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储秀宫的无形之手——浅谈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作用(下)

储秀宫的无形之手——浅谈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作用(下)

储秀宫的无形之手——浅谈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作用(下)顾伟欣慈禧太后支持洋务的动机是十分复杂的,除了她早年随咸丰“木兰秋闱”时对洋枪洋炮洋兵舰的感官刺激和在她脑中根深蒂固的“平衡之术”外,她对新事物特有的好奇和接纳态度亦是重要的原因,这种新事物的代表就是铁路。

喜欢新鲜事物的皇太后一般人的概念中,铁路和海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在当时中国的大背景环境的限制下,这两项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被联系到了一起。

早在1874年第一次海防大筹议的时候,李鸿章就将修铁路问题写进了他的《筹议海防折》中。

可是这封奏折没有引起中枢足够的重视,吸取教训的李鸿章走了“曲线救国”的路线,以新式海军的蒸汽军舰的燃煤需要由铁路来运输为由,将铁路作为建设海军的辅助和衍生产业,由此抬高了铁路在中枢心目中的地位。

随着1878年开平煤矿正式出煤,如何将煤炭快捷地运往天津成为迫切的需要,李鸿章即刻上奏清廷,请修铁路以便运煤之利,而此时了解到蒸汽兵船“以煤为命”的清政府也批准了这一动议,之后虽然又经过不少波折,但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还是在1881年11月宣告竣工了。

尽管中国的顽固派们以种种今天看来十分可笑的理由阻挠修建铁路,但是住在紫禁城储秀宫内的慈禧太后对铁路这一新鲜事物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因为李鸿章把公关工作直接做进了皇家禁苑。

中南海内,曾经出现过一条仅1.5公里长的铁路。

李鸿章为了迎合慈禧的享乐癖好,同时也为了吸引慈禧对铁路的兴趣,在清宫西苑的中南海修建了北京城的第一条铁路——紫光阁铁路,正是从那时起,北京的“火车站”就在清宫御苑中诞生了。

正是通过这条短短的铁路,慈禧太后比较直观地体会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力量,对李鸿章以后办理洋务都给予了支持。

支持“国造舰”的慈禧太后洋务派在和顽固派就近代海军问题上争执的同时,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矛盾最为尖锐的是如何建立一支近代海军的问题,一部分人主张外购,另一部分人则主张国造。

因此,军舰到底是外购还是国造也成了贯穿洋务运动始终的一个尖锐的话题。

辛酉政变 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50年的慈禧时代

辛酉政变 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50年的慈禧时代

辛酉政变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50年的慈禧时代>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是发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

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京城震动。

咸丰皇帝急忙带着他的宠妃那拉氏(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和一班亲信,逃亡到热河去,由恭亲王奕欣(咸丰的弟弟)留下来向侵略者求和。

奕欣对侵略者有求必应,最后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因此得到侵略者的欢心。

当时清政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奕欣手里,而是掌握在跟随咸丰逃往热河的载垣、端华、肃顺等一班人手里,这些人对侵略者还有顾忌,因此被侵略者看作讨厌的障碍。

1861年8月咸丰在热河病死,由他6岁的儿子载淳即位。

遗命端华、载垣、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

载淳的母亲那位氏,这时才26岁,被尊为慈禧太后。

慈禧是个阴险、贪权的女人。

她很快就和留在北京的奕欣勾结起来,并得到了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企图趁儿子年幼,篡夺最高统治权。

慈禧先让人建议,由她“垂帘听政”,实际上是由她掌握实权。

但是载垣等一班老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加以反对,使她的阴谋未能得逞。

10月,奕欣和英国侵略者密谋后,借“奔丧”的名义赶到热河,和慈禧商议回北京去发动政变。

奕欣回到北京后,笼络驻扎在京、津一带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作好了政变的准备。

在从承德回北京时,慈禧让肃顺护送咸丰的梓宫走大路;她和载垣、端华由小路提前4天到北京。

11月1日刚到北京,第二天一早就发动了政变,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并派人去路上逮捕肃顺。

不久(8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

八大臣的第一个重要罪状就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也等于向侵略者表示,她是“尽心和议”的卖国贼。

接着(11日)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明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表示东、西二太后共同治理朝政。

