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详解(语文微课专题讲解教学课件)

(中学)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详解(语文微课专题讲解教学课件)

前作状语。

例: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于中庭步)
• 2、介词“以”加名词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谓 语后作后置状语。

例:具告以事。 (具以事告)
• 3、还有一种介词“乎”在补语位置时,在翻
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语文微课专题讲解教学课件)
(三)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 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 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四种情况:
例:亚父南向坐(亚父向南坐) 这里的方位词“南”,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
(语文微课专题讲解教学课件)
(二)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通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作 状语,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将介宾短语 后置作补语。
(语文微课专题讲解教学课件)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 1、用介词“于”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 类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3.“惟马首是瞻”( 惟瞻马首) 4、“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等成语(“唯图 利”,“惟从命”) 这种格式,“之” “是”是提宾的标志,翻译时需去 掉“之”或“是”。
(语文微课专题讲解教学课件)
宾语前置的第四种情况:
四、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译文:“张良
问道:‘大王您带了什么东西?’”(大王来操何) 2 .何陋之有?译文:“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有何陋之)
(语文微课专题讲解教学课件)
宾语前置的第三种情况: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古文倒装句基本类型
倒装句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通常通过调整句子成分的位置来突出强调某些信息,或者由于语言习惯、修辞等原因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古文中的倒装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是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的一种句式。

例如:灭六国者,六国也。

(谓语“灭”放在主语“六国者”前面)
二、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例如:
1.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其亲”、“子其子”是宾语前置)
2. 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是宾语前置)
三、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是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后面的一种句式。

例如:
1. 受任于败军之际。

(“于败军之际”是介词短语后置)
2. 当以草鞋诣州府。

(“以草鞋”是介词短语后置)
四、固定句式倒装
固定句式倒装是由固定句式变化而来的倒装句式。

例如:
1. 何……之有?(“何……之有”是固定句式,表示“有什么……”或“有什么样的……”)
2. 唯……是。

(“唯……是”是固定句式,表示“只是……”或“唯
有……才是”)
五、省略句倒装
省略句倒装是由于省略句子成分而形成的倒装句式。

例如:赏信而罚明。

(省略了主语)。

高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解析

高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解析

高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解析导读:倒装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A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赤壁赋》)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4、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8、沛**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1、及时相遣归。

(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

(《孔雀东南飞》2、嬉戏莫相忘。

(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

《孔雀东南飞》3、誓天不相负。

(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

《孔雀东南飞》4、好自相扶将。

(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

《孔雀东南飞》5、还必相迎取。

(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

《孔雀东南飞》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7、君既若见录。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倒装句的概念和类型。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倒装句的结构和特点。

3、培养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和翻译文言文倒装句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倒装句的结构和特点。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文言文倒装句进行准确的翻译。

2、难点(1)理解宾语前置句中不同类型的语法规则和逻辑关系。

(2)区分定语后置句和正常语序的句子结构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倒装句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举例法通过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倒装句的特点和用法。

3、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文言文倒装句的识别和翻译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句子的语序和我们现代汉语不太一样。

比如“何陋之有”,按照我们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这种语序不同的句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倒装句。

(二)讲解文言文倒装句的概念文言文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的成分顺序发生了变化,与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不同。

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这四种类型。

(三)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思是“拿什么”)“沛公安在?”(“安在”应理解为“在安”,意思是“在哪里”)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应理解为“不欺余”,意思是“不欺骗我”)“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为“莫肯顾我”,意思是“不肯顾念我”)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应理解为“有何厌”,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唯利是图”(“唯利是图”应理解为“唯图利”,意思是“只贪图利益”)(四)定语后置句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必修一古代汉语倒装句.说课材料

必修一古代汉语倒装句.说课材料
《 论语 雍也》),叫主谓倒装句; 比如定语放到了主语或宾语的后面(1、太子及
宾客知其事者 2、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叫定 语后置倒装句; 比如状语(介词结构)放到了谓语的后面(1、 给供职如郡县 2、长于臣),叫状语后置倒装 句; 再比如把宾语放到了谓语的前面(1、沛公安在 ? 2、然不自意能先破关入秦 3、夫晋,何厌 之有?),叫宾语前置倒装句。
三、语意上强调宾语时,以“是”或“之
“为标志,要将宾语放到谓语前。特点: “是”或“之”必在谓语的前面。
倒装句之 宾语前置句
手指不可屈伸,(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否定句中,代词“之”作“怠”的宾语,放到谓语“怠” 的前面)——手指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放松抄写。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谁” 作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介词“与”的前面。)——假 如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必修一古代汉语倒装句.汉语来自序形容词的(定语)
主语
名名 词词 性、 短代 语词

