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枣儿》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对文章的语言、结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民间故事,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学习。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生字、生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进行练习。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讲解课文难点。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课文梗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创作背景及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生词,每个写五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少于100字。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不少于200字。

2. 答案:(1)见课后生字表。

(2)见课文梗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民间传说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采访老人等,了解民间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在阅读理解方面,注重学生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如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等。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枣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学生能够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学生能够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提高戏剧表演的能力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剧本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通过戏剧表演、教师指导等方式,让学生提高戏剧表演的能力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 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戏剧表演的教学重点:理解《枣儿》的剧情和主题,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能力和技巧,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戏剧表演法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关于戏剧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 提问:你们看过戏剧吗?你们喜欢戏剧吗?为什么? - 引出课题:《枣儿》。

2. 讲授新课 - 作者简介 - 介绍作者孙鸿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 强调《枣儿》是孙鸿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 作品简介 - 介绍《枣儿》的剧情和主题。

- 强调《枣儿》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现实主义戏剧,通过描写老人和男孩之间的故事,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 戏剧知识 - 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如戏剧的定义、分类、构成要素、表演形式等。

- 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剧情和主题。

- 阅读剧本 - 让学生阅读《枣儿》的剧本,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多场合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多场合

《枣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含多场合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

本课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小主人公与枣儿之间发生的一系列趣事,反映了我国农村的生活场景。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段落大意概括及主旨思想提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词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课文主旨思想的理解,对词句含义的分析。

2.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农村的枣树,让学生猜一猜,引出本课课题《枣儿》。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词句含义,概括段落大意。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验课文内容。

5.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问题,举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儿》2. 生字词:……3. 句子解析:……4. 段落大意:……5. 主旨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3)围绕课文主题,写一篇日记。

2. 答案:(1)略(2)例:“枣儿红遍了山坡,像一颗颗玛瑙。

”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形象地描绘了枣儿的颜色和样子,让人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的把握。

2.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枣儿”具有什么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枣儿》,大家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教师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活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父亲和儿子分别具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反映家乡的变化。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课文《枣儿》,大家对作文写作有什么收获?二、作文评析1.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评析。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环保主题是如何体现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发展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增强环保意识。

《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

《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枣儿》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3)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2)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作品背景:《枣儿》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散文作品,创作于1925年。

作品以鲁迅童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温馨、感人的亲情故事。

2.主要内容:作品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母亲为他摘枣儿的故事。

枣儿成熟时,母亲为了让孩子吃到新鲜的枣儿,不顾自己的劳累,攀爬到树上摘枣儿。

鲁迅在树下看着母亲的身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3.写作手法:作品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和抒情方式,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童年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词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作品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表达方式。

4.写作分析: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5.思维训练:运用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6.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7.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第1篇《枣儿》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枣儿》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矛盾冲突。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父亲或者母亲在外地工作的请举手。

2、你的同学和朋友中有没有父母在外地工作的?(这类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其实在广大的农村还有一种人群,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老人”,今天孙鸿把这两类人都请进了他的话剧《枣儿》中来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速读课文,把握剧情。

2、概括剧情。

3、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编剧剧情主要人物精彩看点上演时间导演”)(三)、读课文,明冲突1、介绍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

2、文章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小组讨论)(四)、赏读片段1、分角色读“走与留”“等待与不归”的片段,注意语气语调。

2、巧克力象征什么呢?枣儿又象征什么?3、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五、拓展延伸1、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谈谈自己的看法。

2、剧本的结尾写老人和小孩爬到土坡上使劲喊,请你写下他们呼喊的内容。

《枣儿》教案(精选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

《枣儿》教案《枣儿》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枣儿》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枣儿》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枣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为:通过描写主人公小力和枣儿之间的故事,展现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2. 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3.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语。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美。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5. 随堂练习(1)请学生列举课文中描写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句子。

(2)学生互相交流,谈谈自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

6. 小组讨论六、板书设计1. 课文《枣儿》2. 生字、词语:留守儿童、枣儿、困境、挑战等。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要求:围绕主题,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草房子》,了解农村孩子的成长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关爱他人的实践行动上还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将爱心付诸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要求。

《枣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

《枣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

《枣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枣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教学重点】揣摩情节、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二、整体感知1、概述古诗情节: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