慈禧之号也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

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十大人物

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十大人物

毛泽东
•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 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 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 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 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 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 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 具影响100人之一。
蒋介石
• 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 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 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 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 军军长。1927年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导 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 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 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 及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袁世凯
•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中国河南
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的首 脑。早年在朝鲜发迹,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 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退位,并 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他下令解散国会,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 华民国约法》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12月悍然 称帝,建立中华帝国,后来在护国运动的压力下取消皇帝 尊号,不久后去世。他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争 议的是戊戌告密、二十一条、洪宪帝制等事件。

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影响

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影响

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影响作者:李琳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

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第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第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第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

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

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这些,都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

所以,严格地说,中国现代的新文化运动是从戊戌时期开始的。

第五,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10位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的女性

10位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的女性

10位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的女性1. 唯一名正言顺的女皇帝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出现过女人当权时期,都多少有点朝纲不正的感觉,但只有这位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的皇后,原名武曌的女子敢于向强大的封建礼教挑战,冒天下之大不韪篡改李唐王朝为武周国号,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帝,史称武则天。

她称帝期间,政治开明、知人善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贞观之治”过渡“开元盛世”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害后杀子、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等在为弊端,将与她的功绩一起,在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上任人评说。

2.我国第一位掌握国家大权的女性就是这位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夫人,人们又称吕后的吕雉。

吕雉是刘邦的原配,自刘邦立为汉王,吕雉随即成为王妃。

跟随“马上皇帝”刘邦打江山的岁月里,经历甚多,甚至在楚汉相争的年代被沦为人质,受尽折磨和凌辱,挣扎在生死边缘,始终对刘邦不离不弃,是刘邦打下汉家江山的背后女人。

刘邦死后,吕雉被尊为太后,由于年轻的汉惠帝即位才7年26岁就死去,少帝尚幼,这时吕太后就开始当权以东宫名义实施听政了。

她重用开国贤臣,继续推行高祖开创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其统治时期,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不论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斩韩信,醢彭越,杀少帝,虐戚夫人等也反映了她阴狠毒辣以及凡事先下手为强的性格3最后的黄老思想统治者窦漪窦漪是汉文帝的皇后,汉武帝的祖母,一位双目失明的垂帘听政者。

窦太后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文帝之后,景、武两帝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继续把汉王朝推向强盛的高峰。

“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在她在世时都不敢敬重用儒生,自她之后,没有一为中华帝国的统治者能像她一样真正的以“黄老思想”来“无为而治”。

4史称“文明皇后”的冯太后冯氏是年轻守寡的北魏文成帝皇后。

夫死后临朝听政前后25年。

慈禧一生做的四大好事 影响深远

慈禧一生做的四大好事 影响深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慈禧一生做的四大好事影响深远
导语:一提到慈禧,大家都深恶痛绝,太多的小说,太多的影视剧,太多的传说,让慈禧的名声变得很臭,人们只是放大了她的缺点,却忽略了她的贡献,
一提到慈禧,大家都深恶痛绝,太多的小说,太多的影视剧,太多的传说,让慈禧的名声变得很臭,人们只是放大了她的缺点,却忽略了她的贡献,慈禧一生做的六大好事,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一:支持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之路
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是近代的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兴建工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增派留学生等等。

这些没有慈禧的支持,是无法开展起来的,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北洋舰队全部殉难,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了,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昰对中国近代得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二:禁止人们吸食鸦片
“自鸦片烟弛禁以来,流毒几遍中国,吸食之人废时、失业、病身、败家。

数十年来日形贫弱,实由于此,言之可为痛恨。

今朝廷锐意图强,亟应申儆国人咸知振拔,俾祛沉痼而蹈康和,着定限十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1律割除净尽。

其应如何分别严禁吸食并禁种罂粟之处,着政务处议妥章程具奏。

”——慈禧禁鸦片懿旨。

这道诏书一发,英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慈禧太后下命令以后没有多少年就去世了,但昰无论结果如何,慈禧太后的功劳不可抹杀。

三:兴办女学、禁止缠足
1906年慈禧太后下至:禁止妇女缠足,开放了妇女解放的先河。

虽然这与“男女平等”的思想差之甚远,但是毕竟是一个开始,妇女也开始。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近代史上中国历届反动政府的统治

