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川端康成

合集下载

川端康成生平及作品介绍

川端康成生平及作品介绍

川 端 康 成 个 人 简 介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 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 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 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 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 鹤》等。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 项的日本作家。 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已有多部 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评 价 川 端 康 成
肆 《雪国》
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 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 惆怅不已。 故事由驶往雪国的列车开始,窗外不停掠过的暮 景,映着玻璃上照出的少女的双眸,扑朔迷离。舞 蹈艺术研究者岛村前后三次前往白雪皑皑的北国山 村,与当地的艺伎驹子,以及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 陷入爱恋纠葛,簌簌落下的雪掩盖了一切爱与徒 劳……
川 端 康 成 个 别 作 品 赏 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听说川端康成,是因为诺奖和《伊豆的舞女》,而把川 端康成记在脑子里,却是因为《睡美人》。 记得那时候我还是个迷恋越前龙马、流川枫的傻姑娘, 因为喜欢日本的动漫,爱屋及乌的看了不少日本的小说。在 我的印象中,日本小说的风格一直都是那种淡淡的风格,像 是春日午后的晴天或者是暗恋却不说口的那种温暖——《伊 豆的舞女》也是那种云淡风轻的爱情。 那时候的我看见小说里面男女主角亲个嘴还要脸红心跳 上半天,所以当我看到《睡美人》这种老头子猥亵昏迷少女 的戏码时,是完完全全的惊呆了,这样的剧情搭配这样一个 童话般的书名还真是有种说不出的违和感!出于新奇和某种 我认为是青春期的萌动之类的情绪,我把这本‚禁书‛推荐 给了班里的同学们,于是川端康成就被我宣传成了一个写小 黄书的猥琐老头子,没准就跟书里的那些变态老头一样。

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什么

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什么

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什么川端康成是一个日本著名的小说作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那么川端康成成名作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川端康成成名作,希望对你有帮助!作家川端康成成名作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川端康成成名作是《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讲述了一名高中生和一名四处漂泊的艺人的不幸生活。

高中生并不歧视靠卖艺为生的舞女,虽然舞女处在社会最底层,但是她非常善良,舞女的单纯和善良驱散了高中生抑郁的心情。

这部作品内容的虽然是讲述下层社会的无奈与痛苦,可是这种伤感中折射出了淡淡的温暖,因此这部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数次被人们翻拍成电影,这部作品也让川端康成被人们所熟知,因为《伊豆的舞女》也被公认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作。

这部作品创作的背景是十九岁的川端康成在经历的一系列的变故之后,再加上他的身体不好,因此内心变得非常伤感与孤独,于是他选择去旅行,在旅行中他慢慢的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可以说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和他自身经历分不开,虽然他并不是亲身经历这些事情,但是在旅行过程中他也见识到了类似的事情,他将自己的感受写到了小说中,这才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

作家川端康成怎么死的根据资料记载,日本著名作家川端成不像其他许多著名人物那样自然逝世,而是以自杀的形式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川端康成在身患疾病的情况下,在一个公寓里选择含煤气管自杀,就这样曾经一个为日本文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作家就此陨落。

由此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一个文学大豪以此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不得不让人们感到震惊,人们开始探索川端康成的死因,那么究竟川端康成怎么死的呢?根据川端康成的背景资料显示,他曾被人们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看到这句话,不知内幕的人不禁感到疑问,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根据所得的资料显示,川端康成之所被人们这样称是因为他在童年的时候他的祖父、父母以及姐姐相继染病去世,因此他的心里一直都是伤心与孤独的,正是因为他这种心里感情,才在他得知自己身患疾病的时候选择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

川端康成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川端康成的生平及创作历程
1968年,以《雪国》、《古 都》和《千只鹤》等代表作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 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 的亚洲作家。
(一)无家可归的孤儿
• 1899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 • 1972年4月16日逗子市玛利娜公寓含煤气管自杀。 • 一岁时父亲因肺结核辞世,一年后母亲也因肺结核
去世。 • 七岁时祖母去世,从此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 • 十岁时他年仅十四岁的姐姐芳子又离开了人间 。 • 15岁祖父也弃他而去。
•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全日本卷入了战争游涡。 川端康成为表示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保持一颗宁 静、平和、清寂的日本心,他躲进了自己的别墅, 过着置身时局之外的生活。 “作家除创作与本人 个性相一致的文字外,没有其他事可做。屈从时 局的作品和人格是不足取的。”
• 1935 ——1948年创作 《雪国》
• 1916年他的几篇作品在报纸、杂志上正式发表。 • 1921年川端康成在《新潮》上发表第一篇评论《南部先生
的风格》,“平生第一次拿到了稿费。” • 1923年,菊池宽创办了《文艺春秋》。为提携文学新人,
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等人都被接纳为《文艺春秋》的编辑。 这使他又接触到一批文学界同仁。
• 1923年各种文学团体蜂起,为了表达自己的文学 见解,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片冈铁兵、今东光、 石浜金作、中河与一等作家,筹划创办了同人刊 物《文艺时代》。
东西方虚无观
• “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 西方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 相同的。”
• 西方的虚无主义是否认一切,摧毁一切 。 • 东方传统的虚无思想,主要来自印度的佛教和我国
的老庄哲学。前者作为一种信仰,把世界本源看作 “无”,成了人们避难的精神支柱;后者作为一种 人生观,提倡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返于自然,与万物 合一,放弃世俗利益,清静无为。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2.描写童工、劳工、女艺人、乞丐、穷学生 等渺小人物的悲苦生活,表现对下层人物 的同情和哀怜。
如:《玻璃》、《海》、《结发》、《 母亲的眼睛》、《偷茱萸菜的人》
3.描写男女爱情,尤其是描写少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之间 的纯情。
如:《树上》、《秋雨》、《少男、少女 和板车》
(二)小说特色
1.意境美 2.人物感情富有美的内涵 3.语言精练
川端康成(1899—1972)
一、生平
“参加葬礼的名人”

