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区系地理的特征

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区系地理的特征

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区系地理的特征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特征——《植物区系地理学》课程论文学院:林学院专业:植物学学号:姓名:邓嘉雯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特征(林学院-植物学邓嘉雯)摘要:本文从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分析了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并参考了书籍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了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丰富的植物种类、起源古老、分布类型多样、地理分布多样、特有性程度高的五大特征。

关键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原因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特征1 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从植物种分化形成时,该种所占有的空间范围构成它的原始分布区或起源中心,各种植物都有程度不同的繁殖能力,并不断向外界迁移,逐渐扩大自己的分布区。

植物可借助自然界各种外力(风力、水力、动物、人类等)或依靠植物体本身(果实的弹力、根状茎、块茎的移动等)的繁殖,从而不断占领新的地段。

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扩展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限制植物向新地区迁移、定居、繁殖等过程,即阻碍分布区扩展的环境因素很多,最基本的因素[1]有如下几类。

1.1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基本的因素,对于个别植物种及其组合的地理分布和特征都发生深刻的影响。

气候决定了植被的基本特征。

气候因素也被称为地理因素,因为它依赖于当地的地理坐标和当地的海拔高度。

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气候因素有:热、光、水、空气的组成及运动。

很多植物种的北方边界继续向北方分布,是受在营养期内缺乏热量所决定的,或是一年内暖季的时间太短,或是冬季太冷。

如赤松,集中生长在具有海洋气候的我国辽东半岛经山东半岛向南达江苏北部的云台山,而远离海洋的陆地则少有该种植物的分布。

热带植物不能忍受热量状况的极少下降。

热量的不足引起了北极冻原带和山地高山带的无林现象。

很多农作物向北方推移时也遭遇了热量不足的限制。

即温度状况在地球的广大气候带和高山带的植被上盖上了自己的烙印。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中国是一个植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其中种子植物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植物类群之一,其分布和组成具有显著的特点和重要的生态意义。

本文将概述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基本情况,以期为未来的植物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概述中国的种子植物分布广泛,涵盖了多种不同的生态环境。

从寒温带针叶林到热带雨林,从高原草甸到平原农田,都能找到种子植物的踪迹。

据统计,中国有约种种子植物,其中许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有物种。

在这些种子植物中,有许多著名的优势植物种群,如松科、杉科、柏科、杨柳科等。

这些优势植物种群在中国的分布广泛,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为中国的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许多独特的种子植物种类,如银杏、水杉、金钱松等。

这些特有物种不仅是重要的生态资源,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保护意义。

结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具有显著的特点和重要性。

其分布广泛,特有物种丰富,优势植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种子植物的分布和组成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为未来的植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调查和了解种子植物的生态习性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2)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种子植物分布和组成的影响,预测其未来趋势;3)探讨人类活动对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种子植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总之,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集成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以推动其在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历史的国家,其八大菜系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围绕中国八大菜系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展开,介绍八大菜系的特点和代表菜品,阐述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

中国八大菜系是指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

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的保护及相关研究进展

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的保护及相关研究进展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学研究, 2021, 10(3), 331-337Published Online May 2021 in Hans. /journal/brhttps:///10.12677/br.2021.103045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的保护及相关研究进展楚秀丽1,21上海植物园,上海2上海城市植物资源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收稿日期:2021年4月30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17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26日摘要宝华玉兰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仅分布于江苏省句容市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目前,野生成年植株18棵,人为干扰、生境退化严重威胁其生存繁衍。

本文从该树种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及资源现状、种苗繁育、遗传特性和濒危原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较全面地了解该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保护研究现状,提出后期保护研究设想,更好地开展综合性保护等相关工作和研究。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保护研究Conserv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Progress of Rare and EndangeredPlant Yulania zeniiXiuli Chu1,21Shanghai Botanical Garden, Shanghai2Shangha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ustainable Plant Innovation, ShanghaiReceived: Apr. 30th, 2021; accepted: May 17th, 2021; published: May 26th, 2021AbstractYulania zenii is a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 endemic to China. It is only distributed in Baohua楚秀丽Mou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 Jur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There are 18 wild adult plants found at present. Human disturbance and habitat degradation seriously threaten its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taxonomic statu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 status, seedling breeding,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endangered reasons of this species were reviewed,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 resources and their protec-tion research status, put forward ideas of later protection research, and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and other related work and research better.Keywords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 Yulania zenii, Protection Research Arra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玉兰以“玉棠富贵”的意境和文化内涵,历来为我国园林中植物经典配置组合;同时,玉兰类树种的花蕾辛夷,是我国传统药材和香料原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1]。

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

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
的 植物 地 理 时认 为 可依 据 3 标 准对 特 有 分类 群进 行 分 类 :a 个 分类
分 Y 类群 的 17) 9 8 。从 植 物 多 样 性保 护 的角 度 来 看 , 虽然 特 有 现 象 作 为 生物 群 的起 源 时 间 :b 类 群 的现 在 和过 去 分布 区 的 比较 ; ct 地 理 学 上 的 一 个 概 念 与 植 物 的 珍 稀 濒 危 现 象 含 义 不 同 ,但 珍 稀 细 胞 学特 征 。前 面 两个 标 准 主要 依 据化 石 资 料 ,而 由于化 石 资料 濒 危 植物 大 部 分 是 地方 特 有 植物 (o a e d m s) 宋延 龄 等 , 1 c l n e ii ( n 的 匮乏 和化 石 鉴 定 的 不 很 可 靠 ,更 多 的 学 者 选 择 用 细 胞 学 资 料
1特有现 象的概念
l 3 ;S e b n , 1 4 ;W 1 f 1 4 ;C i ,1 4 ) 然而 , 9 3 tb i s 9 2 u f , 9 3 a n 9 4 。
il s 1 2) 特 有 现 象是 相 对世 界 广泛 分 布现 象 而 言 的 ,一切 不 属 于世 界 W l i (9 2 认 为几 乎 所有 植物 都 是 新近 演 化而 来 的 ,显 然他 是 en l (9 4 在 性 分布 的属 或 种 ,都 可 以称 之 为其 分 布 区 内 的特 有属 或 种 。 “ 特 忽 略 了古 特 有植 物 。F r a d 12 ) 研 究 了北美 东 部 特 有植 物 有 ”这 概 念最 早是 由瑞 典 植物 学家 d. C n ol 于 15 年在 其 后 ,认 为 特 有 植 物 可 能都 是残 遗 和 开 始 衰 老 以致 将 要 灭 绝 的植 e ad l e 85 著作  ̄ eg ah e B tn qe r io ne ( 物地 理 纲要) 中提 物 ,显 然他 忽 略 了新特 有 植 物 。W e r (9 4则 根 据特 有 植物 的 G or p i o a iu a sn e  ̄ 植 h r y 14 ) a n 14 ) 出 , 指局 限分 布于 某 一 自然地 区或 生境 内的分类 学单 位 ;Eg e 侵 占能 力划 分 其 为不 同类 型 。C i (9 4 的 观 点 比较全 面 ,他 在 n lr 将 其 分 为新 特 有 和 古特 有 ,现 在 仍然 沿 用 。至 1 3 年 ,波 兰 植 其 《 物地 理 学 基础 》 中就 特 有现 象 提 出 了3 97 植 个论 断 :a 有现 象 特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趋势-应俊生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趋势-应俊生

植物学通报1997,14(增刊):13~17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趋势应俊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CONTENTS AND TRENDS IN PHYTOGE-OGRAPHICAL STUDIESYing Tsun-shen(I 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93)植物地理学是以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古植物学、生态学、地史学和地理学等为基础,研究植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的科学。

自洪堡得(Humboldt)于1805年发表 植物地理学引论 至今,植物地理学已经历了所谓描述(Descriptive),叙述(narrative)和分析(analytic)阶段。

现按其研究内容的侧重点简述如下。

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世界或某一地区所有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格局、时空分布规律以及阐明它们的形成原因和演化历史的科学。

力图阐明植物区系的性质、特点、发生发展、植物区系关系以及特有现象及其解释。

在植物地理学中,植物区系的起源和间断分布格局的解释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一) 迁移说(migratory theory)Heer(1868)根据北极地区化石植物区系分析,首先提出了这一学说。

后来得到了Hook-er、达尔文、Asa Grey和Engler等学者的支持和发展。

这一假说认为,在过去地质时期,北极地区生长着现在仅见于温带或亚热带的木本植物,是各植物区系起源的始生中心。

由于气候变化,北极地区始生区系以三条路线自北极向南传播迁移。

一是经欧洲到非洲;二是经亚洲和马来西亚到大洋洲;三是经北美洲到南美洲。

Hooker和达尔文曾提出以前可能存在过南极大陆,后来在南极大陆范围内发现的化石植物区系,证实了南极大陆的存在,并证实南极也发生过气候变化。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区系分析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总和称为该地区的植物区系。

