疗师有比较高的专业能力要求。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及治疗学研究新进展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及治疗学研究新进展一、内容描述首先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发病率、患病率、性别差异、年龄分布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其次本文将重点关注抑郁症的病因研究,目前关于抑郁症病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等;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应激、认知、情绪调节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职业、人际关系等。
本文将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抑郁症的病因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再次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诊断和评估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抑郁症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
本文将对这些诊断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此外本文还将介绍一些新型的抑郁症诊断技术,如脑电图(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以及它们在抑郁症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本文将重点关注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目前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本文将对这些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药物种类、疗效评价指标、不良反应等方面。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如光疗、声波疗法等,以及它们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A. 抑郁症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悲伤、失去兴趣或愉悦感、疲劳、睡眠和食欲改变等症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情绪障碍,其诊断标准包括至少两周内出现五种或以上的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但不限于:悲伤、绝望、无助、自责、失眠、食欲减退或增加、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近年来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数据,全球约有亿人患有抑郁症,占总人口的。
在发达国家中,抑郁症的患病率通常在10至20之间。
抑郁症研究进展

1
2
幻觉(假性幻觉为主) 妄想:自罪、虚无、被害妄想为主 木僵
01
发生于抑郁症的严重期有情绪改变为基础,不应长期单独存在
02
精 神 病 性 症 状
03
诊断标准 比如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持续至少两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的四项: 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 精力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活动明显减少 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自杀行为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为了能让您有更直观的字数感受,并进一步方便使用,我们设置了文本的最大限度,当您输入的文字到这里时,已濒临页面容纳内容的上限,若还有更多内容,请酌情缩小字号,但我们不建议您的文本字号小于14磅,请您务必注意。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正如我们都希望改变世界,希望给别人带去光明,但更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播下一颗种子,自然有微风吹拂,雨露滋养。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往往事半功倍。当您的内容到达这个限度时,或许已经不纯粹作用于演示,极大可能运用于阅读领域;无论是传播观点、知识分享还是汇报工作,内容的详尽固然重要,但请一定注意信息框架的清晰,这样才能使内容层次分明,页面简洁易读。如果您的内容确实非常重要又难以精简,也请使用分段处理,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提炼,这样会使逻辑框架相对清晰。为了能让您有更直观的字数感受,并进一步方便使用,我们设置了文本的最大限度,当您输入的文字到这里时,已濒临页面容纳内容的上限,若还有更多内容,请酌情缩小字号,但我们不建议您的文本字号小于14磅,请您务必注意。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抑郁症发生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基本内容
此外,预防和早期干预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具有抑郁症高危因素 的人群,如家族病史、慢性疾病、生活压力等,可通过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等方 式预防抑郁症的发生。早期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和治疗反应,有助于及时发现 和治疗抑郁症,降低其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长期损害。
基本内容
总之,尽管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 方法的不断创新,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前景,为抑郁 症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康复体验。
研究进展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 展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抑郁症发生 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血清素是研究最为广泛的神经递质之一。研究发现,抑 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下降,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受损。此外,多巴胺和去甲肾上 腺素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研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 的思路,例如针对上述神经递质及其相关受体进行干预。
谢谢观看
此外,神经免疫失调也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免疫过 程对神经细胞和神经递质产生损害,加重抑郁症的症状。神经可塑性则在抑郁症 的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树突棘的形成、突触可塑性和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 等。
