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重点内容
复习版 传播学原理
传者
讯息
渠道
受
者
效果
不足:直线性(没有互动和反馈)
实用文档
孤立性: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
2. 拉扎斯菲尔德
“二级传播理论”:来自媒介的消息总是首先抵达意 见领袖,接着,再从意见领袖那里流向其同事或是接 收其影响的追随者。
意见领袖:指群众中具有一定权威性与代表性的人物, 他们首先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再将从媒介上获得的信 息加上自己的见解,传播给他们周围的人,从而对周 围的人施加影响。这样,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既是 “有限效果论”。
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因
素,是构成群体社会的必备要素。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
的意义空间。
(问题央视)
实用文档
社会协调:1.协调社会各部分,使社会 各团体和各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 效的行动;2.社会的排气阀,帮助人们 宣泄不满情绪。
娱乐共享:形成大众文化的重要因素之 一。
实用文档
二、传播的负功能
核心:“麻醉精神”指人们与大众传媒 接触时耗费了太多时间,使之越来越疏 于行动,却还沾沾自喜地误以为参与了 社会实践活动。
4.霍夫兰
耶鲁学派 控制实验法 说服效果研究
主要贡献:第一,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 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第二,将 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实用文档
5.施拉姆:集大成者
主要功绩,在于勾 画出西方传播学的 框架结构,使之具 有独立学科的面貌。 被称为“传播学之 父”。
代表作:《男人、 女人、信息、媒介: 人类传播概览》
张国良_传播学原理_笔记.
传播学原理笔记第一章传播基础论1、传播的含义(1)传播与“communication”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B、不同点: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从传播学意义上讲,“传播”=Commnication,其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
(2)“传播”的定义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
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
诚然,传播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
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凡是有“信息”处,必有“传播”。
但是,“信息”不只见诸于人类社会当中。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1.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在社会中传播的现象和过程。
传播学可以关注广告媒体、传媒理论、公共关系、政治宣传等各个领域的传播活动。
2.传播模型:传播模型是研究信息传播过程的理论框架。
常见的传播模型包括西雅图传播模型、拉斯维加斯传播模型、双步流程模型等。
传播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信息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效果。
3.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研究信息传播结果的影响因素。
传播效果可以通过观察受众的反馈、行为变化等来衡量。
常见的传播效果包括认知效果、行为效果、社会效果等。
4.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渠道。
传播媒介可以分为传统媒介和新媒体。
传统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新媒体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传播媒介的选择和使用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5.受众研究:受众研究是研究信息接收者的特征和行为的学科。
受众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从而更好地制定传播策略和目标。
6.传播伦理:传播伦理研究的是在信息传播中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传播伦理的重要性在于保护受众的权益和确保传播活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7.传播策略:传播策略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传播行动计划。
传播策略需要根据不同的传播情境、受众特点和目标来制定。
总结起来,传播学原理是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在内容和方法上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复习传播学原理的要点,我们需要了解传播学的定义、传播模型、传播效果、传播媒介、受众研究、传播伦理和传播策略等关键概念和理论。
这些要点帮助我们全面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的传播活动中。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的局限性
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信息科学与传播学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它对传播学产生了巨大贡献:一是把信息概念引入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中加以考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符号学语义学的角度: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再现的媒介系统:绘画、文字等对信息的生产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信息接收者不需要
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视等传受双方都必须使用机器
媒介即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根据现在的推算,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的时间仅仅需要18个月至5年的时间。
传播学原理重点内容
传播学原理重点内容首先,传播学原理中的重点内容是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指信息、思想、观点、态度等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交流和分享的过程。
传播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没有传播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传播的内容可以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也可以是虚假的、错误的。
因此,传播学的任务是研究如何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果,使传播更加准确、及时、全面和适当。
其次,传播学原理的重点内容是传播的目的和功能。
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促进交流、传播文化、塑造社会风气等。
传播的功能包括传递信息、反馈信息、促进交流、传播知识、塑造公众意识、促进社会变革等。