2、__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3、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⑴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竟然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⑵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⑶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

⑷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4、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5、“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板书】背景:枣树下童谣声亲情人物:老人:老一辈农民、亲情、爱心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枣儿:象征亲情、故乡、精神家园《枣儿》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枣儿》。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对比、讽刺手法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以及探讨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

2. 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其通过对比、讽刺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

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详细过程: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精讲:分析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句式,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对比、讽刺手法。

详细过程:教师分析,学生思考,共同讨论。

5.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过程: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枣儿》2. 重点词语:对比、讽刺3. 作者背景:创作手法、作品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生活中对比、讽刺现象的看法。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同类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对比、讽刺现象,学会观察和思考。

组织课后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式的细节。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关于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手法的细节。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这是一堂中学语文课,学生学习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必修选修材料《枣儿》。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短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汉字、词汇和句型,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能力目标:从本文中发现表达方式、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来加深理解,考虑故事内涵等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短文中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爱国者的忠诚和坚守精神。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先通过试听环节,引导学生识别文章中的生僻汉字、熟悉文章中的语言运用等。

2.阅读分析: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读《枣儿》的大意,然后就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故事的主要情节、冲突及其他问题进行讨论、阐释。

提出一些扩展式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1)武王的出仕以及感恩报答散(2)王季的生命境界和人格魅力(3)枣儿的感受和成长过程3.表达讲解:教师通过教学幻灯片介绍以及对文本语言、修辞运用及其他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4.扩展练习:教师准备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例如:完形填空、选择题、阅读理解等,并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解答。

5.语言实操:引导学生根据《枣儿》文本内容创作一篇“我的收获”小作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写作方法和能力。

6.课后作业:学生应根据“我的收获”小作文的写作轮廓,结合实际经历,再次深度感受《枣儿》的情感和智慧,并自主完成一篇作文。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枣儿》教案5篇

《枣儿》教案5篇

《枣儿》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枣儿》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主题探讨等。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第一至四段,重点分析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枣儿的喜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

3. 教育学生珍惜家乡的特产,关爱大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课文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音响设备。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挂图。

4.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引入,让学生认识枣儿,了解枣儿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记录疑问,准备课堂分享。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对枣儿的喜爱之情,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如何珍惜家乡的特产,关爱大自然。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生字词课文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生字词,并组词造句。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枣儿”的短文。

思考课后习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回答。

2. 答案:生字词抄写略。

短文示例:我心中的枣儿,红彤彤的,甜滋滋的,它象征着家乡的味道,让我倍感亲切。

课后习题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枣儿》教案(精选)

《枣儿》教案(精选)

《枣儿》教案(精选)教案:《枣儿》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枣儿》。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枣树下的快乐时光,以及长大后对家乡的思念。

文章通过描述枣树的生长过程,枣儿的变化,以及家乡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课文朗读录音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随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逐句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遇到生字词,教师适时讲解,让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分析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枣树的叶子像小手,轻轻拂过我的脸颊。

”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色,加深对家乡的感情。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如“枣树的果实是什么?”、“作者小时候在枣树下做了什么?”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包括抄写生字词、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话等。

六、板书设计枣儿家乡热爱生长回忆变化感情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家乡的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当地的果园,体验采摘的乐趣,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枣儿》。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枣儿》一文主要内容,分析奶奶和小团圆之间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文本中生动描写,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奶奶和小团圆之间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创作背景。

2.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中生动描写,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家乡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美好时光,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枣儿》。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文章基本情节,同时注意文章中细节描写。

3. 分析课文:a. 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分析奶奶和小团圆形象特点,探讨他们之间感情。

b. 语言特点分析:挑选文章中精彩句子,让学生品味、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c. 例题讲解:以文章中一段描写为例,讲解如何进行生动描写。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一段描写进行仿写。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枣儿》——家乡情,祖孙情。

