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圣才出品】

第15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5.1 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一)从简单到复杂刚出生的儿童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1)新生儿并不完全具备人所特有的全部心理活动,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后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规律。

(2)感觉和知觉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在感知之后出现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发生想象和思维等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以及其他复杂的心理活动。

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已经齐全,并逐渐形成统一的个性时,儿童的心理要比最初复杂得多。

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1.认识过程方面从认识过程看,最初出现的是感觉。

感觉是对物体的某个个别属性的反映,在感觉之后出现知觉,知觉带有概括性。

知觉是对物体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的整体反映。

和思维相比,知觉只是低级的或最初的概括化。

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思维都是处于具体阶段,学前末期也只能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情绪发展过程方面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是非常具体的事物,抽象的语言不能触动儿童的情感。

(三)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

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1)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是指直接受外来影响支配的心理活动。

有意的或称随意的心理活动是指由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2)新生儿原始的动作是本能的反射活动,完全是无意的。

后来出现有目的方向性的活动,但是儿童一般不能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目的。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4.1复习笔记
14.1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生儿心理的发生)【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生儿心理的发生)【圣才出品】

第2章新生儿心理的发生2.1 复习笔记新生儿期(0~1个月),是儿童从胎内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儿童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生理上能否适应新环境的矛盾。

个体最初的心理活动,就是在这个生理矛盾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1.出生前婴儿的营养、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活动都由母体代劳,很少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只有当母亲运动时,或者母亲生理上或情绪上发生重大变化时,或者偶然传来一些特别大的声音刺激时,才对他产生一些影响。

2.出生后出生后,新生儿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出生意味着寄居生活的结束,新生儿必须依靠自己的生理活动来维持生命。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软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突出特点,但是他们生长发育非常迅速。

我们仅从与心理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几个方面来看。

1.身体特点(1)体型新生儿的体型很特殊,头大、身长、四肢短。

头约占整个身高的1/4(成人为1/8),腿约占1/3(成人占1/2)。

这种体型决定了新生儿不便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才逐渐协调起来(如图2-1所示)。

(2)身高儿童出生时身高约为50厘米,体重约3~3.5公斤。

出生后几天,体重略有减轻,第二周开始恢复,以后体重会迅速增长。

图2-1 体型随年龄而发生的变化(3)皮肤新生儿的皮肤常呈红色,比较细嫩,很容易受损伤,而且有些皱,随着肌肉的丰满,皱纹很快消失,皮肤也逐渐变白。

新生儿的皮肤比较细嫩,很容易受损伤。

(4)骨骼新生儿的骨骼非常软弱,构造与成人不同,所含无机盐少、水分多、血管丰富,所以弹性较强,硬度不足,不易折断,但易弯曲。

很难支持身体做动作,甚至支撑不住头的重量。

当然,这与新生儿肌肉柔弱无力也有直接的关系。

(5)内脏器官新生儿的内脏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

呼吸微弱,心跳很快,消化与体温调节机能也不完善。

2.神经系统的特点(1)发育相对较早与人体其他器官和组织相比,神经系统的发育相对来说是比较早的(如图2-2所示)。

陈帼眉《教育心理学》1-3章资料整理

陈帼眉《教育心理学》1-3章资料整理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1,发展心理学1.发展心理学又称为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的心理的发生发展。

2.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3.广义上来说它还包括人类心理种系发展的研究,又可以分为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

4.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2,普通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3,学前教育学1.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4,儿童解剖生理学1.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的科学。

2.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前提。

3.心理是脑的机能,儿童生理解剖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依据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

2、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3、如何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1,抓住学科特点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2,发展性原则1.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4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4.1 复习笔记一、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一)身体发育先学前儿童(1岁~3岁)身体的发育也是十分迅速的。

