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下肢动脉血栓护理查房

下肢动脉血栓护理查房
下肢动脉血栓护理查房
三、责任护士汇报护理问题及护 理措施:
7月22日患者出现右下肢静息状态及活动时疼痛,血运 差,足背动脉未扪及搏动,右侧肢体能自主运动,肌力 检查不合作,肌张力正常。下肢血管彩超示右侧股动脉 腘动脉低回声填充,血栓不排除,双下肢动脉硬化并斑 块形成。
下肢动脉血栓护理查房
病程记录
7月25日复查实验室检查: ①肝功能示直接胆红素:14.55umol/L, 白蛋白:35.40g/L, 白球
下肢动脉血栓护理查房
病程记录
入院后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①D-二聚体:0.70mg/L (0.0—0.3 mg/L) 提示血管内血栓事件; ②尿酸:684.0umol/L(150—430umol/L)提示存在高尿酸血症; ③高敏肌钙蛋白T:0.027ng/ml (0—0.014ng/ml ),提示心肌缺
躯体活动障碍有关
下肢动脉血栓护理查房
三、责任护士汇报护理问题及护 理措施:
2、护理措施: (1)备抢救车与抢救药品于床旁,加强巡视病房,严
密观察病情的变化,遵医嘱用药,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2)严密观察神志、瞳孔、体温、脉搏、心率、呼吸、
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的变化,向家属讲解病情的危 重性。 (3)①加强营养的摄入,给予营养配方鼻饲,补充电 解质的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②保持口腔清洁,每 天口腔护理2次,同时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及有无口腔异 味;③卧气垫床,使用翻身垫及体位垫,保持气垫床的 舒适度,床单位整洁、干燥、无渣屑,做好大小便护理。
下肢动脉血栓护理查房
病程记录
入院诊断: 1、冠心病 慢性冠脉病 心脏扩大 心律失常
心功能Ⅳ级 2、 脑梗塞 3 、社区获得性肺炎 4、 慢性支气管炎 5 、腰椎间盘突出症 6 、慢性胃炎 7 、高尿酸血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主要护理问题】1.焦虑与患肢疼痛有关。

2.疼痛与末梢组织缺血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组织缺血及营养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与组织缺血坏死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肢体缺血坏死、手术有关。

6.有组织灌注异常的危险与动脉术后缺血再灌注有关。

7.潜在并发症——出血与手术和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8.潜在并发症——再栓塞与手术、疾病发展有关。

【术前护理】1.抽烟可以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应指导病人戒烟。

控制病人的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2.鼓励病人适当有规律地进行步行锻炼,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其方法是坚持步行直至症状出现后停止,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天坚持1小时。

3.保护患肢,防止外伤,注意保暖。

但不能局部加温,以免加重组织缺氧坏死。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已发生坏疽部位应保持干燥,温络合碘水浸泡后无菌敷料包扎。

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并及时手术。

4.疼痛护理长期的剧烈疼痛,可给予适当的止痛剂。

5.心理护理鼓励病人,理解病人,用实际行动给予病人战胜疾病的动力。

6.安全护理注意病人的病情变化,防止意外发生。

7.对于长期坐位的病人特别是较瘦弱的病人,要注意其骶尾部是否有压红或压疮。

【术后护理】1.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2.严密监测病人的意识变化和不适主诉积极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患肢血循环的监测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感觉状况。

若皮肤苍白,温度低于对侧,足背动脉未触及,感觉麻木,应及时通知医生。

4.体位股动脉人工血管架桥术后患肢膝关节屈曲10°~15°,膝及小腿下可垫一软枕,保持病人舒适。

5.术后抗凝治疗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注意监测出凝血时间的变化,及时发现出血的症状,及时通知医生。

6.引流管的护理定时观察并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严格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

如血性引流忽然增多,要注意出血的发生;而引流的减少或引流管不通畅,应注意血肿的发生。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护理常规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是血管外科急症之一,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因发病急骤而得名。

包括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其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如诊断和治疗延误,轻者肢体丧失,重者危及生命,需积极处理。

急性动脉栓塞典型的症状表现为5P 征:疼痛、苍白、麻木、运动障碍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症状的轻重取决于栓塞的位置、程度、继发性血栓形成多少,以及以前是否有动脉硬化性疾病引起动脉狭窄,还有侧支循环情况。

【临床表现】1、疼痛:突然发生剧烈的患肢疼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

部分病人仅感酸痛或呈钝痛,少数病人疼痛并不明显,而是感觉丧失与麻木。

肢体远端疼痛是最为剧烈,活动时产痛加重,因而使活动受限。

2、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栓塞部位远端由于周围神经的缺血而引起感觉及运动的障碍。

