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下册测试题

合集下载

初一数学下册试卷及答案

初一数学下册试卷及答案

⽆忧考为⼤家整理的初⼀数学下册试卷及答案的⽂章,供⼤家学习参考!更多最新信息请点击⼀、相信⾃⼰都能选对(30分)1. 的倒数等于【】 A、-2 B、2 C、 D、2.在|-1|,-|0|,(-2)3,-|-2|,-(-2)这5个数中,负数共有【】A、2个B、3个C、4个D、5个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整数 B、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C、零既可以是正整数,也可以是负整数 D、⼀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4.对于由四舍五⼊得到的近似数3.20×1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3个有效数字,精确到百分位B、有3个有效数字,精确到千位C、有2个有效数字,精确到万位D、有6个有效数字,精确到个位5.某市2005年的⽓温为39℃,最低⽓温为零下7℃,则计算2005年温差列式正确的是【】 A、(+39)+(-7) B、(+39)+(+7) C、(+39)-(-7) D、(+39)-(+7)6.下列去括号正确的是【】 A、a-(b-c)= a-b-c B、a+(-b+c)= a-b-c C、a-(-b-c)= a+b-c D、a+(b-c)= a+b-c7.若|a|=5,|b|=3,那么的值的个数有【】 A、4 B、3 C、2 D、1 8.把-1,0,1,2,3这五个数,填⼊下列⽅框中,使⾏、列三个数的和相等,其中错误的是【】9.已知a,b是有理数,|ab|=-ab(ab≠0),|a+b|=|a|-b⽤数轴上的点来表⽰a,b下列正确的是【】10.有2006个数排成⼀⾏,其中任意相邻的三个数中,中间的数等于它前后两数的和,若第⼀个数和第⼆个数都是1,则这2006个数的和等于【】A、2006B、-1C、0D、2 ⼆、认真填写,要细⼼呦!(24分) 11.孔⼦出⽣于公元前551年,如果⽤-551年来表⽰,则李⽩出⽣于公元701年表⽰为_______ 12.2005年10⽉12⽇上午9时,我国⾃主研制成功发射的神州六号载⼈飞船,第⼀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在太空飞⾏115⼩时32分后安全返回预定着落场——内蒙古四⼦王旗,⾏程3 250 000 000⽶,⽤科学记数法表⽰为_________⽶。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选择题:以下哪个数是一个整数?a) 3.14b) -5c) 1/2d) √2以下哪个数是一个负数?a) 0b) 7c) -2d) 1/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 cm,它的边长是多少?a) 4 cmb) 8 cmc) 16 cmd) 64 cm以下哪个数是一个自然数?a) -3b) 0c) 2d) 1/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 cm,宽是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 8 cm²b) 15 cm²c) 10 cm²d) 12 cm²以下哪个数是一个小数?a) 2/3b) 5c) -1d) 0.25一个圆的直径是10 cm,它的半径是多少?a) 5 cmb) 10 cmc) 20 cmd) 2 cm以下哪个数是一个正数?a) -8b) 0c) 3d) -1/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60°、70°和50°,这个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a) 直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锐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以下哪个数是一个分数?a) 2.5b) -3c) 1/2d) √3解答题:计算:7 × (4 + 2) - 3 × 5 =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36 cm²,它的边长是多少?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 cm,宽是3 cm,它的周长是多少?计算:3/4 + 1/2 = ?一个圆的半径是5 cm,它的周长是多少?计算:(2 + 3) × 4 - 5 =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 cm和8 cm,夹角是60°,计算第三边的长度。

计算:2/3 × 3/5 =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分别是3 cm、4 cm和5 cm,它的体积是多少?计算:√9 + √16 = ?。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第一章:整式的乘除单元测试卷(一)一、精心选择(每小题3分,共21分)1.多项式xy^4+2x^3y^3-9xy+8的次数是A。

3 B。

4 C。

5 D。

6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A。

2x^2·6x^4=12x^8 B。

(y^4)m/(y^3)m=ymC。

(x+y)^2=x^2+y^2 D。

4a^2-a^2=33.计算(a+b)(-a+b)的结果是A。

b^2-a^2 B。

a^2-b^2 C。

-a^2-2ab+b^2 D。

-a^2+2ab+b^24.3a^2-5a+1与-2a^2-3a-4的和为A。

5a^2-2a-3 B。

a^2-8a-3 C。

-a^2-3a-5 D。

a^2-8a+55.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

-2/(1/3)=-6 B。

9×5=45 C。

(-5)³=-125 D。

2-3=-1/86.若(am·bn)^2=a^8b^6,那么m^2-2n的值是A。

10 B。

52 C。

20 D。

327.要使式子9x^2+25y^2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则需加上()A。

15xy B。

±15xy C。

30xy D。

±30xy二、耐心填一填(第1~4题1分,第5、6题2分,共28分)1.在代数式3xy^2,m,6a^2-a+3,12,4x^2yz-(1/2)xy^2,3ab中,单项式有5个,多项式有2个。

2.单项式-5x^2y^4z的系数是-5,次数是7.3.多项式3ab^4-ab+1/5有3项,它们分别是3ab^4、-ab、1/5.4.⑴x^2·x^5=x^7.⑵(y^3)^4=y^12.⑶(2a^2b)^3=8a^6b^3.⑷( -x^5y^2)^4=x^20y^8.⑸a^9÷a^3=a^6.⑹10×5-2×4=46.5.⑴(-2)/(1/3)=-6.⑵(x-5)(x+5)=x^2-25.⑶(2a-b)^2=4a^2-4ab+b^2.⑷(-12x^5y^3)/(-3xy^2)=4x^4y。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0题)1、一件衣服标价132元,若以9折降价出售,仍可获利10%,则这件衣服的进价是( ).A.106元B.105元C.118元D.108元2、某电视台在黄金时段的2分钟广告时间内,计划插播长度为15秒和30秒的两种广告.15秒的广告每播一次收费0.6万元,30秒的广告每播一次收费1万元.若要求每种广告播放不少于2次,则电视台在播放时收益最大的播放方式是()A. 15秒的广告播放4次,30秒的广告播放2次B. 15秒的广告播放2次,30秒的广告播放4次C. 15秒的广告播放2次,30秒的广告播放3次D.15秒的广告播放3次,30秒的广告播放2次3、张阿姨准备在某商场购买一件衣服、一双鞋和一套化妆品,这三件物品的原价和优惠方式如下表所示:欲购买的商品原价(元)优惠方式一件衣服420 每付现金200元,返购物券200元,且付款时可以使用购物券一双鞋280 每付现金200元,返购物券200元,但付款时不可以使用购物券一套化妆品300 付款时可以使用购物券,但不返购物券请帮张阿姨分析一下,选择一个最省钱的购买方案. 此时,张阿姨购买这三件物品实际所付出的钱的总数为()A. 500元 B. 600元C. 700元 D. 800元4、式子6+与+1的和是31,则的值是( )A.―12 B.12 C.13D.―195、如图所示,两人沿着边长为90m的正方形,按A→B→C→D→A……的方向行走.甲从A 点以65m/min的速度、乙从B点以72m/min的涑度行走.当乙第一次追上甲时。