1.身高身高平均每年增长8~10厘米,2岁时约达85厘米,3岁可达93厘米左右,比初生时增加了近1倍。

2.体重体重增长速度更可观,3岁时体重约为初生时的4倍,重13公斤左右。

3.骨骼与肌肉(1)先学前儿童的骨骼还在继续骨化,仍具有弹性大、易弯曲的特点。

(2)大肌肉已经发展,但耐力仍很差,易疲劳。

(3)小肌肉远未发展起来,因此一般还不能从事需要手指精细活动的、灵活性、准确性很高的动作。

4.内脏器官先学前儿童的内脏器官有了一定的发展。

正常婴儿心率在每分钟100次以上,3岁时,心率已降为每分钟100次,但与成人相比仍然很快,因此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过分加重心脏负担。

总之,先学前儿童身体的各方面虽然仍很柔嫩,不耐劳,不宜进行过分剧烈的活动,但已能保证儿童从事一些最基本的活动。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先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仍在继续发展。

脑重不断增加(3岁已达1000克),神经纤维不断增长,突触联系不断加多,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迅速进行,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与巩固程度也不断提高。

先学前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皮质抑制机能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上。

1.皮质抑制(内抑制)机能的发展(1)儿童的各种内抑制都已相继发展,但抑制过程是很微弱的。

在清醒状态下兴奋过程占极大的优势。

(2)先学前儿童随着神经系统的日益成熟,随着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神经过程不断得到锻炼,内抑制机能也就比较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内抑制的发展使大脑皮质的分析综合活动日益精细准确,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也有所增强。

(3)抑制过程远弱于兴奋过程的状况就有了初步的改善。

儿童就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从事某种活动,并开始按成人的指示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4)在先学前期,儿童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还是极不平衡的,抑制过程远远弱于兴奋过程,条件抑制也大大弱于非条件抑制。

学前心理学陈国眉

学前心理学陈国眉




●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 法、产品分析法 1、谈话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计划 直接询问儿童的看法、态度;或者让儿童 做一个简单的演示,让他们说明为什么这 样做,以了解他们的想法,从中分析其心 理特点。 2、问卷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以书面形 式将要收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问题,让被 试回答。常用的形势时将一个问题回答范 围的各种可能性都罗列在问卷上,让被试 选择,根据回答,分析结果。问卷的编制 和信度问题。



不具备功能意义的: 抓握反射: 达尔文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 击剑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 莫罗反射 迈步反射 游泳反射



二、心理的发生 1、以条件反射的形成作为指标 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够建立条件 反射,最先建立的是“食物性条件反 射”,据前苏联心理学的研究证实,16--20天的新生儿就能够建立稳定的“食物 性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2、以感觉的出现作为指标
第二节 学习和研究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能够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为辩证唯物论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三)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意义: (一)为儿童教育提供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二)为儿童医务、儿童文艺、儿童现教具 设计等应用领域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三)为父母亲提供教养孩子的心理学知识
第二节学前期各年龄阶段的 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婴儿期或 乳儿期 (0 ——1岁)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生来具有的、无需经 过学习训练就能对外部刺激作出的反应就是 无条件反射。 具有功能意义(生存意义)的: 无条件食物反射; 无条件防御反射; 无条件定向反射;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1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1.1 复习笔记一、言语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语言和意识1.人的意识的特点(1)人不但能直接感知具体的事物,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感性认识,而且能够间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性认识。

(2)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世界的存在,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综合,而且能意识到自己主观世界的存在,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综合,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成为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2.意识的作用意识使人不但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不但能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3.人类意识如何实现(1)从人类心理发展史来看,劳动和语言是产生人类意识的主要推动力量。

(2)从个体心理发展史来看,儿童活动的发展以及掌握成人语言的过程(即言语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言语的发生和发展大大丰富了儿童心理反映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掌握言语之后,儿童的心理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1)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指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机能,如感觉、知觉、无意注意、无意记忆、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情感等。

儿童出生到掌握语言之前,只具备这些低级的心理机能。

(2)高级心理机能①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受人的意识支配,如思维、想象、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意志、社会性情感等。