传播学的任务是研究如何通过传播达到这些目的和功能,提高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第三,传播学原理的重点内容是传播的过程和要素。
传播的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加工、传递、接收、解码、反馈等环节。
传播的要素包括信息源、媒介、受众等。
信息源是传播的起点,媒介是传播的工具,受众是传播的终点。
传播学的任务是研究信息如何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众,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等问题。
最后,传播学原理的重点内容是传播的类型和模式。
传播的类型包括个人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
个人传播是指信息在个体之间传递的过程,群体传播是指信息在群体中传递的过程,大众传播是指信息在广大受众之间传递的过程。
传播的模式包括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等。
单向传播是指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众,没有反馈的过程;双向传播是指信息在信息源和受众之间进行交流和反馈;多向传播是指信息在多个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流和共享。
传播学的任务是研究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传播,探索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总结起来,传播学原理的重点内容包括传播的定义、传播的目的和功能、传播的过程和要素、传播的类型和模式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传播学原理自己整理
传播学原理自己整理1.传播过程原理传播过程原理主要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包括传播介质、传播途径、传播源、受众等方面的内容。
(1)传播介质原理:传播介质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传播过程中的媒介选择和使用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2)传播途径原理:传播途径是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方式。
不同的传播途径会影响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果。
(4)受众原理: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对象。
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会影响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过程。
2.传播效果原理传播效果原理主要研究信息传播对受众行为和社会影响的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方面。
(1)认知效果原理:认知效果是指信息传播对受众知识、态度和观念的影响。
通过传播,受众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和观点,并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
(2)情感效果原理:情感效果是指信息传播对受众情感体验和情绪状态的影响。
传播可以引起受众的兴奋、愉悦、悲伤等情感反应。
(3)行为效果原理:行为效果是指信息传播对受众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通过传播,受众可能改变消费行为、投票行为、社交行为等。
3.传播理论原理传播理论原理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模式,包括传播模型、传播范式和传播规律等方面。
(1)传播模型原理:传播模型是对信息传播过程的抽象描述和理论构建。
常见的传播模型有线性模型、双向模型、网络模型等,用于解释信息在传播中的变化和传递。
(2)传播范式原理:传播范式是指传播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框架。
例如,传统的传播范式包括集中传播、双步流说等,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范式则包括用户生成内容和社交媒体传播等。
(3)传播规律原理:传播规律是指信息传播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和趋势。
例如,热点效应、社交影响和新闻门户效应等都是传播规律的体现。
总结起来,传播学原理是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传播过程原理主要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媒介、途径、源和受众等方面;传播效果原理主要研究信息传播对受众行为和社会影响的效果;传播理论原理从传播模型、传播范式和传播规律等方面解释传播现象和解析传播规律。
大一传播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原理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递和沟通过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信息如何被传递、接受和理解的过程。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消息、传播者、媒介、受众和反馈等要素。
消息是传播的核心,它是信息传递的内容和形式。
消息可以是言语、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
传播者是指传递信息的个体或组织机构,他们可以是记者、编辑、广告商、政府机构等。
媒介则是信息传递的平台,包括书籍、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形式。
受众是接受和理解信息的个体或群体,他们对消息的理解和反应将影响传播的效果。
反馈是指受众对信息的回应,如回应、评论、分享等。
二、传播的过程与模型传播学研究了不同的传播过程与模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拉斯韦尔德的传播过程模型。
拉斯韦尔德的传播过程模型分为五个要素:源头(sender)、编码(encoding)、信道(channel)、解码(decoding)和接收端(receiver)。
源头是信息传播的发起者,他们产生信息并进行编码,将信息转化为适合传播的形式。
编码是指将源头的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系统。
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如书本、广播、电视等。
解码是接收端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解读的过程。
接收端则是接受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三、传播的理论与效果传播学还研究了不同的传播理论与效果。
1. 奥斯本和海贝尔斯坦的传播效果理论认为,传播的效果取决于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
如果受众对信息感兴趣并且与其已有的知识和价值观相符合,那么信息的传播效果就会较好。
2. 互动传播理论强调传播是一种动态过程,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受众的反馈,传播者可以调整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传达信息。
3. 效果评估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评估和分析传播活动的效果,可以为传播者提供改进传播策略的依据。
四、传播的影响与应用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
1. 在广告和市场营销领域,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
大一传播学原理知识点归纳
