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建设中教育的使命
论高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使命与任务
建设 ” 专 门作 为一 个部 分 , 作 出重 要部 署 。强 调 “ 建
设社 会 主义 文化 强 国 , 必 须 走 中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文
化发 展道 路 …‘ 全 面建 成小 康 社 会 , 实 现 中华 民族 伟
大 复兴 , 必须 推 动社 会主 义文 化大 发展 大繁 荣 , 兴起 社会 主 义文 化 建 设 新 高 潮 ” 。与 党 代会 的历 次报 告
极推 进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 义文 化大 发展 大繁 荣 。
一
核 心价 值体 系进 行 概 括 提 炼 , 即倡 导 富 强 、 民主、 文 明、 和谐 , 倡 导 自由 、 平等、 公正 、 法治, 倡导爱 国、 敬 业、 诚信 、 友善 ; 首次将 “ 社 会 主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是
・
1 2・
在 线投 稿 : h t t p : / / c q g j y j . c q w u . n e t /
赵 为粮 : 论 高校在 中国特 色社 会主 义文 次使用 了“ 文 化 自觉 和 文 化 自 信” , 提 出要 “ 坚 持 社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前 进 方 向 , 树 立 高度 的文 化 自觉 和 文化 自信 , 向着 社 会 主义 文 化 强 国宏伟 目标 阔 步 前 进 ” 。 明确 指 出 “ 坚 持 把 社 会
《 决定 》 的基 础 上 , 把“ 扎 实 推 进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强 国
收 稿 日期 : 2 0 1 3一 O l 一0 8
作者简介 : 赵为粮 ( 1 9 6 2一 ) , 男, 重庆铜梁人 , 博士 , 教授 , 中共 重 庆 市 委 教 育 工 委 书记 、 市 教 委 副 主任 。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意义与使命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指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国家。
这一任务既是对未来发展的投资,也是对过去积累的传承。
意义方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意味着未来的发展和创新能够得以更好地实现,可以为国家提供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支持。
高等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储备,也进而决定着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只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才有可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使命则是让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具备领先的教育体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强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在此过程中,需要重视教育的绩效和效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设施和体制机制,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引擎。
总之,在当前世界大发展的形势下,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对于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全力以赴,持之以恒,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才能推动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中国教育强国的目标。
大学生应该如何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职责与使命
大学生应该如何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职责与使命大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主力军的作用。
大学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至少承担着四个方面的职责与使命。
其一,文化自觉的倡导者。
培养文化自觉,首先应认识、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大学应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系统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著,能够与先贤往圣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关注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使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此,应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离不开继承,而继承并不是为了复古,也不可能复古;继承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创新的过程。
其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文化多样性是以文化的差异和不同为前提的,这种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和对立,也可以形成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局面.这就需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而大学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大学与文化多样性具有天然的联系:从本义上讲,大学就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含义,代表着知识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大学不仅应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也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应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沟通与对话.其三,文化创新的实践者.大学的文化创新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大学成为文化创新的实践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
在此强调两点:一是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发展和繁荣。
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也是价值体系,是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核心的部分,对于促进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交流特别是人文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深层次理解和交融的桥梁与纽带。
二是促进人文与科技的交融。
在这方面,大学特别是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最有条件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人文的、社会的、伦理的价值引导。
当然,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文化强国--教育强校
文化强国教育强校库车十校秦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召开了。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着党对文化战略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我们要重点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发展先进文化的战略部署。
要认真领会总书记的科学论断,深刻认识先进文化对提高综合国力、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的重要作用;要深刻认识进一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进一步深刻理解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全面推动新闻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要充分认识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开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在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建立,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所以,在建国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起来。
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
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实现文化繁荣与文明进步,我们必须积极建设文化强国。
首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
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表达。
可以举办各类传统文化展览、演出、比赛等活动,让人们亲身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同时,应鼓励人们自发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地区和各个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和传承。
再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古建筑,保护古代书籍和文物,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下来。
同时,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口述文学、传统戏曲、传统工艺等,通过认定和保护,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传承意识。
此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关注青少年和特殊群体的教育。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群体。
要加大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力度,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让青少年在学校和社会中都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价值和意义。
此外,还要关注特殊群体的文化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最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重传播与创新相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知识和智慧。
我们要注重传播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让人们了解和积极参与其中。
同时,也要注重通过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教师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心得
教师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一、引言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豪与自信。