出现感觉的丧失或感觉异常,自觉患肢麻木,有针刺样感;栓塞近端有感觉过敏区或感觉减退区,感觉异常为袜套式;下肢动动麻痹,活动无力,可出现足下垂。

3、皮色苍白:动脉栓塞后,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液排空,皮肤呈蜡样苍白。

若皮下浅血管仍有少量血液存留,亦可出现青紫色斑块及条纹,病久发生坏死呈紫黑色,以手足远端明显。

4、皮温降低: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触之冰凉,受累肢体皮温降低比栓塞部位低一个关节面,越远降低越明显,而且界限清楚。

5、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栓塞动脉处常有压痛,其远端脉搏减弱或消失。

栓塞肢体严重缺血4-6 个小时,即可发生坏死。

【治疗原则】四肢主要动脉干的栓塞,应该在肢体未出现坏死前尽早手术,以恢复肢体的血流,有时还需做小腿筋膜切开术等。

如肢体已坏死,等坏死平面出现后,做截肢或截趾;若无抗凝溶栓禁忌,入院后立即抗凝治疗,在此基础上可行如下治疗:1、外科治疗动脉切开Fogarty 球囊导管取栓术;血管内膜剥脱术。

2、腔内治疗经皮球囊导管扩张和必要的内支架植人术、置管溶栓术等。

下肢动脉栓塞的健康宣教

下肢动脉栓塞的健康宣教

下肢动脉栓塞的健康宣教下肢动脉栓塞是指下肢血管内发生栓子阻塞或堵塞导致血液流通障碍的疾病。

它常见于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做好下肢动脉栓塞的健康宣教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将为您介绍下肢动脉栓塞的预防、早期症状、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恢复期的护理。

一、预防:1.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定期进行体检,保持合理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

2.戒烟限酒,远离二手烟,减少饮酒,尽量避免吸入外界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如甲醛、氨气等。

3.保持良好的体形,适量运动,如散步、游泳、慢跑等,提高下肢肌肉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微循环,预防栓塞形成。

4.饮食健康,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糙米饭等,避免过度摄入盐分。

5.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及时进行休息和活动,避免肌肉疲劳和血液淤积。

二、早期症状:1.下肢无力或乏力感,走路一段时间后感到腿部沉重。

2.步态异常,行走困难,容易摔倒。

3.下肢麻木、刺痛或疼痛,尤其在行走或夜间更明显。

4.腿部皮肤颜色发白或发紫,脉搏减弱或消失。

5.脚部或脚趾出现溃疡、坏疽或疱病,甚至出现动脉性溃疡。

三、诊断与治疗方法:1.体格检查:医生会触摸下肢脉搏、听诊下肢血管杂音等,以判断动脉是否受到阻塞。

2.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超声波检查下肢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和血流程度,以明确血管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3.血流动力学检查:如磁共振和CT等,透过影像学检查下肢血管的腔径、阻塞和血管病变情况。

4.药物治疗:将抗凝剂、抗血栓药物、抗炎药物等口服或者注射给予患者,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和促进血管通畅。

5.抗血小板药物:消耗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

四、恢复期的护理:1.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肌肉劳损。

2.定期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和促进血液循环。

3.避免受寒或低温环境,防止患肢冻伤、浸泡在冷水中。

动脉栓塞术后护理常规

动脉栓塞术后护理常规

动脉栓塞术后护理常规一、疾病概念动脉栓塞是指血块或进入血管内的异物成为栓子,随着血流停顿在口径相似的动脉内,造成血流障碍。

动脉栓塞主要由血栓造成,此外,肿瘤、空气、脂肪等异物也可能成为栓子。

二、病因病理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是易患因素。

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内膜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导致内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和脂质积聚。

②动脉壁脂代谢紊乱,脂质浸润并在动脉壁积聚:③血流冲击在动脉分叉部位造成的剪切力,或某些特殊的解剖部位(如股动脉的内收肌管裂口处),造成的慢性机械性损伤。

主要病理表现为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膜变性或钙化,腔内有继发血桂形成,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