“新感觉派”的创办者“自杀而无遗书,是最
好不过的了。无言的
1.新感觉派:日本死第,一就个是现代无主限义的活。”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文学主流派 。
2.主张:主观即真实,文艺即表现自我;
1968年,以《感雪性国至》上、来《古否都定》理、性《;千鹤》
得的神品”
“精纯的珠玉之作”
“堪称绝唱"
创作多样化
后期 创作思想呈现不同的倾向性
主要作品:《舞姬》 《千只鹤》 《名人》 《古都》
三、掌篇小说
(一)小说内容
1.描写自己孤儿时期的生活和初恋的失 意,集中表露其孤寂的心灵和悲哀的 情绪。 如:《拾骨》、《向阳》、《母亲》 《走向火海》、《雨伞》

无言的死 三部代表表作现,与获感得觉诺即贝尔文文艺学之奖内容,
感觉是表现的方式
二、创作时期
早期: 《十六岁的日记》《参加葬礼的名人》
记录作家自己早年坎坷的人生经历
《浅草红团》《伊豆的舞女》
描绘生活在底层的妇女,包括艺妓、 女艺人、女侍者凄惨的生活境况
中期:以下层妇女及其生活命运为主题
《雪国》 “日本文学中不可多

川端康成人物介绍

川端康成人物介绍

1912年 1912年,川端康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大阪府立茨 木中学,在所有考生中,他的成绩名列榜首, 木中学,在所有考生中,他的成绩名列榜首,虽然 当时他的画画非常出色, 当时他的画画非常出色,却只因发现因为有一个学 生比他画得更好,便从此不再画画,由此可见, 生比他画得更好,便从此不再画画,由此可见,川 端康成是一个十分好强的人。 端康成是一个十分好强的人。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开始怀疑 起自己的创作天分, 起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 成为文学家。 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 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 成为文学家。在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在大皈 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 《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教师的灵 柩》,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 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 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举“十二秀才” 《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举“十二秀才”,川端康 成名列第十一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 成名列第十一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 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 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在大学 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 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他们一起谈 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 论文学, 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 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 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 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了习 千代》 他以淡淡的笔触, 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 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 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
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 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 腹自杀, 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 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 川端很受刺激, 入。川端很受刺激,对学 生表示: 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 应该是我” 应该是我”。 1972年 1972年4月16日,三 16日 岛自杀之后17个月, 17个月 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 康成在日本古都镰仓也选 择含煤气管自杀, 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 只字遗书。 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 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 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 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 1962年就说过 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 自杀而无遗书,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 不过的了。无言的死, 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 是无限的活。 是无限的活。”

著名诗人川端康成人物简介

著名诗人川端康成人物简介

川端康成文学纪念馆
• 在川端康成故乡建立了文学纪念馆
• 展示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和生平事迹
川端康成研究学会
• 成立川端康成研究学会,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成就
• 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推动川端康成研究的发展
川端康成的研究与传承
01
川端康成作品的研究
• 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 对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文学地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 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文学的思想和手法
川端康成的文学主题与思想
01
爱情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以爱情为主题
•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02
生死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探讨了生死主题
• 通过描绘人物的生死经历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03
美学主题
• 川端康成的作品关注美学主题
优美的意境创造
• 川端康成的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
• 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心理来展现美的魅力
川端康成诗歌的主题与思想
爱情主题
⌛️
• 川端康成的诗歌以爱情
为主题
•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爱
情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
和多样
美学主题

• 川端康成的诗歌关注美
生死主题
学主题
• 通过描绘美的自然景观
和人物心理来探讨美的意
Docs
• 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 对日本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翻译活动的晚期
• 翻译作品数量减少,但质量依然很高
• 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川端康成与跨文化交流
与西方文学的交流