基本内容
在现有研究成果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联合治疗等手段在抑郁症的治 疗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药物治疗中,常用的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 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等,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和心 理状况。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疗法等,通过帮助患者调 整负面思维模式、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也能有效缓解抑郁症。联合治疗即在药 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概述抑郁症作为一种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其复杂且多样的发病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在生物学层面,神经递质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可塑性等都被认为是影响抑郁症发病的关键因素。
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异常,以及内分泌系统中激素水平的失衡,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免疫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免疫因素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在心理层面,个体的心理状态、认知过程、人格特质以及应对压力的方式等,都可能影响抑郁症的发病。
消极的思维模式、低自尊、缺乏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可能增加个体患抑郁症的风险。
社会环境因素也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诱因。
压力、创伤性事件、人际关系问题等社会因素,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抑郁症。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要深入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揭示更多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奥秘,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关怀。
1. 抑郁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抑郁症作为一种典型的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
这种心境低落不仅仅表现为短暂的情绪波动,而是呈现出一种长期、稳定且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状态。
抑郁症患者常表现出对事物兴趣的减退、精力的缺乏,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自伤、自杀的行为,伴随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交功能、工作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从流行病学特征来看,抑郁症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复发率,同时治疗率相对较低。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摘要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抑郁症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定义和常见症状,并重点关注神经科学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将讨论神经成像技术、神经递质调节以及基因与环境因素对抑郁症发展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神经科学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潜力。
1. 抑郁症的定义和常见症状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情绪、认知和日常功能的精神障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长时间(至少连续2周)的低落情绪和/或兴趣丧失,并且伴随着日常功能异常和其他相关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自卑感以及自杀意念等。
2. 神经成像技术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神经成像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正在成为抑郁症研究中一种有力的工具。
通过fMRI技术,我们可以观察到脑区之间的活动变化,进而了解抑郁症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抑郁症患者中,颞叶、扣带回、前额叶等脑区出现异常活动,这些脑区与情绪调节、认知控制和奖赏系统密切相关。
通过进一步分析这些脑区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抑郁症患者在情绪处理和认知功能方面出现异常的原因。
3. 神经递质调节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起关键作用的化学物质,如5-羟色胺(5-HT)、多巴胺(DA)、谷氨酸(Glu)等。
过去几十年来,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s)被广泛使用。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来改善患者情绪和认知状态。
然而,尽管这些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他们存在诸多限制,如副作用和反复治疗等。
4. 基因与环境因素对抑郁症发展的影响抑郁症属于复杂多因素性精神障碍,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新的基因组学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多态性与个体易患抑郁症之间存在相关性。
抑郁症的病因及相关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病因及相关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理障碍,其病因复杂多样。
近年来,许多研究对抑郁症的病因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病因和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抑郁症在家族中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基因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已经鉴定出多个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与神经递质、神经发育和神经可塑性等功能有关。