闭塞病变大致可分为:主-髂型、股-腘型、以及累及主-髂动脉及其远侧动脉的多节段型。

患肢发生缺血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肢端坏死。

三、临床表现栓塞常在下肢的动脉分叉处。

其典型表现可概括为5“P”,即疼痛、苍白、无脉、感觉异常和麻痹。

具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栓子的大小及栓塞部位和平面。

大者可引起双下肢严重缺血、坏死,临床症状较重。

小的甚至可无症状。

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是由栓塞部位动脉痉挛和近端动脉内压升高引起的疼痛。

开始疼痛位于动脉的栓塞处。

以后疼痛平面略下移并波及栓塞平面以下的整个肢体。

栓塞部位以下的动脉搏动消失,患肢皮肤苍白,后又变为花斑状。

患肢皮肤温度降低,触诊可感知变温带,并可根据变温带来估计动脉栓塞的部位。

由于周围神经缺血,在栓塞的远端肢体呈袜套形的感觉丧失区,在近端有感觉过敏区,感觉减退的平面一般低于栓塞平面。

在栓塞一定时间后,患肢可出现麻痹,表现为手或足下垂,提示已发生坏死。

四、诊断鉴别鉴于本症为全身性疾病,所有病人均需作详细检查:①一般检查:血脂测定、心电图、心功能检查等。

②无创伤性血管检查: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及节段动脉压测定、电阻抗容积描记或光电容积描记等,了解患肢的血流状况。

下肢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栓塞护理常规下肢动脉栓塞是指栓子自心脏、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推向远侧下肢,阻塞下肢血流而导致肢体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

主要病理变化有:早期动脉痉挛,以后发生内皮细胞变性、动脉壁退行性变;动脉腔内继发血栓形成;严重缺血后6-12 小时组织可以发生坏死、肌肉及神经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本病起病急骤、症状明显、进展迅速、预后差,需积极处理。

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6P”征:即疼痛(Pain)、麻木(Paresthesia)、苍白(Pallor)、无脉(Pulseless)、运动障碍(Paralysis)和皮肤温度变化(Polikiothermia)。

【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①小动脉栓塞如下肢胫腓干远端动脉栓塞;上肢肱动脉远端的动脉栓塞。

②全身情况严重,不能耐受手术者。

③肢体己出现明显的坏死征象,手术已不能挽救肢体。

常用纤溶抗凝、溶栓祛聚及扩血管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动脉取栓术。

有两种主要方法:①切开动脉直接取栓;②利用Fogarty 球囊导管取栓。

【护理评估】1、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既往有无心源性心脏病等相关病史。

2、评估患肢疼痛及肿胀情况,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下肢动脉搏动,了解有无突发胸闷、气促等肺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3、了解患者血管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结果。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一、术前1、按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心理指导本病起病急,症状明显,病人往往会担心今后不能行走而产生焦虑情绪。

首先要安慰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同时告知病人绝对禁烟。

3、患肢护理卧床休息,患肢平放。

局部禁用冷热敷,因热敷可使组织代谢增高加重缺氧,冷敷能引起血管收缩加重缺氧。

病人肢体疼痛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嘱病人切记用手按摩患肢,以免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

二、术后1、按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血栓及护理(1)