②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词为中介的,儿童掌握语言之后,高级心理机能才开始出现。

1~3岁的儿童语言开始真正形成,因此,儿童所特有的各种心理现象在这阶段也都已开始陆续发生,高级心理机能也就开始产生。

(3)言语形成之后,儿童的心理活动不仅出现了新的品质,原有的低级机能也得到了改造。

言语的参加,使感知活动成为思维指导下的感知,使感知到的事物成为“可理解”的。

2.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陈帼眉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

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4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14.1 复习笔记一、个性形成的开始(一)个性的含义1.概念心理学上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它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2.个性心理的成分(1)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包含下列五种成分:①个性倾向性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

②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③自我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④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

这些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应和联系的基本形式。

⑤心理状态它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的时候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

(2)狭义的个性,只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或者只是指一个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个性并不是各种心理成分随便凑合而成的,它是各种心理活动有机组成的体系。

它的基本特征是:1.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心理活动的整体性是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有机的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2.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体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的方式或方向,它影响着一个人经常出现的特点。

3.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经常性地表现出某些比较固定的心理特点或品质,在各种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不同时候都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点。

4.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之处,各人对事物的反应都有自己的独特倾向性,这既由个性各结构成分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决定,也由个性各心理成分之间的不同结合而决定。

5.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是指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选择性及对改变外部和内部(内心)世界具有能动性。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6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6.1复习笔记一、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1.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1)感觉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

(2)知觉是大脑对体内外多种刺激的综合反映,但在尚未与思维和言语结合之前,仍然属于一种低级心理机能。

2.感知觉能力出现的最早,发展的最快(1)新生儿出生后具有比较完备的感觉器官和成熟程度相对较高的神经系统,从而使他们的感觉和知觉能力出现得最早,发展得最快。

(2)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感知觉在儿童期已接近甚至达到成人的水平。

3.感知觉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的视区如果在童年时期出了毛病,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如果是在成年之后出现问题,思维基本不受影响。

这说明,感知觉是认识的来源,是高级心理活动得以发展的基础。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1.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构当代心理学在把人的认知过程视为一个信息的接受、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的同时,也把它看作是一个由感知、记忆、控制、反应四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整体结构。

2.婴儿时期的认知结构(1)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子系统内部的组成成分是不一样的,四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

(2)婴儿期,由于思维、言语、表象等心理现象都还没有出现,控制系统的力量极其微弱,反应的方式以动作为主,决定了婴儿的认知结构只能以感知系统为主,其认识方式只能是“感知—动作”方式,即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

(三)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2岁以后,儿童陆续出现了言语、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结构的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整个儿童期,感知觉在其认识活动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1.感知觉与思维的关系思维活动受到感知觉的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思维被区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教材

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教材

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教材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心理学在幼教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陈帼眉教授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是这个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幼教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教材概述陈帼眉教授撰写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是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综合总结。

教材内容全面且权威,被广泛地应用于幼儿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学和实践中。

教材采用了系统化的结构,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幼儿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等内容。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幼儿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认知、情感、社会互动等各个方面能力的逐渐形成与发展。

陈帼眉教授在教材中详细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需要。

教材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原理和规律,为幼儿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指用于观察、分析和评估幼儿心理发展的科学方法和技巧。

这些方法对于了解幼儿内心世界、判断儿童心理发展的健康与否以及幼儿教育效果的评估及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陈帼眉教授的教材深入剖析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通过教材的学习,教师和家长能够更具科学性地了解和了解幼儿,为幼儿的教育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幼儿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幼儿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为关键和敏感的时期,也是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发期。

陈帼眉教授的教材对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如焦虑、孤僻、情绪不稳定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方法。

