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行为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之行为主义——讲义
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的行为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行为主义的观点。
行为主义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第三个是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
我们来一一进行深入的学习。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在他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有限的几种反射,如膝跳反射、打喷嚏,之后的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与反射的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认为能够通过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他曾经有过著名言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不管他们的天赋、倾向、能力以及祖先的种族,我都可以训练他们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包括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斯金纳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但是他将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刺激引起的应答性行为,如幼儿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如幼儿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斯金纳认为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关。
有些后果会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如幼儿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后获得称赞、新玩具;有些后果有可能使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如幼儿在主动打人后被批评或取消奖励等。
他将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这样的现象称之为强化。
正强化指由于行为带来了愉快的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如:当小朋友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时,奖励一朵小贴花。
负强化指由于行为能摆脱一个厌恶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
如:当学生按时交作业,老师会撤销对他的处分。
根据刚刚学习过的强化理论,请大家思考,下面这个案例中老师采用的是强化吗?班级上有几个同学养成了一些不良读书习惯,当其他同学在认真画画时,他们总是喜欢在一边做小动作干扰其他同学。
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
引言概述:学前教育是指在儿童正式接受义务教育之前,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学前教育原理是指学前教育活动背后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本文将通过引言、概述和五个主要分点来详细阐述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儿童发展理论1.儿童发展的几个重要层面:儿童的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
2.儿童发展理论的代表性人物:皮亚杰、弗洛伊德、巴尔图斯等。
3.儿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了解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学前教育活动提供指导。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和任务1.学前教育的目标: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2.学前教育的任务:提供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注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1.主动参与法:鼓励儿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互动和合作促进其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动机。
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儿童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记忆能力。
4.教材中心教学法: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合的教材,以儿童的学习需求为中心进行教学。
5.记忆教学法:通过提供重复和巩固的学习机会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记忆和学习习惯。
四、学前教育的评价方式1.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考察儿童在多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等。
2.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儿童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其兴趣、态度和能力等。
3.记录评价: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过程进行记录,有助于了解其进展和问题。
五、学前教育的家庭教育配套措施1.家庭参与: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前教育活动,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支持和指导。
2.家庭教育活动:组织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培养家庭教育意识和技能。
3.家庭作业:合理安排适合儿童年龄的家庭作业,巩固学校学习内容。
4.家庭访问:定期走访和交流家庭,了解家庭背景和教育需求。
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
学前教育原理第一章学前教育是指为3至6岁儿童提供的早期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一部分。
其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学前教育的定义学前教育是指为3至6岁儿童提供的一种教育形式,以儿童为中心,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和教学方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过程。
学前教育包括早教和幼儿园教育两种形态,早教是指家庭和社区对婴幼儿进行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是指儿童在幼儿园中接受的教育。
学前教育是一种专门为幼儿设计的教育,旨在通过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儿在诸多方面的发展。
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语言与认知能力、审美与创造能力等。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首先,学前教育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
这包括培养儿童的体格发育,提高其抵抗力,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其次,学前教育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和活动,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此外,学前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语言与认知能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前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与创造能力。
通过音乐、美术、手工等活动,培养儿童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学前教育原理1.儿童为中心。
学前教育的核心是儿童,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2.因材施教。
学前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使每个儿童都得到适当的教育。
3.活动为主。
学前教育要以活动为主导,注重儿童的体验和实践。
通过各种游戏、操作、观察等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情感教育。
学前教育要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素质。
教师应该关心儿童的情感需求,给予儿童充分的关怀和支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儿童的良好情感。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行为主义
• 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
斯金纳将行为分为:
1 应答性行为(由刺激引发)
•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
2 操作性行为(自发的)
•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如:如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关。
行为
后果
行为发生频率
幼儿主动发言 获得称赞、新玩具
惩罚是由于行为带来的不利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降低的现
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举例
给予惩罚 给予(+) 厌恶刺激
降低
学生迟到时,要求其打 扫教室卫生
移去惩罚 撤销(-) 愉快刺激
降低
不服从老师的安排,没 收之前奖励的小贴花
• 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著名的 “儿童攻击行为模仿”实验,又称 “波比娃娃”(Bobo doll)实验。
幼儿主动打人 被批评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正强化 给予(+) 愉快刺激 负强化 撤销(-) 厌恶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增加 增加
举例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 奖励一朵小贴花
按时交作业,老师撤 销对他的处分
行为主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 斯金纳&班杜拉
2.主要观点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部条件对 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 为反应。