川端康成简介

川端康成简介

川端康成简介川端康成简介日本小说家。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生平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

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

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

同年10 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

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

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

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自杀。

川端康成写作的居室创作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

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

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

《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

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妓、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招魂节一景》、《伊豆的舞女》、《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简介资料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简介资料

“新感觉派”
• 川端康成主张: 新感觉派 作家要采取一种不同于以往 的思维方法。[1]

以前是把眼睛和蔷薇作
为两个东西分开写的,写为
“我的眼睛看到了红蔷薇”
。他则把眼睛和蔷薇合为一
体,写成“我的眼睛就是红
蔷薇”。
“孤儿习性”
• 孤儿体验,内向的性格,畸形的家 境,寂寞的生活,给川端留下了永 远挥不去的人生虚幻感。
பைடு நூலகம்
• 叶子是精神的、 非现实的美,则 始终是不可企及 的,最终还是归 于虚空。作者在 这里表达的是人 生无常、灭我为 无、虚无即是解 脱的思想。
《雪国》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最为突出的就是抒情 味浓郁,富有诗意,这是由于作家运用多种艺手 法,营造出一种优美的具有日本古典文学的“余
情美”特征的意境。[6]
《古都》在一 幅京都的风俗 画面的背景上 ,描写了一对 孪生姐妹千重 子和苗子悲欢 离合的故事。
《古都》不仅真实的放映 了由于贫富的悬殊所造成 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的 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在 对比中细腻地表现了两个 人物不同的精神状态和微 妙的感情波澜,而这些又 是与作品关于正在衰败中 的京都的景物的描写水乳 交融般地溶为了一体,突 出变现了传统美,自然美 和人情美的旨趣。[7]
川端文学“余情”之美
•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中总是力求以有限的文字表达无 限的意蕴。因此,他对短小的作品情有独钟,只有简 洁的语言和短小的篇章才能为余情提供存在的空间。 •川端康成在创作中有意无意地追求“文已尽而意有余” 的境界:他的小说似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戛然而止, 同时,任何一个结尾又都暗含着连接续章的空间,埋 伏着继续发展的可能。包括《千只鹤》,川端康成仍 然说:“至今这部作品也未写完。”“从来没有想过 要写首尾完整的作品。”

川端康成语录

川端康成语录

川端康成语录川端康成语录11.与其说昏暗而看不见,毋宁说在黑暗中的记忆里见得更清楚。

2.她,就是那舞女。

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

我看到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漾着我的心。

3.这个世界太拥挤了。

没有比夜更深的伤,没有比梦更短的遗忘,最爱的故事在黎明前死去,最爱的人给我总是惆怅。

4.凌晨四点,看海棠花开。

5.我仿佛只有脚离开现实,遨游于天空中了!来自川端康成6.月儿皎洁得如同一把放在晶莹冰块上的刀。

——川端康成《雪国》7.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

8.我在根底上是东方人.9.江口老人在六七十年生涯中,当然经历过与女人露出丑态邂逅的夜晚。

而且这种丑态反而难以忘怀。

那不是容貌丑陋的问题,而是女人不幸人生的扭曲所带来的丑陋。

10.一个人如果死得快乐,如果认为死是一种恒久的解脱…快乐的死亡总好比灵魂里面最深层次的疼痛。

11.就以棋道来说吧,日本和东方自古以来的美德也不复存在,一切的一切都依靠精打细算和规则办事。

——川端康成《名人》12.凉水或开水都很好喝,温吞吞的水或热水不好喝。

13.人与人之间的厌恶,夫妇之间的最有切肤之感,实在令人生畏。

假如它变成憎恶,那就是最丑陋的憎恶了。

14.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未眠。

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15.但是,看上去她那种对城市事物的憧憬…眼前这个女子脸上的红晕侵染得更加艳丽了。

16.但是,这种挚爱之情,不像一件绉纱那样能留下实在的痕迹,纵然穿衣用的绉纱在工艺品中算是寿命最短的,但只要保管得当,五十年或者更早的绉纱,穿在身上照样也不褪色,而人的这种依依之情,却没有绉纱长。

17.南伊豆是小阳春天气,一尘不染,晶莹透明,实在美极了。

在浴池下方的上涨的小河,承受着暖融融的阳光。

昨夜的烦躁,自己也觉得如梦如幻。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18.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川端康成19.通过对局可以看出对手的性格云云,然而从围棋的精神来看,这种说法倒是不适当。

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

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

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杀身亡。

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

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外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

