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课解析
望月怀远古诗词赏析
望月怀远古诗词赏析望月怀远,是一首古代诗词,描绘了诗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望着明月时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景。
这首诗词流传至今,被广泛赏析和传颂。
以下将对望月怀远的诗词进行深入分析和赏析。
望月怀远,首先是一个题目。
提到望月,即是指诗人远离家乡,在他期盼的夜晚仰望天空的明月。
这一题目即为整首诗词所概括的主题,也为读者揭示了诗人的情感主旨。
下面开始进入全文分析。
江懒弦声唱,作高人难破。
之意是诗人在感伤故乡的同时,闲散无事,放任琴弦声音随性流淌,象征着他的思绪也随之缠绕。
一弯明月天涯,为忆故人多。
诗人描述了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之上,苍白的月光洒满大地,映照在他的眼中。
明月代表着诗人当时的心境,寂寞而美丽。
他以望月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对月的赞美中融入了自己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星空无间道,回荡断桥声。
此句将读者带入一种浪迹天涯的情境。
夜晚的星空无边无际,星光璀璨,仿佛将人置身于宇宙之中。
同时,作者所描述的断桥声,增加了情感上的煎熬与丧失感。
远山如花色,古道心悠然。
远山如花色,运用山水景物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赏识和敬畏。
古道心悠然篇,表达了诗人借古讽今之意,通过对古代道路的描述,表达自己内心安宁的状态。
一米海棠陌,秋风过落天。
一米海棠陌,诗人在远离故乡的地方,用具体的景物描绘出他在异乡的孤独感和无处融入的尴尬。
秋风过落天,寓意着诗人心情的凄凉和无助。
挂霜装长砌,长凄北岸泉。
挂霜装长砌,这里用白霜装点起了长砌,美化了空旷的景色。
长凄北岸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惋惜和思念之情。
一丝冷塘色,流至月下天。
诗人以冷塘色形容天然之美,继而带出离愁别绪。
流至月下天,则是诗人将思念引向高处,境至志到之意。
昨夜故园梦,孤烛照江南。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的梦境,回到了故园之中。
孤烛照江南则是寻常的日子,故园的能够重新体味。
故人已安排,西戎自杀人。
这句诗是作者对望月之际的情感寄托。
故人已安排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问候,西戎自杀人则是指西戎战争,承载着作者对乱世动荡的感叹和悲伤。
唐诗《望月怀远》原文及赏析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
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译文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
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一首经典的五言律诗,以望月为主题,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一、作品原文望月怀远张九龄〔唐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到梦乡觅取佳期。
2、注释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海上”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
《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不堪”二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三、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
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
《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望月怀远》来自宋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之一。
诗歌描绘了一种更加弥足珍贵的人生
追求,宁静而又平和地游走于大自然,给人以深邃的思考。
诗歌开篇,“波心荡漾月白鸦,往来乱起风满楼”,作者景色灿烂夺目,写出波澜壮
阔的江河之景,在夜色中照射出的月光,以及万籁互变的扑向楼顶的风潮。
在这个宁静夜晚,作者把心灵带着身边的伙伴们一起出发,朝青山宽谷望远去。
第二句:“情怀已阔秋怀深,山色渐更古意连”,作者在这里写出了他深深的思念和
心灵的渴望和无穷的牵想。
他对追寻着更远方的梦想充满热切的期待,一种走向青山复古
繁华的古老意象渐产生于心间。
第三句:“渺渺壮士故国离,胸中惆怅变尘无”,作者写出了曾经默默无闻的壮丽士兵,他们离开久别的故国,无比怅惘,却又难复乡里的风景。
思乡便是一种哲理,而他的
诗歌也给了人们一种应景的无限自由的安慰。
最后一句:“落日人去酒未尽,想佳句未成句中”,作者以抒情的情绪告别了此刻,
带着调动心灵的柔美之音,一个伟大的气氛被独特的情感挖掘出来。
诗歌叙述完毕,此刻
正在激荡着古老的激情,为此刻献上一杯酒,与思念的深渊同淌,一段美好的旋律即将酝
酿成一句美丽的杰作。
《望月怀远》以其抒情而平实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生活状态的亲和性和动态的图景。
它既注重心灵的弥足珍贵,又游走在大自然的宁静美景之中:给人以一种沉稳的安慰,安
详的振奋和深沉的深思。
它鼓励人们如何内省,面对生命中的曲折,保持内心理性,永葆
梦想,并乐观地前行。
《望月怀远》赏析
《望月怀远》赏析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佳作。
此诗开头便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幽静深远的月夜境界,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思乡怀人的动人画面。
首先,诗中抓住“月”这一主题,进行了巧妙的描写。
诗人通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描绘出明月从海上升起的景象,同时也勾起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这个画面让人感到一种孤独的美,但同时也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情厚意。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两句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思念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诗人无法入眠,只能独自度过这漫漫长夜。
这种情感的真实表达,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感动。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用“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描绘出了诗人无法入睡的情状。
诗人因为思念亲人而无法入眠,只好灭掉蜡烛,披上衣服,在月光下徘徊。
这种描写让人感到一种无助和孤独,同时也更加深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诗人用“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祝福和期待。
诗人虽然无法与亲人相见,但是诗人希望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以此来缓解自己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的表达让人感到一种无奈和悲哀,同时也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祝福。
整首诗以月为主题,通过对月夜的描写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同时,这首诗也充满了对生命短暂和时间流逝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唐代思乡怀人诗中的佳作之一。