将在正方形( )A.AB边上 B.DA边上 C.BC边上 D.CD边上6、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7年6月5日起,上调人民币存款利率,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上调到3.06%.某人于2007年6月5日存入定期为1年的人民币5000元(到期后银行将扣除20%的利息税).设到期后银行应向储户支付现金元,则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B.C.D.7、李阿姨存入银行2000元,定期一年,到期后扣除20%的利息税后得到本息和为2120元,若该种储蓄的年利率为,那么可得方程( )A. B.C. D.8、下列两个方程的解相同的是()A.方程与方程B.方程与方程C.方程与方程D.方程与9、如果33、27和21分别除以同一个数,余数都是3,那么这个除数最大是()A.4 B.6 C.18 D.3010、今年爸爸比我大30岁,3年前爸爸的年龄是我的4倍,则今年我和爸爸的年龄分别是()A.13,43 B.9,39 C.10,40 D.14,44二、填空题(共10题)1、某商店购进一批商品,每件商品进价为a元,若要获利20%,则每件商品的零售价应定为________元。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已知: []x 表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例: ][3.93, 1.82⎡⎤=-=-⎣⎦,令关于k 的函数()][1k 44k k f +⎡⎤=-⎢⎥⎣⎦ (k 是正整数),例:()][313344f +⎡⎤=-⎢⎥⎣⎦=1,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10f = B .()()4f k f k += C .()()1f k f k +≥ D .()0f k =或12.设[x]表示最接近x 的整数(x≠n+0.5,n 为整数),则[1]+[2]+[3]+…+[36]=( ) A .132B .146C .161D .6663.若实数p ,q ,m ,n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且满足0p q m n +++=,则绝对值最小的数是( )A .pB .qC .mD .n4.如图,A 、B 、C 、D 是数轴上的四个点,其中最适合表示10的点是( )A .点AB .点BC .点CD .点D5.将尺寸如图的4块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薄木块(厚度忽略不计)进行拼摆,恰好可以不重叠地摆放在如图的甲、乙两个方框内.已知小木块的宽为2,图甲中阴影部分面积为19,则图乙中AD 的长为( )A .2192+B .194+C .2194+D .192+6.如图,四个有理数m ,n ,p ,q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M ,N ,P ,Q ,若n+p=0,则m ,n ,p ,q 四个有理数中,绝对值最大的一个是( )A .pB .qC .mD .n7.现定义一种新运算“*”,规定a *b =ab +a -b ,如1*3=1×3+1-3,则(-2*5)*6等于( ) A .120B .125C .-120D .-125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1)64-的立方根是4-;(2)49的算术平方根是7±;(3)2的立方根为32;(4)7是7的平方根.A .1B .2C .3D .49.如图,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1,2--,点B 关于点A 的对称点为点C ,则点C 所表示的数是( )A .12B 21C .22D 2210.已知f(1)=2 (取12⨯的末位数字),f(2)=6 (取2?3的末位数字),f(3)=2 (取34⨯的末位数字),…, 则()()()()f 1f 2f 3f 2021++++的值为( )A .4036B .4038C .4042D .4044二、填空题11.在数轴上,点M ,N 分别表示数m ,n ,则点M ,N 之间的距离为|m ﹣n |. (1)若数轴上的点M ,N 分别对应的数为222M ,N 间的距离为 ___,MN 中点表示的数是 ___.(2)已知点A ,B ,C ,D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a ,b ,c ,d ,且|a ﹣c |=|b ﹣c |=23|d ﹣a |=1(a ≠b ),则线段BD 的长度为 ___.12.观察下列等式:1﹣12=12,2﹣25=85,3﹣310=2710,4﹣417=6417,…,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则第20个等式为_____. 13.观察下列各式: 225-85425⨯25225-253310-27103910⨯3103310-31021n n n -+_____.14.对于任意有理数a ,b ,规定一种新的运算a ⊙b =a (a +b )﹣1,例如,2⊙5=2×(2+5)﹣1=13.则(﹣2)⊙6的值为_____15.a ※b 是新规定的这样一种运算法则:a ※b=a+2b ,例如3※(﹣2)=3+2×(﹣2)=﹣1.若(﹣2)※x=2+x ,则x 的值是_____.16.若[x ]表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如[π]=3,[4]=4,[﹣2.4]=﹣3.则下列结论: ①[﹣x ]=﹣[x ];②若[x ]=n ,则x 的取值范围是n ≤x <n +1; ③x =﹣2.75是方程4x ﹣[x ]+5=0的一个解; ④当﹣1<x <1时,[1+x ]+[1﹣x ]的值为1或2.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___(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17.定义一种新运算a b ※,其规则是:当a b >时,2a b a b =-※,当a b =时,a b a b =+※,当a b <时,2a b b a =-※,若()21x -=※,则x =____________.18.如图,半径为1的圆与数轴的一个公共点与原点重合,若圆在数轴上做无滑动的来回滚动,规定圆向右滚动的周数记为正数,向左滚动周数记为负数,依次滚动的情况如下(单位:周):﹣3,﹣1,+2,﹣1,+3,+2,则圆与数轴的公共点到原点的距离最远时,该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19.已知M 是满足不等式27a -<<的所有整数的和,N 是52的整数部分,则M N +的平方根为__________.20.对任意两个实数a ,b 定义新运算:a ⊕b=()()a a b b a b ≥⎧⎨⎩若若<,并且定义新运算程序仍然是先做括号内的,那么(5⊕2)⊕3=___.三、解答题21.我们知道,正整数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分成两类:正奇数和正偶数,小华受此启发,按照一个正整数被3除的余数把正整数分成了三类:如果一个正整数被3除余数为1,则这个正整数属于A 类,例如1,4,7等;如果一个正整数被3除余数为2,则这个正整数属于B 类,例如2,5,8等;如果一个正整数被3整除,则这个正整数属于C 类,例如3,6,9等.(1)2020属于 类(填A ,B 或C );(2)①从A 类数中任取两个数,则它们的和属于 类(填A ,B 或C ); ②从A 、B 类数中任取一数,则它们的和属于 类(填A ,B 或C );③从A 类数中任意取出8个数,从B 类数中任意取出9个数,从C 类数中任意取出10个数,把它们都加起来,则最后的结果属于 类(填A ,B 或C );(3)从A 类数中任意取出m 个数,从B 类数中任意取出n 个数,把它们都加起来,若最后的结果属于C 类,则下列关于m ,n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2m n +属于C 类;②m n -属于A 类;③m ,n 属于同一类.22.如图1,把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所得的4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由此得到了一种能在数轴上画出无理数对应点的方法. (1)图2中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参照上面的方法:①把图3中51⨯的长方形进行剪裁,并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在图3中画出裁剪线,并在图4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拼成的大正方形,该正方形的边长a =___________.(注:小正方形边长都为1,拼接不重叠也无空隙)②在①的基础上,参照图2的画法,在数轴上分别用点M 、N 表示数a 以及3a -.(图中标出必要线段的长)23.观察下列各式:21131222-=⨯;21241333-=⨯;21351444-=⨯;……根据上面的等式所反映的规律, (1)填空:21150-=______;2112019-=______; (2)计算:2222111111112342019⎛⎫⎛⎫⎛⎫⎛⎫---⋅⋅⋅- ⎪⎪⎪ ⎪⎝⎭⎝⎭⎝⎭⎝⎭24.对于实数a ,我们规定:用符号⎡⎤⎣⎦a a ⎡⎣a 为a 的根整数,例如:93⎡=⎣,10⎡⎣=3.(1)仿照以上方法计算:4⎡⎣=______;26⎡⎤⎣⎦=_____.(2)若1x ⎡=⎣,写出满足题意的x 的整数值______.如果我们对a 连续求根整数,直到结果为1为止.例如:对10连续求根整数2次103⎡=⎣→3⎡⎣=1,这时候结果为1.(3)对100连续求根整数,____次之后结果为1.(4)只需进行3次连续求根整数运算后结果为1的所有正整数中,最大的是____. 25.我们知道,正整数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分成两类:正奇数和正偶数,小华受此启发,按照一个正整数被3除的余数把正整数分成了三类:如果一个正整数被3除余数为1,则这个正整数属于A 类,例如1,4,7等;如果一个正整数被3除余数为2,则这个正整数属于B 类,例如2,5,8等;如果一个正整数被3整除,则这个正整数属于C 类,例如3,6,9等.(1)2020属于 类(填A ,B 或C );(2)①从A 类数中任取两个数,则它们的和属于 类(填A ,B 或C ); ②从A 、B 类数中任取一数,则它们的和属于 类(填A ,B 或C );③从A 类数中任意取出8个数,从B 类数中任意取出9个数,从C 类数中任意取出10个数,把它们都加起来,则最后的结果属于 类(填A ,B 或C );(3)从A 类数中任意取出m 个数,从B 类数中任意取出n 个数,把它们都加起来,若最后的结果属于C 类,则下列关于m ,n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①2m n +属于C 类;②m n -属于A 类;③m ,n 属于同一类.26.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问题:是无理数,而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我们不可能全部写出来,而121.请解答下列问题:_______,小数部分是_________;(2)的小数部分为a b ,求a b +(3)已知:100x y +=+,其中x 是整数,且01y <<,求24x y -的平方根. 27.观察下列各式: (x -1)(x+1)=x 2-1 (x -1)(x 2+x+1)=x 3-1 (x -1)(x 3+x 2+x+1)=x 4-1 ……(1)根据以上规律,则(x -1)(x 6+x 5+x 4+x 3+x 2+x+1)=__________________.(2)你能否由此归纳出一般性规律(x -1)(x n +x n -1+x n -2+…+x+1)=____________.(3)根据以上规律求1+3+32+…+349+350的结果. 28.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问题的小数部分我们不可能全部11,将这个数减去其整数部分,差就是小数部分.23, ∴22)请解答:(1整数部分是 ,小数部分是 .(2a b ,求|a ﹣b(3)已知:x +y ,其中x 是整数,且0<y <1,求x ﹣y 的相反数. 29.探究与应用: 观察下列各式: 1+3= 2 1+3+5= 2 1+3+5+7= 2 1+3+5+7+9= 2 ……问题:(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写出一个能反映此计算一般规律的式子;(3)根据规律计算:(﹣1)+(﹣3)+(﹣5)+(﹣7)+…+(﹣2019).(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30.我们知道,任意一个正整数x 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分解:x m n =⨯(m ,n 是正整数,且m n ≤),在x 的所有这种分解中,如果m ,n 两因数之差的绝对值最小,我们就称m n ⨯是x 的最佳分解,并规定:()=nf x m.例如:18可分解成118⨯,29⨯或36⨯,因为1819263->->-,所以36⨯是18的最佳分解,所以()311862f == (1)填空:()6f = ;()16=f ;(2)一个两位正整数t (10t a b =+,19a b ≤≤≤,a ,b 为正整数),交换其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得到的新数减去原数所得的差为54,求出所有的两位正整数;并求()f t 的最大值; (3)填空:①()22357f ⨯⨯⨯= ;②()42357f ⨯⨯⨯=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根据新定义的运算逐项进行计算即可做出判断. 