然而,由于抑郁症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各种基因的作用相互交织,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深入了解遗传机制。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对抑郁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生活中的压力、创伤事件、家庭关系等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因。
此外,抑郁症还与季节变化、天气等环境因素有关,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大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对于维持情绪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的一些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存在异常。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大脑神经回路的紊乱,从而引发抑郁症。
神经递质的研究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就是基于这一理论研发的药物。
四、神经回路抑郁症的发生与大脑的神经回路也有关系。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在承受负性刺激时,大脑的情绪调节中心——杏仁核和前扣带回等区域活动异常。
这些异常活动可能导致情绪的负向调节失灵,从而引发抑郁症。
研究人员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深入探究抑郁症患者大脑神经回路的异常,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综上所述,抑郁症是一种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其病因涉及遗传、环境、神经递质和神经回路等多个方面。
虽然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对于抑郁症的病因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发生机制,为抑郁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抑郁症研究进展综述

抑郁症研究进展综述摘要:抑郁症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要疾病,当前抑郁症的研究集中在发病原因,发病特点,抑郁症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截止目前抑郁症尚无良好的治疗方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抑郁症的治疗还是应以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再结合患者的具体发病原因、抑郁症特点等给出个性化治疗建议,以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使其逐渐走出“抑郁”,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临床治疗则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加以心理治疗,即便如此,每年还有很多人受抑郁症的折磨,也有很多人因此失去生命。
关键词:抑郁症;发病原因;发病特点;抑郁症诊断;抑郁症治疗近些年抑郁症发病人群在不断攀升,我国已确诊的抑郁症病例接近3000万,约15%的抑郁症患者选择了自杀。
抑郁症患病人群涵盖了整个年龄段,有小孩、有大学生、有产妇、有宝妈、有中年人、老人等,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也很复杂,在临床研究中,患者的发病因素多种交叉,这也为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如何准确掌握、分析患者的发病因素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在抑郁症研究中这些方面受到了学者的普遍重视。
一、抑郁症的病因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具有显著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主要特征的疾病。
在临床上,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以下抑郁心境:痛苦、悲伤、沮丧、绝望。
研究发现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评价都“过低”,他们具有明显的自卑心理。
其心境变化呈现“晨重夕轻”,早晨起来,本该美好的心情被伤感代替,一些患者有严重的失眠特点,晨起就精神不振,对任何事物没有兴趣,总是感觉困乏。
抑郁症患者需要社会、亲人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亲人的关爱和关注。
例如,蒋某某,原本是个开朗自信的人,在准备结婚的时候父亲意外死亡,未婚妻背叛,他的人生进入谷底,逐渐变得不爱出门,害怕与人交谈。
在此情况下家人和朋友并未关注到他的心理变化,还一味地指责他不够坚强,朋友也逐渐的疏远他。
在半年后蒋某某接受治疗,治疗一年多后,他开始尝试走进人群,但朋友的嘲笑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选择了自杀。
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并给其带来极大的痛苦。
心理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干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
随着对抑郁症心理治疗研究的深入,一系列新的方法和策略被提出并得到了积极的结果。
本文将从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和心理教育三个方面介绍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认知行为疗法1. 简介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其基本理念是通过调整患者的不适应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改善其心理状态。
近年来,研究者对CBT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和不同的抑郁症表现,研究者提出了个体化治疗的概念。
这种治疗方法将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抑郁症症状。
3. 积极心理干预在CBT中,积极心理干预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研究表明,通过积极引导患者思考积极的事物,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的症状。
二、心理动力学疗法1. 简介心理动力学疗法是一种通过分析患者的潜意识和无意识过程,理解其心理冲突和痛苦,并通过解决这些冲突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治疗方法。
最近的研究对心理动力学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索。
2. 焦虑与抑郁关联性的研究焦虑和抑郁症被认为有紧密的联系,研究者通过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应用,深入探讨了焦虑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焦虑的减轻可以显著改善抑郁症的症状。
3. 自我心理学的应用自我心理学是心理动力学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注重患者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研究发现,通过自我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促进症状的缓解。