大一传播学原理知识点归纳传播学是研究信息、观念、态度等在社会中传播的规律和过程的学科。
作为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了解传播学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一学习传播学原理时,我们掌握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
1. 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信息传播的过程、媒介的功能、受众的反应等。
传播学的定义可以简单概括为:“研究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规律和过程的学科”。
2. 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媒介、信息内容、受众和传播效果。
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可以是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信息内容是传播的核心,决定了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和反馈者,他们的特点和态度会影响传播效果。
3. 传播的意义与功能传播的意义在于实现信息传递、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
传播的功能包括: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播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发展等。
4.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传播的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编码-传递-解码。
编码是将信息转化为符号的过程,传递是将编码后的信息通过媒介传播给受众,解码是受众对信息进行理解和接受的过程。
在实际传播中,有多种传播模式,比如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和多向传播等。
5. 传播效果与评价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在受众中引起的影响和反应,可以从认知、态度、行为等多个层面进行评价。
传播效果评价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实验等。
6. 传播理论传播学发展了多种传播理论,其中常见的有传统媒介理论、媒介效果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互动传播理论等。
不同的理论侧重研究不同的传播现象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传播现象。
7. 传媒伦理与责任传播学强调媒介从业人员的伦理和责任意识,要求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尊重受众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等。
以上是大一传播学原理的主要知识点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个人从老师PPT上摘录整理
第一周传播学的来源1,传播是什么?关键词:信息,传递,人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传播学的定义:一,传播是一种行为。
二,以信息相关。
三,是一种交流。
四,研究对象是人类,人类的行为。
2,传播学分为四类〔1〕影响说。
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的影响他们的劝服行为。
"影响说〞是从政治学、宣传学的角度来研究传播问题〔2〕反响说。
强调受者反响的必然性。
"反响说〞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研究传播学〔3〕互动说。
强调传者受者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互动说〞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传播学〔4〕共享说。
认为"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3,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新兴学科:与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媒体技术开展息息相关,始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但中国古代早有萌芽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孕育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确立阶段〕从分散到集中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5w〕列文〔群体动力论〕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霍夫兰〔劝服传播〕施拉姆〔正式建立传播学〕4,"传播〞和‘munication’的异同两者均有传递信息的意思"传〞"传播〞指"一〞对"多〞,否认了自我传播,不具有"沟通〞的特点;只"出〞不"进〞,没有双向和共享的含义。
munication则相对具有"共享信息〞的含义虽有一定差异,但传播一词很早就开场使用,所以成为习惯用语5,传播学的根底流派传统学派〔经历学派,实证学派 empirical school〕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传播学研究学派。
传播观念:人类有能力提醒社会现象的客观性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主从经历事实出发,关注传播的微观层面社会背景:商业体制的产物,工具性较浓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20世纪60年代从西欧兴起的传播学流派传播观念: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认知研究方法:强调定性方法,关注媒介与社会的宏观关系社会背景:公共播送制度的产物,政治态度有批判倾向主要分支:法兰克福学派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科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性研究资本主义控制下的群众传媒限制了对自由和美的追求不是为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而是研究趋势和价值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1947;阿多诺"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1964;哈贝马斯〔Habermas〕"公共领域的构造转型"1960政治经济学派经济根底决定意识形态所有制决定政治;市场决定经济;支配与控制决定博弈关系默道克;戈尔丁"思想统治〞理论学派国家+军队+法院+意识形态等=国家机器群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宣传和广告,把支配阶级的特殊利益描述为"普遍利益〞,使被支配阶级产生认同和附属意识唤醒民众,推进社会变革兰西;阿尔都塞社会文化学派符号互动论注重受众研究,受众不再是消极个体,而是积极个体解读群众流行文化-颇有建树霍尔;莫利社会科学学派、多伦多学派等6,传播类型和传播模式向传播:"人的自我信息活动〞,只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展。
传播学原理 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是传播学研究的基础,涵盖了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学原理知识点:
1.传播的定义和类型:传播是指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和目的,传播可以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2.传播过程:传播过程包括发送者、信息、媒介和接收者等几个基本要素。