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幼儿发展的深远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张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等手段来塑造和改变行为。
在学前教育领域,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课堂管理以及儿童行为塑造等方面。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等核心概念。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如如何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来促进儿童的良好行为,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增强学习效果。
本文还将探讨行为主义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争议,如过度依赖外部奖励可能削弱儿童的内在动机。
本文将总结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行为主义理论概述行为主义理论,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心理学界,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约翰华生、爱德华李桑代克以及B.F.斯金纳。
这一理论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观察的行为,而非意识或内在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在环境刺激所驱动的,而这些刺激又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被学习和强化。
在教育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奖励和惩罚在塑造学生行为中的重要性。
通过正向奖励(如表扬、奖励物品等)来强化期望中的积极行为,同时通过负向惩罚(如批评、剥夺某种特权等)来纠正或消除不良行为。
行为主义者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教育者可以系统地塑造和控制学生的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在学前教育阶段,行为主义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由于学前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他们的行为模式更易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学前教育工作者经常利用行为主义原则,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以及使用奖励和惩罚等手段,来引导和规范学前儿童的行为,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值得注意的是,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批评和质疑。
学前教育原理知识点
学前教育学内容要点绪论一、学前教育学的涵义一什么是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二学前教育学的两层含义一是作为教育学科分支之一的学前教育学;作为分支的一个学科,学前教育学是复数形式而非单数的,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课程和教学论、学前教育史、学前比较教育、学前教育管理等分支领域;二是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前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学前教育学”有时也可称“幼儿教育学”、“学前教育概论”等,它是随着幼儿教师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三学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861年,兰格将福禄培尔生前发表的15篇有关幼儿园教育的论文汇集出版,取名幼儿园教育学Pedagogics of the Kindergarten,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幼儿园教育学命名的着作,标志学前教育学的独立;二、学前教育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前教育学的任务1.研究学前教育现象2.研究学前教育问题二研究和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读者了解、认识学前教育2.指导学前教育实践三、学前教育学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二文献法:文献法通过搜集、查阅、整理已有的相关文献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三调查法:调查法以访谈、问卷、测验等间接手段获取某一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现状、成因、发展等方面资料,从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做出概括四实验法:实验法是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观察、测量等手段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含义、构成要素、类型和任务一、学前教育的含义、构成要素一学前教育的含义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本文主要指广义;二学前教育的构成要素1.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实践中直接或间接承担设计、组织、实施保育和教育活动责任的人2.学前受教育者:学前教育活动中参与保育、教育活动并直接承受其影响的学龄前儿童3.学前教育措施:联结学前教育者和学前受教育者的一切中介,包括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社会学前教育当代社会学前教育形式多样,如幼儿园、托儿所、日托中心、保育学校、保育所、学前班、儿童游戏场、儿童活动中心、早教中心等,其中,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是我国学前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三、学前教育的任务一学前教育肩负着对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促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任务;二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发端,承担着为儿童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任务;三学前教育承担着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与保障家庭幸福的任务第二节学前教育的特征一、学前教育的基础性一学龄前期是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主要是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这一阶段是个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开端时期;二学前教育的内容具有基础性:保育、教育一体,让学前儿童获得行为习惯、探索环境等方面的初步经验,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三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学前教育位于教育链条的起点,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二、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一学前教育公益性的理论基础1.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2.非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二学前教育公益性体现在其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上1.学前教育的非排他性与排他性2.学前教育的非竞争性与竞争性3.学前教育的外溢性三政府参与是学前教育公益性实现的保证政府参与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生产,免费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给公众;二是政府采购,免费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给公众;三是政府补贴,对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产品的生产者或购买者提供财政补贴;第三节学前教育的价值一、学前教育的儿童发展价值一学前教育对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价值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等的奠基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阶段;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二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学前期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体现为学前教育能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需要,能影响社会的发展;二、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一学前教育通过服务于家长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1.家庭成员尤其是学前儿童的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工2.家庭成员尤其是学前儿童的父母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人发展中二学前教育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1.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儿童发展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备了间接影响学前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能产生更好的促进作用,也通过减少社会福利、教育、治安等开支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2.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对未来社会政治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学前教育通过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的初步熏染,为未来公民和政治家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从而间接影响社会政治的发展;3.