下肢动脉血栓及护理(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下肢动脉栓塞 病因: 1心源性:最常病因是心源性,过去,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在风湿性心脏病
中,尤其是二尖瓣狭窄时,心房内血流滞缓加上内膜的风温病变,血液中 纤维易附着心房壁形成血栓;近年来,心脏源的性质和相应的发病率有变 化,风湿性心脏病不像以前占绝对优势,相反动脉硬化和心肌梗塞起了更 重要作用,冠状动脉心脏病,特别当心肌梗塞,左心室扩大,收缩乏力, 血液不能排空时,更易发生血栓形成。 2血管源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时动脉硬化粥样物质形成的栓塞,近来有所增 加。大的栓塞可来源于大的动脉粥样物质、血栓和胆因醇结晶的混合物, 脱落到动脉循环。小的栓塞由于胆因醇结晶的释放或由于溃疡性动脉硬化 斑点脱落引起。 3医源性:心脏人工瓣膜置换和人工血管移植、动脉造影、血液透析的动静脉 瘘、动脉内留置导管,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都可能引起动脉栓塞。
(4)动脉鞘的护理:术后绷带压迫鞘管穿刺部位,保持鞘管通畅,尿激酶使用完毕后用肝素稀释液 封管。 介入治疗期间可继发动脉栓塞,常见原因为①插管时损伤血管壁;②导管在血管内停留 时间长,使血小板在局部沉积形成血栓,拔管时造成栓塞;③术后穿刺部位压迫过紧,使血流受 阻,血栓形成[1]。拔管后加压包扎穿刺部位,压迫的力度不宜过大,以可触及动脉搏动为宜, 压迫时间不宜过长,20~30min即可,密切监测穿刺点极其周围状况,注意有无血肿、局部发 热、疼痛,观察软组织硬度等。
下肢动脉栓塞 临床表现:1、疼痛:突然发生剧烈的患者疼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部分病人仅感酸
痛或呈钝痛,少数病人疼痛并不明显,而是感觉丧失与麻木。肢体远端疼痛是最为 剧烈,活动时产痛加重,因而使活动受限。静息痛,在休息时间也可感到肢体疼痛、 麻木和感觉异常,尤以夜间最为明显 2、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栓塞部位远端由于周围神经的缺血而引起感觉及运动的障碍。 出现感觉的丧失或感觉异常,自觉患肢麻木,有针刺样感;栓塞近端有感觉过敏区 或感觉减退区,感觉异样为袜套式;下肢易麻痹,活动无力,可出现足下垂。在活 动或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肌肉疼痛、痉挛和疲乏无力,这时患者常需要停止活动或 行走休息数分钟后才能继续活动和行走,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血流 受阻血供减少后,局部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生理生化技能发生紊乱而致疼痛抽筋 .腿 抽筋 3、皮色苍白:动脉栓塞后,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液排空,皮肤呈蜡 样苍白。若皮下浅血管仍有少量血液存留,亦可出现青紫色斑块及条纹,病久发生 坏死呈紫黑色,以足远端明显。浅表静脉萎邉,毛细血管充盈缓慢,腓肠肌呈生面 团样。 4、皮温降低: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触之冰凉,受累肢体皮温降低比栓塞部位低一个关 节面,越远降低越明显,而且界限清楚。腹主动脉末端栓塞者,皮温改变约在双侧 大腿和臀部,髂总动脉约大腿下部,股总动脉约在大腿中部,动脉约在小腿下部。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acute lower limb arterial embolism)是一种急性缺血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患肢的剧烈疼痛、感觉障碍、肢体发冷和无脉等症状。

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病情缓解和恢复非常重要。

以下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护理的相关内容。

1.评估与监测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了解病史、病情起始时间、疼痛程度、精神状态等。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密切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和脉搏情况。

此外,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评估组织缺氧的程度。

2.给予氧气3.疼痛管理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时患者常出现剧烈疼痛,可给予镇痛治疗。

根据疼痛程度可选择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吗啡或其他强效镇痛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给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疼痛程度进行调整,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和不良反应。

4.防治感染由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病程较长,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因此容易引发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湿疹和褥疮,鼓励患者积极主动排尿,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保持患肢的保暖与抬高6.协助医生进行治疗7.协助康复和宣教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后,患者需要一定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肌肉力量和功能。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康复理疗。

在出院前,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宣教,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改变和药物注意事项等。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状态、及时监测并治疗患者的症状、防治并发症、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和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等。

通过科学、全面和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早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b o l i s m, L E A E ) 是心源性栓子或动脉附壁血栓等脱落
所 致下 肢动 脉 急性 缺 血 性 病 变 , 是 临床 上 较 为 常见 的急症 之一 , 一 旦确 诊应 立 即给予 积极恰 当 的治 疗 ,
架置入术。再 次造影 观察病变血管及支架 通畅情 况 。术 中全身肝 素化 , 术毕 拔 鞘 后穿 刺 点 压 迫 1 0一
侧腹股沟区备皮 , 必要时保留导尿 , 防止因可能手术 时间过长而出现尿潴 留致患者耐受力下降。建立静
脉输液通道 , 适量补液 , 降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 。 1 . 3 . 2 术 中护理 患者 平 卧术 床后 建立 静脉 通
及换 药 。④术前 指导 。针对 心功 能不全 患者 做好 心
理安抚工作 , 避免患者情绪激动 , 以免诱发急性心功
入起搏器 , 6 例有 明显下肢动脉硬化 ; 5例既往有周 围动脉栓塞病史 ; 缺血时间 3 — 5 4 h 不等 ; 所有患者
均 根据 症状 、 体征、 C T 、 彩 超等检 查 明确诊 断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6 —0 7
测血糖, 伴有高血压病患者定时监测血压和服用 降 压药物。剧烈疼痛患者予吗啡等强效止痛药物止痛
治疗 。训练在床上排便 , 指导进食少渣食物, 以免术 后卧床排便困难 。⑤术前准备。完善常规检查如血 常规、 凝 血常规 、 肝 肾功能 、 血脂 、 心 电 图检 查等 。两
1 . 2 治疗 方 法
能衰竭 ; 伴有糖尿病患者给予饮食指导 , 控制饮食 , 进食 低脂 、 高蛋 白及 富含纤 维素 易消 化食物 , 少 食动
物脂肪 及胆 固醇 含 量较 高 食 物 , 糖 尿 病 患者 定 时 监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取栓术的护理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取栓术的护理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取栓术的护理蔡华玮随着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摄入含脂食物增多)、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检查诊断技术的改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有增多趋势。

