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了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

针对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对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抑郁症的诊断抑郁症的诊断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当前的诊断标准主要是根据DSM-5和ICD-11的标准来确定。

DSM-5和ICD-11均要求患者至少有五项症状表现出现,并且这些症状应该持续两周以上。

这些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食欲障碍、疲乏感、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缺陷、自杀意念等。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情绪障碍和器质性疾病。

由于抑郁症的的症状十分复杂,有时可能与一些其他的疾病混淆。

因此,诊断抑郁症需要医生进行详细的问诊、观察和检查。

除了主要的心理症状,医生还会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病史、药物历史和社会状况等。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抑郁症,现代医学还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如脑磁共振成像等。

这些技术有助于研究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并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更加精细的手段。

二、抑郁症的治疗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在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之前,需要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抗抑郁药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可以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水平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

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SSRI抗抑郁药、MAO抑制剂、松果体素受体激动剂等。

这些药物治疗的效果很好,但是它们也有一些副作用,如口干、恶心、失眠等。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另一种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情感状态,缓解抑郁症状。

主要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人际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疾病的应对能力。

心理治疗相对于药物治疗,其效果相对稳定但花费的时间更长,且需要对治疗师有比较高的专业能力要求。

抑郁症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对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日益突显。

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索抑郁症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是常见的生物学因素。

例如,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5-羟色胺水平较低,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增加。

遗传因素也被证明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

2.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也有着重要影响。

个体的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应激事件和心理创伤等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原因。

例如,负性思维方式和低自尊心是心理因素中的重要因素。

3. 早期生活经历早期生活经历在抑郁症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虐待和忽视等不良经历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早期生活经历对于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产生长期影响,增加了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4. 炎症反应近年来,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常伴随着机体炎症反应的增加。

炎症介质和免疫细胞等在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神经生理学改变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一定的异常。

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等脑区存在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变化与抑郁症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有关。

神经调控系统的紊乱也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6.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家族聚集现象明显,有一定遗传风险。

基因组广泛关联研究已经鉴定出多个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与神经递质的信号传递、神经发育等相关。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学、心理社会、早期生活经历、炎症反应、神经生理学改变和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共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以推动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抑郁症作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除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心理症状外,抑郁症还伴随着一系列身体症状。

本文将就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睡眠障碍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等。

研究发现,这与抑郁症患者大脑内睡眠调节系统的紊乱有关。

脑干和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在睡眠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元活动存在异常,导致睡眠障碍。

二、食欲改变抑郁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食欲改变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等。

研究证实,这与患者脑内与食欲调控相关的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例如,血浆中5-羟色胺水平的变化与抑郁症相关的食欲改变密切相关。

三、疲劳与体力衰竭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疲劳、乏力,伴随着体力衰竭的感觉。

研究发现,这与患者体内的一些生物标志物异常有关。

例如,抑郁症患者血液中嗜铬细胞素A(neuropeptide Y,简称NPY)的水平较高,而该物质与疲劳感和抑郁症状密切相关。

四、心脏症状抑郁症与心脏症状的关联备受关注,患者常常出现心慌、胸闷、心率加快等症状。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的应激激素分泌和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发生改变,导致心脏症状的出现。

同时,心脏症状又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五、免疫系统异常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异常。

患者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抗炎能力下降,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

这可能与患者体内炎症介质的分泌增加有关,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此外,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细胞调节功能也受到损害,使得身体更加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与生理机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综上所述,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与体力衰竭、心脏症状以及免疫系统异常等身体症状,这些症状与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改变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密切相关。

青少年抑郁症状研究进展

青少年抑郁症状研究进展

青少年抑郁症状研究进展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抑郁症不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威胁,还可能引发许多长期的负面后果。

因此,科学家试图深入研究青少年抑郁症状,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和预防策略。

本文将总结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研究进展,旨在提供对该领域现状的综合了解。

一、抑郁症的定义和诊断:抑郁症是一种临床诊断的心境障碍,以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和无价值感为主要特征。