唐诗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唐诗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一】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全诗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
因望而怀,寓怀于望。
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
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
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入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
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增与对方);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
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这两句,乍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第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乃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赏析二】千百年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总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涌现出大量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月亮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意象,在不同情境下的意蕴异彩纷呈。
望月怀远解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以望月表达思念之情的诗篇,作者是唐代诗人张九龄。
诗歌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相思遥夜等元素描绘了作者在月夜下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首先,诗的首句“海上生明月”描绘了月亮从海面上升起的景象,创造出雄浑壮美的氛围。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更通过“生”字赋予了月亮生命和感情,使得月亮具有了生命力。
其次,第二句“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引出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共”字表达出自己与远方的亲人共同度过这个时刻的情感,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共享的是同一轮明月,这种共时性让诗人对远方亲人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情人怨遥夜”中的“怨”字表达了因思念而产生的愁绪和痛苦。
因为长夜漫漫,无法入眠,所以诗人感到愁怨和痛苦。
这种情感在第四句中得到了进一步表达,“竟夕起相思”。
诗人整夜整夜地思念着远方的人,无法入睡,这种相思之情犹如潮水般涌来,愈演愈烈。
最后两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描绘了诗人因为终夜相思不能安眠,又爱月光之美好,于是灭烛披衣出门的情景。
明亮的月华充满天地之间,于是更加撩人心绪;夜深天凉,雾露润湿了身上的衣裳,“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
的精神。
诗人用月光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又无法将月光捧在手心相赠,只能回到卧床,在梦中与亲人相遇。
这种情感表达细腻入微,动人心弦。
总的来说,《望月怀远》是一首情深意切的诗篇,诗人通过对月夜的描绘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诗歌语言优美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具有古体诗韵味的佳作。
《望月怀远》古诗解读
《望月怀远》古诗解读满天星斗中,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像一轮明亮的银盘悬挂在高空。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月亮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人们也因此有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歌和歌曲。
其中一首李白的《望月怀远》无疑是对月亮最美好的赞颂。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首古诗进行解读。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古诗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开头,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在海上照耀着明亮的月光。
这里的“海上”,不仅仅指的是实际的海洋,更是诗人心中的远方、遥远的彼岸,象征着离别和思念。
而“天涯共此时”则是表达了即使身处天涯海角,思念之情依然是共同的,同样的明月在天上照耀着每个人。
接着,诗中写道“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这句诗意味深长。
情人在遥远的夜晚,彼此怀有怨愤之情,长夜漫漫,他们一个人独自醒来时,都无法摆脱对彼此的思念。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在这句诗中,诗人以灭烛来比喻亲朋好友的离去,而明亮的月光则成为情侣之间唯一可以相守的象征。
诗中的“披衣觉露滋”则是描绘了情人早上醒来时,因露水侵湿衣衫而感到望不尽的思念之苦。
最后一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表达了诗人对与情人团聚的渴望。
尽管诗人心中满怀思念之情,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他只能将这份深情隐匿于心,无法用实际的行动和礼物来表达。
他期待与情人在梦中相逢,共享那美好时光。
通过这首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自己对远方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透过月亮的形象,他把自己对情人的怀念和期盼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中的每一个细节无不散发出浓郁的情感。
如此优美的古诗,无论是在诗歌的表达方式上还是在思想意境上,都让人沉醉其中。
在涉猎这首古诗时,读者也许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但唯一不变的是这首诗给人们带来的美妙感觉,无论是对远方朋友的思念,还是对美好相聚的期盼,都流淌在这些优美的文字中。
此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人们对离别与相聚的思考。
望月怀远古诗原文及翻译
望月怀远古诗原文及翻译望月怀远古诗原文及翻译《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望月怀远古诗原文及翻译,我们一起来看看下文。
注解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
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译文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赏析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
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张九龄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长安年间进士。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为荆州长史。