为什么此地是这样一些植物聚集,彼处又是另一些植物组成?它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汇合到一起的?这些地区之间(通过植物)有过哪些联系?这些问题要在了解植物种属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区域为单位进行分析研究。

它们虽然仅直接反映该区域环境特性的一个侧面,却常关联着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演变。

(一)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以中国为例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可按它们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为若干地理成分。

凡是自然分布区大体一致,或现代分布中心相近的所有类群均能合并为一种地理成分。

前面列举的各种分布区类型都是不同地理成分划分的依据。

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若干发生成分。

例如前面提到的对生叶虎耳草和仙女木都是北极-高山式地理分布(成分),但前者起源于高山,第四纪冰期才向北极扩展,应属高山型发生成分,后者则属北极发生成分。

划分区系的发生成分需要研究各类群的分化进化和历史植物地理。

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

一个地区内通常有一些较古老的和较年青的区系成分混合生长,但起源古老的不一定很早就在该地区出现,也可能是后来从其他地区移来。

确定历史成分要依靠古植物学资料和孢子花粉分析。

我国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连同蕨类可达27150种),它们的分布区类型十分复杂,根据吴征镒、王荷生(1983)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全世界分布的科在中国有47个,每科种类很多,生态类型丰富,因而适应性广,许多是发生上较年青的类型。

世界分布属在中国有108个,占全国属数的3.7%,大多分布在西南山区、西北干旱地区、淡水和沼泽地区。

这些世界分布类型很少反映当地的区系特点,在进行区系成分分析统计时常予以扣除不计。

1.热带分布或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我国约有一半的科即168科属于热带分布类型,包括1467属和8300多种(占种数1/3以上)。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vri ) 景 观 多 样 性 (a dcp i r t)4个 层 esy 和 t 1n sa e dv s y ei
用 , 力推 动 了植 物 多 样性 保 护 和可 持 续 利 用 , 有 在研 究 种群 地理 格局 分 布 、 群 间基 因交 流 、 体 间亲缘 种 个 关系 、 物种 稀 有 或 濒 危 原 因
多 样性 的研究 层次 、 多样 性保 护及评 价 指数确 定等 直
态, 植物多样性正经受严 峻的威胁与破坏 , 遗传多样
性 大量 丧失 。
遗 传 多 样 性 的检 测 方 法从 形 态 学 水 平 、 胞 学 细 ( 色体 ) 平 、 理 生 化水 平 发 展 到 当前 的分 子 水 染 水 生 平, 任何 一种 检测 手 段 在 特定 的研 究 领 域 、 究 对象 研 中都有 不可 替代 的作 用 , 要彼此 之 间相 互 的 印证 。 需
摘 要 : 据国 内外植 物 多样性研 究现状 , 根 综述 了植物 多样性的研究层次 、 价指数及 保护 等方面的研 究进展 , 评 并
就植物 多样性研究领域存在的相关 问题 进行 了讨论 , 指出构建植 物多样 性信 息平 台、 新技术 与常规方 法综合 应用 、 濒危物种评估与保护 、 物动 态跟踪分析等 与植 物多样性相 关的研 究趋 势。 植
B 6 B5 。 AD 7 0 )
目, 形成 、 化及 维 持机 制 , 危 状 况 、 绝 程 度 及原 演 濒 灭
因,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 植物区系特有性 , 群落特征及
生 活型 组成 等方 面 。同时 , 有专 家认 为还应 在 物种迁
第一作者简介 : 志勇 (9 9一) 男 , 孙 17 , 博士生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滨海盐 碱地绿化技术 方面的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 季孔庶 , , 。E m i 男 教授 —a : l

中国珍稀植物的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中国珍稀植物的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中国珍稀植物的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植物资源的国家,其中许多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诸如人参、枸杞、熟地黄等中草药的名字,这些中草药在诸多领域,例如医学、养生等方面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神秘的珍稀植物,研究它们的成分与生物活性,既有助于弘扬民族医学的文化,又有着科学的意义。

一、成分分析1.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拟南芥是一种常见的野生植物,是众所周知的模式生物。

它不但简单易操作而且具有高度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和结构同源性,因此被广泛运用于许多的基因工程实验。

尽管拟南芥在中药材上的应用及商业价值并不高,但是,它所带来的科研价值可不容小视。

在拟南芥的药理研究中,研究人员不但发现了许多与人类相关的基因序列,还找到了一些新的基因。

现代生物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成果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促进了对“裸DNA片断”的应用,为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三七属供药的植物,该属植物有中草药性,被广泛使用于中药领域。

三七对于防治脑血栓、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三七中所含的成分不仅有血管扩张、抗炎、增强记忆力等良好的药理特性,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等重要作用。

3. 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黄精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材,其提取物中的Saponin是支持其功效的主要成分之一。

实验表明,黄精的茎、根、叶中均含有Saponin,其中以根茎中含量最高,达到了7%以上。

黄精中的Saponin等成分主要表现出了以下药理效应:增加免疫力、抗炎、抗菌、治疗肿瘤等。

二、生物活性1. 金虎尾Lindera umbellata金虎尾是一种珍贵的中国特产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

在各种珍贵中药材中,闻名遐迩。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开启了对它深入研究的路径,不断探讨它所含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

秦岭种子植物区系中的中国特有科属研究

秦岭种子植物区系中的中国特有科属研究

量, 近些年来有过不同的报道. 张志英、 袁永明等报道 ,
秦岭地 区有 中国种子植 物特 有 属 3 属 , 4 种 3变 6 含 8 种 ; 以前 的研究结 果认为 , 笔者 秦岭地 区共 有中国种 子植物特有属 4 属 ,5 ( 0 5 种 含变种 ) ; 应俊生报道 , 秦 岭地区有 中国种子植 物特有属 3 , 5 种 ; 9属 含 1 王荷 生等提 出 的“ 岭 中心” 秦 拥有 中 国种子植 物特 有 属 4 6
维普资讯
第1 期
张秦伟 : 秦岭种子植物区系中的中国特有科属研究
8 7
独叶草科分布于我国滇 、 甘、 川、 陕几省 , 在秦岭仅局 限于主峰太 自山及西太 自鳌 山较 高海 拔地 带
裹 1 秦岭的 中国特有科及其在我国的地理分布
关 于秦岭地医种子植物 区系 中的 中国特有属的数
( a o : x )虽然 主 要 分 布 在 我 国 , 向南 延 伸 Sr m ̄ a , g o 但
至中南半岛, 这样的属仍应视为中国特有属, 这是因 为在研究植物地理分布时 , 不应 受国界或行政 区划
的局限 .
我国 l ̄ 南- l t 然分界线 . 在水平方向, 秦岭具有从一种自
余 的特有科均 出现在秦岭 . 5 特有科 皆为非 常著 这 个 名 的单 型科 ( 1 . 表 )银杏科 只有银杏 (., oboa c k ib ) #g l
地理分布特点及其起源 的研究 , 对于深入 揭示秦岭 种 子植物 区 系的 特 征 , 究 中 国植 物 区 系 的 发生 发 研
秦岭位于我 国中部 , 条东西走 向的 山脉 , 是一 跨越
本 同于王 荷生 等 的 观 点 , 即科 或 属 内包 括 的种 类 分 布于我 国范 围 内 , 该 科或 属 的所 有 种类 均 分 布 或

我国石灰岩地区特有植物研究进展

我国石灰岩地区特有植物研究进展

摘要 : 石灰岩裸露地 区普遍具有土体浅薄 , 保水性差 , 基质 、 土壤和水等环境富钙的生态特征 , 这些特征促进 了石 灰
岩地 区植物区系朝着特有化发展 。进一步深 化石灰岩地区土壤形成与保 护理论研究 , 大力开 展特有植物种 的生态 及经济性能综合评价 , 加强造林先锋树种 的选育 , 为人 工促 进石灰 岩地 区森林 生态系统恢 复提供物质 保障是近期
研究 的发 展 趋 势 。
关键 词 : 石灰岩地 区 ; 特有植物 ; 研究进展
中 图 分类 号 :74 S 1 ; 98 13 s 1 ;78 Q 4 .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Re e r h pr g e so o la c i r p a t n lm e t ne a e s o s a c o r s fs i nd pe ul l n si i so r a fChi a na
石灰 岩广 泛分 布 于我 国各 地 区 , 占国土 面 积 约
后主要 研究方 向。
的 13 随各 地水 、 /。 热条件 的不 同 , 南北 方 之 问差 异 显著: 南方 喀斯 特发 育 强烈 、 观 类 型 多样 , 方则 景 北
多呈丘状 、 景观 单 调 。石灰 岩 的风化 成 土速 率 十 分
第3 第 2期 7卷
20 10 年 4 月
江 苏 林 业 科 技 Jun lfJ n s o s ys & Tcnl y ora o i guF r t c ,e a er e e o g h o
V0 .37 No.2 1 Ap . 2 0 r 1 0
c a a tr t s p c l rp a ts e is p y ilg c l h r ce s c a d e o u in o r s e o y tm. h r ce si , e u i ln p ce , h soo ia aa tr t , n v l t f o e t c s se i c a c i i o f Ke r s L me tn r a P c l rpa t R s a c r g e s y wo d : i so e ae ; e u i ln ; e e r h p o r s a