传播过程中,发送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编码,将其转化为能够被接收者理解的符号或信息单位。
接收者则需要对信息进行解码,还原成发送者所表达的含义。
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中传递信息的手段,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媒介对于传播效果至关重要。
4.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信息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传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内容、媒介选择、接收者特点等。
评估传播效果需要根据特定的目标和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
5.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原理涉及许多重要的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把关人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传播现象和预测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传播伦理与法规:传播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和法规原则,如保护隐私、尊重知识产权、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等。
了解相关的伦理和法规原则有助于确保传播行为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以上是常见的传播学原理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理解传播现象和开展有效的传播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传播学原理重点
传播学原理重点一、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传播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五种基本类型)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6、大众传播是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三、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开创者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2)、《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勾画了整个传播学的框架和蓝图A、五个“W”:who-谁-传者研究、says 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 Which 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 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B、大众传媒的三大功能2、心理学家卢因(1)、团体动力学(群体传播)(2)、“把关人”理论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人民的选择》(2)、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制造者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毕生研究“态度”问题=“传播效果”(1)、“态度”问题的研究(传播效果)(2)心理实验法5、传播学之父施拉姆(1)学科建设成就(2)传播学理论集大成者四、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最初始最重要最基本的媒介,局限:空间距离有限,转瞬即逝,易变性。
(二)文字传播时代: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传播学原理 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传播学原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社会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下面将从传播学的起源、传播过程模型、传播效应以及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对传播学原理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随着新闻、电影、广播等新媒体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效果。
于是,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多个分支学科,如新闻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
二、传播过程模型1.传播者模型传播者模型关注的是信息的源头,即信息是通过哪些个体或组织进行传播的。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个人传播行为和组织传播战略,提出了传播者的角色和功能。
2.传播媒介模型传播媒介模型研究的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作用,包括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社交媒体等。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渠道和传播效果。
3.受众模型受众模型研究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和影响,包括受众的特征、态度和行为反应。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受众的接受能力和信息处理过程。
4.双向模型双向模型强调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包括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还包括信息的解码和理解。
三、传播效应1.一致效应一致效应指的是信息传播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发现,当受众面临信息过载时,会倾向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观点一致的信息,并加强这种观点。
2.增强效应增强效应指的是信息传播对受众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发现,信息传播可以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和公共议题上具有重要影响。
3.平面效应平面效应是指信息传播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的效果差异。
传播学研究发现,不同的传媒对信息接受和影响具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例如电视广告对观众的影响力较大,而电台广播对听众的影响力较大。
四、新传播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传播技术的出现对传播学原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新传播技术的知识点:1.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以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传播学原理重点内容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的系统运行,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权力。
