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今用

古方今用
古方今用

古方今用:解热退烧经典名方白虎汤

?正文

?我来说两句(4人参与)

2013年05月14日04:42

来源:搜狐健康

?打印

?字号

大|中|小

?保存到博客

导读: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一书。历代中医奉它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虎汤除了具有解热作用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那白虎汤为什么可以如此迅速地解热退烧呢?这主要因为它奠定和遵循了治疗里热实证的治疗原则——清热泻火。白虎汤虽然只有4味药,却互相配合,在充分体现了中医配伍特色的基础上,成为清热泻火的经典名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虎汤除了具有解热作用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方剂组成: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方剂主治:

1.治伤寒脉浮滑,表有寒,里有热。

2.及三阳合病,脉浮大,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头上生汗,手足逆冷,汗出者。

3.通治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自汗,口渴舌胎,目痛鼻干,不得卧,心烦躁乱,日晡潮热。

4.或阳毒发斑,胃热诸病。

归经:此足阳明胃和手太阴肺药也

方义:1.热淫于内,以苦寒发之,故以知母苦寒为君。

2.热则伤气,必以甘寒为助,故以石膏为臣。

3.津液内烁,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气缓之为使,不致伤胃也。

4.又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母清肺而泻肾火,甘草和中而泻心脾之火。或泻其子,或泻其母,不专治阳明气分热也。

方剂变化方:

1.本方加人参三两,名人参白虎汤,治伤寒渴欲饮水,无表证者,口干舌燥者。亦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亦治太阳中暍,身热,汗出,足冷,脉微而渴。亦治火伤肺胃,传为膈消。

2.本方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湿温脉沉细者。

3.本方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汤,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

4.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汤,治暑嗽喘渴。

5.本方除粳米,加人参,名化斑汤治胃热发斑脉虚者。

煎服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人参白虎汤

组成: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见《伤寒论》

原方组成和用法:知母(六两)石膏(碎,绵裹,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热病津气两伤证,症见高热烦渴、气短肢软、脉大无力、汗出、背微恶寒。

临床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暑病、急性热病、糖尿病。有报道本方合黄连阿胶汤治疗糖尿病有较好疗效。本方治疗口咽干燥症有良效,并对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小儿急性吐泻、带状疱疹等见气阴虚而发·热者都有较好疗效。

古方今用

古方今用:解热退烧经典名方白虎汤 ?正文 ?我来说两句(4人参与) 2013年05月14日04:42 来源:搜狐健康 ?打印 ?字号 大|中|小 ?保存到博客 导读: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一书。历代中医奉它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虎汤除了具有解热作用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那白虎汤为什么可以如此迅速地解热退烧呢?这主要因为它奠定和遵循了治疗里热实证的治疗原则——清热泻火。白虎汤虽然只有4味药,却互相配合,在充分体现了中医配伍特色的基础上,成为清热泻火的经典名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虎汤除了具有解热作用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方剂组成: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方剂主治: 1.治伤寒脉浮滑,表有寒,里有热。 2.及三阳合病,脉浮大,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头上生汗,手足逆冷,汗出者。 3.通治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自汗,口渴舌胎,目痛鼻干,不得卧,心烦躁乱,日晡潮热。 4.或阳毒发斑,胃热诸病。 归经:此足阳明胃和手太阴肺药也 方义:1.热淫于内,以苦寒发之,故以知母苦寒为君。 2.热则伤气,必以甘寒为助,故以石膏为臣。 3.津液内烁,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气缓之为使,不致伤胃也。 4.又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母清肺而泻肾火,甘草和中而泻心脾之火。或泻其子,或泻其母,不专治阳明气分热也。

方剂变化方: 1.本方加人参三两,名人参白虎汤,治伤寒渴欲饮水,无表证者,口干舌燥者。亦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亦治太阳中暍,身热,汗出,足冷,脉微而渴。亦治火伤肺胃,传为膈消。 2.本方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湿温脉沉细者。 3.本方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汤,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 4.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汤,治暑嗽喘渴。 5.本方除粳米,加人参,名化斑汤治胃热发斑脉虚者。 煎服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人参白虎汤 组成: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见《伤寒论》 原方组成和用法:知母(六两)石膏(碎,绵裹,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热病津气两伤证,症见高热烦渴、气短肢软、脉大无力、汗出、背微恶寒。 临床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暑病、急性热病、糖尿病。有报道本方合黄连阿胶汤治疗糖尿病有较好疗效。本方治疗口咽干燥症有良效,并对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小儿急性吐泻、带状疱疹等见气阴虚而发·热者都有较好疗效。