在当今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肩负着培养国民文化自信的使命。
本文旨在分享我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体验的心得与思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理解文化自信1. 自我认识与自我尊重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所处的文化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对自己身份感到自豪。
在学术研究中,应注重对祖国文化传统的深入学习,了解与领会自家文化中的真正价值。
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摒弃对其他文化的偏见与武断评价。
2. 教学内容体现文化自信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寻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体现文化自信,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案例,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引导学生认同传统文化的优秀,增强文化自信。
三、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与策略1. 通过文化体验培养文化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课内课外的机会,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和文化遗址等,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学生参与学校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与表演,也可以提升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和喜爱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的知识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其中的智慧和价值。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古代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美好寓意,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深化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情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研究的时间与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
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课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学科的视角展开调查研究,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四、教师文化自信的培养与实践1. 独立学习、不断探索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不断增长自身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师文化强国_心得体会
一、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我们要时刻铭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我们要将这种自信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建设文化强国,教育是关键。
我们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诗词、散文、文言文等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语言的优美和深邃;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讲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艺术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拓宽文化交流渠道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拓宽文化交流渠道。
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我们要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
四、树立文化担当意识,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树立文化担当意识。
我们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建设文化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要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应大有作为
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应大有作为作者:刘福州来源:《观察与思考》 2012年第4期口刘福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为文化改革发展“该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的战略上指明了方向,既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也呈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高校将会迎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将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将有怎样的作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时代命题和承担的历史使命。
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高校责无旁贷首先,这是由大学的功能和作用决定的。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先后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等四项功能和作用。
大学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是大学之魂。
在现代大学的社会功能中,文化渗透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
大学文化是传统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大学文化是独特的,但它属于整个社会。
在当今时代,大学的地位也由过去的边缘地位和社会点缀,走向今天的社会中心和前沿地位,大学日益成为时代发展的发动机和火车头。
其次,这是由我国大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我国的大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大学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和任务。
大学培养的人才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先行者和主力军。
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高校在经费投入、学科专业建设、文化人才培养、招生及就业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机遇。
特别是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高校必将赢来新的重要的战略机遇。
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如何肩负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doc
当代大学生如何肩负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班级:测绘一班姓名:柯晓峰学号:11270106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作为中华人民共共和国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该如何肩负起这一重任呢?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呢?以下为我对这方面问题看法: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前人是如何肩负历史使命的: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是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使历史的车轮骤然驶进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
在此之后,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其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年轻的仅19岁,他们中许多人都成了尔后中国革命的中坚。
从老一辈革命家和建设者的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正是历史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
”再看看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战略性意义。
在前人的经验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之下,我对这方面的问题归结如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须的,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一个合格的中国大学生就必须要摆正自己的政治态度,必须牢记中华民族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屈辱史,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牢记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
在此前提下才能做到兴国、强国。
近些年,在一些高校乃至全国许多行业和部门,考“托福”、考GRE几乎成了一种社会时尚,成了许多有为青年奋斗的最高目标。
谈到底,有些人的学习目的无非是为了出国。
走出国门开阔知识视野,其实并不是件坏事。
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已经拉开了帷幕,而作为这一新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也愈加重要且紧迫。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够激励人们前进,引领社会发展。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文化建设被赋予了重要责任,它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未来发展的源泉。
文化建设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文艺、传媒、教育、博物馆、图书馆等等。
每一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重要性,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文化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对未来发展的承诺。
实现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我们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塑造民族精神,激发创新活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和力量。