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

同年10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

1927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

1935年1月,担任文艺春秋社创设芥川奖、直木奖评选委员。

第一次评选,与落选的太宰治之间发生了龃龉。

1月,《雪国》开始分期连载。

3月,《浅草的姐妹》被改编拍成电影《少女时代的三姐妹》(东宝前身PCL电影制片厂出品),并让梅园龙子初次公演。

9月,赴新泻县汤泽收集《雪国》续篇的素材。

12月,近居镰仓,同月,赴上诹访,搜集写作《花之湖》的素材。

是年,发表了《雪国》(1月至翌年12月连载)、《纯粹的声音》(7月)等。

1936年1月,川端康成成为新创刊的《文艺恳话会》的同人,负责编辑了《日本古典文艺与现代文艺》特辑。

1月,前往伊东温泉搜集《花之湖》的创作素材。

2月,原作《谢谢》改编拍成电影《谢谢先生》并首映。

12月,参加刚成立的镰仓笔会(久米正雄会长)。

是年,发表了《意大利之歌》《花之湖》《花的圆舞曲》《芭茅花》《火枕》(《雪国》续章)《夕阳下的少女》《少女开眼)等。

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国》一书因其“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小笠原:川端康成的同性恋人,17岁相恋21岁分手,信奉邪神是关键

小笠原:川端康成的同性恋人,17岁相恋21岁分手,信奉邪神是关键

⼩笠原:川端康成的同性恋⼈,17岁相恋21岁分⼿,信奉邪神是关键⽂学⼤师往往都有真性情,⼀切过往,畸形的、正能量的都敢亮出来。

中国如季羡林,两条⽇记摘录在⽹上⼴为流传。

⽇本如川端康成,在⾃传体⼩说《少年》中直⾯少年时代,为我们展⽰了⼀个真实的⾃⼰。

借此,我们也得以窥见这位⽂学⼤师的⼀段同性往事。

1916年下半年,川端康成17周岁,就读于茨⽊中学五年级,期间对⼀位新转来的低年级同学产⽣了难以抑制的爱恋之情。

这位同学叫⼩笠原义⼈,是位毫⽆疑问的美少年,举⽌腼腆。

川端康成⼀见便惊为天⼈,⼀下⼦就迷恋上他了。

他觉得⼩笠原的⾝上有⼀股⼥⼈⽓,⼀是⼼性,动不动就茫然失措,像个长久幽闭的⼥孩⼦;⼆是举⽌像个听话的⼩媳妇,两个⼈好上后,川端随意扔下的⾐服,不知道什么时候,⼩笠原就为他叠得整整齐齐地放进⾏李箱,如果川端的⾐服开了线或挂破了⼝⼦,⼩笠原也⽴刻找来针线,端坐着帮他缝好。

川端实在太喜欢这个孩⼦了。

为了宣⽰对⼩笠原的占有,不惜把两张床紧紧挨着。

冬天来临的时候,⼀天早上川端起床⼩解,冻得直打哆嗦,连忙钻进⼩笠原的被窝紧紧抱住他。

⼩笠原也给了他热烈的回应,和他贴脸及亲吻。

过了不久,川端下课回来只听⼩笠原对他诉苦。

原来他不在时,宿舍⾥另⼀个爱慕⼩笠原的男同学趁机跑到川端的床上躺着,对⼩笠原⽤⾔语骚扰。

幸⽽⼩笠原不理睬他,那⼈便⽆机可趁,回到了⾃⼰床上。

川端听得⼤为愤怒,⼀度想过要和那位同学绝交。

当天晚上,⼏乎刚熄灯,川端就跳到床上,搂抱着⼩笠原进⼊了梦乡,宣⽰了对后者的占有。

没⼏天川端康成表⽩:“你做我的情⼈吧。

”⼩笠原义⼈说:“好的。

”不久川端康成从茨⽊中学毕业,上东京第⼀⾼等学校,两⼈便通过信件互诉相思。

在这些信件中,川端写得极为放纵,什么“眷恋着你的⼿、胸、脸、眼睑、⾆、⽛和脚”啦,什么“必须把他更纯洁地搂在胸前”啊之类,体现了⼀个孩⼦的青春期幻想能达到的疯狂。

对川端的爱,⼩笠原也进⾏了热烈的回应。

他对这位⼤哥⼗⾜依赖,并保持了⾜够的忠诚。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
川端康成是一位日本作家,他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爱与孤独:川端康成的作品中,经常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孤独感和无法真正沟通的冷漠,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沟通是困难的,但是通过爱可以打破这种隔阂,带来真正的连接与理解。

2. 自然与生命:川端康成对自然界的描写充满了敬畏之情,他认为自然是神圣而不可思议的,任何对自然的破坏都将导致生命的失衡和人类不幸的命运。

他呼吁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敬畏和感恩之心。

3. 追求真实与自由:川端康成认为,人应该追求真实的自我,摆脱假面具和社会的束缚,寻找内心的真正声音和自由。

他鼓励人们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不随波逐流。

4. 生命的无常与哲学思考:川端康成经常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对生命无常性的思考,他认为生命是瞬息万变的,人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哲学意味,引发读者对生命、死亡和存在的思考。

