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关系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4f1ae1b0b4e767f5acfcecf.png)
是一个人 在一贯 的道德行 为中表现 出来 的稳定 的特征 和倾
向。简称“ 品德 ” , 也称 “ 德性” 。 道德 品质是一个综 合性 范畴 , 包括许多 构成因素 , 有着 复杂的结构。 概括来说 , 包括道德认识 、 道德情感 、 道德意志 、 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五个 方面。 道德认识主要是对伦理关 系 以及调节伦理关系 的道德理论 、 原则和规范 的认识 。也 可以
值 的社会行为 。 道德 品质所包含的道德认识 、 道德情感 、 道德
意志 、 道 德信 念 和道德 行 为这 几个 方 面是 彼此 联 系 、 互 相 促进 的。
说是人们所具有的道德观。 道德 睛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 所出
现的 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 , 表现为倾慕和鄙弃 、 爱好 和憎恶 , 以及 同情 、 羞耻、 信任 、 快乐 、 痛苦等情感 体验道德 情感一经 形成 , 就成为一种稳定 的力量 , 积极影响人们 的道德行为。 其
为的评价态度 。三是信号作用 , 即通过各种表情动作来示意
为 。这里 的 自觉意识包含两种意义 : 一是指对行为本身要有
自觉意识 ; 其 二是 指对行 为的意义 、 价值有所意识 。就是说 , 它是具有 一定 动机 、 目的 , 发 自内心的行为 , 是 自知 的行为 。 二是道德行为是 自愿 、 自择 的行 为。所谓 自愿 、 自择 , 就是意 志 自抉 。 这里包含两方面 的意义 : 一方面是要有 意志 自主 、 自 愿; 另一 方面是依 据一 定的道德 准则 , 出于对道德准则 的“ 应 当” 的理解 。 道德行为必须是按照一定 的道德原则 自主、 自择
一
、
道 德 品质
心和信念 。 道德信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的道德 认识 、 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的有机统一 。道德信念具有稳定 性、 执着性和亲和性等特点 。人们 的道德信念一旦确立就难 以改变 , 具有稳定性 。 从主体来说 , 往往认为 自己的任何信念 都是正确 的, 都持相信 的态度 , 这就使得 信念带有极 大的执 着性 。 一个人对于道德信念上与 自己相近或相同的人会产生 极 大的热情 和好 感 ,志 同道 合就是道德 信念 的亲合性 的表 现。 而不 同或相反的道德信念有可能导致人们 之间关系上的
第6章 品德心理
![第6章 品德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4f73393016fc700abb68fc79.png)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 德 心 理 结 构 的 特 征
品 德 心 理 成 分 的 交 互 作 用
品 德 的 心 理 成 分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
道德认识
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 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 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 自我意志监督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 持良好的行为。 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 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 理过程。道德意志的过程一般经历下决心,树 信心、立恒心三个阶段。 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是品 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 的手段。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道德动机
内部动力
道德意志
支配
道德行为
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唯知派和行为派——对品德形成的看法
品德结构中的心理成分不但是交互发展的共同 体,而且是和外部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开 放系统。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哪一种成分是核 心,占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取决于主体与情境的 关系、事件的性质及完成事情的难易程度。品德 的核心是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着的。品德的发生、 发展不是服从于线性决定说,而是服从于辩证决 定论。同一种行为可能同多种道德认识与情感发 生联系,道德认识与情感同行为之间的联系也可 能存在着种种冲突。总之,品德的结构是发展变 化的,它是主体与外界环境双向互动,相互开放 的运行关系。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 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不能脱离 一定的道德环境和规范,心理学对个体品德 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发展。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https://img.taocdn.com/s3/m/6278e63f2f60ddccda38a043.png)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
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
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表现为:1.正直无私。
就是公正无偏,公而无私。
即为人处世公道正派,廉洁奉公,不徇私舞弊,不以权谋私。
无私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高贵品质。
无私的品质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公而无私、因公弃私,绝不因私害公或损公肥私。
2.忠诚守信。
这意味着对国家与人民、对理想与事业、对职务与工作忠贞不贰,尽心尽职;也意味着诚实无妄、诚信无欺、实实在在地做人,尽心尽力地做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3.仁爱互助。
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喜人之所喜,忧人之所忧,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4.勇敢进取。
是指为了真理和正义,无所畏惧。