奔豚汤古方今用

奔豚汤古方今用 【关键词】奔豚汤;清热降逆 奔豚汤方出《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原方组成:黄芩、葛根、李根白皮、半夏、生姜、当归、川芎、芍药、甘草。功能:清热降逆,和血调肝,主治肝郁化热所致奔豚证。笔者临床中紧紧抓着本方肝郁化热,气血上冲之特点,古方今用,广泛治疗肝胆、脾胃疾病和杂病,取得满意疗效。 1 血管神经性头痛 患者,退休教师,男,65岁,2+月前因发热、头痛、腮肿到我院就诊,西医按腮腺炎治疗1周后痊愈。1 周后突发头痛,经多次治疗1月余,未见明显好转,转求中医治疗。刻诊:右侧头痛伴右耳痛,右耳上下拘急不舒,时发时止,头痛呈胀痛,痉挛痛,牵扯痛,自觉有一股灼热气,从右侧牙缝往头上窜,心烦,时腹微痛,喜深吸气,头颅CT、TCD颈椎片未见异常,BP 140/90 mm Hg,舌红苔黄,脉弦滑。诊断:偏头痛,肝胃郁热,邪犯清窍。给予舒肝清胃,降逆止痛。方选奔豚汤合清胃散加减:黄芩12 g,葛根15 g,桑白皮25 g,半夏15 g,生姜10 g,当归12 g,川芎15 g,芍药15 g,升麻5 g,生地15 g,丹皮12 g,羌活10 g,僵蚕10 g,酸枣仁15 g,甘草5 g,2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日3次。2日后复诊,头痛大减,心情愉悦,面部烧灼感消失。原汤去羌活、僵蚕、枣仁加钩藤,续进2剂后,述服药期间已未明显感觉头痛。偶见深吸气。上方去升麻、生地、丹皮加柴胡、枳壳、桃仁、红花,2剂后诸症皆平,随访2周未发。按:本例偏头痛为肝经邪热上冲所致,少阳肝经循下腹绕胃口上巅顶,肝热循经冲逆,则腹微痛,心烦,偏头痛。结合病史,患者1月前曾患腮腺炎,西医认为:腮腺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彻底,部分患者会并发睾丸炎、遗留神经痛。本例偏头痛从肝经入手与西医理论相吻合,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胃热循肝经上犯清窍,故患者自觉有一种烧灼感从牙缝往上冲,本例中紧紧抓住热气上冲之特点,用奔豚汤合清胃散二方合用。方中川芎用量是根据杜雨茂(《首批国家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治血管神经头痛之经验,川芎宜量大力猛,取常量效差。三诊加柴胡、枳壳合成四逆散,增加舒肝理气,解郁透出邪之力。 2 十二指肠溃疡 患者,女,35岁,2007年8月25日就诊,腹痛3年,反复发作,每年冬春秋季即发,常于夜间痛醒,药后好转,此次复发,2月余,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肝胆胰脾超声未见异常,胃镜示胃十二指肠溃疡,刻诊:脐上偏右腹痛,中上腹压痛,脘痞,胃灼热,心烦易怒,反酸嘈杂,嗳气,干呕纳呆,舌红苔黄微腻,脉弦。诊断:胃痛。肝胃郁热,气逆痰阻,给予疏肝降气,泄热和胃。方选奔豚汤合代赭石旋覆花汤加减:柴胡12 g,枳壳10 g,黄芩12 g,葛根15 g,李根白皮25 g,半夏15 g,生姜10 g,当归12 g,川芎15 g,芍药15 g,赭石30 g,旋覆花12 g,党参15 g,吴萸3 g,黄连5 g,甘草5 g。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日3次,3日后复诊,嗳气干呕嘈杂反酸除,腹痛明显减轻,仍觉脘腹痛胃灼热,上方去吴萸、黄连,加木香、公英,续进30余剂,2月后复查胃镜:胃、十二指肠、食管未见明显异常。1年来该患者曾陪同家属、亲戚多次来我科看病,问及其胃病,一直未发。按: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诊断为胃痛,是上消化道黏膜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发生的慢性溃疡。中医认为本病是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使脾胃受伤,肝胃不和,久病可致气滞血瘀,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可概括地分为脾胃虚寒型和肝胃不和型两类。《中医内科学》教材将胃痛分为肝气犯胃和肝胃郁热两型。分别以胃痛胀闷攻撑连胁和胃痛灼热急迫,心烦易怒,口干苦为辨证眼目。从临床看,十二指肠溃疡肝胃不和型兼有胃痛两型症状特点更常见。本例紧紧抓住肝胃气逆上冲兼痰热郁结之特点,用奔豚汤降逆平冲,代赭石、旋覆花化痰清热,祛邪扶正取得满意疗效。 3 汗证 患者,女,76岁,退休职工。2007年10月9日就诊,汗出异常1+周,伴咳嗽3+天。患者就诊时自述患慢性胃炎8+年。近年来冬春季易复发,2周前胃病又发,自觉胁肋疼痛,嘈杂吞酸,脘腹胀满,经治疗后胃病好转,

气血双补的古方 八珍膏

气血双补的古方八珍膏 现在都市人,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增大,长期坐在空调房,缺少运动,长时间下去会生成气血偕虚,如面色不佳,四肢无力,心慌气短等亚健康状。这个时候身体就在提醒你,应该多锻炼身体和加强调养了,加味八珍膏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滋补品。现代女性也受到各方面的压力,过早进入了“黄脸婆”行列,所谓“黄脸婆”就是指那种脸色不好看,过早有皱纹,身体也不丰满,未老先衰的女人。这种人的身体肯定不好、不壮实,所以才会使气血不足以上荣到头面,面部的皮肤因此才显得萎黄而苍老。不想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是每位女性心声,那怎样解决呢?想要容颜不老,皮肤润泽,一定要气血双补,如果只补血不补气,补进去的血也是死血。中医里补气、补血的方药很多,为什么唯独推荐八珍膏?因为其兼顾了气和血,八珍膏实际上是经典补气药四君子膏和经典补血药四物膏的组合。八珍膏源于八珍散,是由四物汤和四君子汤组合而成,是一道经典的药膳。四物汤是补血名方,最早记载于唐朝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后来收录在宋朝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此书同时记载了有名的补气方剂四君子汤。八珍膏科学组方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茯苓甘淡,健脾渗