【详解】A. ()f 1=][11144+⎡⎤-⎢⎥⎣⎦=0-0=0,故A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 ()f k 4+=][k 41k 444+++⎡⎤-⎢⎥⎣⎦=][k 1k 1144+⎡⎤+-+⎢⎥⎣⎦=][k 1k 44+⎡⎤-⎢⎥⎣⎦,()f k =][k 1k 44+⎡⎤-⎢⎥⎣⎦, 所以()()f k 4f k +=,故B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 ()f k 1+=k 11k 1k 2k 14444+++++⎡⎤⎡⎤⎡⎤⎡⎤-=-⎢⎥⎢⎥⎢⎥⎢⎥⎣⎦⎣⎦⎣⎦⎣⎦,()f k = ][k 1k 44+⎡⎤-⎢⎥⎣⎦, 当k=3时,()f 31+=323144++⎡⎤⎡⎤-⎢⎥⎢⎥⎣⎦⎣⎦=0,()f 3= ][31344+⎡⎤-⎢⎥⎣⎦=1, 此时()()f k 1f k +<,故C 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D.设n 为正整数,当k=4n 时,()f k =4n 14n 44+⎡⎤⎡⎤-⎢⎥⎢⎥⎣⎦⎣⎦=n-n=0, 当k=4n+1时,()f k =4n 24n 144++⎡⎤⎡⎤-⎢⎥⎢⎥⎣⎦⎣⎦=n-n=0,当k=4n+2时,()f k =4n 34n 244++⎡⎤⎡⎤-⎢⎥⎢⎥⎣⎦⎣⎦=n-n=0, 当k=4n+3时,()f k =4n 44n 344++⎡⎤⎡⎤-⎢⎥⎢⎥⎣⎦⎣⎦=n+1-n=1, 所以()f k 0=或1,故D 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新定义运算,明确运算的法则,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2.B解析:B 【详解】分析:先计算出1.52,2.52,3.52,4.52,5.52,即可得出中有2个1,4个2,6个3,8个4,10个5,6个6,从而可得出答案. 详解:1.52=2.25,可得出有2个1; }2.52=6.25,可得出有4个2; 3.52=12.25,可得出有6个3; 4.52=20.25,可得出有8个4; 5.52=30.25,可得出有10个5; 则剩余6个数全为6.故=1×2+2×4+3×6+4×8+5×10+6×6=146.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3.C解析:C 【分析】根据0p q m n +++=,并结合数轴可知原点在q 和m 之间,且离m 点最近,即可求解. 【详解】解:∵0p q m n +++= 结合数轴可得:()-=p q m n ++, 即原点在q 和m 之间,且离m 点最近, ∴绝对值最小的数是m ,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实数与数轴,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数轴的特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4.D解析:D 【分析】根据<4即可得到答案.【详解】∵9<10<16,∴<4,∴的点是点D,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利用数轴表示实数,实数的大小比较,正确比较实数是解题的关键.5.C解析:C【分析】设木块的长为x,结合图形知阴影部分的边长为x-2,根据其面积为19得出(x-2)2=19,利用平方根的定义求出符合题意的x的值,由AD=2x可得答案.【详解】解:设木块的长为x,根据题意,知:(x-2)2=19,则2x-=∴2x=(舍去)x=22则24==,BC x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算术平方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图形得出木块长、宽与阴影部分面积间的关系.6.B解析:B【分析】根据n+p=0可以得到n和p互为相反数,原点在线段PN的中点处,从而可以得到绝对值最大的数.【详解】解:∵n+p=0,∴n和p互为相反数,∴原点在线段PN的中点处,∴绝对值最大的一个是Q点对应的q.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实数与数轴及绝对值.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数轴的特点.7.D解析:D【详解】根据题目中的运算方法a *b =ab +a -b ,可得(-2*5)*6=(-2×5-2-5)*6=-17*6=-17×6+(-17)-6=-125.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新定义运算,根据题目所给的规律(或运算方法),利用有理数的混合法则计算正确是解题关键.8.C解析:C 【详解】4-,故(1)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可知49的算术平方根是7,故(2)错;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可知23)对;7的平方根.故(4)对; 故选C.9.D解析:D 【分析】设点C 的坐标是x ,根据题意列得12x=-,求解即可. 【详解】解:∵点A 是B ,C 的中点. ∴设点C 的坐标是x ,1=-,则2x =-∴点C 表示的数是2-.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数轴上两点的中点的计算公式:两点的中点所表示的数等于两点所表示的数的平均数,正确掌握计算公式是解题的关键.10.C解析:C 【分析】先计算部分数的乘积,观察运算结果,发相规律,每运算5次后结果重复出现,求出f(1)+f(2)+f(3)+f(4)+f(5)和,再求2021次运算重复的次数,用除数5,商和余数表示2021=5×404+1,说明重复404次和f(2021)=2的结果,(f(1)+f(2)+f(3)+f(4)+f(5))×10+2计算结果即可. 【详解】解:f(1)=2, f(2)=6,f(3)=2,f(4)=0,f(5)=0,f(6)=2,f(7)=6,f(8)=2,f(9)=0,f(10)=0,f(11)=2,每5次运算一循环,f(1)+f(2)+f(3)+f(4)+f(5)=2+6+2+0+0=10, 2021=5×404+1,()()()()f 1f 2f 3f 2021++++=10×404+2=4040+2=4042.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新定义运算,读懂题目的含义与要求,掌握运算的方法,观察部分运算结果,从中找出规律,用规律解决问题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 11.2 【分析】(1)直接根据定义,代入数字求解即可得到两点间的距离;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得出其一半的长度,然后结合其中一个端点表示的数求解即可得中点表示的数;(2)先根据|a ﹣c|=|b ﹣c|与a≠解析:2 【分析】(1)直接根据定义,代入数字求解即可得到两点间的距离;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得出其一半的长度,然后结合其中一个端点表示的数求解即可得中点表示的数;(2)先根据|a ﹣c |=|b ﹣c |与a ≠b 推出C 为AB 的中点,然后根据题意分类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解:(1)由题意,M ,N 间的距离为(222==; ∵2MN =, ∴112MN =, 由题意知,在数轴上,M 点在N 点右侧, ∴MN 的中点表示的数为1;(2)∵1a c b c -=-=且ab ,∴数轴上点A 、B 与点C 不重合,且到点C 的距离相等,都为1, ∴点C 为AB 的中点,2AB =, ∵213d a -=, ∴32d a -=, 即:数轴上点A 和点D 的距离为32,讨论如下:1>若点A位于点B左边:①若点D在点A左边,如图所示:此时,37222 BD AD AB=+=+=;②若点D在点A右边,如图所示:此时,31222 BD AB AD=-=-=;2>若点A位于点B右边:①若点D在点A左边,如图所示:此时,31222 BD AB AD=-=-=;②若点D在点A右边,如图所示:此时,37222 BD AD AB=+=+=;综上,线段BD的长度为12或72,故答案为:2;21;12或72.【点睛】本题考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以及与线段中点相关的计算问题,理解数轴上点的特征以及两点间的距离表示方法,灵活根据题意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12.20﹣.【分析】观察已知等式,找出等式左边和右边的规律,再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由此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观察已知等式,等式左边的第一个数的规律为,第二个数的规律为:分子为,分母为等式右边的解析:20﹣208000= 401401.【分析】观察已知等式,找出等式左边和右边的规律,再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由此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观察已知等式,等式左边的第一个数的规律为1,2,3,,第二个数的规律为:分子为1,2,3,,分母为222112,215,3110,+=+=+=等式右边的规律为:分子为3331,2,3,,分母为222112,215,3110,+=+=+= 归纳类推得:第n 个等式为32211n n n n n -=++(n 为正整数) 当20n =时,这个等式为322202020201201-=++,即20800020401401-= 故答案为:20800020401401-=. 【点睛】 本题考查了实数运算的规律型问题,从已知等式中归纳类推出一般规律是解题关键. 13.n .【分析】根据已知等式,可以得出规律,猜想出第n 个等式,写出推导过程即可.【详解】解:=n .故答案为:n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方根的性质,利用已知得出数字之间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解析: 【分析】根据已知等式,可以得出规律,猜想出第n 个等式,写出推导过程即可.【详解】故答案为: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平方根的性质,利用已知得出数字之间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4.-9【分析】直接利用已知运算法则计算得出答案.【详解】(﹣2)⊙6=﹣2×(﹣2+6)﹣1=﹣2×4﹣1=﹣8﹣1=﹣9.故答案为﹣9.【点睛】此题考察新定义形式的有理数计算,解析:-9【分析】直接利用已知运算法则计算得出答案.【详解】(﹣2)⊙6=﹣2×(﹣2+6)﹣1=﹣2×4﹣1=﹣8﹣1=﹣9.故答案为﹣9.【点睛】此题考察新定义形式的有理数计算,正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依据题意正确列代数式计算即可.15.4【解析】根据题意可得(﹣2)※x=﹣2+2x,进而可得方程﹣2+2x=2+x,解得:x=4.故答案为:4.点睛:此题是一个阅读理解型的新运算法则题,解题关键是明确新运算法则的特点,然后直接根解析:4【解析】根据题意可得(﹣2)※x=﹣2+2x,进而可得方程﹣2+2x=2+x,解得:x=4.故答案为:4.点睛:此题是一个阅读理解型的新运算法则题,解题关键是明确新运算法则的特点,然后直接根据新定义的代数式计算即可.16.②④【分析】根据若表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①取验证;②根据定义分析;③直接将代入,看左边是否等于右边;④以0为分界点,分情况讨论.【详解】解:①当x=2.5时,[﹣2.5]=﹣3,﹣[2.5]解析:②④【分析】根据若[]x 表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①取 2.5x 验证;②根据定义分析;③直接将 2.75-代入,看左边是否等于右边;④以0为分界点,分情况讨论.【详解】解:①当x =2.5时,[﹣2.5]=﹣3,﹣[2.5]=﹣2,∴此时[﹣x ]与﹣[x ]两者不相等,故①不符合题意;②若[x ]=n ,∵[x ]表示不超过x 的最大整数,∴x 的取值范围是n ≤x <n +1,故②符合题意;③将x =﹣2.75代入4x ﹣[x ]+5,得:4×(﹣2.75)﹣(﹣3)+5=﹣3≠0,故③不符合题意;④当﹣1<x <1时,若﹣1<x <0,[1+x ]+[1﹣x ]=0+1=1,若x =0,[1+x ]+[1﹣x ]=1+1=2,若0<x <1,[1+x ]+[1﹣x ]=1+0=1;故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②④.【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取整函数的定义,是一个新定义类型的题,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定义求解. 17.或﹣5【分析】根据新定义运算法则,分情况讨论求解即可.【详解】解:当x >﹣2时,则有,解得:,成立;当x=﹣2时,则有,解得:x=3,矛盾,舍去;当x <﹣2时,则有,解得:x=﹣5,成立 解析:12-或﹣5 【分析】根据新定义运算法则,分情况讨论求解即可.