而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发病急骤,进展快,是危及肢体甚至生命的血管外科急症。

目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方法是以5F或6F的For gar t y导管取栓,采取术中术后溶栓抗凝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2006年至2008年我院共收住急性下肢动脉栓塞26例,将其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50~75岁。

左下肢栓塞15利,右下肢栓塞11例,发病时间5h一1周。

临床表现:突发下肢疼痛,麻木,皮温降低,苍白或青紫,活动障碍,且不能及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

本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10例,吸烟史17例,心房纤颤史13例,术前检查血纤维蛋白原高者5例。

1.2治疗方法:本组患者立即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全部行急诊取栓术,术中肝素化(1m g/kg),采取局部麻醉加基础麻醉,股三角纵行切开,髂动脉用5F或6F的For gart y 导管取栓,多次操作手法轻柔,至近端有高压血流喷出,远端有较丰富的血液回流,再向远端注射尿激酶25万一50万U,同时游离股静脉,远端放血200—400m l,用7—0pr ol ene线连续缝合切口。

术后常规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抗凝,10d后改用华法林口服至术后6~12个月。

1.3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全部存活。

2例患者有下肢神经缺血引起的胫前肌无力,足背屈不能,查肌电图示腓神经及胫神经损伤。

2护理2.1术前护理12.1.1常规急诊准备:立即评估病情,做好术前准备常规皮试、备皮、备血及各项实验室检查,观察肢体血循环情况。

2.1.2心理护理:急性动脉栓塞起病急、变化快,可致肢体剧烈疼痛、坏死,必要时需截肢治疗,这些都易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介绍此病有关知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解释本病预后情况及配合的重要性,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急性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急性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急性动脉栓塞护理常规(一)定义动脉栓塞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或自外界进入动脉,被血流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而导致肢体或内脏器官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

(二)临床表现动脉栓塞的肢体常具有特征性的所谓“5P”征:疼痛、麻木、无脉、苍白和运动障碍。

1、疼痛:大多数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剧烈疼痛,部分病人可仅感酸痛,个别病人可无疼痛感觉。

2、麻木、运动障碍:患肢远端呈袜套型感觉丧失区,由周围神经缺血所引起。

其近端有感觉减退区,感觉减退平面低于栓塞部位。

3、苍白、厥冷: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流排空,皮肤呈蜡样苍白。

若血管内尚积聚少量血液,在苍白皮肤间可出现散在青紫斑块。

肢体周径缩小,浅表静脉萎瘪。

皮下出现细蓝色线条,皮肤厥冷,肢体远端尤为明显,皮温可降低3~5℃。

4、动脉搏消失或减弱:栓塞部位的动脉有压痛,栓塞以下后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1、焦虑与担心突发疼痛、急诊手术或患肢坏死,肢体丧失有关2、疼痛与肢体缺血有关3、组织灌注异常与取栓不彻底、术后再栓塞、继发血栓形成或动脉缺血再灌注综合症有关4、活动无耐力与右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有关5、潜在并发症心功能不全与器质性心脏病或取栓后大量代谢产物有关(四)观察要点1、术前(1)密切观察患者的焦虑程度是否减轻。

(2)密切观察肢体各组织对急性缺血的耐受性。

(3)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症状及是否有效控制和缓解。

2、术后(1)监测心脏、肺、肾功能,主要为生命体征及尿量。

(2)严密观察患肢血供情况、重点是皮肤温度、颜色、肢体的疼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密切观察肢体的血流灌注能否保证肢体的正常活动。

(4)密切观察并发症的及时发现和处理及得以有效控制。

(5)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凝血功能。

(五)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由于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快及患肢剧烈疼痛,均表现为极度焦虑、恐惧,让患者了解只有尽快手术重建血流才能挽救、保存肢体,并帮助患者认识手术的重要性和拖延的风险性,并向其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务人员,接受必要的治疗。

一例早产儿左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

一例早产儿左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

一例早产儿左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病例介绍入院介绍:患儿,男,9小时,因发现左下肢肿胀、苍白、花斑8小时于2014年6月27日11:40入院。