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专题·近代史上中国历届反动政府的统治

近代史上中‎国历届反动‎政府的统治‎中国近代百‎年,先后经历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三个时期‎,历届反动政‎府对内依靠‎进行残酷的‎压迫剥削和‎专制独裁,对外依靠帝‎国主义列强‎,出卖国家主‎权,近代历史表‎明,中国反动政‎府的统治,是造成中国‎近代落伍的‎内部原因一、清政府的统‎治(1840年‎—1912年‎)一、鸦片战争前‎夕的清朝政‎府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政治方面‎,仍然坚持封‎建专制制度‎,政治日趋腐‎败,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在对外关系‎上,仍奉行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皇帝和多数‎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着内忧‎外患,清政府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以应付‎严重的政治‎危机二、清政府的政‎治1、清朝政局在‎19世纪6‎0年代的三‎大变动(1)总理衙门的‎设立,清政府开始‎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2)1861年‎的辛酉政变‎。

此后,慈禧太后掌‎权近半个世‎纪,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3)汉族官僚权‎势扩大。

太平天国运‎动以后,随着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并成为‎镇压人民革‎命的主力,加之得到外‎国侵略者的‎支持,汉族官僚权‎势日益扩大‎,在清政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2、清政府政治‎的基本点:坚持独裁专‎制(1)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任何变‎革(2)尽管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设议院、兴民权的要‎求,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仍然对‎之残酷镇压‎(3)面对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要求,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但它所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却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1911‎年所成立的‎皇族内阁更‎说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这充分表明‎了清政府专‎制独裁的本‎性。

慈禧太后对清朝历史的影响及其意义

慈禧太后对清朝历史的影响及其意义

慈禧太后对清朝历史的影响及其意义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它的兴衰和演变都与慈禧太后密不可分。

慈禧太后在清朝的政治生涯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她的作为对于清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慈禧太后的生平慈禧太后的名字叫做婉容,她是清朝最后几位皇后之一,同时也是清朝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女性之一。

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去世于1908年。

她在1843年进入宫中,成为嘉庆帝的嫡福晋。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她受到皇帝的宠爱,但是她的地位并不是很稳固。

直到其兄弟在咸同陪都事件中被处死,嘉庆皇帝才会对她重新照顾关爱。

在咸丰帝的时代,慈禧太后成为了咸丰的妃嫔,对于政治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咸丰皇帝去世后,其子同治帝即位,因为同治帝年幼,所以慈禧太后代为摄政。

慈禧太后在此期间的执政可以称之为“胆略过人”。

她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官场整顿、禁烟运动、铁路修建等等。

同时,她也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它可以说,慈禧太后是清朝历史上以女性身份为主导的执政者。

二、慈禧太后的政治理念慈禧太后作为一位执政者,她对于政治的理念和想法与其他皇帝不太一样。

首先,慈禧太后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特色。

她的思想馆群众关系密切,勇于探索。

同时,她的思想中流含有阔大博爱的思想。

慈禧太后可以说是一个善于倾听民意的皇帝。

其次,慈禧太后在愿意把民众视为国家的根本。

她认为国家的发展必须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和参与。

她会时常地与民众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慈禧太后对清朝历史的影响慈禧太后虽然是清朝最后一任执政者,但是她对于清朝历史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

首先,慈禧太后主导了清朝的政局,她进行了很多改革,并且她的执政期间也处于中国历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其次,慈禧太后为清朝的宪法制度、经济发展、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她的作为也反映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慈禧太后意义的重大慈禧太后虽然在其时期被世人诟病,但是其对于清朝历史发展的贡献却是无法否认的。

讨论慈禧

讨论慈禧

评价慈禧须客观全面[摘要]:晚清女皇慈禧太后一直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总头目,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过程论来评价历史人物。

于是,在近些年的评价中,已基本肯定慈禧亦有抵抗列强侵略、推进改革、开眼看世界的积极的一面,如她在辛酉政变、晚清新政的作为,对她做出的贡献,我们均应从正面去评价。

本文我主要从宏观和客观的角度浅谈中国历史最后的“女皇”慈禧太后,竭力展现一位真实的客观的历史人物,从而再览近代风云和近代的屈辱史,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关键词]:慈禧太后客观洋务派辛酉政变不平等条约功过是非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47年。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

在人们的心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

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去客观全面地对这个主宰着近代中国的女人呢?很多人对慈禧太后的第一反应便是中国的罪人,因为她使中国沦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下无数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而我在看完苏同炳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有关于慈禧的生平事迹和功过之后,却觉得这个实质掌握中国政权长达47年之久的无冕女皇实在不简单。

