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BNSC
wifi测试学习利器——中国移动_WLAN接入系统设备功能和性能测试规范分解
中国移动WLAN接入系统设备功能和性能测试规范目录1 前言 (7)2 范围 (7)3 规范性引用文件 (7)4 缩略语 (7)5 测试环境 (7)5.1 总体测试示意图 (7)6 测试仪器以及软件列表 (9)6.1 测试仪器列表 (9)6.2 测试软件列表 (9)6.3 测试项目优先级说明 (11)7 测试项目列表 (11)7.1 IP地址动态分配支持能力测试项目列表 (11)7.2 用户带宽管理测试项目列表 (11)7.3 支持STP测试项目列表 (11)7.4 用户接入认证支持能力测试项目列表 (11)7.5 安全测试项目列表 (12)7.6 用户隔离功能测试项目列表 (13)7.7 防DoS攻击测试 (13)7.8 AC ACL接入控制 (13)7.9 组播支持能力 (13)7.10 路由支持能力 (14)7.11 NAT功能测试 (14)7.12 VLAN支持能力 (14)7.13 QoS支持能力 (14)7.14 时间同步支持能力 (15)7.15 话音准入控制测试项目列表 (15)7.16 负载均衡支持能力测试项目列表 (15)7.17 切换支持能力测试项目列表 (15)7.18 抗干扰支持能力测试项目列表 (15)7.19 设备编号测试项目列表 (16)7.20 多模接入测试项目列表 (16)7.21 计费支持能力测试项目列表 (16)7.22 IPv4/v6支持能力测试项目列表 (16)7.23 业务支持能力测试项目列表 (17)7.24 设备供电测试项目列表 (17)7.25 性能测试项目列表 (17)7.25.1 AP性能测试项目列表 (17)7.25.2 室内覆盖性能测试项目列表 (17)7.25.3 AC设备性能测试项目列表 (18)7.26 设备互操作性及兼容性测试 (18)7.27 可靠性支持能力测试项目列表 (18)7.28 恶劣环境下系统稳定性测试项目列表 (18)7.29 远程批处理软件升级能力测试项目列表 (18)7.30 射频测试项目列表 (19)7.30.1 发射机性能测试项目列表 (19)7.30.2 接收机性能测试项目列表 (19)7.31 WAPI支持能力测试项目列表 (19)7.32 AC实时切断用户连接的能力 (19)8 测试用例 (20)8.1 IP地址动态分配支持能力 (20)8.1.1 WLAN接入系统通过DHCP动态分配终端IP地址 (20)8.1.2 IP地址动态分配支持能力 (21)8.2 用户带宽管理 (22)8.2.1 根据域对用户进行带宽控制 (22)8.2.2 根据用户进行带宽控制 (23)8.3 支持STP测试 (24)8.3.1 STP协议测试 (24)8.4 用户接入认证支持能力 (25)8.4.1 混合接入认证支持能力(同一SSID) (25)8.4.2 混合接入认证支持能力(不同SSID) (26)8.4.3 主备Radius用户认证服务器倒换支持 (27)8.4.4 AP限制最大接入用户数的能力 (28)8.4.5 AC支持长用户名认证的能力 (29)8.4.6 AC支持白名单配置的能力 (30)8.4.7 AC支持随e行客户端接入的能力 (31)8.4.8 AC支持国际漫游客户端接入的能力 (33)8.4.9 AC支持PPPoE认证的能力 (35)8.5 安全 (36)8.5.1 WPA支持能力 (36)8.5.2 WPA-Radius支持能力 (36)8.5.3 WPA2支持能力 (37)8.5.4 不同安全支持能力终端的混合接入支持(同一SSID) (38)8.5.5 不同安全支持能力终端的混合接入支持(不同SSID) (39)8.5.6 同一AP下防止假冒能力 (40)8.5.7 不同AP下防止假冒能力 (41)8.5.8 AP基于MAC地址的接入控制 (43)8.5.9 基于SSID的接入控制 (44)8.5.10 SSID信息保密 (45)8.5.11 非法AP检测功能测试 (46)8.6 用户隔离功能 (47)8.6.1 同一AP用户隔离功能 (47)8.6.2 同一AC下的用户间隔离 (48)8.7 防DoS攻击测试 (49)8.7.1 防DoS攻击测试 (49)8.8 AC ACL接入控制 (50)8.8.1 用户管理测试 (50)8.9 组播支持能力 (51)8.9.1 多播代理功能测试 (51)8.10 路由支持能力 (51)8.10.1 静态路由 (52)8.10.2 动态路由 (52)8.11 NAT功能测试 (53)8.11.1 PA T功能测试 (53)8.11.2 NA T功能测试 (54)8.11.3 NA T的公网IP透传 (55)8.12 VLAN支持能力 (56)8.12.1 AP/AC VLAN支持能力 (56)8.12.2 AC VLAN透传支持能力 (56)8.12.3 不同VLAN分配不同Hot Spot ID的能力 (57)8.13 QoS支持能力 (58)8.13.1 兼容性测试:11e模式下QoS AP组网,同时接入QoS终端和非QoS终端598.13.2 采用非QoS AP组网,接入QoS终端和非QoS终端 (60)8.13.3 QoS终端情况下,先接入话音业务再接入数据业务,测试满负荷时的性能618.13.4 用户的话音业务QoS优先级 (63)8.13.5 用户的业务优先级 (64)8.14 时间同步支持能力 (65)8.14.1 基于NTP的AC和AP间时间同步 (65)8.15 话音准入控制 (66)8.15.1 话音准入控制 (66)8.16 负载均衡支持能力 (67)8.16.1 基于用户数量的负载均衡 (67)8.16.2 基于数据流量的负载均衡 (69)8.16.3 同一AP下b/g接入模式和a接入模式之间的负载均衡 (71)8.16.4 用户在AP下的动态分配 (71)8.17 切换支持能力 (72)8.17.1 Layer2切换 (72)8.17.2 Layer3切换 (74)8.18 抗干扰支持能力 (75)8.18.1 设备上电时自动频点设置能力 (75)8.18.2 设备运行中自动频点设置能力 (76)8.18.3 固定功率控制 (77)8.18.4 动态功率控制 (78)8.18.5 设备上电时双频的自动频点设置能力 (79)8.18.6 设备运行中双频的自动频点设置能力 (80)8.19 设备编号 (81)8.19.1 多SSID支持能力 (81)8.20 多模接入 (82)8.20.1 802.11a\b\g混合接入及性能测试 (82)8.20.2 802.11b\g用户混合接入 (83)8.21 计费支持能力 (85)8.21.1 预付费测试 (85)8.21.2 认证计费分离测试 (86)8.22 IPv4/v6支持能力 (87)8.22.1 IPv4/v6 WLAN用户终端混合接入 (87)8.22.2 IPv4/v6 WLAN用户终端混合业务接入 (88)8.23 业务支持能力 (89)8.23.1 HTTP业务测试 (89)8.23.2 共享拷贝业务测试 (90)8.23.3 FTP业务测试 (90)8.23.4 EMail业务测试 (91)8.23.5 视频业务测试 (92)8.23.6 Wi-Fi Phone业务测试 (93)8.23.7 VPN业务测试 (94)8.24 设备供电 (95)8.24.1 蓄电池供电 (95)8.24.2 检验AP在网线供电时的工作情况 (95)8.24.3 检验AP在网线供电时长距离衰减情况 (96)8.25 性能测试 (96)8.25.1 AP性能测试 (97)8.25.1.1 启用WPA加密时AP的吞吐量性能 (97)8.25.1.2 关闭WPA加密时AP的吞吐量性能 (98)8.25.1.3 网卡处于节能状态时AP的吞吐量性能 (99)8.25.1.4 网卡处于节能状态并启用WPA时AP的吞吐量性能 (100)8.25.1.5 AP用户容量测试 (101)8.25.1.6 AP设备稳定性测试 (102)8.25.2 室内覆盖性能测试 (103)8.25.2.1 无障碍物环境下AP覆盖范围和性能测试 (103)8.25.2.2 障碍物环境下AP覆盖范围和性能测试 (104)8.25.3 AC设备性能测试 (105)8.25.3.1 吞吐量 (105)8.25.3.2 延时 (107)测试编号:8.25.3.2 (107)8.25.3.3 丢包率 (108)8.25.3.4 ACL性能 (109)8.25.3.5 综合性能 (110)8.26 设备互操作性及兼容性测试 (111)8.26.1 设备互操作性测试 (111)8.26.2 与现网设备兼容性测试 (112)8.27 可靠性支持能力 (113)8.27.1 AC设备N+1冗余备份的能力 (113)8.28 恶劣环境下系统稳定性测试 (114)8.29 远程批处理软件升级能力测试 (114)8.29.1 AP支持HTTPS页面配置测试 (114)8.29.2 AP软件远程升级能力测试 (115)8.30 射频测试项目 (116)8.31 WAPI支持能力测试 (116)8.31.1 WLAN设备对W API支持能力测试 (116)8.32 AC实时切断用户连接的能力 (117)8.32.1 AC根据DM消息实时切断用户连接的能力 (117)9 编制历史 (118)1前言本规范解释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移动CMNET省网与城域网业务接入规范标准
