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得区别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区别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3a6ddb20524de518974b7d7f.png)
1、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1)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正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我国正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从新主义社会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作为改革的历史前提,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确立作为改革的历史起点的,而不是对这一成果的否定。
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一开始就强调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东剧变,归根到底是改革走错了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旧有的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事实上,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启动的。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极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
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及其实践的正确和成功,并不是说它没有缺点和偏差。
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既是对这些缺点和偏差拨乱反正,更是对社会主义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集体经济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采用了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管理方式。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a45255b02768e9951e73875.png)
1、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互区别: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二者相互联系:第一、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第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的关系:1、改革开放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他们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
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a、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b、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5c5b5fb6294dd88d0d26b23.png)
一
个 经 济 文 化落 后 、 生 产力 不 发 达 、 人 口众 多 的东 方 个 崭新 的课 题 , 也 是摆 在 中国共 产 党人 面前 的一项
我们用和平赎买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实现了对资体制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新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生产资料所有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制形式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将民族工商业障
正 与 确认识社会主文改革
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 政治体制 、 文化体制等。简
单讲 , 2 0世 纪 5 O年 代 我 国进 行 的社 会 主 义 改 造 是 为 了建 立社 会 主 义基 本 制 度 , 而 2 0世 纪 7 0年代 末 进 行 的社会 主义 改革 是为 了完 善社 会 主义 制度 。 1 9 5 6年 底 , 我们 通 过 临时互 助 组 、 常 年互 助 组 、 初 级社 、 高级 社等逐 步 过渡 的形式 , 实 现 了对农 业 的社 会 日益 增 长 的物 质 文 化 需 要 和 落 后 的社 会 生 产 之 间 的 矛 盾成 为 我 国社会 的 主要矛 盾 。解 决 这一矛 盾 的关键 在 于 发展 生 产力 , 繁荣 经 济 。党 的 十一 届 三 中全会 开
会主义公有制牢固确立 的条件下 , 改革那些不适合社
[ 收稿 日期 ]2 0 1 4 一 O 1 — 0 5 [ 作者简介 ]吴荷荷( 1 9 6 7 一 ) , 女, 山西保德人 ,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法学硕 士。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区别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2e9f507baf1ffc4ffe47acbd.png)
一、概念
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可是,中国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也必然是社会主义。
如何才能顺利地由新民族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呢?党于是提出了要进步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我们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提出了要进步改革开放。
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进步的表现与要求。
二、两者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
②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③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
②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325e01655270722192ef727.png)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
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旧有的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
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9b37f10e87101f69f31950b.png)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在城市,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工人阶级完全摆脱资本家雇佣劳动的地位,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按劳分配初步实现。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
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大胆探索,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地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是同等重要的。
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出现了不相适应的一面。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条件和前提,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构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
改造与改革的区别
![改造与改革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52428109844769eae009ed92.png)
5:50年代的社会主义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之下的正确选择,
当时中国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来实现发展,这种改造是发展 当时生产力的最佳选择。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世界面临和 平和发展主题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道路上又一次历史性选择。
6: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
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论是社会主义 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 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 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 性发展.