勇敢进取意味着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参与竞争,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具有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味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永远迸步。
5.敬业好学。
是指热爱和崇敬自己的职业,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地钻研、学习专业技术。
敬业好学意味着坚守岗位,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意味着热爱学习,对自己的工作、业务、技术、学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6.勤劳节俭。
是指勤奋努力,不辞辛苦地劳动或工作,不断地创造财富,合理地使用能源和资源,珍惜劳动成果,爱惜时间,不懒惰,不奢侈浪费。
7.谦虚谨慎。
谦虚也包括谦逊,意味着虚心好学,永不自满,不盛气凌人,不高傲自大;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尊重别人的人格,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平等态度。
谨慎意味着认真仔细,谨言慎行,合理地调控自身的欲望、情感、情绪、爱好、习惯等,不浮躁,不草率,不马虎,不放纵。
8.遵纪守法。
是指自觉遵守和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和维护所在党团组织的章程和纪律,遵守和维护自己所在机关、团体、部门、企业和单位等的一切规范性决定和纪律,同时还有遵守和维护自己生活所处空间各个场所的规定、纪律和要求,使个人言行符合法制要求和纪律规定。
第六章_品德形成与培养
![第六章_品德形成与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31afa16948d7c1c708a145df.png)
7 7 1 1 海 联5 5 4 区4 ,4 ( ( 事 ( 9 9 9 10 10 8 8 6 6 3 3 2 2 因 系 别 他 问 如 情 下 ( 兹 故 吗 还( 题 果 ? 列 如 思 这 为 一 为 人 海 假 为 如 问 钟( 事 ? 应 为海为 2 他为海 谈为 为 海 为 话 什 考 题 个 什 般 什 因 什 们 什 爱如 )因 如 什 果 该果 什 因 什 和 偷 什 因 时 么 一 是 问 么 地 么 兹 么 做 么 的果 兹 这 么 被 为被 么 兹 么 3 药 么 兹 间 ? 下 用 题 或 说 或 偷 或 他 或 宠被 应 个 或 试 她试 或 有 对 是 是 或 应 有 ( 这 来 如 为 , 为 药 为 们 为 物试 该 生 为 赞 偷赞 为 义 或 用 对 为 该 限 联 个 引 何 什 人 什 违 什 能 什 ,赞 为 命 什 成 药成 什 务 错 来 还 什 偷 , 系 故 发 应 么 们 么 反 么 挽 么 他成 这 垂 么 不 吗偷 么 或 ? 引 是 么 药 带 故 事 被 用 不 应 不 了 不 救 不 还为 个 危 不 偷 ?药 不 责 ( 发 错 不 吗 星 事 , 试 到 ? 该 ? 法 ? 别 应这 陌 的 ? 药 , ? 任 联 被 ? ? ? , 则 ( 号 ) 你 的 海 ( 尽 ( 律 ( 人 联 该个 生 病 ( 偷 系 试 则 再 认道因一力 一生 偷 人妇 联 的 核 , 陌 联 药 故 的 系 再 问 为德兹般做 般命 药 偷不 系 问 心 偷 生 系 吗 事 道 故 问 海类的问遵 问的 救 药是 故 :故 ? ) 德 题 问 药 人 事 : 因型行题守 题事 吗他 事 )事 可 题 在 ) 情 他偷 ? 的 类 ) 兹 为 ) 法 ) 如) , 的药 以 ) 道 型 这 果 做应上 律 是 宠 为妻 省 德 , , 对 海 什该面 的 重 物 什子 略 上 则 应 爱 么 ? 事 要 么 而 因 考 。 是 的 吗再 或 是 该 不 才 ( 情 兹 虑 ?问 ) 考 爱 不 是选核 吗 错 吗 为个 : 什陌 虑 他 爱 最择心 ? 误 ? 的 ) 么生 选 的 他 负。问 吗 假 不人 择 妻 的 责)题 ? 如 ?呢 。 子 妻 任 ) 这 (? 有 子 的 是 * a. * . * a. . a. * . * a. . a. b. * * a. * . * a. ’. * a. . a. . . a. . . ?( ) )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pptx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pptx](https://img.taocdn.com/s3/m/1f781ed2680203d8ce2f24ff.png)
心理学
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主讲教师:蒋晓虹 副教授 临沂师范学院 教育与管理科学系
E-mail: jiang_xh@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一、道德与品德
• (一)道德和品德的概念 • 道德是指社会为了协调和控制社会生活而
向其成员提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的总和
•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道德在个体身
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四)道德行为
• 道德行为是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
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完成道德任务 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第二节 青少年品德的形成
一、品德的形成
(一)遵从
• 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从 • 从众是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
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现象
• ②内容不尽相同。道德是一定社会伦理行为规范
的完整体系,而品德是道德的部分表现。
• ③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品德是
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
心理现象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影响较大的看法是将其分为道德认
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 为四个要素
• 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权威
意志而作出的行为。这种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 也可能是被迫的。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即表面 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 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二)认同
• 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
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为他 人相接受