患儿系第6胎第2产,孕周35+2周,因宫内窘迫剖宫产出生,羊水胎粪污染,脐带胎盘无异常,出生呼吸浅慢,予气管插管胎粪吸引及面罩正压给氧,Apgar评分1分钟8分,10分钟10分。

入院时体查:T 36.5℃,HR 145 次 /分,R 39/分,BP70/46mmHg,WT 2.3kg。

早产儿貌,精神反应可,呼吸表浅,左下肢稍肿胀,颜色苍白青紫较明显,有花斑,皮肤冰凉,动脉搏动消失,左侧腹股沟区可见两处穿刺针眼(图-1);双上肢、右下肢肌张力正常,左下肢肌张力明显减低,原始反射未引出,未见活动。

入院时微量血糖:1.3mmol/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8.63×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424;淋巴细胞比值0.497;血红蛋白181g/L;血小板总数102×109/L;杆状核/中性粒比值0.06,网织红细胞比值0.0224;凝血全套:凝血酶原时间32.8秒;国际标准化比值3.3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02.1秒;纤维蛋白原62mg/dl;凝血酶时间52.5秒;D-二聚体0.95μg/ml;抗凝血酶Ⅲ27%;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254μg/ml;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左侧髂外动脉与股总动脉连接处稍强回声团:疑动脉栓塞。

左侧股动脉以下大动脉未见明显血流充盈。

左侧下肢深静脉挤压时可见少量回流。

胸部X线:肺间质改变,肠胀气。

入院诊断:①左侧股动脉栓塞;②新生儿重症肺炎;③新生儿败血症?④孕35+2周早产儿生活能力低下;⑤早产儿脑病?⑥低血糖症。

治疗与预后:由于患儿病情危重而且特殊,立即组织了全院专家大会诊,针对该患儿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措施。

入院后立即予肝素50U/(kg·h)静脉输液抗凝,尿激酶第一剂1000U/(kg·次)30分钟内静脉输入,第二剂800U/(kg·次)30分钟内静脉输入,第三剂400U/(kg·次)60分钟内静脉输入,右旋糖酐2ml/(kg·次)×Q12h 等治疗;外院血管介入科会诊无手术条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常规【相关知识】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病变特点是以累及大中动脉为主,多见于中老年病人。

【治疗原则】处理原则应该着重于防止病变进展,改善和增进下肢血液循环。

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整体看待和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在医生指导下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并注意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烫伤等。

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

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安步乐克及前列腺素类药物等。

(二)手术治疗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

手术指征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或坏疽。

手术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流出道及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等。

1. 动脉旁路术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于闭塞血管近、远端正常血管之间建立旁路,分解剖内旁路与解剖外旁路。

为首选的方法;解剖外旁路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以及解剖内旁路走行区存在感染的患者。

2. 动脉内膜剥脱术适用于短段主、髂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由于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已较少应用。

3.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为微创治疗方法,手术风险低,恢复快。

该方法经动脉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扩张、重建动脉管腔,结合血管腔内支架的使用,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目前是首选的一线治疗。

【护理】一术前护理(一)术前评估1. 健康史和相关因素(1)有无感染、外伤史、有无糖尿病史(2)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史(3)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营养状况(4)有无长期在湿冷环境下工作史2. 专科疾病症状体征(1)患肢疼痛的程度、性质、持续时间,有无采取相应的止痛措施及止痛效果。

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常规
1.病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查体、心电图、血压、脉搏等,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症状表现和心血管系统的状况。

2.保持患者安静:限制患者的活动,保持卧床休息状态,以减少下肢
活动对栓子影响和减轻疼痛。

3.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对于有溃疡或潮湿伤口的患者,保持患处干
燥清洁,防止感染,避免恶化。

4.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疼痛的程度、颜色
的改变、肿胀的情况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抗凝血治疗,以预防栓子的
进一步发生,减轻症状。

6.协助行血液流动的方法:通过使用垫高足部、交替性使用肢体压迫
装置、按摩或进行有规律的运动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纠正血液流动缺失。

7.疼痛控制: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非处方的止痛药和处方的镇痛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8.教育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包括
病情、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内容,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9.协助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进
行手术治疗,护士应积极协助手术准备和术中护理工作。

10.康复护理:在治疗结束后进行康复护理,包括按照医嘱进行活动、营养补充、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遵循药物治疗方案等,促进患者康复。

总之,下肢动脉栓塞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护理常规包括病情评估、保持安静、保持伤口干燥清洁、观察病情变化、药物治疗、协助行血液流动的方法、疼痛控制、教育指导、协助手术治疗和康复护理。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病情护理质量和康复效果。