2. 人物形象:奶奶——慈爱、勤劳;小团圆——天真、善良。

3. 语言特点:生动描写、情感真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家乡回忆”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附加作业:收集关于萧红作品,解她创作风格,下周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例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但在语言特点分析方面,部分学生掌握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萧红《兰河传》,深入解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人物形象分析1. 提供文中具体描述,让学生找出能够体现奶奶慈爱和勤劳语句,以及展现小团圆天真和善良细节。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1.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故事发展脉络;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3.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能够概括故事的主要环节;2. 分析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感悟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2.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情节,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 精读课文:(1)分析情节: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环节,理解情节发展的脉络。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3)探讨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挖掘社会现实,感悟作品所反映的问题。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六、板书设计1. 情节结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2. 人物形象:枣儿、母亲、父亲;3. 主题思想:亲情、成长、社会现实。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2)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人物形象特点:枣儿勤劳、善良、纯真;母亲慈爱、坚强;父亲严厉、关爱。

(2)主题思想:小说通过讲述枣儿一家的故事,展现了亲情、成长、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枣儿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枣儿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枣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枣儿》。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能够解释其含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2)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枣儿》。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理解。

(2)课文背景的理解。

(3)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枣儿》的文本。

(2)生词和难点的解释。

(3)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枣儿》。

(2)查找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枣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枣儿》,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讲解课文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4.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提高写作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枣儿》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注:因教学目标等大体相同,故略去,仅提供过程设计与反思。

〔一〕导入新课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

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

然而,《枣》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

概括剧情。

枣儿课后练习解题指导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读文讨论后,教师引导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满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土,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理清情节枣儿根底训练1、浏览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

“枣儿〞尿老人一脖子尿。

“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枣儿原文〔1〕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2〕评价三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

从他们盛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有需要改良的地方吗?〔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表达一种沧桑感。

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4、师小结: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25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25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25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掌握《枣儿》的剧情和人物关系。

2. 领悟戏剧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分析戏剧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枣儿》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重点: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掌握剧情和人物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与枣儿有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与欣赏:a.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b.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戏剧的主题思想。

c. 逐句解析戏剧中的精彩语句,体会语言特色。

3. 例题讲解:a. 分析题目:从文中找出表现主题思想的句子。

b.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找出相关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戏剧作品的主题思想。

b. 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戏剧常识2. 阅读《枣儿》剧情梗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语言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枣儿》的主题思想。

b. 选取文中的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a. 主题思想:《枣儿》通过枣儿与奶奶的亲情,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人物形象:如枣儿,勤劳、善良、乐观、向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和《枣儿》的主题思想?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戏剧作品,如《雷雨》、《茶馆》等,进一步了解我国戏剧艺术。

b. 组织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阅读与欣赏”部分,对《枣儿》的剧情、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进行分析。

2.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戏剧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分析《枣儿》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初中语文枣儿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枣儿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枣儿》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懂得珍惜亲情,提高学生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枣儿的特点。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2)选取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

5.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让学生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庭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解读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课文主题。

枣儿教学教案设计

枣儿教学教案设计

枣儿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枣儿的基本种植技术和管护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2)运用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2)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尊重劳动。

二、教学内容1. 枣儿的基本种植技术;2. 枣儿的管理与养护;3. 枣儿生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4. 枣儿的经济价值;5. 枣儿与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枣儿的基本种植技术、管理与养护方法,枣儿生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教学难点:枣儿生长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枣儿的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枣儿的基本种植技术、管理与养护方法,枣儿的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进行枣树的种植、管理与养护。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枣儿生长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枣树种植基地等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课外阅读资料等。

六、教学进程1. 教学导入:通过展示枣儿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新课:讲解枣儿的基本种植技术,包括选种、播种、施肥等。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枣树种植,亲身实践,掌握种植技巧。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枣儿的管理与养护方法,分享心得体会。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 评价内容:学生枣树种植技能、课堂讨论参与度、小组协作精神等;3. 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小组。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枣儿加工企业,了解枣儿的经济价值;2. 邀请专家讲座,讲述枣儿与文化之间的关系;3. 开展枣儿摄影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了枣树种植技巧,对枣儿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2. 家长反馈:希望学校多开展此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教师反馈:教学中应注意调整教学节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儿教学设计、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整体感知枣儿》是一部重在写情,以情感人的话剧小品。

剧本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一老一少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

在他们的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不仅充分表露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还流露了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以及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程中的社会变迁。

念之情。

该剧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二)学法引导诵读剧本,了解剧情,重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多层面的浓浓的情意。

2、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紧扣剧本的内容,揣摩情节、语言,着重理解剧中的象征意义。

由于“枣儿”这一具体事物以及剧中的情节,思想内涵分丰富,因此对剧本的思想内容,切忌生硬的、绝对化的理解,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