【详解】解:当x >﹣2时,则有()22(2)1x x -=--=※,解得:12x =-,成立;当x =﹣2时,则有()2(2)1x x -=+-=※,解得:x =3,矛盾,舍去;当x <﹣2时,则有()22(2)1x x -=⨯--=※,解得:x =﹣5,成立,综上,x =12-或﹣5, 故答案为:12-或﹣5.【点睛】本题考查新定义下的实数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理解新定义运算法则,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正确列出方程是解答的关键.18.﹣8π.【分析】根据每次滚动后,所对应数的绝对值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半径为1圆的周长为2π,滚动第1次,所对应的周数为0﹣3=﹣3(周),滚动第2次,所对应的周数为0﹣3﹣1=﹣4解析:﹣8π.【分析】根据每次滚动后,所对应数的绝对值进行解答即可.【详解】解:半径为1圆的周长为2π,滚动第1次,所对应的周数为0﹣3=﹣3(周),滚动第2次,所对应的周数为0﹣3﹣1=﹣4(周),滚动第3次,所对应的周数为0﹣3﹣1+2=﹣2(周),滚动第4次,所对应的周数为0﹣3﹣1+2﹣1=﹣3(周),滚动第5次,所对应的周数为0﹣3﹣1+2﹣1+3=0(周),滚动第6次,所对应的周数为0﹣3﹣1+2﹣1+3+2=2(周),所以圆与数轴的公共点到原点的距离最远是﹣4周,即该点所表示的数是﹣8π,故答案为:﹣8π.【点睛】题目主要考察数轴上的点及圆的滚动周长问题,确定相应滚动周数是解题关键.19.±3【分析】先通过估算确定M、N的值,再求M+N的平方根.【详解】解:∵,∴,∵,∴,∵,∴,∴a的整数值为:-1,0,1,2,M=-1+0+1+2=2,∵,∴,N=7解析:±3【分析】先通过估算确定M 、N 的值,再求M+N 的平方根.【详解】解:∵< ∴221, ∵∴23<,∵a <∴23a -<<,∴a 的整数值为:-1,0,1,2,M=-1+0+1+2=2, ∵∴78<,N=7,M+N=9,9的平方根是±3;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的估算,用“夹逼法”估算算术平方根是解题关键.20.【分析】根据“⊕”的含义,以及实数的运算方法,求出算式的值是多少即可.【详解】(⊕2)⊕3=⊕3=3,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了定义新运算,以及实数的运算,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 解析:【分析】根据“⊕”的含义,以及实数的运算方法,求出算式的值是多少即可.【详解】2)⊕3=3,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了定义新运算,以及实数的运算,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在进行实数运算时,和有理数运算一样,要从高级到低级,即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另外,有理数的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三、解答题21.(1)A;(2)①B;②C;③B;(3)①③.【分析】÷,结合计算结果即可进行判断;(1)计算20203(2)①从A类数中任取两个数进行计算,即可求解;②从A、B两类数中任取两个数进行计算,即可求解;③根据题意,从A类数中任意取出8个数,从B类数中任意取出9个数,从C类数中任意取出10个数,把它们的余数相加,再除以3,即可得到答案;(3)根据m,n的余数之和,举例,观察即可判断.【详解】解:(1)根据题意,÷=,∵202036731∴2020被3除余数为1,属于A类;故答案为:A.(2)①从A类数中任取两个数,如:(1+4)÷3=1…2,(4+7)÷3=3…2,……∴两个A类数的和被3除余数为2,则它们的和属于B类;②从A、B类数中任取一数,与①同理,如:(1+2)÷3=1,(1+5)÷3=2,(4+5)÷3=3,……∴从A、B类数中任取一数,则它们的和属于C类;③从A类数中任意取出8个数,从B类数中任意取出9个数,从C类数中任意取出10个数,把它们的余数相加,则⨯+⨯+=,8192026÷=,∴26382∴余数为2,属于B类;故答案为:①B;②C;③B.(3)从A类数中任意取出m个数,从B类数中任意取出n个数,余数之和为:m×1+n×2=m+2n,∵最后的结果属于C类,∴m+2n能被3整除,即m+2n属于C类,①正确;②若m=1,n=1,则|m-n|=0,不属于B类,②错误;③观察可发现若m+2n属于C类,m,n必须是同一类,③正确;综上,①③正确.故答案为:①③.【点睛】本题考查了新定义的应用和有理数的除法,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新定义进行解答. 22.(1)2-,2;(2)①图见解析,5;②见解析【分析】(1)根据图1得到小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即可得出数轴上点A 和点B 表示的数(2)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得正方形的面积,即可得到正方形的边长,再画出图象即可; (3)从原点开始画一个长是2,高是1的长方形,对角线长即是a ,再用圆规以这个长度画弧,交数轴于点M ,再把这个长方形向左平移3个单位,用同样的方法得到点N .【详解】(1)由图1知,小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是2,∴图2中点A 表示的数是2-,点B 表示的数是2,故答案是:2-,2;(2)①长方形的面积是5,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也应该是5,∴正方形的边长是5,如图所示:故答案是:5;②如图所示:【点睛】本题考查无理数的表示方法,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模仿题目中给出的解题方法进行求解.23.(1)49515050⨯;2018202020192019⨯;(2)10102019. 【分析】(1)根据已知数据得出规律,2111111n n n ⎛⎫⎛⎫-=-+ ⎪⎪⎝⎭⎝⎭,进而求出即可; (2)利用规律拆分,再进一步交错约分得出答案即可.【详解】解:(1)21150-=49515050⨯; 2112019-=2018202020192019⨯; (2)2222111111112342019⎛⎫⎛⎫⎛⎫⎛⎫---⋅⋅⋅- ⎪⎪⎪ ⎪⎝⎭⎝⎭⎝⎭⎝⎭=1324352018202022334420192019⨯⨯⨯⨯⨯⨯⨯⨯…… =1202022019⨯ =10102019.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运算中的规律探索,根据已知运算得出数字之间的变化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4.(1)2;5;(2)1,2,3;(3)3;(4)255【分析】(1(2)根据定义可知x <4,可得满足题意的x 的整数值;(3)根据定义对120进行连续求根整数,可得3次之后结果为1;(4)最大的正整数是255,根据操作过程分别求出255和256进行几次操作,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22=4, 62=36,52=25,∴56,∴,,故答案为2,5;(2)∵12=1,22=4,且=1,∴x=1,2,3,故答案为1,2,3;(3)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故答案为3;(4)最大的正整数是255,理由是:∵,,,∴对255只需进行3次操作后变为1,∵,,,,∴对256只需进行4次操作后变为1,∴只需进行3次操作后变为1的所有正整数中,最大的是255,故答案为255.【点睛】本题考查了估算无理数的大小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猜想能力,同时也考查了一个数的平方数的计算能力.25.(1)A;(2)①B;②C;③B;(3)①③.【分析】÷,结合计算结果即可进行判断;(1)计算20203(2)①从A类数中任取两个数进行计算,即可求解;②从A、B两类数中任取两个数进行计算,即可求解;③根据题意,从A类数中任意取出8个数,从B类数中任意取出9个数,从C类数中任意取出10个数,把它们的余数相加,再除以3,即可得到答案;(3)根据m,n的余数之和,举例,观察即可判断.【详解】解:(1)根据题意,÷=,∵202036731∴2020被3除余数为1,属于A类;故答案为:A.(2)①从A类数中任取两个数,如:(1+4)÷3=1…2,(4+7)÷3=3…2,……∴两个A类数的和被3除余数为2,则它们的和属于B类;②从A、B类数中任取一数,与①同理,如:(1+2)÷3=1,(1+5)÷3=2,(4+5)÷3=3,……∴从A、B类数中任取一数,则它们的和属于C类;③从A类数中任意取出8个数,从B类数中任意取出9个数,从C类数中任意取出10个数,把它们的余数相加,则⨯+⨯+=,8192026÷=,∴26382∴余数为2,属于B类;故答案为:①B;②C;③B.(3)从A类数中任意取出m个数,从B类数中任意取出n个数,余数之和为:m×1+n×2=m+2n,∵最后的结果属于C类,∴m+2n能被3整除,即m+2n属于C类,①正确;②若m=1,n=1,则|m-n|=0,不属于B类,②错误;③观察可发现若m+2n属于C类,m,n必须是同一类,③正确;综上,①③正确.故答案为:①③.【点睛】本题考查了新定义的应用和有理数的除法,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新定义进行解答.26.(1) 4;(2)1;(2) ±12.【分析】(1(2a、b的值,再代入求出即可;(3的范围,求出x、y的值,再代入求出即可.【详解】解:(1)∵45,∴4,故答案为4;(2)∵2<3,∴-2,∵34,∴b=3,∴;(3)∵100<110<121,∴1011,∴110<111,∵,其中x是整数,且0<y<1,∴x=110,,∴+10=144,的平方根是±12.【点睛】键.27.(1)x7-1;(2)x n+1-1;(3)51312-.【分析】(1)仿照已知等式写出答案即可;(2)先归纳总结出规律,然后按规律解答即可;(3)先利用得出规律的变形,然后利用规律解答即可.【详解】解:(1)根据题意得:(x-1)(x6+x5+x4+x3+x2+x+1)=x7-1;(2)根据题意得:(x-1)(x"+x"-1+.…+x+1)=x"+1-1;(3)原式=12×(3-1)(1+3+32+···+349+350)=12×(x50+1-1)=51312-故答案为:(1)x7-1;(2)x n+1-1;(3)51312-.【点睛】本题考查了平方差公式以及规律型问题,弄清题意、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8.(1)7;(2)5;(3)【分析】(1(2)分别确定出a、b的值,代入原式计算即可求出值;(3)根据题意确定出等式左边的整数部分得出y的值,进而求出y的值,即可求出所求.【详解】解:(1)∵78,∴7.故答案为:7.(2)∵34,∴3a,∵23,∴b=2∴=5(3)∵23∴11<12,∵,其中x是整数,且0﹤y<1,∴x=11,y=,∴x-y==【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无理数的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及其运算.估算无理数的整数部分是解题关键.29.(1)2、3、4、5;(2)第n个等式为1+3+5+7+…+(2n+1)=n2;(3)﹣1.008016×106.【分析】(1) 根据从1开始连续n各奇数的和等于奇数的个数的平方即可得到.(2) 根据规律写出即可.(3) 先提取符号,再用规律解题.【详解】解:(1)1+3=221+3+5=321+3+5+7=421+3+5+7+9=52……故答案为:2、3、4、5;(2)第n 个等式为1+3+5+7+…+(2n+1)=2(1)n +(3)原式=﹣(1+3+5+7+9+ (2019)=﹣10102=﹣1.0201×106.【点睛】本题考查数字变化规律,解题的关键是找到第一个的规律,然后加以运用即可.30.(1)23,1;(2)两位正整数为39,28,17,()f t 的最大值为47;(3)①2021;②2021【分析】(1)仿照样例进行计算即可;(2)由题设可以看出交换前原数的十位上数字为a ,个位上数字为b ,则原数可以表示为10a+b ,交换后十位上数字为b ,个位上数字为a ,则交换后数字可以表示为10b+a ,根据“交换其个位上的数字与十位上的数字得到的新数减去原数所得的差为54”确定出a 与b 的关系式,进而求出所有的两位数,然后求解确定出()f t 的最大值即可;(3)根据样例分解计算即可.【详解】解:(1)61623=⨯=⨯,∵6132->-,∴()263f =; 161162844=⨯=⨯=⨯∵1618244->->-,∴()161f =, 故答案为:23;1; (2)由题意可得:交换后的数减去交换前的数的差为:10109()54b a a b b a +--=-=,∴6b a -=,∵19a b ≤≤≤,∴93b a ==,或82b a ==,或71b a ==,,∴t 为39,28,17;∵39=1×39=3×13,∴()33913f =; 28=1×28=2×14=4×7,∴()28f =47; 17=1×17,∴()11717f =; ∴()f t 的最大值47. (3)①∵223572021⨯⨯⨯=⨯∴()220235721f ⨯⨯⨯=; ②423574042⨯⨯⨯=⨯∴()4402023574221f ⨯⨯⨯==; 故答案为:2021;2021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运算,理解最佳分解的定义,并将其转化为有理数的运算是解题的关键.。

