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故乡月亮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短语及特殊句式;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短语及特殊句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故乡月亮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短语及特殊句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引出本课主题《月是故乡明》。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短语,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

4.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故乡月亮来表达思乡之情,讲解特殊句式。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月是故乡明》2. 生字词、短语3. 重点句子分析4. 课文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生字词、短语,每个写三遍。

(2)翻译课文中的特殊句式。

(3)仿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作业答案:(1)略(2)略(3)示例:夜幕降临,月光洒满大地。

望着那轮明月,我不禁想起了遥远的家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乡的诗歌、散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远离故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了中国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家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和背景资料。

3.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的节奏。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月是故乡明》的朗读与背诵,诗歌意象的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难点:诗歌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把握,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月是故乡明》。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月是故乡明》的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诗歌《月是故乡明》,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应用拓展(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总结本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月是故乡明》的价值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深入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

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推荐5篇)第一篇:月是故乡明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思乡曲》音乐,教师朗诵《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完后,谈谈你内心的感受。

(我听到了浓浓的乡愁。

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人间最是乡情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第六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前咱们同学进行了预习,请拿出预习卡。

整理知识。

、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且不说有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无数离乡游子更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兵荒马乱的年代,家在哪里啊?只有一声孤雁,一抹白霜。

走遍天涯,还是家乡的月亮最明亮。

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道尽了诗人苏轼对兄弟苏辙思念祝福的情怀。

明月千里寄相思。

三、1.在阅读本组课文时你感受到最深的情什么?思乡情。

2.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找出你最打动你的句子,细读品味,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边画句子,边写批注。

)四、全班交流1,从诗句中体会到乡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范文(精品6篇)《月是故乡明》精品教案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感受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视亲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的深情厚意。

2.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音频等。

比如:“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总有什么东西给月亮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后来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的月亮诗词、散文等拓展材料。

比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李颀《送刘昱》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韦庄《章台夜思》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李商隐《陈后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宁静优美的音乐,展示几幅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提问启发,你们对月亮有怎样的感受?月亮在你们心中象征着什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散文——《月是故乡明》,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

月是故乡明教案(5篇)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精选5篇)语文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教育,通过阅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月是故乡明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感。

4.学会本课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的借景抒情的表达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释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出自杜甫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

请大家齐读这首诗。

3、认识作者: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出示课件)《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就是季羡林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师过渡:听了对于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季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村子,不忘那个小村子的月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1、请看大屏幕上的读书要求:(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悦耳。

2、检查词语: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我给大家降低了一些难度,首先请同学们带着拼音来读一读,这些词是想来读?(出示课件)有一个词语你读的特别准确,那就是耄耋。

我们一起读三遍。

3、去拼音:现在老师加大难度了,把拼音去掉,又调换了词语的顺序,谁还想读一读?(指生读)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些词语。

(齐读)刚才我们关注了词语耄耋的读音,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小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

《月是故乡明》经典教案

《月是故乡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4个生字,会写“渺、澄”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不同地方月亮的描写,体会月亮在作者心中的
象征意义。

4.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月亮的象征意义。

2.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分析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月亮的感受。

2.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故乡月亮的想象。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正音、释义。

3.再读课文,梳理课文的结构。

3.精读课文
1.分析作者对不同地方月亮的描写,体会其差异。

2.重点感悟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3.探讨月亮在作者心中的象征意义。

4.总结拓展
1.总结课文的情感和写作方法。

2.让学生回忆自己对故乡的印象,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话。

5.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月是故乡明》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文学鉴赏、写作技巧分析等。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作者运用写作技巧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月亮的感受,引入本课。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4.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这些技巧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写作技巧,并进行仿写练习。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作技巧,写一段表达对家乡思念的文字。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字词和写作技巧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月是故乡明》2. 生字词:列表展示3.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等4. 课堂练习:展示优秀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写一篇以“家乡的月”为主题的作文。

答案示例:作文题目:《家乡的月》作文内容:描述家乡的月亮特点,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月亮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家乡的月”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通用5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

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

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六、拓展练习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课本朗读
•课文解析
•作文训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故事情节
•掌握部分高级词汇和句型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文写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感
三、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故事情节
•掌握部分高级词汇和句型
四、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好教案和课本
•班级进行课前讨论
2.课堂内容
2.1 课本朗读
•教师带领学生读一遍《月是故乡明》课文
•学生自读或小组内读
2.2 课文解析
•了解词汇和句型
•学习生字和词语
•学习有关日常生活和家乡风景的词语和句型
•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旨
2.3 作文训练
•按照课文主题和情节进行写作
•引导学生使用所学词汇和句型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和作业
•预习下一课程内容
六、教学评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听取回答问题的情况
•作业情况的评估
七、教学反思
•本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多参与、多互动
•课程设置也很合理,师生互动性强,课程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月是故乡明》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