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 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 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 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
第六章 道德的抉择和评判
![第六章 道德的抉择和评判](https://img.taocdn.com/s3/m/87e48933eefdc8d376ee32c2.png)
伦
主讲:张世友
理
学
Zhangser@
院(部):政治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课堂教学课件
伦 理 学
第六章 道德的抉择和评判
教 学 目 标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了解道德抉择和评判的一般原理;明确 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在发挥道德社会作用和促进人们道德行 为方面的重要意义。
的、善的),也可以是否定的(如坏的、恶的)。所谓价值判断,是指当被判 断的内容是对象与判断主体产生一种需要和利益关系时,这样的判断就是“价 值判断”。
政治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课堂教学课件
伦 理 学
第六章 道德的抉择和评判
第二节 道德评价
一、道德评价及其理论前提
2. 道德评价的理论前提
第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存在。历史上存在机械决定论和意志绝对自由论。 机械决定论片面强调必然性的作用,把一切都视为必然性的产物,认为人的行 为和品质、道德面貌和精神素质都是由外在客观必然性、由周围环境所制约。
效果论者英国功利主义大师边沁和密尔,则主张以效果评判人们的行为道德价值。
从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观察,道德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进一步从实质上看,动机和效果本身也是存在着一致关系的。 首先,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从来不存在无动机的单纯行为,也不存在无效果的纯粹动机 和行动。
其次,动机和效果的不可分性还表现在行为过程中。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的效果,效果也总 是体现着一定的动机。
的意志自由,人的一切都不由外在力量所 决定,而是由人内在的、愿望、意图意志所支配,所决定。
按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观点,自由与必然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是指客观事物 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自由是指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二,道德制裁(奖惩)的实然存在。道德制裁作为人们道德责任问题上功与 过的一种结果性表示,是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目标对道德责任的倾向性反映。
第六章 品德学习
![第六章 品德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4d276ef2102de2bd96058835.png)
品德发展关键期
品德发展关键期:某种品德的心理品质、 结构功能、行为习惯出现转折或飞跃时期, 或者说,品德最容易形成和培养的时期 在德育工作中了解品德发展的转折与飞跃 期,德育工作会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1、李伯黍:8—9岁 2、李怀美: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的转折 时期 3、林崇德: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前后和初中 二年级上学期
内容 三因素论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三因素+道 德意志 四因素+道 德信念 四因素+道 德动机+道 德评价
影响 秉承传统心理学的知、情、 意三分法,在早期的品德 心理研究中较流行 我国近年出版的教育心理 学著作大都持这种观点 强调道德信念在个体品德 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注意到道德动机在品德活 动中的动力功能,道德评 价在品德活动中的调节功 能
(三)系统结构说
由我国发展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提出的。 品德心理结构是人的道德活动特征的整体,是一个多侧面、 多形态、多水平、多关联、多系列的动态的开放性整体和 系统。 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1)品德的深层结构和 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系统) (2)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道德认识、 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心理特征系统) (3)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 统(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 系统结构说从系统观出发,把复杂的品德心理结构的诸因 素概括为三大关系系统,较之因素构成说,对品德结构作 了分层次的动态的新探索。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心理学家力图从心理构成的层面上研究品 德的心理结构 我国心理学家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中提出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方式三因素结构说。 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将品德结构说概括为因 素构成说、功能结构说、系统结构说等。
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心理
![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519c566083c4bb4cf7ecd183.png)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心理一、填空题1.品德是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2.“四因素论”将品德的心理成分划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四个成分。
3.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的认识。
4.道德认识包括:、、、等方面。
5.道德情感是一种自我意志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持良好的行为。