中国移动C M N E T省网及城域网业务接入规范版本号0.9.0X X X X-X X-X X发布X X X X-X X-X X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1.概述 (2)2.互联网接入业务 (3)2.1.家庭宽带接入业务 (3)2.2.IPOE上网业务 (3)2.3.集团客户宽带接入业务 (4)3.虚拟专线/专网业务 (6)3.1.三层MPLS VPN业务 (6)3.2.二层VPN业务(VPLS) (7)4.WLAN接入业务 (8)4.1.AC集中化部署 (8)4.2.AC分布式部署 (9)5.基于CM-IMS的语音业务 (11)6.自有业务系统的互联网接入 (12)7.IPTV业务 (14)8.IDC业务 (16)1. 概述中国移动CMNET省网及城域网定位为数据、语音、视频业务的综合承载网络,提供多种业务在城域的互联及CMNet骨干网/省网的接入。
中国移动CMNET省网及城域网承载的业务可分为互联网接入类、虚拟专线/专网、中国移动提供的语音和多媒体类三大类,其典型业务如下所述。
主要涉及阿郎SR7750、华为ME60、爱立信SE800共3款SR/BRAS设备,以下为这三款设备的配置举例。
2. 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分为PPPOE接入业务、IPOE接入业务和专线接入业务三种种类型。
2.1.家庭宽带接入业务PPPOE上网业务为城域网承载的默认业务。
在GPON的ONU和二层接入交换机上为每个用户配置一个VLAN,在OLT或者汇聚交换机部署选择性QinQ,加载外层标签,实现VLAN的扩展。
二层宽带汇聚交换机透传外层标签。
SR/BRAS做为宽带接入网关,在下行GE端口终结SVLAN,并通过和后台的交互实现宽带用户的精确绑定。
PPPOE上网业务实现示意图如下所示:修改图中文字图2-1 家庭宽带接入业务示意图2.2.IPOE上网业务IPOE接入业务采用DHCP动态IP 地址分配方式,在GPON的ONU和二层接入交换机上为每个用户配置一个VLAN,在OLT或者汇聚交换机部署选择性QinQ,加载外层标签,实现VLAN 的扩展,二层宽带汇聚网透传外层标签。
UMTS基础
软切换流程示意图
CN RNC
Node B
AirBridge
AirBridge
AirBridge
软切换流程示意图
RNC CN
Node B
AirBridge
AirBridge
AirBridge
同频 – 不同码
⇒ Rake 接受/分集合并
软切换流程示意图
RNC CN
Node B
AirBridge
AirBridge
Serving RNC
Node B
AirBridge AirBridge
AirBridge
硬切换流程示意图(RNC内)
CN
SRNC
CN
SRNC
NodeB
NodeB
NodeB
NodeB
硬切换前
硬切换后
无线链路不能够同时保存
硬切换流程示意图(跨RNC)
CN
SRNC
CN
SRNC
RNC
RNC
NodeB
NodeB
AirBridge
同频 – 不同码
⇒RNC分集合并
软切换流程示意图(SRNC-DRNC)
Serving RNC
CN
Drift RNC
Node B
AirBridge AirBridge
AirBridge
同频 – 不同码
⇒SRNC分集合并, ⇒DRNC透传
软切换流程示意图(SRNS迁移)
RNC CN
Source RNC与Target RNC
切换相关概念
激活集:UE与UTRAN之间为同一通信业务服务 的无线链路集。 软切换:软切换就是一个往激活集中增加和/ 或删 除无线链路的过程,包括无线链路增加, 无线链 路删除和无线链路替换,无线链路替换就是同时 增加和删除无线链路(在活动集达到最大容量 时)。 更软切换:发生在一个小区内不同扇区间的软切 换,RNC不参与。 硬切换:切换过程中先中断与原小区间的通信, 例如异频切换。
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目前为人们所广泛关注的热点技术即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向用户提供移动宽带数据接入,从而能向用户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
除了3g以外,从2g向3g演进的2.g、2.7g移动通信技术也能向用户提供一定的宽带接入能力。
由此,作者也把包括2.g、2.7g、3g在内的能向用户提供一定宽带接入能力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归于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进行介绍。
本文主要介绍了包括wcdma 系列和cdma2000系列的包括2.g/2.7g/3g在内的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如gprs/edge/wcdma、cdma2000 1x/1x ev-do/1x ev-dv等。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概述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从发展到现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是模拟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以美国贝尔实验室开发的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为典型代表。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由于采用模拟技术和fdma多址接入方式,在使用中暴露出很多弊端,如频谱利用率比较低、保密性差、只能提供低速语音业务、设备体积大成本高等,在实际中已经基本不再使用。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数字调制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保密性好的特点,不仅可以支持话音业务,也可以支持低速数据业务,因而又称为窄带数字通信系统。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典型代表有美国的damps系统、is-9系统和欧洲gsm系统,其中damps和gsm都采用tdma 多址接入方式,而is-9采用则采用cdma多址接入方式,系统容量比gsm和damps要大的多。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但由于只能提供窄带业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对于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数字通信系统,它的目标是提供移动宽带多媒体通信,多址方式基本都采用cdma多址接入,属于宽带cdma移动通信技术。