(板书课题)2.介绍作者:季羡林,山东清平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练读,师正音。

多音字“燕”:yān(燕园) yàn(燕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还有没有别的趣事?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设计优秀优质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设计优秀优质教案完整版》

《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设计优秀优质教案完整版》《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月是故乡明》一课。

该文选自鲁迅《呐喊》,通过对主人公Q内心独白,描绘主人公对故乡深深思念。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文本结构,理解并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表达情感;探讨主人公内心世界及其对故乡眷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文本结构,理解并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对故乡眷恋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本结构,理解并体会作者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表达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主人公内心世界,感受其对故乡眷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故乡美景图片,让学生谈谈对故乡印象,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解文本内容,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句子和词语。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本结构,让学生解作者如何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表达情感。

b. 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内心世界。

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主人公对故乡眷恋,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示范解题思路,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本结构2. 对比、讽刺手法3. 主人公内心世界4. 故乡眷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主人公Q故乡眷恋理解。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从对比、讽刺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自己观点。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以“月是故乡明”为题,写一篇描绘自己故乡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理清以“我”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串连而成的行文思路。

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意义和作用。

感受“我”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1、运用析读法,按“初读、整体感知──精读、突出重点──训练、能力迁移”步骤学习,精读部分运用“以人物为中心”研读法。

2、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走近鲁迅,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⑴鲁迅及作品简介。

⑵查资料,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3、问题与思考:初读全文,整体感知:⑴课文叙述的主要事情是什么?⑵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可以把文章分为哪三个部分?二、课堂学习1、导语2、师生讨论解决问题与思考中的题目。

3、精读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写部分,研习讨论:⑴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神情(对“我”)语言行动(对生活)性格给“我”的印象⑵朗读细节描写部分(外貌和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⑶讨论:作者揭示闰土的性格变化采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⑷总结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阅读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①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用横线划出来。

②四人小组讨论,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4、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精读“我”心理描写部分)第一步:速读全文,理清心理历程摘抄描写我心理活动语句。

(失望──希望)第二步:体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语句的意义和表达作用?问题讨论:⑴离乡20年,“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⑵看到故乡,“我”的心情怎样?为什么?⑶“我”希望的故乡是怎样的呢?⑷为什么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远?⑸细读“路”的文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5、总结:⑴闰土、杨二嫂、“我”三人分别是哪个阶层的代表?作品塑造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⑵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

月是故乡明的教案范文(5篇)月是家乡明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其次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的运用。

2、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3、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群文阅读”的5篇现代诗歌,深化体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写法在文章中的运用,并让同学知道这种包含着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教学难点:能把“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教学预备:同学每人一份“群文阅读”资料、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妙的情感。

2、回顾其次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借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借景叙事抒情。

《梅花魂》:借物抒情。

《桂花雨》:借物抒情、叙事抒情。

《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3、在这些文章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某些客观的事物中,如:景、物、事,借以表达自己思乡的情感,这种包含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连续观赏几首思乡的歌词,来感受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的。

二、学习“群文阅读”材料(1)自由朗读歌词,想一想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用“——”画出来。

(2)拓展想象:孩子们在桃园里怎么游玩?姑娘们在桃园里又会干些什么?2、老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69年寒冬,珍宝岛防卫反击战不久,沈阳前进歌舞团的创作员邬大为与魏珍贵到中苏边疆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

在采访战士时突发灵感,可是当时由于文艺专制,无法创作此类抒情歌曲。

直至1980年,铁源和邬大为等人到辽宁丹东的一支边防部队采风,正赶河口地区桃花盛开,铁源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在桃林旁,不禁被这满树桃花给沉醉了,他们很快就写出了歌词,创作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首歌词。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

《月是故乡明》优质课教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月是故乡明》的主题和诗意;2.能够发掘出诗歌中的比喻和暗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3.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诗歌主题和诗意;2.能够发掘出诗歌中的比喻和暗示。

三、教学准备教师:教材、课件、PPT、录音设备等;学生:教材、笔、纸等。

四、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一张月亮照片,引导学生回忆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对于月亮有哪些描述。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月亮之歌》音乐,让学生感受月亮的美。

2.展示诗歌教师出示《月是故乡明》的全诗,让学生自由阅读。

3.整体感知教师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诗歌有哪些生动的词语、形象的描写?3.诗歌有几首五言诗?有哪些押韵的字?4.诗歌中暗藏哪些比喻和暗示?4.诗歌分析1.主题内容:诗歌写的是月亮,但主题并不是仅仅是月亮。