学前教育通过影响儿童的发展从而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产生间接影响学前教育引领学前初步儿童体验、认识风俗民情,看读儿歌、童话、古诗、故事,初步认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简单的科学知识,学说本民族语言等等,这实际上是在做着文化传承的工作,尽管只是初步的,但为今后进一步的传承文化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理论流派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一、古代的儿童公育、家庭学前教育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公有、公养、公育,包括低幼儿童在内,由氏族公社的年长而体弱者在住地统一看护、教育;古代文明社会,在普通家庭,0-6岁或7岁的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得到父母和长辈的照料,学习初步的生活知识、社会知识,养成行为习惯;皇室、贵族以及地位较高的家庭,则有了初步的学前教育专门化形式和生产生活知识以外的内容,如古埃及宫廷学校、西周“孺子室”;二、近现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一慈善性质的托儿所、保育所、幼儿学校等机构的建立欧洲学前教育发端于17世纪后半期的贫民婴幼儿保护和养育设施;二幼儿园的建立和发展1837年,福禄培尔在勃兰根堡创办了一所“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机构”,使用自己设计的“恩物”开展游戏教学,1840年,福禄培尔将该机构命名为“幼儿园”;三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1904年颁布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三、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一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从儿童权利保障来看,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肯定儿童享有生存、发展、学习和娱乐的权利;1989年,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将对儿童各种权利的保护变成各国政府的法律承诺;二加大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力度2010年7月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年11月颁布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均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体发展学前教育;三学前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第二节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狭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某位学前教育家的理论得到传播和应用而形成的派别;广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泛指某一历史时期内持相同或相近的学前教育理论主张的人而形成的学前教育派别,这一派的理论源头往往是多样的;本章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指广义的流派;一、早期的学前教育理论遗产柏拉图:主张儿童公有、教育公有,最早论述了儿童优生问题;主张幼儿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讲故事、音乐、绘画、体育、游戏,首次对游戏作了理论论述;夸美纽斯: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着母育学校1632年,还为儿童编写了世界图解作为教材;洛克:着名的“白板说”,肯定了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和价值卢梭:“自然教育”裴斯泰洛齐:倡导并实施爱的教育,主张教育心理学化,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要求贾谊:实行胎教颜之推:颜世家训朱熹:童蒙须知王守仁:主张儿童教育要顺应童子之情,倡导以生动活泼的方法教儿童二、国外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一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发源于英国,是以欧文等人的幼儿学校理论的传播和应用为特征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欧文和怀尔德斯平;欧文主张:幼儿学校的基本原则是“尽量使小朋友快乐”,为此,他提出了不责骂或处罚儿童、教师表情亲切等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包括体、智、德、美等五方面;二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发源于德国,是因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的传播、应用而形成,理论代表是福禄培尔及其支持者;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作品中,主要观点包括:1.主张改革家庭教育,给缺乏幼儿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指导,广泛建立幼儿园,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2.为了帮助儿童做好准备,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必须有一个中间阶段,使儿童有时间做好准备,以降低突变性给儿童带来的冲击;他设想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设立一种“中间学校”,帮助儿童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他甚至打算设计一种新的恩物来作为中间学校的特殊教学用品;3.为了帮助幼儿开展自我活动,福禄培尔为儿童设计了一套由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组成的活动玩具,称为“恩物”,意味上帝的恩赐之物;4.作业就是给幼儿设计的各种活动,作业活动是幼儿体力、智力和道德和谐发展的主要方法;作业是恩物的发展;三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发源于意大利,是围绕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传播、应用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蒙台梭利及其支持者,代表性着作主要有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吸收性心智等;1.蒙台梭利早年强调遗传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晚年倾向于强调环境的主导作用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儿童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对特殊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期;3.蒙台梭利提出了学前教育的两条基本原则;①自由的原则;儿童有自己发展的敏感期,具有吸收性心理,能根据自己心理需要和倾向,自由地选择物体和活动,任何工作、活动都不是强迫的;②工作的原则;蒙台梭利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4.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对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包括四个方面,即肌肉训练、实际生活练习、感官训练以及初步知识教育;四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美国,对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均有所批判;布莱恩是美国进步主义学前教育运动的先驱,代表人物有杜威、帕蒂.希尔、爱丽丝.坦普尔;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观点主要有:对儿童发展开展实证研究;重视学前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肯定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合理部分的同时,试图根本否定恩物主义和象征主义;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建立其教育理论体系,基本观点是: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基本方法是“做中学”;五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学前教育理论;理论代表是克鲁普斯卡娅、乌索娃、福辽莉娜等;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主要以其鲜明的政治主张为标识,重视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是其特色;这一流派影响了我国建国后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三、中国近现代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及代表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20世纪20至40年代探索中国化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特点是学习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理论,探索中国化的学前教育理论;主要代表是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等人,其中,陈鹤琴最具代表性;1.五指活动;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将幼稚园的课程确定为五项,即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语文活动;这五个方面的活动是整个的、相互连贯的,犹如生在手掌上的五指一样,相互联系,故称五指活动;2.陈鹤琴活教育的核心观点概括如下:①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做世界人”;②活教育的课程论;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③活教育的方法论;陈鹤琴主张“活教法是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第三节当代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一、新行为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新行为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指那些受新行为主义观点影响而形成的某些相近或相似的学前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斯金纳基于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学说,认为教学就是通过控制刺激塑造和形成学生正确的行为;1.美国“开端计划”中的许多学前教育课程方案就是在新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设计的;2.新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设计的课程的共同教育目标是帮助处境不利的儿童发展智力,促进社会平等和发展;如恩格尔曼、贝雷特的课程方案、DARCEE早期训练计划、阿帕拉齐尔早期教育课程方案等均属于此类;二、结构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结构主义也可译作“建构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后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结构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是指在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各种学前教育理论,突出代表是皮亚杰,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结构、阶段以及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为结构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1.