读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品尝这“枣儿”的味道。

三)审美鉴赏丰厚的思想底蕴。

枣儿》说的是一位孤独的乡村老人与一位孤独的儿童在情感上相濡以沫的故事,全剧构思精巧以小见大,意蕴富,着力表现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四)重点难点突破、朗读《枣儿》这出话剧小品,说说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析] 本题旨在把握剧情,理解剧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2、仔细阅读剧本,想一想“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析] 本题旨在把握本文在结构剧情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借一个具体的物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

[ 参考答案]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3、试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理运用象征手法的[ 析] 理解剧中的象征意义,不能仅作理性的分析,要紧扣剧本的内容,揣摩情节、语言,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根据象征手法的特点,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以及剧中的情节和语言所表达的显性意义加以泛化和深化,从而领悟剧中的象征意义。

[ 参考答案]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4、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 析 ] 本题旨在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艺术特色。

[ 参考答案 ]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

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 隐含了全剧与 “枣儿 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 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 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 回应转为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 ,既与开头相呼应, 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翘( )首 踌( )躇(这首童 谣表达了在“枣儿” 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 课文咀()嚼(囫()囵()吞枣2、选择1)枣树上结了数不完枣儿。

(A颗B棵)2)老人将枣儿塞进孩子嘴里。

(AsaBse)3、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居y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4、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在居中未出场,他们对于表现居本的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

(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老人怎么了?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奥?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O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老人(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

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

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那,咱们喊喊?男孩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2、“愣住,继而激动不已” “紧紧搂住男孩” “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开放探究阅读《白毛女》中逼债”一节,然后答题。

杨(拉住穆的手)啊!(唱)老天单杀独根草,大水尽淹独木桥,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大怒)你别糊涂了!一会儿少东家生了气可不是玩的!我.... 我 ... 我找个说理的地方去! (欲冲出门去)穆(拍案)哪里说理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惊住)我(又缓和地)老杨,不行啊!胳膊抗不过大腿去,我劝你写个文书按个手印,不就结了吗?(写文书)(又去拦)你……你黄急上。

(声色俱厉)怎么还嘴硬?杨白劳!告诉你说,今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对穆)快给他写文书!、杨白劳的唱词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2、在杨白劳唱词中的“独根草” 、“独木桥”比喻的是谁?这个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3、穆仁智的话“哪里说理去……你到哪里说理去! ”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4、这一小节中黄世仁仅有一段语言,但却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特点,试概括出黄世仁的性格。

5、杨白劳的三处语言,都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戏剧的基本知识:、什么是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 揭示社会矛盾, 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特点:集中性、综合性、直观性、舞台性3、戏剧的基本要素: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

戏剧冲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4、戏剧种类: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

话剧:它是以动作和对白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

清代末年从欧洲传入中国,1926 年开始称之为话剧。

歌剧:它是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种戏剧。

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后来广为流传于全欧洲。

中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也属歌剧性质。

五四”以来,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开始民族新歌剧的创作,《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

舞剧:它是综合舞蹈、武术、哑剧、音乐等艺术的一种戏剧,以舞蹈动作和器乐为主要表演手段。

中国现代舞剧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和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借鉴西洋芭蕾舞剧的优点而创造发展起来的。

另外,戏曲:它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以歌、舞、话剧者有机结合为特点。

由于民族的地区不同,形成许多剧种,全国性的有京剧、评剧、越剧、豫剧、粤剧等,其中以京剧最为有名。

B.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 可分为多幕剧, 独幕剧。

c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 可分为历史剧, 现代剧。

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 悲剧等。

5、戏剧的结构和情节:戏剧结构分“幕”分“场”,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场是小于幕的一个情节单位。

戏剧的情节一般也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个部分。

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qi ao ch(3u ch u ju ehu l Un 2、(1)B2)A3、D4、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能力提高、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2、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

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

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5、略。

开放探究、对黄世仁要抢走女儿的极度悲愤。

2、比喻的是喜儿,写出了喜儿对于他的重要。

3、旧社会恶霸地主与官府勾结,官官相护,残害百姓,穷苦百姓们没有说理的地方。

5、表示说话断断续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黄世仁要用喜儿抵债,使他又气愤、又害怕,悲愤至极有话也说不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