其诊断标准包括情绪低落至少两周、对活动的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变化、自责自罪观念、注意力和集中力不佳以及自杀思维等。

二、青少年抑郁症的特点:青少年抑郁症相较于成人抑郁症有其特殊性。

首先,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例如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

这些因素增加了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其次,青少年在情绪表达和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着困难,他们可能不太清楚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导致抑郁症状被忽视或被误解。

三、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进展:1. 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许多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包括遗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交关系等。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对青少年抑郁症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环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无视情感需求或严苛的家庭教育方式等。

此外,学校环境和社交关系对青少年的情绪健康也有深远影响,例如学业压力大、同龄关系紧张等。

2. 青少年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负责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抑郁症患者通常存在血清素水平降低的情况。

此外,研究还发现与正常人相比,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等脑区存在结构与功能异常。

3. 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与预防: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治疗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手段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近年来,中医在抑郁症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本文将就近5年来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 脑功能影像研究: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脑功能影像技术,为中医研究抑郁症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研究发现失眠型抑郁症患者的大脑静息态网络连接性存在异常,针灸治疗可改善这些异常。

2.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作为中医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方法,近年来也得到了一些研究关注。

某些中药制剂如复方丹参注射液、逍遥丸等,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改善抑郁症状。

3.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其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电针对抑郁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

4. 中医心理疗法:中医心理疗法是一种结合中医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综合治疗方法。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中医心理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和生活质量。

5. 饮食调节:中医注重养生,强调饮食的调节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结构调节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适量摄入含有丰富烟酸和三甲基色氨酸的食物,可以增加5-羟色胺的合成,从而改善情绪。

近年来中医在抑郁症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功能性脑影像研究为中医治疗抑郁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中草药、针灸、中医心理疗法和饮食调节等多种方法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抑郁症的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各异,中医治疗抑郁症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抑郁症发生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生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基本内容
此外,预防和早期干预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具有抑郁症高危因素 的人群,如家族病史、慢性疾病、生活压力等,可通过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等方 式预防抑郁症的发生。早期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和治疗反应,有助于及时发现 和治疗抑郁症,降低其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长期损害。
基本内容
总之,尽管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 方法的不断创新,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前景,为抑郁 症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康复体验。
研究进展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 展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抑郁症发生 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血清素是研究最为广泛的神经递质之一。研究发现,抑 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下降,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受损。此外,多巴胺和去甲肾上 腺素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研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 的思路,例如针对上述神经递质及其相关受体进行干预。
谢谢观看
此外,神经免疫失调也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免疫过 程对神经细胞和神经递质产生损害,加重抑郁症的症状。神经可塑性则在抑郁症 的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树突棘的形成、突触可塑性和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 等。
基本内容
在现有研究成果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联合治疗等手段在抑郁症的治 疗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药物治疗中,常用的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 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等,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和心 理状况。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疗法等,通过帮助患者调 整负面思维模式、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也能有效缓解抑郁症。联合治疗即在药 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概述抑郁症作为一种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其复杂且多样的发病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在生物学层面,神经递质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可塑性等都被认为是影响抑郁症发病的关键因素。

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异常,以及内分泌系统中激素水平的失衡,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免疫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免疫因素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在心理层面,个体的心理状态、认知过程、人格特质以及应对压力的方式等,都可能影响抑郁症的发病。

消极的思维模式、低自尊、缺乏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可能增加个体患抑郁症的风险。

社会环境因素也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诱因。

压力、创伤性事件、人际关系问题等社会因素,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抑郁症。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要深入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揭示更多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奥秘,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关怀。

1. 抑郁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抑郁症作为一种典型的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

这种心境低落不仅仅表现为短暂的情绪波动,而是呈现出一种长期、稳定且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状态。