儿童认知发展的结构称为“图式”,图式变化的机制是“同化”、“顺应”与“平衡”;2.儿童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说儿童的主动建构,是儿童获得新的经验、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动力;3.儿童到青年初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与外界相互作用,取得平衡;②前运算阶段2-7岁,处于“自我中心主义”时期,思维开始由表现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思维具有直觉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 -11岁,出现了具体运算图式,能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认知结构发展到最高水平,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4.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①0-2岁的感知运动阶段,“自我中心”;②2岁到6、7的前运算时期,“他律”阶段;③6、7岁到11、12岁的具体运算阶段,“自律”阶段;④11、12岁到14、15岁的形式运算阶段,“公道”阶段;5.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形成儿童的智力和道德的推理能力,形成和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最终和最根本的目的;6.儿童教育的原则:①应配合儿童认知发展顺序;②以儿童为中心,发展儿童的主动性;③强调兴趣与需要的重要性;④重视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三、人本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人本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是指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影响而提出的各种学前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价值以及人性的探索为使命,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马斯洛、罗杰斯等;马斯洛在对健康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教学”的理论;四、多元智力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多元智力学前教育理论是指受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影响而形成的学前教育理论或学前教育方案;他认为智力应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语言-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我反省智力、人际智力;1989年,又提出了第8种智力,即自然智力;五、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瑞吉欧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意大利教育家罗里斯.马拉古齐在意大利北部小城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学前教育实践和理论为核心而形成的;1.马拉古齐确立的儿童观主要有:①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②儿童拥有自己的权利;③儿童有主动学习的愿望;④儿童是有差异的;⑤儿童是“关系”中的儿童;2.环境被视为儿童的第三位老师;3.提倡方案project教学,儿童可以在综合性活动中自由探究、选择、欣赏,实现、拓展其潜能;4.在马拉古齐的学前教育理论中,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构成一个生命有机体,因此,马拉古齐非常重视教师和家长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六、美国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理论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理论是指全美幼教协会NAEYC在推行发展适宜性学前教育实践时所提出或应用的一些理论观点,是将各种有关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综合应用于一个方案之中;1.构建充满爱心的学习者社区2.教学应促进发展与学习3.制定实现重要目标的课程4.评价儿童的发展与学习5.和家庭建立互动的关系第三章儿童发展与儿童观第一节儿童发展一、儿童发展概述一儿童发展的涵义与特征学前儿童发展是指0-6岁、7岁儿童的身心发生的质的变化 ;身体的发展是指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心理的发展是指儿童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1.儿童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2.儿童发展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3.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4.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5.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二制约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与环境:遗传侧重先天生物遗传因素,环境侧重后天教育等环境因素,二者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决定着个体的发展;2.学前教育:能提供最最简捷、最有效的环境;3.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映能力;总之,遗传、环境、教育和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四个主要因素;这四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合力,共同制约着儿童的身心发展;二、儿童发展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1.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理论1认为心理发展阶段分为:第一,口唇期岁;第二,肛门期岁;第三,前生殖器期3-6岁;第四,潜伏期6-11、12岁;第五,生殖期青春期;2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2.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第一,婴儿期岁,信任对怀疑;第二,儿童期岁,自主对羞怯;第三,学前期或游戏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第四,学龄期6、7岁-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第五,青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成年早期18-30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第七,成年中期30-60岁,繁殖对停滞;第八,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以后,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已述,略三社会文化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观:人有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故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3.社会文化理论对教学的影响:儿童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在适当水平内的教学,和有一定指导的社会环境;四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华生的发展心理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2.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和习惯取决于该行为导致的结果;如果一种行为能够导致好的结果则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反之亦然;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五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个体的生物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因素组合成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态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层次的环境系统由里到外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三、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
儿童早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儿童早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
而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更是越来越强烈。
儿童早期教育是指从婴儿期到学前期的教育过程,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智力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儿童早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究竟是什么呢?一、儿童早期教育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对个体的刺激作用引起的反应。
因此,教育行为应该着重于对儿童的外部物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控制,通过奖惩等手段来引导儿童的行为反应。
但是这种理论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的应用过于片面。
过分强调奖励和惩罚,忽视儿童的情感和自主性的发展。
这种方法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可能会对儿童的正常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语言和行为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并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儿童需要有适宜的刺激和经验,才能在每个阶段中进行有益的发展。
对于儿童早期教育来说,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视儿童为个体,注重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探索,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而且可以为儿童提供最合适的环境和刺激,以促进儿童的认知、语言和行为能力的提高。