湿;苓、术合用,则健脾祛湿之功更显。炙甘草甘平,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效。气虚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血虚等。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以至脏腑百脉、形体官窍失养的病理变化,故血虚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失养的虚弱证候。心主血、肝藏血,故血虚以心、肝血虚最为多见。心血不足可见惊悸怔忡、失眠多梦、脉细弱等血不养心的症状。肝血亏虚可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肝血不足,导致冲任失调,又可出现妇女经少、月经愆期、闭经诸证。血虚不荣于面,临床可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血虚不荣于肌肤经脉,则可见皮肤干燥,肢体麻木,甚则感觉障碍,肢体痿废不用等。治宜补养营血为主。由于血虚则易滞,在补血的同时结合和血,既可生新,又能防瘀,故方中运用四物:芎、归、地、芍,四药配合,养血和血,可使营血调和,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当归:当归的首要功效就是补血调经,此外还有泽颜润肤的功效,在保护女性健康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熟地:能对付女性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月经不调,与当归配伍还能增强当归的补血、活血疗效。川芎:既为妇科主药,又是治疗头痛良方,还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减轻乳房不适、心情焦虑及沮丧等经前症状。白芍:《唐本草》说它“益女子血”,现代中医认为它能够养血柔

古方今用治头痛

古方今用治头痛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头痛时常成为你我生活的小插曲,据统计,在许多医院疼痛门诊中,颈源性头痛占90%左右。 此类头痛是由于颈椎部多种组织退行性病变,刺激与压迫颈部脊髓及血管神经所引起。临床以头枕部疼痛及颈部不适为主,常常伴见头晕等。此类头痛与督脉和足太阳经络脉不舒有关。选择温通督脉,祛风解痉,活血舒筋等类中药治疗,会取得较好疗效。 愈风宁心片为葛根提取的总黄酮制剂,具有解痉止痛功能,能增强脑动脉血流量。对头痛并见颈项拘紧者疗效较佳。常用量为一次5片,一日3次。注意过量服用,会引起头晕恶心。 川芎茶调丸(袋泡剂)由川芎、白芷、羌活、细辛、薄荷、防风、荆芥、甘草组成,具有疏风散寒功能,镇静镇痛作用尤为显著,用于治疗偏头痛作用比较突出。丸剂每次3~6克,每日两

次,饭后清茶送服。袋泡剂每次1~2包,每日2~3次,开水冲泡15分钟后,饮服浸出液。孕妇慎服,虚证头痛勿服。 颈复康冲剂由黄芪、川芎、党参、桃仁、红花、地龙、穿山甲、王不留行、丹参等22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散风止痛的作用。部分药物具有温通督脉的功效。主治颈椎病引起的头痛、眩晕、颈部僵直等。每袋10克,一日两次,一次1~2袋。饭后服用为宜,少量黄酒为引。15天为1疗程,总疗程为45天。孕妇忌用,经期停用,高血压、外感发热、溃疡病者慎服。 偏头痛冲剂为古代治疗偏头痛名方“散偏汤”制剂。由川芎、柴胡、白芷、香附、白芍、郁李仁、白芥子、甘草组成。功能活血行气,化痰导滞,祛风止痛。对于偏头痛呈现瘀血挟痰浊阻滞经络者,如见偏头涨痛,痛处烘热,心烦不安,夜梦较多,大便不畅等有良效。每袋20克,每次一袋,每日两次,温开水冲服。高血压头痛者慎用。 清上蠲痛汤(明代《寿世保元》)由当归、川芎、白芷、细辛、