诗风清淡。
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誉为“岭南第一人”。
《望月怀远》张九龄诗的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望月怀远》张九龄诗的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词语解释】
遥夜:漫漫长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户。
露滋:露水打湿。
还寝:回卧室再睡。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
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望月怀远古诗赏析
望月怀远古诗赏析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四十个字,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和对故乡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直接描绘出诗人眼前的美景,同时也表达出他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接下来的“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则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更加强烈。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回忆起自己在故乡时的美好时光,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传递出诗人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表达出诗人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情感真挚动人。
整首诗流畅自然,意境清新,情感真挚,深受读者喜爱。
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传承的文化和历史的见证,是我们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窗口。
- 1 -。
望月怀远、注释和译文
望月怀远、注释和译文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 情人:多情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 遥夜:长夜。
- 竟夕:终夜,通宵。
- 怜:爱。
- 滋:湿润。
-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 佳期:重逢的好日子。
译文:嘿,你瞧,那大海上啊升起了一轮明月,这天底下不管多远的人呢,在这个时候都能瞅见这月亮。
那多情的人啊就埋怨这夜晚太长咯,一整晚都在那犯相思呢。
把蜡烛吹灭了吧,哎呀,是觉得那月光太满太亮啦,披上衣服呢,又感觉露水把衣服都弄湿了。
哎呀呀,这满手的月光可没法子送给远方的人呀,得嘞,还是回去睡觉,说不定能在梦里跟人相见,盼个好日子呢。
这首诗可是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之手哟。
你想啊,在那海上,月亮忽地一下就冒出来了,那场面,多壮观啊。
这大晚上的,有情人就开始愁啦,嫌这夜咋这么长呢,满脑子都是思念的人。
灭了蜡烛是觉着那光太亮晃眼,披上衣服又感觉凉飕飕的,露水都把衣服弄潮了。
这月光抓又抓不住,送也送不出去,只能指望在梦里跟想见的人碰个面啦。
哈哈,有意思吧!。
望月怀远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月怀远原文翻译及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
亲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
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
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望月怀人,是古诗词中习见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
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
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
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
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
句中一“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天涯共此时”句,是化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来。
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
首联擒题,以下诸句均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写多情人恼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
这是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
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动作过程,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望 月 怀 远》诗词赏析
望月怀远诗词解读《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
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
诗人望月念远,相思难眠,企盼梦中相逢。
这首诗运用的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表现的情意深沉缠绵而不见感伤。
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虚实结合,前句写景,后句入情。
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诗人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
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
构思奇巧,含蕴有致。
诗中“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
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之人怨恨着这漫漫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
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这一声“怨遥夜”,蕴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情!“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才觉醒过来。
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是写怀远幽思。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
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
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
这种美好的想像,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
有关资料(作者及写月的唐诗)一、作者简介: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任校书郎。
张九龄《望月怀远》解读
张九龄《望月怀远》解读张九龄《望月怀远》解读引导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首诗。
秋天的晚上有点凉,这时候人们就希望温暖一点。
如果能够跟亲爱的人相依相偎,静静地看着天上团圆的月亮,那应该是天底下最温暖、最幸福的事了。