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摘要】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一种基于蜂窝网络原理和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无线接入技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其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该技术通过分区分频、多址技术和空分多址等手段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和接入,具有速率高、覆盖广等主要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物联网、智能城市等领域。
未来,随着5G和物联网的推进,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其推广和应用将促进信息化进程,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期待未来,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成果。
【关键词】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定义,发展历程,重要性,技术原理,主要特点,应用领域,发展趋势,挑战,未来发展方向,推广,应用,影响,意义,未来展望.1. 引言1.1 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定义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通过蜂窝网络实现移动设备对宽带网络的无线接入。
它将移动通信技术与宽带网络技术有机结合,为用户提供高速、稳定的无线上网体验。
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通过基站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链接,实现用户设备与互联网之间的数据传输。
这种技术能够支持多种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高速的网络服务。
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还具有较强的覆盖范围和穿透能力,能够在城市、农村、高速公路等各种场景下稳定运行。
通过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用户可以实现与外界的高效通信,获取更多信息资源,提高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性。
1.2 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历程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当时,一些国家开始尝试建设基于蜂窝结构的移动通信网络,旨在提高通信效率和容量。
这些早期的蜂窝网络采用模拟技术,信号传输效率低,最大容量有限。
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摘要】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一种逐渐普及和发展的通信技术,本文对该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首先从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历程入手,探讨了其起源和演变过程。
接着详细解析了技术的原理和特点,阐述了其高速数据传输和广覆盖性能。
分析了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各个应用领域的作用和应用情况。
最后展望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了其在新一代通信技术中的潜在应用和发展空间。
总结指出了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重要性和前景,以及推动其发展的动力,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了解和展望。
【关键词】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发展历程、原理、特点、应用领域、未来发展、重要性、发展前景、推动力1. 引言1.1 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概述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指利用蜂窝网络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实现宽带无线接入的一种技术。
它将传统的蜂窝网络延伸到了宽带数据传输领域,使移动用户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快速、高效地接入互联网。
随着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于移动通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也为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移动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效率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性能将不断得到提升,为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历程蜂窝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开始出现。
1G系统主要使用模拟技术,信号质量差,容量有限。
随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的出现标志着数字技术的引入,提高了通话质量和容量,并逐渐普及。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在2000年代初逐步推出。
3G系统具有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丰富的应用服务,为移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奠定了基础。
中国移动家园_WLAN_CPE设备安装调试及故障处理
Dns用CMD ipconfig /all找到DNCPV6客服端DUID 后八位然后本地连接属性配置网络地址改值为前面的后八位CPE设备安装调试及故障处理在CPE设备的管理界面中,“系统/基本设置/网络模式”菜单下有“网桥”与“无线ISP”两种选项,“无线ISP”模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路由模式。
CPE使用“无线ISP”模式可以把二层广播报文控制在“用户家里”,可以减小对我公司WLAN网络侧的压力,建议工作人员调试CPE时选择“无线ISP”模式。