了解心理问题的早期迹象和干预策略对于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教材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结:陈帼眉教授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是幼教领域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幼儿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干预措施,对于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简介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学科,具体关注学前儿童(3-6岁)的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陈帼眉是中国学前心理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对于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帼眉的学术成就陈帼眉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学前心理学家,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他长期致力于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儿童认知发展、情绪管理、社交能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陈帼眉关注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了儿童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他提出了“过渡期思维”和“磨合思维”等概念,对于揭示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情绪管理方面,陈帼眉深入研究了儿童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

他提出了“情感社交规则”和“情感温度”的概念,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它们在儿童情绪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的研究成果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社交能力方面,陈帼眉关注儿童的人际交往和团体行为。

他研究了儿童的合作行为、争论和冲突解决能力等,提出了“社会行为策略”和“人际互动规则”等概念。

这些研究为学前教育教师提供了指导和推进学生社交能力发展的方法。

陈帼眉的理论对学前教育的意义陈帼眉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为学前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前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交发展。

首先,陈帼眉的研究揭示了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根据他的研究,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他们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和模仿。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情境,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其次,陈帼眉的研究强调了情绪管理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

他指出,学前儿童是情绪表达的活跃阶段,但缺乏情绪调节的能力。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提供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1.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的本质差别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从本质上说,其差别主要在心理的发展。

但并非任何心理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

(1)成人心理机能的变化有些是暂时性的。

例如,由疲劳、疾病等引起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2)老年人的心理机能可能向衰退的方向变化,往往是消极的变化;(3)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加入书架
登录
•第1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6.1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4.1 复习笔记
•14.1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是否关闭自动购买?
关闭后需要看完本书未购买的章节手动确认购买。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9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9.1 复习笔记一、想象的发生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想象的发生1.想象产生的条件(1)想象的含义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2)想象产生的条件①条件a.头脑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具有稳定性的表象贮存作为想象活动的对象,即加工材料;b.要有运用内部的智力动作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

②关于两种条件的说明这两个条件,儿童出生时皆不具备。

a.稳定性的记忆表象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儿童虽然生而具有原始的感知和记忆形式(各种感觉、形状知觉和无意识的形象记忆等),可以获得某些客观事物的映象。

但这种映象往往很不稳定:一方面,这些映象基本上都是事物的具体表象,缺乏一定的概括性;另一方面,映象保持的时间很短,虽不一定是“稍纵即逝”,但也很难成为想象的加工材料。

大约到1.5~2岁左右,儿童才可能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记忆表象。

b.内部智力动作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儿童最早出现的是以搜寻客观事物信息为主的感知动作。

随着手的灵活动作的出现和发展,才开始形成带有解决问题性质的实物操作动作。

随着经验的积累,这些外显的实际智力动作可以逐渐“内化”——转化为隐蔽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部智力动作。

外部智力动作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更非一蹴而就,大约也是在1.5~2岁,儿童运用内部智力动作加工旧表象的能力有所萌芽。

2.儿童想象的萌芽状态及其表现儿童最初的想象基本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加工改造的成分极少。

例如,2岁的儿童在吃饼干的时候,会把咬过的饼干形状联想成月亮的形象。

儿童用塑料雪花片表示饼干喂布娃娃的游戏也反映了儿童原始的想象。

这种相似联想、象征性游戏,都是儿童想象的初期表现。

(二)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想象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两类:认知性想象和情感性想象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儿童的想象与意识的表征功能密切相关。

(1)表征功能含义又称象征功能或符号功能,是指运用信号(实际物体、形象、语言、数学符号等)来象征或代替其他事物。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成熟期:0—18岁学前时期:0—6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1、学前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开端。

2、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发展过程: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2、发展过程并非孤立进行,受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1、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一)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

1、主要研究对象: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2、心理的发生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四)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技能的发育的科学。

1、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前提。

2、心理是脑的机能,儿童生理解剖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依据(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

2、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1、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

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

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科学,它关注幼儿在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教育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的需求,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来引导他们的成长。