十大经典验方

十大经典验方 1、桂圆、艾绒、花椒方 桂圆肉一粒(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七颗,艾绒少许(等同桂圆大小的艾叶搓碎去业经)。放在一起捣烂,粘合在一块分成几粒小丸,晚上用胶布固定在肚脐眼,白天拿下,能起到打通三关之作用。用此方,老年人能口舌生津,脚心法暖,延长寿命。 于萍老师卷外音:此方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一大瑰宝,属于温灸疗法。此方始于中国,在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了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可以治肠胃病,此温灸器风靡日本,后经研究,温灸器借鉴了中国道家的桂圆艾绒花椒方。此方比温灸器还要好,不仅能够治疗胃病,还能保健全身,老年人坚持使用,慢慢的,早晨起来嘴也不苦,口也不干,肠胃病也会好。这个是真的秘方,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气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凉的在上,所以老年人口水多,脚底心还发暖,冬天脚都不怕冷就一定长寿。 2、颈椎枕验方 当归、川穹、桂枝、川乌、红花、鸡血藤各十克,白芷12克,苏木15克,仙鹤草9克,磨碎,装入布口袋缝好。固定在患处,晚上用,早上拿下来。一个袋子能用好多天,对脊椎病、腰椎病有特效。 于萍老师卷外音:此方为中华医学传承古方,由9味草药组成。此方在民间一直未丧失神奇效果的魅力,药枕直接作用于颈椎或腰椎,效果明显,特别对脑供血不足,伴有高血压者,临床效果非常突出,能有效改善失眠以及有颈椎病、腰椎病引起的各种症状,具有极强的预防和治疗保健作用。 3、果蔬汁 生土豆、生西红柿、生苹果、生胡萝卜个一个,加点温开水榨汁,每天早上空腹喝,可以加点蜂蜜调味。不但治疗便秘,对各种眼病、胃肠及美容都有好处。 于萍老师卷外音:此验方为日本禅宗高僧富泽知芳大师提出。日本对营养学研究由来已久,此方经千年流传仍经久不衰,已得到欧美营养组织的高度重视。它有显著的效果和神奇的作用,完全没有任何副作用,是高效的营养健康产品,能够迅速吸收和排毒,补气并恢复体力。 4、白芍甘草汤 生白芍30克,生甘草15克。加水泡10分钟再煎20-30分钟,到出汁,再加热水煎熬15分钟,两次的煎熬汁混合在一起。有调和肝脾、缓解疼痛的功效。 于萍老师卷外音:此方出自《医门八法》卷三。原文为“方中白芍有滋阴敛肝之功;甘草味甘,甘先入脾,且能和中。”中华医学对白芍甘草汤的研究从未停息,各方面对它的评价也一直极高:《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报告指出:“1988年6月至1993年5月通过50病例临床疗效观察,白芍甘草汤效果极好。”《中国民间疗法》指出白芍甘草汤效果良好,一般用药1-3剂就会见效。《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指出白芍甘草汤是肝脾疾病的“万金油”。 5、天水膏 每次取两三克冰片(又叫龙脑),用医用的凡士林调成膏状,天水膏就制好了,看上去和蚕豆一般大小。每天调和好后,临睡前,把天水膏摊在保鲜膜(或塑料袋)上,贴在脚面的太冲穴或者涌泉穴上,用胶布固定住。每晚睡前贴一次,能够治疗高血压并倾泻肝火。天水膏没有任何副作用,尽可以放心贴。 于萍老师卷外音:此方出自《寿世保元》(明朝著名医学家龚廷著)。“天水膏的主要成分是冰片。冰片又叫龙脑,是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采集干燥的树脂加工而成的。《本草经疏》说:“龙脑香,其香

中国养生古方

一篇价值百万的中国养生古方!建议收藏! 2014-08-05 阅读(636) 健康养生 亲,先点标题下面的健康养生→ 关注我并转发此文有惊喜,感谢您订阅微信公众号jkys213 一、 1、早喝盐水如参汤,晚喝盐水如砒霜。 2、一日两苹果,毛病绕道过 3、一日一枣,长生不老 4、核桃山中宝,补肾又健脑 5、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养生不健康 二、 1、胡萝卜,小人参;经常吃,长精神 2、西红柿,营养好,貌美年轻疾病少 3、小小黄瓜是个宝,减肥美容少不了 4、多吃芹菜不用问,降低血压很管用 三、 1、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 2、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 3、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 4、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 5、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四、 1、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2、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3、饭前喝汤,胜过药方 4、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5、早喝盐汤如参汤,晚喝盐汤如砒霜 五、 1、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子饱胀 2、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 3、常吃素,好养肚 4、宁可无肉,不可无豆 5、吃米带点糠,营养又健康 六、 1、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巧 2、暴饮暴食会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3、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害了肠