抑郁症患者常表现出对事物兴趣的减退、精力的缺乏,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自伤、自杀的行为,伴随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交功能、工作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从流行病学特征来看,抑郁症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复发率,同时治疗率相对较低。

心理学中的抑郁症研究进展

心理学中的抑郁症研究进展

心理学中的抑郁症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心理学界对抑郁症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本文将从抑郁症的定义、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抑郁症的定义和症状表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活动力下降。

患者常感到无望、自责,对未来失去信心。

此外,抑郁症还会伴随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以及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减退等症状。

二、抑郁症的原因研究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包括遗传、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等。

研究表明,家族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如童年创伤、人际关系问题等也会对抑郁症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此外,抑郁症与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也有关。

三、抑郁症的治疗方法针对抑郁症患者,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调整人体的化学物质来缓解抑郁症的症状。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解构疗法和心理动力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四、抑郁症的预防措施抑郁症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如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社交活动来预防抑郁症。

此外,社会支持和心理咨询等也可以起到预防抑郁症的作用。

五、抑郁症的研究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抑郁症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心理学家正致力于探索抑郁症的脑机制、遗传基础和神经影像学等方面。

未来,研究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抑郁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为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更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六、结语心理学中的抑郁症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法。

然而,抑郁症依然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其更深层次的机制和治疗手段。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促进人们对抑郁症的关注和认识。

抑郁症的病因及相关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病因及相关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病因及相关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理障碍,其病因复杂多样。

近年来,许多研究对抑郁症的病因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病因和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抑郁症在家族中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基因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已经鉴定出多个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与神经递质、神经发育和神经可塑性等功能有关。

然而,由于抑郁症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各种基因的作用相互交织,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深入了解遗传机制。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对抑郁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生活中的压力、创伤事件、家庭关系等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因。

此外,抑郁症还与季节变化、天气等环境因素有关,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大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对于维持情绪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的一些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存在异常。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大脑神经回路的紊乱,从而引发抑郁症。

神经递质的研究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就是基于这一理论研发的药物。

四、神经回路抑郁症的发生与大脑的神经回路也有关系。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在承受负性刺激时,大脑的情绪调节中心——杏仁核和前扣带回等区域活动异常。

这些异常活动可能导致情绪的负向调节失灵,从而引发抑郁症。

研究人员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深入探究抑郁症患者大脑神经回路的异常,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综上所述,抑郁症是一种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其病因涉及遗传、环境、神经递质和神经回路等多个方面。

虽然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对于抑郁症的病因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发生机制,为抑郁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及治疗学研究新进展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及治疗学研究新进展

运用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生物芯片等发展新型治疗方法;5)抑郁症治疗 的长期效果及预防复发问题;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保健工作,提高公众 对抑郁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结论
综上所述,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心理障碍,其流行病学特征及 治疗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了解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征、药物治疗、心 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保健工作,提高公众对 抑郁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学、病程和严重程度等方面。根据《国际疾 病分类第11版》(ICD-11),抑郁症的诊断包括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和持 续性抑郁障碍等多种类型。症状学方面,抑郁症患者通常会出现情绪低落、失去 兴趣、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精力减退等症状。病程和严重程度方面,抑郁症患 者的病程一般超过2周,且症状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感谢观看
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在抑 郁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BT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消极思维和行为,从 而缓解抑郁症状。心理动力疗法则着重于解决患者的心理动力问题,帮助患者深 入探讨抑郁的根源。此外,一些新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正念疗法、人际疗法等也逐 渐应用于抑郁症治疗。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抑郁症治疗学研究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为药物研发 提供更多理论依据;2)开展更多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 和副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可靠证据;3)研究针对不同亚型、不同阶段的 抑郁症的个性化治疗方案;4)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及治疗学研 究新进展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在抑郁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多样且积极。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综合调理,强调平衡身体的阴阳和五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近5年来中医治疗抑郁症的一些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能调节情绪、改善睡眠、减轻焦虑等。