社会是大系统,传播是重要的子系统,使人认知环境,改造环境。
多种定义:1、共享说:共享信息的过程或传播符号。
#是一个两个或更多人共有的过程#以理解和产生为共同条件#以规范性批判未定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主观愿望2、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播者对受传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或过程#缺点:把劝服者看成一切目的和本质的传播,出现了大量功利性目的性的传播3、联系说:把生命世界不相连的部分联系起来的过程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传播的关系性而言,又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重要前提之一,受传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五人哈罗德拉斯维尔:划分传播研究领域(5w)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忽略信息反馈)。
1控制分析领域2控制分析领域3传播渠道领域4受众分析领域5效果分析领域。
贡献:1传播体系的初步建设2从功能角度提出的三大功能:1、雷达功能(环境监测功能),作用:让人们从社会成员变成公民(参政议政被告知)2、协调功能(社会变化快,利益团体,群体结构复杂)3、协调功能(讲台作用:教化—传播大众)作用:文化传播(广告娱乐功能) 5w评价:他把传播看成现行单向的流动过程,没充分认识到受传者主观能动性,没看到人类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1、保尔—拉扎斯菲尔法:利用实证派的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大众传播,改变了美国社会学面貌。
有限效果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作用有限,有时是微乎其微。
两级传播:信息由传播媒介传向一部分人,再传到大众。
量化: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大规模社会问题)2、库尔特—卢因:开创两领域:1、完整心理学奠基人2、群体动力学:人的心理要与其他人合在一起3、卡尔—霍夫兰:实验心理学开创人之一,耶鲁学派著名奠基人:1研究人的态度的改变,用说服方法改变态度2创立一方面与两方面理论,正对不同人,说服策略不同,用文化程度区分。
《传播学原理》第五章资料
第二节 受众的类型和特征
一、受众的类型:
“广”:对一切媒介及信息都有兴趣接触和使用,但没有明确 的接受方向和固定的接受重点
“窄”:对信息的兴趣、需求方面显示出某种共同的接受倾向 注意:两者间并非泾渭分明和绝对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相互渗透,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决定受众社会特征的主要因素:
1.文化特征(最突出的是民族特征) 2.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受众的 社会角色和不同特征) 3.群体影响(信息与群体的关系、受者与群体的关系、 群体的亲和度、群体的约束力等对个体产生影响)
造再作用于受众)
5.社会参与论(受众享有对媒介的“获知权”和
“接近权”)
6.信息平衡论(信息总是从高密度地区流向低密度
地区使其趋于平衡)
第四节 受众调查
一、 受众调查概述
1.早期获得受众反馈的主要渠道是受众来信、来电,代表 性不强;20世纪20年代后逐渐运用社会学的调查技 术(结合抽样、问卷调查等方法)来了解受众,更加 科学与系统;后逐渐成为一个赢利丰厚的产业
20世纪40 年代
媒介企业化和垄断化的发 展使媒介权力与公民权利 日益“脱钩”,导致“社 会责任”理论的提出
“大众”是分散的、被动的存在,容易被媒介传 递的信息所操纵和改变;大众传播是一种单向的 过程,大众媒介在其中居于垄断和控制地位,社 会影响力巨大
受众是“市场消费者”,主要从市场角度展开受 众研究,侧重于消费行为研究,即了解媒介产品 的消费者人员构成、消费目的和消费习惯等
2、选择性理解
受者对信息带有主观色彩的符号还原,影响因素:
(1)特定的文化背景
(2)个人动机
(3)个人的心理预期
(4)个体当下的情绪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学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从社会学的角度: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从符号学语义学的角度: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从信息科学的角度: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达。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与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可分为人类信息和非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不断汲取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信息科学与传播学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它对传播学产生了巨大奉献:一是把信息概念引入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中加以考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传播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假设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独特性:1、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5、反馈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干预能力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原理_张国良大纲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重点: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传播学,研究“传播”的学问。
特性: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相同:两者均含“传达”、“传染”之义相异:后者含“运输”及“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
传播学最基本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
三、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所谓“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信息:什么都是信息。
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信息(本质):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A.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B.“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这种广义的“传播”,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人类传播”。