6.道德意志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的与的力量。
7.道德意志的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8.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
9.在品德结构中,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是处在一个、统一体中。
10.在国外品德发展的研究中,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和班杜拉的是最具代表的两种理论。
11.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从到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公正阶段等四个阶段。
12.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相互尊重和的基础上制定的。
13.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
14.柯尔伯格发现道德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结果的传统观点。
15.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
16. 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7.林崇德确定了六个方面品德发展的参数作为品德质变的依据。
它们是、、、量变与质变及个体差异。
18.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赖于的掌握、的确立和的发展三个维度。
19.内化了的道德概念是的道德概念,并内化为自己的,成为进行道德评价和指导自己言行的标准。
20.道德信念的形成使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更具有和。
21.中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着理想、理想和理想等三种水平。
22.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分,主要有三类:、和的道德情感。
23.伦理性的道德情感具有清晰的和明确的及较强的。
24.人们在完成特定的道德任务时,通常都是在道德动机的驱使下,将某些必要的行为和构成一定行为模式。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63983f4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6.png)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指的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弱者、帮助他人等。
道德行为是我们与他人相处的基本准则,也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身处世的基础。
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良好,就意味着他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道德品质则是指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素养和品格。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好,意味着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包括诚实守信、宽容谦逊、勤奋努力、正直坚强等。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好,不仅能够使他自己受益,也能够影响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家庭中,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关爱家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诚实守信、宽容谦逊、勤奋努力则是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学校和工作中,遵守规章制度、尊重师长和同事、团结合作是良好的道德行为;坚持原则、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则是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社会中,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权利、关爱弱者是良好的道德行为;正直坚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则是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们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的基石,也是个人发展和成长的关键。
一个社会如果缺乏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就很难实现繁荣昌盛;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就很难取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幸福。
那么,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要明白什么是好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要懂得珍惜和坚守这些道德准则。
其次,要注重日常修养。
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守时守信、礼貌待人、勤俭节约等。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7196df96f1aff00bed51e28.png)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一、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1.道德反应人们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的核心是价值观。
2.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与法律不同,规范是形式的东西。
3.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是人们自觉地用来控制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4.道德既不同于习俗,又有别于法律,它是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评判的标准,它是靠教育,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