4、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5、若要百病不生,常带饥饿三分 七、 1、有泪尽情流,疾病自然愈 2、丈夫有泪尽情弹,英雄流血也流泪 3、先睡心,后睡眼 4、药补食补,不如心补 5、饭养人,歌养心 八、 1、人有童心,一世年轻 2、笑一笑,十年少 3、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4、哭一哭,解千愁 5、常吃宵夜。会得胃癌。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6、一个星期只能吃四颗蛋。吃太多。对身体不好。 7、鸡的臀部含有致癌物,不要吃较好。 8、饭后吃水果是错误的观念。应是饭前吃水果。 9、喝豆浆时不要加鸡蛋及糖。也不要喝太多。10、空腹时不要吃蕃茄,最好饭后吃。 11、早上醒来。先喝一杯水。预防结石。 12、睡前三小时不要吃东西。会胖。 13、少喝奶茶。因为高热量。高油。没有营养价值可言。长期饮用。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14、刚出炉的面包不宜马上食用。 15、远离充电座。人体应远离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边。 16、天天喝水八大杯。 17、每天十杯水。膀胱癌不会来。 18、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 19、一天不要喝两杯以上的咖啡。喝太多易导致失眠,胃痛。 20、多油脂的食物少吃。因为得花5~7小时去消化,并使脑中血液*到肠胃。易昏昏欲睡。 21、下午五点后。大餐少少吃,因为五点后身体不需那么多能量。 22、睡眠不足会变笨,一天须八小时睡眠,有午睡习惯较不会老。 23、最佳睡眠时间是在晚上10点.清晨6点。 24、每天喝酒不要超过一杯,因为酒精会抑制制造抗体的B细胞,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 25、服用胶囊应以冷水吞服(可以第一个吃),睡前30分先服药。忌立即躺下。 26、酸梅具防止老化作用,青春永驻;肝火有毛病者宜多食用。 27、掉发因素:熬夜,压力,烟酒,香鸡排。麻辣锅。油腻食物。调味过重的料理。 28、帮助头发生长:多食用包心菜。豆类;少吃甜食(尤其是果糖)。 29、每天一杯柠檬汁,柳橙汁。不但可以美白还可以淡化黑斑。 30、苹果是机车族、瘾君子、家庭主妇的常备良药,一天一颗,才能让自己有个干干净净的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王玉英讲解古方今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王玉英讲解古方今用 一、胃病 1、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的表现:不爱喝水、喜热恶寒、舌淡苔白、大便溏薄。胃部寒凉的人最适合吃理中丸。理中丸有温中、散寒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已经有1800年的历史了。 理中丸君臣佐使配伍:君(干姜暖中、助阳、止呕、止泻);臣(人参补气健脾);佐(白术健脾燥湿);使(甘草调和诸药、温中祛寒、健脾和胃)。理中丸用红糖水送服效果更佳。蜂蜜水有润肠通便的作用,这里不适合;红糖水有温补的作用,和理中丸在一起相得益彰。饭前半小时服用理中丸效果最佳。易上火的人不要长期吃理中丸,一般服用3-5天即可,老年人可以稍微延长服用时间。附子理中丸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了附子,暖胃力量更强。2、胃热胃热的表现:胃脘胀痛、胃中灼热、不喜按压、口气浑浊、大便干燥、舌红苔黄。保和丸缓解积食胃热效果好。由朱丹溪发明,至今也有600余年的历史。保和丸君臣佐使配伍:君(山楂消肉食);臣(神曲帮助山楂消食);佐(莱菔子消米面之积、半夏化痰消积、陈皮和胃理气健脾、茯苓健脾);使(连翘清热)。保和丸用温开水送服效果更好。造成胃热的原因:辛辣油腻的食物、暴饮暴食、心情不好、总吃补药。3、心情不好易气

滞引发胃部胀痛香砂六君子丸(汤)也有200多年的历史。能治疗脾胃不好、气滞胃胀。饭后半小时服用为好。木香可以帮助理气。木香入肝、脾胃、三焦,可以行气止痛,调一身之气。香砂六君子丸君臣佐使配伍:君(木香)、臣(砂仁、陈皮);佐(人参、白术、甘草、茯苓);使(半夏)。[健康之路] 健康之路20151016视频和笔记:王玉英,古方今用解烦忧(一)二、咳嗽1、风寒感冒引起咳嗽受凉感冒初期的咳嗽吃通宣理肺丸合适。通宣理肺丸有发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适合初期的风寒咳嗽,饭后服用即可。川贝枇杷露适合清肺热。通宣理肺丸君臣佐使配伍:君(麻黄散寒、宣肺、止咳、平喘);臣(紫苏药食两用、苦杏仁、桔梗、陈皮、半夏、前胡、茯苓):佐(黄芩、枳壳);使(甘草)。风寒感冒的咳嗽有白痰。白痰清稀一般都有寒,风寒感冒的表现:咳嗽、无汗、怕冷、清痰、清鼻涕。2、风热咳嗽 风热咳嗽的表现:咳嗽痰黄、鼻塞黄涕、咽干口渴、舌红苔薄黄。引起风热感冒的原因:上火、天气的变化、小儿积食、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吃桑菊感冒片更适合风热感冒后的咳嗽。桑菊感冒片(桑菊饮)有发散风热、宣肺止咳的功效。银翘解毒片(银翘散)主要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咽痛。桑菊饮君臣佐使配伍:君(桑叶、菊花);臣(杏仁、桔梗、薄荷);佐(芦根、连翘);使(甘草)。3、肺阴虚引起的咳嗽肺为娇脏,有喜润恶燥的特点,干咳少痰是秋天燥咳的特点。