诗歌中通过把月亮比作故乡、家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记忆的怀念和思念。

2.描述方式:诗歌用五苯、押韵的形式,流畅优美;用熟悉的场景、形象描写月亮。

如“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让学生感受月亮的美丽。

3.表达意义:诗歌中的“故乡”若是理解为一个人的心灵故乡或者文化根源,那么诗人是在表达对文化、对民族的思念。

4.比喻和暗示:诗歌中蕴含很多比喻,如将月亮比作故乡,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对故乡的思念;将“青山”“流水”“星星”、“竹子”等看作暗藏的比喻,能够令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5.赏析环节教师让学生朗读全诗,感受其中韵律、语调以及诗歌内在的意境与情感,深刻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6.体验环节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整首诗,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朗读能力。

特别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朗诵,体验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诗词背诵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句话进行背诵,让学生了解到古诗词的诗意美和文化价值,同时学生也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精读全文,感悟诗歌内涵,口头说说自己的感受;2.选择一句话进行背诵。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怀。

(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原文背诵与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1. 诗歌中作者情感的细腻把握。

2. 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故乡的月亮、家乡的美景。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的字词、句段,阐述其意境。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讲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学生抄写诗歌,加强记忆。

(2)学生选择一首家乡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原文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3. 学生在欣赏和分析家乡诗词时的表现。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其在作文中的体现。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继续深入学习诗歌《月是故乡明》,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初三上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月是故乡明》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剖析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乡的美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家乡,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和感受。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力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3.理解课文3.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2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义,并让学生举例运用。

4.2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拓展延伸5.1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5.2教师出示相关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7.作业布置7.1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课题:月是故乡明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有关孟晚舟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的班队教案

有关孟晚舟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的班队教案

有关孟晚舟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的班队教案示例文章篇一:《孟晚舟事件: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的班队教案》一、班会主题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个超级厉害的中国阿姨,她叫孟晚舟。

她的故事就像一场超级刺激又充满感动的大冒险。

咱们今天的班队课呀,就来讲讲她的事儿。

想象一下,你开开心心地出门去旅游,结果被别人莫名其妙地拦住,还不让你回家,你会是什么感受呢?孟晚舟阿姨就遭遇了这样的事情。

她在加拿大的时候,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无端地限制了自由,就像一只自由的小鸟突然被关进了笼子里,多可怜呀!二、孟晚舟事件背景讲解那为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这背后啊,有着复杂的国际关系。

美国为了打压咱们中国的高科技发展,就利用加拿大的一些法律漏洞,对孟晚舟阿姨下了手。

同学们,这就好比在一场比赛里,有人怕对手太厉害,就使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这多不光彩呀!孟晚舟阿姨可是华为公司的重要人物呢。

华为公司就像一个科技王国,有很多厉害的科技成果。

美国看到华为发展得这么好,就像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孩子,想要捣乱。

孟晚舟阿姨就被当成了他们用来打击华为的棋子。

三、孟晚舟阿姨的坚强表现可是,孟晚舟阿姨可没有被吓倒哦。

她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在异国他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她的脚上戴着电子镣铐,就像孙悟空被带上了紧箍咒一样难受。

但是她在法庭上总是那么镇定自若,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

我就想啊,要是我在她那个位置,我可能早就哭鼻子了。

可是孟晚舟阿姨没有,她挺直了腰杆。

有一次在法庭上,她的发言简直太酷了。

她说:“我不怕死,绝不接受你们的胁迫。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她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所有中国人的心。

四、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咱们中国政府也没有坐视不管呀。

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家里的成员受到欺负了,怎么能不管呢?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地和加拿大、美国交涉,要求释放孟晚舟阿姨。

这就好比家里的大人为了保护孩子,和欺负孩子的人讲道理一样。

咱们中国人民也特别团结呢。

大家都在网上为孟晚舟阿姨发声,就像一群小蜜蜂团结起来保护蜂王一样。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造。

(3)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想象创造法:鼓励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创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故乡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引导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月是故乡明》,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逐句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解释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互动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对故乡有什么样的回忆和思念?(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鼓励他们用课文中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

4. 想象创造(1)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乡的景色和人物。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月是故乡明》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月是故乡明》的字词、句式、韵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作者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深奥的表达方式。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鉴赏。

(3)将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月是故乡明》的作者、背景等基本信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2)重点解析诗歌中的难点和要点。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诗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月是故乡明》。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3. 深入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乡的图片和音乐,营造一个温馨、感人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

“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
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

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

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

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

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

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

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

还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

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

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

(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

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