二、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定阶级社会准则转化成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1.从普通心理学上理解品德是一种心理特征,人格(个性)品德发展构成了性格个性发展的重要部分,品德形成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品德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服从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不是社会现实的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3.品德具有社会性、统一性、稳定倾向性、自觉性、区别性、调节性。
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1.品德是人的道德的内化,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
2.品德是道德动机与道德实践(行为);道德意识倾向性与道德心理特征;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还是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有机统一。
3.品德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心理,它体现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稳定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这一根本属性,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
4.品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法制,是一个范围、名头之下,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按照所制定的法律、制度执行和治理的概念。
排序是:法制在前,法治在后。
连法律和制度都没有,治理什么?啥法律、制度都有了,不按其执行,更和没有一样。
法制和法治的运行,就如同体育比赛的规则与执行的裁判是一样的道理和现象。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a7cd6da34b35eefdc8d333a6.png)
(一)爱国守法
“爱国”,是中华民族每个成员都应该具有 的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其内涵包括 热爱祖国,报效人民,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 族尊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守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应该具 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义务,其内涵包 括学法、知法、用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一天,吉鸿昌将军和国民党使馆的一个参赞去邮局寄包裹。 当他对邮局的工作人员说自己是中国人时,对方轻蔑地说:“中 国?中国在哪个星球上,哈哈……”随从的参赞直埋怨吉鸿昌:“ 你干吗说自己是中国人?你不会说自己是日本人吗?”这位参赞 的话音还没有落,吉鸿昌将军就怒目圆睁,斥责到;“你觉得作 为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我吉鸿昌就是死,也决不 当洋奴!”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二)诚实守信是人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1、诚实守信是职业劳动者个体展示于世
人面前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 2、良好的信誉会使人们的事业蒸蒸日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字事例
在一个居民院,常有两个卖鸡蛋的老人来,一个 胖,一个瘦。胖老人脾气倔,人们很难从那儿“砍”价 ;而瘦老人则总是好说好商量。然而,人们发现:瘦 老人虽然客气,可他的摊却很少有人问津。不久,人 们就看不到瘦老人的身影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道德品质的特征与作用
(二)道德品质的作用
1、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 要作用
2、道德品质对塑造完美人格具有重 要作用
3、道德品质对人的立志成才具有重 要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资料
第六章 德育 工作
![第六章 德育 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de59a7c5bb4cf7ec4afed06e.png)
国外德育思想介绍
让·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 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 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 为三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皮亚
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 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 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 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 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 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 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 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 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 形成和发展中的多种矛盾积极转 化的过程,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 的结合性; 四、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 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 反复性。
第四节
德育原则
一、现实性和方向性结合的原 则 二、知行统一的原则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的原则 四、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的原则
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同 受教育者原有思想品德发展水平 之间的矛盾。