6大经典的中医减肥古方,可惜只有老中医才知道

6大经典的中医减肥古方,可惜只有老中医才知道 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五月路人雷,六月男友没。很多女孩子天天说减肥,看到了很多减肥的方法,但是有效果的却很少,今天老中医为你分享几个减肥偏方,几乎很少人知道,但是,这些方法实用用简单,真的非常有效果,供大家参考。 一,荷叶灰减肥 荷叶灰是一个明代的古方,出自明代医学家戴思恭《证治要诀》,《证治要诀》中说:“荷叶灰服之,令人瘦劣“。湖北卫视曾经找了2名志愿者实验荷叶灰的减肥效果,发现荷叶灰是唯一能减掉脂肪的减肥方法,坚持吃一个月的荷叶灰,体重可以下降15斤以上。 荷叶灰的制作方法是:将干荷叶切成小片,平铺在平底锅,然后上面再放一口平底锅,锅口相接的地方用黄泥封固,然后锅上面贴一张薄薄的白纸,点火煅烧,当白纸呈焦黄色则停火冷却3小时之后,再将荷叶灰研末即可。不可以将整张荷叶直接放入锅内,这种会导致荷叶碳化不匀而没有效果。 2008年,大医堂发表论文称荷叶灰能减肥,而且对顽固性肥胖极为有效果,这篇文章名字叫做《米汤调服荷叶灰,祛湿减肥不反弹》。这篇文章被广为流传,荷叶灰被当做是中药里面减肥效果最强的一种。 东北卫视曾经对淘宝上的各种荷叶灰进行过亲自试验,认为真正的荷叶灰能让人在一个月内体重下降10多斤,但是同时也发现假货众多,其中搜狐曝光过江西赣州一家店铺卖假荷叶灰,而随后河北卫视也报道了江西赣州,河北保定都是假荷叶灰的来源地,而且江西赣州与河北保定两地出现了大量使用发霉的荷叶制作的假荷叶灰。 在辽宁卫视《健康一身轻》节目中,中医专家吴圣贤博士推荐荷叶灰搭配炒白术粉一起使用,效果更佳,有便秘的人士搭配桃花茶一起使用,当天就可以通便,坚持一个月,体重往往下降10-15斤以上。 荷叶灰特别适合腹部肥胖,脸圆圆的很胖,大腿很粗等类型的肥胖,养生专家武国忠这样说道:中医的减肥主要从腹部入手,因为肥胖一般从小腹开始,然后是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中医古方

中医古方:容颜不老方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猫扑推客天涯社区更多 2015-04-22 14:15:50 来源:新浪中医 【打印】【字号:大中小】 能保持一个不老的容颜是所有人的梦想,但岁月是无情的,随着时光的流逝,时间或多或少能在我们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现今,越来越多的药品和保健品都打着抗衰老的旗帜,但乱服用总是会对我们人体造成影响。 中医是我国传统的医学国粹,沉淀了几千年的历史,期间也有抗击衰老的方剂。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篇古方,仅供大家参考。 处方来源:明代·《奇效良方》。 处方组成:生姜一斤,大枣半斤,白盐二两,甘草三两,丁香、沉香各半两,茴香四两。 功效主治:令人容颜不老。 制备方法:上药共捣成粗末,和匀备用。 用法用量:每次三、五钱,清晨煎服或沸水泡服。 方药解说: 对于本方,古人曾写过这样一首赞美诗:“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茴香一处捣。煎也好,点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

每日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方中生姜健脾胃,散风寒,前人有延年须“不撤姜食”的说法;大枣能益气血,补脾胃,医书中有“久服不饥仙”的记载,为果中仙品,维生素含量为百果之冠,近代有“活维生素丸”的称谓,民间有“日食三枣,肥健不老”的谚语。 姜枣为主药,再配合其他芳香健脾开胃药物,能使脾胃强健,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能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能正常被吸收,人体的气血便充足,充沛的气血不断灌注肌肤和面容,容貌就不易衰老。本方药性平和,味道不苦,确为简便价廉的美容良方。 服用禁忌: 生姜一次食用不宜过多,过多则大量姜辣素经消化道吸收后,在经肾脏排泄过程中会刺激肾脏,还可产生口乾、喉痛、便秘等“上火”症状。

古方今用剂量问题探索_古求知

111 第13卷 第9期 2011 年 9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9 Sep . , 2011 长期以来剂量问题一直是“中医之不传之秘”,是困扰现代中医用好古方的一个关键性技术问题。分析古方今用的剂量问题,需要从古籍与现代临床上去考察,同时,古方今用问题的探讨也是在试图搭建一座沟通古籍与现代临床的桥梁。 1 古方剂量的内涵 古方剂量,包括绝对剂量和相对剂量。绝对剂量一般是指古方的成人一日量,包括组成该方的每味中药的用量;相对剂量是指方中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用量比例。 2 影响古方剂量因素 古方剂量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由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所决定的,从古籍中看,影响古方 剂量的因素大略有下面几种。 (1)病证决定用量:众所周知病证决定选方,其实病证也决定药量,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可以发现张仲景在患者出现卫强营弱汗出恶风时使用桂枝汤用桂三两、芍药三两,桂芍比为1∶1;而当患者出现奔豚气“气从少腹上冲心”改用桂枝加桂汤之用桂五两、芍药三两,桂芍比为5∶3;如若出现太阴腹满时痛则改用桂枝加芍药汤用桂三两、芍药六两,桂芍比为1∶2。可见,随着病证的变化,方中用药剂量也应有所变化。 (2)体质决定用量:这点从一些古方的服法上就能看出,如《伤寒论》中十枣汤,其服法“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四逆汤中干姜的用量是一 古方今用剂量问题探索 古求知1,柳长华2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 要:中医古方是历代医家在长期辨证论治攻克疾病过程中不断总结的产物,是经中国人无数次临床疗效验 证的宝贵结晶。但是历年来“剂量是中医之不传之秘”,时至今日剂量问题仍然是羁绊古方今用的关键性问题。有鉴于此,通过考察中医经典古籍中影响方剂用量的各类因素,通过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以古方防风通圣散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现代医案中该方不同剂量段临床应用特点,探索解决古方今用剂量问题的新思路,为临床应用古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古方;剂量;防风通圣散;聚类分析;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R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9- 0111- 02 收稿日期:2011-03-25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自选课题(Z83)作者简介:古求知(1981-),男,江西修水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方临床及名老中医经验挖掘研究。通讯作者:柳长华(1954-),男,山东淄博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及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E-mail:liuchanghua01@https://www.360docs.net/doc/023299713.html,。 Study of Dose Issues in the Ancient Formulas GU Qiu-zhi 1,LIU Chang-hua 2 (1.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20, Guangdong,China;2.Chinese Medical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Literatur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Beijing 100007,China) Abstract: Ancient Formulas is the product of clinic practice for many times by ancient Chinese doctors. It is valuable and should be treasured. But over the years,“Dose of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secret not be told”. The dose problem is still the key issues which restrict the use of ancient formulas in today. In view of this,I study Chinese classic ancient books and conclude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dose. Furthermore through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data mining approach to Fangfeng Tongsheng San,as an example,to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ancient formulas to be used in today and to provides a valuable reference. Key words: Ancient Formulas;Dose;Fangfeng Tongcheng San;Cluster analysis;data mining