介词短语 副词
形容词


[状语]
得 (定语)
<补语>
谓语
宾语
容动 动 词词 词 性性 、 词词 形 组组 容
或词 形
名名 词词 性、 短代 语词

倒装句
句子中语序的颠倒,就叫倒装。 比如主语放到了谓语的后面(贤哉,回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强调宾语“句读” 和“惑”,将它们提到谓语“不知”和“不解”之前)—— 不知道句读,不理解疑惑。 何陋之有?——《陋室铭》(强调宾语“何陋”,借助结 构助词“之”把“何陋”放置在谓语“有”之前。“何陋之 有”,即“有何陋”。)——有什么简陋呢?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汉语倒装句详解

古汉语倒装句详解

五.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 后作补语,这类补语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 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 就把它当作了补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 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如: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劝 学》)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如:句读之不惑,惑之不解。(《师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 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 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 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 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 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 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 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5)数量词作定语有时也后置,组成“中心词 +数量词”的格式。 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谓 语动词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 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 安、焉、胡、奚、曷”等,它们做宾语时, 也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何陋之有?(《陋室铭》) 沛公安在?(《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三.介宾倒装(宾语前置②)
文言文中,常见的的介词有“于、以、 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 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做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 情况是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 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分类例析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分类例析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分类例析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专题例释: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二、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古文倒装句的句型分类

古文倒装句的句型分类

古文倒装句的句型分类古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达方式和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古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来达到修辞、煽情或强调的目的。

本文将对古文中常见的倒装句句型进行分类和说明。

一、主谓倒装句主语通常位于谓语之后的情况,称为主谓倒装句。

这种句型常用于对作者的态度或感受进行强调或煽情的表达。

例如:心生敬服者,无他,其谛如此。

(《论语·为政》)二、主谓宾倒装句在句子中,与动词的宾语发生倒装的情况称为主谓宾倒装句。

这种句型常用于传递强烈的感情或对某事物的判断。

例如:楚人有宋亚而无李陵者,是以众人之诛也血未干。

(《史记·陈涉世家》)三、状语倒装句当状语放在句首时,动词和主语的位置交换,形成了状语倒装句。

这种句型常用于强调动作发生的时间、方式、原因或地点。

例如:百川至此而合潮,壅塞而不犯邑。

(《左传·僖公十九年》)四、分句倒装句当一个句子包含主句和从句时,从句中的主谓位置颠倒,形成分句倒装句。

这种句型常用于对两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或议论关系进行强调。

例如:非帝王将相之道,安危在于战胜人。

(《孟子·尽心下》)五、并列倒装句当句子中存在两个并列成分时,这两个成分之间发生位置交换,形成了并列倒装句。

这种句型常用于强调两个并列成分之间的关系。

例如:日暖风和,草木萌动;日寒风烈,草木凋零。

(《庄子·外物》)六、主语倒装句当主谓语之间存在表示时间、地点、条件、方式等状语成分时,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交换,形成了主语倒装句。

这种句型常用于强调状语所指的时间、地点、条件或方式。

例如:旷世之才,天人共悦;所闻松柏之风者,不出此间之兹。

(《墨子·尚同》)在古文中,倒装句的运用可以使句子更具有文采和修辞效果,能够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尽管倒装句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较低,但了解和理解古文中的倒装句句型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点。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及例句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文言文中有趣的倒装句哟!你知道啥是宾语前置不?比如说“何陋之有”,正常该是“有何陋”,这里把“何陋”这个宾语提到前面啦,是不是很神奇?还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应该是“吾与谁归”,“谁”这个宾语跑到前面去咯。

再来说说定语后置。

像“马之千里者”,正常得说“千里之马”,把“千里”这个定语放到后面啦。

还有“求人可使报秦者”,其实是“求可使报秦之人”。

状语后置也很有意思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常是“于蓝取之,而于蓝青”,“于蓝”这个状语被放到后面啦。

“具告以事”,原本该是“以事具告”。

主谓倒装也有呢!“甚矣,汝之不惠”,正常是“汝之不惠甚矣”。

怎么样,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不是很有趣呀?多去琢磨琢磨,会发现更多好玩的地方哦!稿子二亲!咱们一起来瞅瞅文言文中那些让人有点晕头转向的倒装句哈!先说说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本来应该是“忌不信自”,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自”这个宾语提到前面啦。

还有“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得是“莫肯顾我”才对,“我”跑到前面去啦。

定语后置也来瞧一瞧。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该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利”和“强”这两个定语放到后面去咯。

“石之铿然有声者”,实际是“铿然有声之石”。

状语后置也别错过。

“战于长勺”,正常得说“于长勺战”。

“生乎吾前”,得是“乎吾前生”。

主谓倒装也很特别哟!“美哉,我少年中国”,其实是“我少年中国美哉”。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不是像个小迷宫呀?多走走,多探索,就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和秘密啦!你要是碰到不懂的,随时来找我聊聊,咱们一起把它弄明白!。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公开课)精选课件PPT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公开课)精选课件PPT