对于‘‘个别人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 造的否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 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 误,遗留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 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 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 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
改革前后的变化
改造与改革的区别 1.时间上
改造与改革的关系
![改造与改革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66a2f14fad6195f312ba6a0.png)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在本质上毫无区别,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改造”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1.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途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当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支撑。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
”要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就必须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多地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总量,就必须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的辛勤劳动,初步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回报。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经济是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集中体现着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
可见,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对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作了进一步发展。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325e01655270722192ef727.png)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
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旧有的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
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1、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改造和改革的区别和联系
![改造和改革的区别和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0aa20e79e87101f69f319563.png)
谢谢大家
区别
第一,所发生的阶段不同。
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 20 世纪50年代,是以毛 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的一 场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改革发生在20世纪 70年代末,是以 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的 至今仍在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
第二,所涉及的内容不同。
简单讲,20 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 义改造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 20 世纪 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 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了走 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进行的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改造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社会主义的方向,但却没有提供一条 正确的道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现代化举步维艰,困境重重。社会 主义改革恰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既与西方先发 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同,又区别于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这就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上的重要转折,经 过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现代化事业在改道之后获得了强大的力量,加速 腾飞。
n第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的伟大实践
改造和改革的 区别和联系
改造
【基本解释】改变;打造。 【详细解释】 1.修改或变更原事物,使适合需要。 2.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改造
第三,所解决的问题不同。
社会主义改造所要解决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 完整版
![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44e610f18583d049645971.png)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
二者的表面特征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在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从1953年开始,我们通过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城市,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工人阶级完全摆脱资本家雇佣劳动的地位,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加上原来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阶级,消灭了剥削,按劳分配初步实现。
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同等重要的。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e3ae590ff00bed5b8f31d6e.png)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一、两者的含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意义是,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体制改革指的是包括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面的内容。
二、两者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仍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我国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固有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者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3375963d15abe23492f4d77.png)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
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
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即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旧有的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事实上,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启动的。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cc2cb2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5.png)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和克服,相反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都有着内在的、历史的罗辑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3ecd37231b765ce0408140d.png)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要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那必须清楚地认识它们之间有何相通,又有何不同。
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另一方面,我们要承认二者的区别。
二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的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
对于该论题的争论,我们不能以“一边倒”的态度对待,我们小组一致认为要辩证的看待改造和改革的关系,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
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我们小组是通过电视台(也就是中文TV)的节目流程进行,包括中文乐翻天,中文独播剧场,访谈。
我们以中文乐翻天开场,主要是想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理解我们的论题。
该节目是一档娱乐节目,由乐梦凡和付程兰主持,有歌舞并茂、经典老歌回放,以及服装走秀的精彩片段,幽默的主持及逗翻天的嘉宾表演,赢得了“猛烈”的追捧。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得区别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得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fc6a394655270722192ef7c4.png)
1、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一脉相承得(1)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得前提下进行得社会主义改革得基本前提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得自我完善。
而社会主义制度得建立,正就是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即我国正就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
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作为改革得历史前提,就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得确立作为改革得历史起点得,而不就是对这一成果得否定。
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得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一开始就强调坚持改革得社会主义方向,而苏东剧变,归根到底就是改革走错了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得目标就是相同得,都就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首要目标,就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得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得工业国,即实现国家得工业化。
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得旧有得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事实上,社会主义改造就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启动得。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造得胜利,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得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
今天进行得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得方面与环节,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得社会主义新体制,更好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得工业化与经济得社会化、市场化与现代化。
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得根本方向就是基本一致得。
2、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得进一步发展肯定社会主义改造得理论及其实践得正确与成功,并不就是说它没有缺点与偏差。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1a2fe7a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a.png)
改造与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区别和联系
2018.0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人说我们现在的 社会主义逐渐染上了资本主义的色彩,是在开“历史 的倒车”,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目录 contents
01 释义 02 区别 03 联系 04 辨析
01
释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
04
辨析
对于那些错误观点,我们应该怎么看?
Q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分田单干”吗?
A1:并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土地、 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仍然为集体所有,所以它不同 于合作化以前的“分田单干”和个体经济,而只是经营方式的改变,是农 业集体经济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即属于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不再像过 去那样,一律由集体集中使用和集中经营,而是采取统分结合的原则,集 体所有,分散经营。这只是对不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方式的改革, 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没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所建立 起来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这一前提,就不可能产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是以邓小平为代表 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的,它是一种"制度"创新,是对社会生 活的深刻变革,是至今仍在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
2.2
从目的看: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3 从内容看:
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是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的根本转变。