四、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和联系 (一)区别: 1、德育过程是教育工作过程,而思想 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的道德认 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从低级到高级 的发展过程;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 活动的过程,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受 教育者个体思想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
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 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 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 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 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 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伦理学 第六章
![伦理学 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e61d639951e79b8968022669.png)
选择催生了个体道德(例子) ——他是科大的教授,文革受到迫害, 十分悲惨。平反后却对国家没有一句 怨言,现在把每个月工资全捐给了希 望工程,自己捡破烂为生,不仅这样, 如果每月有多余的钱也全捐了出去。
首先,从道德的特性看,个人的需要和利 益是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才能到满足和实现。 道德领域是人自主自觉活动的领域,道德 的规律是通过人的各种各样选择实现的。 其次,从道德干预社会生活方式看,道德 干预生活、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就是培养 人们择善去恶的能力,确定人生的高尚目 标,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选择。
第六章
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
道德选择 道德评价
第一节 第二节
一个道德选择的例证
有一艘航船在海上遇险,很快就要沉默, 船上载有12人,但只有一只至多能乘6人 的救生艇。这12人是:72岁医生、患绝 症的小女孩、船长、妓女、精通航海的 罪犯、弱智的男孩、青年模范工人、神 父、贪污的国家干部、企业经理、新近 暴发的个体户、你自己。
一般说来,道德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自知性。道德行为必须是行为主体基于 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觉认识而表现出来的行 为。 第二,自主性。道德行为必须是行为主体自由 选择的结果,是在自知基础上的自觉自愿行为, 是发自内心而非出于强制的行为。 第三,自择性。道德行为是经过行为者比较鉴 别、思考反省而自觉选定和择取的,因而自择 性是自主性的重要表现。
目的不正当手段正当。
(三)道德冲突的根源和实质
道德冲突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冲突、价值冲突, 道德冲突存在的现实根据是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道德冲突是社会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 间的矛盾。” 道德冲突作为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状态,其 产生不是偶然的,归根到底是生产方式矛盾运 动的结果,是社会有机体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 的产物。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090080e74afe04a1b071de5d.png)
P1 同学们好,上周我们开始了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内容的学习。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用善恶来评价世界,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起作用的规范调节方式。
道德虽说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无时无刻得体现在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中,体现在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原则中,尤其表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上。
谈到道德行为,虽然我们的教材中只有只言片语的论述,但它却是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今天我们班的6名同学就为大家带来一部叫《魔之椅》的道德行为小品,为我们今天将要一起探讨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话题拉开序幕。
请欣赏(引子53秒表演7分钟)P2 表演很精彩,同学们也看得很认真,我想就小品中的问题来采访一下大家,你觉得小品中谁的行为最可恶?为什么?你认为魔椅为什么会困住五个大学生而让老太太顺利离开呢?毫无疑问,在魔椅面前邪恶和善良都展露无遗,一对被施了魔法的椅子使人们的行为立刻具有了道德意义,我们对小品道德行为的认识和评价还将继续。
今天的课我们就一起来理性认识道德行为,而且要探究比道德行为更深层次的道德品质的问题。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学习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内容:123、P3,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道德行为的内涵、特征及评价。
谈到道德行为的内涵,我们要从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谈起。
我要问问大家,假设现在我肚子饿了,我要吃东西,请问,我“吃”这个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呢?很显然,吃的行为本身是不能用善或者是恶来评价的,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行为不是都能放在道德领域来考查的,有一些行为是没有道德意义,不能进行道德评价的,与善、恶无关的。
现在我们把人类的所有行为分为2大类,一类涉及道德领域,可以用善、恶去评价行为,称为道德行为,而那些既无道德意义,也不能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例如:自然生理行为、潜意识行为、被迫行为等都属于非道德行为。
P4.可以放在道德领域来考察,具有道德意义,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呢的道德行为具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道德行为是基于自觉意识而做出的行为。