总是以教科书或者传媒手段的标准去评判一个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我觉得这相当不公平!确实,慈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应当去全面的了解历史,才能够对一个历史人物真正做出公平、客观的评价。

慈禧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

期间,她两次决定皇室,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可以说在权利的掌握上是极为成功的。

他将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

但她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却是一个失败者。

在她47年的统治中,在中国历史走向最危难的时期,她没有将中国这艘古老的航船带出外强侵略的激流险滩,而且正是由于她的不谙世事以及思想的固执,使得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地陷入了更为危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我眼中的慈禧太后在许多人看来,慈禧太后是一个野心勃勃,阴险毒辣的女人。

在她的掌控之下,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她一手造成了清政府的灭亡,从而葬送了清王朝的统治历史,她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千古罪人,然而,历史并不是由某一个人所决定的,一个人既没有办法创造历史,同样,也必然没办法葬送历史。

正如李傲先生所说“从晚清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来看,慈禧也许是晚清统治灭亡的重要原因,但绝不是这种灭亡的唯一原因。

”因而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历史,不能将责任完全归于慈禧太后。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的统治,对整个中国来说却实不是什么好事,但对当时已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来说或许并不是坏事。

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卒于1908年,享年73岁。

她26岁时咸丰帝辞世,自此一直守寡至终,而此后她也成了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

其统治时间长达47年,近乎半个世纪。

在当时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慈禧太后是怎样从一个女子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呢?她到底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公元1852年,慈禧选秀入宫,不久被封为兰贵人。

她凭借自己的美艳与心计博得咸丰帝的宠幸。

1856年慈禧由于为咸丰帝生下唯一的一位皇子而晋升为懿妃,此皇子即为同治帝载淳,不久,慈禧又被封为懿贵妃。

就这样正如慈禧所预料的那样事情一步步的发展着。

公元1861年,咸丰帝病逝。

临终前他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长子载淳为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人为赞攘政务大臣;三、授慈安皇后“御赏”印,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此印暂由慈禧保管。

八大臣拟旨后奏请两宫太后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方可下旨。

咸丰帝此举本想让八大辅臣与两宫太后的权力相互制约,以防政权旁落。

可这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了引发“辛酉政变”的直接原因。

“辛酉政变”是慈禧策划的第一次政变,她不满于八大臣专权,于是,拉拢恭亲王奕 、东太后慈安一起发动政变,将肃顺等八大臣一举搬倒,从而为自己“垂帘听政”扫除了一大障碍。

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与文化影响

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与文化影响

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与文化影响慈禧太后是清朝历史上一位极为具有争议的人物。

作为一位女性,她掌权长达47年,期间推行各种改革,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与她对文化的影响两个方面入手,探讨这位女性统治者的历史地位。

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雍正皇帝去世后,家族势力与高官权贵谋求权力,导致了乾隆皇帝时期的王爷联盟。

然而,这些王爷在处理国事上思维短视,个人目光狭窄,与此同时与西方列强的贸易依赖关系也让清朝陷入了经济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慈禧太后被重用。

与此同时,她下定决心将清朝变得强大。

慈禧太后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自耕地政策,通过降低耕地税、增加农业、提高市场竞争性并实施各种政策来扶贫兴农。

此外,她还重新规划了财政政策,立足于内部掌控财政,并产生了各种金融工具,例如券和债券。

慈禧太后还对中国的教育、军队和司法系统进行了改革,并在花瓶的制作、大理石花瓶等各项工艺品上下了一番功夫,以达到推动文化的目的。

慈禧太后是一位善于学习的统治者。

她在处理国内事务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判断力。

在外交上,她保持了对列强的警惕,从中搜索机会,并成功保障了国家利益。

她还在建立汉学和清朝汉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慈禧太后对文化的影响慈禧太后是一个极富有文化智慧的女性,她思考许多方面,使得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享誉全球,也影响了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创造。

慈禧太后认为,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在不断的努力下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和弘扬。

她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在重修寺庙、雕塑和庙宇的壁画上,并推广对诗、书法和绘画的研究。