一、幼儿心理发展阶段1. 学前阶段(0-3岁)学前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

他们通过听觉、触觉和视觉等感知途径来认识世界,同时形成了依恋和信任的基础。

2. 学龄前阶段(3-6岁)学龄前阶段是儿童的探索和自主发展的时期。

他们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且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在这个阶段得到发展。

3. 学龄阶段(6-12岁)学龄阶段是儿童开始接受正式教育的阶段,他们逐渐进入学校环境并开始接受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原则1. 以儿童为中心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原则是以儿童为中心。

教育者应当尊重和关心每个儿童的需求和差异,充分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

2. 鼓励主动学习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通过探索、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幼儿教育者应该提供各种机会和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 注重情感发展情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交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幼儿教育者应该关心和支持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关系。

4. 与家庭合作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幼儿教育者应该与家庭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儿童的教育和发展。

通过与家长交流和合作,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家庭背景和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三、应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方法1. 个别化教育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学习和成长需求,个别化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陈帼眉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陈帼眉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学科。

2.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三大变量P6①幼儿学习者(幼儿)②幼儿教育者(教师)③环境与教学(环境)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4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限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P7①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科学地研究与阐释幼儿学习与教学的特征与规律】(揭示规律)②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预期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和变化,预测教育教学的效果】(形成理论)③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作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并有效控制与干预幼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指导实践)5.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代表作,主要教育思想第二章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P23①观察是学习的一个主要来源②观察榜样行为的结果可能产生不同的学习效应③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P28(一)主要思想:关注幼儿的学习潜能及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P28(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的需求,如饥饿、口渴、求食、睡眠等;②安全需要:指获得安全感,避免威胁的需求;③爱与从属需要:寻求温暖和友好的关系,包括被他人接纳、爱护、关注、欣赏等;④尊重需要:包括受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如信心、名誉和声望;⑤自我实现需要:指精神层面提高人生境界的需求马斯洛指出,只有当个体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时,才可能寻求更高一级的需要。

(三)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师要尊重儿童,激活其学习潜能,倡导主动活动。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7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7.1 复习笔记一、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意义严格地说,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但这种状态却构成了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注意的动力特征来自它的基本功能。

(一)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注意使心理活动能够选择有一定意义的、合乎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信息,同时排除那些与当前活动无关的、甚至起干扰作用的刺激,使对认识对象的反映更加清晰。

2.监督和调节功能由于注意能从纷杂的内外刺激中区分出与当前活动有关的信息,所以人能及时觉察到外界情景、反映对象以及自身状态的变化,从而自觉调节心理活动和行为,保障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注意对人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它使人能随时觉察外界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注意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更是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注意使儿童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清晰、更丰富的信息感觉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注意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感知是认知的第一级通道,那么注意就相当于认识的第一道大门。

如果没有注意的选择和调控功能,儿童的感知便不会集中指向于某些特定事物,自然也不会获得清晰全面的认识。

2.注意是儿童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任何成功的活动都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知识经验的准备程度、相应能力的发展水平等。

此外,还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准备和坚持到底的品质。

注意在活动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这些方面的条件,活动前,注意可以“激活”儿童的意识,使之进入活动的准备状态,活动中,则可以保持“警觉”,使精力始终指向活动任务,加强与完成任务有关的行动的力量。

二、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注意的发生1.原始的注意行为新生儿有一种无条件反射,大的声音会使他们暂停吸吮及手脚的动作;明亮的物体会引起视线的片刻停留。