文化强国建设也需要借鉴历史经验,不断总结和回顾历史文化成就,防止历史文化的断层,并在国家文化传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同时,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多元文化的发展,建立一个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推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健康、平等、开放的交流与互动,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三、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意义文化强国建设不仅是历史使命,也是适应现实需要的重要任务。
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日益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文化强国建设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且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都需要文化强国的支撑。
文化强国建设还要求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以文化交流和互动为桥梁,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同时,文化强国也可以促进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赋予的职业教育使命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赋予的职业教育使命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阶段,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实现人才培养产业化的关键手段,其使命更加重大和紧迫。
本文将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赋予的职业教育使命进行讨论。
首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赋予的职业教育使命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能够为各行各业提供优秀的技术人才。
当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各行业对智慧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需要职业教育给予学生专业的技能培训、实践能力培养等相关教育,做到“职业课程与职业需求、本地经济和国家经济紧密结合”,以满足社会各个行业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其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赋予的职业教育使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成为高素质、复合型劳动者。
这也是高质量发展所必须的。
为此,职业教育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只是职业技能。
这需要职业教育机构通过强化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的融合,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职业教育成为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有品质的涵养的好学校和好课堂。
最后,职业教育还应承担培养民族工匠的重大使命。
民族工匠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代表,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当前,社会对民族工匠的需求越来越大,它们的特点不只是具备专业的技能,更是他们蕴含的文化和情感,这也是职业教育所应该培养的。
为此,职业教育机构需要挖掘和传承本土工艺技能,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而培养出一批批具有个性化、创新型的专业人才与民族文化瑰宝。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传承技艺、培养人才,更是以持续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速度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引擎。
承担好自己的职业教育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途径。
教师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研讨发言稿
主题:教师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围绕“教师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这一主题,做一些探讨和发言。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认同,而文化强国建设则是指通过不懈努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重要力量。
教师作为文化传播者和引领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需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参与文化强国建设。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撑,而教师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当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这不仅包括国学经典的传授,还应当涵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方方面面。
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化传统教育,才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如今,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参与,拓展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这既包括了对外语教育的重视,也包括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只有让学生接触到世界各种文化的精华,才能真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具备在不同文化环境下交流和交流的能力。
第三,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素养提升。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应当自身具备扎实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只有自己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引领学生塑造文化自信的品格。
教师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发挥作用。
只有教师具备了文化自信,才能够有效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径,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大家的倾听,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谢谢!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接下来,我想继续围绕“教师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一些相关的内容。
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及发展路径
教育文化论坛2021年第3期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及发展路径申国昌$,吴艳君$,史降云2(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从现实的维度审视,建设教育强国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而且将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教育事业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中历来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建设教育强国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夙愿和热切企吩。
古代"重教兴学”的传统为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培育了丰厚的历史沃土,近代"教育救国”的理想和新中国“科教兴国”的路径则为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持。
当前,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由规模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要重视推动教育公平发展,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治理$关键词:教育强国;教育现代化;时代使命;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3-0001-07DOI:10.15958/ki.jywhlt.2021.03.001强国需有强教,强国必先强教。
十九大报告在对当代中国国情研判的基&“中国社会正经史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的的”的科学&为: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向。
教育:与国家的“”,国家也对代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大的基&必教育在优先位,化教育,教育代化,好人民的教育”⑴的%建设教育强国成为国家的重大,教育民的支持,新时代中国教育%为&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科、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等维度教育强国的重大义,教育强国的史,为教育代化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建议%一、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意义和使命“教育强国”作为有历史纵深意义的战,教育对国际为实“”的需要&国家富强和民的必然选择;为代教育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而且将在经济、政治、科、文化社会治理等多个维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教师学习心得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教师学习心得当下,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文化自信成为了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动力和引领。
而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
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我们自身也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做好自身的学习,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培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锻炼了自己并获得了一定的收获。
首先,文化自信对于建设文化强国至关重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石,文化自信是国家强盛的精神支撑。