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_概念_类型_起源及其研究意义

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_概念_类型_起源及其研究意义

y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1):11~20Journa l o f Hunan Environment-Biological Polytechnic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Ñ))))概念、类型、起源及其研究意义左家哺1,傅德志2(1.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5;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香山100093)摘要:植物区系学中的特有现象是其研究的重点内容,对特有现象的概念、类型、起源及其研究意义作了详细的论述;其次,总结了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情况、生活型、分布区学、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与起源等研究成果;第三,介绍了研究特有现象的形态)地理学方法、细胞地理学方法和等位酶分析方法;第四,指出了中国植物区系中特有现象研究所面临的困境,认为应该集中力量重点研究滇黔桂、横断山脉以及华中等3个地区的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组成、起源、演化与扩散等内容.关键词:植物区系学;特有现象;概念;类型;起源;中国植物区系;成就;任务中图分类号:Q9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361(2003)01-011-10Advance on Endemics in Floristics)))concept,type,origination and studied significanceZUO Jia-fu1,FU De-zhi2(1.Hunan Environment-Biolo gical Polytechnic,Hengyang421005Hunan;2.Institute o f Botany,Academia Sinica,Xiangshan100093Beijing)Abstract:The endemics in the floristics is the emphasis c ontents of the research.First,it systema tically discusses the concept,type,origination and studied significance of the endemics in the floristics.Sec-ondary,it overall sum marises the studied achievements of the basic condition,life-form,areography,level distribution,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origination of the endemics of the floristics in China.Third,i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endemics in floristics by the morphology and geography,the cytogeogra-phy and the isozyme st,it putts forward to be faced with problem of the endemics of the floris-tics in China,that the authors think emphasis to study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formation,origination,evo-lution and spread of the endemic ele ments of the three floristic re gions of Tian(Yunnan)-Qian(Guizhou) -Gui(Guangxi),Mt.Hengduanshan and Central China and so on.Key words:floristics;endemics;concept;type;origination;Chinese flora;achievement;task保护植物多样性是目前国际社会和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为了保护植物多样性,人们把植物受威y收稿日期:2002-12-10作者简介:左家哺(1960-),男,湖南醴陵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植物分类与地理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12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3月胁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1)灭绝种(extinct speices)系指在历史上有过记录,甚至数量曾经很多,诸多原因已经使之在该物种分布区范围内消失,至少50年内在野外找不到天然生长个体的种类.(2)濒危种(endangered species)系指其自然种群的数量已很少,它们在脆弱的生境中受到生存的威胁,有走向绝灭危险的物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生殖能力很弱,其数量减少到快要绝灭的临界水平,或是它们所要求的特殊生境被破坏或被剧烈的改变已经退化到不能适宜它们的生存、生长,或是过度开发,或是病虫害等所致.即使是致危因素已经排除,并采取了保护恢复措施,数量仍然继续下降或尚难恢复的物种均属濒危种.(3)渐危种(vulnerable species)系指目前还未处在濒危的状态,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在其分布范围内已经看出其种群有走向衰落的迹象,如发育不完整,不是成熟的植物就是幼株正在减少或缺乏,如果其生长和繁殖的不利因素继续存在的话,例如过分的利用或破坏其生境,它们完全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变成濒危的种类,如广西西南部广布的枧木(Burretiodendron hisenmu)就是典例子.(4)稀有种(rare species)系指分布区比较狭窄,生态环境比较独特或者分布范围虽广但较为零星的种类.当前它们虽然这没有处于濒危的状态,但是由于分布局限、分布区内只有很少的群体;或者由于存在于非常有限的地区内,可能很快的消失;或者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只是零星存在,若其分布区域存在着对其生长或繁殖不利的因素,就很容易造成渐危或濒危状态,而且难以补救,如山铜材(Chunia bucklandioides)、任木(Zenia insigins)等.(5)未定种(indeterminate s pecies)系指处于受威胁状态,数量有明显下降,但其实数量尚无正确的估计,其它情况也不太清楚的种类.从植物受威胁程度的划分等级看出,在界定濒危种、濒危种和稀有种时,都涉及到植物分布区问题,它是植物区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核心是植物分布的特有现象(endemics/endemism)、间断现象(disjunction)和替代现象(varicance).因此,本文对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以为保护植物多样性提供一些借鉴.1特有现象的概念植物分布区是随着植物种系的年龄(历史)长短、繁殖能力的加强或削弱及其相应的自然环境(甚至还包括近代人类的生产活动)的变化而扩大或缩小其范围.因此,植物分布区的变幅很大,大可至全球,小可至一条山沟或一个山头或一个小池.由此出现了广域分布(eurychorous或eurychor),实际上是世界普通分布的含意;在地球表面上最普遍广泛分布的为世界性广布(cosmopolitan),如芦苇(Phragmitos com mu-nis)、眼子菜(Potamogeton spp.)、水芒草(Limosella aquatica)等.与之相对应的是狭域分布(stenochorous或stenochor),事实上绝大多数种类是属此种分布,如近年来在贵州梵净山发现的梵净山冷杉(Abies fangjingshanensis)、浙江庆元发现的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湘桂两省交界区发现的资源冷杉(A-bies ziyunanensis)等,在历史上欧亚、北美普遍分布但现仅产于湘川鄂交界区的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曾在历史上东亚和欧洲广布但现今只产于湘桂交界和川黔交界少数地区的银杉(Cathaya argyro phylla)等都是典型的狭域分布.狭域分布的种类大都是在山区或某种特殊生境中形成的,是各种地理范围内的土著种即特有种(endemic species),它们该地植物区系最重要的表现特征.换句括说,有些植物物种仅生长在某一有限的地区或某种局部特殊生境,我们把这些种称为该地区或该生境的特有种.如果某个属内所有物种仅分布于某一有限的地区或某种局部特殊的生境,我们称此属为该地或该生境的特有属.如果某个科内所有物种仅分布于某一有限的地区或某种局部特殊的生境,我们称此科为该地或该生境的特有科.不管是特有种、特有属还是特有科,它们仅局限生长的分布区域称此为特有性分布区(endemic area),这种分布现象称为特有现象.特有现象多半发生在科及其以下分类单位,尤其是种,其次是属,科以上的特有现象很少.必须说明的是特有现象对各种不同地理范围都可以表达与描述,如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分布于欧亚温带地区,称此为欧亚温带特有;白花水八角(G ratiola japonica)分布于东亚各国,故可称为东亚特有;林地通泉草(Mazus saltuanius)分布于湘赣两地,故可称为湘赣特有;绒毛皂荚(G.vestita)(异名:Gleditsia jap onica var.velutina)分布于南岳,故可称为南岳特有.由此可以说一切没有在全世界分布的种类都可以称之为它们生长地区的特有种.一个小范围内的特有种可以是包括该地的较大范围内的特有种;反之不行,即一个大范围内的特有种不可能是该大范围内的任一较小范围内的特有种.