D.“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传授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授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第2节传播的类型(重点:每类传播的特点)一、两种分类方法①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②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二、自我传播三、人际传播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六、各类传播的特点各类“社会传播”的特点之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手段(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少数人特定、较多数人不特定、多数人空间小中大周期不规则较规则规则角色随时交替有所限定固定(网络正在引起变化)反馈灵活有点困难十分困难(网络正在引起变化)信息(表达)不规范较规范规范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重点:施拉姆)一、传播研究的起源二、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美国的媒介背景和学科背景三、传播学的形成1.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相关学科奠定的四、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1.H·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政治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的系统运行,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权力。
社会是大系统,传播是重要的子系统,使人认知环境,改造环境。
多种定义:1、共享说:共享信息的过程或传播符号。
#是一个两个或更多人共有的过程#以理解和产生为共同条件#以规范性批判未定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主观愿望2、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播者对受传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或过程#缺点:把劝服者看成一切目的和本质的传播,出现了大量功利性目的性的传播3、联系说:把生命世界不相连的部分联系起来的过程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传播的关系性而言,又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重要前提之一,受传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五人哈罗德拉斯维尔:划分传播研究领域(5w)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忽略信息反馈)。
1控制分析领域2控制分析领域3传播渠道领域4受众分析领域5效果分析领域。
贡献:1传播体系的初步建设2从功能角度提出的三大功能:1、雷达功能(环境监测功能),作用:让人们从社会成员变成公民(参政议政被告知)2、协调功能(社会变化快,利益团体,群体结构复杂)3、协调功能(讲台作用:教化—传播大众)作用:文化传播(广告娱乐功能) 5w评价:他把传播看成现行单向的流动过程,没充分认识到受传者主观能动性,没看到人类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1、保尔—拉扎斯菲尔法:利用实证派的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大众传播,改变了美国社会学面貌。
有限效果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作用有限,有时是微乎其微。
两级传播:信息由传播媒介传向一部分人,再传到大众。
量化: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大规模社会问题)2、库尔特—卢因:开创两领域:1、完整心理学奠基人2、群体动力学:人的心理要与其他人合在一起3、卡尔—霍夫兰:实验心理学开创人之一,耶鲁学派著名奠基人:1研究人的态度的改变,用说服方法改变态度2创立一方面与两方面理论,正对不同人,说服策略不同,用文化程度区分。
启示:传播活动取得传播者想要的效果取决于受传者原有的态度和个人差异4、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创立者合集大成者贡献:1《传播学概论》开创这一学科,创建高水平研究机构,为传播学培养人才,确立传播学学科地位2编写一批高水平传播著作和教材,建立完善体系3出版传播学教材,整合传播学理论四大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着眼于认知层面):理论:1大众传播媒介在现有社会影响到人们的议程设置2大众传媒通过信息传播活动和新闻报道,认为重要的时间为人们提供了议事事件的重要性,显著性依据特点:1在认知层面客观上测量到了大众传媒强大影响力2研究着眼于大众传媒信息报道3暗示了拟态环境的强大意义1开放性2开创了政治传播学的研究3揭示了大众传媒政治经济力量的存在1、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1每个人有两种社会人性,趋利避害和怕被孤立2人在社会发表意见之前,都有一种准统计器的感觉系统,优势意见是什么,则就会支持优势意见,如果与优势意见不一致,则保持沉默。
优势意见就是大家都同意的意见。
3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成为优势意见最主要提供者舆论效果(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的影响因素):1共鸣效果,多数传媒内容具有高度类似性2累积效果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3遍生效果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广泛性大众传媒对其影响:1大众传媒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2对何种印象正在增强形成印象3队和中一件可以公开发表而不受孤立形成印象理论特点:1舆论观a政治哲学把舆论看做公意,是共同体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基础,政治合法化途径b是社会学有机体概念,认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c行为科学的观点诺依曼舆论观点: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在维持社会正和方面起重要作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引起的社会解体2效果观a在认知态度行为各个方面都起作用b大众传播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2、涵化理论/培养理论,涵化就是文化化:1(1)提出者乔治.格伯纳美国传播学家(2)研究起点:控制世界的是讲故事的人—西方谚语“如果控制讲故事的人就能控制世界”(3)a 电视机是美国家庭中心成员,成为大多数时间解说最多故事的人b看电视多的人观念意识,外界信息来自于电视某一特定节目,他们有共同世界观价值观c此类人涵化效果,如果是暴力节目则有恐惧感,消除的方法就是回到电视中继续看暴力节目d实验法,对比实验(4)研究结果a两种人对同一答案完全不同,看电视少的人答案更有多样性多的人多时屏幕上的东西b看电视多的人会认为比例高c电视在引导看电视多的人是一种悲观的世界观,罪恶的世界,安全感差2提出概念:a主流化,发生于不同团体,看电视多的人意见会趋同b共鸣,发生于社会人口中某些特定群体,涵化效果特别突出3、知沟理论/知识鸿沟理论(最耀眼,最具人文主义):1提出者蒂奇诺,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提高者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播传送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约有扩大趋势2原因a传播技能的差距还表现在对传播技能的掌握b经济地位,社会资本(根本原因)c已有知识储备基础d社交范围的差异e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f大众传媒性质3、1977年进一步发展上限理论(反命题):(依据)原因:a信息源的特性、靠大众传播活动知识是有限的,零碎的,不系统的,不是深入的b 受众本身具有上限c现有知识以达到上限。