只有通过自信地活用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培养出拥有独特国家性格、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教师,我要以身作则,发扬传统文化,倡导传统美德,力争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一面镜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有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优秀的教学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传递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在学习中,我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经常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教学培训班等活动,丰富自己的学识储备。
通过与同行的研讨交流,我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和提高,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另外,文化自信也包含着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学习。
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拥抱多元文化,积极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作为教师,我积极倡导学生拓宽视野,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通过课堂讨论、读书分享等多种形式,我引导学生爱国负责,同时尊重多元文化,用开放的心态对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用批判的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
此外,文化自信还需要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展。
学校应该注重塑造学生的文化底蕴,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位。
文化强国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见证了我国在文化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是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文化自信。
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内涵,使之成为我们教学中的有力支撑。
同时,我们要关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加强文化教育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我们要将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化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传承中华文化。
再次,创新文化教育方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文化教育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文化教育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化知识。
例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教育,举办各类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文化素养。
此外,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国际文化动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际文化教育资源。
总之,建设文化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为教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发挥自身优势,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人才贡献力量。
以下是我的一些具体心得体会:1. 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强国复兴心得体会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我国强国复兴的伟大历程。
在这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是民族复兴的基石。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我们要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我们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历史故事、艺术作品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国家的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实践能力等方面,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
同时,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加强与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我们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为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全球治理贡献力量。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强国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集体备课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集体备课总结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在文化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而教育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发展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因此,我们要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
我们探讨了如何在教育中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我们认为,要在教育中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首先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文化内涵。
教育内容要贴近时代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们总结了集体备课的收获。
通过这次集体备课,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明确了在教育中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在教育中落实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时代赋予教育传承创新、引领文化的历史使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最高要求;教育从诞生起就流淌着文化的血液,理应成为主流文化的传承者、先进文化的创新者、社会主义的引领者,积极融入和带动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第一,以公民教育传承主流文化;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生产,是最需要教育传承的领域;教育是为人之学,而文化则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文化事业是民族的事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在于保留、传承、弘扬优秀文化,通过文化育人,把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教育的文化传承,重在对青少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教育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育人的活动中,通过文化育人来实现培养入的目标,尤其体现在对青年一代的核心价值引领上;价值观关乎人心的终极皈依与认可,是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是民众的精神家园;我国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形成具有征服人心的文化力量,塑造共同价值观,把社会主流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教育的文化传承,重在对青少年学生社会性的启蒙;教育不仅在于学业育人,还要在文化上育人,更要在人格上育人,使青少年学习掌握成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我国教育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培养有理性、有能力、有责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而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第二,以人才培养创新先进文化;教育的文化创新,重在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教育担负着为文化事业输送各类人才的重要使命,专业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多年来,我国文化艺术教育不断发展,近百所高校设置了文化产业专业,基本满足了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主要矛盾已经从数量匮乏转移到质量不高的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振兴文化产业举足轻重;一是针对重道轻术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道技结合,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模式;教育的文化创新,重在对基层实用人,才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强国建设中教育的使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任务作了全面研究和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判断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大有作为。
一、深入理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美国著名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教育、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标志。
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在于这个国家国民精神的丰富、思想的强大。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力量),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文化)。
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她认为当今中国没有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有片面性、不准确。
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没有得到共同协调发展的现实,我们的文化还不够先进,精神还不够强大。
《决定》: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体现了我们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体现了党执政理念的新提升。
无论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他的强大首先是思想、精神的强大。