初一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

初一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

初一数学下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1.根据语句“直线l1与直线l2相交,点M在直线l1上,直线l2不经过点M.”画出的图形是()A.B.C.D.2.在墙上要钉牢一根木条,至少要钉两颗钉子.能解释这一实际应用的数学知识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直线比线段长D.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3.如图所示,2条直线相交只有1个交点,3条直线相交最多能有3个交点,4条直线相交最多能有6个交点,5条直线相交最多能有10个交点,……,n(n≥2,且n是整数)条直线相交最多能有()A.(2n﹣3)个交点B.(3n﹣6)个交点C.(4n﹣10)个交点D.n(n﹣1)个交点4.如图所示,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和∠3互为余角B.∠2和∠3是对顶角C.∠1+∠2=90°D.∠1+∠3=180°5.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C平分∠AOE,∠AOD=140°.则∠BOE的度数为()A.120°B.110°C.100°D.80°6.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与∠5是同位角B.∠3与∠6是同旁内角C.∠2与∠4是对顶角D.∠5与∠2是内错角7.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A.B.C.D.8.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D,∠EOF=90°.对于下列结论:①∠BOC=2∠AOE;②OF平分∠BOD;③∠AOE是∠BOF的余角;④∠AOE是∠COE的补角.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B.2C.3D.49.如图,直线AB,CD交于点O,射线OM平分∠AOC,若∠BOD=78°,则∠BOM=()A.39°B.102°C.141°D.143°10.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且∠BOE=140°,则∠BOC为()A.140°B.100°C.80°D.40°11.如图,在灯塔O处观测到轮船A位于北偏西66°的方向,轮船B在OA的反向延长线的方向上,同时轮船C在东南方向,则∠BOC的大小为()A.45°B.31°C.24°D.21°12.如图,∠1=20°,则∠2的度数是()A.40°B.60°C.70°D.80°13.如图,AB⊥CD于点O,OE平分∠AOC,若∠BOF=18°,则∠EOF的度数为()A.116°B.117°C.118°D.127°14.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EO⊥AB于点O,若∠2=40°,则∠1﹣∠3的度数为()A.30°B.25°C.20°D.10°15.如图,OA⊥OB,且∠BOC=25°,则∠AOC的度数是()A.45°B.55°C.65°D.75°16.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OF⊥OE,且∠AOC:∠COF=2:3,则∠DOF的度数为()A.105°B.112.5°C.120°D.135°17.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E,EF⊥AB于E,若∠CEF=56°,则∠BED的度数为()A.24°B.26°C.34°D.44°18.如图,AC⊥BC,直线EF经过点C,若∠1=34°,则∠2的大小为()A.56°B.66°C.54°D.46°19.如图,经过刨平的木板上的两个点,能弹出一条笔直的墨线,而且只能弹出一条墨线,能解释这一实际应用的数学知识是()A.垂线段最短B.线段有两个端点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0.把弯曲的公路改直,就能够缩短路程,这样设计的依据是()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一条而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D.连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短21.如图,河道l的同侧有M、N两地,现要铺设一条引水管道,从P地把河水引向M、N 两地.下列四种方案中,最节省材料的是()A.B.C.D.22.如图,某同学在体育课上跳远后留下的脚印,在图中画出了他的跳远距离,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数学知识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垂线段最短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D.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3.如图,点A,B,C在直线m上,点P在直线m外,PB⊥m,能表示点P到直线m的距离的是()的长度.A.线段P A B.线段PB C.线段PC D.线段AC24.如图,∠ACB=90°,CD⊥AB,垂足为点D,则点C到直线AB的距离是()A.线段AC的长度B.线段CB的长度C.线段CD的长度D.线段AD的长度25.如图,∠ACB=90°,CD⊥AB,垂足为D,则点B到直线CD的距离是指()A.线段BC的长度B.线段CD的长度C.线段BE的长度D.线段BD的长度26.如图,表示点A到BC距离的是()A.AD的长度B.AE的长度C.BE的长度D.CE的长度27.如图,AC⊥BC,CD⊥AB,垂足分别为C、D,线段CD的长度是()A.点A到BC的距离B.点B到AC的距离C.点C到AB的距离D.点D到AC的距离28.如图,点P是直线m外一点,A、B、C三点在直线m上,PB⊥AC于点B,那么点P 到直线m的距离是线段()的长度.A.P A B.PB C.PC D.AB29.如图,点P在直线l外,点A、B在直线l上,若P A=4,PB=7,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可能是()A.3B.4C.5D.730.如图,点C到直线AB的距离是()A.线段CA的长度B.线段CB的长度C.线段AD的长度D.线段CD的长度二.填空题(共10小题)31.平面上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个交点.32.如图,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三个交点,四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六个交点,那么,平面内有10条直线相交最多有个交点.33.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它们的交点个数是.3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C与∠D互补,∠A比∠B大60°,则∠B=.35.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36.四边形的外角度数之比为1:2:3:4,则它最大的内角度数为.37.如图所示,O为直线BC上一点,∠AOC=30°,则∠1=.38.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COD是直角,OE平分∠BOC,∠AOC=40°,则∠DOE的度数为.39.如图,直线CD经过点O,若OC平分∠AOB,则∠AOD=∠BOD,依据是.40.如图,将三个边长相同的正方形的一个顶点重合放置,已知∠1=34°,∠2=32°,则∠3=°.三.解答题(共10小题)41.如图,∠EAD=130°,∠B=50°,试说明EF∥BC.42.如图,已知∠1=∠2,试说明a∥b的理由.43.已知:如图,CB平分∠ACD,交AE于点B,且AB=AC.求证:AE∥CD.44.如图,填推理过程的理由:已知:∠1+∠2=180°,求证:a∥b证明:∵∠1=∠3 ()∠1+∠2=180°()∴∠3+∠2=180°()∴a∥b().45.将下列证明过程补充完整:已知:如图,点E在AB上,且CE平分∠ACD,∠1=∠2.求证:AB∥CD.证明:∵CE平分∠ACD(已知),∴∠2=∠().∵∠1=∠2(已知),∴∠1=∠().∴AB∥CD().46.补全下面的证明过程,并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理由.如图,AB和CD相交于点O,∠C=∠COA,∠D=∠BOD.求证:AC∥BD.证明:∵∠C=∠COA,∠D=∠BOD(已知),又∠COA=∠BOD(),∴∠C=().∴AC∥BD().47.按要求补全证明条件如图,∠1=70°,∠2=70°.直线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解:理由如下:∵∠2与∠3是对顶角,∴∠2=∠3().∵∠2=70°(已知),∴∠3=70°(等量代换).又∠1=70°(已知),∴∠1=∠3(等量代换).∴∥().48.已知:∠A=∠C=120°,∠AEF=∠CEF=60°,求证:AB∥CD.49.如图,已知CD⊥AD于点D,DA⊥AB于点A,∠1=∠2,试说明DF∥AE.解:因为CD⊥AD(已知),所以∠CDA=90°().同理∠DAB=90°.所以∠CDA=∠DAB=90°().即∠1+∠3=∠2+∠4=90°.因为∠1=∠2(已知),所以∠3=∠4().所以DF∥AE().50.填写下列空格:已知:如图,CE平分∠ACD,∠AEC=∠ACE.求证:AB∥CD.证明:∵CE平分∠ACD(已知),∴∠=∠().∵∠AEC=∠ACE(已知),∴∠AEC=∠().∴AB∥CD().。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难题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难题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难题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9的算术平方根是()A .3±B .9±C .3D .-32.下列图中的“笑脸”,由如图平移得到的是( )A .B .C .D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3P -所在的象限是( )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4.下列四个命题:①5是25的算术平方根;②()24-的平方根是-4;③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④同旁内角互补.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 .0个B .1个C .2个D .3个5.如图,//AB CD ,AC 平分BAD ∠,B CDA ∠=∠,点E 在AD 的延长线上,连接EC ,2B CED ∠=∠,下列结论:①//BC AD ;②CA 平分BCD ∠;③AC EC ⊥;④ECD CED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数的立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B .负数没有立方根C .任何一个数都有平方根和立方根D .任何数的立方根都只有一个7.在同一平面内,若∠A 与∠B 的两边分别平行,且∠A 比∠B 的3倍少40°,则∠A 的度数为( ) A .20°B .55°C .20°或125°D .20°或55°8.已知点0(E x ,)o y ,点2(F x ,2)y ,点1(M x ,1)y 是线段EF 的中点,则0212x x x +=,0212y y y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三个点A (1,1-),B (1-,1-),C (0,1),点P (0,2)关于点A 的对称点1P (即P ,A ,1P 三点共线,且1)PA P A =,1P 关于点B 的对称点2P ,2P 关于点C 的对称点3P ,⋯按此规律继续以A ,B ,C 三点为对称点重复前面的操作.依次得到点4P ,5P ,6P ⋯,则点2015P 的坐标是( ) A .(0,0)B .(0,2)C .(2,4-)D .(4-,2)二、填空题9.计算:36的结果为_____.10.点(,1)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5,)b ,则+a b 的值是______.11.如图,在ABC ∆中A α∠=,作ABC ∠的角平分线与ACB ∠的外角的角平分线交于点1A ;1A BC ∠的角平分线与1A CB ∠角平分线交于2A ,如此下去,则2021A ∠=__________.12.如图,AD//BC ,24,:1:2C ADB BDC ∠=∠∠=,则DBC ∠=____度.13.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条折成如图的形状,若170∠=︒,则2∠的度数为____.14.已知,a b 为两个连续的整数,且 15a b <<,则 a b +=_______ 15.若点P (2m+4,3m+3)在x 轴上,则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由原点O 出发,第一次跳动至点()11,1P ,第二次向左跳动3个单位至点()22,1P -,第三次跳动至点()32,2P ,第四次向左跳动5个单位至点()43,2P -,第五次跳动至点()53,3P ,…,依此规律跳动下去,点P 的第2020次跳动至点2020P 的坐标是_______.三、解答题17.计算:(1);(2)18.求下列各式中x 的值. (1)4x 2=64; (2)3(x ﹣1)3+24=0.19.如图,已知EF ∥AD ,1 2.∠=∠试说明180.DGA BAC ∠+∠=︒请将下面的说明过程填写完整.解:EF ∥AD ,(已知) 2∴∠=______.(______).又12∠=∠,(已知)13∴∠=∠,(______).AB ∴∥______,(______) 180.(DGA BAC ∴∠+∠=︒______)20.