所以中秋赏月的时候,是天各一方的情人们互相思念的时候。
之所以思念,是因为有时空的阻隔。
因此,月下的思念,就让人想要超越这时空的阻隔。
在诗人笔下,苍茫辽阔的空间、永恒无限的时间就成了咏月、赏月诗的必有主题。
在这些诗歌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人们必然要提及的。
诗是这样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诗有千般好处,历来读者和评论家有无数的解读和赏析,我无法一一道来。
只解读几处文字,再谈谈我对此诗的个人感受吧。
先简单八卦一下作者,以增强本文的可读性。
张九龄,据说是汉代张良的后代。
但是他妈怀他的时候,住在一个非常边远、非常小的地方,韶关下面的一个叫做“始兴”的县里面。
预产期过了好久,还没有动静,急坏了他爹。
有一天遇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惊呼:啊呀不得了,尊夫人肚子里怀的是一个大人物呀!始兴这个地方太小,孩子不肯出来!您得搬到大地方才行!张九龄的爹也是急的没辙了,管他大人物小人物,反正俗话说是“树挪死,人挪活”嘛,于是带着夫人搬到了一个大城市——韶关。
到那里还真把孩子生出来了,而且后来还真成了大人物,官至中书令,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总理。
张九龄不仅官职高,诗文水平也很高。
唐代的大诗人中,来自岭南的,张九龄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甚至是唯一一个。
《唐诗三百首》一开篇就是张九龄的两首《感遇》,但是他最为人称道的`作品还是《望月怀远》。
再来解读几处文字。
张九龄曾经犯了一个政治错误,被降职到荆州当了一个小官,这首诗就是在荆州所写。
荆州无海,只有湖,比如长湖、洪湖等。
“海上生明月”如果写的是实景,那这个“海”其实就是一个湖。
【唐诗三百首】张九龄 望月怀远 赏析
【唐诗三百首】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唐诗三百首】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至春草。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苦不堪言盈手追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攻灭烛两句:刻划春草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跑至室外。
快乐月攻灭烛,露凉
的得,写下天下无眠。
译文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飘扬;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夏夜;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攻灭烛观赏明月呵,清光淡淡糠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容易自然化,送来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
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
的约会。
诗的意境清幽明丽,情感真诚。
层层深入细致不经传,语言简练铿锵,细细品味,例
如闻橄榄,余甘无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正直。
望月怀远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月怀远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月怀远[唐]张九龄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
多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在经过整整一夜后,思念之情变得更加强烈。
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
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
译文2: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译文3: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虽然相隔遥远,明月的光辉我们却在此时共同拥有。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我整夜里把你思念。
灭掉灯烛后,我爱明月皎洁的光芒,披衣去户外久久地望着明月,不觉得露水沾湿了衣裳。
月光多么地美好,我却无法掬一捧清辉送予你,倒不如回屋睡觉,或许睡梦中我们能够相会。
赏析:《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
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
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诗歌一开始就用“海上”、“天涯”,给人以无限广阔的空间联想,加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更渲染了宁静、空灵的气氛,营造了一种阔大、静谧的境界,漾溢着浓浓的抒情氛围。
“望月”往往伴随。
“怀远”之意,南朝宋人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唐代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十五夜望月》),宋代苏轼“千里共婢娟”(《水调歌头》),都是望月怀远的名句。
此处作者用一个“共”字,纵概古今,横括地域,写出了自古至今,无论天涯还是海角的人们,只要望见朗朗圆月,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心理——怀念远方之人。
望月怀远古诗鉴赏
望月怀远古诗鉴赏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一首经典的望月怀远诗,诗歌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想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歌的开头“海上生明月”就给人一种宏大的感觉,让人们感受到大海的浩瀚和宽广。
而“天涯共此时”则表达了诗人与远方亲人共同度过这个时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亲情和爱情的温暖。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灭烛怜光满”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喜爱和敬仰,而“披衣觉露滋”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夜晚的美丽和神秘的感受。
这些描写不仅细腻入微,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最后,诗人通过“还寝梦佳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是如此的绵延不绝。
这个结尾不仅简洁有力,而且富有深意,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的真挚情感。
整首诗构思精巧,情感真挚,充满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爱情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诗歌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美好。
总之,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一首经典的望月怀远诗,诗歌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想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独特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首句“海上生明月”中的“生”,曾 有人认为是“升”之误。请就此谈谈你的 看法?“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 此时”?
答案: 用“升”,仅表示月亮的动态,而用“生”,