需要的工具及辅料、安装前的准备:笔记本电脑、网线钳子、网络测线器、RJ45水晶头、超5类室外网线、抱杆(用户自备)。
到安装现场观察安装环境,要保持CPE和基站AP可视、无高大建筑物及树林等掩体遮挡,CPE和AP直线距离在2公里(在AP覆盖范围内以便保持信号强度满足要求)。
直线距离2KM内并且在AP信号覆盖范围内安装步骤:1.将网线由室内布置倒室外,直到预留到CPE安装位置。
将网线两端压接RJ45水晶头,保证八根线芯线序正确且与水晶头接触良好,网线的线序采用568B线序标准: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网线制作完成后,使用网络测线器进行测试,八个指示灯要全亮。
2. 将网线插入CPE后盖内的以太网接口,盖好后盖,然后将CPE固定在抱杆上。
3. 抱杆高度应在超过房顶1.5米,CPE的平面面板应对准基站AP,使信号强度达到最佳。
4.制作一根网线,用于电脑与CPE供电模块的连接。
5.用制作好的网线将CPE与供电模块(POE)接口连接,计算机网口与供电模块的LAN接口连接,然后接通CPE 供电模块电源以便启动CPE,连通并加电后确保CPE上的LAN指示灯常亮。
调试CPE:1.更改本机的IP地址:开始——控制面板——网络连接——双击本地连接——双击TCP/ip协议――属性。
把本机IP改成192.168.1.X掩码255.255.255.0,本机IP地址与CPE的管理地址192.168.1.1(子网掩码255.255.255.0)在一个网段即可。
移动无线宽带路由器设置
移动无线宽带路由器设置先把路由器插好!设置步骤如下1,在浏览器里输入那个路由器后面的网址一般是192.168.1.12,点击设置向导,一步一步往下设置。
3,把账号密码正确输入,方便以后路由器自动登录。
4,最好给无线网设置密码。
5,点击完成重启电脑就好了。
移动宽带路由器,一般情况下跟联通宽带设置方法相同,我们这里的WEB地址是http://211.142.21.59/webLogin.jsp先登录路由器配置页面,选择ADSL虚拟拨号-下一步:输入上网的用户名和密码,点下一步:无线功能依实际情况选择,这里选择开启,不用就不用选了,点选下一步:弹出如下对话框,点完成路由器自动重启即可上网了特殊情况:可是有一些用户也是同样的网络,同样的线路,一样的上网方式,只是上网的用户名不同,按照以上方法却不能设置成功,研究了许久,按另一种方法也可以设置成功。
设置如下:在设置向导中选择动态IP,点下一步,这里的无线状态还是选择了开启,再下一步:出现设置成功对话框,点完成:看似完成了设置,可此时并不能上网,任意打开一个网页还是移动的WEB认证的页面,此时再返回路由器首页,点左边的第三行:网络参数,在下拉的子菜单中选WAN口设置:看到WAN口连接类型后面是动态IP,点下拉箭头选择PPPOE,再输入上网用户名和密码,如下:输入好后点下方的保存按钮,再点连接后就可以上网了。
经过对比发现,用第二种方法能配置成功的用户名,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行;用第一种方法能配置成功的用户名,用第二种方法也不行,可是都是移动的宽带,都是WEB认证上网的方式,只是用户名不同,却有的要设置成PPPOE虚拟拨号,有的要设置成动态IP,其中原因不详。
另外地区不同,可能设置方法也不一样,以上仅供参考。
最后,提醒各位,想要网速快、稳定,推荐到广东电信网厅装宽带,比较便宜,不用安装费,送路由器,续费的话95折。
解决方案-中国移动CM-IMS 接入解决方案-小区类(20100119)
中国移动CM-IMS接入解决方案-宽带小区类需求分析2008年电信重组后,中国移动由于固网短板明显,因此中国移动希望通过引入IMS实现固定话音接入和业务控制,提供多媒体类和融合类业务能力,为全业务运营尤其是政企客户的争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移动将在其固网和多媒体、流媒体网络的部署上,跨过传统固定软交换和传统IPTV、会议电视方案,直接采用IMS技术部署宽带固定语音、高清会议电视和IMS Based IPTV,一步到位地构建目标网络,实现网络融合。
中国移动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IMS的研究,并在国际标准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CM-IMS,CM-IMS已经成为中国移动实现网络和业务融合的重要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希望通过将IMS和移动互联网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多媒体业务。
CM-IMS将IMS网络和业务能力开放给互联网用户,并使其融入Web2.0的生态环境,以提供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混搭应用,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增加新的收入。
一旦中国移动IMS实现全国范围内部署,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IMS商用网络。
在小区接入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该细分市场有较大优势,同时具有国内最大规模的PSTN电话网。
那么中国移动若想切入该市场,则中国移动给用户提供的通信体验必须有别于传统的固化业务。
出于以上情况,迈普公司针对CM-IMS部署环境中,宽带小区类这一细分市场,为中国移动提供专业的优质的IMS接入解决方案,助力中国移动在家庭多媒体融合通信市场竞争中占取有力位置,成为IMS运营市场领跑者。
方案介绍图1 CM-IMS宽带小区接入网络拓扑方案说明随着IP技术的不断完善,与传统PSTN电话网相比,V oIP在用户体验、融合能力、建设成本、运维管理等多方面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是面向未来的融合通信上更是传统PSTN电话无法做到的。
因此本文提出基于SIP的中国移动CM-IMS的小区语音接入方案。
在用户侧,对于老小区改造可以使用原有楼宇的布线系统,放置迈普IPPBX设备连接住户放号,或者使用迈普IPPBX设备替换原有传统PBX再连接住户进行放号。
ABMS简介
ABMS系列矩阵控制交换系统关键特性★采用电信级高度集成模块化结构设计★每个模块都采用嵌入式微处理器设计★系统采用多种容错设计★支持内置双电源、双CPU★支持网络视频服务功能★机架式统一管理功能★支持故障短信告警功能★支持设备资源统一编址管理功能★自动增益控制AGC和视频丢失检测功能★支持视频行为智能分析功能★支持报警图像存储备份功能★强大的计划任务调度功能★USB和SD卡接口进行数据上传和下载及虚拟中心备份产品描述ABMS系列矩阵控制交换系统是一种集视音频输入/输出切换、以太网视音频浏览控制管理、光纤传输及多种外接设备控制于一体的全功能型系统。
提供前端设备控制、热备份控制(CPU热备份,电源热备份)、网络视频服务、故障报警、短信服务等多种特色功能。
系统具有单机多路多种视频输入、多路多种视频输出(光纤/模拟/网络)及多个控制终端;多系统连接输入至少可达50万路,单系统可控制至少4096个视频输入和512个视频输出,单机箱至少416输入或128路输出。
●模块采用嵌入时微处理器设计,功能丰富、性能稳定●视频输出模块中英文标题、时间日期、状态叠加显示●每个模块可独立设置视频输入输出通道数●视频输入/输出具有静电保护和抗感应电流冲击能力●音频输出模块可选择响应的音频输入/输出范围●内置风扇模块可根据机架环境温度自动控制风扇的数量和转速●具有模块维护功能,远程管理各种模块状态和参数,提供系统告警输出●每一模块具备液晶面板实时显示操作状态, 可查询和设置模块设定的各种参数,改变工作模式●支持光接口输入、输出模块和以太网编解码模块●系统可通过光纤、以太网、RS-232数据联合组成大型视音频交换网●支持位图和矢量图导航,可以分级/分区多层地图显示●多级用户权限管理,支持USBKEY或CA认证制度●系统功能模块化授权,提供个性化要求定制服务采用电信级设计:单机支持内置双电源、双CPU热备份、高度集成模块化结构,包括视音频输入/输出模块、光纤输入/输出模块、网络编/解码模块、录像存储模块、控制码模块、报警输入模块、辅助开关模块、风扇模块、短信模块等,支持带电热插拔即插即用技术。