三、心理教育1. 介绍心理教育作为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心理治疗方式,被广泛用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阶段。
心理教育通过向患者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和应对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抑郁症的症状。
2. 患者参与的重要性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患者的主动参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以积极与治疗师进行互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促进康复进程。
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抑郁症这一精神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针对抑郁症的治疗,心理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被广泛运用并逐渐显示出其独特优势。
本文将对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与分析。
1.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认知行为疗法是当今最常用的抑郁症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情绪和行为,来减轻抑郁症状和预防复发。
近期研究表明,个体化和适应性的CBT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并取得长期效果。
2. 心理动力治疗(Psychodynamic Therapy)心理动力治疗是一种探索患者潜意识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加深对潜意识冲突和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解,帮助患者解决内心冲突和自我认同问题。
最新的研究显示,心理动力治疗在抑郁症的治愈过程中能够帮助患者建立更有意义和积极的人际关系,提升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
3. 心理教育和支持(Psychoeducation and Support)心理教育和支持是一种提供信息和支持的干预方式,旨在帮助患者了解抑郁症及其治疗的相关知识,增强对疾病的认知和控制力,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研究表明,心理教育和支持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抑郁症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困境,减少自责和社会隔离,提高生活质量。
4. 焦虑管理治疗(Anxiety Management Therapy)抑郁症常伴有焦虑症状,焦虑管理治疗是一种通过教授患者应对焦虑的有效策略来改善抑郁症的干预手段。
最新研究表明,焦虑管理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和生活适应性。
5. 心理互助群体(Psychological Support Groups)心理互助群体是一种提供情感支持和信息交流平台的心理治疗方式,通过与共同经历抑郁症的他人分享经验和感受,帮助患者减轻自我否定和孤独感,增强社会支持。
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
随着对抑郁症认识的不断深入,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患者和医疗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改进与创新认知行为疗法一直是抑郁症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 CBT 注重改变患者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而新的研究则更加关注如何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和积极情绪。
例如,通过引导患者关注自身的优点和成就,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此外,基于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的 CBT 模式也逐渐兴起。
患者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视频辅导和互动练习等方式,随时随地接受治疗。
这种便捷的治疗方式不仅提高了治疗的可及性,还降低了治疗成本,为更多患者提供了帮助。
二、人际心理治疗(IPT)的拓展应用人际心理治疗强调人际关系在抑郁症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最新的研究发现,IPT 不仅对抑郁症的急性发作有效,对于预防抑郁症的复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善不良的人际互动模式,如过度依赖、冲突回避等。
同时,IPT 还关注患者在家庭、工作和社交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
此外,IPT 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例如,将 IPT 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正念疗法的深入研究正念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抑郁症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正念强调个体对当下的觉察和接纳,不评判、不反应,从而减少情绪的困扰。
研究表明,长期的正念练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神经结构和功能,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韧性。
同时,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MBCT)也被证明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具有显著效果。
除了个体的正念训练,团体正念疗法也逐渐受到重视。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心理障碍,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将其列为全球疾病负担的首位。
抑郁症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随着神经科学领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本文将介绍抑郁症与神经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揭示了抑郁症的一些潜在机制。
最新的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
例如,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多态性与抑郁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此外,一些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信号通路也被认为可能参与了抑郁症发生机制。