下肢动脉栓塞护理PPT课件

下肢动脉栓塞护理PPT课件

康复指导
功能锻炼
踝泵运动:促 进下肢血液循 环,预防血栓 形成
01
膝关节屈伸运 动:保持膝关 节活动度,预 防关节僵硬
03
平衡训练:提 高平衡能力, 预防跌倒风险
05
02
直腿抬高运动: 增强下肢肌肉 力量,提高关 节稳定性
04
步行训练:提 高步行能力, 增强心肺功能
饮食调理
01
增加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 果、全谷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
下肢动脉栓塞护理PPT课件
x
目录
01. 下肢动脉栓塞概述 02. 护理要点 03. 康复指导 04. 健康教育
下肢动脉栓塞概述
病因及症状
STEP 01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血管炎等
STEP 02
症状:疼痛、麻木、皮 肤苍白、皮温降低、动
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诊断方法
01
02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症状、 病史、家族史等
外科手术:取出血栓, 重建血流
05
03
抗血小板治疗:防止血 栓形成,预防栓塞复发
04
血管成形术:扩张狭窄 血管,恢复血流
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 A
温度、感觉、脉搏等变化
观察患者行走能力、活 C
动范围等
观察患者饮食、睡眠等 E
生活习惯变化
B 观察患者疼痛程度、持
续时间、缓解方式等
D 观察患者心理状态、情
发现下肢动脉栓塞症状时,应 保持冷静,避免剧烈运动。
出现下肢动脉栓塞症状时,应 立即停止吸烟、饮酒等不良习
惯。
出现下肢动脉栓塞症状时,应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

下肢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栓塞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栓塞护理常规一.定义动脉栓塞(arterial embolism)是指动脉腔被进入血管内的栓子(血栓、空气、脂肪、癌栓及其他异物)堵塞,造成血流阻塞,引起急性缺血的临床表现。

二.症状、体征(一)症状:患肢发凉、麻木、感觉障碍、静息痛。

(二)体征:疼痛、感觉异常、麻木、无脉、苍白、皮肤温度改变。

三.护理问题(一)急性疼痛与患肢缺血、组织坏死有关。

(二)组织灌流改变与动脉栓塞所致远端肢体供血不足有关。

(三)出血的危险与应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非手术疗法1.休息与活动:适当活动,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2.合理饮食:指导患者低脂饮食,平衡膳食,防止脂质代谢紊乱,避免进食油煎油炸类食品及动物内脏脂肪、花生干果,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

3.戒烟:应告知患者戒烟,减少尼古丁对血管的损伤。

4.控制血压、血糖:合并高血压患者,按时服用降压药物,维持血压的稳定。

糖尿病患者应调节饮食,控制血糖水平。

5.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行踝泵功能锻炼及患肢保暖,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6.足部的护理:选择宽松、舒适的鞋子,修剪趾甲,避免损伤皮肤,足部溃疡者,应予以伤口换药。

7.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1)出血:是抗凝、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在应用抗凝血药物期间,观察病人有无创口渗血或血肿,有无牙龈、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等抗凝过度的现象,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并遵医嘱予以鱼精蛋白或维生素 KI 静脉注射,必要时输注新鲜血液。

(2)肌原性肾病综合征:高钾血症、酸中毒、肌红蛋白尿以及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损害,若不及时处理,将导致不可逆性肾功能损害。

五.健康教育(一)坚持基础疾病治疗,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

(二)教会患者观察双下肢皮肤色泽,温度变化及如何触摸足背动脉搏动、胫后动脉,腘动脉强弱变化。

若出现肢体疼痛、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应及时就诊。

(三)指导患者纠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锻炼等。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疾病护理常规一、定义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等处,上肢动脉很少累及。

病变动脉增厚、变硬、伴有粥样斑块和钙化,并可继发血栓形成,致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肢体出现缺血症状。

二、临床表现1、早期表现: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2、局部缺血期:以间歇性跛行为主,有发凉、麻木、胀痛、抗寒能力减退3、营养障碍期:皮肤粗糙、寒毛脱落趾(指)甲增厚,脂肪垫萎缩,肌肉萎缩,间歇性跛行,静息痛4、坏死期:除静息痛之外,发生肢体溃疡,坏疽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1、焦虑与疾病久治不愈有关2、疼痛与患肢缺血,组织坏死有关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指端脱落、坏疽有关4、潜在并发症出血、血栓形成6、活动无耐力与患肢远端供血不足有关四、观察要点1、术前观察要点(1)严密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感觉以及患肢指端的血运情况(2)观察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3)观察坏疽或溃疡的程度、面积以及有无渗出(4)密切观察踝肱指数以判断下肢动脉的阻塞程度2、术后观察要点(1)观察切口是否渗血,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感染。