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
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简介英文缩写: BRAS (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中文译名: 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分类: 电信设备编辑本段解释宽带接入服务器(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简称BRAS)是面向宽带网络应用的新型接入网关,它位于骨干网的边缘层,可以完成用户带宽的IP/ATM网的数据接入(目前接入手段主要基于xDSL/Cable Modem/高速以太网技术(LAN)/无线宽带数据接入(WLAN)等),实现商业楼宇及小区住户的宽带上网、基于IPSec(IP Security Protocol)的IP VPN服务、构建企业内部Intranet、支持ISP向用户批发业务等应用。
编辑本段功能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主要完成两方面功能,一是网络承载功能:负责终结用户的PPPoE(Point-to-Point Potocol Over Ethernet,是一种以太网上传送PPP会话的方式)连接、汇聚用户的流量功能;二是控制实现功能:与认证系统、计费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及服务策略控制系统相配合实现用户接入的认证、计费和管理功能;一种面向宽带网络应用的新型接入网关。
它是宽带接入网的骨干网之间的桥梁,提供基本的接入手段和宽带接入网的管理功能。
它位于网络的边缘,提供宽带接入服务、实现多种业务的汇聚与转发,能满足不同用户对传输容量和带宽利用率的要求,因此是宽带用户接入的核心设备。
目前国内高校局域网中也有采用bras服务的高校,例如南京市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提供两种bras接入服务,@a帐号每月免费流量20G,@b帐号每月免费流量2G。
前段时间,南京大学也采用了bras接入服务,每月免费流量1G,超过1G的部分,价格为6元/G,上网收费之高居全国高校之首。
目前南京大学已经开始调整网络收费,仿效兄弟学校采用按时收费,每月前30小时免费,超过30小时部分,按每小时0.20元计费,每月20元封顶。
移动承载网中对于信令带宽的计算
移动承载网中信令带宽的计算公式说明,在移动承载网中,常见的有Mc(MSS控制MGW的信令,我司和NOKIA设备使用H.248,爱立信设备使用MGCP信令)、Nc(可以使用宽带的BICC用MSS间,或者ISUP等用于M-NSC上同PSTN/PLMN通信)这样的宽带信令。
这样的信令,我们通常分配总业务带宽的5%作为信令和协议控制带宽。
另外,就是SIGTRAN的窄带带宽。
在一些项目中,局方会单独建设一张信令承载网(包括CMCC的G9网),此时,通常通过租用E1的方式建网。
由于E1的带宽较小,所以我们需要精确计算SIGTRAN信令的带宽。
本文试图分析窄带信令的带宽占用情况。
计算公式:B1 = 12.8 × F1B2 = 12.8 × F2B = (B1×N1+B2×N2) / (N1+N2)B:SIGTRAN的带宽;B1:CAP/MAP信令带宽;B2:TUP/ISUP信令带宽;F1:CAP/MAP的SIGTRAN系数;F2:TUP/ISUP 的SIGTRAN系数;N1,N2:信令中CAP/MAP和TUP/ISUP的比例(在移动网中,可近似理解智能网/短信业务和话音业务的信令比例)以下是具体的算法过程:典型的组网为:MSC----STP(SG7000)----NE40------------------NE40----STP(SG7000)----MSC其中,STP(就是我们常说的“信令转接点”)使用SG7000设备,也兼作SG信令网关(其作用是将TDM的信令作底层封装,承载在IP网络上,也就是SIGTRAN功能)。
我们按照STP的计算方式,以SIGTRAN链路为单位。
这个SIGTRAN 链路是信令网的一个常用单位,表征了承载信令的多少。
我们计算NE40间的带宽,需要2个参数:1、每条SIGTRAN的带宽,2、SIGTRAN的链路数量。
下面,我们分别讨论2个参数的计算:首先,我们看看几个术语:LSL,低速链路,即64Kbps链路;HSL,高速链路,即2Mbps链路,等效31个LSL。
固定无线宽带系统及移动无线宽带系统的简要介绍
固定无线宽带系统及移动无线宽带 系统的简要介绍
董慵韬 黑龙江电信国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王 鹏 黑龙江电信国 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上实现端到端 的ATM 连接 ,以提供质量可保证 I 无 通 利用无 波 电 I - 线 信是 线电 ( 磁波、 区等小范围的通信 网络。 的各种服务, ̄A R、 B I B V R、C R N B 等 I B  ̄U R 3 、自由空 间光通信(S ) F O 激光) 在空间的传播来传递声音、文字、图像和其 激光无线通信与以往的利用 电磁波(a i) 由于无线A M网 rdo T 络采用的无线传输信道与A M T 它信息的。空间信道具有可移动性、共享性、广 的无线通信相比 ,具有容量大 、发射 装置和功 骨 干 网所 采用 的光 纤传输 信 道具 有很大 的差 播性和可迅速建设等优点,同时也具有高干扰 、 强衰落、窄带宽的缺点。因此,无线宽带网络需 率 小 、不 用政 府特许 证 、对 人体 无影 响等 优 异 ,一些新的问题 ,如介 质共享性 、广播性 、 要 特殊 的 发送和接 收技 术 来保 证 。本 文按 固定 无 点。但容易受到天气和障碍物 的影 响 ,一般用 较长的传输延时 、较高的信道误 比特率 以及信 线接 入 、移 动无 线接 入二 大 系列介 绍 国内外 无 线 于近 距离室内通信 ,如各种遥控信号 的传递 、 道衰落的影响等等 ,必须加以解决 。因而无线 微 机间和手机间的数据通信等 。现在开 始应用 A M除了具有与AT I 的A M层、A L T M} I I N T A 层 宽带 网络 的现状和 发展 。 到 室外通 信 ,但需要使用抗天 气劣化 的 自 应 以及信 令部分外 ,还要增加与无线通信有关的 适 0 簧 I 固 无 宽 动 线 带系 ≮ 嘲} i i 定 线 带移 无 宽 统 无线物理层(HY 、介 质访问控制 层( P ) MAC 、 ) 技术 。 固定无线宽带接入通信系统 自由空 间光通 信( O 使用光脉 冲调制 信 数据链路控制层(L ) FS ) D C,以及相应的无线控制功 由于固定无线接 入比移动通信场 合容易现 号 ,按 照F O S 联盟的规 定可以采用两 个红外 线 能 ,这样才能在无线网络 中实现A TMI 务。为 ]  ̄ . 实操作 ,智能天线 、软件无线 电、现代 编码调 波长 :长波长15 n 5 0 m和短波长 80 m。以提供 支持对各种业务的服务质量控制 ,DL 协议常 0n C 制及 自 适应信号处理等功率/ 频谱 有效利用的新 10 5 和6 2 p 的数据速率。 0 、15 2 Mb s 常针对 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差错控制方式 ; 技术往往首先在固定无线。 二、 移动无线宽带接入通信系统 M 协议则一般采用信道动态分配算法来支持 Ac 目 ,与x S 、HF 、F T 、AP 前 D L C T x ON 移 动通 信是 处于 移动 状态 的 通信对 象 之 业务速率的可变。 