脑影像学研究神经影像学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为我们了解抑郁症的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手段。
最近的脑影像学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在脑区活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尤其是前额叶皮层、海马体和扣带回等脑区被认为与抑郁症发生相关。
神经网络连接研究神经网络连接在抑郁症发生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新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连通性存在改变,这可能导致大脑各个脑区之间信息传递的紊乱。
通过分析不同脑区之间连接强度和模式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神经机制,并为治疗提供目标。
免疫系统调节机制免疫系统失调也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新的免疫学研究发现,慢性低级别的慢性炎性反应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免疫信号通路等因素在调节抑郁症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神经可塑性机制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结构和功能随外部刺激和内部体验而改变的能力。
近年来,对抑郁症患者进行神经调节治疗时观察到神经可塑性机制参与其中。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转导直流电刺激(tDCS)和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rTMS)等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临床效果。
新药开发与治疗策略基于不断深入的对抑郁症机制认识,新药开发也成为当前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的任务之一。
抑郁症的诊断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诊断研究进展1.抑郁症的诊断研究进展某杨钦焱周敏罗春琼王晓斌诊断:在日常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抑郁症的诊断已十分普遍,然而,目前抑郁症的诊断尚缺乏客观检查手段,其正确诊断主要依赖于精神科医生的精神检查,抑郁诊断的方法多局限于量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诊断方法也开始应用。
一、量表检查1.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帮助患者评价其病情的轻重以及经过治疗后的症状变化,该量表至今仍然应用最多,然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主要应用对象是已经确诊抑郁症的患者,对其抑郁程度进行评定。
2.DSM-IV-TR,即《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目前抑郁症诊断的国际通用标准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我国主要使用4.抑郁症诊断筛查量表保留SCID“重性抑郁发作”原有项目之外,针对每个症状都追加了2~3个适合中国人表达方式的补充项目,以提高其筛选抑郁症的敏感性,以代替SCID检查。
但量表始终是一项精神检查,无法很好的排除病人的主观因素,也不能很好的避免医生经验等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所以对于抑郁症的诊断来说,并非一个完美的指标。
抑郁症的诊断方法日新月异,传统的量表评分不断更新的同时,排除主观影响的各种客观指标已经逐步展现,抑郁症的诊断也从传统的评分开始形成生化影像指标与评分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模式。
今后仍需要开展大量临床研究来验证和完善这些客观指标,最终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准确的诊断方法。
二、血液生化检查精神神经疾病有其特有的复杂性,多年来我们都希望找到一个客观可靠的生物指标帮助抑郁症的诊断,近年来,抑郁症诊断的生化指标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1.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的5-羟吲哚乙酸(5-HIAA)及脑组织中5-HT含量显著低下。
但是脑脊液的获取需要通过腰穿等操作,而脑组织的获取在活体状态取得几乎不可能,因此,找出反映中枢5-HT功能的外周指标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测定血小板5-HT浓度来间接表示中枢神经系统5-HT功能状态,但尚未获得一致性的结论。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卢恬 屠洁 王立平摘 要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情感障碍疾病,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社会等各种因素有关。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抑郁症发病机制生物学研究的多个方面,包括神经回路、单胺类递质、神经内分泌与神经免疫功能以及相关遗传因素。
神经回路的研究是进一步明确抑郁症发病机制的一大热点。
利用光感基因神经调控技术可以鉴定出与抑郁症相关的特定神经回路,对于进一步揭示其病理机制及今后的治疗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抑郁症;神经回路;单胺类递质;神经内分泌与神经免疫;光感基因神经调控技术1 引言抑郁症主要症状包括抑郁情绪、快感缺乏(对于自然奖赏的幸福感体验能力下降)、易怒、精力难以集中、食欲或睡眠异常[1]。
抑郁症确切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按起病原因可将抑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继发性抑郁的发生有明显原因,如继发于躯体疾病、药物,抑郁是这些疾病或药物作用的直接后果。
原发性抑郁无明确原因,又称为内源性抑郁,是精神病学中研究的重点。
虽然抑郁症的发生很普遍,但是与其他许多慢性躯体疾病相比,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初步的。
主要是因为研究脑部的病理改变相对于其它器官来说更为困难,虽然目前借助神经影像学在方法技术上有了一些改善。
抑郁症发病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一种或几种因素所能决定。
对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集中在神经回路、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与神经免疫功能、遗传因素与表观遗传学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发生等等。
现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 神经回路多项研究表明,边缘皮质系统存在特定的神经回路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运用正电子发射扫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抑郁症患者研究以及对于抑郁症患者死后的研究均显示其大脑前额皮质区和海马区灰质体积减小。