试一试:你能快狠准地判断出下列倒装 句的类型吗?依据是什么?
1、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
2、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定语后置
4、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定语后置
5、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
6、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
7、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
状语后置
8、善哉,祁黄羊之论!
1、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 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 )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B )
情窦初开的年华,一朵鲜花,谁采不是采,谁献不是献。也可以说、谁先采来谁先戴。但是、爱情还存有它诸多的要素与情感的诠释。 人到成熟自然而然就会寻求恋爱。恋爱会造就情侣的幸福与美满。爱情与年龄无关;有共同语言,相似情怀,类似的经历坦诚自然的交流,毫不做作的表现。只有深入了解,才有爱情的起因。爱情用真情来实现相互交流的过程。爱情是向往,是打造婚姻的基础。 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从古至今,在世俗面前往往是种摆设。门当户对,门第观念。才会有爱情悲剧故事的上演:《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全面再现了封建世俗末世人性世态,揭示了弱势与强势的种种悲剧与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 爱情的行为是柔,慢条斯理,不是急于求成。爱情是双方感情的因果,一个人的行为不叫爱情。爱情是有针对性的,千万别搞错,有的只是友情层面上对你好,那不是爱情。一个人来维持痴情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没有物质的爱情是可悲的,他保证不了爱情的延续性。

《文言文倒装句》课件

《文言文倒装句》课件

宾语前置
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通常是为了强调宾语的意义。例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定语后置
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的结 构,以强调定语的意义。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状语后置
将状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中心词+后置状语”的结 构,以强调状语的意义。例如:“战于长勺。”(《曹刿 论战》)
SUMMAR Y
01
什么是文言文倒装句
定义
定义
文言文倒装句是指句子成分的顺 序与常规语序不同,从而形成一 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解释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通常是指谓 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等几种情况。
分类
谓语前置
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通常是为了强调谓语的意义。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如何学习与掌握文言文 倒装句
多读多背文言文
总结词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可以培养对 文言文的语感,加深对文言文倒装句 的理解和运用。
详细描述
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进行阅读 和背诵,如《左传》、《战国策》等 ,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记忆,逐渐掌握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突出强调语义
总结词
文言文倒装句通过改变语序,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从而突出强调语义 。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可以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使读者更加关注 这些信息。这种强调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并更好地把握作者所
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丰富语言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文言文倒装句四种类型的详解

文言文倒装句四种类型的详解

文言文倒装句四种类型的详解文言文倒装句四种类型的详解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下文是对四种倒装句的详细解说。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总结讲解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包含: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讲解文言文什么最难?倒装句的讲解。

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文言文倒装句真是讲了不会,此时会彼时不会。

究其原因在于,高中学生不懂语法,对这块知识欠缺,直接导致高中语文的倒装句、病句难学。

现对文言文倒装句予以讲解。

一、文言文倒装句的基本类型1.现代汉语句子基本结构:(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例:大多数高中生非常吃力地学习考试必考的文言文倒装句。

2.文言文倒装句式的分类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二、文言文倒装句的类型讲解(一)宾语前置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规律总结: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类似的疑问代词还有谁、奚、胡、何、曷、安、恶、焉等。

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2.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类似的否定词还有不、未、无、莫、毋、弗等,类似的代词还有余、吾、尔、自、之、是等。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古之人不余欺也3.用“之”字和“是”字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两个字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惟命是从4.在介宾短语中,宾语放在介词之前了。

如:余是以记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二)状语后置概念: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做补语,而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做状语。

这种现象又称介词结构后置。

规律总结:1.将介词结构“于、乎”放在谓语后面做补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将介词结构“以”放在谓语后面做补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矣。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三)定语后置概念:定语是修饰限定名词的,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但有时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规律总结: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中+之+定)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中+定+者)3.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有关文言文的倒装句详解

有关文言文的倒装句详解

有关文言文的倒装句详解有关文言文的倒装句详解(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祭十二郎文》(4)宾语前置例句:(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3)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6)沛公安在?(《鸿门宴》)(7)客何为者?(《鸿门宴》)(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10)宋何罪之有?(《公输》)(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12)何陋之有?(《陋室铭》)(13)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5)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16)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屈原列传》)(18)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19)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0)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21)宋何罪之有?(《公输》)(22)唯利是图(成语)3定语后置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

例如: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

用“者”煞尾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

“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

(“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

(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

”(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

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

(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

(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

(《勾践灭吴》)——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

(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

“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

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

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

(4)数量词定语后置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

例如: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乘:四,数词,并未后置,“十二”则置于牛后)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涉世家》)——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

(5)“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例如: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

(“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6)其余例句(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促织》)(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赤壁之战》)(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4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

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例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张衡传》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阿房宫赋》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战》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5介词短语倒装句(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精品文档(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3) 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采草药》)(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崤之战》)(5)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6倒装句方面的失误这类失误以不能识别“定语后置”现象者最多。

对用提宾标志表示的“宾语前置”句式与无条件的“动(介)宾倒装”句式,不能识别或译错的也不少。

其他各种倒装句式,在选择判别题中,时有不同程度的误断。

这主要是没有从规律上去把握这方面的知识所造成的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