川端康成的价值观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也对后来的日本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探索和对内在世界的追求,给人们带来了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川端 康成

川端 康成

川端康成( かわばたやすなり, Kawabata Yasunari )(1899年6月2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出生在大阪。

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

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的一面。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

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

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

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1926年,除了发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也被拍成电影,获得赞誉的川端康成并没有停留不前,其写作风格从新感觉到新心理主义,又到意识流,1931年的《针、玻璃和雾》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的代表,接下来,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佛教空、无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开始写《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

1936年,川端康成因为对于战争的反抗而宣布停笔不写文艺时评类文章,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相关活动。

川端康成经典语录80句

川端康成经典语录80句

川端康成经典语录80句她那合上的浓密睫毛,看起来好像是半睁着的黑眸子。

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川端康成经典语录,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关注应届毕业生网经典语录栏目。

1.茫茫的银河悬在眼前,仿佛要以它那赤裸裸的身体拥抱夜色苍茫的大地,真是美的令人惊叹不已。

--川端康成《雪国》2.歌声清澈得近乎悲戚,马上就能引起回声似的。

--川端康成《雪国》3.玻璃上只映出姑娘一只眼睛,她反而显得更加美了。

--川端康成《雪国》4.她那合上的浓密睫毛,看起来好像是半睁着的黑眸子。

--川端康成《雪国》5.对面的层峦和山麓的屋顶在迷濛的雨中浮现出来。

--川端康成《雪国》6.暴雨声中,远处隐约传来了咚咚的鼓声。

我几乎要把挡雨板抓破似的打开了它,把身子探了出去。

鼓声迫近了。

风雨敲打着我的头。

我闭目聆听,想弄清那鼓声是从什么地方传来、优势怎样传来的。

良久,又传来了三弦琴声。

还有女人尖叫声、嬉闹的欢笑声。

我明白了,艺人们被召到小客店对面的饭馆,在宴会上演出。

我期待着那边结束之后,她们会到这边来。

但是,那边的筵席热闹非凡,看来要一直闹腾下去。

女人刺耳的尖叫声像一道道闪电,不时地滑坡黑魆魆的夜空。

我心情紧张,一直敞开门扉,惘然呆坐着。

每次听见鼓声,心胸就豁然开朗。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7.缀满银河的星辰,耀光点点,清晰可见,连一朵朵光亮的云彩,看起来也像粒粒银砂子,明澈极了。

--川端康成《雪国》8.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不管人家怎样亲切对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着。

我想明天清早带那个老婆婆到上野车站给她买车票去水户,也是极其应当的。

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9.由于天气不同,要是没有剧场的墙壁,没有听众,也没有都市的尘埃,琴声就会透过冬日澄澈的晨空,畅通无阻地响彻远方积雪的群山。

--川端康成《雪国》10.江口老人在六七十年生涯中,当然经历过与女人露出丑态邂逅的夜晚。

而且这种丑态反而难以忘怀。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 物哀 隐忧 • 物哀使日本特有的美学概念,主要表达“同情共 感、优美纤细的吝惜之情”。其中对四时风物的 感念,对世事无常的喟叹,更带有悲伤哀婉的内 涵。在平安朝,他成为贵族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 ,也构成日本民族审美思想的基础。所以日本文 学普遍带有悲哀的意蕴,表现出一种悲剧意识。
• 禅宗 虚空 • 佛教禅宗提倡“本心即佛”,不求出家,但重内 在修行,认为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只有内心的 宁静与宇宙融为一体才是人生的永恒。同时认为 ,人人生无常,只有死亡才是生命的解散,只有 死亡,才能达到涅磐。
我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里看到的是哲学,是宗教。川端康成曾经坦 言,他从不把佛教的经典“当做宗教教条来看,而是作为文学的幻想 来尊崇”,这就意味着,川端康成的文学自觉地负载着哲学与宗教的 使命,体现了对于人生的察看与审视。
1968年“由于他高超的叙 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
了日本人精神的物质”而获
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 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 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
死就是最高的艺术,死就是生。

1968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文 学奖授奖仪式上,川端康成作为获奖人所作的演讲“日本 的美与我”,已在无意之中表明:川端康成的一生,是发 掘“日本美”的一生;川端康成的文学活动,一直都在毫 不懈怠地表现着“日本的美”。
川端康成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1899 年6月14日生于大阪,代表 作有《伊豆的舞女》、《雪 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 川端康成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两 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 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 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国》、《千只鹤》等。
• 川端康成幼年丧父母、祖母,由外祖父、舅父抚养,在孤 独中长大。他的一生都徘徊在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和悲 哀中,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不断涌现在他的意 识里,最终以自杀(尽管他在随笔《临终的眼》中写道: “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 自杀的人想要到达圣境也是遥远的)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川作为日本“新感觉派”的中坚作家,作品有“高超的技 巧”(诺贝尔颁奖语),其中,深层心理学的原理渗透到 大量作品的创作,这种深层心理学除了西方弗洛伊德的精 神分析法、乔伊斯的意识流外,还有东方的精神主义—— 禅。