等 有 线宽 带 传 输 的 发展 相 对 应 ,LM Ds 间的通信 ,一般采用无线方式 。移动通信 系统 、 另外 ,无线AT M通信网要支持移动用户, MMD 、S O s F 等无线宽带接入亦在快速推进。 可以分为 两大类 :移动无线接入通信 系统和蜂 因此网络应具有移动管理功能。当无线AT M通 固定无线宽带接入系统采用T MA C D 和 DMA 等 窝移动无 线通信 系统。前者依赖于现有 网络 系 信 网采 用微蜂窝小区形式的 网络结构时 ,越区 多址技术将点对点微波传输系统发展到一点对 统 ,仅仅是现有 网络的接人系统 ,后者是一个 切换控制就是移 动管理的一项关键技术。无线 多点的无线集中系统 ,它可以提供本地交换局 完全独立 的网络 系统 ,除 了骨干传输部分外 , AT M网和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 如GS 相 比具 M) 至终端用户之间的宽带通 信服务。 都需要重新建立 。移 动无线接入通信系统以往 有 一些不同的特 点。例如 ,无线ATM网可支 1 、本地 多点分 配接入系统 (MD ) L S 主要包括第一代( T1 C ) 、第二代( T ) c 2、第三代 持 多种类 型的业 务及 多速率 业务的通信 ,越区 L MDS 19年被美国 电信界评选 为十大 ( T  ̄P ) 电话 ,它们仅提供语音和低速 切换时需保证各种业务的服务 质量 ( 在 98 C 3I HS无绳 I 信元丢失 新兴通信技术之 一。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宽带特 数据业务 。移动无线宽带 接入通信系统则有以 率、延时等) 不恶化;A M信元字头没有序号字 T 性 ,可用频谱往往达l Hz G 以上。在不同国家或 下几种 : 段 ,越 区切换时可能 出现信 元次序混乱 ,造成 地 区,电信管理部门分配给L D 的具体工作 M S l 宽带无线局域网络( A ) 、 WL N 信元丢失 ;现有的AT M网络采用固定V VC P/ 频段及频 带宽度有所不同 ,其中大部分 国家将 无线局域网络是便携式移动通信的产物 , 连接方式( 即固定路 由) ,而越区切换需更新原来 2 . H ~2 .G z 7 5 z 9 5 H 定为L S G MD 频段 。我国则采 终端多为便携式微机 。其 构成 包括无线网卡 、 的连接 、重建路 由。这就 必须 研究适 用于无线 用2 G 及 3GHz 6 Hz 8 。 无线接 入点 ( )和无线路 由器等。 目 AP 前最流 A M网络的切换控制方案。 T 由于该技术利用高容量点对多点毫米波进 行的是I E 82 1系列标准 ,它们主要用于解 E E 0 .l 关于无线A TM的无线接 口方面和移动管理 行传输 ,它几乎可以提供任 何种类的业务 ,如 决办公室 、校 园、机场 、车站 及购物 中心等处 方面的标准分别 由E s和A M论坛负责制定。 TI T 话音 数据及视频 图像等,能够实现从6Kb s 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 。 4 p 依据这些标准,许多无线ATM系统被推出。无 到2 p,甚至高达15 p的用户接入速率 , Mb s 5Mbs 在 8 2 1 的基 础上 ,I EE 0 .1 E 相继 推 出了 线ATM技术在生活中的深层次应用主要包括如 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被认为是一种 ” 无线光纤 82 1b 0 .1两个标准。三者之间技术上 何帮助人们完成远程医疗、保健和教育 。 0 .1和82 Ia ” 技术。它是解决电信接入网问题的利器 ,为电 的主要差别在于M A C 子层和物理层。8 2 1b 0 . l 移 动无 线宽带 接入 还包括 欧洲 AC 项 Ts 信运营商开展业务 、发展用 户提供 了高成效 , 使用 动 态 速 率 漂 移 ,可 因 环 境 变 化 , 在 l 目中著名的AwAC 、S l S AMB 及ME A A DL N系 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尤其适合干新兴运营商进 Mb s . Mb s p 、1 p 、5 5 p 、2 Mb s Mb s p  ̄间切 统 ,其工作频 段分别使用 l GHZ 0 9 、4 GHZ 、 入电信市场。 换,且在2 p、1 p速率时与821兼容。 6 GHz ,M E AN为 室 内慢 速 移 动 , Mb S Mb s 0 .l l 等 DI L MDS 系统通常 由四个部分组成 :基础骨 82 Ia 0 . I工作在 5 GHz 频段 ,物理 层速 率可达 AWA S AMB C 及S A可用于室外较高移动速度的 干网络、基站、用户端设备以及 网管 系统 。由 5Mbs 4 p,传输层可达2Mb 可提供2Mb s 情况 ,覆盖范围一般较小 ,为数十米至20 5  ̄。 5 p 0 米左 于L MD 直接支持无线AT s M协议 ,可以使链路 的无线A M接 口 1M p的以太网无线帧结构 右 。它们的 目 是实现 1 5 b s T 和 0 bs 标 5 M p 乃至速率更高 效率得到提高。 接 口,以及T D T MA D / D 的空中接 口。 的移动或半移 动环境 下高速优质多媒体个人通 2 多点多信道分布式系统 ( 、 MMD ) S 目前 ,2 段兼 容 ( . GHz 0 . 1 信服务。 波 24 8 2 1 b L MDS 的缺点是覆盖范围小,为 了覆盖3 和 5 H Z 0 . l ) 0 G 8 2 1a 的产品最 为流 行,3 波段 无线通信方式深深改变 了我们和世界 ,它 平 方英里 以上 的面积 ,可以使用 另外一种成本 (.G z 82 1b G z 82 1a 18 G z 与我们 的生活、工作和娱乐 已经紧密相连 。回 24 H 0 .l ,5 H 0 . l . H 和 低廉的宽带无线技术一M MD 技术 ,它有时被 G M/ R / C S s GP S W DMA)产品也走 出了实验 溯 ̄6年前 ,绝 大多数国际电话是通过无线短 10 称为无线DS 。MMD 不需要本地电信或有线 室。另外 ,82 1 标准刚刚被推 出,它可以在 波传送的 ,人们 也通 过无线方式获取最新时事 L S 0 .1 g 广播公司的干涉就能够通过 用户安 装在屋顶上 24 H 频段上实现5Mbs . z G 4 p的数据速率 。 新闻。展望未来 ,多数 国际呼 叫仍将通过 手持 的天线为每位用户提供服务。 欧洲的宽带WL N A 标准是H IrA 2 teL N ,它 或可携带的终端收 发 ,而且这些设备还能从全 3 MM Ds 最初用于单 向传输 的影像广 播服 与IE 82 Ia E E 0 .I非常相似。它希望和3 移动通 球不同渠道接收 网页和 实时 视频的更新。 目前 G 务 ,包括城市 与城市之 间的无线网络系统 。现 信协议互通 , 并且能提供不同等级的Q S 以满 移动通信 、图象通信和 互联 网正走向融合 ,多 o, 在则可以采用双 向的数 据业 务传输 ,允许更加 足多媒体或V l等不同类型的应用需求。 oP 媒体业务将成为今后移 动通信 业的一个新的增 灵活地使用MMD 频谱 。而L s MD 技术,则属 S 2 无线A M网 、 T 络 长点。无线将越来越 多地被 用于提 供接入 ,而 于 区域性的无线技术 ,可被应用 在城市内 、郊 无线ATM的 目的是在AT M骨干网的基础 使用有线网络提供长途大容量传输。
无线接入服务器简介
无线接入服务器简介1. 引言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接入服务器成为了现代网络架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无线接入服务器充当着连接移动设备和服务器的桥梁,负责将接入的无线信号转发到服务器,并将服务器返回的数据转发给移动设备。
本文将介绍无线接入服务器的概念、原理和常见的应用场景。
2. 无线接入服务器的概念无线接入服务器是一种通过无线网络接收移动设备的信号,并将其转发到服务器的中间设备。