表1 苔草属(Care x )的分布Table 1 Distribution on species of Carex分布地区第Ñ类第Ò类第Ó类总种数欧洲2710114142西伯利亚8701694地中海盆地316722120东亚2597018347北美太平洋沿岸61775143北美大西洋沿岸86756167墨西哥911323安底斯4116360新热带地区125219热带非洲286034马来西亚5117876南非59014澳洲4011152根据Cain 的研究,/特有0是瑞士植物学家Candolle 于1855年在其5Geographie Botanique raisonnee 6(植物地理纲要)著作中提出的,系指局限分布于某一自然地区或生境内的分类学单位,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人们列出了无数个稀有及特有类群,他通过对Linnaeus 5植物种志6的统计,认为北美没有稀有类群,南非仅山龙眼科(Proteaceae)包含2个地方特有属即Protea 和Leucadendron [1];后来,Torrey 和Gray 记载了北美几个稀有种,著名的有产于乔治亚州的Franklinia altamaha 及Silene polypetala ,前者现还在该州广泛存在,后者仍较稀有[2].Engler 是古特有(paleoendemics/paleoendemism)、新特有(neoende mics/neoen -demism)的二分法的人[3],现在仍有沿用,如Stebbins 、Stebbins 与Major 、Szymkie wicz 、Willis 和Wulff 等[4~8].Willis 用/J 0或/凹0字形曲线定量表达了新特有的概念,并认为几乎所有特有植物都是新近演化而来的,忽略了古特有植物[7].Fernald 研究了北美东北部的特有植物之后,却认为那些局限分布的植物可能都是残遗(relic)和开始衰老(sensecent)植物,又忽略了新特有植物[9,10].波兰植物学家Szymkiewicz 才严格地使用了/特有0这个词,并且对苔草属(Carex )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如表1),他按分布区的性质将植物分为三类:第Ñ类,特有种及亚特有种,后者意指分布区仅稍延伸到其初生自然区边界之外的种;第Ò类,这类种的分布区多包含一个在植物地理学上与第一个分布区无异的第二自然区;第Ó类,广布种在其分布区内初生的自然地区仅占微不足道的部分.他还建议在判断一个属的分布中心不仅根据总种数而且还要根据上述三类资料的统计综合分析[8,11].2 特有现象的类型Engler 从特有植物在进化中的位置、与其近缘种类的关系以及古生物资料等方面分析,将特有现象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植物分化形成不久,在系统发生上年青与进化类型,尚未有充足时间和条件扩大其分布区,但具有分布区的扩散潜力,称此为新特有现象.新特有现象往往是种及其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如中国特有分布的金凤藤(Dalichopetalum k wang siensis )、画笔菊(Ajani opsis penicilliformis )、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以及驼峰藤(Merrillanthus hainan ensis )等[12~14].有些特有成分仅局限于某种特殊的生态环境,我们称之为生态特有现象(ecological emdemism)[14,15],如肥叶碱蓬(Suaeda kossinskyi)、松叶猪毛菜(Salsola larici f olia)等仅产于我国准噶尔盆地,为典型的沙漠生态成分.另一种是植物起源较早的或者系13第9卷第1期 左家哺等: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Ñ)14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3月统发生上相对古老,参加地史时期的古老区系,它们化石分布远超过现代分布范围,即分布区处于缩小状态,有时还为木本习性甚至出现岛状间断,带有残遗性质[16],称此为古特有现象或地理残遗现象(geo-graphic relics).古特有现象对于追溯一个植物区系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8].古特有现象中其分布区缩小的原因可能是气候条件剧烈变化,如冰川作用,或者地质造山运动使山地隆起,或者海陆变迁等,使这些古老植物不能与其他植物竞争,种本身生态特点在进化中发生某些改变所致.例如水杉残遗分布在我国湖北、四川、湖南三省交界处很小范围内,但在白垩纪时它最北分布到距北极只有个8纬度的地方,第三纪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格陵兰、冰岛、欧洲、北美、西伯利亚、中国和日本,第四纪冰期前整整一亿年期间,为它的大发展时期,已知化石水杉有10种,第三纪后期水杉分布南移,经过冰期后仅在我国保存一种且分布区极为狭小;还有现仅存于美国西海岸的红杉(Sequoia sem pervirens)有着和水杉近似的经历.此外,另有一类古特有成分完全是在系统发生上古老的分类单位,如银杏(Ginkgo biloba)、百岁兰(Welwitschia mirabilis)等.Richardson根据植物种系发生及其进化过程,他将特有现象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古特有现象,二是新特有现象,三是全特有现象(holoendemics或holoendemism),并列出了三种特有类型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化过程图(图1),提出了判断它们的标准(表2)[17].他认为全特有的种类是介乎古特有和新特有两种极端之间的中间类型,即这些植物不是新近起源的但是却保留一个狭窄的分布区;有时局部条件可能会导致古特有的/复活0,它经过长期的范围缩小后将会演化出新的特有种,称此种成分为活化残遗种(active epibiotics)[18,19],Bramwell还列出了加纳利(Canary)群岛的种类作为例子[20].表2古特有、新特有和全特有的判别标准Table2Identified standards on paleoendemics,neoendemics and holoendemics属性新特有全特有古特有分类上隔离的--+地理上隔离的-++多型性的-+-衍生性征++-要求稳定的环境+/--+染色体倍性水平高+/-+/-(+)/-有潜在扩大分布区的能力++/--年龄:古老(-)与年青(+)++/-(+)/-Favarger和contandnopoulos根据对西欧各山脉的特有被子植物的研究,利用细胞分类学标准把新特有现象划分为3种类型[21,22]:(1)裂性特有(schizoendemics)系指从广泛分布且具有相同染色体的分类群衍生而来的,或产生分布广泛且具有相同染色体数的分类群;对于裂性特有现象有人译为同数体特有[14,19].(2)偏性特有(Patroendemics)系指分布受到限制的又能产生分布更为广泛的多倍体的二倍体分类群;对于偏性特有现象有人译为二倍体特有[14,19],还有人译为祖特有[23].(3)离性特有(apoendemics)系指从更广泛的二倍体所产生的分布受到限制的多倍体;对于离性特有现象有人译为多倍体特有[14,19],还有人译为离祖特有[23].Contandriopoulos应用这种分类方法研究了科西嘉岛的特有植物及其起源问题[24].Stebbins和Major进行了总结性研究,认为特有现象分为以下4种类型:(1)古特有,(2)裂性特有,(3)偏性特有,(4)离性特有,其中古特有在系统发生上是隔离的、年代是古老的、地理分布是孤立的,在它们的分布区内几无变异;与此同时,他们还研究了加里福尼亚州偏性特有和离性特有种的分布频率,偏性特有种主要集中在中央海岸地区,而离性特有种则主要分布于海岸内陆山地和荒漠地区,并认为该地区杂交和多倍化在其物种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分析了产生这种特有现象的历史及其生态成因[5].Le wis和Roberts认为柳叶菜科的Clarkia lingulata为典型的量子物种形成例子[25].Ono研究了日本距东京约1000km处北纬26b30c~27b40c和东经142b00c~142b15c的波尼(Bonin)岛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及其散布式样之后,认为特有现象可以分为4种类型:(1)非整倍性特有(aneuen-demics),(2)裂性特有,(3)偏性特有,(4)离性特有.其中,非整倍性特有现象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类型,是指由于染色体非整倍性减少或增加而经受的活分化的特有现象(表3)[26].新特有阶段全特有阶段古特有阶段起源y扩散y稳定y多样化y迁移和/或断裂y收缩y残遗阶段y灭绝图1特有类型的分布区与物种形成的关系Fig.1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rea of endemic tvdes and表3日本波尼(Bonin)群岛植物区系特有种的染色体数目Table3Numbers of Chromosome om the endem ic in Bonin flora of Japan 波尼区系特有种染色体数目2n近缘类群染色体数目2n1非整倍性特有Boehmeria boninensis26 B.longia pica及多种28Callicarp a glabra32,34 C.japon ica32,36C.nishimu rae/C.subpubescens30,34 C.dichotoma36Elaea gnus r otun data18 E.thunbergii28Elaeocarpus photiniae f olius28 E.hookerianus30Euphor bia hirta18 E.hirta(印度)12,20H e dyotis grayi/H.mexicana34H e dyotis(其它种)12,18,22,36Hibiscus glabe r82H.tiliaceus80Ligustrum mic ran thum48Ligustrum(许多种)46Och rosia nakaiana20O.oppositi folia22Osteomeles lanata/O.bon inensis32O.sch we rinae34Ma la xis boninensis/M.hahajimensis36,38M.monop h yllos30Myop orum bon etum108Piper p ostelsianum26Piper(许多种)26,48Sapindus boninensis22Sapindus30Scute llaria longituba26S.scandens(其它种)26Scute llaria22,32,34 Zanthoxylum arnottianum68Z.piperitum702离性特有Celtis boninensis40 C.sinensis20Fatsia oligoca rpela48 F.japon ica24,(48)Morinda boninensis44Morinda(3种,印度)22Peperomia boninensis110Peperomia(许多种)22,44,66Pisonia umbellifera112P.brunoiana68Rubus nishimuranus28R.hirsutus/R.trifidus14Sedum boninensis44Sedum(其它种)16,20,22,24, 30,32,48Wedelia bi flora45W.bi f lor a(其它地区)303偏性特有Alpinia boninensis36A.f ormosana及其它种48 Cirrhopta lum boninense20Cirrhopeta lum(其它种)38,40 Trichosanthes boninen sis22T.cucumeroides(日本)44 Wah lenbergia marginata36W.ma rginata(其它地区)54,72,90 4裂性特有Calan the hattorii40 C.aristuli fera及其它种40 Cirrhopeta lum24 C.japon