第六章 道德行为、品德与道德修养
![第六章 道德行为、品德与道德修养](https://img.taocdn.com/s3/m/69f506a70029bd64783e2c29.png)
• “本我”(Id)是道德心理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 本我” 本我 “它包含着遗传的、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 质内的—切东西,所以,首先包括本能”。 • “自我”(ego)是后天形成的意识结构,是人在 自我” 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 成的人格那一方面。自我是一种理性的道德机 制,它既不违背相对抗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 又想方设法找到实现个人欲望的合理途径。 • “超我 超我”(super-ego)是个体道德心理结构中的 超我 最高层次,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善恶标准在个 体身上的内化。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常 所说的良心,良心使人产生一种犯罪感和内疚 感,来惩罚由“伊持”所产生的种种不道德的 念头;二是所谓的“自我理想”,它为人确定 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树立一种人生的楷模。
2、道德良心 、
• ⑴良心是人所特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以 良心 及人对其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
活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利 益关系的反映,它的核心是个人对自己所应尽的社会 义务的认识与感受。良心的构成有三种成分,即认知 成份、情感成份和行为意向的成份。
• ⑵良心的作用方式
道德行为和品德: 第六章 道德行为和品德: 优良道德之实现
学习要点: 学习要点: 一、道德行为的选择、评价; 道德行为的选择、评价; 二、道德意识的结构、内容; 道德意识的结构、内容; 三、品德与人格;道德修养与境界。 品德与人格;道德修养与境界。
第一节 个体道德行为的选择、评价 • 一、行为(实践)和道德行为 行为(实践)
第二节 个体道德意识与品德
• 一、弗洛伊德的道德心理结构学说
•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的意识部分好比露 在海洋面上的冰山的小小山顶,而无意 识正如海洋面底下那看不见的巨大的冰 块。无意识是人的动力冲动、本能、内 驱力、动机、种族遗传和未解决的冲突 的根源。 • 弗洛伊德区分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用 以说明人格的动力发展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分的直接标准就是从一定社会利益出发,
所形成的正确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第二节 道德品质
一、道德品质的涵义和特征
二、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
三、道德品质规范 四、道德品质的养成
一、道德品质的涵义和特征
1、道德品质的涵义 2、道德品质的基本特征
道 德 品 质 的 涵 义
四、道德的行为与不道德的行为
1、伦理行为类型的划分 • • 道德的行为 不道德的行为
伦 理 行 为 的 类 型
• 道德的行为:亦称善行,是指出自善 良动机,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行为; • 不道德的行为:亦称恶行,是指出自 非善或邪恶的动机,不利于或危害他 人和社会的行为。
2、伦理行为类型划分的基础
三、道德品质是行为整体的稳定四类行为,是己、他外部利害混合的行为, 包括自我牺牲、损人利己以及利他以害己、 利己以害他4种。利他以害己、自我牺牲为善; 损人利己、利己以害他是恶。 • 恶的行为有8种:4种“目的害他”的行为、3 种“目的害己”(除去利他以害己)的行为 以及1种“损人利己”,此外,另有害大于利 的:害他以利他、害己以利己; • 善的行为有8种:4种“目的利他”的行为 (除去害大于利的害他以利他)、 3种 “目的 利己”(除去损人利己以及害大于利的害己 以利己),另包括“利他以害己”。
• (3)具有自择性。道德行为时经过行为者 比较鉴别、思考反省二自觉选定和择取的。 自择性事自主性的重要表现。 • (4)具有利益相关性。道德行为必须以行为 者关于自己同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关系为前 提。只有具备这一前提条件,行为者才能 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的责任,也才能懂 得对自己的行为所进行的道德评价的意义。
感觉到需要欲望、动机目的、手段方法、一直、
结果的发展过程。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行为本质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行为本质的 基本观点
(1) 受社会条件机制制约的社会性活动 (2) 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3) 积极能动的自主活动
(4)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人类行为的分类
人类行为时具有多元意义的行为。同一个行为可以同 事是经济行为、法律行为、政治行为、和道德行为。 • 根据行为主体的需要:物质需要的行为和精神需要的行 为; • 根据行为主体范围的大小: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 • 根据行为本身的性质:正常行为和非正常行为 ; • 根据行为主体的意识水平:自觉行为和非自觉行为; • 根据行为的内容和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可以把行为划 分为多种类型。
人性与伦理行为根源
• 1、爱与恨:引发一切伦理行为之普遍根源
• ⑴需要是直接引发感情、间接引发每个人行为的动因、根据、 原动力;感情、欲望是真正引发每个人行为的动因、根据、原 动力,是引发伦理行为的动因、根据、原动力。 ⑵引发伦理行为的动因、根据、原动力的感情主要表现为爱与 恨。爱与恨是一种心理反应,它们与快乐、利益和痛苦、损害 有必然的联系:爱是自我对其快乐之因的心理反应,是对给予 自己利益和快乐的东西的心理反应;恨是自我对其痛苦之因的 心理反应,是对给予自己损害和痛苦的东西的心理反应。 ⑶爱与恨分为爱人之心与自爱之心以及恨人之心与自恨心: 爱人之心是对于成为自己快乐之因的他人的心理反应; 恨人之心是对于成为自己痛苦之因的他人的心理反应; 自爱心是对于成为自己快乐之因的自己本身的心理反应; 自恨心是对于成为自己痛苦之因的自己的本身的心理反应。 四种爱与恨正是产生一切伦理行为―亦即目的利人、目的害人、 目的利己、目的害己四种伦理行为―的动因、根据、原动力。
5、伦理行为的道德境界
• ⑴人类全部道德的、应该的、善的行为不过三类: • ①第一类包括4种目的利他的行为,名之为无私利他, 其正道德价值最高,是道德和善的最高原则; • ②第二类行为包括为己利他和惩罚他人的目的害人 以及自我惩罚的目的害己的等害交换行为,名之为 为己利他;是伦理行为基本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 德和善的基本原则; • ③第三类行为包括完全利己和害己以利己(除去害 大于利的害己以利己),名之为单纯利己,其道德 价值最低,是道德和善的最低原则。