3.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的成长和发展受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包括了家庭、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多个系统。
因此,在儿童早期教育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来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支持。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而且还可以帮助儿童在学习中,积极应对生态环境的变化。
二、儿童早期教育实践1.注重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儿童在早期教育期间,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在早期教育实践中,需要注重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的发展应该根据其独特的需求和兴趣来推进。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充分学习并取得更好的成果。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研究领域 主张
约翰·华生
影响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 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和反应(S-R)的学习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简介
斯金纳
1904-1990
获奖情况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新行为主义理论
➢ 斯金纳将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成熟势力说
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精神分析学派
行为主义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
段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观
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 主义社会学习理论
简介
班杜拉
观点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想一想
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解释小男孩的行为
教育启示
重视环境影响
教育启示
制定具体详尽的学习目标
教育启示
恰当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教育启示
注意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本讲小结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教育启示
速安静坐好的行为 ➢ 操作性行为也是由刺激引起的,但这种行为的刺激源却是未知的
操作性行为作用于环境
核心概念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想一想
试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来解释 轩轩改坏习惯的情况
轩轩是个3岁半的小男孩,他有一个问题特别让爸爸妈妈头 疼,就是每次都不肯好好吃饭,每次吃饭时到处跑,妈妈在 后面跟着喂。这样一来,轩轩饭没吃好,妈妈还累得够呛 后来,妈妈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轩轩如果能自己坐着好好 吃饭,就可以在吃完饭后看他最爱看的动画片,而且在睡觉 前还给他讲故事。就这样,轩轩果然能好好吃饭了
(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及其代表实验。
2.理解并掌握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并能对其进行区分。
3.能将经典型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对应幼儿教学生活进行举例并说明原理。
4.掌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及其经典实验,熟悉观看学习理论,了解三元交互决定论、强化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及其代表实验。
2.理解并掌握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并能对其进行区分。
3.掌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及其经典实验。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并能对其进行区分。
2.能将经典型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对应幼儿教学生活进行举例并说明原理。
3.能够将对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进行比较区分,并运用于幼儿教育生活之中。
4.了解三元交互决定论、强化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教学时数:4课时作业:详见本章学生作业中有关行为主义的习题。
教学反思:作为学习理论领域最为经典的版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先后经历了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几个阶段的开展,其对学习本质的探究和研究对学校教育起到了极大的关心。
在本节的学习当中,学生普遍能够专门好的掌握有关识记的全然概念知识,但对两种条件作用的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要求其举例时,学生常常混淆两种作用。
知识导入:对行为主义的介绍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派的主体思想是对19世纪末美国的另一个土生土长的心理学派--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学派的心理理论观点的进一步开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代开展到顶峰,成为从代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位置的美国心理学史甚至世界心理学史上都绝无仅有的一大学派。
行为主义的要紧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纳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共页课件 (一)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共页课件 (一)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理解其心理发展需要遵循心理学的不同理论流派。
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中,有四个重要的流派: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物探究。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理论研究方法,使得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影响。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孩子的行为是通过对外界环境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是被塑造的。
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行为主义强调观察和实验的数据。
学前儿童的行为是可塑的,因为他们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所接受的奖励或惩罚形成的。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的是与行为主义不同的思考过程,以及孩子内在概念和思考方式的发展。
主要由保罗·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会不断提高。
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方面,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孩子的理解和获取的知识都来自经验和理解过程,而不是被塑造。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和学习是社会和文化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而非可以在独立的个体中形成。
社会性是学习和理解的关键,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较大。
家庭、学校和朋友等社会和文化活动可促进思维过程的完善。
四、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主要关注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身体结构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中,生物学理论贯穿始终。
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身体运动,生长和发育都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一个庞大的领域,涉及到众多的方向和研究方法。
四种理论流派都强调心理发展是多个方面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研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理论流派。
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理解每个理论流派的假设和发现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成长。
学前教育学--第一、二章讲义+笔记
学前教育学--第⼀、⼆章讲义+笔记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学前教育(13、16名词解释)主要是指对0—6岁⼉童,也就是从胎⼉期到进⼊⼩学前的⼉童所进⾏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学前教育有⼴义和狭义之分,⼴义的学前教育是所有能影响幼⼉⾝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理发展的活动,如看动画⽚,做家务,同伴交往和旅游等;狭义的学前教育专职托幼机构(早教机构,幼⼉园)对幼⼉实施的有⽬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
学前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具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组织性、规划性和系统性等,学前教育虽属于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但其教育对象⼜有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学前教育阶段的⼉童有其特殊需要,他们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正因如此,从⼴义和狭义两⽅⾯全⾯把握学前教育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2.学前教育学(15年名词解释)不同的学科研究,不同的领域,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并揭⽰教育规律的学科,根据年龄阶段的划分,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教育⼏个阶段,各个教育阶段都有具体的内容规律和特点。