(2)观察腹股沟及耻骨上区是否肿胀、淤斑、疼痛、发热。

(3)严密观察患肢血管再通情况:患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足背动脉搏动强度以判断血管通畅度。

(4)注意观察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由于肢端疼痛和坏死使病人产生痛苦和抑郁心理,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改变病人认知,使其情绪稳定,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患肢护理:主要原则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注意肢体保暖,勿使肢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免血管收缩。

保暖可促进血管扩张,但应避免用热水袋或热水给患肢直接加温,因热疗使组织需氧量增加,将加重肢体病变程度。

取合适体位,病人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使血液容易灌流至下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护理常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护理常规一、定义: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

二、术后护理(一)、休息与体位: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麻醉清醒后床头抬高15度的斜坡位,保持患肢伸直、防止受压,如患者躁动,遵医嘱给予镇静剂,防止髂关节、膝关节过度弯曲,保持血管通畅。

(二)、活动: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12小时。

可在床上行小腿关节伸屈运动,减轻下肢肿胀及静脉血栓形成。

(三)、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并记录。

(四)、末梢循环的观察: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颜色、动脉搏动、感觉情况,观察温度时选择两侧肢体相同部位对比。

测量腿围。

观察重建血管是否通畅,若出现患肢皮温凉、色苍白、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麻木感加重,可能是手术部位血管痉挛或继发血栓形成需立即通知医师。

(五)、管道护理:保持管道通畅,位置正确,翻身时注意不要将导管打折或拔除。

(六)、抗凝护理:监测凝血四项,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测血压处有皮下出血、针眼处有皮下瘀斑等,观察有无牙龈出血、血尿、便血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七)、伤口护理:术后1-2天伤口加压包扎,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出血情况,如有异常通知血管外科医生处理。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绷带边缘处皮肤,防止发生水泡。

(八)、疼痛护理:遵医嘱使用镇痛药,评估疼痛评分,询问患者主观感受。

三、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一)、出血:术后早期最常见并发症。

(二)、下肢远端栓塞:由于血管内动脉硬化残渣、血栓、内膜碎片等脱落导致远端组织栓塞。

(三)、感染:观察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如术后发热(≥38℃)患者有伤口疼痛感报告医生检查伤口。

四、健康教育(一)、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以低盐低脂易消化食品为主。

(二)、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注意保暖,保持良好的侧支循环,禁止使用热水袋保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常规
1 手术前教育
1.1 心理护理
由于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及患肢剧烈疼痛,病人表现为极度焦虑、恐惧,护理人员应耐心安慰、解释、鼓励病人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详细说明与疾病有关的问题,如手术越早越好,要争取时间;手术可能取不到栓子或取栓效果不佳,血管不能再通;取栓后有可能再次栓塞;如果取栓后血管不能再通,患肢缺血坏死,就有截肢的可能,让病人及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每一个可能发生的事实。

1.2 生活护理
告知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应低于心脏平面15°左右,利于动脉血流入肢体,防止血栓逆流入心脏。

禁止热敷、冷敷及按摩。

热敷会促进组织代谢,增加耗氧量,加重患肢缺血。

又因患肢缺血坏死,皮温降低并伴有感觉障碍,对热敷的敏感性降低,易发生皮肤烫伤。

而冷敷虽降低了组织代谢,但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痉挛的解除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1.3 告知病人术前进行常规心电图
心脏及血管超声检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病情,明确栓塞的部位及程度,以利于手术。

同时,明确诊断后,可给予止痛药,以解除疼痛。

2 术后教育
2.1 体位与饮食
术后去枕平卧6 h后改自由体位,患肢自然伸展,禁止蜷曲,避免活动幅度过大及过度用力引起切口出血。

指导病人做肌肉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运动,以借助肌肉的收缩挤压,促进血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宜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及高维生素饮食,忌烟酒。

2.2 告知术后应用抗凝溶栓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为疏通微循环及预防再栓塞,术后常规应用抗凝溶栓治疗,告知病人及家属不要随意调节液体输注速度,如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及消化道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

2.3 讲明需向医护人员报告的情况
主要为下肢循环状况,如感觉、运动、颜色、温度等,以防并发症发生。

2.4 康复护理
让病人了解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指导病人进行康复锻炼,在整个锻炼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先被动后主动,先床上再床下,以使其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3 出院教育
告知病人出院后继续按时按量服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绝对戒烟。

定期门诊复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