川端康成秋雨解读

川端康成秋雨解读
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 懂得“物之哀”。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 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比如说,看到樱花盛开赏心悦目,知道这樱花的赏心悦目,就 是知道事物的情致。心中明了这樱花赏心悦目,不禁感到“这花真是赏心悦目啊”,这感 觉就是物之哀。然而不论看到多么赏心悦目的樱花,都不觉得赏心悦目,便是不懂事物的 情致。这样的人,更无缘于“好赏心悦目的花呀”的感触,这是不懂得物之哀。
令人肃然起敬的川端康成
1968年,川端康成在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以一袭和服登台,并做 了题为《我的美丽的日本》的演讲,他以“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的“花道”阐释 日本文化精神之美,在一般人看来如何神圣庄严的诺贝尔奖领奖台上,白发苍苍的川 端康成不谈文学创作,也没有感谢“NTV”和《读卖新闻》,而是不厌其烦地向世界 传授插花的技艺……那时候的川端康成,他不是一位文学大师,倒像是大阪乡下的一 位能工巧匠——他就这样让欧洲见识了日本文学和日本民族,令全世界为之赞叹,肃 然起敬。
没什么可说的 沉默,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大特色。当客人来时,一般人不管怎样
也要找些不成不淡的话题。川端康成则不然,他只是瞪大双眼盯着对方,半小时、一小 时一言不发是家常便饭。时间一长,客人只得起身告辞,而这时川端康成好像猛地醒过 来了似的,开口道: “急什么呀!”然后双方又是长时间地沉默对坐。
川端康成打发采访者的方式也与众不同。记者请他说点儿什么,他总是用“我没什
么可说的”予以拒绝。如果你要拍照,他倒是不拒绝,但一旦拍照结束,你再发问,他 还是哼哼哈哈,从不认真回答。等你觉得可能写不成稿子了,要告辞时,他却突然冒出 一句: “你随便写吧!就当我说的。”据说,一位年轻的女编辑来到他家向他约稿,川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简介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简介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生平简介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作家,为日本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日本的一个传奇人物。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川端康成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川端康成简介川端康成,日本大阪人,生于一八九九年六月十四日,死于一九七二年四月十六日。

临终前四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在文学上有颇多造诣的近代文学家。

川端康成简介中指出,他幼年时十分不幸,命运坎坷波折。

它不仅自幼父母双亡,姐姐和祖父祖母也相继去世。

亲人的接连离去不仅对幼小的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使他养成了悲凉孤独的性格,这后来也成为了他的最重要最明显的文学风格。

通过川端康成简介还可以看出,川端康成是一个十分刻苦用功的人。

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决心进入了全日本最好的大学——东京大学读书深造,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他在校期间手不释卷,废寝忘食,为自己日后写作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他一生的前期中期大多数时间都在创作中渡过。

川端康成简介中说,晚年的川端康成致力于围棋的研究。

据说他还和包括日籍华人吴清源在内的诸多日本围棋名人对弈过,并对围棋的“棋道”深有体会。

不幸的是,在一九六二年二月份的时候,他因出现了安眠药药物成瘾症状被迫在东大医院住院治疗,连着十天不省人事。

隔年之后,身体患病的川端康成为日本文学的发展还担任了日本的近代文学博物馆委员长一职。

他一直拖着病体在日本文坛上忙碌着,直到一九七二年四月十六日夜晚,他在极度忧郁和矛盾中打开了煤气罐,自杀身亡。

一代文学巨星就此谢幕。

川端康成作品作为近代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一直是日本文坛上最热门的话题,他毕生的三十五部作品在许多文人眼中是不可多得的巨著。