它通常位于无线网络的边缘,作为移动设备和服务器之间的媒介。
无线接入服务器可以将移动设备的信号转发给云服务器、本地服务器或其他网络设备,实现无线设备和服务器的通信。
3. 无线接入服务器的工作原理无线接入服务器以无线信号为媒介,实现了移动设备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其工作原理可以简述如下:1.接收信号:无线接入服务器通过无线网络接收来自移动设备的信号。
2.解析信号:无线接入服务器解析收到的信号,提取其中的数据内容。
3.转发数据:无线接入服务器将提取出的数据内容转发给服务器。
4.返回数据:服务器将数据处理后返回给无线接入服务器。
5.转发信号:无线接入服务器将服务器返回的数据转发给移动设备。
通过以上步骤,无线接入服务器实现了移动设备和服务器之间的无线通信。
4. 无线接入服务器的应用场景无线接入服务器在多个场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4.1 公共无线网络在公共场所设置无线接入服务器,可以提供免费或收费的无线上网服务。
无线接入服务器可以接收用户设备的信号,并通过认证和授权机制实现对用户的身份验证和上网控制。
同时,无线接入服务器还可以对用户的流量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网络的稳定和安全。
4.2 企业内部网络企业内部经常需要提供无线网络给员工和访客使用。
通过部署无线接入服务器,企业可以实现对网络流量的控制和管理。
无线接入服务器可以将用户的流量分流到不同的服务器上,提高网络的负载均衡和性能。
同时,通过无线接入服务器可以实现对员工设备的认证、访问控制和安全策略的实施。
移动宽带接收器的工作原理
移动宽带接收器的工作原理
移动宽带接收器是一种用于接收移动宽带信号的设备,它的工作原理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接收移动宽带信号:移动宽带接收器通常通过天线或者无线接收器接收到来自移动网络中的无线信号。
这些无线信号可以是通过3G、4G、5G等移动通信技术传输的数据信号。
2. 信号解调: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会经过解调的过程,将无线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解调的过程主要包括将无线信号的频率、相位等参数转化为数字形式,并根据具体的调制方式对信号进行解码。
3. 信号处理:解调后的数字信号会进行一系列的信号处理操作,如解压缩、差错纠正等,以确保接收到的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 数据解封装:经过信号处理后的数字信号需要再次解封装,将数据根据不同的协议和格式进行解析和重构,以获取有效的数据信息。
5. 数据输出:最后,解封装后的数据会传输到连接的设备上,如计算机、手机等,供用户使用。
总的来说,移动宽带接收器的工作原理是将无线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经过一系
列的处理和解析,最终将数据输出给用户使用。
基站硬件与逻辑结构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监控人员技能鉴定培训
基站硬件及逻辑结构部分
山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一 基本概念的建立
1、BSS(Base Station System):基站系统,由 BSC和BTS两部分组成。 2、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 处理同无线相关的功能 3、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本收发信 机单元 4、RBS(Radio Base Station):RBS是爱立信GSM 基站产品的英文缩写(GSM:2系列,W-CDMA:3系列) 5、Antenna System:天线系统 6、Basic Congfiguration:基本结构。
山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8 SCC(Site/Cell Configuration):基站/小区结 构
描述环绕一个RBS基站的区域如何被分成几个无线 话务区域。全向基站,使用1套BTS,在一个区域, 实现360度的无线覆盖;3扇区的定向基站,使用3 套BTS,在3个不同的区域实现无线覆盖。例如SCC 表示为1×1,表示全向1个载频的基站配置;SCC 1+4+4表示3个小区,各小区分别有1、4、4个载频 的基站配置;SCC 3×4表示3个小区,每个小区4个 载频的基站配置。需要注意的是SCC表示的一般是 满配置的情况。
山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三)CDU(COMBINING&DISTRIBUTION UNIT)耦合 分配单元
CDU是TRU和天线系统间的接口,可实现几个TRU在 同一根天线上发射。CDU有如下几种类型: CDU-A:连接1-2个TRU,用于低容量、大范围覆盖 的小区。有两个独立的天线接口,因为没有耦合器 ,所以每根天线上仅能发射一个载频的射频信号。 正是因为没有耦合衰耗,在天线上会以更高的功率 发射,覆盖更广 CDU-C:连接1-2个TRU。有一个天线接口,一个 CDU-C能够耦合两个载频的信号到一根天线上,但 相应的会对射频信号有3.5dB左右的衰耗,相对比 CDU-A,覆盖范围将减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M800 PDA
摄像头
终端的系列化促进了 业务和应用的多样化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产品:CPE
桌面终端 (CPE)
射频带宽: 1MHz 接口: 1 以太, 1 电话 天线: 3 (分集选择) 上下行总数据吞吐量: 3Mbps
CPE RJ45 CPE+PC
适用场景: CPE适合于固定、游牧、车载移动等场 景下使用。可连接视频编码器及摄像头 实现无线监控。
应用模式
PDA/手机 USB
无线通信发展趋势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介绍 系统优势介绍 典型案例介绍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系统优势
1、宽窄带一体化的多业务综合接入 3、系统容量大、带宽高、覆盖范围大
5MHz频率内,基站吞吐:15.36Mbps ,终端最大 3Mbps;300并发用户;1800MHz覆盖10公里左右; 400MHz数十公里覆盖
窄带无线
WiMAX 802.16d 2.4GHz 5.8GHz WLAN PAN
中速
低速
无线通信发展趋势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系统优势 典型案例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是新一代的无线,采用全新IP构架,能够承载语音、 数据、视频等一体化的多业务系统。该系统具有无法比拟的高带宽和移动性。
调度终端
系统内调度终端 普通手持终端 车载台 桌面调度电话 三防工业手台
系统外终端(被调度) 手机 固定电话
三防手台
尺寸为242x62x35mm 采用2.8寸可触摸显示屏 操作系统为WINCE 5.0 工作温度:-20 到 +50 存储温度:-30 到 +60 湿热:40摄氏度,湿度93% 工作24小时以上 防尘、防水达到IP54防护等级
系统功能 无线对讲功能
数据业务能力
应急调度业务
无线视频监控
移动数据采集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特点及优势
F1 F1 F1 F1 F1 F1 F1 F1 F1 F1 F1 F1 F1 F1 F1 F1 F1 F1 F1 F1 F1