如图,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2,3A -,()0,1B ,()2,2C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ABC;(2)将ABC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111A B C△,并写出点1A的坐△,并画出111A B C标.21.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问题:大家知道,2是无理数,而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因此2的小数部分我们不可能全部地写出来,于是小明用21-来表示2的小数部分,你同意小明的表示方法吗?事实上,小明的表示方法是有道理的,因为2的整数部分是1,将这个数减去其整数部分,差是小数部分.又例如,因为479<<,所以7的整数部分为2,小数部分为<<,即273-.请解答:72(1)83的整数部分为;小数部分为;(2)如果35的整数部分为a,35的小数部分为b,求2235-+的值.a b二十二、解答题22.如图,8块相同的小长方形地砖拼成一个大长方形,(1)每块小长方形地砖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要求列方程组进行解答)(2)小明想用一块面积为7平方米的正方形桌布,沿着边的方向裁剪出一块新的长方形桌布,用来盖住这块长方形木桌,你帮小明算一算,他能剪出符合要求的桌布吗?二十三、解答题23.已知:如图,直线AB//CD,直线EF交AB,CD于P,Q两点,点M,点N分别是直线CD,EF上一点(不与P,Q重合),连接PM,MN.(1)点M,N分别在射线QC,QF上(不与点Q重合),当∠APM+∠QMN=90°时,①试判断PM与MN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②若PA平分∠EPM,∠MNQ=20°,求∠EPB的度数.(提示:过N点作AB的平行线)(2)点M,N分别在直线CD,EF上时,请你在备用图中画出满足PM⊥MN条件的图形,并直接写出此时∠APM与∠QMN的关系.(注:此题说理时不能使用没有学过的定理)24.已知,如图①,∠BAD=50°,点C为射线AD上一点(不与A重合),连接BC.(1)[问题提出]如图②,AB∥CE,∠BCD=73 °,则:∠B= .(2)[类比探究]在图①中,探究∠BAD、∠B和∠BCD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用平行....线的性质....说明理由.(3)[拓展延伸]如图③,在射线BC上取一点O,过O点作直线MN使MN∥AD,BE平分OG BE交AD于G点,当C点沿着射∠ABC交AD于E点,OF平分∠BON交AD于F点,//线AD方向运动时,∠FOG的度数是否会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这个不变的值.25.在△ABC中,射线AG平分∠BAC交BC于点G,点D在BC边上运动(不与点G重合),过点D作DE∥AC交AB于点E.(1)如图1,点D 在线段CG 上运动时,DF 平分∠EDB①若∠BAC =100°,∠C =30°,则∠AFD = ;若∠B =40°,则∠AFD = ; ②试探究∠AFD 与∠B 之间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点D 在线段BG 上运动时,∠BDE 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与射线AG 交于点F 试探究∠AFD 与∠B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6.已知AB //CD ,点E 是平面内一点,∠CDE 的角平分线与∠ABE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F . (1)若点E 的位置如图1所示.①若∠ABE =60°,∠CDE =80°,则∠F = °; ②探究∠F 与∠BED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点E 的位置如图2所示,∠F 与∠BED 满足的数量关系式是 .(3)若点E 的位置如图3所示,∠CDE 为锐角,且1452E F ∠≥∠+︒,设∠F =α,则α的取值范围为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根据一个非负数的正的平方根,即为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解答即可. 【详解】解:9的算术平方根是3,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掌握一个非负数的正的平方根,即为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解题的关键.2.D 【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详解】解:A 、B 、C 都是由旋转得到的,D 是由平移得到的. 故选:D . 【点睛】解析:D 【分析】根据平移的性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详解】解:A 、B 、C 都是由旋转得到的,D 是由平移得到的. 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平移的基本性质是: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②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3.D 【分析】根据点在各象限的坐标特点即可得答案. 【详解】∵点的横坐标2>0,纵坐标-3<0, ∴点()2,3P -所在的象限是第四象限, 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直角坐标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记住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各个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4.C 【分析】根据相关概念逐项分析即可. 【详解】①5是25的算术平方根,故原命题是真命题; ②()24-的平方根是4±,故原命题是假命题;③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故原命题是真命题; ④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故原命题是假命题;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命题真假的判断,涉及到平方根,平行公理,以及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基本定理和性质是解题关键.5.D【分析】结合平行线性质和平分线判断出①②正确,再结合平行线和平分线根据等量代换判断出③④正确即可.【详解】解:∵AB//CD,∴∠1=∠2,∵AC平分∠BAD,∴∠2=∠3,∴∠1=∠3,∵∠B=∠CDA,∴∠1=∠4,∴∠3=∠4,∴BC//AD,∴①正确;∴CA平分∠BCD,∴②正确;∵∠B=2∠CED,∴∠CDA=2∠CED,∵∠CDA=∠DCE+∠CED,∴∠ECD=∠CED,∴④正确;∵BC//AD,∴∠BCE+∠AEC= 180°,∴∠1+∠4+∠DCE+∠CED= 180°,∴∠1+∠DCE = 90°,∴∠ACE= 90°,∴AC⊥EC,∴③正确故其中正确的有①②③④,4个,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难度一般,利用性质定理判断是关键.6.D【分析】根据负数没有平方根,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一个数的立方根只有一个,结合选项即可作出判断. 【详解】A 、一个数的立方根只有1个,故本选项错误;B 、负数有立方根,故本选项错误;C 、负数只有立方根,没有平方根,故本选项错误;D 、任何数的立方根都只有一个,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 7.C 【分析】根据∠A 与∠B 的两边分别平行,可得两个角大小相等或互补,因此分两种情况,分别求∠A 得度数. 【详解】解:∵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 ∴这两个角大小相等或互补, ①这两个角大小相等,如下图所示:由题意得,∠A =∠B ,∠A =3∠B -40°, ∴∠A =∠B =20°,②这两个角互补,如下图所示:由题意得,180A B ∠+∠=︒,340A B ∠=∠-︒, ∴55B ∠=︒,125A ∠=︒,综上所述,∠A 的度数为20°或125°,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找出图中角度之间的关系.8.A【分析】首先利用题目所给公式求出的坐标,然后利用公式求出对称点的坐标,依此类推即可求出的坐标;由的坐标和的坐标相同,即坐标以6为周期循环,利用这个规律即可求出点的坐标 【详解】 解:设, ∵,解析:A 【分析】首先利用题目所给公式求出1P 的坐标,然后利用公式求出对称点2P 的坐标,依此类推即可求出7P 的坐标;由7P 的坐标和1P 的坐标相同,即坐标以6为周期循环,利用这个规律即可求出点2015P 的坐标 【详解】解:设()1P xy ,, ∵()1,1A -,()0,2P ,且A 是1PP 的中点, ∴021122x y ++==-,,解得:2y 4x ==-,, ∴()124P -, 同理可得:()()()()()()234567424022000224P P P P P P ----,,,,,,,,,,,, ∴每6个点一个循环, ∵201533656=∴点2015P 的坐标是()500P ,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规律的探索,读懂题目,利用题目所给公式是解题的关键,利用公式求出几个点的坐标,找到循环规律,利用这个规律即可求出.二、填空题 9.6 【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即可求解. 【详解】 解:的结果为6. 故答案为6 【点睛】考查了算术平方根,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a 有双重非负性:①被开方数a 是非负数;②算术平方根a本身是非负数解析:6【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即可求解.【详解】6.故答案为6【点睛】考查了算术平方根,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a有双重非负性:①被开方数a是非负数;②算术平方根a本身是非负数.10.4【分析】根据横坐标不变,纵坐标相反,确定a,b的值,计算即可.【详解】∵点关于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5,b= -1,∴a+b= 5-1=4,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坐解析:4【分析】根据横坐标不变,纵坐标相反,确定a,b的值,计算即可.【详解】∵点(,1)a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5,)b,∴a=5,b= -1,∴a+b= 5-1=4,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系中轴对称问题,熟练掌握轴对称的坐标变化特点是解题的关键.11.【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与,与的关系,找出规律即可.【详解】解:设BC延长与点D,∵,的角平分线与的外角的角平分线交于点,∴,同 解析:202112α【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A ∠与1A ∠,A ∠与2A ∠的关系,找出规律即可.【详解】解:设BC 延长与点D ,∵180ACD ACB ∠=︒-∠, ABC ∠的角平分线与ACD ∠的外角的角平分线交于点1A ,∴111180()A A BC ACB ACA ∠=︒-∠+∠+∠11180(180)22ABC ACB ACB =︒-∠-∠-︒-∠ 190()2ABC ACB =︒-∠+∠ 190(180)2A =︒-︒-∠ 12A =∠, 同理可得1221122A A A ∠=∠=∠, 2331122A A A ∠=∠=∠, ∴2021202112A A ∠=∠,∵A α∠=,∴2021202112A α∠=,故答案为:202112α.【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点,熟知以上知识点,找出角度之间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12.52根据AD//BC ,可知,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求得,结合题意,即可求得.【详解】,,,,,.故答案为:52.【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析:52【分析】根据AD//BC ,可知ADB DBC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24,C ∠=求得CBD BDC ∠+∠,结合题意:1:2ADB BDC ∠∠=,即可求得DBC ∠.【详解】//AD BC ,∴ADB DBC ∠=∠,:1:2ADB BDC ∠∠=,:1:2DBC BDC ∴∠∠=,24,C ∠=180********CBD BDC C ∴∠+∠=︒-∠=︒-︒=︒,1()523DBC CBD BDC ∴∠=∠+∠=︒. 故答案为:52.【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度的计算,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3.55°【分析】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折叠的性质,即可得到∠2的度数.【详解】解:如图所示,∵∠1=70°,∴∠3+∠4=180°-∠1=110°,∴∠3=∠4=55°,解析:55°【分析】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折叠的性质,即可得到∠2的度数.