icum2415第9卷第1期左家哺等: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Ñ)16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3月续表3日本波尼(Bonin)群岛植物区系特有种的染色体数目Pseudopedunculatu m24Cirsium boninense34Cirsium(其它种)34,68Cre p idiastrum ameristophyllum10Cre p idiastrum(其它种)10C.grandicollum,C.linguae foliu m10Distylium lepidotum24 D.r acemosum24Erythrina bon inensis42 E.in dica42Euonymus boninen sis32 E.japon icus32Ficus boninensis26Ficus(其它种)26,52Garenia boninensis22G.jasminoides22Goodyera boninensis28G.hachi j oensis及其它种28,30Juniperus ta x i folia22Juniperus(其它种)22Osmanthus insu laris46O.f ra grans46Pittosporum boninens24P.tobira24P.chichi j imense,P.parvi f olium24Psy chotria boninensis22Psy chotria(其它种)22Schima me rtensiana36S.wallichii36Scia phila okabeana48S.japonica48Sym plocos p ergracilis22Sym plocos(许多种)22T a renna subsessilis22T.littoralis22Trache lospermum20T.j asminoides20Viburnum boninense15Viburnum(许多种)18Wikstroemia pseudoretusa15Wikstroemia(许多种)18Le wis在讨论加里福尼亚植物区系时,认为新特有的稳性特有(cryptoende mics)值得注意,它们在形态上与母种(祖先种)极其相似,以致于难以辨别,但是其染色体数目完全不同[25].此外,Bra mwell在研究加纳利群岛某些属的特有现象时,指出新特有的活化残遗及其产物)))裂性特有也必须注意[20].有些明显的孑遗种似乎经受了一种多样分化的突然发生过程,但不能看作古特有意义上的孑遗种,只能把它看作直到最近以前仍无发生变化的一种古老的全特有种,而且它们的进化产物-裂性特有通常适应一种合适的特定生态的小生境.Kruckeberg和Rabino witz根据Stebbins和Major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把古特有、裂性特有、偏性特有和离性特有等的发生年代、地理隔离、亲缘关系亲近以及染色体倍性水平四者之间的关系描述成表4[5,10].表4基于系统位置、倍性水平和年代三个特征的狭义特有现象Table4Narrow endem ism based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atic position,multiple and age隔离亲近年代二倍低倍高倍二倍低倍高倍古老裂性特有古特有裂性特有和偏性特有晚近裂性特有离性特有离性特有3特有现象的起源Richardson考虑到古特有、新特有和全特有起源不同,故把它们作为等同并列的保留[17].Love认为,从本质上看有从异域(allopatric)和同域(alloparapatric)两种物种形成的种对,即/真0、/假0两种不同的替代群,由于生理、生态上的原因,局限于其分布区中的全特有也有性质上的差别,有一些是历史因素造成,另一些则是虽有相宜的/居住地0但没有为全特有成分所占领所造成的[27].前者可称为/本质0特有,后者为/非固有0特有即具有向外迁移、扩散甚至分布区割裂的能力.这两类全特有的物种形成的潜在能力是按不同的方向进行的,前面的图1也表明了不同特有现象与物种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分布区系由于气候或地貌上的变化而发生断裂,产生大量的特有现象,如土耳其地方特有类群就是沿两个植物区系区的边界线上分布.此外,Valentine 和Stebbins 检查了群落交错区的物种形成与特有现象之后亦证实了这一点[28].Stebbins 认为热带雨林分布区中伴随的丰富的特有现象主要是因为本地分类群的孑遗种[29],而Ashton 认为重要原因是占据生态的小生境进行竞争所引起[30].Greuter 在研究希腊克里特(Crete)岛植物区系时,认为孑遗种的生态忍耐力可能很宽,其生态忍耐力随群落中主要树种组成不同而发生变化[31].其实,Gillett 也作过类似讨论,认为/在种的全部分布区中经常起作用的-有害压力.是造成物种具有明显捉摸不定的多样性以及物种本质具有高度的地区特有性的主要原因0[32].Taylor 认为一个具有动态的所有种群结构的种可能幸免于突然的压力,或许通过突然的压力而产生一些隔离的附属种群,这些种群进一步分道扬镳成为替代的地方性特有成分[33].Tryon 研究了海洋岛屿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及其分布之后,发现/在本源分布区中分布局限的种向岛屿迁徒的能力不如广布种,但一经迁徒则可能发展成为岛屿特有种0[34].此外,一个广布的外来种会不断地向新的分布区进行迁移,且在它的种群中会发生一些/缓冲性0变化倾向,如果没有这种变化,在微弱的选择压力条件下很难使一个狭域的特有的外来者趋异化,故许多特有种完全可能是由其他特有种中产生出来,如加纳利群岛上矢车菊属(Centaurrea)的Sec t.Cheirolo phus 组的特有植物就是典型的例子[20].Lewis 认为新特有中的隐性特有现象是通过量子物种形成方式产生的,也就是说这类特有现象是由广布种里的小型的、生态上为边缘性质的一些种群,通过染色体重组而在晚近时期产生出来的,如柳叶菜科中的Clarkia lingulata 为典型的量子物种形成例子,而整个加里福尼亚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特有种仍是一个未知数[25,35].Stuessy 等在研究智利的胡安-费尔南德斯(Juan-Fernandez)群岛特有维管植物区系的系统发育式样时指出,特有现象产生有3种形式:(1)单线进化(anagenesis)即谱系物种形成,是指一个单一的进化谱系中形成的特有种;(2)分支进化(cladogenesis)指祖先物种灭绝而产生的特有种;(3)单线分支进化(ana -cladogenesis)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有种形成方式,它是由一个祖先物种而产生的且以后几乎没有进化的特有种[36].通过分析表明,该群岛特有维管植物区系中,单线进化发生的占71%,单线-分支进化发生占24%、分支进化发生的仅占5%.他们还按不同生态区研究了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特有被子植物的情况(表5)[37].表5 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不同生态区的被子植物特有种类Table 5 Endem ic species of angiosperm o f different eco -area in Juan -Fernandez生 态 区双子叶种数(%)单子叶种数(%)合计种数(%)蕨类林区3(3.41)(6.67)14(3.88)干燥林区32(36.36)7(46.67)39(37.86)高山区11(12.50)2(13.33)13(12.62)开阔山脊及海岸悬崖区19(21.59)2(13.33)21(20.39)干燥开阔山坡区8(9.09)1(6.67)9(8.74)Quebradas(峡谷)4(4.55)1(6.67)5(4.85)海滨区11(12.50)1(6.67)12(11.65)总计88(100.00)15(100.01)103(99.99)Ono 研究日本波尼岛区系中的海桐花属(Pittos porum)4种植物的习性、生境、叶形、花(果)序、染色体数目与其分布的关系,以及假还阳参属(Crepidiastrum )波尼岛屿与日本大陆之间对应种的遗传一致性等之后,提出了太平洋岛屿区系几种植物的扩散模式即风传播(A),洋流漂移(B),机械性附属于鸟类羽毛上传播(BB),鸟类足上泥土传播(B M),鸟类食用的传播(BI)以及粘性物质外附于鸟类上的植物或种子17第9卷第1期 左家哺等: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Ñ)(B V)[20].据此,Ono还分析了夏威夷(Ha waii)、加拉帕哥斯(Galapagos)和波尼等群岛的植物扩散模式(表6)[20].由表6看出,植物的传播、迁移主要与鸟类密切相关.4特有现象的研究意义由于植物类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灭绝和进化,加上植物的迁移,导致了世界不同地区在植物区系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2].在地球上一些特定地区,受到环境变迁影响较小,具有长期稳定的地质气候条件,因而残遗许多特有的孑遗类群.这样的古特有类群对揭示地球历史变迁、植物演化等具有重要价值. Braun-Blanquet(1923)指出,一个地区的特有现象的研究和精确解释,构成了一个极高的标准,为了获得有关该地区植物居群起源及年龄的任何结论,这种标准是不可缺少的;这个标准使我们更善于了解它们曾经发生过的转变,也提供我们方法去估价这些转变的程度和出现的大略时期,以及对该地区植物区系和植被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22].可以说,不管地区大小,每一地区的特有现象对于该地区都有特殊意义,它是该地区区系和植被最重要的特征表现,如法瑞学派特别注意地方特有种的分布及其多寡.如Dahlgren和Rao研究了Oftia属(苦槛蓝科)的亲缘关系,这个属是非洲南部和马达加斯加的特有成分, O ftia属与Teedia属(云参科)关系接近,后者也是非洲南部的一个特有属,通过如此分析对于确定一些分类群的系统位置给出了另一种途径[38].此外,Dahlgren在另一篇关于Aspalanthus属(豆科)订正论文中,把某些地方性特有种由于它们缺乏形态上关系密切的替代种而看作孑遗种;把那些在地理上完全隔离的而关系又密切的替代种认为可能是从某一共同的祖先种群中发展出来的,其分布区具有残遗性质[39].由此这些特有现象的分析为可能的种系发生提供了两条有价值的线索.表6夏威夷、加拉帕哥斯和波尼的植物扩散模式Table6Dispersal models o f Huwaii,Galapagos and Bonin群岛属名原始迁入估计种数实际特有种数扩散模式(见正文说明)HawaiiCyrtandra1130BI Hedyotis150BI0(BM) Pe p e r omia148B V Cyanea148BI/B V Labordia140BI Phyllostegia140BI Stenogy ne140BI Palea140BI Sch idea132B M Pittosporum130B VGala p agosOpuntia117BI Alternanthera115BI/BB Scalesia112BI/(BB) Aca lypha19BI/BB Mollugo19BI/BM Sarcandra15B VBonin Pittosporum14B V Sym plocos13BI Callicarpa13BI Ile x13BI Ficus13BI Machilus13BI事实上,全世界的植物都具有一定的特有性,这是因为它们都为各自分布区的特有类群[40].凡是在18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3月。