此外,她也以旧时点将台风印花瓷为研究重心。

她组织工匠有计划地复制陶土手工艺品,强调“统一定式”,使之达到官方标准,形成了海内外的陶瓷艺术品。

慈禧太后还对中国的宗教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极力鼓励维护道观和寺庙,并恢复佛教和道教的传统仪式和信仰,旨在全面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广大民众中加深信仰提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资料。

慈禧太后与晚清政治与社会的动荡分析

慈禧太后与晚清政治与社会的动荡分析

慈禧太后与晚清政治与社会的动荡分析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连串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而作为最后一位皇后,慈禧太后在这个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她的统治被视为是晚清政治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分析慈禧太后与晚清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并探讨其中的因果关系。

一、晚清政治与社会的动荡晚清时期的政治状况极为不稳定。

西方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事件,使得中国政府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

然而,正是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慈禧太后崛起并掌握了实际的统治权。

二、慈禧太后的影响力慈禧太后以其强悍的个性和聪明的智慧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并成为实际的统治者。

她逐渐排挤了其他官员,将朝政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而,慈禧太后并没有展示出良好的统治能力,她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国家和民众的需要。

三、慈禧太后的康乾盛世慈禧太后统治下的中国被称之为“康乾盛世”,然而这一时期的繁荣却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之上的。

慈禧太后在改革上缺乏勇气和决心,只顾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不将目光放在国家的长远发展上。

四、慈禧太后与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这一运动旨在抵抗外国列强的侵略。

然而,慈禧太后作为中国统治者,却没有对此表示支持,反而以个人利益为重,甚至密谋与外国列强合作。

这种背离民众期望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

五、慈禧太后与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中国面向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

然而,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的态度消极,并最终导致了变法失败。

慈禧太后对变法的抵制反映了她对变革和进步的不认同,使得晚清政治动荡进一步加剧。

综上所述,慈禧太后在晚清政治与社会的动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她的统治方式和政策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并最终导致了晚清的覆灭。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将晚清时期所有的问题归结于慈禧太后一个人。

晚清政治与社会的动荡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对于慈禧太后的评价,需要更全面、客观地考量。

慈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慈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慈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旅游内容摘要慈禧太后长期作为晚清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与中国近代化历程关细密切,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其实在近代化历程中慈禧太后所面临的近代化的阻力既有顽固派的阻挠,也有西方列强的干扰。

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是有利有弊的。

关键词慈禧太后;近代化;作用一、慈禧面临的近代化历程中的阻力(一)顽固派极力阻挠。

以洋务运动为例。

兴办洋务是慈禧太后取得政权后支持的第一项重大政治举措,许多顽固派人士对洋务派所倡导的学习西方的主张极力反对。

奕讠斥于上三道奏折,要求在同文馆内专一馆,学习天文,算学,并推荐徐继畲任同文馆事务大臣。

慈禧不仅批准了他的请求,而且还对洋务派官员大加赞赏。

推而言之,洋务运动得以开展,根本之处在于有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

总之,慈禧太后顺应历史潮流,一方面,积极支持洋务派推行改革;另一方面,她又施展平衡权力的手腕,扶植顽固势力,以牵制洋务派。

尽管洋务运动并不是由她主动积极地发起,但她为洋务运动得以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西方列强的干扰。

慈禧太后上台之时,正值列强在华势力迅速扩大之际。

对于西方列强的干扰,慈禧太后基本体现了应有的对待西方的理性态度。

虽然总体而言,其对外方针为妥协退让,但针对当时西强中弱的历史事实,处理对外关系应是统治者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由于长期受西方列强的压制,慈禧太后在洋务运动失败后对洋人的反感日益加剧,并最终不顾一切地对八国宣战,又反映了她非理性的一面。

及至战败,又忍辱改良,颁行新政。

总之,在慈禧太后当政期间,她所面临的影响近代化的阻力艰难深重,除上述两方面外,慈禧太后本人对世界形势的不甚了解、封建专制体制的弊端、小农经济强大的社会基础和生命力等因素都阻碍了晚清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一)重用汉人,开明专制。

慈禧太后上台后,为镇压太平天国,对曾国藩集团放手利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朝自开国初“重用满人,防范汉臣”的用人制度。

中国历史人物事迹慈禧太后的影响与晚清衰落

中国历史人物事迹慈禧太后的影响与晚清衰落

中国历史人物事迹慈禧太后的影响与晚清衰落慈禧太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她的事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晚清时期推动了中国的衰落。