古方治风湿

古方治风湿中医特色疗法 2010-01-27 13:12:00 来源:39健康网 随着寒流来袭,冬季气温突然降低,越来越多的腰腿痛关节炎患者又叫苦不迭,痛苦袭击着“痹症”患者,特别是许多的中老年“痹症”患者。痹症,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说的风湿。很多网友疑问,除了日服一日的服用抗免疫抗风湿药。 随着寒流来袭,冬季气温突然降低,越来越多的腰腿痛关节炎患者又叫苦不迭,痛苦袭击着“痹症”患者,特别是许多的中老年“痹症”患者。痹症,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说的风湿。很多网友疑问,除了日服一日的服用抗免疫抗风湿药,传统中医在治疗“痹症”方面的有什么特色和优势?素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老中医人,致力于中医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数十载,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数十载研究锻造的中医神奇特色到底为何?39健康网中医频道特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 任林昌松教授为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什么叫“痹症”,中医的“痹症”相当于我们平常西医的哪些疾病 林昌松教授:“痹者,闭也”,它主要是指邪气闭阻,造成人体的气机不通畅所引起的疾病。痹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就是指所有的气机不通畅,邪气闭阻的这种情况都叫做“痹”。比如说胸痹。狭义的“痹症”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疾病,是以肢体关节肿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它包括一大类疾病。痹症的临床命名,经过了痹症→痹证→痹病→风湿病的过程。以往使用“痹症”,这个“症”是症状的意思。“痹证”中的“证”使用言字边的就是“证候”,表明“痹证”为一组证候的意思。随着学科的发展,现在很多专家觉得用“痹证”也不准确,“痹”已经越来越独立地成为一个“病”,既然是疾病就不单只是证型的问题,临床上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个病下分证,辨证论治这个模式,辩证辩的也是证候,疾病下面还有很多证型,所以现在的话很多专家主张用“痹病”来命名。这样就更准确一点。但是随着这二十年来的中医风湿学科发展,一些老中医,中西结合的老专家又提出,为了跟现代医学接轨,建议用“中医风湿病”来命名,来代替以前的“痹证”,或者“痹病”这个命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讲“痹症”,老百姓不明白。但是老百姓对风湿这个词很熟悉。我们出去与西医同行交流时,我们讲“痹病”,西医也不懂。用风湿病命名,通用易懂。我本人也觉得用风湿病比较好一点。风湿病学已经越来越独立地形成一门学科。中医风湿病所涉及的病种跟西医的风湿免疫病大致是类同的。常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系统性血管炎等。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 39健康网:为什么冬季痹症高复发?特别是广东地带。 林昌松教授:老祖宗在《内经》中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从中医角度说,痹症是因肝肾不足,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关节引起关节肿痛的疾病。我们说风湿风湿,顾名思义,风湿中最主要的就是湿邪。湿盛则肿,风湿病人的一个常见的症状就是关节肿胀。中医认为湿邪与痹证的发生最为密切,痹症一般多在湿邪较重的阴雨天发作或复发。另外,为什么广东的痹症病人冬季高复发呢?这与广东的地理气候密切相关。广东地处岭南,湿气很盛,风湿病人往往容易高发。痹症的发生,除了湿邪还有风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分享到一、六味地黄丸 古方: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功效: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古方溯源:六味地黄丸的古代应用,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 古方新用:六味地黄丸(成药) 主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临床应用:调节免疫体统;抗肿瘤及抗突变;降血脂;抗缺氧、抗疲劳;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肝及改善肾功能;延缓衰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肝炎、肾病。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不宜同服感冒药。 二、阿胶补血膏 古方: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功效: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古方溯源:《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阿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久服可美容滋补,养性延年,是国药瑰宝。 古方新用:复方阿胶浆(成药) 主要成分: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辅料蔗糖。 临床应用: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本品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主要有抗疲劳、耐缺氧、耐寒冷、抗辐射损伤、促进血液凝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贫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三、参茸膏 古方:红参、五味子、白芍、党参、黄芪(蜜炙)、鹿茸、当归、熟地黄、肉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蜜炙)、远志。 功效: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 古方溯源:参茸膏由补血四物汤、补气四君子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膏等经典药方演化而来,历经千年,