二、文化强国的核心是思想强国文化的基本形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的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广义的文化概念;第二个层次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狭义的文化概念。
狭义的文化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那些借助一定载体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如科技、教育、语言、文字、电影、戏曲等,这类文化又被称为客体文化;二是指那些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受此影响而形成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思想意识现象,这类文化被称为思想文化、观念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中所讲的“文化”,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二个层次的文化。
这种文化既包括科学教育这些客体文化内容,也包括思想道德这些观念文化内容。
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造成对“文化”的曲解。
由此来理解文化强国,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强调建设的文化强国,不仅要建设客体文化,即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繁荣我们的电影、戏曲等文化事业,还要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尤其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
这两方面内容的有机结合才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完整内容,也只有建设好这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真正完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要求的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任务。
文化强国的核心是思想强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建设思想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不在思想上强大、观念上超前、价值上先进、道德上高尚、素质上优秀、精神上凝聚,那就很难谈得上什么文化强国。
由此看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强国、道德强国、精神强国,这才是文化强国的内核和灵魂。
三、教育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任务,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方面是努力推动教育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一方面是发挥好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要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是随着人类文化发展、文明进步而产生的,教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根植于文化之中,文化对教育具有独特的涵濡熏染作用,教育随着文化的变革发展而不断进步。
如我们许多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就源于自身深厚的学校文化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所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本身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标志。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从国家政府层面讲,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与文化紧密结合,为将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学校教师层面讲,我们就应该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真正成为一个文化人,努力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
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职业技能、创新意识,而且要有高品位的文化涵养,讲尊重、包容、体贴,讲道义、守底线,坚持面向全体,立德树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不能见物不见人,要坚持向情感、向管理、向科研要质量。
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就难以承担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书育人水平的重任,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其次,充分发挥好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文化的主体是人。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全体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离不开宏大人才队伍有力支撑。
人的发展要靠教育。
人类文明的传承、优秀文化的传播、文化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也主要靠教育。
现代教育体系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基础、培养文化人才的重要摇篮,也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基地,还是支持文化科技创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所以,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应大有作为。
结合学校教育工作实际,我们应该在以下几点认真思考、创新举措、着力推进、争取实效。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崇高使命。
《决定》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我们必须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德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大中小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与此同时,在新形势下我国德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教育具有阶级性,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涵盖了学校德育的最基本内容,具有普适性。
为确保社会主义教育的正确方向,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放在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不同学龄段、不同层次的青少年有着不同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其思想变化也是阶段性的。
必须关注不同阶段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道德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分层细化,突出重点,形成层次递进、结构合理的德育工作体系。
在途径和方法上要注重“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入情入理。
要从多方面探讨了“融入”的途径,指出要融入课堂教学,把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资源充分开发出来;要充分利用公共社会资源,把社会实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要融入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融入学校管理工作,既注重主题教育活动,更注重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要融入班主任工作,把班级工作中的各个细节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机。
在“融入”中要讲究方法,要处理好灌输与感受的关系,注重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处理好知识与方法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处理好课堂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注重时效和实在的关系,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成长中价值观的升华。
注重话语体系的转换。
用广大学生能够接受的话语体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内容。
所以,讲授基本理论时应注重运用一些故事性强的历史事件、反映人物品格风范的事例、现实生活中与理论联系紧密的重大事件、民间的一些谚语和学生中的流行语等,这也是理论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的主体是人,人的发展要靠教育。
学者指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对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有着特殊的意义,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受教育者文化自识、文化对话、文化融通和文化创新的能力。
所谓文化自觉,特指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有一个清醒的理性认识和把握,并形成一种主体的文化信念和价值准则,而且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践行这种信念和价值准则。
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文化自觉主要是指对于本民族国家的文化历史由来、形成过程、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有“心中有数”;对于本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和独特性、优势和缺陷以及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要做到“自知之明”;并在此基础上自觉推动本民族国家文化创新发展。
“心中有数”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主动性,“自知之明”是为了能够对未来文化的发展正确定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国人故土难离、叶落归根的情节特别重。
《富春山居图》在台北合璧展出,体现出中华文化的聚合力。
中华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显示出对外来文化强大的整合能力,许多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在本土化过程中都逐渐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
如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
但与西方文化相比,我们的文化比较保守,创新、冒险的精神不足。
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是在思想意识上形成文化发展内生动力的第一步。
因为自觉意识的觉醒,意味着了解和反思自我的开始,也是正确定位自身的开始。
所以,我们要通过的教育,让学生真正了解本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历史、现实定位和未来走向,在态度上对本民族国家的文化做到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从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从中获得一种精神寄托,保持对民族国家的身份深层次认同与创新自身文化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