把大海和月亮拟人化,赋予海水与明月以鲜活的 生命,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 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共命的缠绵。 也象征着诗人的怀远之情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 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情 感。
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诗人爱月灭烛, 露凉披衣,翘首久伫,以寄相思, 直到夜露打湿了衣衫。细节刻画出 诗人想念亲人如痴如醉的情态。同 时巧妙点出时间的推移。
5、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怜”有何 意味?“露滋”又有何意味?
1“怜”应有怜爱之意。 2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 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出了诗人因相思而站立时间之长,写尽 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3、颔联中: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怨”什么,为何“怨”。
怨: ① “怨”是“怨恨,埋怨”的意思。
②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 而彻夜不得入眠。
③这两句,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 相思相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 首两句,一气呵成,充分说明相思之苦, 表达诗人怀远之情。
4、赏析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 滋。
“共”字使句子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
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 怀远。
一下子把自己的怀远之情与天下人共通的怀 远之情融合在一起,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1:即景生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 2: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 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着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 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想的 空间。
思考: 1、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关城树色催寒近”在炼字方面历来为人称道,请
找出关键字并加以赏析。
1、【明确】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 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 而虚度大好时光。
明确:
2、“催”,是催促,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树人格化, 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飘零,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 来了。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萧瑟 氛围,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 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 余辉,揽之不盈手。”
思考:尾联写“还寝梦佳期”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梦之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 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 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 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 觉韵味深长。
五、整体感知
此诗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 真挚期盼团圆的情感。首联写仰望明月,相思之 情油然而生;颔联写相思无眠,竟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写夜不能寐,辗转室外,不怕寒露沾衣;尾 联写无法赠与亲人满手月光,想回去在梦中与亲 人相聚,全诗感情表达回环曲折,起伏有致,缠 绵悱恻而不伤感,感情真挚深切,低沉而不绝望, 让人感到“佳期”一定会到来!正所谓“哀而不 伤”。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 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 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 光彩。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有关明月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 何时了》
默写《望月怀远》
小结及作业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远,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六、牛刀小试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三、看背景
因李林甫进谗言,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 年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后 不久又因他举荐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 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刺史。此诗就是作 者被贬期间所作。
有一句诗,千百年来为人传颂, 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品读鉴赏
1、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表达对远 人的深深思念。
声律风骨兼备
1、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 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 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 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 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 的标志。
2、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 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2、品味诗歌语言,掌握意境、赏 析、“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一、看题目
由题目“望月怀远”可 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 表达思念之情。
二、看作者
张九龄(678—740) 唐朝人,官至宰相。他七 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 歌前期辞藻华丽,被贬后 后期文风朴素,对唐代诗 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