近年来,一些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显示,中草药可作为抑郁症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

白芍、当归、柴胡等中草药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一些中药复方也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逐渐增多。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针灸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

承认、足三里等针灸穴位被发现对缓解抑郁症状有效。

针灸还可以调节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脑功能,对抑郁症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心理疗法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中医心理疗法强调平衡心身,通过调节情绪、改变心态、提升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近年来,中医心理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疗效。

传统的中医心理疗法如“抚心”、“活络通神”等被发现可以有效地缓解抑郁症状。

中医药的辅助作用也得到了重视。

近年来,一些研究开始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

中医药和西医药物相结合,能够综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显示,中医药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联合应用在治疗抑郁症中有较好的疗效。

近5年来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积极。

中医药、针灸、中医心理疗法等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得到认可,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疗效。

未来,中医在抑郁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还需继续深入,进一步加强与现代医学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认为,抑郁症
是因为情志不舒所致,而情志是与脏腑相连,因此中医治疗抑郁症注重调整情绪的同时,
也需要对相关脏腑进行治疗。

以下是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
传统中药治疗抑郁症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研究表明中药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和
生理症状,不过需因人而异,根据个人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方。

最近的研究表明,
复方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一中药治疗,因为抑郁症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单一药物
的治疗效果较为有限。

气功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健康保健方法,它通过特定的呼吸和自我按摩等方法,改善人
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最近的研究表明,气功可以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如焦虑、抑郁、疲劳、失眠等,且毒副作用低。

不过需要注意,气功的效果依赖于操作人的技巧和患者的
自我控制能力,操作不当可能引发一定的风险。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疗法可以对抑郁症进行有效治疗,但是需要因人而异,选择针对
性较强的中医疗法。

此外,我们需要多方面的进行研究,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抑
郁症患者的康复带来更多的帮助。

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并给其带来极大的痛苦。

心理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干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

随着对抑郁症心理治疗研究的深入,一系列新的方法和策略被提出并得到了积极的结果。

本文将从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和心理教育三个方面介绍抑郁症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认知行为疗法1. 简介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其基本理念是通过调整患者的不适应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改善其心理状态。

近年来,研究者对CBT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和不同的抑郁症表现,研究者提出了个体化治疗的概念。

这种治疗方法将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抑郁症症状。

3. 积极心理干预在CBT中,积极心理干预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研究表明,通过积极引导患者思考积极的事物,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的症状。

二、心理动力学疗法1. 简介心理动力学疗法是一种通过分析患者的潜意识和无意识过程,理解其心理冲突和痛苦,并通过解决这些冲突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治疗方法。

最近的研究对心理动力学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索。

2. 焦虑与抑郁关联性的研究焦虑和抑郁症被认为有紧密的联系,研究者通过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应用,深入探讨了焦虑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焦虑的减轻可以显著改善抑郁症的症状。

3. 自我心理学的应用自我心理学是心理动力学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注重患者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研究发现,通过自我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促进症状的缓解。

三、心理教育1. 介绍心理教育作为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心理治疗方式,被广泛用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阶段。

心理教育通过向患者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和应对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抑郁症的症状。

2. 患者参与的重要性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患者的主动参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以积极与治疗师进行互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促进康复进程。

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

随着对抑郁症认识的不断深入,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患者和医疗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改进与创新认知行为疗法一直是抑郁症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 CBT 注重改变患者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而新的研究则更加关注如何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和积极情绪。

例如,通过引导患者关注自身的优点和成就,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

此外,基于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的 CBT 模式也逐渐兴起。

患者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视频辅导和互动练习等方式,随时随地接受治疗。

这种便捷的治疗方式不仅提高了治疗的可及性,还降低了治疗成本,为更多患者提供了帮助。

二、人际心理治疗(IPT)的拓展应用人际心理治疗强调人际关系在抑郁症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最新的研究发现,IPT 不仅对抑郁症的急性发作有效,对于预防抑郁症的复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善不良的人际互动模式,如过度依赖、冲突回避等。