全移动的城域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支持120km/h移动性和非视距覆盖
真正1x1同频组网
第二部分
对讲、调度系统及功能
系统框架
话音调度系统构成: 调度机 调度台 调度终端
普通终端 智能手机 PDA 车载台 三防手台
基站
外部通信
PSTN
调度台
触摸屏调度台 MDS调度机
车载台
PDA
智能手机 手台
MDS调度机
采用NGN网络架构,利用软交换技术完 全构建于IP 网络之上,符合国际通信行 业标准 同时拥有传统调度系统和对讲系统各种 功能;
2、终端高速移动、漫游切换
120km/h; 先建后切快速应急切换
4、非视距覆盖能力强 6、支持同频组网 7、上下行带宽安排灵活
SAC TG/SG MDS
IP网络
BRAS
BS
IP
OSS(EMS/DNSS/SHLR/STBC)
IP
HEV ( High Efficiency Voice )
CPE HS/PDA CPE
CPE
HUB
PCMCIA卡
终端系列
数据终端
CPE123
PCMCIA112
MEM113
GMS800 一体化
E68 CPE623
应用模式
CPE
HUB
RJ45 CPE+PC
RJ45
CPE RJ45
RJ45 CPE+ CPE 视频编码器 摄像头 视频编码器
CPE
CPE+IAD+电话机+PC+AP
CPE+SIP Phone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产品: 无线伴侣
无线伴侣
射频带宽: 1MHz 接口: 蓝牙 1 mini-USB 天线: 1 上下行总数据吞吐量: 3Mbps
调度机二
调度机三
以业务驱动的话音调度
话音调度
业务系统
业务逻辑驱动 动态重组组织结构 按照岗位进行调度 与业务系统实现联动
企业的内部业务系统, OA系统、指令系统、预案系 统等
第三部分
数据业务
网络架构:宽带数据业务
Internet
PSTN/PLMN
AAA
BOSS
这个网络架构可以支持宽带 数据接入、视频监控、数据 采集等业务
Future usage
1.7G
Current usage
1.8G
Microwave communication 1.7-1.9G
CDMA 1.865-1.88
1.9G
DECT&PHS CDMA 1.9-1.92 1.945-1.96
2G
microwave 1.9-2.3G
FDD wireless access 1.88-1.9
适用场景: 无线伴侣适合于固定、游牧、便携、移 动等场景下使用。
应用模式
蓝牙
无线伴侣 无线伴侣+PDA
无线伴侣 USB
无线伴侣+PC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产品: MEM
MEM集成到PDA中
SCDMA模块 (MEM) 射频带宽: 1MHz 接口: RS232/RJ45 天线: 1 上下行总数据吞吐量: 1~3Mbps.
SGSN
RNC
NB
基站
降低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
SS
SS
终端
终端
传统移动网络构架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 系统网络架构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宽带无线接入 :15Mbps吞吐量 :120km/h的移动性能 :支持室内覆盖 :城区1~3km,最大20km
定义
支持移动性 支持非视距传输 支持大覆盖
业务功能 全IP架构,全面支持固定、便携以及移动模式下的话音、
自适应调制 技术性能改 进
移动宽带无 线接入系统 关键术
动态信道分 配技术
通过动态信道分配 ,避免相邻小区同 频干扰
可靠的先建后 拆切换技术 先建后拆切换技术,保证 了切换过程的可靠性和切 换成功率,提高了移动状 态下的业务性能。
引入先进信 道编码技术
RS、TUBRO、 LDPC结合语音 、数据和调制方 式的编码方案
MEM
RTU
MEM+RTU
MEM 视频编码器
摄像头
MEM+视频采集前端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产品: PDA/手机
PDA/手机
射频带宽: 1MHz 接口: 1 mini USB 天线: 1 or 2(分集选择) 上下行总数据吞吐量: 512kbps-3Mbps
适用场景: PDA和手机适合于固定、游牧、 便携、移动等场景下使用。
FDD wireless access 1.96-1.98
专用频段1785-1805MHz,该频段在全世界 范围内可用并且与ITU的第三代频率规划不冲突
基站产品
基站: RF板 最大发射功率2W,采用8阵元智能天线技术 99.999%电信级可靠性;板卡热插拔设计 最大净吞吐率:15Mbps@5MHz 支持固定和移动宽带数据接入 频综板 传输接口:10/100M以太网口 基带板 对传输的要求:通过10/100M以太网口接入IP网 灵活的电源选择:电源板支持DC-48V、DC24V、AC220V,适应于 不同的机房条件
室内覆盖产品
单路塔放
干放
直放站
露缆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关键技术
高移动性能、高干扰 抵消性能、结合联合 检测提高抗干扰能力 智能天线技 术新突破, 增强零陷技 术 克服码间干扰、选择性衰落 、小区间干扰,实现语音和 数据业务高效融合
SCDMA和 OFDMA技 术融合
通过精确信道和 噪声估计,提高 动态调制的判决 准确度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北京挪拉斯坦特芬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2008年10月
© copyright Zenitel
无线通信发展趋势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介绍 系统优势介绍 典型案例介绍
传统通信模式
光纤网 / 以太网
无线对讲网络
无线数据网络
• 企业需要建立多个无线系统,实现不同的功能
企业信息化对无线系统的要求
支持分布式调度
调度机一
支持分布式调度 支持分布式调度 系统,可以部署多台调度 系统,可以部署多台调度 机协同工作 机协同工作 调度台可以调度 调度台可以调度 和监控不同调度机下的终 和监控不同调度机下的终 端 端 不同单位、不同 不同单位、不同 部门的调度可以实现协调 部门的调度可以实现协调 调度,远程异地调度 调度,远程异地调度
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并支持多媒体调度
特点
支持移动性、数据速率高、使用费用低、随时随地接入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移动
便携 固定
主要技术参数
工作频率范围: 1785MHz ~1805MHz/400MHz~410MHz 占用带宽:5MHz/载波 双工方式: TDD(时分双工) 周期:10ms 多址方式:CS-OFDMA/TDMA 扇区数据净吞吐率: 最大15Mbps/扇区,三扇区联合可达45Mbps 自适应调制: 下行:QPSK、8PSK、QAM16、QAM64 上行:QPSK、8PSK、QAM16、QAM64 支持先建后拆切换技术
系统框架
无线网络介绍
系统功能与业务
无线对讲、调度功能
数据、视频、监控、定位
第一部分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介绍及设备组成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典型拓扑
SAC
基站
终端
系统构架
Internet Internet
网络 网络
GGSN 路 SAC 由 器
简约的扁平化 全IP网络架构
更高的可靠性 更低的传输时延 端到端可管理、可维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