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个分⽀,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学前教育规律的⼀门学科,其教育对象包括胎⼉、婴⼉(0-3岁)和幼⼉(3-6岁)。
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阶段⼉童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幼⼉园教师、托幼机构的环境、学前教育课程、学前⼉童游戏、学前⼉童德育、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幼⼩衔接、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3.观察法(14名词解释、15简答)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法,是收集⼀⼿资料最直接的⼿段,是其他研究⽅法的基础。
观察法指在⾃然条件下,教师有计划有⽬的的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为进⾏观察记录和评价的⼀种⽅法。
观察法的特点有客观性、能动性、⽬的性。
观察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观察法的常⽤⽅法有:实况记录法、⽇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为检核法。
学前教育的教育理论
学前教育的教育理论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系统教育的过程,旨在培养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生活技能。
在学前教育领域中,有许多不同的教育理论被提出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几种广泛应用于学前教育的教育理论,并分析它们的优势和适用情况。
一、传统的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行为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对儿童行为的塑造和控制。
它强调通过外部刺激和奖励来促进学习。
在学前教育中,这一理论主张教师应使用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学习。
例如,当学生完成任务或表现良好时,教师会给予赞扬和鼓励;相反,当学生表现不当时,教师会施加适当的惩罚。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纪律和积极行为。
然而,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忽视了儿童的内在动机和情感发展,过分强调外部奖励和惩罚。
在学前教育中,这种教育理论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降低。
因此,单纯采用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学前教育的需求。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建构来获得知识和理解。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的作用是创建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学习机会的环境,让儿童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索。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玩具、游戏和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儿童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然而,这种教育理论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指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支持的社会环境,鼓励儿童与他人互动和合作学习。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社会文化理论还强调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学习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歌曲和游戏等方式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并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育心理学被广泛地研究并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
根据j piaget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3~6岁的幼儿其认知属于前运算阶段,即前逻辑阶段。
这一阶段幼儿认知的主要特点包括:幼儿行为相较于感觉运动阶段更为内化,出现语言并通过示意行为对事物进行表征,但作为主体的幼儿并未形成逻辑思维,无法针对事物表象作出逆运算,其思维可归纳为:表象、原始和混乱,自我中心思想是该阶段的突出特点。
幼儿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导致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幼儿教师身心素质的高低,提升幼儿教师身心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其对自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而对作为教育理论核心的教育心理学地解读,就成为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通过对行为主义学派的讨论和解读,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幼儿教育(3~6岁)中的运用,以期在奋斗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洪流中,为幼儿教育事业的促进和发展,贡献微薄力量的目的。
一、行为主义教学方式的反思与探讨通过近年来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课堂教学与积极探索,我们可以辨认出行为主义教学理念程式化、数据化后的继续执行标准,在非常大程度上遏止了非学对象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陷于了演化论和机械论的深渊。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过程被程序化、公式化,表述世界的方式方法被单一化,教学方式被反反复复总结和萃取,构成固有模式;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不可避免地被放在封闭式教育体系中,被动地、盲目地拒绝接受科学知识、心智世界,教科书式的答案沦为评判高下的唯一标准,其发展与蜕变被定量、数据化。
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无法赢得技术创新与优化。
但是彻底否定、摒弃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体系,笔者认为又有些矫枉过正了。
在这里,笔者经过自身教育实践,针对学前儿童,尤其是3~6岁的幼儿,浅谈一些行为主意教学方式的优势。
3~6岁的幼儿,其犯罪行为阶段处在前逻辑阶段,缺少完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心智世界往往以表象居多,无法将外在表观和内在心智统一在一起。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杨晓萍行为主义是西方的一个心理学流派,1913 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1930 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又创立了新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曾在美国风靡一时,对教育的影响很大,如斯金纳所主张的机器教学,广泛运用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学习语言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过程来进行的。
其中伯雷特(CarlBereiter)和英格曼(Engelman)的学前儿童语言训练模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
1、伯雷特和英格曼(以下简称B 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B一E认为语言发展差是处境不利儿童学习不佳的重要原因。
在不利条件下长大的儿童最大的语言缺陷是不能正确、清楚、流畅地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常这些儿童使用的句子或短语是省略式的,语言贫乏。
B 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使4 一6 岁处境不利的儿童语言得到正常发展,从而促进智力的增长。
2、 B 一E 语言训练的原则和方法B一E方案反对传统的自由教育,强调刺激一反应一强化原则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儿童积极学习,教师必须对整个教育过程用预先制定的教育大纲来组织教学。
B一E方案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1)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教师设计的课程应包括对适当的行为进行强化的可能性。
3)教师应仔细选择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活动,并通过强化手段诱导出儿童适当的反应。
4)教师设计课程时应考虑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明确对儿童给予该刺激之后,儿童会产生何种相应的反应,随时观察学前儿童在学习中的进步,掌握学前儿童是如何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使学习得以增进的。
5)教师应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行为主义的学前教育理论
(二)行为主义的教学法
行为主义认为,学前教师应计划并解释儿童发展上的进 展。
仔细的计划使教师能确定接近的任务目标。
教师应该为强化时刻做准备。
跟随一个儿童的引导不是不被接纳的;如果儿童表现出兴趣 的话,强化就会变得更容易。
由行为原理推到出来的教学技术已被证明能有力地和有效地 推进学习。因为行为科学聚焦于儿童与环境互动,重要的是教 师应当了解如何安排环境以促进儿童和环境互动,因而为希望 的行为定型。
强调人或动物的任何行为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心理学的任务 就在于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 而推知反应,反过来又可通过反应推知刺激,从而达到预测和 控制行为的目的。
了解和控制了引起行为的刺激,就能了解和控制行为。同理, 如果了解和控制了儿童生活、学习和环境等方面的刺激,就可 以培养出所希望的人。
对于一个儿童的行为,学前教师可以试着去提供增强或减弱的 结果。当教师在提供结果时是有系统的,则儿童行为能被迅速改变。 教师可能说出很多作为正面强化的例子,拿到小红花是一个鼓励行 为发展的熟知的例子。
教师可以深思熟虑地设计专门信号来提示专门的行为。如果自 然激励物还不够明显,不足以诱发出所需行为,那么教师可以再加 一项提示,这样可以保证儿童更可能显示一项适宜的行为。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把学习定义为经历所导致的行为上的相对永久的变化。 显然,儿童遇到的经历会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儿童从经历中究 竟能得益多少,与其经历的环境质量有很大的关系。那么什么样的 质量对发展起重要作用呢?如何鼓励行为发展?