2、伦理行为结构
• 伦理行为的静态的、表层的结构由伦理型为目的与伦理行为 手段构成;而伦理行为的动态的、深层的结构由伦理型为目 的、伦理行为手段、伦理行为原动力构成。 • ⑴伦理行为目的,是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进行道德价值评价 的行为目的,是对道德目的具有效用的行为目的,就是利害 己他的行为目的,是行为者所要达到的的利害己他的行为结 果;伦理行为目的不过四种:利他目的、利己目的、害他目 的、害己目的。 • ⑵伦理行为手段,是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进行道德价值评价 的行为手段,,是对道德目的具有效用的行为手段,就是害 己利他的行为手段。伦理行为手段不过四种:利他手段、利 己手段、害他手段、害己手段。 • ⑶伦理行为原动力,是引发伦理行为的根本的、非目的的原 因,是引发利害己他行为的根本的、非目的的原因,就是产 生利害己他行为的非目的因。
成的原因。 • 旧唯物主义思想家强调道德品质是后 天的社会教育和环境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道德品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和物质条件下,通过教育和社会生 活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个人自觉
锻炼和修养而逐步形成的。
第三节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的关系
一、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基础
二、道德品质是自觉自主的行为过程
3、伦理行为类型
目的 利己 手段
利他
害己
害他
利己
1.完全利己 5.为他利己 9.利己以 13.利己以 害己 害他
2.为己利他 6.完全利他 10.利他 以害己 3.害己以利 7.自我牺牲 11.完全 己 害己 4.损人利己 8.害他以利 12.害人 他 以害己 14.利他以 害他 15.害己以 害他 16.完全害 他
第六章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概念和特征 掌握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 弄清道德行为选择的根据,正确对待道德冲 突,作出合理的道德行为选择。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道德行为及其特征 第二节 道德品质 第三节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
一、人的行为
1、行为的含义 行为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方式,是人类有目 的、有意识的能动自觉的活动。行为时一个有
• ⑵人类全部不道德、不应该、恶的道德行为分为三 类: • ①第一类包括4种目的害他的行为(除去出于复仇心 的等害交换的行为)和害大于利的害他以利他,名 之为“纯粹害人”,其负道德价值最高,是不道德 和恶的最高原则; • ②第二类行为是“损人利己”,是不道德和恶的基 本原则; • ③第三类行为包括4种目的害己行为和害大于利的害 己以利己,称为“纯粹害己”。其负道德价值最低, 是不道德和恶的最低原则。 • 善恶六原则——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以 及纯粹害人、损人利己、纯粹害己,乃是规范人类 全部伦理行为的道德原则,是道德总原则。
三、道德品质规范
道德品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
结构体系,它是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
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人们思想中的体现。
2、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规范
(1)诚实正直 (2)自尊自强 (3)开拓进取 (4)谦虚谨慎 (5)艰苦奋斗
四、道德品质的养成
• 唯心主义思想家站在先验论立场上,
到人的主观意识中去寻找道德品质形
利他 害己 害他
4、伦理行为之道德价值
• 第一类行为,是纯粹利他和利己的行为,包括完全 利他、完全利己、为己利他、为他利己4种行为;其 都是道德的、应该的、善的; • 第二类行为,是纯粹的害他和害己的行为,包括完 全害己、完全害他、害人以害己、害己以害他4种行 为;其违背道德目的和道德终极标准,是不道德的、 恶的; • 第三类行为,是己或他内部利害混合的行为,包括 害己以利己、利己以害己、害他以利他、利他以害 他4种行为;利己以害己、利他以害他两种目的为害 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恶的;害己以利己、害他 以利他两种目的为利的行为,如果利大于害,则其 差为利,符合利益发生冲突情况下的道德终极分标 准“最大利益净余额”,便是道德、应该的、善的; 如果害大于利,其差为害,便是不道德的、不应该 的、恶的。
•
• • • • • •
三、道德行为的含义和特征
一般来说,凡事由人做出的行为, 都可谓行为。但是并非人的一切行 为都是道德行为。
1、道德行为的涵义
• 所谓道德行为或伦理行为,就是行为主 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自觉选择 的涉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 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的,可以进行善恶 判断和评价的行为。 • 不存在有某种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 问好等生活之外的抽象的道德行为。道 德行为总是与其他社会行为,如政治行 为经济行为相生相随的。
• 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一定社会 或阶级集团的道德原则规范在 个体身上的体现。
道 德 品 质 的 基 本 特 征
• 受社会经济关系制约,是一定社会道德关 系的体现。 • 是个体自觉意志的凝结。 • 是稳定特性和动态特性的统一。 • 具有复杂性和相关性。
二、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
• • • • •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
三、伦理行为概念:伦理学的人性概念 • 1、伦理行为概说
• ⑴伦理行为或道德行为,是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进行 道德评价的行为;是对道德目的具有效用,对于社会 或利益共同体存在发展以及每个人利益增进具有效用, 有利或有害于社会和利益共同体存在发展以及每个人 利益增进的行为。 • ⑵伦理行为或道德行的根本特征是受具有道德价值的 意识之支配:伦理行为或道德行为是受具有道德价值、 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意识支配的行为,就是受利害己 他意识支配的行为。 • 伦理行为与非伦理行为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利 害己他之意识,而不在于是否具有利害己他之事实: 受利他利己意识支配的行为,符合道德目的,因而便 是具有正道德价值的伦理行为,叫做“道德行为”; 反之,叫做不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