同时,IPT 还关注患者在家庭、工作和社交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

此外,IPT 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例如,将 IPT 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正念疗法的深入研究正念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抑郁症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正念强调个体对当下的觉察和接纳,不评判、不反应,从而减少情绪的困扰。

研究表明,长期的正念练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神经结构和功能,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韧性。

同时,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MBCT)也被证明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具有显著效果。

除了个体的正念训练,团体正念疗法也逐渐受到重视。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心理障碍,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将其列为全球疾病负担的首位。

抑郁症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随着神经科学领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本文将介绍抑郁症与神经科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揭示了抑郁症的一些潜在机制。

最新的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

例如,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多态性与抑郁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此外,一些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信号通路也被认为可能参与了抑郁症发生机制。

脑影像学研究神经影像学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为我们了解抑郁症的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手段。

最近的脑影像学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在脑区活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尤其是前额叶皮层、海马体和扣带回等脑区被认为与抑郁症发生相关。

神经网络连接研究神经网络连接在抑郁症发生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新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连通性存在改变,这可能导致大脑各个脑区之间信息传递的紊乱。

通过分析不同脑区之间连接强度和模式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神经机制,并为治疗提供目标。

免疫系统调节机制免疫系统失调也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新的免疫学研究发现,慢性低级别的慢性炎性反应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免疫信号通路等因素在调节抑郁症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神经可塑性机制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结构和功能随外部刺激和内部体验而改变的能力。

近年来,对抑郁症患者进行神经调节治疗时观察到神经可塑性机制参与其中。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如转导直流电刺激(tDCS)和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rTMS)等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临床效果。

新药开发与治疗策略基于不断深入的对抑郁症机制认识,新药开发也成为当前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的任务之一。

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

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

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意志活动减少、思维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自我价值感降低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基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已有多项研究发现了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

例如,一项对家族聚集的抑郁症进行的研究发现,5-HTT基因的多态性与抑郁症的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其他一些基因变异,如BDNF、CREB等,也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

二、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它们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号。

抑郁症与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特别是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较低,而抗抑郁药物可以增加血清素的浓度,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三、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和突触可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在脑结构、功能和连接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大脑海马体是情绪调节的重要区域,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容积较小。

另外,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和杏仁核等区域也存在功能异常。

四、炎症反应最近的研究表明,抑郁症与身体炎症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炎症因子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神经递质异常、神经可塑性降低以及抑郁症状的出现。

此外,炎症反应还可以影响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效果,这也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总结起来,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主要包括基因、神经递质、神经可塑性以及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进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虽然目前对于抑郁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生物学原因仍然存在许多未知之处。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摆脱抑郁症的困扰,重拾健康和幸福。

抑郁症的诊断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诊断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诊断研究进展1.抑郁症的诊断研究进展某杨钦焱周敏罗春琼王晓斌诊断:在日常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抑郁症的诊断已十分普遍,然而,目前抑郁症的诊断尚缺乏客观检查手段,其正确诊断主要依赖于精神科医生的精神检查,抑郁诊断的方法多局限于量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诊断方法也开始应用。

一、量表检查1.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帮助患者评价其病情的轻重以及经过治疗后的症状变化,该量表至今仍然应用最多,然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主要应用对象是已经确诊抑郁症的患者,对其抑郁程度进行评定。

2.DSM-IV-TR,即《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目前抑郁症诊断的国际通用标准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我国主要使用4.抑郁症诊断筛查量表保留SCID“重性抑郁发作”原有项目之外,针对每个症状都追加了2~3个适合中国人表达方式的补充项目,以提高其筛选抑郁症的敏感性,以代替SCID检查。

但量表始终是一项精神检查,无法很好的排除病人的主观因素,也不能很好的避免医生经验等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所以对于抑郁症的诊断来说,并非一个完美的指标。