抑郁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摘要】:抑郁症是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疾病,目前心理治疗方法多样,本文就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效果较为理想的心理治疗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抑郁症是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临床典型的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言语活动明显减少等[1],是一种病发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精神疾病[2]。
抑郁症的发生存在较为复杂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发病机制的复杂性[3],其治疗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
目前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成为治疗抑郁症的新趋势[4],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可提高患者对连续治疗的依从性,降低病情的复发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多样,现就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效果较为理想的心理治疗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抑郁症的检测抑郁病情的检测以及恢复状况的检测可以通过量表进行测定[6],常用的量表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抑郁症状自评量表(SQL-90)。
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可以通过脑部成像技术取得,或者直接检测患者血浆中的单胺类物质的水平。
2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2.1认知疗法Hosseinifard [7]等专家认为,患者的认知过程在情感与行为之间起到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而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与认知的正确与否息息相关。
抑郁症患者一般对自己、对世界、对未来的认知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歪曲,他们由于功能失调和固化消极观念的影响,从而引发对生活消极认知的现象,常会表现出动力不足、情感障碍和躯体功能紊乱等。
采用认知疗法治疗抑郁症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自动化思维,医生和患者一起寻找导致抑郁的消极认知根源,注意引发患者出现不合理信念和消极认知出现的时间和环境,通过反复练习的方法,令患者能够自己摆脱消极认知的负面影响。
王丽萍[8]等专家认为,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观念,及时调整应对方式,可达到调整负面情绪、校正不良行为和达到预防抑郁病症的效果。
抑郁症研究进展

抑郁症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抑郁症,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关于抑郁症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1. 抑郁症的定义和症状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低落情绪、丧失兴趣和欢乐感、失眠或过度睡眠等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情感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
2. 神经生物学研究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研究在抑郁症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神经回路的异常连接,尤其是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回路。
3. 遗传学研究随着遗传学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对抑郁症的遗传基础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发现,抑郁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且不同的基因变异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存在关联。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个体化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指导。
4. 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抑郁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儿童时期的创伤经历、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与抑郁症的风险密切相关。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索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以及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一直是抑郁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和人际关系治疗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这些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提高自我认知和解决社交问题来减轻抑郁症症状。
6. 药物治疗的进展药物治疗一直是抑郁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取得突破,使得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提高。
此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与抑郁症相关的其他药物,如兴奋剂、神经营养素和睡眠调节药物等,以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7. 抑郁症的早期识别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抑郁症的治疗至关重要。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患者的生物标志物、认知功能和心理测量等手段,努力寻找抑郁症的早期指标,并开发出相应的评估工具。
这些研究为抑郁症的早期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8. 抑郁症与其他疾病的关联最新的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和中风等存在密切的关联。
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愈发激烈,导致人们的学习工作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抑郁症的爆发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抑郁症已经成为一个常见的、不容忽视的、对人们心身健康产生严重危害的心理疾病。
因此,本文将从抑郁症的产生病因、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注意事项四个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抑郁症病因诊断标准 TMS(经颅磁刺激治疗仪)一、抑郁症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情况。