学前教育的行为主义方法正是聚集于环境情况的问题,并提供 了描述和改变对行为发展有影响的环境情况的原理和分析。
当你采用了学前教育的行为主义方法,你就承认了学习的环境 的极大重要性,并且应应用基本的行为主义原理去建造有利环境。
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摘要: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世界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教育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继行为主义之后产生,它们的产生给行为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行为主义仍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学前教育的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注意环境的影响;以表扬和鼓励作为教育幼儿的主要手段;学习目标的制定十分具体;教学过程采用“小步子”原则进行;运用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及不良行为等。
行为主义理论在我国学前教育中能被广泛地运用,主要是因为它符合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同时,它与我国传统教育也有相似的地方,这就为行为主义理论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行为主义理论;学前教育;幼儿行为主义自诞生以来,在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着。
行为主义理论之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继兴起,这些理论的出现,给行为主义理论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采用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但是,行为主义理论并没有从此淡出教育舞台,它在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中仍然被广泛地运用着,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领域。
一、行为主义理论应用于学前教育的表现1.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即强调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
幼儿的行为和发展具有可塑性和可控制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来塑造与修正幼儿的行为。
因此,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创造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避免来自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
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6)高级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实验中的狗建立起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后, 如果实验者在每次铃声响起之前又向狗呈现一个灯 光,那么几次重复后,灯光也能激起狗的唾液分泌。 经典条件作用建立之后,让一个新的中性刺激与条 件刺激反复相伴呈现,结果该中性刺激也变成条件 刺激,也能引起相应的条件反应。以这种程序建立 起的新的条件作用,称为 高级条件作用 ( higherorder conditioning)
(二)强化的程序
强化程序的类型 连续强化 比率强化 部分强化 定时强化 间隔强化 不定时强化 定比强化 不定比强化
1.连续强化与部分强化
连续强化(continuous reinforcement)是对每次正确 反应都加以强化的强化程序。 部分强化(partial reinforcement ,或间隔强化)则是 只对部分正确反应加以强化的强化程序。 连续强化虽然可以使有机体迅速地学会一种行为,但 是从长远来说,它对阻止行为的消退效果不佳。而部 分强化对一种行为得以长期保持,则有着更佳的效果。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消退和自发恢复都具有适应环境变 化的意义。 如果一段时间电台多次发布地震警报,却没有发生地 震,人们可能会逐渐对这种警报不以为然,隔一段时 间后当警报重新出现时,人们又会表现出一定的警觉, 此时,这种自发恢复的倾向就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 次的警报很可能是有预测性的。
(5)刺激泛化与辨别
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 : 通过学习,中性刺激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 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
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CR) :
由条件刺激单独引发的反应
(3)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基本过程
条件作用之前 食物 (无条件刺激,UCS) 铃声 (中性刺激,NS) 条件作用期间 (多次重复)伴随 铃声 + 食物 诱发 唾液分泌 唾液分泌 (无条件反应,UCR) 无唾液分泌 (无反应或无相关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极方面: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基础(机能
主义)和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的潜在影响, 行为主义课程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机械性, 具体体现在:不太重视行为的内在原因,较少强调 学习者的自主性、人格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对自主 学习活动重视不够,将儿童置于被动发展的地位。
■以美国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立大学的海抗普(
HICOMP)计划中所开发的海抗普课程方案 为例
HICOMP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
■维度:
交往、自我关心、运动技能和问题解决。
■课程目标来源:
社会、儿童、儿童的发展研究、目标分析。
发展目标的四个维度
交往 语言交往游戏
自我关心
运动技能
健康、安全和 良好的运动控制 个人卫生 (有技巧的运动)
■教学行为:
示范:对示范效果的影响因素有示范者必须是儿童 所钦佩的,或者其示范是儿童乐意认同的;伴有示 范或演示的清楚的言语指导;应该从儿童的观点出 发提供示范;给正确的行为提供鼓励和奖赏;使观 察者模仿范型实施强化。
激励:激励可以通过视觉的、触觉的或身体的渠 道进行。教师通常会使用夸大的和积极的激励办 法去激发行为,然后逐步改变或消退这种激励, 使之变得更为自然。
塑造:塑造的主要使命是强化儿童在行为上的每 一点进步。有时,非常小的进步也必须奖赏,并 且,只有进步出现才予奖赏。
连锁技术: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一个连锁或序列中 的部分,当一个连锁被分析为相关的组成要素后 ,每一个部分可以分别地教和实践,然后综合成 自然有序的行为。
学习策略:儿童学习并不只是学习课程内容,还要 学习有关策略。不能指望所有的任务都通过示范来 学习,也应考虑其他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使用多 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儿童就会在学习中较为灵活。
儿童 (儿童及其行为告诉我们什么)
.正常的发展任务。例如,单足跳,跳跃, 用完整句讲话
.因儿童的兴趣而选择内容。例如,照料,生 活在马戏团中
儿童的发展研究 (专家告诉我们什么)
.知道阅读的前提条件。例如,从左向右的眼 睛运动,字母的发声 .科学方法。例如,观察,记录,等等
目标分析 [一个较大的目标分类(break-down
■教育方案假设:儿童的行为由外界刺激所决定
,因而通过控制环境中的刺激,就可以改正儿童 的行为;通过观察儿童行为,并据此详细描述教 育的目标和成功学习的标准,就可以开始设计一 个教育方案。
二、行为主义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幼儿园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相对于过程模
式而言)
◆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程序教学,应用小步渐 进、及时强化和及时反馈原则和方法
明评估行为的手段。目标是按日后学校教育取得 成功所必需的行为阐述的。
■教学方法:学习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步骤,
并被按顺序排列,重点放在联想学习上;都使用 某种形式的强化。
■教学风格:熟知课程目标和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
步骤;观察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根据发展水平 安排活动,运用奖励强化积极行为;忽视儿童的 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为。
五、评价
■积极方面: ◆行为主义课程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儿童的行为,并制定
具体的行为目标,克服了传统课程目标的主观性、含 糊性和抽象性,使课程从目标到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具 有极大的可操作性。 ◆尽管在一阵阵新型课程理念的“浪潮”声中行为主义 课程理论似乎逐渐“销声匿迹”,但实际上它的课程 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潜流”,并深深地“浸透”到每 个幼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之中,可以说凡是 “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存在的地方就能发现“行为主 义的身影”。
,而且这种变化是外显的、可观察的。 ◆教学应研究并制定行为目标,精确地叙述受教育
者接受某一单元的教学之后能做些什么。
◆编序教学是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基本观点: ◆重视生理情绪反应和行为变化的关系,强调个人
的主动参与和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克服恐惧反应 ,恢复健康心理和行为;
■教学组织形式:
◆儿童的活动在所有的教学时间里都受教师的控 制。
◆教学活动都经过编序,儿童必须参加规定的活 动。
◆上课一般以个别或小组的形式进行。
三、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两大基本学派 在课程影响上的比较分析
■行为分析学派 ■社会学习理论
(一)行为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斯金纳 ■基本观点: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期望受教育者的行为产生变化
二、行为主义课程方案的基本特点
■行为塑造 ■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由各个方案目
标决定 ◆行为主义课程方案教授感知技能、抽象和传
达技能、反应技能;课程内容被组织成单元 。 ◆行为主义课程方案则包括一系列独立的阅读 课、语言课和数学课,尤其强调语言矫正。
■课程目标:目标必须用行为形式阐述,且必须阐
◆重视个体的认知历程对行为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强调经过认知历程,可以解释、预测、进而有效 地改变人的行为。
四、行为主义学前课程模式
■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的学前课程模式有很多
,如储运方案课程、行为分析方案、LAP( Learning Accomplishment Profile)课程、 HICOMP课程、美国开端计划(Head Start) 中设计的学前课程等等。
问题解决 注意
自我表达
语言反应
对语言的模仿 练习语言关联
性
自我能力 适应社会习俗
和价值
适当的和相称 的情感反应
嘴和下颚的控制 总体运动控制 (基础运动)
模仿回忆 概念形成
组合 排序 规则运用
课程目标的来源
来源
社会 (父母、社区等等告诉我们什么)
目标焦点
.社会习俗。例如,说“请”,使用餐叉 .如厕训练以及到一定的年龄教会其他的独立 技能。 .价值
行为主义课程理论及其学前课程模式
主要内容:
■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行为主义课程方案的基本特点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两大基本学派在课程影响
上的比较分析 ■行为主义学前课程模式 ■评价
一、行为主义理论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
反应的结果,外部的影响是形成人的行为的重要 原因,故行为可以通过各种外部强化方式加以塑 造和改变。
)和学习阶段,告诉我们什么]
.将组成任务的独立的部分分别教授,然后把 它们组合成一个较为复杂的行为
.发现任何一个学习阶段的问题,使用特定的 技术
(二)课程开展的几个步骤
■任务分析: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了完成这一任
务,哪些概念儿童必须知道? 哪几种注意技能儿童 必须拥有?哪些身体运动是必须的?儿童必须达成 哪些行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