本文将探讨慈禧太后的影响以及她对晚清时期的影响因素,以字句通顺、排版整洁美观的方式进行阐述。

慈禧太后(1835-1908)是清朝末代皇后,并在她丈夫、儿子去世后成为了西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高的女性之一。

她在位期间,秉持着极权主义,并推行着一系列不受人民认同的政策。

首先,慈禧太后的出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她执掌政务以来,她维持并加强了封建统治制度。

她通过延续宫廷政治和阻碍改革的进程,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停滞,无法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与挑战。

其次,慈禧太后的政策导致了晚清时期的衰落。

她奢靡的生活方式以及挥霍无度的财政政策加剧了清朝的财政紧缩。

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面。

此外,她以康有为、谭嗣同等改革派为敌人,限制了改革的进程,使得政府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内外问题。

不仅如此,慈禧太后还在外交政策上犯下了一系列错误。

她推行了一系列愚弄外国使节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外交关系陷入了困境。

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中,她在对待外国侵略问题上表现得软弱无能,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慈禧太后对中国历史和晚清时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这个影响并不仅限于她在政治方面所做出的决策。

她的个人品质也成为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个缩影。

慈禧太后的腐败、专横和残忍,成为晚清社会黑暗面的一部分。

这种以权谋私、以私欲驱使政策的现象,迅速蔓延至整个政治体系和社会生活。

总结来说,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人物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她的事迹对晚清时期中国的衰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仅是她的政治决策,还有她个人品质的消极影响,都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打击。

尽管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但她的事迹和影响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

(注意:本文是根据所给的题目“中国历史人物事迹慈禧太后的影响与晚清衰落”进行写作,但不是根据合同或作文格式进行排版和写作的。

八年级历史教案: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的态度以及影响

八年级历史教案: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的态度以及影响

八年级历史教案: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的态度以及影响慈禧太后是当时中国最有权势的女性之一,她在清朝末期的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戊戌变法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活动在官方的推动下所形成的政治变革实践。

本文将探讨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的态度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的态度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的态度复杂且多面。

一方面,她对变法的效益并不认可,还曾在朝前宣布变法补课无望,以及自己对朝廷干预的明显表现。

另一方面,她却曾一度支持戊戌变法,甚至因为袁世凯等地方官员曾上书反对,导致戊戌变法被迫中止。

这表明了慈禧太后对变法的态度之复杂。

具体来说,在最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还是较为支持变法的。

她关注这项改革的几个方面。

她支持关税改革,认为这将提高中国的财政收入以及国内的商业活动。

她重视铁路和邮政事业的发展,认为这将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她还支持推行新学教育,在教育上倡导“西学为体,中学为用”,鼓励学生学习与实用相关的知识。

然而慈禧对戊戌变法的态度随后发生了转变。

原因有很多。

在变法推行的过程中,慈禧感到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受到了威胁。

变法的立法和决策机制与清朝的传统官制不同,对慈禧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此外,新政府政策的推行有得有失,不一定是某些官员所想要的,这也导致了慈禧的不满。

总的来看,慈禧太后曾有过支持戊戌变法的态度,但在后来的推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她逐渐变得更加不信任变法政策。

二、慈禧太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慈禧太后无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统治时期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事件,即甲午海战和戊戌变法。

甲午海战后,慈禧太后的权力更加稳固,她开始发起号召,并采取行动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有影响的改革先行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戊戌变法则是其最大程度的努力之一。

慈禧太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复杂、长远和深刻的。

她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集团。

她成为了维持清朝政权的核心。

她支持了一些现代化改革,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慈禧的治国理念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慈禧的治国理念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慈禧地治国理念对近代中国地影响开题报告课题名称慈溪地政治理念对近代中国地影响导师班级高一8班时间2009课题组长课题成员课题简要背景说明慈禧从1806年到1901年是清朝实际地最高统治者在男人就是政治地中国历史中能留下足迹地女子实属不易
《慈禧的治国理念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开题报告
课题
名称
慈溪的政治理念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09年24日-25日
分析研究
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力求大家积极踊跃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2009年10月31日-11月1日
汇总整理
对我们小组分析研究的有关成果进行最后的汇编整理。

2009年11月7日-8日
结题报告(论文)
完成结题报告

2009年14日-15日
导师意见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我充当的是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学生在活动中是主角。在我们第一次活动以及开题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都很乐意、主动地参与,积极性比较高。我希望我们这个研究性小组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在大家有所收获的时候,做到互相分享,在遇到疑问的时候,也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去解决难题,也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体会到团队合作的愉快!
交流
对我们研究性小组的所有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心得,也可以和其他同学或老是进行交流分享。

所需条件
图书馆、网络等材料;
其他材料:电脑上网、拍照等;
预期成果
主要是影像、图片资料的搜集,最后会形成一个小论文。
需要说明的地方是,以上的研究方案是我们禁果初步讨论研究所制定的,有一些疏漏的地方,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得进行完善和修改。

如果没有慈禧,清朝能改变近代中国吗?