社会主义改革所要解决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它是在保持社会形态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部 分环节,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进而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 我发展和完善。
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f325ad0d16fc700abb68fc2a.png)
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重新将土地分给了农民,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接着我们又允许并且鼓励私营经济的大发展。
于是有人据此认为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错误的,并且给出了“于之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
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无论是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其本质都是一种混淆。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革命,说得准确点,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正是这场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权的杠杆作用领导中国人民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一脉相承得(1)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得前提下进行得社会主义改革得基本前提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得自我完善。
而社会主义制度得建立,正就是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即我国正就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
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作为改革得历史前提,就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得确立作为改革得历史起点得,而不就是对这一成果得否定。
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得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一开始就强调坚持改革得社会主义方向,而苏东剧变,归根到底就是改革走错了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得目标就是相同得,都就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首要目标,就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得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得工业国,即实现国家得工业化。
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得旧有得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事实上,
社会主义改造就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启动得。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造得胜利,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得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
今天进行得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得方面与环节,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得社会主义新体制,更好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得工业化与经济得社会化、市场化与现代化。
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得根本方向就是基本一致得。
2、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得进一步发展肯定社会主义改造得理论及其实践得正确与成功,并不就是说它没有缺点与偏差。
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既就是对这些缺点与偏差拨乱反正,更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得深化与发展。
(1)
性发展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集体经济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采用了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得管理方式。
它虽然在一个时期内促进了生产得发展,但由于过分集中与平均主义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得生产积极性,并直接妨碍了农业生产力得发展。
因此,我国农村改革得第一步,就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就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得创造性发
展。
①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得社会主义农业得经营方式。
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生产力得这种状况,反映在经营规模上,就不具备大规模集中经营得客观必然性。
同时,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为使人尽其力,地尽其用,必须精耕细作,这就要求经营方式具有分散、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适应了这种需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坚持农业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得前提下,把生产经营权适当交给农户,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得适当分开。
这种经营方式得改变,使各承包户获得了经营自主权,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得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具有充分得活力与自我发展得能力。
②创造了联产计酬得按劳分配好形式。
按劳分配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得主要方
产计酬与过去得按工分分配形式相比,有两个显著特征:一就
是劳动报酬与劳动成果不再就是通过工分间接地结合起来,而就是直接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其结果,一方面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得基础上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起来,另一方面又使那些善于经营、勤奋劳动得能人首先富裕起来,这就是贯彻按劳分配得必然结果,也就是全体劳动者走向共同富裕得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农村社会主义改革既不就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得否定,也不就是向旧体制得复
归或倒退,而就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得创新。
(2)允许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就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得深化与发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十分必要得。
问题在于,在我国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得情况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得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得存在与发展仍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我们对社会经济模式得选择与理解过于单一,急于求纯,曾经不顾生产力得发展水平,追求单一得公有制,过于简单与过于急促地消灭对社会主义发展还有积极作用得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
这既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产生了一系列长期困扰并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得问题。
历史得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得条件下,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不但将长期存在,而且还会有一定程度得发展。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得一项重要任务就就是调整与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
结构,允许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发挥其有利于社会主义得积极作用,这就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需要,也就是直接解决社会主义改造得遗留问题,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实行股份制、股
份合作制,就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得深化与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我们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得选择与理解上,存在着过于简单化得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得实现形式,没有认识到公有制还可以有其她多种实现形式。
第二,把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作为公有制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得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公有化程度作为判断得标准,没有认识到,判断标准要从实际出发。
现在瞧来,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得需要。
在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我们纠正了长期以来认识上得偏差,采取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得公有制实现形式,提高了公有制经济得活力,增强了公有制得主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集体所有制得性质,土地、大型农机具与水利设施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仍然为集体所有,所以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得“分田单干”与个体经济,而只就是经营方式得改变,就是农业集体经济得一种经营管理方式,即属于集体所有得生产资料,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律由集体集中使用与集中经营,而就是采取统分结合得原则,集体所有,分散经营。
这只就是对不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得经营方式得改革,而不就是从根本上否定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
没有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所建立起来得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这一前提,就不可能产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现阶段允许与鼓励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得存在与发展不就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不就是由社会主义社会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不能离开具体得历史条件将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得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同当前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得政策对立起来。
当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无政府状态同国家大规模得有计划经济建设及其生产社会性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得矛盾,所要解决得主要矛盾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得矛盾,它关系到中国走什么道路,
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发展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就是当前中国基本国情得现实需要,所要解决得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得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得社会生产之间得矛盾,它适应了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得需要。
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得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就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得,作为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中得一个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得比重就是相当大得,虽然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得积极一面,但不利于国计民生得消极方面也就是显而易见得,与社会主义性质得国营经济处于对立地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剥削与被剥削得矛盾关系,
这正就是当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得必然性。
而现阶段得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不同于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得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
它就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得条件下产生与发展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得有益补充,要受公有制经济得引导与影响,它得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与公有制经济发生密切联系,它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也与党得正确政策分不开。
允许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不就是搞“私有化”。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我们之所以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公有制囊括一切领域与一切方面得生产力水平与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基础,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得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但就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以坚持公有制经济得主体地位为前提得,而不就是否定或削弱公有制得主体地位,更不就是改变公有制得性质,搞“私有化”。
我国得社会主义性质就是由生产资料得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得,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基础只能就是公有制,这不仅就是当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得目标所在,也就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