观点更加务实,关注现实,更具有人文主义色彩4研究;a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b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5对策:a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街侧制度特殊的扶持政策b软件方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信息定义:a是我们适应外部环境,并使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内容的名称——威纳b信息科从外部世界产生也可以从人的主观产生c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描述,它的作用在于消除观察者再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他的数值在于先出不确定性的大小来衡量2、作用:a人类生存前提(认识适应)b和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c 改变塑造人类生活和思维方式d满足人们好奇心,性感需求e消除不确定性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分类:1一般分类:语言(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和非语言(身体动作语言和人工语言)2表征分类(符号形体和对象之间的关系):a图像符号:照片绘画符号形体与对象之间具有消似性b指索符号:符号形体和对象之间存在直接因果或临界性关系,指示或引索对象存在c 象征符号(语言)符号形体和对象之间没有以上联系,表征方式仅限在社会约定俗成,抽象情感本来就很难找到图像表达,用什么东西表达概念是约定俗成符号意义:传达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来源于经验和实践自我传播1定义:内向/内在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信息处理活动。
2特点:a过程不孤立,两头与外部都有联系b社会实践性,目的性c人的内心活动是积极主动的d认得各个类型传播活动都以自我传播为基础3理论:社会心理学符号互动论,主我和客我理论3符号互动论三个基本原理:a我们依据对事务所赋予的意义而对其采取行动b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c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景以意义,并决定采取行动,我们要一个内在阐释活动—主我和客我的对话人际传播1定义:人与人借助媒介或媒介之间的信息进行交流,包括信息、情感交流,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内容多样,传受间关系模糊。
面对面或者非面对面的交流2特点;a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b内容丰富复杂c人际传播方向性强,反馈及时d日常最常见,非制度的传播形式,最古老3理论:库利的“镜中我”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主要观点: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关于他人如何让“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群体传播1群体:a人类是天生的社会学动物b人类生活在不同类型规模的社会群体中2社会群体:存在互动关系的人们。
相互凉席的独特方式,在一起的愿望,长期交往形成规范,每个群体都有认同感3群体分类:初级群体/次级群体4为何形成群体:a人的需要分为分工需要(帮助单独不能完成的任务)和情感性(实现情感欲望和自我表达)需要b社会成员的共同需求共同目标归属感,有互动关系。
4特点:协调成员间关系;群体合作,认同感,每个人合作意识组织传播组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分工协作的群体(身份型对固定;结构化的)。
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组织中角色的意识很强,有领导者提高人们效用2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组织内(正式渠道vs非正式,需要平衡点)/外传播(市场分析)3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大众传播定义;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作用a渗透到各个方面,人们获得外部信息途径b实现整合国家和社会主要手段c各个利益集团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d社会文化和舆论提供者3特点;a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b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c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d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e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f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g对社会有影响发生作用,受社会系统控制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成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体,从而是这些需求得到满足a对广播媒介三种心理需求:竞争心理需求,活的心智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b对电视媒介的满足效用:心理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测。
2是一种仪式化的手段,由社会条件个性特征而导致人们的心理需求而产生人们去接触媒体。
3意义:a改变了媒介研究方向b揭示受众使用媒介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心理对媒介使用的制约作用c适度效果论;缺陷:支持这一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把问题简单化,与受众的环境脱离开来d对印刷媒介:活的外界消息来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憩手段,获得社会威信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观点:1媒介及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a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b没解释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讯息:经过人加工之后,进入人的传播通道的信息2媒介;人的延伸a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b评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考察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一种思辨性的推论3热媒介与冷媒介a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b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是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4提出地球村表明媒体能扩越时空,传播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联系愈加密切,特点是网络化,信息全球网络,但仍是不平等的地球村,其人是人们遥远的神话,其中扔有村长,村霸,其推动力仍有西方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基金组织等评价:a第一次让人们关注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b其论述中不乏有片面性,媒介中心论者,技术决定论具有片面性c其理论过多强调技术而忽视人的能力作用d媒介影响了人的神经中枢这一观点待实证两大学派简述美国经验学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