【详解】解:如图所示,∵∠1=70°,∴∠3+∠4=180°-∠1=110°,又∵折叠,∴∠3=∠4=55°,∵AB//DE,∴∠2=∠3=55°,故答案为:5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题时注意: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14.7【分析】由无理数的估算,先求出a、b的值,再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为两个连续的整数,,∴,,∴;故答案为:7.【点睛】本题考查了无理数的估算,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析:7【分析】由无理数的估算,先求出a、b的值,再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34<,∵a、b为两个连续的整数,a b<,b=,∴3a=,4a b+=+=;∴347故答案为:7.【点睛】本题考查了无理数的估算,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求出a、b的值,从而进行解题.15.(2,0)【分析】根据x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y=0,计算出m的值,从而得出点P坐标.【详解】解:∵点P(2m+4,3m+3)在x轴上,∴3m+3=0,∴m=﹣1,∴2m+4=2,∴点P解析:(2,0)【分析】根据x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y=0,计算出m的值,从而得出点P坐标.【详解】解:∵点P(2m+4,3m+3)在x轴上,∴3m+3=0,∴m=﹣1,∴2m+4=2,∴点P的坐标为(2,0),故答案为(2,0).16.【分析】根据点的坐标、坐标的平移寻找规律即可求解.【详解】解:因为P1(1,1),P2(-2,1),P3(2,2),P4(-3,2),P5(3,3),P6(-4,3),P7(4,解析:()1011,1010-【分析】根据点的坐标、坐标的平移寻找规律即可求解.【详解】解:因为P 1(1,1),P 2(-2,1),P 3(2,2),P 4(-3,2),P 5(3,3),P 6(-4,3),P 7(4,4),P 8(-5,4), …P 2n-1(n ,n ),P 2n (-n -1,n )(n 为正整数),所以2n =2020, ∴n =1010, 所以P 2020(-1011,1010),故答案为(-1011,1010).【点睛】本题考查了点的坐标、坐标的平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寻找点的变化规律.三、解答题17.(1)0 ;(2)2【解析】试题分析:(1)先对根式、负指数化简,再根据运算顺序依次计算即可;(2)先去绝对值符号和0次幂,再按运算顺序依次计算即可; 试题解析:①原式=2+2-4=0解析:(1)0 ;(2)【解析】试题分析:(1)先对根式、负指数化简,再根据运算顺序依次计算即可;(2)先去绝对值符号和0次幂,再按运算顺序依次计算即可;试题解析:①原式=2+2-4=0②原式==18.(1)x=±4;(2)x=-1【分析】(1)根据平方根的定义解方程即可;(2)根据立方根的定义解方程即可.【详解】解:(1)4x2=64,∴x2=16,∴x=±4;(2)3(x-1)解析:(1)x =±4;(2)x =-1【分析】(1)根据平方根的定义解方程即可;(2)根据立方根的定义解方程即可.【详解】解:(1)4x 2=64,∴x 2=16,∴x =±4;(2)3(x -1)3+24=0,∴3(x -1)3=-24,∴(x -1)3=-8,∴x -1=-2,∴x =-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方根和立方根,解题时注意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不要漏解. 19.;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答即可.【详解】解:EF ∥AD ,(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解析:3∠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等量代换;DG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答即可.【详解】 解:EF ∥AD ,(已知)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12∠=∠,(已知)13∠∠∴=,(等量代换)AB DG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80DGA BAC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故答案为:3∠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等量代换;DG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记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0.(1)见解析;(2)见解析,A1(-2,-1).【分析】(1)先根据坐标描出A 、B 、C 三点,然后顺次连接即可;(2)先根据平行描出A1、B1、C1三点,然后顺次连接即可得到,最后直接读出A点坐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A1(-2,-1).【分析】(1)先根据坐标描出A、B、C三点,然后顺次连接即可;(2)先根据平行描出A1、B1、C1三点,然后顺次连接即可得到111△,最后直接读出AA B C点坐标即可.【详解】解:(1)如图:△ABC即为所求;(2)如图:111△即为所求,点A1的坐标为(-2,-1).A B 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坐标与图形、图形的平移等知识点,根据坐标描出图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1.(1)9,;(2)15【分析】(1)根据题意求出所在整数范围,即可求解;(2)求出a,b然后代入代数式即可.【详解】解:(1)∵,即∴的整数部分为9,小数部分为(2)∵,即∴的整数部解析:(1)9839;(2)15【分析】(183(2)求出a,b然后代入代数式即可.【详解】解:(1)∵910<< ∴99(2)∵56<< ∴55∴5a =,5b =255)15a 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大小,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的有关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二十二、解答题22.(1) 长是1.5m,宽是0.5m.;(2)不能.【解析】【分析】(1)设每块小长方形地砖的长为xm,宽为ym,列方程组求解即可; (2)把正方形的边长与大长方形的长比较即可.【详解】解:解析:(1) 长是1.5m,宽是0.5m.;(2)不能.【解析】【分析】(1)设每块小长方形地砖的长为xm,宽为ym,列方程组求解即可;(2)把正方形的边长与大长方形的长比较即可.【详解】解:(1)设每块小长方形地砖的长为xm,宽为ym,由题意得:32x y x y =⎧⎨+=⎩, 解得: 1.50.5x y =⎧⎨=⎩, ∴长是1.5m,宽是0.5m.(2)∵正方形的面积为7平方米,∴米,∵∴他不能剪出符合要求的桌布.【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算术平方根的应用,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是解(1)的关键,求出正方形的边长是解(2)的关键.二十三、解答题23.(1)①PM⊥MN,理由见解析;②∠EPB的度数为125°;(2)∠APM +∠QMN=90°或∠APM -∠QMN=90°.【分析】(1)①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PM=∠PMQ,再根据已知条解析:(1)①PM⊥MN,理由见解析;②∠EPB的度数为125°;(2)∠APM+∠QMN=90°或∠APM -∠QMN=90°.【分析】(1)①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PM=∠PMQ,再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到PM⊥MN;②过点N作NH∥CD,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平行线的性质求得∠MNH=35°,即可求解;(2)分三种情况讨论,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即可解决.【详解】解:(1)①PM⊥MN,理由见解析:∵AB//CD,∴∠APM=∠PMQ,∵∠APM+∠QMN=90°,∴∠PMQ +∠QMN=90°,∴PM⊥MN;②过点N作NH∥CD,∵AB//CD,∴AB// NH∥CD,∴∠QMN=∠MNH,∠EPA=∠ENH,∵PA平分∠EPM,∴∠EPA=∠MPA,∵∠APM+∠QMN=90°,∴∠EPA +∠MNH=90°,即∠ENH +∠MNH=90°,∴∠MNQ +∠MNH +∠MNH=90°,∵∠MNQ=20°,∴∠MNH=35°,∴∠EPA=∠ENH=∠MNQ +∠MNH=55°,∴∠EPB=180°-55°=125°,∴∠EPB的度数为125°;(2)当点M,N分别在射线QC,QF上时,如图:∵PM⊥MN,AB//CD,∴∠PMQ +∠QMN=90°,∠APM=∠PMQ,∴∠APM +∠QMN=90°;当点M,N分别在射线QC,线段PQ上时,如图:∵PM⊥MN,AB//CD,∴∠PMN=90°,∠APM=∠PMQ,∴∠PMQ -∠QMN=90°,∴∠APM -∠QMN=90°;当点M,N分别在射线QD,QF上时,如图:∵PM⊥MN,AB//CD,∴∠PMQ +∠QMN=90°,∠APM+∠PMQ=180°,∴∠APM+90°-∠QMN=180°,∴∠APM -∠QMN=90°;综上,∠APM +∠QMN=90°或∠APM -∠QMN=9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4.(1);(2),见解析;(3)不变,【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再求出的度数,利用内错角相等可求出角的度数;(2)过点作∥,类似(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三个角的关系; (3)运用解析:(1)23︒;(2)BCD A B ∠=∠+∠,见解析;(3)不变, 25FOG ∠=︒【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50A DCE ∠=∠=︒,再求出BCE ∠的度数,利用内错角相等可求出角的度数;(2)过点C 作CE ∥AB ,类似(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三个角的关系;(3)运用(2)的结论和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出FOG ∠的度数,可得结论.【详解】(1)因为CE ∥AB ,所以50A DCE ∠=∠=︒,B BCE ∠=∠因为∠BCD =73 °,所以23BCE BCD DCE ∠=∠-∠=︒,故答案为:23︒(2)BCD A B ∠=∠+∠,如图②,过点C 作CE ∥AB ,则A DCE ∠=∠,B BCE ∠=∠.因为BCD DCE BCE ∠=∠+∠,所以BCD BAD B ∠=∠+∠,(3)不变,设ABE x ∠=,因为BE 平分ABC ∠,所以CBE ABE x ∠=∠=.由(2)的结论可知BCD BAD ABC ∠=∠+∠,且50BAD ︒∠=,则:502BCD x ∠=︒+.因为MN ∥AD ,所以502BON BCD x ∠=∠=︒+,因为OF 平分BON ∠, 所以1252COF NOF BON x ∠=∠=∠=︒+. 因为OG ∥BE ,所以COG CBE x ∠=∠=,所以2525FOG COF COG x x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关键是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角相等,通过等量代换等方法得出角之间的关系.25.(1)①115°;110°;②;理由见解析;(2);理由见解析【分析】(1)①若∠BAC=100°,∠C=30°,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50°,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EDB=∠C=30°,由解析:(1)①115°;110°;②1902AFD B ∠=︒+∠;理由见解析;(2)1902AFD B ∠=︒-∠;理由见解析 【分析】(1)①若∠BAC=100°,∠C=30°,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50°,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EDB=∠C=30°,由角平分线定义得出1502BAG BAC ∠=∠=︒,1152FDG EDB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DGF=100°,再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出结果;若∠B=40°,则∠BAC+∠C=180°-40°=140°,由角平分线定义得出12BAG BAC ∠=∠,12FDG EDB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出结果;②由①得:∠EDB=∠C ,1502BAG BAC ∠=∠=︒,1152FDG EDB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DGF=∠B+∠BAG ,再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2)由(1)得:∠EDB=∠C ,12BAG BAC ∠=∠,1122BDH EDB C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①若∠BAC=100°,∠C=30°,则∠B=180°-100°-30°=50°,∵DE ∥AC ,∴∠EDB=∠C=30°,∵AG 平分∠BAC ,DF 平分∠EDB , ∴1502BAG BAC ∠=∠=︒,1152FDG EDB ∠=∠=︒,∴∠DGF=∠B+∠BAG=50°+50°=100°,∴∠AFD=∠DGF+∠FDG=100°+15°=115°;若∠B=40°,则∠BAC+∠C=180°-40°=140°,∵AG 平分∠BAC ,DF 平分∠EDB , ∴12BAG BAC ∠=∠,12FDG EDB ∠=∠, ∵∠DGF=∠B+∠BAG ,∴∠AFD=∠DGF+∠FDG=∠B+∠BAG+∠FDG =()12B BAC C ∠+∠+∠1401402=︒+⨯︒ 4070110=︒+︒=︒故答案为:115°;110°; ②1902AFD B ∠=︒+∠; 理由如下:由①得:∠EDB=∠C ,12BAG BAC ∠=∠,12FDG EDB ∠=∠, ∵∠DGF=∠B+∠BAG ,∴∠AFD=∠DGF+∠FDG=∠B+∠BAG+∠FDG =()12B BAC C ∠+∠+∠ ()11802B B =∠+︒-∠ 1902B =︒+∠; (2)如图2所示:1902AFD B ∠=︒-∠;理由如下: 由(1)得:∠EDB=∠C ,12BAG BAC ∠=∠,1122BDH EDB C ∠=∠=∠, ∵∠AHF=∠B+∠BDH ,∴∠AFD=180°-∠BAG-∠AHF11802BAC B BDH =︒-∠-∠-∠1118022BAC B C =︒-∠-∠-∠ ()11802B BAC C =︒-∠-∠+∠ ()11801802B B =︒-∠-︒-∠ 1180902B B =︒-∠-︒+∠ 1902B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6.