抑郁症的诊断方法日新月异,传统的量表评分不断更新的同时,排除主观影响的各种客观指标已经逐步展现,抑郁症的诊断也从传统的评分开始形成生化影像指标与评分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模式。

今后仍需要开展大量临床研究来验证和完善这些客观指标,最终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准确的诊断方法。

二、血液生化检查精神神经疾病有其特有的复杂性,多年来我们都希望找到一个客观可靠的生物指标帮助抑郁症的诊断,近年来,抑郁症诊断的生化指标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1.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的5-羟吲哚乙酸(5-HIAA)及脑组织中5-HT含量显著低下。

但是脑脊液的获取需要通过腰穿等操作,而脑组织的获取在活体状态取得几乎不可能,因此,找出反映中枢5-HT功能的外周指标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测定血小板5-HT浓度来间接表示中枢神经系统5-HT功能状态,但尚未获得一致性的结论。

抑郁症研究进展

抑郁症研究进展

抑郁症研究进展
第32页
• 心理社会原因Beck认知——行为模式: • 抑郁症三种认知: • 负性自我反省 • 对经历事件负性解释 • 对未来负面看法
抑郁症研究进展
第33页
• 心理社会原因Beck认知——行为模式: • 抑郁症三种认知: • 负性自我反省 • 对经历事件负性解释 • 对未来负面看法

• GABA系统作用: • 抗抑郁药影响GABA受体 • 抗癫痫药卡巴西平等对抑郁起作用,影响
GABA含量调控
抑郁症研究进展
第28页
• 抑郁症发病主要生化机理总结
• 中枢NE和/或5-HT功效不足
• 中枢NE和/或5-HT传导系统平衡失

• 突触前受体(α2肾上腺素受体)数目增
多或受体敏感性增加(NE释放降低或 功效下降)
5.躯体症状:入睡困难和早醒 体重减轻 心悸、胸闷、便秘、食欲下降
抑郁症研究进展
第20页
四、病 因— 遗传研究(一)
临床表现家系调查-寄养子研究-双生子研究-遗传模式分析-连 锁分析-候选基因-基因组扫描 遗传学研究家系调查: (1924-1954)躁郁症亲属患病率 父母: 3.2%~23.4%,平均 14.6% 弟兄、姐妹: 2.7%~23%,平均10.9%
抑郁症研究进展
第40页
• 而抗炎性细胞因子经过抵抗细胞激活和
炎性调整子产生抵抗免疫应答,包含: IL-4, IL-10,IL-13等。炎性细胞因子中TNF, IL-1,IL-6和趋化性细胞因子又被称为前
炎性细胞因子,是开启炎症反应关键细胞 因子,能够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
存—共病现象
• 激越—伴有显著运动不安严重焦虑状态 • 易激惹

抑郁症研究进展

抑郁症研究进展

抑郁症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抑郁症,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关于抑郁症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1. 抑郁症的定义和症状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低落情绪、丧失兴趣和欢乐感、失眠或过度睡眠等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情感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

2. 神经生物学研究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研究在抑郁症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神经回路的异常连接,尤其是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回路。

3. 遗传学研究随着遗传学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对抑郁症的遗传基础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发现,抑郁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且不同的基因变异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存在关联。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个体化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指导。

4. 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抑郁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儿童时期的创伤经历、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与抑郁症的风险密切相关。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索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以及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一直是抑郁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和人际关系治疗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这些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提高自我认知和解决社交问题来减轻抑郁症症状。

6. 药物治疗的进展药物治疗一直是抑郁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取得突破,使得抗抑郁药物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提高。

此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与抑郁症相关的其他药物,如兴奋剂、神经营养素和睡眠调节药物等,以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7. 抑郁症的早期识别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抑郁症的治疗至关重要。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患者的生物标志物、认知功能和心理测量等手段,努力寻找抑郁症的早期指标,并开发出相应的评估工具。