从川端康成作品中可以看出日本文学特有的理念和近代日本文坛的发展走向。

川端康成作品中多数作品的主题都是爱情,爱情是大多文学家创作的主旋律,但是川端康成笔下的爱情与那些传统的爱情题材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既不偏重于那些花前月下,潇洒优雅的浪漫爱情,也不侧重于悲欢离合的伤感之情,而是在语言描述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清淡的爱情。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简介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简介
川か わ 端ば た や 康す な り 成
—— 心 灵 的 写 手
川端康成
(1899.6.14—1972.4.16) •1901年,2岁。父亲因肺结核病去世。 •1902年,3岁。母亲染肺结核病去世。 后跟随祖父,祖母生活。 •1909年,10岁。姐姐芳子因热病去世。 未能参加姐姐葬礼。 •1914年,15岁。祖父去世。 从此成为孤儿。 •1968年10月17日,69岁。以《雪国》 《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 •1972年4月16日,73岁。在荣获诺贝 尔文学奖三年之后,川端康成在玛丽娜 公寓的工作室里含煤气管自杀,没有留 下只字遗书。
• 叶子是精神的、 非现实的美,则 始终是不可企及 的,最终还是归 于虚空。作者在 这里表达的是人 生无常、灭我为 无、虚无即是解 脱的思想。
《雪国》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最为突出的就是抒情 味浓郁,富有诗意,这是由于作家运用多种艺手 法,营造出一种优美的具有日本古典文学的“余 情美”特征的意境。[6]
• 两个倩窦初开的男女之间那种似有似无、 若隐若现的爱情,犹如一曲悠扬飘渺的乐 曲,形成了如诗如画的意境。
• 那真是一幕清清淡淡 、影影绰绰的寻觅, 充满强烈的抒情色彩 。川端康成继承了日 本传统文学中的缠绵 悱恻的哀怨情调,借 旅途漂泊、萍水相逢 中的男女之情抒发了 人生的无常感。
川端式“佛典”文学特征
诺贝尔荣耀
• “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
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 “标举新感觉,写出传统美
”,以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化为氛
围,小说贯穿始终有一种淡淡的
忧伤与凄凉的美丽 ,把以“物
哀”为代表的“余情美”的文学 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8]