如果没有慈禧,清朝能改变近代中国吗?

如果没有慈禧,清朝能改变近代中国吗?本文导读:这就好比很多网友假设没有拿破仑、没有希特勒一样,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慈禧会怎样呢?首先,如果没有慈禧,辛酉政变的历史就会改写,因为慈禧的崛起,缘于辛酉政变。

咸丰驾崩,慈禧发动政变夺权,是因为意识到了自身的危险。

宫廷权斗,你死我活。

假如没有慈禧,慈禧不杀八大臣,八大臣就会杀慈禧。

八大臣回到北京后,会立即抓捕慈禧等人。

不杀慈禧,也会杀掉奕。

打掉慈禧、奕等势力,八大臣就完全控制了朝廷。

接下来,历史又会按套路重演,八大臣之间内斗不止,强势的大臣,如载垣等人就会愈加擅权专政,独揽朝纲,出现类似鳌拜那样的人物。

但年幼的同治又不同于当年的康熙,8岁的康熙可以智擒鳌拜,同治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

此时,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正处在关键时期。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肱骨之臣正在各战场与太平军奋力搏杀。

假如没有慈禧,会对战局有重大影响吗?应该不会。

因为到了1862年或1863年初,形势已经逐渐明朗,太平天国的气数已尽。

不管有没有慈禧,清廷剿灭太平天国的决心不会改变。

不管有没有慈禧,太平天国逆转局势的可能性都很小。

剿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等人会谋反、实行清君侧吗?肯定不会。

因为当年慈禧掌权时根基也不是很稳,曾国藩等人同样没有谋反,那时慈禧一个女人家,还不到30岁。

八大臣都是一帮老臣,重要的是,肃顺对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有大恩,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只会知恩图报。

假如没有慈禧,假如皇帝还是同治、光绪继续即位的话,同治没有作为是肯定的。

一方面是自己年幼,身体不好;一方面又被辅政大臣死死控制住,很难有发挥的空间。

4岁的光绪登基后,十年内的命运也会与同治差不多。

假如没有慈禧的崛起,而八大臣又杀了奕,那么,后面出现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会大打折扣。

因为慈禧是洋务运动的最高决策者,奕是最高执行者,也可看作是总设计师。

慈禧虽然保守顽固,但奕毕竟还是个开明派,洋务运动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展开的。

没有了奕,光凭曾国藩等人会行吗?洋务运动毕竟是一次积极的自救运动,如果洋务运动程度减半,那中国的形势就相当可怕了。

储秀宫的无形之手——浅谈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作用(上)

储秀宫的无形之手——浅谈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作用(上)

2013.03 / 军事文摘 /65在一般人的眼中,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史上是顽固、腐朽、贪婪之辈的典型。

执政期间,慈禧太后始终拒绝改革落后专制的满清体制。

在列强纷争的年代中,不断制定出卖民族利益的政策,不断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使得中国一步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同时,慈禧不思强国富民之道,反而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为第一目标,甚至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列强之欢心”的方针。

虽然汉人官僚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了恢复中国国力、维护中国利益做出了贡献,然而慈禧作为最高统治者,始终拒绝变革,拒绝立宪,对汉人加倍征税,拒绝取消维持了300年的旗人的俸饷,甚至将自己的享乐优先于国家民族利益,挪用北洋海军的军费建造了自己的“养老院”——颐和园,还竟堂堂然说出“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辞令,最终使曾经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储秀宫的无形之手——浅谈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作用(上)顾伟欣争中全军覆灭。

“慈禧太后是葬送北洋海军的幕后黑手”的说法由此产生。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假如,光从慈禧太后顽固、腐朽、贪婪的角度看待北洋海军的覆灭,未免有失偏颇。