这些研究为抑郁症的早期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8. 抑郁症与其他疾病的关联最新的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和中风等存在密切的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2), 140-146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20.92023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DepressionXiaosi Ma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Jan. 24th, 2020; accepted: Feb. 6th, 2020; published: Feb. 13th, 2020A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becoming faster and faster, depress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psychological diseases that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is article listed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epression; reviewed the researches about three depression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self-focused attention, self-punitiveness and overgeneralization; discussed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depression in terms of the lack of pleasure, high recurr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prefrontal cortex,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edication, psychological therapy and physical therap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ince 2019.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depression prevention, relapse prevention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systems.KeywordsDepression, Psychotherapy抑郁症研究进展马小斯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收稿日期:2020年1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6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13日摘要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抑郁症越来越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心理疾病之一。

本文列出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回顾了过度自我关注、自责倾向、过度概括化三个抑郁症认知特点的研究,从快感缺失的脑机制、高复发性的脑机制、抑郁症与前额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抑郁症的神经机制,并根据2019年以来的元分析结果总结了抑郁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

未来的研究应着重完善抑郁症预马小斯防、复发预防和疗效评估系统。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治疗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近年来,抑郁症愈来愈成为公众所关注的话题,因抑郁症自杀的报道也层出不穷。

黄悦勤等人2019年发布了2013年7月22日至2015年3月5日期间在全国31个省精神障碍患病率的调查结果,32,552名18岁以上成年人参与了调查。

结果显示抑郁症12月患病率为3.6%,终身患病率为6.8%;其中重度抑郁症12月患病率为2.1%,终身患病率为3.4%。

并且女性患病率(4.2%)显著高于男性(3.0%) [1]。

本文将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认知特点、神经机制及其治疗方法四个方面回顾抑郁症研究现状。

2.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1. 抑郁症分类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 [2]将抑郁症分为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持续性抑郁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 Dysthymia)、经前期抑郁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药物诱发抑郁症(substance/medication-induced depressive disorder)、其他疾病诱发抑郁症(depressive disorder due to another medical condition)及其他特指抑郁症和未指定抑郁症。

这些分类的共同症状为悲伤、空虚或易激惹,并且伴随着躯体和认知的改变,这些改变会影响到个体的生活。

不同之处在于症状持续的时间,年龄或病因。

其中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的诊断用于12岁以下的儿童,症状表现为持续性易怒和频繁发作的极端行为。

具有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的儿童极易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发展成为抑郁症或焦虑症,而非双相障碍。

重度抑郁症症状最为典型、常见,病程为2周以上。

持续性抑郁症表现为持续性得心境低落,成人病程为2年,儿童病程为1年。

2.2. 重度抑郁症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中,常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3]评估抑郁程度,但该量表并不能作为诊断标准。

DSM-5 [2]列出5条诊断标准:一、以下9条症状描述中2周内出现5条及以上症状,并且包含情绪低落或失去兴趣与乐趣症状:1) 由自己主观报告或他人观察到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有抑郁情绪,如悲伤、空虚、绝望(儿童或青少年可能表现为急躁);2) 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活动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或愉悦感明显减弱;3) 未计划节食,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一个月内变化5%),或几乎每天食欲下降或增加(对于儿童是体重未达到本身应该增加的重量);4) 几乎每天失眠或嗜睡;5) 几乎每天精神激越或迟滞(可被他人观察到,而不仅仅是主观感受);6) 几乎每天都感到疲劳或没有精力;7) 几乎每天都有无价值感,过度或不恰当的内疚(可能是妄想,不仅仅是对生病的自责或内疚);8) 几乎每天思维能力下降,难以集中注意力或优柔寡断;9) 反复出现关于死亡的想法(不仅仅是对死亡的恐惧),反复出现没有具体计划的自杀念头,或自杀企图或自杀的具体计划。