最新 植物区系特征研究及其研究意义-精品

最新 植物区系特征研究及其研究意义-精品

植物区系特征研究及其研究意义植物区系(flora),在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吴征镒和王荷生先生(1983)?P的观点,指“一定地区或国家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是植物界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特别是在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发展演化的结果。

”左家甫等人(1996)提出“植物区系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或行政地区)某一(地质)时期内所有植物分类单位(如科、属、种等)的总和;它是植物界在长期的自然地理条件(其中,特别是古地理条件)影响下,尤其是植物种(或居群)遗传与变异对立统一的综合作用下而发生发展、演化繁育、不断扩散的时空产物”。

武吉华(2004)等人认为“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如世界植物区系、中国植物区系、东亚植物区系、第三纪植物区系,蕨类植物、有花植物区系,森林、草原和荒漠植物区系等。

”左家甫等人(1993)把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分为植物分类学特征和植物地特征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区系丰富性、区系相似性、区系古老性和区系种系发育性,后者包括区系成分复杂性和区系成分特有性。

植物区系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研究(张光富,2001):(1)区系性质:区系性质的分析可以通过统计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优势科、优势属的数目来反映(王荷生,1992)。

(2)特有现象:一个地区的特有现象的研究和精确的解释构成了一个极高的指标,特有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一个地区的植物居群的起源和年龄问题及该地区植物区系的发展和现状。

(3)地理联系:在研究一地的植物区系时,将其与邻近的相关区系加以比较,有助于揭示这一区系的性质、特点。

(4)替代现象:一个属的不同种或同一种内各地理宗(亚种)具有相互排斥、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有时候稍微交叉重叠,在空间上相互替代,这种现象叫地理替代现象,它可分为水平替代和垂直替代,当前植物区系的研究对替代现象涉及较少。

(5)在植物区系区划中的位置:在我国研究者们大多参照吴征镒等(1983)对中国植物区系分区的做法。

植物学中的植物地理区系研究进展

植物学中的植物地理区系研究进展

植物学中的植物地理区系研究进展近年来,植物地理区系研究在植物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索。

植物地理区系是指地球上特定区域内植物种类组成和演化规律的总和。

它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通过研究植物的分布、分布规律和形成演化等方面的问题,探究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分布规律以及环境对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植物学中植物地理区系研究的一些进展。

一、植物地理区系的概念和分类植物地理区系研究首先需要对概念和分类进行明确。

植物地理区系是根据生物地理学原则,将地球上的植物按照其分布特点和演化关系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

目前常用的植物地理区系划分有泛古北界、澳新界、洛威界、新热带界等。

二、分布格局和地理因素分析植物地理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分析植物分布的格局及其形成演化的地理因素。

植物地理区系在不同地区的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土壤等。

这些地理因素的差异使得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

三、植物地理区系的数字化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地理区系的数字化研究也逐渐兴起。

通过对大量的植物分布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揭示植物地理区系的格局和规律。

数字化研究方法还可以辅助建立植物地理模型,预测未来植物的分布变化趋势。

四、植物地理区系与保护生物学的结合植物地理区系研究不仅对植物学有重要意义,也对保护生物学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地理区系,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根据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地理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保护和修复植物地理区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总结:植物地理区系研究是植物学中的重要分支,通过对植物的分布、分布规律和形成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地球上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和环境影响,为植物分类、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大植物地理区系研究的力度,探索更多未知的植物地理现象和规律,为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著名的自然风景区之一,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地势险峻,气候寒冷,是我国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丰富多样,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

本文旨在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

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地理位置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吉林省东南部,地处中国东北的辽东半岛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1°41′~42°25′,东经127°42′~128°16′。

保护区总面积6.7万公顷,分布在敦化市、和龙市和安图县三个县(市)的交界处。

长白山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山势层峦叠嶂,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最高峰。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植物区系。

长白山地处亚寒带、寒带交界处,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只有0℃左右,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凉爽。

这种严寒的气候条件决定了长白山的植被类型以针叶林为主,同时也有大面积的草甸和高山杜鹃林。

1. 针叶林长白山主峰及其东北部均分布有较为丰厚的针叶林,主要有云杉、冷杉、落叶松、红松等。

云杉是长白山地区的特有植物,是一种生长缓慢、生命力顽强的珍贵树种。

2. 草甸长白山地区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特别是在山顶平缓的地方,草甸植被覆盖密集,种类繁多。

草甸上生长的植物多为草本植物,如高山蓼、高山马先蒿等。

3. 高山杜鹃林长白山地区的较高海拔地带分布有大片的高山杜鹃林,这些高山杜鹃林的景色非常壮丽,使得长白山成为了赏花的胜地。

高山杜鹃林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不同颜色的杜鹃花,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 长白山云杉长白山云杉是我国特有的稀有植物,也是中国的特有树种之一。

长白山云杉是针叶林的主要树种,生长缓慢,树皮粗糙,枝干修长,枝叶繁茂。

中国植物区系组成特征

中国植物区系组成特征

中国植物区系组成特征
中国植物区系是由植物在中国地理区域内空间分布和各种环境因子条件下形成组合而
成的一类形态合一的植物团系,它是根据各个动物的适应性对对地理环境的不同植被可以
划分为特定的动物空间分布区。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多样性较大——由于中国庞大的地理区域和
复杂的气候条件,使得当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也很大,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品种种类是不
同的,有着不同的特征,同样的物种也可以在不同植物群落中出现不同的形态。

2、 High Endemism ——根据不同地理区域所表现出的植物品种,同一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理区域表
现出不同的形态,而这种形态的特征则是本地的,形成了特有的物种植物区系。

另外,海
岛和山地也是植物区系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3、与中国四大文化圈有关——中国植物区
系特征还与中国四大典型文化圈存在关系,如汉族文化圈、蒙古文化圈、藏族文化圈和回
族文化圈,由于不同文化圈具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而在植物分布上也有不同表现。

根据不同人种保存的文化和古训,中国植物区系整体形成了不同的特征。

与此同时,中国植物区系的具体特征还与地理环境的变化有关,多年来,环境改变,
伴随着植物的分布也随之改变,在不断的变化中,植物的特征会随之改变。

总之,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多样性较大,特有植物比例高,与中国四大
文化圈有关,与地理环境变化有关等方面。

这有助于保护和发展中国植被多样性,使得拥
有独特的植物、古物种和植物群落。

中国植物区系特点

中国植物区系特点

一、中国植物区系特点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中国维管束植物共约353科,3184属,2.715万多种,分别占世界科、属、种数的56.9%、24.5%和11.4%。

就种数而言,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马来西亚植物区(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从植物科属的大小,即其含有种数的多少来看,现知世界种子植物中含有万种以上的4个特大科,在中国也都含有千种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国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唇形科、杜鹃花科等,共有1.97万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80%以上,构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骨干。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

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

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

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

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

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

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

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

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台湾水青冈的研究进展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台湾水青冈的研究进展