至川端康成 太宰治

至川端康成 太宰治

之後我的小说已经写到瓶颈,带著所谓自我放逐的心情出门旅行了一趟。这趟旅行引起了一点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
我打算向哥哥借五百圆,不管他要怎麽骂我都没关系。然後,我回到东京,想再试一次看看。在朋友们的奔走之下,哥哥同意在这两三年间,每个月给我五十圆的生活费。我立刻开始四处找房子,不多久却犯了盲肠炎,住进阿佐ヶ谷的筱原医院。当时脓已经扩散到腹膜,时机上稍微迟了点。开始住院那天是今年的四月四日,那时中谷孝雄来探过病,和我谈了一些加入日本浪漫派吧,让我们来为你发表「道化の华」的话题。「道化の华」当时在檀一雄手上,我向他说明我的想法,如果能让檀一雄把它拿到川端先生那边的话就更好了...等等。我切开的腹部阵阵作痛,一寸也动不了,接著肺又出了毛病,每天过著意识不清的日子。後来我听妻子说,医生告诉过她这些事医生不负责。我在外科医院整整睡了一个月,连抬起头来都很勉强。五月份我转到世田谷区经堂的内科,又在这里待了二个月。七月一日,医院组织变动,职员一律被撤换,最後病人也全被赶出医院。哥哥和他一个开西服店的朋友北芳四郎商量的结果,我被移往千叶县船桥,整天躺在藤椅上,只有早晚做一点温和的散步,医生每个礼拜会从东京来出诊一次。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个多月,八月底,我在书店的店头上拿起文艺春秋,却在上面看到你的文章。「作者目前的生活乌烟瘴气...云云。」老实说,我愤怒至极,几个晚上都睡不著。
今官一的信之前,太宰也在小馆善四郎的信中提到芥川赏落选的事。『我很有名,所以以後的芥川赏也没有希望了』(芥川赏是以新人为对象)、『只是我的名字和那些二流三流的入选者的名字排在一起,实在非常不愉快』。芥川赏列为次席的入选者,除了太宰治以外还有衣卷省三、高见顺、外村繁三人。
你在文艺春秋九月号上毁谤我。「前略。——诚然,道化の华(どうけのはな)这一篇作品中投注了许多作者的生活和文学观,但是以我个人之见,作者目前的生活乌烟瘴气,使得才能有无法尽情发挥之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池寛氏が、「まあ、それでもよかった。無難でよかった。」とにこにこ笑いながらハンケチで額の汗を拭っている光景を思うと、私は他意なく微笑(ほほえ)む。ほんとによかったと思われる。芥川龍之介を少し可哀そうに思ったが、なに、これも「世間」だ。石川氏は立派な生活人だ。その点で彼は深く真正面に努めている。
そのうちに私は小説に行きづまり、謂(い)わば野ざらしを心に、旅に出た。それが小さい騒ぎになった。
どんなに兄貴からののしられてもいいから、五百円だけ借りたい。そうしてもういちど、やってみよう、私は東京へかえった。友人たちの骨折りのおかげで私は兄貴から、これから二三年のあいだ、月々、五十円のお金をもらえることになった。私はさっそく貸家を捜しまわっているうちに、盲腸炎を起し阿佐ヶ谷の篠原病院に収容された。膿(うみ)が腹膜にこぼれていて、少し手おくれであった。入院は今年の四月四日のことである。中谷孝雄が見舞いに来た。日本浪曼派へはいろう、そのお土産として「道化の華」を発表しよう。そんな話をした。「道化の華」は檀一雄の手許(てもと)にあった。檀一雄はなおも川端氏のところへ持って行ったらいいのだがなぞと主張していた。私は切開した腹部のいたみで、一寸もうごけなかった。そのうちに私は肺をわるくした。意識不明の日がつづいた。医者は責任を持てないと、言っていたと、あとで女房が教えて呉(く)れた。まる一月その外科の病院に寝たきりで、頭をもたげることさえようようであった。私は五月に世田谷区経堂の内科の病院に移された。ここに二カ月いた。七月一日、病院の組織がかわり職員も全部交代するとかで、患者もみんな追い出されるような始末であった。私は兄貴と、それから兄貴の知人である北芳四郎という洋服屋と二人で相談してきめて呉れた、千葉県船橋の土地へ移された。終日籐椅子(とういす)に寝そべり、朝夕軽い散歩をする。一週間に一度ずつ東京から医者が来る。その生活が二カ月ほどつづいて、八月の末、文藝春秋を本屋の店頭で読んだところが、あなたの文章があった。「作者目下の生活に厭な雲ありて、云々。」事実、私は憤怒に燃えた。幾夜も寝苦しい思いをした。
●表記について
* このファイルは W3C 勧告 XHTML1.1 にそった形式で作成されています。
私はいま、あなたと智慧(ちえ)くらべをしようとしているのではありません。私は、あなたのあの文章の中に「世間」を感じ、「金銭関係」のせつなさを嗅(か)いだ。私はそれを二三のひたむきな読者に知らせたいだけなのです。それは知らせ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ことです。私たちは、もうそろそろ、にんじゅうの徳の美しさは疑いはじめているのだ。
小鳥を飼い、舞踏を見るのがそんなに立派な生活なのか。刺す。そうも思った。大悪党だと思った。そのうちに、ふとあなたの私に対するネルリのような、ひねこびた熱い強烈な愛情をずっと奥底に感じた。ちがう。ちがうと首をふったが、その、冷く装うてはいるが、ドストエフスキイふうのはげしく錯乱したあなたの愛情が私のからだをかっかっとほてらせた。そうして、それはあなたにはなんにも気づかぬことだ。
川端康成へ
太宰治
あなたは文藝春秋九月号に私への悪口を書いて居られる。「前略。――なるほど、道化の華の方が作者の生活や文学観を一杯に盛っているが、私見によれば、作者目下の生活に厭(いや)な雲ありて、才能の素直に発せざる憾(うら)みあった。」
おたがいに下手な嘘はつかないことにしよう。私はあなたの文章を本屋の店頭で読み、たいへん不愉快であった。これでみると、まるであなたひとりで芥川賞をきめたように思われます。これは、あなたの文章ではない。きっと誰かに書かされた文章にちがいない。しかもあなたはそれをあらわに見せつけようと努力さえしている。「道化の華」は、三年前、私、二十四歳の夏に書いたものである。「海」という題であった。友人の今官一、伊馬鵜平(うへい)に読んでもらったが、それは、現在のものにくらべて、たいへん素朴な形式で、作中の「僕」という男の独白なぞは全くなかったのである。物語だけをきちんとまとめあげたものであった。そのとしの秋、ジッドのドストエフスキイ論を御近所の赤松月船氏より借りて読んで考えさせられ、私のその原始的な端正でさえあった「海」という作品をずたずたに切りきざんで、「僕」という男の顔を作中の随所に出没させ、日本にまだない小説だと友人間に威張ってまわった。友人の中村地平、久保隆一郎、それから御近所の井伏さんにも読んでもらって、評判がよい。元気を得て、さらに手を入れ、消し去り書き加え、五回ほど清書し直して、それから大事に押入れの紙袋の中にしまって置いた。今年の正月ごろ友人の檀一雄がそれを読み、これは、君、傑作だ、どこかの雑誌社へ持ち込め、僕は川端康成氏のところへたのみに行ってみる。川端氏なら、きっとこの作品が判るにちがいない、と言った。
1980(昭和55)年9月25日発行
1998(平成10)年7月20日第38刷発行
入力:田中陽介
校正:鈴木厚司
2003年11月6日作成
青空文庫作成ファイル:
このファイルは、インターネットの図書館、青空文庫(httあたったのは、ボランティアの皆さんです。
ただ私は残念なのだ。川端康成の、さりげなさそうに装って、装い切れなかった嘘が、残念でならないのだ。こんな筈ではなかった。たしかに、こんな筈ではなかったのだ。あなたは、作家というものは「間抜け」の中で生きているものだということを、もっとはっきり意識してかからなければいけない。
底本:「もの思う葦」新潮文庫、新潮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