那么,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首先应该从慈禧太后本人对“洋务”的认识谈起。

对于早年经历过“木兰秋闱”的慈禧太后,她对洋枪洋炮的威力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因此,当年轻的慈禧太后以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方式登上权力舞台的时候,对于洋人,慈禧太后的感受既复杂又矛盾——一方面痛恨,另一方面向往。

京城被洋人占了,最喜欢的园林被破坏了,丈夫被憋屈死了,说不痛恨是不可能的;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她的头脑远比那些只懂高喊“春秋大义”的书呆子要清醒,至少她不反对洋务派主张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甚至作为大清国的圣母皇太后,她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要远远高过王爷、督抚和百姓。

对于没有国家意识的百姓而言,只要吃饱不饿死,谁来坐江山不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吃俸禄的官员甚至王公们而言,只要能看清形势、见风使舵,不管哪一家坐江山,他们都会享受荣华富贵。

慈禧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慈禧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慈禧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摘要】慈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女强人,在清朝末年处于实际的最高统治地位。

在她统治时期中国经历了有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中国也开始走出了闭关锁国。

因此,中国的近代早期现代化与这位女性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不能因为她的一些错误的决策就对她的统治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她在某些方面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当然也不排除慈禧太后对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阻碍性,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人物要客观的评价,不能完全对一个人持否定态度。

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慈禧早期现代化慈禧太后使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她在辛酉政变后掌握了中国的政权,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她统治期间中国已经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各种弊病都暴漏了出来,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开始从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思想等方面侵入中国。

正是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中国开始被迫进入了早期现代化。

慈禧太后未必是英雄人物,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

作为一个女性,她不失聪明与能干,并在危急的时刻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作出了虽不成功,但在当时可称合理的反应。

我们不能一味地责备其误国误民,毕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即便是换了统治者,也不见得就会比慈禧太后做的更好。

当然,慈禧太后也充分展示了顽固派的特点,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客观的看待一个历史人物。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研究多集中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得延误,慈禧实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这些早期现代化措施纯粹是为了内外交困的形式。

本文从慈禧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慈禧这个人的性格来分析她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

一、慈禧太后统治时期中国的历史背景1、1840年以前的中国中国是一个具有很高的内部结构稳定性和牢固性的国家。

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牢固性加上统治阶级的顽固性,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一直以来在世界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由于统治阶级的闭关锁国,闭目塞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禧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精于治术而昧于世界大势”,这是目前学者们给慈禧太后最公允的评价。

慈禧是帝制时代中国史上,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果断干练,她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稳固清朝的统治,凭借自己的能力让清朝续命数十年。

然而,慈禧执政期间,始终拒绝改革落后的统治体制。

在列强纷争的年代中,不断制定出卖民族利益的政策,不断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从而使得中国一步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同时,慈禧不思强国富民之道,反而将维持统治地位的稳定作为第一目标,甚至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列强之欢心”的方针。

最终,对中国统治时间长达268年的清朝于1912年,随着皇帝的退位走向了终结。

而这位长袖善舞的谋略家——慈禧,则于4年前的冬夜因病逝世。

慈禧对近代中国有功。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部的种种威胁,她虽从捍卫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也难以挽回清朝颓败之势,但确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内的稳定,做出了十分出色的举措。

自鸦片战争以来,为应付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和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而在庚子年一场八国联军的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
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果断推行多种新政措施。

包括:官制改定、订定各种现代法律、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君主立宪准备。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治近代化,采取的教育变革的方式,也对培育国家人才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

慈禧兴洋务推动近代化,吸取西方经验变革政治推动完善政治体制,她对清朝的统治,使腐朽没落的清朝得以再继续残存数十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统一稳定的时间,然而这些客观的积极作用的背后,她本人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地位,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对近代中国的衰落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慈禧个人人格方面来讲,她是个残忍狡诈的人,她为夺权残害忠臣,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反对革新,残杀谭嗣同等爱国的仁人志士;除此之外,慈禧还卖国求荣,不断向列强妥协并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她行事仍然铺张浪费,为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

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后,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

这些高昂的花费,给本就经济紧张又急需钱财的中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作为政治人物,慈禧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她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
志,做出了一番事业。

她从入宫的千百个秀女中脱颖而出,一步一步登上权利的巅峰,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她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一个女人,具备了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

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

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

可她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

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