湾 水青 冈更 新 能力 弱 , 该 物种 种 群 的 延续 正 面 临 着 困境 [ 4 ] , 目前 已被列 为 国家二 级重 点保 护植 物 。 此外 , 台湾水青 冈的分 布 区狭 窄 , 野外分 布 的地 区 和数 量都 不多 , 资 源量有 限 , 其 栖 息地 已呈 明显 的 岛 屿化 , 因此 亟待加 强保 护 。有 关该植 物 的研究 ,
黑龙 江 农 业 科 学 2 0 1 7 ( 5 ) : 1 4 8 ~1 5 1 He i l o n g j i a n g A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国家二 级 保 护 植 物 台湾 水 青 冈的研 究 进 展
张 雪 梅
Hale Waihona Puke ( 西华 师 范大 学 生命 科 学 学院 , 四川 南充 6 3 7 0 0 9 )
摘要: 台 湾水 青 冈是 中 国 的特 有 树 种 。 该 物 种 主 要 分 布 于 中 国 台 湾 的 北 部 山 区 、 湖 北、 四川、 甘肃、 陕 西 的 大 巴 山脉 及 浙 江 的 清 凉 峰 、 永 嘉 的 四 海 山和 庆 元 等 地 。 由 于 近 年 来 全 球 气 候 变暖 , 人 类干扰加剧 , 加 之 其 更 新 能力弱 , 已被 I UC N 定 为 国 家 2级 重 点保 护 植 物一 渐危 , 亟待加 强保护 。为进一 步深入研 究 台湾水青 冈, 对台 湾 水 青 冈各 群 落 的 生 态 学特 征 的研 究 、 形态学研究 、 系统 学研 究 和 遗 传 多样 性 研 究 做 了相 关 综 述 。
高大优美、 树干 直、 木材纹理直 、 结构细 、 强 度 适 中, 是非 常 重要 的材 用 和 造林 绿 化 树 种_ 3 ] 。近 年 来 由于全球 气候 变 暖 和 人 类 干扰 的加 剧 , 加 上 台

中国特有的虎颜花属植物研究进展

中国特有的虎颜花属植物研究进展

接收日期:2020-09-30接受日期:2020-11-22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018B030320007);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项目(GZY-KJS-2018-004)*通信作者。

E-mail:****************.cn中国特有的虎颜花属植物研究进展陶文琴1,罗宇谦1,陈 涛2,郑 艳3,黄华章1,缪绅裕1*(1.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广东 深圳 518004;3.广东省中药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520)摘 要:通过文献考证及部分产地的野外考察,对中国特有的虎颜花属(Tigridiopalma C. Chen)植物的分类学地位和应用价值、产地与生境、濒危原因及保护建议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该属植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自1931年在广东信宜首次采到标本和1979年命名虎颜花(T. magnifica C. Chen)、成立虎颜花属以来,至今分别有90年和42年的历史,其分布区范围从最初的广东信宜、阳春等地,扩展到广东高州市,乃至广西金秀县、贵州黎平县、印江县等地,基本位于粤西或更西北;新近有学者在粤东龙门发现虎颜花属新种——无翅虎颜花(T. exalata S. J. Zeng, Y . C. Xu & D. F. Cui),其野生种群略大于粤西的虎颜花。

虎颜花属植物濒危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人为干扰和破坏是主因。

对其资源的保护应加强宣传教育、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自然回归等。

关键词:虎颜花属;野牡丹科;分布区;濒危原因;保护建议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1.016中图分类号:Q949.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21)01-0078-05Research Progress on Tigridiopalma , a Genus Endemic to ChinaTAO Wen-qin 1, LUO Yu-qian 1, CHEN Tao 2, ZHENG Yan 3, HUANG Hua-zhang 1, MIAO Shen-yu 1*(1.School of Life Sciences, Guanghz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China; 2.Fairylake Botanical Garden, Shenzhen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zhen 518004, Guangdong China; 3.Guangdong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520,Guangdong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ferences and the field survey on some of the wild survive sites of Tigridiopalma C. Chen, the taxonomic status and application value, places of origin and habitats, and the endangering cause and protective suggestions of the genus endemic to China,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so as to providing some suggestions for its survivals and protection. There had been 90 years and 42 years since the specimen of T. magnifica C. Chen was first collected in Xinyi, Guangdong in 1931 and named as Tigridiopalma in 1979, respectively. Its areal range were enlarged from Xinyi, and Yangchun, western Guangdong to Gaozhou city, Guangdong, and even more northwest to Jinxiu county, Guangxi, Liping county and Yinjiang county, Guizhou etc. A species newly named T. exalata S. J. Zeng, Y . C. Xu & D. F. Cui found in eastern Guangdong, had a relative lager population than that of western Guangdong of T. magnifica . The causes for the endangerment of this genus include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the disturbance and destruction was main reason. More scientific research should strengthen and in situ and ex situ conservation and reintroduction to protect the wild population. Key words: Tigridiopalma ; Melastomataceae; distribution area; endangering cause; protective suggestion2021,50(1): 78~82.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第1期陶文琴等:中国特有的虎颜花属植物研究进展 ﹒79﹒1 分类学地位和应用价值野牡丹科虎颜花属(Tigridiopalma C. Chen)的虎颜花(T. magnifica C. Chen)植物标本首次于1931年3月25日在广东信宜大雾岭(现云开山)由高锡朋采集到(采集号51201),1979年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陈介(C. Chen)命名[1],新属和新种命名的模式标本为1935年11月1日采集自广东阳春八甲河尾的38602号标本(采集人黄志),保存于广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植物区系发展演变

中国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植物区系发展演变

中国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植物区系发展演变
中国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植物区系演变的研究跨越了统计地质学、植物
古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态学及其他相关领域。

这一历史背景下,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植物区系发展演变过程:
一、中国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发展
1.植物群落谱系: 在晚白垩纪,植物群落伴随着气候变化,形成了由温
带至亚热带再发展至明显不同的热带性群落,也就是植物群落谱系。

2.区系壮大: 中国植物区系在晚白垩纪实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以裸子
植物和被子植物为主的丰满的物种组成的群落。

3.物种发育: 在晚白垩纪,实现了植物物种的大量增加和多样性的提高,形成的植物陆系比以前更广阔,达到了原始生物陆系的百分之八十五
以上。

二、新生代植物区系演变
1.物种衰退: 新生代开始,随着气候变化,物种衰退使得植物分布发生
变化,使得一些物种灭绝,而另一些物种因新的生态环境适应而分布
范围得到扩大。

2. 陆系重组: 新生代的气候变化,再加上大陆岩石构造的变化,使得新
生代的植物陆系发生结构重组,新的植物物种以及植物地质分布形成。

3. 区域分化: 随着植物陆系发生演变,大陆板块分化过程中,植物大量
灭绝,也出现了新的物种,使得不同区域正在形成不同的植物区系。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植物区系从晚白垩世到新生代演变过程的研究,我们看到,植物群落谱系、区系壮大、物种发育、物种衰退以及陆系
重组等过程和现象,都见证了中国植物大陆区系发展演变的历史变化
过程。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0-01-06基金项目:贵州省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黔科合院所创能(2009)4013号],贵州省“十一·五”攻关项目[黔科合NY 字(2008)3047号],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黔科合NY 字(2010)3044号]和贵州省科技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J 字(2009)2133号]资助作者简介:钟理(1983-),男,硕士,研究方向为种质资源。

*通讯作者钟理1,杨春燕2,左相兵1,李辰琼1*,张锦华1,向锦3(1.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贵州独山558200;2.贵州省都匀市农业局,贵州都匀558000;3.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1731)中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植物区系学的发展,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演变。

本文对植物区系概念的演变、植物区系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研究内容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初步分析植物区系学以后发展的重点方向,为植物区系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区系;植物区系学;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5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03(2010)09-0006-04植物多样性保护是目前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学者把植物受威胁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灭绝种(Extinct speices )、濒危种(Endangered species )、渐危种(Vulnerable species )、稀有种(Rare species )、未定种(Indeterminate species )。

五个等级的划分是以植物分布区及分布数量为依据的,这正是植物区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因此,植物区系研究对当今提倡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1植物区系概念的演变植物区系(Flora )的研究随着植物学的发展而发展。

早在19世纪初Humboldt 和Candolle 等人就建立了植物地理学(Phytogeography )这门学科,它以植被的外貌及生活型等作为标志,在20世纪初Engler、Drude、Diels 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植物地理学的概念,包括分布植物地理学、生态植物地理学、历史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分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关于《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植物区系特有现象是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章回顾了植物区系特有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简述了特有现象的类型,分别从历史角度、遗传角度、生态角度介绍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对特有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假说。

介绍对比了植物特有现象的一些研究方法,认为在研究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特有现象明显的较大的类群,综合运用形态―地理学方法、细胞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位酶技术等手段来研究,以期取得更为精确的结果。

在综述了我国对植物特有现象的研究之后,认为我们应当对我国特有植物进行编目、确立特有中心、加强重要地区的特有现象的研究,为更好的保护珍稀特有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下载论文网/2/view-13088545.htm关键词:植物;植物区系;特有植物;方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77-4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演示着生物多样性各方面的特殊性。