它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有存在自伤、自杀行为,可伴有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抑郁性木僵,可表现为面部表情固定、对刺激缺乏反应、话少甚至不言语、少动甚至不动等。
抑郁症发作时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精神缺乏等。
二、产生病因当前出现抑郁症的病因并没有准确的定论,现在可以知道的是有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和应激、遗传因素、性格因素以及生物化学因素等。
(1)环境因素和应激:亲人的离去,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些都会促发抑郁症。
有时抑郁症的发生与躯体疾病有关,如脑中风,心脏病发作,激素紊乱等常常引发抑郁症,并使原来的疾病加重。
另外,抑郁症患者中有1/3的人有物质滥用的问题。
(2)遗传因素: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的患者,那么家庭成员患此病的危险性较高,这可能是遗传导致了抑郁症易感性升高。
其中双相抑郁症的遗传性更高些。
(3)性格因素:有下列性格特征的人易患上抑郁症:遇事悲观、自信心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
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且这些性格特征多是在儿童少年时期养成的,这个时期的精神创伤影响很大。
(4)生物化学因素:现代科学通过临床观察抑郁症患者,检测抑郁症患者的脑部数据时,发现93.2%的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分泌功能紊乱,在这基础上各国医学专家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最终确定了抑郁症的发病机理。
[1]三、诊断标准若患者有明显的情绪低落,伴有以下条目的四项并持续两周即可诊断为抑郁症:(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有言语动作的减少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的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抑郁症研究进展回顾(全文)抑郁症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以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为主要核心症状的常见精神疾病。
据WHO报告,到2030年MDD将成为全球疾病总负担的第一位。
最新数据表明,全球MDD终身患病率为8%~12%,而被诊断为精神病性抑郁的患者在随后的发作中成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可能性是非精神病性抑郁的10倍。
MDD易反复发作且自杀率较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020年,抑郁症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一)遗传和表观遗传MDD的遗传度为30%~42%,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可以通过改变边缘系统和皮层的结构导致大脑发生巨大的损伤,从而导致警觉、唤醒、行为、思维、学习和记忆等功能的异常。
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研究以126 522例MDD患者为对象,调查了基因与创伤的交互作用,发现与没有创伤的MDD患者(12%)相比,有创伤的MDD患者的遗传度显著增加(24%)。
有趣的是,有创伤的MDD患者其遗传度与腰围显著相关。
这一大型研究直接证实经历创伤的MDD患者遗传度显然更高,而这部分人群则成为MDD中更值得关注的对象。
2020年,发表于Proc Natl Acad Sci USA 杂志的研究详细阐述了CD300f免疫受体基因与MDD的关系。
该研究中人类研究结果表明女性CD300f受体胞质尾部普遍存在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C/T,rs2034310)抑制苏氨酸蛋白激酶C 磷酸化,与抵抗MDD发病相关;而动物研究结果则进一步证实CD300f敲除雌鼠表现出了抑郁样特征。
这一研究为阐释MDD亚型及女性MDD高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MDD常见病理生理通路相关的研究多提示,该通路中的基因多态性参与了MDD的发病,但结果一致性仍然较低,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表观遗传学研究显示,环境变化和行为应激能够引起特定基因位点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如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DNA甲基化),从而调控MDD的易感性或恢复能力。
MDD相关的表观遗传修饰常涉及下丘脑室旁核、前额叶皮层、海马、杏仁核、伏隔核、蓝斑和腹侧被盖区等脑区,而这些脑区与应激反应控制、情绪和抗抑郁剂疗效密切相关。
2020年6月,Mol Psychiatry杂志报道,DNA 甲基化程度可有效区分MDD患者与健康对照,且甲基化程度与吸烟、体重指数相关。
2020年9月,Biol Psychiatry杂志报道东南大学姚红红教授团队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参与MDD发病的阶段性成果。
该研究证实过表达的环状RNA STAG1捕获alkB 同族体5并减少了alkB同族体5向细胞核的移位,导致星形胶质细胞中脂肪酸酰胺水解酶信使RNA的m6A甲基化增加和脂肪酸酰胺水解酶降解,随后抑制抑郁样行为和皮质醇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丢失。
上述研究有望为MDD的诊断提供客观生物标志物,为MDD治疗提供新靶点。
(二)神经影像2020年,多模态的结合以及不同影像学指标的分析是既往研究的重要延伸,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使用则继续成为诸多影像学研究的热点。
期望通过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的方法寻找MDD神经影像学指标,并应用于MDD精准诊治的研究策略极具前景。
包括Am J Psychiatry、JAMA Psychiatry、Mol Psychiatry和Proc Natl Acad Sci USA在内的国际顶尖期刊均提示,影像学特征是MDD亚型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与MDD相关基因和生理指标的联合分析是明确MDD机制的有效手段。
然而,Mol Psychiatry杂志2020年发表的1项荟萃分析提出,目前仍缺乏证据表明神经影像学指标可用于识别MDD。
1项7T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MDD患者自下而上的情绪处理过程和自上而下情绪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出现了紊乱,杏仁核所承受的情绪反应会反向调节前额叶皮层的认知控制过程,从而导致规律活动的减少。
该研究区别于既往研究中对局部功能的探讨,从整体上分析了情绪的调节系统,并明确了情绪调节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趣的是,2020年,东南大学袁勇贵教授团队的1项研究发现既往被忽视的白质功能异常在MDD的发病及抗抑郁剂疗效中也显示出了惊人的作用。
事实证明,与健康对照相比,MDD 患者的白质除了结构存在异常,其白质和灰质间的功能连接也广泛性降低。
而这一结果为MDD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提供了另一个方向。