(1)①70;②∠F=∠BED ,证明见解析;(2)2∠F+∠BED=360°;(3)【分析】(1)①过F 作FG//AB ,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得到∠DFB=∠DFG+∠BFG=∠CDF+∠A解析:(1)①70;②∠F =12∠BED ,证明见解析;(2)2∠F+∠BED =360°;(3)3045α︒≤<︒ 【分析】(1)①过F 作FG//AB ,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得到∠DFB=∠DFG+∠BFG=∠CDF+∠ABF ,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ABE+∠CDE=2∠ABF+2∠CDF=2(∠ABF+∠CDF ),求得∠ABF+∠CDF=70︒,即可求解; ②分别过E 、F 作EN//AB ,FM//AB ,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得到∠BED=∠ABE+∠CDE ,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BED=2(∠ABF+∠CDF ),同理得到∠F=∠ABF+∠CDF ,即可求解;(2)根据∠ABE 的平分线与∠CD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过点E 作EG ∥AB ,则∠BEG+∠ABE=180°,因为AB ∥CD ,EG ∥AB ,所以CD ∥EG ,所以∠DEG+∠CDE=180°,再结合①的结论即可说明∠BED 与∠BFD 之间的数量关系;(3)通过对1452E F ∠≥∠+︒的计算求得30α≥︒,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得45α<︒,即可求得3045α︒≤<︒.【详解】(1)①过F 作FG//AB ,如图:∵AB ∥CD ,FG ∥AB ,∴CD ∥FG ,∴∠ABF=∠BFG ,∠CDF=∠DFG ,∴∠DFB=∠DFG+∠BFG=∠CDF+∠ABF ,∵BF 平分∠ABE ,∴∠ABE=2∠ABF ,∵DF 平分∠CDE ,∴∠CDE=2∠CDF ,∴∠ABE+∠CDE=2∠ABF+2∠CDF=2(∠ABF+∠CDF )=60︒+80︒=140︒,∴∠ABF+∠CDF=70︒,∴∠DFB=∠ABF+∠CDF=70︒,故答案为:70;②∠F=12∠BED ,理由是:分别过E 、F 作EN//AB ,FM//AB ,∵EN//AB ,∴∠BEN=∠ABE ,∠DEN=∠CDE ,∴∠BED=∠ABE+∠CDE ,∵DF 、BF 分别是∠CDE 的角平分线与∠ABE 的角平分线,∴∠ABE=2∠ABF ,∠CDE=2∠CDF ,即∠BED=2(∠ABF+∠CDF );同理,由FM//AB ,可得∠F=∠ABF+∠CDF ,∴∠F=12∠BED ;(3)2∠F+∠BED=360°.如图,过点E 作EG ∥AB ,则∠BEG+∠ABE=180°,∵AB ∥CD ,EG ∥AB ,∴CD ∥EG ,∴∠DEG+∠CDE=180°,∴∠BEG+∠DEG=360°-(∠ABE+∠CDE ),即∠BED=360°-(∠ABE+∠CDE ),∵BF 平分∠ABE ,∴∠ABE=2∠ABF ,∵DF 平分∠CDE ,∴∠CDE=2∠CDF ,∠BED=360°-2(∠ABF+∠CDF ),由①得:∠BFD=∠ABF+∠CDF ,∴∠BED=360°-2∠BFD ,即2∠F+∠BED=360°;(3)∵1452E F ∠≥∠+︒,∠F =α,∴2452αα≥+︒, 解得:30α≥︒,如图,∵∠CDE 为锐角,DF 是∠CDE 的角平分线,∴∠CDH=∠DHB 190452<⨯︒=︒, ∴∠F <∠DHB 45<︒,即45α<︒,∴3045α︒≤<︒,故答案为:3045α︒≤<︒.【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应用,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平行线求解.。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5题)1、已知m,n为常数,代数式2x4y+mx|5-n|y+xy化简之后为单项式,则m n的值共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23=6 B.(-y2) 3=y6 C.(m2n) 3=m5n3 D.-2x2+5x2=3x23、萱萱的妈妈下岗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开了一家商店,全家每个人都要出一份力,妈妈告诉萱萱说,她第一次进货时以每件元的价格购进了件牛奶;每件元的价格购进了件洗发水,萱萱建议将这两种商品都以元的价格出售,则按萱萱的建议商品卖出后,商店()A.赚钱 B.赔钱C.不嫌不赔 D.无法确定赚与赔4、如图,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6,9,两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则等于()A.8 B.7 C.6 D.55、已知a2﹣2a﹣1=0,则a4﹣2a3﹣2a+1等于()A.0 B.1 C.2 D.36、 x2+ax﹣y﹣(bx2﹣x+9y+3)的值与x的取值无关,则﹣a+b的值为()A.0 B.﹣1 C.﹣2 D.27、方程去分母正确的是().(A)(B)(C)(D)8、方程|x+1|+|x-3|=4的整数解有( )(A)2个(B)3个(C)5个(D)无穷多个9、若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 a,且关于y的分式方程有非负整数解,则符合条件的所有整数a的和为()A.0 B.1 C.4 D.610、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是方程 B.是方程,其解为C.是方程,其解为 D.是方程,其解为、11、若不论k取什么实数,关于x的方程(a、b是常数)的解总是x=1,则a+b的值是( )A.﹣0.5 B.0.5 C.﹣1.5 D.1.512、一个正方体锯掉一个角后,顶点的个数是()A、7个B、8个C、9个D、7个或8个或9个或10个13、如图,已知八边形ABCDEFGH, 对角线AE、BF、CG、DH交于点O, △OAB、△OCD、△OEF 和△OGH是四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用这四个三角形围成一个四棱锥的侧面,用其余的四个三角形拼割出这个四棱锥的底面,则下面图形(实线为拼割后的图形)中恰为此四棱锥底面的是()A B C D14、图1是一个底面为正方形的直棱柱,现将图1切割成图2的几何体,则图2的俯视图是()图1 图2 A. B . C . D.15、观察图中正方形四个顶点所标的数字规律,推测数2019应标在()A.第504个正方形的左下角B.第504个正方形的右下角C.第505个正方形的左上角D.第505个正方形的右下角二、填空题(共10题)1、在右表中,我们把第i行第j 列的数记为(其中i,j都是不大于5的正整数),对于表中的每个数,规定如下:当时,;当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下册测试题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ABC中,∠B=45o,∠C=72o,那么与∠A相邻的一个外角等于 .
2、在△ABC中,∠A+∠B=110o,∠C=2∠A,则∠A= ,∠B= .
3、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差为20o,则两个锐角的度数分别为 .
4、如下图左,AD、AE分别是△ABC的角平分线和高,∠B=50o,∠C=70o,则∠
EAD= .
5、如上图右,已知∠BDC=142o,∠B =34o,∠C=28o,则∠A= .
6、把下列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
.
7、如下图左,已知DB平分∠ADE,DE∥AB,∠CDE=82o,则∠EDB= ,∠A=
.
8、如上图右,CD⊥AB于D,EF⊥AB于F,∠DGC=111o,∠BCG=69o,∠1=42o,则∠
2= .
9、如下图左,DH∥GE∥BC,AC∥EF,那么与∠HDC相等的角有 .
10、如上图右:△ABC中,∠B=∠C,E是AC上一点,ED⊥BC,DF⊥AB,垂足分别为D、F,若∠AED=140o,则∠C= ∠A= ∠BDF= .
11、△ABC中,BP平分∠B,CP平分∠C,若∠A=60o,则∠BPC= .
二、选择题
12、满足下列条件的△ABC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B+∠A=∠C
B、∠A:∠B:∠C=2:3:5
C、∠A=2∠B=3∠C
D、一个外角等于和它相邻的一个内角
13、如图,∠ACB=90o,CD⊥AB,垂足为D,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图中有三个直角三角形
B、B、∠1=∠2
2
1
D
C
B A
C、∠1和∠B都是∠A的余角
D、∠2=∠A
1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锐角,则此三角形的形状是()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15、如下图左:∠A+∠B+∠C+∠D+∠E+∠F等于()
A、180o
B、360o
C、540o
D、720o
16、锐角三角形中,最大角α的取值范围是()
A、0o<α<90o
B、60o<α<90o
C、60o<α<180o
D、60o≤α<90o
17、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A、锐角大于它的余角
B、锐角大于它的补角
C、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D、锐角与钝角之和等于平角
18、已知下列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互补的角就是平角;③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另一个为钝角;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⑤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A、0
B、1个
C、2个
D、3个
19、如上图右:AB∥CD,直线HE⊥MN交MN于E,∠1=130o,则∠2等于()
A、50o
B、40o
C、30o
D、60o
20、如图,如果AB∥CD,则角α、β、γ之间的关系式为()
A、α+β+γ=360o
B、α-β+γ=180o
C、α+β+γ=180o
D、α+β-γ=180o
1
D
C
B A E
D
C
B
A 三、解答题
21、如图,BC ⊥ED ,垂足为O , ∠A=27o ,∠D=20o ,求∠ACB 与∠B 的度数.
22、如图:∠A=65o ,∠ABD=∠DCE=30o ,且CE 平分∠ACB,求∠BEC. 23、如图:
(1) 画△ABC 的外角∠BCD ,再画∠BCD 的平分线CE. (2) 若∠A=∠B ,请完成下面的证明:
已知:△ABC 中,∠A=∠B ,CE 是外角∠BCD 的平分线 求证:CE ∥AB 24、看图填空:
(1) 如图,∠A +∠D =180o (已知)
∴ ∥ ( )
∴∠1= ( ) ∵∠1=65o (已知)
∴∠C =65o ( )
(2) 如图,已知,∠ADC =∠ABC ,BE 、DF 分别平分∠ABC 、∠ADC ,且∠1=∠2,求证:
∠A=∠C.
证明:∵BE 、DF 分别平分∠ABC 、∠ADC (已知)
∴ ∠1=
21∠ABC ,∠3=2
1
∠ADC ( ) ∵∠ABC =∠ADC (已知) ∴
21∠ABC =2
1
∠ADC ( ) ∴∠1=∠3( ) ∵∠1=∠2(已知)
∴∠2=∠3( )
C
B
A
E
O
D
C
B
A
∴()∥()()
∴∠A+∠=180o ,∠C+∠=180o()∴∠A=∠C()
25、如图:已知CB⊥AB,CE平分∠BCD,DE平分∠ADC,∠1+∠2=90o
求证:AB∥CD
26、如图,已知:AC∥DE,DC∥EF,CD平分∠BCA
求证:EF平分∠BED.
27、如图,已知:CF⊥AB于F,ED⊥AB于D,∠1=∠2,
求证:FG∥BC
28、阅读理解并在括号内填注理由:
如图,已知AB∥CD,∠1=∠2,试说明EP∥FQ.
证明:∵AB∥CD,
∴∠MEB=∠MFD()
又∵∠1=∠2,
∴∠MEB-∠1=∠MFD-∠2,
即∠MEP=∠______
∴EP∥_____.()
2
1
E
D
C B
A
5
4
3
2
1
A
D
F
C E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