特有现象是物种遗传分化的结果,种系分化促使物种适应不同的生境,而生境的多样性亦使种系分化。

这种连续的、不连续的分化导致物种演化过程中发生间断,进而发生遗传分化使种系繁衍多变。

特有现象分化有内因和外因,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既有普遍性,又具特殊性。

例如包括地貌因子、地壤因子、气候因子、边缘效应、岛屿隔离以及自然杂交等(张宏达,1997)。

特有现象的发生有明显区域性,反映生物历史地理演化的途径(蒋有绪等,2002)。

特有现象无疑是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特有现象的研究为了解一个特定地区的植物区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 特有现象的概念特有现象是相对世界广泛分布现象而言的,一切不属于世界性分布的属或种,都可以称之为其分布区内的特有属或种。

“特有”这概念最早是由瑞典植物学家de. Candolle 于1855 年在其著作《Geographie Botanique raisonnee》(植物地理纲要) 中提出,指局限分布于某一自然地区或生境内的分类学单位;Engler 将其分为新特有和古特有,现在仍然沿用。

至1937 年,波兰植物地理学家Szymkiewicz才严格使用了“特有”这个词。

Braun- Blanquet(1923) 曾强调指出:一个地区的特有现象的研究和精确解释,构成了一个极高的标准,为了获得有关地区植物居群起源及年龄的任何结论,这种标准是不可缺少的;这个标准使我们更善于了解它们曾经发生过的转变,也提供我们方法去估价这些转变的程度和出现的大略时期,以及对该地区植物区系和植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特有植物分布区的研究对于植物区系区划和植被区划具有重要价值(应俊生,1996)。

由于植物种系的发生历史与其分布区的发生历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特有现象的研究对于解决有关类群的系统发育问题有时也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Richardson,1978)。

从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来看,虽然特有现象作为生物地理学上的一个概念与植物的珍稀濒危现象含义不同,但珍稀濒危植物大部分是地方特有植物(local endemism)(宋延龄等,1998)。

此外,特有现象明显的地区常常也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地区(Huston,1994)。

从这些方面来看特有现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是物种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平等,1994)。

2 特有现象的类型特有现象类型的确定,特别是特有属、种的古与新之间的划分,在植物区系的分析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追溯一个植物区系的历史时,古特有种克用来作为重要的指标(Wulff,1943)。

早在1882年,Engler即指出,特有现象有两类:故特有植物和新特有植物。

这一划分得到了许多植物地理学家的广泛注意和应用(Willis,1922;Szymkiewicz,1933;Stebbins,1942;Wulff,1943;Cain,1944)。

然而,Willis(1922)认为几乎所有植物都是新近演化而来的,显然他是忽略了古特有植物。

Fernald(1924)在研究了北美东部特有植物后,认为特有植物可能都是残遗和开始衰老以致将要灭绝的植物,显然他忽略了新特有植物。

Wherry(1944)则根据特有植物的侵占能力划分其为不同类型。

Cain(1944)的观点比较全面,他在其《植物地理学基础》中就特有现象提出了3个论断:a特有现象包括两类局限于单个地区的植物――狭义的特有植物可能是相对年轻的种和相对古老的残遗种;b年轻的特有种可能已经或还没达到它们最大的分布区,残遗特有种随着时间分布区收缩了,且不能再扩大其分布区;c一个地区高度的特有现象与该地区的年龄和孤立程度及生境多样性有关,这些因素既影响植物的进化(新特有植物),又影响植物的生存(古特有植物)。

但是,对古特有植物和新特有植物的划分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Wulff,1943)。

因此,Richardson(1978)又提出了“全特有植物”概念,来包括一些介于新老特有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汤彦承和李良千(1994)在研究东亚忍冬科Caprifoliaceae的植物地理时认为可依据3个标准对特有分类群进行分类:a分类群的起源时间;b分类群的现在和过去分布区的比较;c分类群的细胞学特征。

前面两个标准主要依据化石资料,而由于化石资料的匮乏和化石鉴定的不很可靠,更多的学者选择用细胞学资料来划分(Anderson,1937;Senn,1938;Wulff,1943等)。

Favarger和Contandriopoulos(1961)在这一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以细胞学资料为基础,提出了以下几个特有植物类型:a古特有植物(paleoendemics),指在系统发育上孤立的特有植物,它们常常是单型的组、亚属或属;b分裂特有植物(schizoendemics),指由一个种,经渐进的物种形成,分化为两个种,他们分布局限,成替代现象;c祖特有植物(patroendemics),指分布局限的二倍体种,由它产生分布较广的多倍体种;d衍生特有植物(apoendemics),指分布局限的多倍体特有植物,由分布较广的二倍体或较低倍体的多倍体产生而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隐性特有植物(cryptoendemics)(Richardson,1978)。

Ono(1991)在研究日本Bonin 群岛的特有现象时,还划分出非整倍性特有植物(aneuendemics)类型。

这类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与其近缘种成上升或下降的非整倍性关系。

上述对特有植物的归类方法既考虑到了原有的将特有现象划分为古特有和新特有的基础,又结合了现代的物种形成方式的概念,应当说显得比较客观。

利用这一方法Contandri opoulos (1962)对科西嘉岛(Corsica)、Stebbins和Major(1965)对美国加里福尼亚地区、Ono(1991)对日本Bonin群岛的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分别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这些地区的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变问题。

3 特有现象的形成由于特有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对其形成原因的精确解释通常是十分困难的。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1)历史理论,对于特有现象的形成原因,Willis(1922)首先提出了著名的“年龄和分布区”假说,其认为大多数特有植物都是新近起源的,尚无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扩散。

另一相反的假说由Fernald(1924)提出,认为特有植物都是古老的、可能快要灭绝的植物。

很显然,这两个假说都有失偏颇。

忽略了特有植物既可能是年轻的,也可能是古老的,还可能介于新老之间。

特有现象的形成与其年龄之间无相关。

(2)遗传理论,用历史的因素难以很好的解释特有现象的形成,因此有些学者有提出了遗传理论。

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是Stebbins(1942),其假说认为特有现象是因为植物缺少遗传变异而造成。

Wright(1931)指出,在一个急剧减小的群体中,遗传漂变常常可以导致等位基因的固定,从而导致其基因库的贫乏。

这个理论是Stebbins假说的基础。

但实际情况却复杂的多,产于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巨杉Sequoiadendron giganteum在美国的栽培历史尚不到一个世纪,其中大部分都是从野外采集的种子繁殖而来,但已经从中发现了25个形态上可以区别的变异体。

这一事实表明特有种在其原产地极为局限的居群中似乎包括与其他广布种同样多的遗传变异(Stebbins,1980)。

这个事实说明特有种的遗传变异水平的高低与其特有性之间无相关。

(3)生态理论,生态因子是限制植物分布的最重要的因子。

美国东部的一些植物学家认为特有植物是一些生长在短暂存在的生境种的先锋植物,其讲特有现象归因于这些短暂生境的局限分布,切这样的生境可导致新种形成。

这一假说被称为先锋植物假说,虽可以解释一些特有种的形成,但与之相反的例子也不少,如Shortia galacifolia、Prenanthes crepidinea等生长在当地的顶级森林下。

Stebbins(1976)提出生态岛假说来解释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一些特有现象,所谓生态岛即在一个特定地区较为普遍的生境种的一些局部小区域,这样的小区域中的生态因子与周围地区有很大区别,生长在这里的植物被孤立开来而成特有种。

常见的是由于土壤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生态岛。

尽管生态的理论可以说明许多特有现象的形成,但有时也很难令人满意。

(4)综合理论,随着特有植物研究的发展,生物学家,尤其是植物学家发现单一的理论很难解释特有现象,于是发展出综合理论,具代表性的是Stebbins(1980)的基因库-生态位相互作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形成特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植物对本身分布就很局限的各种生态因素的组合的适应,同时,植物居群的基因库本身的因素也极为重要,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变异能力的总量、随时可以释放出的变异能力的量及针对各种影响居群建成的特殊因素所能产生的遗传变异的量。

此外,植物的进化历史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特有现象的形成就像其他进化问题一样十分复杂,不是一种理论就可以把全部问题解释清楚的,每一个特有种都有其独特的性质。

我们认为在研究一个特有种时至少要顾及3个主要方面即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居群的遗传结构及居群的进化历史。

总之,解释特有现象问题正如解释其他进化问题一样必须利用综合的方法。

4 特有现象的研究方法从上面关于特有现象类型的划分以及特有现象形成原因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特有现象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我们只有运用综合的方法,从不同的水平(形态、细胞、生物化学、分子)和不同的角度(系统发育、古植物学、生态学)进行研究,才有可能真正认识特有现象的各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