(三)免疫炎症早在1952年就有学者提出MDD与免疫炎症之间的相关性,免疫炎症在MDD及其治疗中的作用仍是未解之谜,依旧散发着魅力吸引众多学者深入研究。
2020年,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生物标志物研究与精密医学中心在Biol Psychiatry杂志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免疫系统如何与大脑相互作用从而影响MDD的易感性。
该研究从全甲基化组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应激相关的神经免疫因子可通过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NTR/NGF)和固有免疫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发挥作用,是MDD的核心成分。
遗传学研究则表明MDD患者异常表达的基因通常具有较强的天然免疫功能,可编码非随机蛋白—蛋白交互网络,并在天然免疫和中性粒细胞功能所特有的标准转录组模型中共表达。
然而,免疫炎症因子在MDD 中似乎缺乏特异性,特定免疫因子及通路在其他精神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美洲锥虫病等疾病中亦发生了改变,MDD是否与上述疾病共享特定的免疫炎症通路仍需进一步研究。
2012年,有研究报道肠道菌群可用于MDD的治疗,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在2020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MDD患者肠道菌群在科和属水平上显著少于健康对照,尤其是普雷沃氏菌科、隐球菌科和粪便杆菌属。
同时,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肠道完整性和炎症指标也与治疗效果相关。
总结当前研究结果,肠道菌群和脑病理机制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肠道菌群-炎症因子脑”这一通路在MDD患者中表现出的异常变化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明确MDD的发病及疗效机制提供了另一种崭新的观念。
抑郁症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抗抑郁剂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再摄取抑制剂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仍是MDD的一线用药,但其治疗有效率较低,仅30%的患者能够治愈。
2020年,加州大学研究团队解释了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治疗MDD效果不佳的原因,指出代谢指标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失调与其密切相关。
同时,致力于寻找MDD治疗靶点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为提高抗抑郁剂疗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0年,发表于Neuropsychopharmacology杂志的研究提示选择性刺激小鼠mPFC的5-HT1A受体可显示出快速和持久的抗抑郁作用,且该作用是通过激活谷氨酸AMPA受体-BDNF-mTOR通路发挥作用。
该研究为5-HT1A受体作为抗抑郁剂治疗的靶点提供了证据。
而通过对众多研究的总结,氟西汀被认为是治疗成年人和儿童MDD的最佳选择。
近年来受到众多关注的氯胺酮在2020年引发了热议,即其是否能够用于难治性MDD的治疗。
尽管至今为止,氯胺酮并没有被批准用于难治性MDD的治疗,但其优势已逐渐显现。
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相比,氯胺酮不良反应较少,可极大地减少难治性MDD患者的经济负担,为难治性MDD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此外,很多激素和激素调控的化合物也被认为可用于MDD治疗,其治疗作用不仅可以归因于外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还可归因于激素对非内分泌相关的脑神经环路的作用。
对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在内的内分泌系统的深入研究将为提高MDD的治疗效果指明方向。
(二)心理治疗在MDD的心理治疗方面,心身医学TOP期刊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主编Fava教授团队近日发表于JAMA Psychiatry的文章对序贯联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干预MDD的效果进行了总结,研究指出在急性期的药物治疗后实施心理治疗、单独心理治疗或联合抗抑郁剂治疗,均可降低MDD的复发风险。
Lancet Psychiatry杂志发表的文章比较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效果,提示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认知行为治疗,但单一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却优于单一氟西汀治疗。
由此可见,心理治疗在提高MDD治愈率中与药物治疗一样,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物理治疗MDD的物理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其中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应用广泛。
相对于抗抑郁药而言,物理治疗没有肝脏毒性和胎儿毒性;而相对于心理治疗而言,物理治疗省时省力。
2020年rTMS相关的研究发现,rTMS治疗可有效改善MDD患者的精神运动迟滞症状和认知功能水平;治疗时将rTMS定位于左背外侧前额叶或视觉皮层能够显著改善抑郁症状,且能够显著增加外周血环状RNA蛋白的表达。
东南大学张志珺教授团队同样证实重复刺激视觉皮层5 d后,MDD患者异常增高的视觉皮层和前扣带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出现了降低。
与rTMS类似,tDCS也是一种能够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认知和行为的物理治疗方式,其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相关的结果被发表于2020年的Mol Psychiatry杂志。
该研究报道,在任务训练中给予前额叶皮层tDCS治疗可能是提高MDD患者行为表现的有效方法。
此外,tDCS对MDD患者的神经认知具有积极作用,而tDCS刺激参数对不同个体表现出的疗效差异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的多态性相关。
综合上述研究,物理治疗似乎更适用于孕产妇MDD患者等特殊人群,但其疗效机制仍需继续深入探索。
(四)疗效评估由于客观生物标志物的缺乏,个体的主观感受仍然是评价MDD治疗效果的金标准。
目前,常用于评估MDD治疗效果的工具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
2020年,Lancet Psychiatry 杂志明确指出,常用评估工具并不能最合理地反映MDD的治疗效果。
首先,这些量表并不适用于难治性MDD患者,也无法长期监测抑郁症状;其次,蒙哥马利抑郁量表并不能完全捕捉到《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定义的所有核心症状,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也太过于关注抑郁的生理症状;再次,这些量表并没有区分抑郁的不同方面(如快感缺失、忧郁症状和情感失调),而这些不同的方面很可能受不同的神经生理基础所调控,代表了MDD 的不同亚型及其所伴有的特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