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100对

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木香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 半夏合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 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 黄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鳖甲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山药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木香合槟榔,能理气止痛。 杜仲合续断,治腰膝酸痛。 半夏合陈皮,能化湿痰。 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常山合草果,能治疟疾。 葱白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枳实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党参合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甘草合绿豆,能解百毒。 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贫血及产后无乳。 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台乌合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香附合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

治失眠又一古方被发现,两味药,简单有效,失眠朋友你们有福了

治失眠又一古方被发现,两味药,简单有效,失眠朋友你们 有福了 自古以来,治疗失眠的办法可谓多矣。可依旧还是有不少朋友陷入失眠的烦恼之中,无法摆脱其痛苦。今天在这里,走近健康为您推荐的依旧是传统医学中对失眠的经典方剂。失眠这就是莲子心和远志肉两味药的妙用。准备莲子心或者远志肉各3到10克,水煎取药汁服用即可。或者准备远志肉30克,莲子15克,粳米50克,先将远志肉与莲子均研为粉,再煮粳米粥,粥快熟的时候加入远志和莲子粉,再煮一二沸即可服用。不瞒大家,小编也是偶然在一本古典医学书籍中发现的,它就是《苏沈良方》,又名《苏沈内翰良方》。这部书是北宋末年沈括所撰的《沈氏良方》与苏轼所撰的《苏学士方》两书的合编本,集宋代医学之精华。此方最主要特点在于交通心肾,对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十分有效。什么样的失眠属于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呢?这类患者中医表现为 心烦不寐,头晕耳鸣,烦热盗汗,咽干,精神萎靡,健忘,腰膝酸软;男子滑精阳萎,女子月经不调。舌尖红,苔少,脉细数。通俗来讲两个字:“烦”,“燥”即可概括。莲子心远志肉大家都知道莲子心,苦,寒,入心经。能够起到清心火,固精,治心烦,止血的作用。但是,中医对莲子心的效果还有另外一番认识,在《温病条辨》中记载:莲子心虽然入心

经,但是能由心入肾,引导心火下行于肾,再把肾水上引于心,完成心火肾水接济的过程。此外,远志肉也有其独到之处。我们知道远志肉有安神定志的功效。但是,它绝非心经药,而是肾经药。精与志都藏于肾,所以远志肉在温补肾精的同时能够定志,志上通于心,从而达到安眠、养心的功效。此方之所以能治疗失眠,是两味药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个由心入肾,一个由肾入心,回环往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奏心肾同治之效。不过,大家注意一点,有胃溃疡和胃炎的人不宜服用这个方法。? 失眠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相信或不知道。中医调理所用的每一种药,都是治标治本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预防问题的出现。好方子需要大家的传播,你愿意和我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吗?转发此文,让更多的朋友学习吧!

古方今用温清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23299713.html, 古方今用温清饮 作者:黎金凤 来源:《大众健康》2019年第04期 温清饮又名温清散、解毒四物汤,方名最早见于《仁斋直指方论》,至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将其改名为温清散。温清饮实为四物汤与黄连解毒汤的合方,方中四物汤能养有形之阴血,黄连解毒汤能清无形之火毒,诸药合用,一温一清,共奏养血活血,清热解毒燥湿之功效。因温清散实为汤剂,故改名为温清饮,一直沿用至今。 在清代以前,温清饮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的崩漏出血,包括呕血及大便下血(肠风、脏毒),这些均为出血性疾病。如《仁斋直指方论》:“红花当归散、千金桃仁煎、六合汤理经脉不通,凉血地黄汤、解毒四物汤、胶艾汤治崩漏不止”。《古今医鉴》:“记载解毒四物汤治大便下血,不问粪前、粪后,肠风、脏毒等证”。《万病回春》:“温清散治妇人经脉不住,或如豆汁,五色相杂,面色痿黄,脐腹刺痛,寒热往来,崩漏不止。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一钱半,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后此方东渡日本,被列为经典,日本汉方界更是将此方列为多种疾病的首选方剂。 古代医家将温清饮主要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而现代温清饮已经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等多种疾病。一些古方因疗效、安全、药材等问题已经被淘汰,但温清饮却一直流传至今,这与它组方严谨和疗效显著密不可分。如何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用好温清饮,掌握其适应证最为关键,而辨证的前提是从症状追溯病机。古代医家通过望、闻、问、切得到病人的神、色、形、态、脉象等症状,便到了以上关于温清饮治疗疾病的主要症状,根据这些症状可以追溯每一个症状的病机。如火热内炽,血热迫血妄行,则可见吐血、崩漏;气血不足,机体失养,不能上荣于面,则可见面色萎黄;瘀血阻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或崩漏日久,气血虚弱,不同则通,则可见脐腹刺痛;妇人热入血室,则可见寒热往来;湿热蕴结大肠,肠络受损,则可见便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