二、这些症状导致明显的痛苦或社马小斯会、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功能损害。

三、这些症状并非由某种物质或另一种治疗的生理作用导致。

四、这些症状并非由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妄想症或其他特指的、未指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和其他精神障碍导致。

五、从未发生过躁狂或轻度躁狂症状(除非躁狂由药物引起)。

此外应当关注近期是否发生重大负性事件,如亲人离世。

重大负性事件可能使当事人产生抑郁症状,但在一定文化背景下是对事件的正常反应。

但重大负性事件也会导致重度抑郁症的发生,需要临床辨证判断。

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减退也会出现与抑郁相似的症状,在抑郁诊断前应先排查躯体疾病和脑部器质性病变。

3. 抑郁症的认知特点3.1. 过度自我关注抑郁症患者往往比不抑郁的人更倾向于关注自我,Pyszczynski等人的研究发现,抑郁患者对自己的未来估计得更为悲观,但被要求外部关注的抑郁患者则不悲观[4]。

他们随后关于回忆过去的研究发现了同样的现象,被要求关注自我的抑郁被试比非抑郁者回忆事件更消极,而被要求关注外部的抑郁被试则与非抑郁组没有差异[5]。

3.2. 自责倾向自责思维在心理障碍中很常见,Thew等人要求被试在失败任务后对他们的自我批判思维和消极自我信念进行评分,抑郁组比对照组自我评价更为负面,并与情绪低落尤为相关[6]。

Carver与Ganellen认为抑郁症患者的自责倾向并非单一维度,应包含1) 对自我的高标准;2) 不能容忍自己未达标准;3) 产生概括化的失败的自我概念三个维度[7]。

3.3. 过度概括化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在回忆过去或想象未来事件时缺乏具体的情景或非情景细节[8]。

概括化是人更有效率得编码、记忆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抑郁症患者的过度概括化思维往往使其忽略很多信息,易得到有认知偏差的结论。

缺乏细节也使得其对众多事物失去兴趣,产生空虚无聊的负面情绪。

4. 抑郁症的神经机制4.1. 快感缺失的脑机制快感缺失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研究者们认为这与奖赏处理功能失调有关。

Tommy H. Ng等人2019年对41篇全脑神经成像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奖赏回路中腹侧纹状体反应偏低,眶额皮层反应偏高;皮层和纹状体的连接失调可能是重度抑郁症患者奖赏反应异常的基础[9]。

除了奖赏回路明显异常外,研究还发现重度抑郁症患者左侧杏仁核延长区下部对惩罚性刺激过度反应,这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偏向关注负性刺激的神经基础。

4.2. 高复发性的脑机制重度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性的精神类疾病,超过半数的首发抑郁患者会在首次发作5年内再次出现抑郁症状。

一项研究对比了72名首发(未服药)抑郁症患者、49名复发抑郁症患者及78名健康人的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发现比起首发患者,复发患者左侧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右侧小脑前叶低频振幅增加,并且其幅值与抑郁得分呈正相关,而首发患者左侧枕中回低频振幅低于健康组,由此可见这些脑区的代偿效应。

这为阐明重度抑郁症发展、维持和恢复的神经生物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10]。

马小斯4.3. 抑郁症与前额的关系Howard等人对来自三个最大的全基因组抑郁症关联研究的807,553人(246,363个案例,和561,190个对照)进行了元分析,遗传丰富度(heritability enrichments)和基因集(gene set)分析结果证明了前额叶与抑郁症的重要关系[11]。

一项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表明抑郁症患者左侧额中回、前扣带皮层,右侧额中回、眶额中回、额下回、颞中回灰质体积小于健康组[12]。

此外,早期关于抑郁症的脑电研究发现患者前额alpha不对称性大于健康人,而2017年的一项元分析结果发现前额alpha不对称性并不能作为抑郁诊断的工具,其应用范围有一定局限[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