这种无条件定向反射可以说是原始的注意行为。

最新《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资料

最新《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资料

最新《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资料《学前心理学》教案授课教师一、学科性质:学前教育专业课二、教材:陈帼眉编:《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课时:64课时四、参考书目: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B.C.穆欣娜著,陈帼眉、冯晓霞、史民德译:《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3、M.B.加梅佐、M.B.马秋欣娜、T.C.米哈里契克:《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5、武久著,李静译:《孩子思维与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6、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7、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章学前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学习要求: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3、掌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类型;4、掌握并懂得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研究对象:0——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二、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的发生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三、研究任务: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表现(知其然)2、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机制(知其所以然)四、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第二节研究原则和方法一、研究类型:按研究时间分:纵向研究横向研究按研究范围分:整体研究(系统研究)分析研究(专题研究)按研究课题分: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因果研究按研究任务分: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二、研究原则:(一)客观性原则1、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2、结论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二)发展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四)伦理性原则尊重、有益、公正三原则三、研究方法按普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1、哲学方法(指导思想)新生儿从几乎完全无能到人类心理逐渐完备的过程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只能揭示关系,不能揭示关系的性质不允许从“期待”出发,采用符合期待的结果不能出示与教育目的相违背的问题美国国家卫生部于1993年颁布了《保护人类被试行为规范回顾指南》,要求将实验对参与者可能产生的生理、心理伤害降到最小2、一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谈话、问卷、访问)实验法(实验室、自然实验)测验法作品分析法3、特殊方法(研究技术)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互补方能在效第二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学习要求:1、了解三岁以内婴幼儿的心理及动作发展特点;2、理解婴儿无条件反射的意义和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3、掌握婴儿常见的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掌握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掌握三到六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成熟期:0—18岁学前时期:0—6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1、学前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开端。

2、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发展过程: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2、发展过程并非孤立进行,受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1、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一)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

1、主要研究对象: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2、心理的发生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四)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技能的发育的科学。

1、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前提。

2、心理是脑的机能,儿童生理解剖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依据(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

2、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1、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莱尔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揭示发展规律,为早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效率。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

一、客观性原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

四、教育性原则·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谈,都必须考虑对学前儿童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一、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1、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

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

2、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

3、时间的间隔应该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

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

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

1、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应慎重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

要使研究对象达到足够的数量。

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2、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利于发现心理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纵向研究的优点: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同一个或一组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缺点:费时较长,不易同时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

横向研究的优点:取样较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完成研究课题。

缺点:难以了解到某一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

二、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三、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差异研究较多集中于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

相关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以上几种类型都需要依靠推论统计来进行。

即:结论是根据研究的样本推导出的,因此,必须注意防止取样偏差,并且验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四、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和课题,分为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主要是了解双生子(遗传因素相同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种方法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一)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最基本方法。

(二)观察对象和范围的确定1、开放式抽样2、封闭式抽样(时间抽样、事件抽样)3、时间抽样:是定期在规定的时间单位内进行观察。

(三)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使儿童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或参与性观察(观察者以某种身份参加到儿童的活动中)。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

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

二、实验法(一)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优点是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不足之处在于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

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

特别是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

运用该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1、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

2、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

3、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准备时间,使幼儿被试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

4、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

5、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

.6、实验记录应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

(二)自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有计划加以控制的。

优点: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方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缺点: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

(三)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

·用实验法,常用实验组和控制组(或称对照组)相对比。

通过两组比较,测查这种特殊措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三、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测验的愿望是以同样的刺激看反应的不同。

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2、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

3、切不可仅以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优点: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四、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

(一)调查访问法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1、调查法可以采取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书面调查的方式。

2、当面调查可以是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调查会。

3、调查访问必须有充分准备,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访问人员还应善于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

缺点:比较费时间。

(二)问卷法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做出结论。

缺点:编制问卷表并不容易,题目的信度、效度要经过考验。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谈话法:通过和幼儿的交谈,可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例如:“绘人测验”。

第三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一节人生的第一年·人出生后的第一年,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

一、初生到满月(新生儿期)(一)适应新生活(二)依靠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三)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1、最初的条件反射是儿童为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新机制。

2、条件反射即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3、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1)大脑皮层出于成熟健全而正常的状态。

(2)具备基础反射。

(3)条件刺激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

(4)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多次吻合。

4、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5、心理的发生(儿童出生第一个月,心理已经发生)(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二、满月到半岁(婴儿早期)(一)、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二)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无意抓握阶段——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的抓握(四)开始认生1、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2、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也表现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